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仔猪营养性腹泻的几项措施
- 格式:pdf
- 大小:92.27 KB
- 文档页数:1
早期断奶仔猪腹泻的控制技术措施仔猪实行3~5周龄断奶,是国内外集约化养猪生产中采用的一项先进技术。
它是增强母猪繁殖力、减少疫病由母猪向雏鸟传播,促进仔猪生长发育生长发育的有效政策措施。
但无腺早期断奶由于受自身消化机能平衡性不完善、免疫力低下,加上断奶后受生理、营养和自然环境等应激作用,断奶一周内常发生腹泻,轻者影响仔猪正常生长发育,重者导致仔猪死亡,给养猪生产造成了巨大损失,也制约着仔猪早期断奶这一先进技术的但此普及纳米技术。
为解决风险问题早期断奶仔猪腹泻关键问题,许多企业界从生理、喂养营养和饲养管理等方面进行了防治探讨。
本文就近年来调节控制早期断奶仔猪腹泻的技术措施作一简述,以供参考。
一、早期断奶猪只腹泻的病因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在良好的卫生和下能管理模式条件下,病原梅毒性微生物不是狂犬病的原发性病因。
那么,既然在良好的卫生和环境条件下,病原性微生物不是引起断奶仔猪腹泻的原发性病因,是什么原因引发断奶仔猪腹泻呢?最近20多年的研究表明,饲粮的不良作用是诱因,病原性微生物的感染是恶病质继发症。
主要依据是:1.仔猪消化器官发育不成熟,消化功能不健全,加之饲粮的不良作用,已引起了仔猪营养性腹泻。
早期断奶仔猪消化系统既基本处于胃底腺区的壁细胞和主细胞发育幼生不成熟,分泌的乙酸和消化酶的乳酸能力不足,又处于小肠胆管粘膜抵抗能力要强,韩化英被各种外源性蛋白蛋白抗原损伤的阶段。
仔猪经断奶应激一是使内源性盐酸的分泌进一步受到抑制,使胃内容物pH值升高。
pH值的升高,抑制了消化酶原的淀粉酶分泌与激活,使大量未消化的营养,尤其是蛋白质涌入大肠,在细菌的作用下发生腐败,生成氨、胺类、酚类、吲哚、硫化氢等腐败产物。
胺类中的尸胺、腐胺或酪胺等会逆行至小肠,造成小肠肠绒毛损害,功能退化,并引起肠内容十二指肠物渗透压升高,肠道脱水,导致腹泻发生。
二是扬皮尔区断奶应激使肠绒毛膜断裂、高度和密度降低,形态由断奶前的长手指状变为平滑状、陷窝加深,形态学的变化影响了胆管粘膜功能,导致小肠绒毛刷状缘分泌的消化酶降低,对营养的吸收能力攀升,已引起仔猪营养性腹泻。
仔猪早期断奶引起腹泻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摘要】本文对仔猪早期断奶引起腹泻的各种因素做一较为详尽的介绍,并提出其具体的防治策略。
【关键词】仔猪;早期断奶;腹泻;防治腹泻通常发生在断奶后2周内,所造成的仔猪死亡率可达10%一20%。
若发生腹泻,则死亡率在40%以上。
腹泻是对早期断奶仔猪危害性最大的一种断奶后应激综合征。
引起仔猪断奶后腹泻的因素很多,一般可分为断奶后腹泻综合征和非传染性腹泻。
1.饲料引起仔猪腹泻1.1日粮组成仔猪断奶后,其日粮状态发生变化,容易消化的母乳转为固体饲料,这时仔猪的小肠绒毛受机械外力损伤将急剧变短,小肠内壁腺窝也相应加深,这将造成仔猪的吸收障碍,引起腹泻。
因此,在仔猪断奶后的一段时期内其日粮的组成应严格控制豆粕的用量,较多使用能增强仔猪免疫力、易消化吸收的血浆蛋白粉、优质鱼粉等。
试验表明,使用这些原料,可以有效抑制腹泻的发生。
1.2饲料营养水平断奶前后仔猪消化机能尚未健全,免疫力低,又受断奶应激影响,消化吸收能力差,故仔猪日粮营养水平不应制定过高。
经试验表明,仔猪开食料中蛋白质水平增加,断奶仔猪腹泻发生率提高。
日粮蛋白质含量在20%1:2下时随着蛋白质含量的提高,肠蛋白酶活性相应提高,但蛋白质含量不能超过20%。
1.3抗营养因子日粮的抗营养因子亦会引起仔猪断奶后腹泻。
如抗胰蛋白酶营养因子会降低猪对大豆产品的利用率。
未经过恰当处理的大豆蛋白含有某些具有抗原性的蛋白质,而这些蛋白质可引起早期断奶仔猪过敏。
当仔猪肠道发生过敏性反应时,其结构和功能将发生损伤性死亡,出现绒毛萎缩、隐窝增生,影响养分的消化吸收而出现营养性腹泻。
2.病原微生物与仔猪腹泻仔猪腹泻的主要原因是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最主要的病原是大肠杆菌,此外,轮状病毒亦能引起断奶后仔猪腹泻。
腹泻是由一种或多种毒素共同作用的表现,大多数毒素可以被特异性抗体中和。
肠毒素与肠黏膜上受体结合导致小肠黏膜不可逆的高液体分泌即腹泻。
3.消化系统与仔猪腹泻仔猪胃底腺区的壁细胞和主细胞发育不成熟,断奶使胃内容物pH值升高,小肠黏膜抵抗力弱,易被各种外源性蛋白质抗原损伤,引起腹泻。
仔猪腹泻的临床症状及预防措施
仔猪腹泻很难治,并且出现了一些和以往不同的新特点,病程一般在7天~10天,往往造成仔猪瘦弱甚至死亡,严重制约养猪生产。
引起仔猪腹泻的病因主要有病毒性、细菌性和寄生虫性三大原因,临床上以细菌性和病毒性腹泻最常见。
摸索出一套有效可行的方案,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
临床症状:粪便稀薄,呈喷射状,伴有呕吐症状,脱水特别快,传播速度快,不同阶段的猪群都会感染。
预防
1.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二联苗进行免疫预防。
2.药物预防饲料中投喂高利高和50%黄芪多糖。
3.加强饲养管理,避免温差变化,较大的温差变化容易诱发细菌性、病毒性腹泻。
4.加强环境和各种用具的消毒,使用远征金碘、病痊灭等,尽量做到一天一消毒。
治疗
1.用头孢赛福+圆环瘟毒康或仔猪止痢王+圆环瘟毒康肌注,连用2次~3次。
2.控制饲料的饲喂量,饲料中添加高利高和50%黄芪多糖。
3.恢复电解质、酸碱、微生物平衡,使用21-金维他、益生素、葡萄糖、口服补液盐等。
4.加强饲养管理,做好猪舍的保温工作。
康复
1.康复后用21-金维他饮水一周到两周。
2.益生素、黄芪多糖拌料,增强机体抵抗力。
注:治疗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开始一两天不要用强力止泻药物,一定要加强消毒,配合科学的饲养管理措施,控制好仔猪断奶应激,断奶后的心理应激、环境应激与营养性应激,降低仔猪日粮中的蛋白质水平,实践证明,5周龄以上的仔猪其饲料中的蛋白质含量从21.4%~22%降到16%~19%,另外添加一定量的氨基酸可使仔猪的腹泻发生率下降40%,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猪营养性腹泻的病因分析、临床特征和防治方法-养猪技术猪营养性腹泻通常是断奶仔猪发生,主要是由于饲养管理不当,如猪舍过于潮湿,通风较差,夏季没有注意降温,冬季没有加强保温,突然更换饲料,以及饲料中含有锌、铁、铜、硒等不足而导致消化吸收紊乱,造成腹泻。
仔猪患病后不仅会导致饲料利用率降低和生长缓慢,还可导致死亡,严重影响养殖业的发展!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猪营养性腹泻的病因猪营养性腹泻的临床特征和防治。
1、病因分析采食量。
仔猪断奶后一般无法立即适应从富含营养且容易消化的液体母乳变成较难消化的固体仔猪料、植物性饲料,再加上断奶等应激因素的影响,会导致其在断奶后的1-2天内拒绝采食、减少采食,再经过2-3天会由于过度饥饿而大量采食,导致机体在短时间内食入过多的营养物质,由于很难在消化道正常消化,从而引起消化迟滞。
没有消化的养分,特别是碳水化合物,非常容易发酵,从而使胃肠道内的病原微生物开始大量繁殖,进而引起腹泻。
日粮蛋白质和纤维。
仔猪的小肠和胃能够对食入的日粮蛋白质进行水解,但由于消化道及其酶系统没有发育完善,使其消化植物蛋白质的能力较低。
仔猪断奶后发生腹泻的主要原因是日粮蛋白质导致的过敏反应,其中导致仔猪肠道发生过敏反应的主要抗原是植物性蛋白质。
正常情况下,日粮中含有适量的纤维类物质能够促使仔猪胃肠道以及其他消化器官正常发育,并使其微生物区系维持正常,从而能够有效避免腹泻。
但由于仔猪具有非常弱的消化纤维的能力,只要纤维含量过高就会导致消化道黏膜发生机械性损伤,从而引起腹泻。
断奶应激。
仔猪早期断奶是一种严重的应激反应,主要由于环境、心理、营养以及争斗方面发生明显变化而引起。
据报道,环境应激、争斗应激、心理应激不会严重影响早期断奶仔猪的生长发育,但营养应激会对其产生相对较大的影响,在临床上主要导致采食量减少,饲料利用率下降,并由于消化不良而发生腹泻。
其他因素。
瓜菜类饲料中含有较多的硝酸盐,若调制或储存不当就会转化成有毒的亚硝酸盐;饲料发生霉变,以及含有脂肪的氧化酸败及其他各种抗营养因子,如蛋白酶抑制剂、植物凝集素等,都会使早期断奶仔猪发生腹泻。
仔猪腹泻的综合防控措施仔猪腹泻是指仔猪因各种原因引起的消化道疾病,它是仔猪生产中常见的疾病之一。
仔猪腹泻严重的话,会影响仔猪的生长发育,增加死亡率,降低生产效益。
因此,对仔猪腹泻的综合防治措施必不可少。
一、环境卫生保持环境卫生清洁是预防仔猪腹泻的重要措施。
饲养场地面、墙壁、屋顶、饲槽、水槽等设施都需要定期清洁和消毒。
仓舍内部需要用甲醛、漂白粉等消毒剂进行消毒处理。
二、合理饲喂管理仔猪腹泻多数是由于饲料不合理或不洁净引起的。
为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应注意以下几点:1、饲料的选择和质量:牛奶、豆浆等含乳糖和麦饭石等钙质含量过高的饲料应避免使用;饲料应保证干燥、清洁、新鲜;应定期对饲料进行检测。
2、饲料的给予量:仔猪的胃肠道很短,肠道一旦充满食物会影响消化能力,引起腹泻。
因此,要控制好饲料的数量和时间,避免过饱和喂养。
3、饲喂环境的调节:在饲喂仔猪时,要保持温度适宜,湿度适当,确保仔猪的饮食环境干净卫生,降低仔猪腹泻的发生率。
三、疫苗注射和药物预防疫苗注射和药物预防是仔猪腹泻的有效手段,如对轮状病毒、大肠杆菌、肠炎病毒等病原体进行抗体注射,或者采用抗生素、消毒剂等药物对仓舍和饮用水进行政策化防治。
这对控制仔猪腹泻病毒的传播和遏制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合理消毒和隔离措施仓舍的消毒和隔离措施是控制仔猪腹泻的重要手段。
首先,要对经过患病猪舍进行消毒,以净化环境,消除病菌。
其次对于患病仔猪需要进行隔离,避免病毒的扩散。
五、操作规程制定将对仔猪腹泻的预防措施转化为操作规程,明确饲喂标准和消毒标准,在实施过程中对操作人员进行岗位培训,合理分配岗位,做好卫生和防疫保护,严格遵守预防原则,建立健全的预防制度。
这对于控制仔猪腹泻的传播,增加饲养效益有着积极作用。
以上就是仔猪腹泻的综合防控措施,仅供参考。
饲养户需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用适合的措施,并严格执行,为仔猪生长发育提供健康、安全的环境。
18 2022年第7期仔猪腹泻原因及防治措施长沙县路口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410142) 罗宇笔者结合临床实践经验和南方生猪养殖的特点,总结了规模化养殖条件下仔猪腹泻的原因、症状和防治方法,供读者参考。
一、规模化养殖场仔猪腹泻的发病规律1.自繁自养模式 自繁自养规模场仔猪腹泻的发病规律:仔猪0~5天内易发仔猪黄痢;8~15天因贫血易发仔猪白痢;15~21天,仔猪易因补料过食而引起消化不良性腹泻;规模化养殖场多在21~28天断奶,仔猪断奶后1~2周内易发断奶应激性腹泻;28~60天,规模化养殖场仔猪进入保育舍后,若管理不当易发生腹泻。
2.贩运外购仔猪部分只做育肥的规模化养殖场和部分是“公司+农户”的合作养殖场,多是购买6~10千克的断奶仔猪。
仔猪经过长途贩运,易患贩运仔猪腹泻综合征,在进场后5~10天开始出现腹泻、拉稀,生长停滞;因个别猪没有打疫苗,易并发猪瘟等多种疫病。
二、仔猪腹泻的病因分析1.仔猪生理性因素 仔猪因生理发育机能不全,如胃酸分泌少、消化酶活性不高,易出现消化不良性腹泻;母乳含铁量低,仔猪自身造血需铁量增加,易患生理性贫血,抗病力下降,易致各种感染造成腹泻;仔猪体温调节机能发育不全,对环境温度要求高,保温不当,易致腹泻。
2.传染性病因 临床上多种病毒感染会引起仔猪腹泻,如猪瘟、伪狂犬病、蓝耳病、传染性胃肠炎、轮状病毒感染等都会出现腹泻。
临床上常见的特异性致病菌(沙门氏菌、致病性大肠杆菌)和非特异性致病菌(大肠杆菌等)感染均可引起腹泻。
致病菌随着饲料、饮水、空气等进入仔猪体内生长繁殖,在胃、肠黏膜定植,导致胃黏膜受损,引起腹泻、腹痛等症状。
此外,寄生虫也可引起发病。
3.非传染性病因 主要与饲养管理不到位、环境管理不良、饲料不卫生等有关。
仔猪本身消化机能不全,抵抗力不强,母猪营养不良或营养缺乏,母猪日粮如缺硒、缺少维生素A等,可引起抗生素治疗无效的哺乳仔猪顽固性腹泻,甚至死亡。
另外因哺乳母猪的疾病和炎症,或食用霉变的饲料,也会引起仔猪腹泻。
如何预防初生仔猪拉稀症状拉稀是仔猪常见的问题之一,尤其是在出生后的几天内。
拉稀不仅会给仔猪带来不适,还可能导致生长发育迟缓甚至死亡。
因此,预防初生仔猪拉稀症状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有效的预防措施来降低初生仔猪拉稀症状的发生率。
1. 提供干净卫生的产床在仔猪出生前,应该确保产床干净卫生。
清洁和消毒产床是预防仔猪拉稀的首要任务。
消毒产床的最佳方法是使用75%乙醇溶液或有效的消毒剂进行喷洒。
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确保没有任何残留物。
2. 注重母猪的饮食母猪的饮食直接影响初生仔猪的健康。
为了预防拉稀,母猪的饮食应该富含高质量的饲料和营养。
合理的饲喂量和饲喂时间会使母猪的身体产生更多的优良胎儿。
在饲喂时,需要注意的是不能过量喂食,以免造成肠胃不适。
另外,为了增强母猪的免疫力,可以适当添加一些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补充剂。
3. 促进乳汁产量乳汁是仔猪的主要营养来源,对于初生仔猪的生长和健康至关重要。
为了预防拉稀,必须确保乳汁产量充足。
在仔猪出生后的头几天,母猪的乳汁产量可能不足,此时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促进乳汁产量。
例如,可以通过适当按摩母猪的乳房来刺激乳汁分泌。
此外,保持母猪饮食的充足和均衡也有助于提高乳汁产量。
4. 定期观察仔猪的健康状况定期观察仔猪的健康状况可以及早发现拉稀等情况。
如果发现仔猪出现拉稀症状,应立即采取措施防止病情恶化。
观察仔猪的健康状况包括注意其便便的形状和颜色,正常的便便应该呈黄褐色。
此外,注意观察仔猪的食欲、体温和活动情况,任何异常都应引起警惕。
5. 提供足够的温暖环境初生仔猪对温度非常敏感,过冷或过热都可能导致拉稀。
因此,为仔猪提供足够的温暖环境是预防拉稀的关键。
使用保温灯或发热器等设备来提供适宜的温度,确保仔猪的体温恒定。
此外,在冬季的寒冷天气中,还可以在产箱周围放置一些隔热材料,以防止冷空气进入。
6. 定期进行驱虫和预防接种仔猪的拉稀症状有时与寄生虫感染和疫苗预防有关。
因此,定期进行驱虫和预防接种是预防拉稀的一部分。
仔猪腹泻总结育种繁育是农业领域中一项重要而且艰巨的任务。
仔猪的健康发展是育种繁育工作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然而,仔猪腹泻是一个常见的问题,一旦出现,会严重影响猪群的生长和发展。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仔猪腹泻进行总结,并探讨一些常见的原因和解决办法。
一、仔猪腹泻的原因1. 营养不平衡:仔猪在成长过程中对营养的需求量很高,特别是对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需求量较大。
如果饲料中这些营养物质的含量不足或者不平衡,就会导致仔猪腹泻。
2. 细菌感染:细菌感染也是仔猪腹泻的常见原因之一。
常见的细菌感染包括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
这些细菌引起的感染会导致仔猪的肠道受损,从而引发腹泻。
3. 病毒感染:病毒感染也是仔猪腹泻的原因之一。
例如,猪瘟热、猪圆环病毒、转染性胃肠炎等病毒感染都会导致仔猪腹泻。
4. 环境恶劣:环境条件的恶劣也会导致仔猪出现腹泻。
例如,湿度过高、温度过低、饮水不洁净等都会对仔猪的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二、仔猪腹泻的解决办法1. 营养调整:保证仔猪获得均衡的营养对预防腹泻非常重要。
合理调整饲料种类和配方,确保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供给量与仔猪的需求相匹配。
2. 提高饲料消化利用率:饲料消化利用率的提高能够减少仔猪腹泻的发生。
添加酶制剂和益生菌等对于改善仔猪的肠道功能和消化吸收能力有很好的效果。
3. 加强卫生管理:定期对饮水设备、猪舍环境进行清洁和消毒,保持饮水的清洁和卫生,减少细菌和病毒的滋生和传播。
4. 疫苗接种:根据不同疾病的流行情况,制定合理的疫苗免疫计划,并定期为仔猪接种相应的疫苗,以提高其对疾病的抵抗力。
5. 增加环境调控:提供合适的饮水、饲料和温度条件,保持猪舍的通风和保温,减少环境因素对仔猪健康的不利影响。
三、仔猪腹泻的预防和控制1. 健康扶持:仔猪在出生后的早期是最容易患上腹泻的时候,因此,重点关注仔猪的健康状况,在仔猪出生后及时给予半乳品和抗生素,以提高其抵抗力。
2. 预防传染病:定期进行疫苗接种和疾病防控,严格隔离新入猪只和潜在患病猪只,以减少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预防仔猪腹泻的综合措施
预防仔猪腹泻的综合措施包括:
1. 饲养环境的清洁和消毒:保持猪舍干净、通风,并定期对猪舍进行清洁和消毒,减少病原菌的传播和繁殖。
2. 质量合格的饲料和饮水:确保仔猪饲料和饮水的质量,避免饲料或水源受到污染,减少因不洁食物和饮水引起的消化道感染。
3. 合理的饲养管理:包括合理的饲喂和消化调理,采用适当的饲养密度,避免过度拥挤,保证仔猪的饮食和休息质量。
4. 良好的生物安全措施:加强猪群的检疫和防疫工作,定期进行疫苗接种、驱虫和体检,以阻断病原菌的传播途径和减少疾病发生。
5. 合理的断奶过程:逐渐断奶,控制断奶的时机和断奶的方式,避免过度压力和突然改变饲养方式,减少对仔猪肠道健康的影响。
6. 快速有效的治疗:如仔猪腹泻出现,要尽早进行诊断和治疗,合理使用抗生素和消化调理剂,以快速控制病情。
总之,预防仔猪腹泻需要从饲养环境、饲料和水源的清洁、管理方式、疫苗接种、断奶方式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措施的应用,以减少疾病的发生和传播,保障仔猪的健康生长。
仔猪腹泻发生的原因及防制措施摘要:在现代规模化养猪生产中,仔猪腹泻是一种临床症状,很多因素都可引起仔猪腹泻。
在养猪业生产中,仔猪腹泻发生率很高,尤其是1—3月龄的仔猪更为常见。
断奶后的仔猪腹泻发生率高达30%,死亡率达10%—15%。
发病后生长速度缓慢,饲料报酬降低,同时由于腹泻,体质下降、免疫功能减退、对疫病的抵抗力减弱,容易继发其它传染病,治疗不及时就会引起大批死亡,给养猪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本文浅析了造成仔猪腹泻的原因,同时根据临床经验对其防治策略提出建议。
关键词:仔猪、下痢、防治策略仔猪腹泻是养猪场的常发病,多发病,轻者会影响仔猪生长发育速度,饲料的转化率降低;重者还会引起猪的死亡,降低仔猪成活率,严重影响养猪业的经济效益。
如何有效的防治仔猪腹泻已成为养猪生产中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
1、病因:在养猪生产实践中,仔猪腹泻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1、初生仔猪未吃到足够的初乳和保温措施不好:初生仔猪只有吃到足够的初乳以后才能获得免疫。
而生后2周内是仔猪黄白痢的高发期,因初乳不足容易引起腹泻。
初生仔猪特别是生后1-3日龄的仔猪如果室温偏低,而又没有增温措施。
由于初生仔猪大脑皮层不够健全,通过神经系统调节体温的能力差,这样就很容易因室温偏低引起代谢紊乱而发病。
2、卫生条件差,湿度大、通风不良猪场卫生未搞好,农村散养户采取地面平养,母仔同窝,母猪大小便未即时清除,造成湿度过大,通风不良,就很容易造成仔猪感染,导致腹泻的发生。
3、饲料质量差,不易消化或中毒仔猪饲料酸败变质、营养搭配不合理或含有过量的抗胰蛋白酶物质、脂肪盐等也会导致仔猪腹泻,饲料发霉变质,被病原菌污染后,因霉菌、细菌毒素会导致中毒而腹泻。
4、对哺乳母猪管理不当会影响母猪分泌乳汁的质量。
乳汁过多、过浓或过少、过稀,均可使仔猪发生消化障碍而导致腹泻的发生。
5、病原体感染(1)大肠杆菌感染引起仔猪黄白痢仔猪黄白痢常发于生后1周以内,以1-3日龄居多,仔猪白痢多发于生后10-30日龄,以10-20日龄居多,前者以排出具有腥臭味黄色糊状粪便或黄色透明稀便为特征,后者以排乳白色、灰白色或青灰白糊状稀粪为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