摸鱼儿 辛弃疾 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28 KB
- 文档页数:3
课程类型:文学鉴赏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摸鱼儿》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
2. 领悟《摸鱼儿》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3. 分析《摸鱼儿》的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
4.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摸鱼儿》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 《摸鱼儿》的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摸鱼儿》中的象征意义。
2. 分析《摸鱼儿》中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介绍《摸鱼儿》的作者辛弃疾及其生平。
2. 简述《摸鱼儿》的创作背景。
二、阅读与分析1. 学生自由朗读《摸鱼儿》,初步感知诗意。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摸鱼儿》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 感受诗中的美景和作者的情感。
- 分析诗中的象征意义,如“摸鱼儿”象征人生短暂,追求美好。
三、讨论与交流1. 学生分组讨论《摸鱼儿》中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 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四、总结与拓展1. 教师总结《摸鱼儿》的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
2. 引导学生拓展阅读,了解辛弃疾的其他诗词作品。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摸鱼儿》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
2. 复习《摸鱼儿》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二、深入分析1.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摸鱼儿》中的象征意义。
2. 结合时代背景,探讨作者辛弃疾的创作意图。
三、赏析与比较1. 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赏析《摸鱼儿》中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 将《摸鱼儿》与其他诗词作品进行比较,探讨辛弃疾在诗词创作上的特点。
四、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摸鱼儿》的鉴赏要点。
2. 学生反思自己在鉴赏古典诗词方面的收获和不足。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练背诵《摸鱼儿》。
2. 学生能够分析《摸鱼儿》的意境、情感、修辞手法等。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其他古典诗词进行鉴赏。
“肝肠似火,色貌如花”-------别样辛弃疾《摸鱼儿》教学设计教学设想:本诗是辛弃疾豪放词风之外的婉约风格的作品,在教学设计中,我突出以诵读为线索,引导学生一读诗意,初步感知;二读诗境,知人论世;三读人品,品味诗风。
最终把握本诗独特的语言风格和词人的爱国情感。
在二三环节上进行扩展,联系文学史上有相似情感表达的诗人作品进行赏析,试图对一类诗歌进行归纳。
另外,对本诗比兴手法的分析来窥探诗人拳拳爱国心,最后归纳“肝肠似火,色貌如花”的别样辛弃疾。
教学目标:1、了解稼轩体雄浑豪放之外的摧刚为柔的独特语言风格。
2、知人论世,透过本词比兴的手法,加深对词人爱国情感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比兴手法和诗歌语言风格。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感受豪放师生齐诵已学过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感知雄浑豪迈的诗歌风格。
我们熟悉的辛弃疾是一个奋勇杀敌的爱国将领、意气风发的豪迈词人。
(学生填空,教师总结)二、一读诗意,初步感知1、请学生自由朗读,相互交流,用自己的语言陈述一下词的内容。
明确:内容上写一位女子伤春之感。
2、找出词中带有感情色彩的字眼。
情感线索:伤春--惜春--留春--怨春。
3、提问:整首词哀怨伤感,这是一首闺怨诗吗?三、二读诗境,知人论世个别学生再读全词,结合投影知人论世。
投影:本篇作于淳熙六年(1179)春。
时辛弃疾四十岁,南归至此已有十七年之久了。
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作者满以为扶危救亡的壮志能得施展,收复失地的策略将被采纳。
然而,事与愿违。
不仅如此,作者反而因此遭致排挤打击,不得重用,接连四年,改官六次。
这次,他由湖北转运副使调官湖南。
这一调转,并非奔赴他日夜向往的国防前线,而是照样去担任主管钱粮的小官。
现实与他恢复失地的志愿相去愈来愈遥远了。
行前,同僚王正之在山亭摆下酒席为他送别,作者见景生情,借这首词抒写了他长期积郁于胸的苦闷之情。
提问:历史上失意的英雄们常常用诗词直抒胸臆表达爱国情感(举例),而本词呢?(组织学生讨论比兴手法的运用,教师归纳总结、扩展)明确:这首词继承了楚辞香草美人的比兴寄托手法抒写词人满腔抱负与苦楚。
辛弃疾摸鱼儿要求:1背诵 2领会作品的主旨 3 理解作品的象征手法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出生于金人统治下的历城(今山东济南),22岁时曾组织过一支起义的队伍抗击金统治者,后投归南宋政权,但不被信任,这首词抒发的是词人投归南宋政权之后,在权奸排挤、压迫下的悲愤伤感的心情。
和对国事微弱的哀愁与忧虑。
上片用暮春风雨、落红飞絮,象征南宋局势的危迫,表达自己壮志未酬和行将半老的悲切。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深沉而感伤的艺术境界:春已迟暮,再也经受不起多少风雨的摧残了。
晚春残景,象征着作者个人功业不就,流年匆匆消失的难堪处境,同时也是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的南宋政权的形象写照。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爱惜春花却又常常担忧园林中的百花开得太早,何况眼前已是落红遍地,春残花谢!这种深厚的惜春感情,包含着作者许多复杂难言的忧虑和苦闷,象征着作者心中抗金复国希望的破灭,也流露出对南宋政权的失望。
春且住,见说到,天涯芳草无归路。
听说天尽头也长满了芳草,春将没有归路(希望春天找不到归路而长住人间),这里也含有劝谏南宋君王回心转意,停止投降卖国政策,切莫执迷不悟之意。
怨春不语,怨恨春天不理睬我,仍然匆匆地走掉了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看来只有屋檐下的蜘蛛网在徒劳的粘惹飞絮,在挽留春光了!影射南宋残败的政局,只有几处蛛网,粘惹飞絮,表示春意未尽,尚有一息生气,但终究是经不起几番风雨吹打的晚春时节,苟安江左的局面,不会维持多久了。
词人对南宋君臣表示了曲折婉转的怨恨和对国家的危亡表示了深切的忧虑。
—紧紧抓住春光的去留,不予放手,逐层深入,描写了怜春、惜春、留春、怨春,托物寄兴,语言蕴藉。
下片通过典故,隐喻作者被压抑的苦闷,和对朝廷执政者的不满和警告。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
娥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汉武帝时,陈皇后失宠被废居长门宫,愁闷悲思,用黄金百斤请司马相如作赋解闷消愁;司马相如的文章使汉武帝感悟,于是陈皇后重新得宠。
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辛弃疾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辛词的创作特点和成就;理解本词婉约含蓄外表下蕴含的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和对国事的担忧;理解词的主旨及曲折的表达方式。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宋词的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学价值观及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辛弃疾词作品的基本特色;掌握本文的艺术特色,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词中蕴含的对南宋朝廷暗淡前途的担忧和曲折的表达方式。
理解词中蕴含的对南宋朝廷暗淡前途的担。
教学方法: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青玉案.元夕》请问大家,这些耳熟能详的句子出自谁的词?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词作《摸鱼儿》二、初步感知(一)作者简介辛弃疾,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居士,宋济南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与苏轼并称为“苏辛”有《稼轩长短句》。
生平:起义南归,漫游吴楚,筹措恢复,带湖闲居,起用罢归,晚岁北……评价:青年英雄,谋国高手,末路豪杰,词坛将帅,词人,军人,军事政治家,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二)、辛词艺术创造1、内容扩大,题材拓宽。
2、主观情感的浓烈、主观理念的执着。
3、以文为词,用经。
4、多样的风格:刚柔相济,兼收并蓄。
5、体裁和手法多样化。
三、深入学习(一)、写作背景辛弃疾四十岁时,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年)暮春写的词。
自1162年渡淮水南归以来,17年中,他的抗击进军、恢复中原的主张,始终没有被南宋朝廷所采纳朝廷不把他放在抗战前线的重要位置上,只是任命他作闲职官员和地方官吏这一次,又把他从荆湖北路转运使任上调到荆湖南路,继续当转运使转运,亦称漕司,主要掌管一路财赋,对于辛弃疾来说,不能尽情施展他的才能和抱负何况如今又把他从湖北调往距离前线更远的湖南去,他更加失望了他意识到:这是朝廷不让抗战派抬头的一种表现当同僚为他饯行的时候,他写了这首词,抒发胸中的郁闷和感慨。
摸鱼儿辛弃疾教案(总4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摸鱼儿辛弃疾教案摸鱼儿辛弃疾教案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见说到,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风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
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
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注释】:⑴消:经受⑵落红:落花⑶算只有殷勤:想来只有檐下蛛网还殷勤地沾惹飞絮,留住春色。
⑷长门:汉代宫殿名,武帝皇后失宠后被幽闭于此,司马相如《长门赋序》:“孝武陈皇后,时得幸,颇妒。
别在长门宫,愁闷悲思,闻蜀郡成都司马相如天下工为文,奉黄金百万,为相如,文君取酒,因以悲愁之辞,而相如为文以悟主上,陈皇后复得幸。
”⑸脉脉:绵长深厚貌。
⑹君:指善妒之人。
⑺玉环飞燕:杨玉环、赵飞燕,皆貌美善妒。
⑻危楼:高楼上的栏杆。
【译文】:再了经受不起几次风雨,美好的春季又急匆匆过去了。
爱惜春天,尚且还经常耽忧花儿会开得太早而凋谢太快,那么,何况如今面对这无数红花落地的残春败落景象。
我劝说春光:你暂且留下来吧,听说芳草已生遍天涯,会遮住你的归路,你还能到哪里去呢怨恨春不回答,竟自默默地归去了。
只有屋檐下的蜘蛛仍在整天殷勤地吐丝结网,沾网住漫天飞舞的柳絮,想保留一点春的痕迹。
汉武帝陈皇后失宠,别居长门宫,定准的重逢佳期又被耽搁了。
那是因为陈皇后的美貌有人嫉妒,纵然用千金重价买下司马相如的《长门赋》,满腹情意该向谁倾诉你们不要高兴得蹦跳了,你们没有看见杨玉环、赵飞燕早都变成尘土了吗忧国而不能参政,只能作个闲官的心情愁苦极了!不要去高楼上凭栏远眺,夕阳正落在暮霭笼罩的柳树梢上,长夜即将来临,望之使人断肠。
【鉴赏】此词作于淳熙六年(1179)。
作者在此借春意阑珊和美人遭妒来暗喻自己政治上的不得意。
词里面的玉环、飞燕,似是用来指朝中当权的主和派。
辛弃疾词:《摸鱼儿》(更能消)P426一、作者简介1、生平与思想参见注解①辛弃疾(1140-1207),南宋爱国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
宋室南渡已十三年。
【南渡】公元1127年4月,金人攻陷北宋首都开封,俘虏了末代皇帝宋钦宗赵桓和他的父亲宋徽宗(自称太上皇),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乱”(或称“靖康之辱”、“徽钦之辱”)。
同年5月赵桓之弟赵构在河南商丘称帝,这就是南宋第一个皇帝宋高宗。
为维持小朝廷苟且偷安的局面,他向金国称臣,把淮河以北的国土割让给金国,并且每年向金人进贡。
然而,金人并未满足,而是步步进逼,不断入侵。
高宗无奈,朝廷被迫南迁,由扬州到镇江、到杭州,最后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县)。
辛弃疾22岁率众起义,23岁率部归南宋。
被朝廷正式委以官职。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官豪强,注意安定民生。
思想。
他一生坚决主张抗金,“整顿乾坤”,统一中原。
坚持不渝的爱国精神,是其进步思想的核心内容。
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备战,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
与爱国思想密切相连的,是他的关切民生,重视民力的思想。
他认为,抗战御敌,必须得民心,惜民力。
同害怕人民抗金力量的主降派不同,他积极主张联合忠义民兵,共同御敌。
他曾推出“号召民兵,教以战守”,建议依靠民力,战胜敌人。
这些主张建议说明,作为上层的抗战派,辛弃疾的抗战思想可以说达到了当时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这就为他抒写爱国词章提供了深厚的思想基础。
然而,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反而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
晚年外戚(是皇帝的母族、妻族,也即太后和皇后的家族)——主战派韩仛(托音)胄当政,一度被起用,不久病卒。
2、辛词的内容及艺术特色辛弃疾一生具有宏大的胸襟和抱负,加上他超凡的才气,严谨的创作态度,发为词章,自能动人心魄,蜚声词坛。
初识辛弃疾:摸鱼儿教案近日,我在准备一堂关于中国古代诗人的课程,其中一个人物引起了我的特别关注——辛弃疾。
他是宋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诗人,其作品流传至今。
也许是从小缺乏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我对于诗词歌赋不是很上心。
但是,在的研究中,我深深地被辛弃疾的诗歌所吸引,也开始对于这位文化名人的生平、创作背景进行深入探究。
我看的是辛弃疾的《摸鱼儿》。
这首词是辛弃疾早年在岳州做官期间创作的。
据说当时辛弃疾为了打发做官闲暇,习惯于去湖边观赏风景。
他遇到了一个素不相识的渔女,凭着一叶小舟在水面上来回摇晃,在湖畔边寻觅生活与生命的轨迹。
渔女和辛弃疾在湖畔上有了一段短暂的交流,这段交流成为了辛弃疾倾诉、洒脱、豁达情感的载体。
《摸鱼儿》这首词,写的就是这个渔女的形象。
词的首句:“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表达了词人出门在外,无论何时都不能忘记家乡的深情,也看到了孤单和寂寞的人渴望社交的需求,利用文艺创作满足内心的疏导。
第二句“怕得鱼惊水,风波不在话下。
”暗示了辛弃疾自身冷静坚毅的性格特质。
第三、四句“说是与同行,胜似蓬莱三岛。
”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默契和精神交流。
一句“一片汀洲初见,芦花深处数家”总结出此行经历的情形,也给予读者留下悬念和思索的时间。
这首简短的词语瞬间营造出一份温馨、清新、优美的湖畔风光,与听众的情感交流相融合,“落落皆白”的清新空气和诗人意境的流传,吸引了我对于辛弃疾的诗词进行认知的好奇心。
在我进一步阅读了辛弃疾的诗词之后,却对其作品丰富的文化底蕴,深厚的文学素养以及平易近人的写作手法赞叹不已。
不同于其它古诗词,辛弃疾的作品更具有现实性,有着别的古代紧促带有禁欲情感的诗词所难以匹敌的尊敬和颂扬,充满人间百态和感性生活的气息。
在这些作品中,辛弃疾通过叙述自己的人生经历,在表达淳厚、浑朴、朴素的家国情怀和思想,包含着很强社会性的主题,引导了我从多个视角认识中国古代文化的人文内涵和成功智慧。
辛弃疾留给我们的不只是一些美丽的诗歌,更是一种人生态度。
辛弃疾《摸鱼儿》教学辅导之四摸鱼儿辛弃疾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恨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迷归路,怨春不语。
算只有殷勤,画簷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擬佳期又误。
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闲愁最苦。
休去倚危楼,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译文:还能经得住几次风吹雨打,春天匆匆忙忙又要回去了。
因为惜春,总怕百花提前开放,何况现在已经落花无数了。
春天啊,还是就此留步吧,听说天边茂盛的芳草已经挡住了你回归的道路。
我埋怨春天不言不语地走了,算来只剩下画檐的蛛网整日沾惹着飘飞的柳絮了。
那"长门"的事还是无望,准是好日子又耽误过去了,貌美出众的人总是被妒嫉的。
为改变处境,我纵然也用千金买下司马相如的词赋又有何用,我这无尽的哀思向谁去诉说?你们别得意得翩翩起舞了,难道你就看不见杨玉环和赵飞燕都化成了尘土吗?闲愁最叫人痛苦,不要上高楼扶栏远眺吧,夕阳正落在杨柳如烟、那令人伤心断肠的地方!试分析此词惜春、留春、怨春、伤春的感情变化。
提示:词的上片一开头以沉郁顿挫之势振起全篇既写南宋王朝的衰弱,也悲叹作者自己已经老年,立刻把读者引入伤春氛围中。
"惜春常怕花开早",深入写出惜春, "何况落红无数"一句,使惜春的感情进一步深化了。
然而回天无力,芳草遍天涯,春是无归处的了,词人怨春了。
多么的盼望皇帝起用自己,可"怨春不语",怨那皇帝不说话呀!那些小人们正如猥琐蜘蛛忙着张起网来,招惹轻薄柳絮一样正春风得意呢!下片,借古人以喻今情,表达自己屡遭打击,而奸佞小人也未必有好下场。
"长门事"以下五句,借司马相如写《长门赋》为陈皇后争回宠幸之事,再叹自己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只居闲职的苦闷,表现出伤春的情绪。
陈皇后虽重金买赋,她只能在寂寞中了此残生,对君王的脉脉深情又能向谁倾诉呢?随后,再由吊古转入伤时。
第十四课《摸鱼儿》教案教学目标:1.背诵此词。
2.理解本词通篇采用比兴的手法。
3.把握稼轩体的艺术特点。
教学重点:1.词的抒情手法的运用。
2.词中用典的含义。
教学难点:比兴手法的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课文内容及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两宋时期的词派除了婉约词外,还有一个非常出名的词派就是豪放词派,它的代表词人北宋为苏轼,南宋则为辛弃疾,二人并称为“苏辛”。
苏轼我们学过的课文比较多,今天我们来学习辛弃疾的词作《摸鱼儿》。
二、作者及词体介绍请大家看注释①和【阅读提示】第一段、【阅读链接】“辛弃疾词的主体意识”,出声地读一遍,然后告诉大家,你认为我们应该把握的知识点有哪些?明确必须把握的知识点:1.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2.词集名《稼轩长短句》,另有《美芹十论》、《九议》补充:1.南宋最杰出的爱国词人,属于豪放派词人。
2.与苏轼并称“苏辛”。
3. 他的作品充满了抱负难伸的忧愤,他的词风慷慨悲壮,有“不可一世之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风格:沉雄苍劲,兼清丽柔媚(“豪放悲壮”)。
4.《摸鱼儿》,一名《摸鱼子》,本为唐教坊名,后用为词调。
属于长调,分为上、下两片。
三、范读词作,学生熟读成诵。
四、学生谈初读后的感受。
第二课时一、讲解词的上片1.找出词中的意象,分析哪个是中心意象。
2.这些意象有没有“言外之意”?可能是什么?(比兴手法的理解)3.本片用了什么样的抒情手法?4.分析本片的层次和思想。
明确:1.中心意象:“春又归去”。
2.春又归去:北伐良机又一次失去。
几番风雨:南京王朝内外交困的形势。
落红无数:收复时机一个个丧失,国土一片片沦丧,爱国志士不断遭受打击。
天涯芳草:广大民众反对妥协退让。
蛛网惹飞絮:抗金志士不被重用,其中的努力也无法挽救国势衰颓。
怨春不语:怨刺最高统治者对国势殆危、民众的呼声无动于衷。
3.借暮春景物抒情4.借伤春、惜春、留春、怨春抒发对丧失良机,国势日颓的痛惜和自己流年虚度、壮士难酬的感慨。
摸鱼儿[语文常识]一作者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词人。
[分析]上片:借物起兴,用暮春风雨,落红飞絮,象征南宋局势的危迫,表达自己壮志未酬和行将半老的悲切。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春已迟暮,再也禁不起几番风雨的摧残了。
象征着作者个人功业不就,流年匆匆消逝的难堪处境,同时也是风雨飘摇的南宋政权的形象写照。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爱惜春花却又常常担忧百花开得太早,何况眼前是落红遍地,花谢春残,一片败落景象。
南宋小朝廷的黑暗与腐败,投降与卖国,就象这“落红无数”的晚春一样,令人不堪入目。
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含有劝谏南宋君主回心转意,停止投降卖国政策,切勿执迷不悟之意。
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若飞絮。
——⑴指小人当道,象屋檐下的蜘蛛,织起蛛网粘住飞絮编织虚妄的升平:春光仍在,国家太平。
⑵几个象词人似的爱国志士,一面怨恨南宋君王贪图享乐,不谋恢复大业,一面又像辛勤的蜘蛛粘惹飞絮挽留春光一样,力挽危局。
⑶影射南宋小朝廷残败的政局:只有几处蛛网、几点飞絮,尽管尚有一息生机,终究禁不起几番风吹雨打了。
表现了对国家的危亡的深切的忧虑。
下片:借古讽今,隐喻作者被压抑的苦闷和对朝廷执政者的不满和警告。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
——自己虽入长门,但还想得宠,只是由于被人嫉妒进谗才又误了佳期。
这是词人在朝中的处境。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暗喻忠良遭谗不被信用,虽有爱国忠君之心却无处诉说。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警告小人不要猖狂得意。
闲愁最苦(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痛切的心声)。
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无可奈何的忧国之情)[思考题]二作者用陈皇后的失宠比喻自己受朝廷的冷落;以玉环、飞燕喻指朝中妒贤忌能、谗言害人的小人,以“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喻指作者及爱国志士在朝中一片主和声中仍力主抗金、企图挽救国势;以“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象征日薄西山]岌岌可危的南宋政局;以“娥眉(美人)”自比,仿屈原赋《离骚》,借“美人”喻君子,以美人见妒失宠,伤春怀怨而寄托自己的遭遇和心情,曲折的表达了对国事危殆的忧虑和壮志难酬的悲愤。
[摸鱼儿辛弃疾教案]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摸鱼儿辛弃疾教案。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见说到,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
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闲愁最苦。
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注释】:
⑴消
:经受
⑵落红:落花
⑷长门:汉代宫殿名,武帝皇后失宠后被幽闭于此,司马相如《长门赋序》:“孝武陈皇后,时得幸,颇妒。
别在长门宫,愁闷悲思,闻蜀郡成都司马相如天下工为文,奉黄金百万,为相如,文君取酒,因以悲愁之辞,而相如为文以悟主上,陈皇后复得幸。
”
⑸脉脉:绵长深厚貌。
⑹君:指善妒之人。
⑺玉环飞燕:杨玉环、赵飞燕,皆貌美善妒。
⑻危楼:高楼上的栏杆。
【译文】:
汉武帝陈皇后失宠,别居长门宫,定准的重逢佳期又被耽搁了。
那是因为陈皇后的美貌有人嫉妒,纵然用千金重价买下司马相如的《长门赋》,满腹情意该向谁倾诉?你们不要高兴得蹦跳了,你们没有看见杨玉环、赵飞燕早都变成尘土了吗?忧国而不能参政,只能作个闲官的心情愁苦极了!不要去高楼上凭栏远眺,夕阳正落在暮霭笼罩的柳树梢上,长夜即将来临,望之使人断肠。
【鉴赏】
此词作于淳熙六年(1179)。
作者在此借春意阑珊和美人遭妒来暗喻自己政治上的不得意。
词里面的玉环、飞燕,似是用来指朝中当权的主和派。
辛弃疾在淳熙己亥前之两三年内,转徙频繁,均未能久于其任。
他曾在《论盗贼札子》里说:生平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恐言未脱口而祸不旋踵。
这与蛾眉曾有人妒语意正同。
作者本来是要积极建功立业的,被调到湖北去管钱粮,已不合他的要求;再调到湖南,还是管钱粮,当然更是失望。
他心里明白朝廷的这种调动就是不让恢复派抬头。
一想到国家前途的暗淡,自不免要发出烟柳断肠的哀叹。
《鹤林玉露》云此词:词意殊怨。
斜阳烟柳之句,其与未须愁日暮,天际乍轻阴者异矣。
便在汉唐时,宁不贾种豆种桃之祸哉。
愚闻寿皇见此词颇不悦。
词里所流露的哀怨确是对朝廷表示不满的情绪。
【简析】
本篇作于淳熙六年(1179)春。
时辛弃疾四十岁,南归至此已有十七年之久了。
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作者满以为扶危救亡的壮志能得施展,收复失地的策略将被采纳。
然而,事与愿违。
不仅如此,作者反而因此遭致排挤打击,不得重用,接连四年,改官六次。
这次,他由湖北转运副使调官湖南。
这一调转,并非奔赴他日夜向往的国防前线,而是照样去担任主管钱粮的小官,教案《摸鱼儿辛弃疾教案》。
现实与他恢复失地的志愿相去愈来愈遥远了。
行前,同僚王正之在山亭摆下酒席为他送别,作者见景生情,借这首词抒写了他长期积郁于胸的苦闷之情。
这首词表面上写的是失宠女人的苦闷,实际上却抒发了作者对国事的忧虑和屡遭排挤打击的沉重心情。
词中对南宋小朝廷的昏庸腐朽,对投降派的得意猖獗表示强烈不满。
下片借陈阿娇的故事,写爱国深情无处倾吐的苦闷。
这一片可分三个层次,表现三个不同的内容。
从长门事至脉脉此情谁诉是第一层。
这是词中的重点。
作者以陈皇后长门失宠自比,揭示自己虽忠而见疑,屡遭谗毁,不得重用和壮志难酬的不幸遭遇。
君莫舞三句是第二层,作者以杨玉环、赵飞燕的悲剧结局比喻当权误国、暂时得志的奸佞小人,向投降派提出警告?quot;闲愁最苦至篇终是第三层,以烟柳斜阳的凄迷景象,象征南宋王朝昏庸腐朽,日
落西山,岌岌可危的现实。
这首词有着鲜明的艺术特点。
一是通过比兴手法,创造象征性的形象来表现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时局的关切。
拟人化的手法与典故的运用也都恰到好处。
第二是继承屈原《离骚》的优良传统,用男女之情来反映现实的政治斗争。
第三是缠绵曲折,沉郁顿挫,呈现出别具一格的词风。
表面看,这首词写得婉约,实际上却极哀怨,极沉痛,写得沉郁悲壮,曲折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