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慢性心律失常中医证型规律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33.29 KB
- 文档页数:3
中医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作者:杨令李东洋来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2017年第02期【摘要】缓慢性心律失常是以心率减慢为特点的临床常见病,一般起病隐匿,病程进展较缓慢。
近年来,中医药针对此类病症中心病理环节,审证求因,病证结合,整体论治,具有显著临床疗效,且毒副作用小,长期依从性好,表现出一定优势。
根据相关文献报道,笔者从本病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古方应用、自拟方及中成药治疗等方面进行介绍,兹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缓慢性心律失常;心悸;中医药【中图分类号】R5417【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7)04-0049-03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TCM Treating Tardy ArrhythmiaYANG LingLI DongyangHe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Zhengzhou 450008,ChinaAbstract:Tardy arrhythmia is a slow heart rate fo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linical common disease, generally onset hidden, slow progression of symptoms. In recent years, the Chinese medicine centre pathological link for such conditions, and by careful card, combination of disease and treatment based on overall, has significant clinical efficacy, and side effects of small, good long-term adherence,show some advantages. According to reports in the literature, the author from the disease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the applications of the classical prescription, since the quasi square and proprietary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of the following aspects such as introduction, this is to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 for clinical application.Keywords:Tardy Arrhythmia; Heart Palpitation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缓慢性心律失常[1]是一类以心率低于60次/min为特征的疾病,包括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窦房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等多种心律失常。
中医辨证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目的分析中医辨证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2月~2015年4月收治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86例,将其按照入院前后顺序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3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研究组采用中医辨证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疗后效。
结果研究组痊愈35例(81.40%),有效5例(11.63%),总有效40例(93.02%);对照组痊愈32例(74.42%),有效4例(9.30%),总有效36例(83.72%),研究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医辨证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值得临床推广。
标签:中医辨证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临床研究缓慢性心律失常是目前较为常见的心率疾病,其主要的临床特征表现为心律跳动缓慢,心律跳动次数少于60次/min,病情严重的患者心律跳动次数甚至少于40次/min。
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会出现头晕、失眠、行动迟缓等症状,对患者的正常生活和生命健康具有严重的不良影响,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
本文为了分析中医辨证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疗效,选取我院收治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8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采用中医辨证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值得临床推广。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4年12月~2015年4月收治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临床诊断标准。
将其按照入院前后顺序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3例。
研究组男27例,女16例,年龄17~78岁,平均年龄(49.4±2.6)岁,病程0.6~11年,平均病程(5.8±1.3)年;对照组男29例,女14例,年龄16~8 3岁,平均年龄(52.1±1.9)岁,病程0.9~12年,平均病程(6.7±1.5)年。
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中医药研究进展王宝宝1,曹宇1,崔爱超1,王晓峰2*(1.新疆医科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00;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心内科,新疆乌鲁木齐830000)摘要:缓慢性心律失常是以有效心搏低于每分钟60次为特征的常见心血管疾病之一。
西医治疗本病以安装起搏器为主要手段,其费用昂贵,不利于普及应用。
西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心率,但副作用大,不能长期服用。
近年来随着中医药对缓慢性心律失常的防治研究不断深入,发现中医药治疗本病有明显的疗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现就近年来中医药防治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做简要综述。
关键词:缓慢性心律失常;病因病机;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系统疾病。
缓慢性心律失常(Bradycardiac Arrhythmia,BA)是由于心脏起搏和(或)传导功能异常导致的以心率低于60次/min为特征的心律失常。
BA病因复杂,例如冠心病、心肌病、心脏传导系统退行性改变、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心脏手术相关并发症、甲状腺功能减退、营养不良等均可导致本病发生,且本病能诱发其他系统疾病,重者可危及生命[2]。
根据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网上注册资料统计数据可知,伴随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深,BA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此类疾病负担日渐加重,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命健康[3]。
最新公布的《心律失常的紧急处理专家共识》[4]指出,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治疗以药物和非药物治疗为主,药物多以阿托品、肾上腺素、氨茶碱等为主,这些西药仅在紧急情况下或无起搏条件时使用,且存在副作用大、不能长期应用等不足之处。
对于临床症状严重且达到起搏器安装指征的病人可通过安装起搏器进行治疗,对于临床有胸闷、头晕症状、心率偏慢、尚无起搏器植入术指征的患者而言,采用中医药治疗方法,其疗效可观且不良反应小,彰显了中医药治疗本病的独特优势,值得临床推广[5]。
现将从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及中医药治疗等角度,进行如下综述。
中外医疗 CH IN A F OR EI G N ME DI C AL T R EA TM EN T 中 医 中 药缓慢性心律失常是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常见病症之一,是有效心搏低于60次/min的心率失常,可见于各种心血管疾病,以冠心病、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房室传导阻滞、窦房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为常见。
按照中医学理论,缓慢性心律失常属于心悸、胸痹、昏厥、怔忡、眩晕等范畴,临床表现为心悸、气短、胸闷隐痛、头晕乏力动则加重,伴畏寒肢冷、失眠等,严重者出现反复晕厥史。
西医对于缓慢性心律失常只能以肾上腺素、β受体兴奋剂、抗胆碱能药物等对症处理为主,但这些药物副作用多,不能长期服用。
安置人工心脏起搏器费用昂贵,且为有创治疗,多数患者难于接受。
因此,探索安全、有效、副作用小的中医辨证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现将近年来中医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缓慢性心律失常属中医学心悸、胸痹、昏厥、怔忡、眩晕等范畴。
临床上以心悸、气短、胸闷、头晕甚至昏厥等症状为主,常还同时伴有面白畏寒、眩晕昏厥、腰膝酸软,其脉证均见迟缓,属于迟脉、结脉等,故大多学者认为心肾阳虚是本病的共同病理基础,其主要病机是由于心肾阳虚,气虚血滞,心气虚弱,血滞运行无力。
从脏腑辨证角度看,主要责之于心、脾、肾,但以心、肾阳气虚弱为关键因素。
该病的中医临床辨证以虚证为主,常见心脾肾阳虚的证候。
杨尊彝临床观察36例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其主要病机为心肾阳虚[1]。
王守满认为缓慢型心律失常的病理过程以阳虚为本,瘀痰水是其主要病理产物[2]。
郭龙清认为缓慢型心律失常的病机为阳气虚弱,心血瘀阻,部分病例兼有痰浊阻痹胸阳或水气凌心等,多属本虚标实之证[3]。
张治祥等认为其病因病机主要为心气亏虚、心阳不振。
而脾气亏虚、肾阳不足又是导致心阳不振的主要原因[4]。
梁军昭等认为该病病机以阳虚瘀阻为主,涉及心、脾、肾脏,属本虚标实之证,但病位实质在心之络脉[5]。
浅析中医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证治特点目的:研究中医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Brady arrhythmias,BA)的证治特点,为中医临床及新药研究提供文献参考依据。
方法:收集近20年来中医治疗BA 的文献,录入“中药复方分析”软件,对其证型、药类、核心药物、药组药对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常见证型中居前五位的依次为心肾阳虚证、心阳亏虚证、心阳亏虚兼心血瘀阻证、心肾阳虚兼心血瘀阻证、气阴两虚证;常用药类居前五位的依次为补益药、解表药、活血化瘀药、温里药、理气药,使用频次居前十位的核心药物依次为附子、甘草、黄芪、桂枝、丹参、人参、细辛、麻黄、麦冬、当归,其常用药组药对是核心药物的排列组合。
结论:中医治疗BA的基本组方思路是配伍温里散寒补益药以消除病因,活血理气化痰药以顾及重要病机,收涩安神药以缓解神志症状。
标签:中医;缓慢性心律失常;证治特点缓慢性心律失常(Brady arrhythmias,BA)是由窦房结自律性低下或传导系统阻滞引起,以心率减慢为特征的一类心脏传导系统疾病[1]。
其心室率低于55次/min,主要包括窦性心动过缓、病态窦房结综合征、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等,常由冠心病、心肌炎、心肌病或传导系统退行性变所致,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
资料显示,老年冠心病患者发生BA,24h动态心电图检出率高达75%[2],而且随着中国人口的老龄化,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危害也将进一步加重。
本文以文献方法,辅以计算机统计手段,整理、分析近20年中医治疗BA的文献,总结其证型特点及遣方用药的规律性,为临床医师辨证论治及科研工作者研发新药提供文献参考资料。
1方法11检索方法检索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清华同方CNKI数据库、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及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时限:1993~2012年;检索策略:输入BA(篇名)and中医(篇名/关键词/摘要)。
12纳入及排除标准①选择中药口服治疗BA且理法方药均具备的临床文献;②选择医案报道明确诊断为本病,方剂相关的资料具备者,亦录入本研究,若为多诊者,录入明显取效的诊治资料;③排除综述、理论分析、动物实验这些属于临床研究类的文献;④排除治疗在内服中药的基础上配合其他方式治疗,如配合西药或针灸治疗等,而结果不能排除其他治疗方式影响的文献;⑤排除无治法及无完整药物组成或处方保密的文献,有2篇或2篇以上的相同文献取时间最早的一篇。
缓慢性心律失常临床辨治【关键词】缓慢性心律失常;心悸;胸痹;中医药疗法缓慢性心律失常为心脏病常见症状之一,可见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其中以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和风湿性心脏病为多见,尤其是在发生心力衰竭或心肌梗死时。
发生在基本健康或自主神经功能失调患者中的心律失常也不少见,其他病因尚有电解质或内分泌失调、麻醉、低温、胸腔或心脏手术、药物作用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部分病因不明。
缓慢性心律失常属中医“心悸”、“胸痹”之范畴,主要病机为心气不足、脾肾阳虚。
笔者临床治以补益心气、温补脾肾等常获得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多因体质虚弱、饮食劳倦、七情所伤、感受外邪及药食不当等。
先天禀赋不足、素体虚弱;或久病伤正,耗损心气;或饮食劳倦太过伤脾,生化之源不足;或七情、外邪、药食等,致气血阴阳亏损,脏腑功能失调,损伤心之气阴,心气不足,心(肾)阳虚弱,心失温煦。
心主阳气,心脏赖此阳气维持其生理功能,鼓动血液的运行,以助脾胃的运化及肾脏的温煦等。
若心气不足则无以保持血脉的正常活动,致心失所养,心神失摄,即心本身功能低下;再者,心阳不足,气化失利,致水液代谢紊乱,痰湿内生,痰湿阻于心中,心阳不展。
另外,心气不足,血行不畅,瘀血内阻于心脉,或素体阳虚,阴寒凝滞,气血痹阻,心阳不振亦可致病。
故缓慢性心律失常多虚实夹杂为患。
2 辨治2.1 辨证要点缓慢性心律失常总属本虚标实之证。
临证首先要辨别虚实,分清标本。
本虚应区分气虚、阳虚、元阳欲脱的不同;标实应区别痰湿、寒凝、血瘀的不同。
其次要辨清相关脏腑,缓慢性心律失常病位在心,但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心脏病变可以导致其他脏腑功能失调或亏损,其他腑病变亦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及心。
故临床亦应分清与他脏的病变关系,有利于决定治疗的先后缓急。
2.2 治法2.2.1 温阳益气本法适用于心阳虚弱之证。
证见心悸胸闷,气短,动则加剧,汗出倦怠,面色白,或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弱或沉迟。
32例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中医辨证治疗临床疗效分析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
方法中医辨证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32例,观察其经过治疗的效果和心电图变化情况,跟进半年内对患者的心率、用药以及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的变化情况。
结果对32例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半年的治疗后,治愈率达到96%,半年中药治疗无明显不良反应。
结论中医辨证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显著。
关键词:辨证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临床疗效;中医1引言缓慢性心律失常指窦性缓慢性心律失常、房室交界性心率、室性自主心律、传导阻滞(包括窦房传导阻滞、心房内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等以心率减慢为特征的疾病。
临床常见的有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
中医无心律失常病证,但临床通常将之归纳为心悸、怔忡、胸痹、心痛、真心痛一类病证范畴。
目前临床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主要用拟肾上腺素类药物、β受体激动剂、抗胆碱能药物,但这些药物不良作用多,不宜长期服用。
近年来人工心脏起搏器也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但其为有创治疗,并发症不容忽视,且费用昂贵,难以推广。
现代研究发现中医药治疗本病有其独特优势,毒副作用小,安全可靠,疗效肯定,易于推广。
2资料与方法2.1一般资料选取的32例患者均为笔者自2013年-2017年门诊患者,其中男性19例,女性13例;年龄20-75岁,平均(47.21±16.35)岁;窦性心动过缓19例、病窦综合征3例、窦房传导阻滞4例、房室传导阻滞8例;原发病:心肌炎2例,扩张性心肌病1例,冠心病12例,心脏病术后(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6例,无器质性心脏病者7例,排除高血压病、肾脏疾病及心力衰竭。
2.2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现代心脏内科学》和《临床心电图学》缓慢型心律失常的诊断标准中医辨证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学》和1993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①心肾阳虚型:心悸倦怠,少气懒言,形寒肢冷,小便清长,五更泄泻,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白滑,脉沉迟;②气虚血瘀型:少气懒言,心痛时作,心悸气喘,失眠多梦,唇甲青紫,食少腹胀,舌质紫黯有瘀斑,脉细涩或结代;③气阴两虚型:头晕目眩,神疲乏力,心悸气短,失眠易惊,舌淡红,脉沉迟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