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读本名词解释共7页文档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7
婚姻制度血缘婚:原始社会中同一原始群体内同辈男女间的集团婚,只允许同辈男女(兄妹)发生两性关系,排斥亲(父母)子(子女)通婚群婚:原始群婚是人类祖先实行的一种两性偶合关系伙婚:伙婚又称亚血缘婚,伙婚制家庭亦即普纳鲁亚家庭。
一群兄弟和不是自己姐妹的另一群女子通婚,兄弟共妻,姐妹共夫,男女之间互称“亲密的伙伴”普纳鲁亚家庭:若干同胞的、旁系的或血统较远的一群姐妹,与其他集团的一群男子互相集体通婚,丈夫们互称“普那路亚”;同样,若干同胞的、旁系的或血统较远的一群兄弟,与其他集团的一群女子互相集体通婚,妻子们也互称“普那路亚”。
由这种婚姻关系产生的家庭形式,称为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婚:指原始社会时期,成年男女双方实行由一男一女组成配偶,以女子为中心,在或长或短的时间内形成一种不牢固的夫妻关系,属于个体婚专偶婚:俗称一夫一妻制,指一对不同族属的男女,通过社会、政治的媒介,建立了带独占同居性质的牢固持久的婚姻关系。
具有不可离异性和男权至上的特点,形成以父系家长母权制:指按母系或女子血缘关系计算继嗣关系和继承财产关系的氏族、家庭制度父权制:指男性统治,一个社会中,无论在政治、经济、法律、宗教、教育、军事领域还是家庭领域,所有权威的位置都保留给男性导民婚配:管理婚姻的官员(大司徒、媒氏等)用婚姻的礼仪去教化百姓,帮助他们及时嫁娶,以减少社会上的怨女旷夫。
倘若男三十、女二十尚未婚嫁,政府就要督促其婚配嫁娶有媒:封建聘娶婚把媒妁之言作为婚姻成立的必备条件,并以法律的形式对媒聘的履行做了严格规定。
凡是不经过媒人沟通而自由结合者,都属不法,社会不予认可父母之命:父母之命是封建聘娶婚姻的必备条件,子女的婚姻都必须经过父母同意才可以嫁娶同姓不婚:西周重要的婚姻政策。
西周,同一姓氏的男女不得通婚;唐代,同姓共宗禁止婚配;明、清法律严禁同宗婚配,对同姓不同宗则开禁媵妾:媵指陪嫁的女子,古代诸侯娶妻,女方多以兄弟之女和新娘的妹妹为随嫁,即媵。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1.文化:“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
在此基础上,“文”又有若干层引申义。
其一,为包括语言文字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而具体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
其二,由伦理之说导出彩画、装饰、人为修养之义,与“质”、“实”对称。
其三,在前两层意义之上,要导出美、善、德行之义。
“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化”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
并由此引申为教行迁善之义。
简言之,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2.广义文化: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作“大文化”。
3.狭义文化: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所以又被称作“小文化”。
4.文化的四层结构:(一)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的物态文化层。
(二)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构成的制度文化层。
(三)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构成的行为文化层。
(四)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絪蕴化育出来的价值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的心态文化层。
5.宗法制:所谓宗法,即宗族之法,是以家族为中心,根据血缘远近,明确亲疏、尊卑的一种等级制度。
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
6.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
广义的“长子”是指排行最长的子女,换言之长女也可能包括在内,狭义的则只包括儿子,女儿的继承顺序较儿子后,甚至没有继承权。
一些母系社会中则是由长女拥有优先继承权。
7.封邦建国制:简称封建,即今人所说的分封制。
分封制也称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宗族姻亲、功臣子弟分封领地,属于政治制度范畴。
中国文化的名词解释
中国文化是指中国历史上各个时代、各个地区形成的文化体系,具有独特的历史、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背景,以其独特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文学艺术、礼仪习俗和传统节日等闻名于世。
中国文化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中国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00年左右的夏朝。
夏朝时期,中国开始形成以部落联盟为基础的社会结构,并开始形成一些重要的文化概念,如道德、宗教、哲学、法律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文化不断发展,形成了许多重要的文化体系,如中国古代文化、中国民俗文化、中国饮食文化、中国茶文化、中国礼仪文化等。
中国文化的价值观念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文化的价值观念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多学派的思想。
这些学派的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深远,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也影响了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1.广义的文化:(1)指的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的并赖以生存的物质和精神存在的总和。
(2)分为物质的、精神的和制度的三个方面。
2.狭义的文化:(1)又称人文文化。
(2)指社会的意识形态,即人类的精神创造,它着重人的心态部分。
(3)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等。
3.文化产品:(1)有广狭二义之分。
(2)广义的文化产品指的是人类创造的一切提出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
(3)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
(4)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4.文化内涵:(1)指的是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
(2)平时所说的筷子文化,扇子文化等等是针对所指称事物的文化内涵现时言的。
5.文化现象:(1)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2)其特点有个别、具体、可直接观察和经验性等。
6.文化事象:(1)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2)它是人们对现象的感受上升到理性概括的认识产物。
如行业禁忌、建安风骨、原始巫术等。
(3)它具有类型性和文化变异性的特点,文化事象的功能具有时代性。
7.文化思潮:(1)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2)梁启超认为,汉代的经学、隋唐的佛学、宋明的理学清代的考据学等,都可以看做是时代思潮。
8.文化政策:(1)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2)针对少数民族发展的民族政策、文艺政策、宗教政策、语言文字政策等等,均属于此。
(3)正确的文化政策能促进和推动其发展,反之,错误的文化政策能阻碍和破坏其发展。
9.上层文化:(1)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1.广义文化:它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2.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
它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属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3.文化产品:它分广义的文化产品和狭义的文化产品两种。
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4.文化内涵:它是把一些不屑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凸现出来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如筷子属于生活用品只有实用功能。
但它有产生的历史背景与民族饮食特点的适应性也就是其样式的民族化各时代对其美化的方式有关它的传说故事以及命名的由来等等这些都属于它的人文精神属性的表现所以就是它的文化内涵。
我们平时说的“筷子文化”就是针对所指事物的文化内涵而言的。
5.文化现象指的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6.文化事象在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这种含规律性的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7.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8.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9.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10民族文化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而民族又是文化划分的依据。
但由于历史发展条件和文化本身的结构功能等的特点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发展中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正因为每个民族文化都是独特的所以作为一种价值而言它们均处于平等的地位。
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文帝时3000多年的历史。
全书130篇,即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
史记不仅是我国古代纪传体书的开创者和典范,同时也是一部伟大的传纪文学巨著。
书中成功刻画了许多历史人物形象,语言丰富而生动,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2.行业组织:又称行会,史手工业者的自发组织。
行业的职能是互助共济,保护行业利益。
管理方式主要有祖师崇拜,师徒传承和行业禁忌。
3.道教:是秦汉以后出现的,是将古代的鬼神崇拜,秦汉时期的神仙信仰,黄老道术以及经学,墨学的某些观点融合以后完成的。
道教的信仰特征是由信仰“道”演化为尊奉“三清尊神”。
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太上老君”,以《老子五千文》《正一经》和《天平洞极经》为主要经典。
4.避忌: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语言禁忌,指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不能用汉字直接写出其形,不能在口中宜呼其音。
避讳之风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直到民国以前才被废除,前后长达两千年5.勤农观:指确立以农为本的原则和制定一套劝勉农事的治国方略等。
6.春秋决狱:所谓春秋决狱,即以《春秋》的精神与事例附会法律,从而通过引经断狱,引经注律等方式使儒家经典法典化。
它体现出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一大文化特色。
7.因材施教:就是从教育对象的实际出发,针对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选择符合实际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使教育者能够各尽其才。
作为中国教育思想的精华之一,因材施教的最早实践者为孔子。
8.语系:是有共同来源的诸语言的总称。
语系之下依据语言的亲疏程度再细分为语族,语群,语支,方言,土语等不同层次。
9.中体西用论: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这是中国近现代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的文化主张与基本理论。
主张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为本,吸收西方科学技术和文化为用,从而达到制夷图强,复兴中华的目的。
10.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和精神存在的总和。
中国传统文化名词解释1、天人之学:是中国哲学,特别是中国古代哲学所讨论的一个主题,它提出了:“重人事轻天道”、“天道自然”、“天人相分”、“天人交相胜”四个观点,对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天道自然”:最早提出“天道自然”的是道家创始人老子,他认为“自然”就是对各种自然现象的理论概括,叫做“道”,天既然是自然之物,人与天是平等的。
“天道自然”的观点对中国哲学史产生了很大影响。
3、“天人相分”:战国荀子第一次提出,是中国古代哲学上的一个重要命题,他认为在天人关系中,天是没有意志的,人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事在人为,人的重要任务,就在于努力认识自然、驾御和利用自然。
4、《论语》:孔子教育他的学生,讲了不少有哲理性的话,他的学生把这些话加以整理,成为《论语》一书。
在《论语》中,孔子多处为“仁”规定界说,《论语》是中国文化史上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一本书。
5、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创建于印度。
该教以“四大为空,以人生为苦,以追求精神解脱”为最高目标。
佛教在西汉末年从印度传入中国。
6、道教:是以“道”为最高信仰的中国古代特有的宗教,产生于东汉中叶。
它是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吸取方仙道、黄老道以及经学、墨家等宗教或学派的某些观点和方法逐渐形成的。
该教把老子和《道德经》加以神化,其教义主张人经过一定修炼可以使精神、肉体两者长生永存。
道教成为中国古代重要的宗教之一。
7、书院:是我国唐末以后逐渐兴起的具有独特办学形式的高等教育机构,在宋代得到发展,为当时的人才培养和学术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8、“六艺”:是西周官学的基本教学内容,即礼、乐、射、御、书、数六项技能。
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9、“五经”: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学校的基本教材是儒家经典“五经”,即《诗》、《书》、《礼》、《易》、《春秋》,是中国封建社会官学和私学的基本课程。
10、“四书”: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学校的基本教材是儒家经典“五经”,宋以后的儒学教育家又在“五经”的基础上新增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称为“四书”,它是中国封建社会官学和私学的基本课程。
中国传统文化的名词解释
中国传统文化概念
1. 中国文化:指中国古代以来传统的思想观念、行为习俗和艺术形式,是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贡献。
2. 中国道家:道家是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分支,崇尚“天人合一”,强调“以无为有”、“静以观其变”等观念,受到了后世的普遍推崇。
3. 中华文明:中华文明诞生于五千年前,由商周文化继承至今,历史上曾经繁荣昌盛,是一种独特的智慧文明,是世界文明发展史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4. 中国秦汉文化:秦汉文化是中国历史上建国和统一的重要贡献,以秦始皇的改革制度和汉武帝的文化成就而闻名。
秦汉文化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并造就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框架。
5. 中国三教九流:中国三教九流,指的是中国主要宗教——佛教,道教和儒教,以及对应的分支流派。
三教九流是中国宗教文化和伦理思想的综合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6. 封建文化:封建文化是中国历史上特有的一种社会文化,由封建社会的社会制度和习俗演变而来,主要有礼制、儒学、仪式、伦理以及岂论等文化成分组成。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1 -。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1.广义文化:它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2.狭义文化:承属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3.文化产品:它分广义的文化产品和狭义的文化产品两种。
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4.文化内涵:5.6.7.8.9.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1011.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
12.13.有的文化。
14展所积淀的文化。
15.1.140002.间在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间。
以彩陶文化最为着名。
3.时间在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2000年间。
以黑陶文化最为着名。
4.3665.时”的本质。
6乱葬者可能是战争俘虏。
这些都显示着夏已初步进入国家阶段。
7.8.9.时分布着大小36—部分。
31.的文学传统。
32.3334.域商人的烙印。
35.就是南方最后被蒙古人征服的汉族和其他民族。
36.3711世纪末期意大利方济合会士。
1291年他乘船到达中38.3940.头税。
摊丁入亩即以康熙41.42.王阳明:己43.徐光启:翻译了西方数学名着《几何原本》前61629他融汇中西文化的结晶。
这些都显示出西方学术对他的积极影响。
他在中国古代科技史上最1628601244.子走向纯而又纯的学术研究中去了。
45.36.37.案。
38理原因也有心理原因。
39.4041和制作的粗细来区分着装者的地位亲疏。
42.制定相应的服饰等级制。
古代完备的政治制度是包括服饰制度的。
唐初的“武德令”规定了有相应之规定。
43.44.45.46.47.48.49.链。
50.经典。
51.52.53.54.育所有定居家庭的同一条血脉。
55在的各种传统科学和技术成果。
56国传统天文学就是天象观测和历法制定两方面的知识与研究。
57.58.30天小月29天。
12个月为一年。
59.365366天。
60.61.时辰为6263.1.体系。
1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的规定和对策原则。
2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3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即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
4文化内涵:一些不属于狭义的文化事物中所具有的人为精神属性的表现5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文化思潮。
6甲骨文:是契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它所反映了商人凡事必卜的习俗,主要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和陕西周原。
7仰韶文化:指公元前5000-前3000年,因最早的发掘的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遗址而得名。
8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9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出现时,其中就会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
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10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为文化观念。
11文化政策: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的对策原则。
12民族文化:一个民族独立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且有着自己的发展历史的文化。
13国别文化: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即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
14传统文化:这里主要指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15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16“天下”观念:天下一家的大一统意识,是威力持久的中国理念。
它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追求天下统一。
17地缘:当中原文化中心形成后,与北方范围更加广阔的草原游牧文化之间的关系,它不同于现代的领土观念。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名词解释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名词解释如下: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民族文明、风俗、精神的总称,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
它以儒、佛、道三家传统文化思想为主干,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构筑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
在中国,“文化”一词,古已有之。
“文”的本义,系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有文饰、文章之义。
《说文解字》称:“文,错画也,象交文。
”其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以及文物典章、礼仪制度等等。
“化”本义为变易、生成、造化,所谓“万物化生”,其引申义则为改造、教化、培育等。
”中国古代的这些“文化”概念,基本上属于精神文明范畴,往往与“武力”、“武功”、“野蛮”相对应,它本身包含着一种正面的理想主义色彩,体现了治国方略中“阴”和“柔”的一面,既有政治内容,又有伦理意义。
其次,古代很大程度上是将此词作为一个动词在使用,是一种治理社会的方法和主张,它既与武力征服相对立,但又与之相联系,相辅相成,所谓“先礼后兵”,文治武功。
有些还包括小吃,风俗等传统文化。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四个特征:
1,世代相传。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
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
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
“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96-05中国文化名词解释汉语1.三纲五常— 2.格律诗— 3.资治通鉴——4.晋商——5.诗经 ---------- 五四新文学运动 -----8 孤岛文学“------9 人民代表大会制 ------10、《春秋左氏传》 14 道教——------ 15. ----。
11、“临川四梦” -----12、文学研究会----13、伤痕文学---梨园 ------- 16 元曲 20、古文运动——17 拟话本——18“山药蛋”------19.江西诗派——21.、问题小说 ------22 颜肥柳瘦” ——23 敦煌变文——24 话本小说乐府——29 传 -----25“朦胧诗”----- 26 纪事本末体——— 27、孔孟之道——— 28 奇——30 戊戌变法----- 31“反思文学” 、-----32 甲骨文——33 诗文革新运动 ------- 34 六书------- 35 文景之治---- 36 魏晋玄学---- 37 诸子百家----38 宋明理学----39 清代朴学 ------ 40 封禅------- 41 三省六部制 -----42 五服制(丧服制)----- 43“三教”------- 44“九流”------ 45 六书------ 46 洋务运动------- 47 《通鉴纪事本末》---——448 十三经-------- -49 一条鞭法---50 摊丁入亩----- 51“六礼”----- 52 绘画六法---53 九品中正制 ---- 54 六学二馆”-----55 三言二拍------56 岁寒三友--=---- 57 伤痕文学---- 58 四书五经------59 贞观之治----60.江西诗派——61 古文运动——62 文学研究会---63 孔孟之道———64 经史子集—— 65 封禅 ----66 三礼------67 商鞅变法-----68 关洛濂闽 -------69 贞观之治 ------- 70 史记》——71 变文-------- 72 经史子集——73 海上丝绸之路”——74 四书五经--------.75 十三经------76 文景之治------77 纪传体------78 诸子百家--------79 魏晋玄学-----80 石鼓文----81 三皇五帝-------82 春秋五霸 ----83-.郡望-----84 碑学和帖学--------85 察举证辟制------ 86 二十四节气——87 西学东渐——辛亥革命-------春秋五霸 ----戊戌变法--------金甁掣鉴-- 1 三纲五常—格律诗———.资治通鉴————晋商——诗经 ----------五四新文学运动 ----孤岛文学“------“《春秋左氏传》----。
文化传统: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
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广义文化:它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
它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属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科举制:由皇帝亲自主持、以分科考试形式录用人才的取士制度。
分制科和常科租庸调制:唐前期赋役制度的田租、力庸和户调的简称。
政府将无主荒地按规定分配给成年男女;受田农民按一定比例向政府交纳租税及乡土所产的绢、帛,并无偿地为政府服役若干时日,不服役则折交相当的绢布(庸),这就叫秘庸调制。
方志时期:明清两代我国多数地方都有了方志,对区域性气候做了更详细的记录,对认识各种异常气候很有帮助。
所以,竺可帧把从公元1400到1900年的第三个大的气候时期称为“方志时期”。
方志时期又称为寒冷时期。
宗法制:是中国古代维护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成,到周代渐趋完备。
宗法制在春秋时期瓦解之后,其影响长期存留在中国传统社会之中。
血亲五服制:血亲五服制是以本人为基准,向上推四代的直系亲属称祖先;五服以内是近亲,五服以外是同宗。
察举制:察举就是选举,是一种由下向上推选官员人才的制度。
它有许多科目,其中孝廉、茂才、贤良方正文学三科最显著。
孝廉重德行,茂才重才能,贤良方正则重学问。
像汉代的晁错、董仲舒、公孙弘等都出于此。
其他科目科学家有明经、明法、尤异、治剧等。
玄学:玄学是魏晋时期用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的一种新的哲学思潮。
清谈:魏晋玄学之风的重要现象,清谈是士流交际中的风雅。
清谈时谈士手持廛尾,一主一客,主者称述自己的意见为“通”,客方起而论难为“难”。
《四时纂要》:唐末或五代初期韩鄂撰。
逐月列举应做农事及其具体措施,近于农家历的性质。
《四时纂要》是唐代一个重要的农业文献,它对农业的岁时变化、占验国运人事的观念做了总结。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Interpretation of Chinese culture)An explanation of the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culture in 20112011-5-19 17:42 Sina Education [big and small] [I want error correction]1, broad sense culture: culture is the sum of material and spiritual existence that human beings created and lived together in the long historical development. Generalized culture is associated with human and human creation, is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human centered; generalized culture is a historical concept, it covers the whole process of human history, is a comprehensive concept of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the extension of generalized culture covers material creation and creative spirit of all.2, the narrow sense of culture: the narrow sense of culture also called human culture, is a social collective (national or class) in the long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ccumulation of condensed natural heritage shared the humanistic spirit and the material manifestation of the overall system. The narrow sense of culture not only with the artificial center, but also to people's spiritual activities as the center, even if the world is to observe the materialization, the humanistic spirit as the core; is not the special cultural spiritual activities concerned, but by the accumulation of condensed historical heritage shared, system of humanistic spirit; special cultural concern not only is common to all mankind, but also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and humanistic spirit.3, cultural products: broad sense of cultural products refers to all created by mankind, visible products to the society, including both material products and spiritual products. Refers to spiritual products of cultural products in the narrow sense, it is a product of the classics written or oral tradition became the language form of pure ideas.4, cultural connotation: we put some not belong to the narrow sense of culture in the human nature of things, called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hings.5, cultural phenomenon: refers to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culture in the process of showing some kind of external state and connection.6, cultural phenomenon: when a phenomenon in the same form appears repeatedly, which has regularity, become a historical period, a national (regional or national) with typical signs and cultur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ings, the phenomenon known as a cultural phenomenon. Cultural events are often the synthesis of ideas, ideas and their materialized forms. They have not only external features but also conceptual features. Cultural phenomena are the product of people's perception of phenomena and their rise to rational generalizations.7, the concept of culture: a period of a class or an industry group held on cultural issues in attitudes and perceptions, or performance in a cultural phenomenon in ideology, such as values, aesthetic values and so on, known as the cultural concept.8, culture: a cultural concept and related culture, at a certain time in a certain context, the widespread impact on society, for the majority of people agree with and has become a trend, called cultural trend.9, cultural policy: refers to certain times, certain social conditions, administrative institutions of cultural issues promulgated by the relevant provis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principle.10, ethnic culture: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have their own culture is different from other ethnic groups,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characteristics is one of the symbols of ethnic division. Becaus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storical conditions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of its structure, function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different cultures in the development, in this historical period or that, relatively speaking, more prosperous and developed, popular; there are prosperous and developed, the degree of popularity slightly less. However, each nation's culture will not lose its distinctive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Regional features. As each ethnic culture is unique, as a value, they are all equal.11, country culture: country culture is the social basis of the country's division of culture, and the culture of multi-ethnic countries is the culture of the national community in a unified country. Country culture is based on a particular country's history and national conditions. China culture also known as Chinese culture, Chinese culture, Chinese culture, it belongs to the national culture.12,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refers to the Chinese culture as the source, China's ethnic groups to create a common, long-term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accumulation of culture.13,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every nation, every national culture, is different according to different conditions, and the stability of the cultural tradition and continuity throughout the nation and the state of each historical stage of culture core spirit.14, the concept of the world: split and unity is the two major phenomenon in Chinese history, unity is always dominated by the pursuit of tendencies. From the Shang Dynasty in the beginning, has been in the distance, take a different political strategy on the people of the world;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the world" concept has been very clear. After the dynasties of the wasteland, all the four ethnic groups in the remote "to" honor.An important function of the concept of "world" is to seek unity, and to pursue unity is always the keynote of political ideas, and also the basic tendency of history. We are the world's universal consciousness, is the concept of lasting power Chinese, expans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nation,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15, the Neolithic Age: about 10 thousand years ago, the human race into the Neolithic age. The most important features of the Neolithic age are the emergence of primitive agriculture, the manufacture and polishing of pottery, the widespread use of stone tools, the emergence of villages, and the formation ofclan systems.16, the three is the "China" is Three Emperors and Five Sovereigns legends of ancient times." San Juan "character extremely uncertain, but in common they are cultural inventor." The figure is "certainty equivalent. According to historical records. Wudi "records, the word line is Huang Di Zhuanxu, Gao Xin, Yao, shun. The study proved by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s and human culture, the legend is not entirely after it reflects some kind of a gross fabrication, the truth of history.17, a hundred schools of thought contend: 1. schools of thought contend across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d Warring States period, but there are also changes before and after. Thinkers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were more like scholars and teachers, who thought calmly, or recruited disciples. During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and thinkers more like disputer, their ideological foundation in general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by the creation of their predecessors, as is in dispute between school, defend and develop the school claims.Therefore, most of the earlier works are quotations about the ideas of teachers or founders, and later on they are mostly arguments. The selection and the interaction of 2. times and all classes of authors. Various schools are constantly adjusting and deepening their theory, and strive to adapt to the requirements of society. Schools and schools also constantly absorb and influence each other in contending with each other.18, the famous sentence: also known as masters, is the founder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Zheng Guo Deng, representative of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Gongsun Long, Hui Shi, some theory of Mohist school later and Chuang-tzu, and the school also has a close relationship. Deng was designed to help people with non litigation, as is to is wrong, how to Gongsun Long and Hui Shi were to win, is the so-called "off white" and "different contract dispute, relates to the concept of things and the actual (i.e.," name "and" real ") relationship problem there is a strong speculative color. The theory of this school disappeared with the end of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With the input of modern western philosophy, people realized its value again.19, the western regions: narrow sense of western regions refers to the Xinjiang region,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Tianshan Mountains, when the size of 36 countries, civilized standards are quite high. The broad western regions also include central Asia, India, Iran, Afghanistan and Pakistan.20, the election system is a kind of bottom-up selection of official personnel system. There are many subjects, including literature, scholar, Xiaolian three good and able men promoted by selection is the most significant.21, Yongjia chaos: eight chaos, melee kings to the Wuhuan and Xianbei nobles in the river north and south, then become the Xiongnu Xianbei world. Shinnaga Kaji (308 years), the yuan in Shanxi aristocratic Liu Pingyang emperor, Han dynasty. Yongjia five years (311 years) Luoyang, Liu Yuan's army captured prisoners, the Jin Dynasty emperor, known as the "Yongjia rebellion".22, the six provinces for the Sui Dynasty in the central province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six part. Three: Zhongshusheng (SUI said the history of the province), subglottic Province, Shangshu province. The Secretariat is responsible for drafting the edict, decision-making mechanism; Province under control for the sealing and refuting review mechanism, Shangshu province; responsible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policies, administrative institutions; Shangshu province has six departments, namely the Ministry of personnel, Ministry (the Ministry of rites, Sui Chengmin), Hyobu, Xingbu, industry, the department chief said the book is. The chief executive of the three provinces discussed the State Administration and held the post of prime minister. It is not necessary, but not only necessary, but also very important in the eyes of the Yellow emperor.23, a whip: Wanli of the Ming Dynasty had to Zhang Juzheng presided over the tax reform, increase the national income, reduce the burden on the people, that is "a whip". That is to the two tax, land tax is the content. Labor and other miscellaneous taxes a synthesis of a multitude of names; according to the uniform field collection quantity, but also simplify the collection procedure.24, tandingrumu: a whip in the Qing Dynasty and then into "tandingrumu" - "Ding Ding" refers to silver, or poll tax, tandingrumu in Kangxi's fifty year population amount of silver as the standard, the small silver Tandao family accounted for field to levy taxes, the actual is the abolition of the poll tax. Since Kangxi's population born fifty years later does notpay taxes, to some extent, it also stimulated the growth of the population. The reform of tax system is beneficial to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The social development of Ming and Qing Dynasty, especially after the middle of Qing Dynasty, is benefit from the reform of Kangxi and Yong Zheng. But whether it is a whip or tandingrumu, is nothing but the continuation of the two tax law,The purpose is just increase government revenue in the State Revenue increasingly exhausted, yet the connotation of political ideas from the physiocratism category25, the school of Qianjia Dynasty: tell people not just empty talks, also should be learned to use, so the textual criticism gradually flourished, scholars of traditional Confucian literature textual research, collation, compilation, identification and annotation work, organize a large number of literature, this work in Qianlong and Jiaqing special flourishing, so called Qian Jia school.。
名词:中国文化
解释:中国文化,是华夏文明为基础,充分整合全国各地域和各民族文化要素而形成的文化。
不同于中华文化的国际属性,可以称之为“中国的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
受中华文明影响较深的东方文明体系被称为“汉文化圈”,特指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政治、经济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反映。
从旧石器时代的发明创造,到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变法到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无一不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
中国文化,依据中国历史大系表相传经历了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黄帝(轩辕氏)、尧、舜、禹等时代,《先秦史》载:“吾国开化之迹,可征者始于巢、燧、羲、农。
” ;到中国第一个国家夏朝建立。
发展以来,一个拥有灿烂文化的中国,带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元素屹立在世界东方。
文化有很多种定义,其中有一种:文化是人类创造一切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过程和成果的总和2传统文化能够反映一个民族最为本质和最具特色的内涵,由此最能体现该民族基本精神的基本载体3仓颉是黄帝的史官,相传有四目,因造字成功,被称为“制字先师”,“制字先圣”或“仓颉圣人”,他“观鸟兽迹”而造书契4甲骨文又称卜辞,用刀刻在坚硬的龟甲或牛羊肩胛骨上,是目前发现的最系统的早期汉字,对汉字起源的认识,有重大意义5简牍简是指“竹木制成的简册”,牍是指木制的版牍,在春秋战国时期,简牍是中国书籍的最主要形式,对后世书籍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6帛书是写在缣帛等丝织品上的书籍或文章7阴阳历回归年和塑望年并列作为基本单位的历法8齐民要术是我国和全世界现存最早的农学专著,记述各种农作物的栽培,经济林木的生产,野生植物的利用,家禽,家畜的饲养,还有农副畜产品的加工制作,以及文具用品的生产等等,初步建立起农业科学体系9张仲景汉人,名机,是伤寒病理论的奠基人,代表作《伤寒杂病论》10四大发明火药,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11.毕昇发明家,发明活字版印刷术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技术12雕版印刷最早诞生于唐朝,是在墨拓技术的基础上发明的、最早在中国出现的印刷术《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14话本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流行于宋元时期,承继传奇小说,又借鉴其他多种艺术表演形式和手法,为适应当时进一步繁荣的城市经济和生活需要而发展起来的15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夏阳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史圣”,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16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夫,汉族,世称涑水先生,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主编了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17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
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18史才四长官私并修、崇尚素质、会通古今、经世致用19分封制古代帝王分封诸侯的制度。
中国文化读本中国文化读本孔子1.孔子,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生平言论、活动记录在弟子或再传弟子编成的《论语》中。
2.孔子是古代中国人心中的圣人。
3.天:生命创造之源4.孔子关于人的学说有两个核心概念:仁、礼。
5.礼是社会生活中的礼仪,制度,规范。
孔子最重视丧礼和祭礼。
6.孔子在中国历史上首开私人讲学之风。
弟子三千,精通六艺七十二人。
被尊称为“至圣先师”。
7.孔子追求天人合一。
老子1.《老子》又称《道德经》,分为道篇和德篇。
以他为基础,产生了与儒家并列的哲学派别道家;根据它的思想产生了以老子为始祖的道教。
2.《老子》在15世纪左右被介绍到欧洲,它是译本最多的中国古代哲学之一。
3.老子哲学的核心是自然无为。
4.老子的“反者道之动”中的“反”两层意思:一是相反的反,二是复返的返。
老子的哲学的最高概念“道”的根本特性就是“反”,就是归复于自然而然,无往不复的生命流动世界。
5.无为而无不为6. 不争的哲学7. 回到“婴儿”的状态周易1.《周易》是中国最古老的经典之一。
狭义的只指《易经》,广义的还包括《易传》。
2 《周易》的基础内容三千多年前就已经形成了。
据传先后有三位圣人参与了这部作品的创作。
伏羲是这部作品的奠基人。
伏羲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文化之神。
后来周朝开国君主周文王对《周易》加以丰富。
到春秋时期孔子手里,《周易》又有了新发展。
一般认为,《周易》主要的思想史传自孔子,孔子将其真正的理论化。
3.《周易》的核心内容是八卦。
4.《周易》成书后,成为儒家最重要的经典。
5.《周易》的基础是阴阳。
从乾卦中,提升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从坤卦中,提升出“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6.《周易》讲变的道理,易是变化的意思。
7.八卦象征着天、地、水、火、雷、山、风、泽。
孙子兵法1.记载孙武的兵学思想的古代经典,孙武春秋末期人,由齐入吴,受到吴王阖闾重用。
《四库全书》称其为“百代谈兵之祖”。
中国文化读本名词解释1.论语:《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2.儒家:儒家又称儒学、儒家学说,或称为儒教,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学派。
做为华夏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的儒家,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学术或学派,它是中华法系的法理基础,对中国以及东方文明发生过重大影响并持续至今的意识形态,儒家思想是东亚地区的基本文化信仰。
儒家最初指的是冠婚丧祭时的司仪,自春秋起指由孔子创立的后来逐步发展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3.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即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即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华夏族,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先祖为宋国(今河南商丘)贵族。
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儒家文化圈及世界有深远的影响。
全中国各地也有是孔庙祭祀孔子。
4.易经:《周易》是一部中国古哲学书籍,亦称易经,简称易,因周有周密、周遍、周流等意,被相传为周人所做。
是建立在阴阳二元论基础上对事物运行规律加以论证和描述的书籍,其对于天地万物进行性状归类,天干地支五行论,甚至精确到可以对事物的未来发展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测。
《周易》的诞生地就是现在的古都安阳。
《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在古代是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
《周易》含盖万有,纲纪群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广大精微,包罗万象,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
5.华夏:华夏是古代汉族的自称(即华夏族)。
既是中国这一特定地区的名称,也可指称活动于这一特定地区的中华各民族及其后裔子孙的联合称呼;在地域名称上原指中国中原地区,后复包括中国全部领土而言,遂又为中国的古称;华夏族则原来是汉族的古称,现华夏儿女则指以汉族为主,包括中国境内各少数民族以及有华裔血统的华人在内的民族族群的名片称呼。
6.孟子: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汉族,战国时期邹国人,鲁国庆父后裔。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及其门人著有《孟子》一书。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对后世中国文化的影响全面而巨大,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7.《春秋》:儒家经典之一。
编年体春秋史。
相传由孔子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记载自公元前722年至前481年共二百四十一年间的史事,是中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8.战国:中国的战国时代指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另有一说认为具体时间应该是从韩赵魏三家分晋开始算起直到秦始皇统一天下为止,即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1年)。
战国时代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历史时期之一,其主体时间线处于东周末期。
战国时代是华夏历史上分裂对抗最严重且最持久的时代之一。
这一时期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
战国承春秋乱世,启帝秦发端,中续百家争鸣的文化潮流,中原经济技术的新发展与各国相继图强而展开的举国变法,名士的纵横捭阖,宿将的战场争锋,涌现出了大量为后世传诵的典故。
塑造了帝制中国的雏形。
9.春秋:中国历史阶段之一。
关于这一时期的起讫,一般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是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另一种说法认为是公元前770-公元前403年。
中国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曾经编了一部记载当时鲁国历史的史书名叫《春秋》,而这部史书中记载的时间跨度与构成一个历史阶段的春秋时代大体相当,所以后人就将这一历史阶段称为春秋时期,基本上是东周的前半期。
10. 三家分晋:三家分晋是指中国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事件。
[1]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周威烈王封三家为诸侯。
司马光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的记载就从这一事件开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作为春秋与战国的分界。
前376年,韩、赵、魏废晋静公,将晋公室剩余土地全部瓜分。
因此韩、赵、魏三国又被合称为“三晋”。
三家分晋是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
它是中国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确定的标志。
10.老子:老子即李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
汉族,楚国苦县历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
老子故里鹿邑县亦因老子先后由苦县更名为真源县、卫真县、鹿邑县,并在鹿邑县境内留下许多与老子息息相关的珍贵文物。
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
11.《道德经》:《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12. 天人关系:天人关系是中国古代哲学研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部分哲学家把天理解为自然,于是天人关系即指人与自然的关系。
与此相应的哲学观点大致分为两派。
一部分人,例如道家,特别是庄子学派中的一些人物认为,人在自然面前是消极被动的。
因而提倡无为,绝对地顺应自然过程。
当代西方某些环境悲观主义者主张人类放弃现代文明,回到原始时代,与这种思想是一致的。
另一部分人,例如战国时代的荀子、唐代的刘禹锡等,肯定人对自然的主观能动作用,提倡“制天命而用之”,即利用自然规律造福人类。
显示出开发自然的进取精神。
中国古代哲学家讨论天人关系,目的在于寻求人生目标。
当代某些学者从战略上研究社会发展机器与环境关系,也利用类似的方法论原则。
如强调按照环境的约束条件或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的目标来规划社会发展,确立相应的价值观念等。
这种方法原则是环境条件乃至生态规律对社会和人生目的制约作用的反映。
如果由于知道思想不同,或对天人关系的实际状况的判断不一致,采用上述方法论原则并不一定导致相同的结论。
在古代汉朝,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关系,宋朝理学家朱熹则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法。
一己是人,众人是天;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天人关系之“天人合一”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观点有复杂的涵义,主要包含两层意义。
第一层意义是,人事天地生成的,人的生活服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
第二层意义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和人类道德的最高原则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1]对于天人关系,中国古代思想家一般都反对把天和人割裂、对立起来,而主张天人协调,天人合一。
在他们看来,天与人、天道与人道、天性与人性是相类相通的,因而可以达到统一。
13. 天坛:北京天坛地处原北京外城的东南部,故宫正南偏东,正阳门外东侧,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中国古代明、清两朝历代皇帝祭天之地。
这个建筑综合体是帝王祭天的场所,它创造了一个象征性的联系,来加强孔子的社会的等级制度。
总面积为273公顷,是明清两代帝王用以“祭天”“祈谷”的建筑。
天坛(Temple of Heaven)1961年,国务院公布天坛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文化遗产”;2009年,北京天坛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帝祭天建筑。
[1]北京天坛占地272万平方米,整个面积比紫禁城(故宫)还大些,有两重垣墙,形成内外坛,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穹宇、圜丘。
圜丘建造在南北纵轴上,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
圜丘坛在南,祈谷坛在北,二坛同在一条南北轴线上,中间有墙相隔。
圜丘坛内主要建筑有圜丘坛、皇穹宇等,祈谷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门等。
祈年殿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初名“大祀殿”,是一个矩形大殿。
祈年殿高38.2米,直径24.2米,里面分别寓意四季、十二月、十二时辰以及周天星宿,是古代明堂式建筑仅存的一列,也是天坛的主要建筑。
圜丘建于明嘉靖九年。
每年冬至在台上举行“祭天大典”,欲称祭天台。
回音壁是天坛的圆形围墙。
因墙体坚硬光滑,所以是声波的良好反射体,又因圆周曲率精确,声波可沿墙内面连续反射,向前传播。
14.仁:“仁”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
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
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
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
15.易传:《易传》是一部战国时期解说和发挥《易经》的论文集,其学说本于孔子,具体成于孔子后学之手。
《易传》共7种10篇,它们是《彖传》上下篇、《象传》上下篇、《文言传》、《系辞传》上下角、《说卦传》、《序卦传》和《杂卦传》。
自汉代起,它们又被称为“十翼”。
16.宗教: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3条:1、积金遗于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于子孙,子孙未必能读。
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此乃万世传家之宝训也。
2、积德为产业,强胜于美宅良田。
3、能付出爱心就是福,能消除烦恼就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