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指标体系
- 格式:docx
- 大小:13.41 KB
- 文档页数:1
尊敬的网民:您好,您好,您咨询海绵城市评价指标细项的有关材料已收悉,现答复如下:1、为系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落实重点建设任务,按照科学性、典型性及体现地方特色的原则,在充分考虑海口发展水平的基础上,依据《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中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参考相关规划成果,确定了海口市海绵城市建设的五项分项目标及22项指标,五项分项目标具体表述为:水生态全面恢复、水环境显著改善、水资源适度利用、水安全充分保障、制度建设完备,具体指标如下表。
表3-1海口市海绵城市建设指标体系目标目标序号指标2020年2030年备注水生态 1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70% ≥70%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要求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
2 海绵城市达标面积比例≥20% ≥80%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要求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标;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标。
3 内河水系生态岸线比例≥40% ≥50% 《海绵城市绩效考核与评价指标》要求:在不影响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对城市河湖水系岸线、加装盖板的天然河渠等进行生态修复,达到蓝线控制要求,恢复其生态功能。
4 绿地率41% 45% 参考《海口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5 地下水位地下水水位下降趋势得到明显遏制,平均降幅低于历史同期《海绵城市绩效考核与评价指标》要求6 城市热岛效应热岛强度得到缓解。
参照《海绵城市绩效考核与评价指标》。
水环境7 水环境质量优于IV类标准达到Ⅲ类标准参照《海绵城市绩效考核与评价指标》。
8 雨水径流污染控制(年径流污染总量控制率)≥50% ≥60% 参照《海绵城市绩效考核与评价指标》。
9 合流管网年溢流次数≤12次参照《海绵城市绩效考核与评价指标》水资源10 污水再生利用率≥20% ≥30% 《海绵城市绩效考核与评价指标》要求污水再生利用率不低于20%,《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中国人居环境奖评价》要求再生水利用率≥目标序号指标2020年2030年备注水资源11 雨水资源利用率≥0.5% ≥1.5% 《国家节水型城市考核标准》要求重视雨水收集利用,有逐步推广雨水利用工程与项目的政策、计划并实施。
海绵城市达标面积占比标准
海绵城市达标面积占比标准在不同的阶段和地区有所不同。
例如,某城市设定了“建成区海绵城市达标面积比例达到45%”的指标,同时要求“新建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70%”。
另一城市则提出到“十四五”末,城市建成区50%以上的面积应达到海绵城市标准;到2035年,海绵城市达标比例应达到80%以上。
此外,某市在2022年底的目标是实现35%的建成区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而到“十四五”末期,50%的建成区面积要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在海绵城市建设的初级阶段,该市的海绵城市达标面积比例为18%,计划到2020年底前实现全市建成区20%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综上,海绵城市达标面积占比标准的具体数值会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发展阶段和目标进行设定。
这些标准旨在推动海绵城市的建设,提高城市对雨水径流和洪水的控制能力,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
海绵城市控规的指标体系海绵城市控规的指标体系是指在城市规划和设计中,为实现海绵城市的目标和要求,所设定的一系列评价和监测指标体系。
海绵城市控规的指标体系是指导城市发展和规划的重要参考,对于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城市基础设施指标1.雨水收集利用率:指城市雨水系统设计的合理性,以及雨水收集利用的比例。
2.雨水渗透率:指城市地表面积的雨水渗透量与总降雨量的比值,反映城市地表径流减少的程度。
3.雨洪容量:指城市地表对雨洪的承接能力,即城市下几乎所有的雨水都不通过管道直接排入河道,而是在城市内部湿地、储水池等地下设施中暂时储存。
4.绿地比例:指城市绿地与城市总面积的比例,绿地包括公园、花坛、绿化带等。
5.车辆通行指数:指城市交通拥堵情况的度量指标,反映城市交通流畅程度。
二、城市生态系统指标1.生物多样性保护:指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对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包括设立自然保护区、保留和改善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等。
2.植被覆盖率:指城市区域植被的面积占整体区域面积的比例,植被覆盖率越高,城市环境质量越好。
3.空气质量:指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的指标,包括PM2.5浓度、二氧化硫浓度等。
4.水质状况:指城市内部湖泊、河流和水库等水体的水质状况。
5.噪音污染控制:指城市内部噪音污染的程度,包括交通噪音、工业噪音等。
三、城市适应气候变化指标1.热岛效应降低:指城市在设计和建设中采取措施,减少热岛效应的程度。
2.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城市在供水方面采取的措施,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暴雨管理:指城市在应对暴雨天气方面的准备和应对能力,包括雨水排放、防洪等。
4.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指城市发展过程中,对于自然灾害风险进行评估和预测,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5.粮食安全:指城市在粮食供应方面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以上仅为海绵城市控规指标体系的一部分,针对不同城市的特点和需求,指标体系可能有所不同。
海绵城市控规的指标体系是为了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能力而制定的重要准则,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
广州市建设项目海绵城市建设管控指标分类指引(试行)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粤府办〔2016〕53号)要求,切实做好我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全流程管控,因地制宜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实现“应做尽做、能做尽做评价标准》(GB/T51345-2018)、《广v,1,1市海绵城市建设指标体系(试行)》等有关规定?特制定本指引。
一、适用范围本指引适用于广州市行政区域内各类新、改、扩建项目的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涵盖核发用地规划设计条件、土地出让、方案设计、项目报建、图纸审查、验收等阶段。
二、分类定义广州市各类建设项目在落实海绵城市建设指标时7实行分类管控?共分为三类:指标管控类、要素管控类和豁免类。
(一)指标管控类:严格落实海绵城市建设指标要求的项目。
建设项目方案设计、实施阶段应按照广州市海绵城市建设相关文件,严格落实海绵城市建设指标要求?文件主要包括:规划部门核发的“规划条件”,《广fl']市建设项目雨水径流控制办法》、《广州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30)》、区专项规划及重点区域规划?以及各类型项目技术指引文件等。
(二)要素管控类:因建设环境、内容、功能等因素制约而17 笠寸持一气卫程保一燃环工土一、、政水一力信市电通ι人-、t L ,市程他工其../ ../18 、/../ 、/豁免类:1、应急抢险工程2、保密工程3、可能产生特殊污染的建设项目,如石油化工生产基地、加油站、大量生产或使用重金属企业、垃圾填埋场、综合性医院、传染病医院、危险品仓储区等。
4、符合下列情况的项目在通过专家论证同意后,可报行业主管部门申请豁免[4]:(1)单体天桥工程(2)地下综合管廊(3)建筑室内装修(4)清淤清障工程(5)其他情况y王:[1]:本管控清单仅列举了一些主要的工程项目类型。
[2]:水利工程包括水闸、水库、泵站及补水工程等,其中工程规模较大,并有相关附属设施配套建设用地的,参照相关厂站,按指标管控类项目执行。
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1 总则1.0.1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城市防灾减灾能力、扩大优质生态产品供给、增强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为规范海绵城市建设效果的评价,制定本标准。
【条文说明】制定本标准的意义和目的。
1.0.2本标准适用于海绵城市建设效果评价,评价对象为城市。
【条文说明】规定了本标准的适用范围和评价对象。
1.0.3海绵城市建设应保护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生态格局,维系生态本底的渗透、滞蓄、蒸发(腾)、径流等水文特征的原真性,保护和恢复降雨径流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
【条文说明】规定了海绵城市建设的宗旨。
传统城市开发建设模式,由于下垫面的过度硬化,破坏了水的循环路径,使水文特征发生变化,对城市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等造成巨大影响,放大了灾害风险。
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在维系山水林田湖草生态格局的基础上,强化雨水径流管控,最大限度维持城市开发前后水文特征不变,修复水生态、保护水环境、涵养水资源、提高城市防灾减灾能力。
1.0.4海绵城市建设应按照“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理念系统谋划,因地制宜、灰绿结合,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方法综合施策。
【条文说明】规定了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路线与方法。
传统做法过度依靠管网进行排水,切断了雨水的径流过程,使城市下垫面对雨水径流的滞蓄、渗透和净化的功能丧失,自然的海绵体功能消失。
海绵城市建设改变了传统的技术路线和方法,充分发挥自然下垫面海绵体功能,既能缓解生态、环境、资源的压力,又能通过灰绿结合,降低工程造价和运维成本。
技术路线由传统的“末端治理”转为“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管控方法由传统的“快排”转为“渗、滞、蓄、净、用、排”,通过控制雨水的径流冲击负荷和污染负荷等,实现海绵城市建设的综合目标。
2 术语2.0.1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volume capture ratio of annual rainfall通过自然与人工强化的入渗、滞蓄等方式,控制的降雨径流量与年降雨总量的比值。
基于指标管控的中新天津生态城海绵城市建设思考摘要:本文以中新天津生态城(以下简称生态城)海绵城市建设为例,探讨基于指标管控的海绵城市建设方法。
总体目标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被依次分解至管控分区和控规地块,建立从排水分区到控规地块的指标管控体系。
上述海绵指标为海绵城市纳入控规提供基础数据,为地块的海绵城市设计提供强制性约束条件,为生态城海绵城市建设有序进行提供有力保障。
关键词:海绵城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指标管控、指标分解引言2015年至今,国家先后启动了30座城市的海绵城市试点工作,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在各试点区率先开展。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和年径流污染控制率是专项规划两项重要指标,而指标取值和分解则是海绵城市专项规划设计中的重点和难点[1]。
目前,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指标分解多是结合建设情况、现状下垫面情况、规划用地开发情况等条件,采用加权平均的方法,对径流总量控制率指标进行分解试算[2],将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分解到管控单元或控制分区,对于无明显内涝,但水环境污染严重地区指导意义较弱。
而且,指标多分解到管控单元(或控制分区),对于源头地块指标控制无法定量,与控规结合不紧密,后续难以指导地块单体项目的海绵城市建设。
本文以中新天津生态城(以下简称生态城)海绵城市建设为例,探讨海绵城市专项规划中地块指标分解方法,建立从管控分区到控规地块的海绵城市指标管控体系,为海绵城市指标纳入控规提供依据。
1.生态城概述中新生态城(以下简称“生态城”)位于天津滨海新区,蓟运河与永定新河交汇处,距滨海新区核心区约15公里,是滨海新区沿海城市发展带的北翼,中国和新加坡两国的战略合作项目[3,4]。
2016年4月天津市成功入选第二批全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生态城是两个试点片区之一。
生态城建设标准较高,城市景观优美,水系、绿化生态骨架基本形成,城市竖向科学,源头以生态理念绿色住宅标准建设,落实了海绵城市理念中下凹绿地、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等内容,地下排水管网雨污分流制,末端构建湿地统筹解决污染削减。
深圳市某区域“海绵城市”目标分解机制及指标体系构建1胡爱兵,任心欣,丁年摘要:“海绵城市”创建在我国尚属于新的课题。
作为新型的城市开发建设模式,其将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城市的开发建设。
深圳市在低影响开发及海绵城市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其应用已初见端倪。
以深圳市某新区为例,探讨城市区域性海绵城市创建目标的分解机制及海绵城市指标体系的构建。
介绍了新区海绵城市总体目标的确定方法,以及总体目标最终分解至新区各类建设项目的过程。
为实现各类建设项目的海绵城市目标,构建了一套用于引导建设项目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的指标体系,并通过构建SWMM模型对指标赋值进行验证,以保障各建设项目能够达标。
关键词: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目标分解机制指标体系2014年10月,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我国城市建设进入了低影响开发及海绵城市创建的新时期。
顾名思义,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使城市能够“弹性适应”环境变化与自然灾害[1]。
海绵城市的建设途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
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的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留有足够涵养水源、应对较大强度降雨的林地、草地、湖泊、湿地,维持城市开发前的自然水文特征;二是生态恢复和修复。
对传统粗放式城市建设模式下已经受到破坏的水体和其他自然环境,运用生态的手段进行恢复和修复;三是低影响开发。
在城市建设区综合应用多种低影响开发设施,源头、分散控制雨水径流量和雨水水质,使城市开发建设后尽量接近于开发建设前的水文状态。
深圳市先行先试,在全国率先开展了低影响开发及海绵城市的探索与实践[2,3]。
然而,海绵城市在我国尚属于新的课题,其建设标准、管理政策、运营维护等尚不完善,已成为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瓶颈。
海绵通用技术标准规范有哪些海绵通用技术标准规范是指用于规范和指导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标准体系。
它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进行了规定,包括技术要求、技术指标、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下面将介绍海绵通用技术标准规范涵盖的主要方面。
一、综合规划与布局海绵通用技术标准规范对海绵城市的总体规划和布局提出了要求,包括城市功能分区、建设目标、容积率控制、街谷布局、建筑物高度限制等规定。
这些规范保证了海绵城市建设的整体性和可持续发展性。
二、城市环境改善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目标是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海绵通用技术标准规范对城市环境改善提出了具体要求。
包括水质改善、大气污染防治、噪声控制、景观绿化等方面的要求,以及城市建设中要遵循的生态原则和环境保护要求。
三、雨洪管理雨洪管理是海绵城市建设中的重要内容,海绵通用技术标准规范对雨洪管理提出了具体要求。
包括雨洪容量计算、雨洪控制设施设计、雨水回收利用等方面的内容,以及对雨洪管理的技术和管理要求。
四、水资源管理海绵城市建设重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海绵通用技术标准规范对水资源管理提出了规定。
包括水资源的保存利用、水体污染控制、水资源保护区的划定等方面的要求,以及对水资源管理的技术和管理要求。
五、建筑节能节能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海绵通用技术标准规范对建筑节能提出了要求。
包括建筑节能设计、建筑结构隔热、建筑材料选择等方面的要求,以及对建筑节能的技术和管理要求。
六、城市交通海绵城市建设中的交通规划和管理也是海绵通用技术标准规范的一部分。
它规定了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交通优先、非机动车通行等方面的要求,以及对交通管理的技术和管理要求。
总的来说,海绵通用技术标准规范是指导和规范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依据,它涵盖了城市规划、环境改善、雨洪管理、水资源管理、建筑节能、交通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规范的制定和执行有利于促进海绵城市建设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北京海绵城市建设分析——宏观与中观部分1宏观规划1.1规划目标《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明确指出实施海绵城市建设分区管控策略,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加大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比重,降低城市内涝风险,改善城市综合生态环境。
到2020年20%以上的城市建成区实现降雨70%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35年扩大到80%以上的城市建成区。
同时,规划指出要严格控制城市开发边界,增加绿色空间,改善环境品质。
主要通过环境整治和腾退集中建设区外的低效集体建设用地,建设城镇组团间的连片绿色生态空间。
调整农业结构,更加注重农业生态功能,提高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加强平原地区农田林网、河湖湿地的生态恢复,构建滨河森林公园体系以及郊野公园环,为市民提供宜人的绿色休闲空间。
图1 北京市海绵城市规划格局1.2规划指标《北京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规划目的是将海绵城市理念贯彻到城市规划及建设全过程,实现城市水安全保障、水环境改善、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优化配置、水文化发展的综合目标,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该规划提出了北京市海绵城市规划指标体系,同时根据各区特点,提出了不同分区海绵城市指标要求,北京市海绵城市规划指标表及海淀区海绵城市规划指标要求详见下表。
表1 北京市海绵城市规划指标表表2 海淀区海绵城市规划指标表1.3功能分区该规划将全市划分为地表水源保护区、海绵生态缓冲区、海绵城市建设提升区,自然本底保护区与水系功能改善区五大海绵城市建设分区,其中,海淀区主要位于海绵生态缓冲区、海绵城市建设提升区、自然本底保护区,局部位于水系功能改善区。
图2 北京市海绵城市功能分区2中观规划2.1功能分区《海淀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以“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为重要指导理念,构建“西山源、双核心、六连廊、多点连片”的海绵城市规划格局。
全区划分为地表水源保护区、自然本底保护区、海绵生态缓冲区、水系功能改善区及城市建设提升区,并制定海绵城市的分区管控策略。
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一、水资源利用指标
1.雨水收集利用率:评估城市雨水收集系统的建设情况和运营效果,包括雨水收集系统的总量、收集率和利用率等。
2.水资源回用率:评估城市水资源回用系统的建设情况和运营效果,包括回用系统的总量、回用率和回用水的应用领域等。
二、降水管理指标
1.道路和广场透水率:评估城市道路和广场的透水性能,包括透水载荷、透水面积和透水深度等。
2.单位面积降水处理能力:评估城市降水处理设施的能力和效果,包括单位面积处理的降水量和降水处理的时间等。
三、城市风险管理指标
1.内涝防治效果:评估城市内涝防治设施的建设情况和运行效果,包括内涝点的数量、内涝点的深度和内涝点的面积等。
2.土地沉降控制效果:评估城市土地沉降的控制情况和效果,包括沉降点的数量、沉降速度和沉降范围等。
四、生态环境改善指标
1.绿地覆盖率:评估城市绿地的覆盖面积和比例,包括公园绿地、居住区绿地和商业区绿地等。
2.生物多样性保护效果:评估城市生态系统的保护情况和效果,包括保护区的数量、物种多样性指数和生物栖息地的面积等。
五、社会经济效益指标
1.建设投资效益:评估城市海绵城市建设的投资回报情况,包括总投资额、产出值和投资收益率等。
2.社会满意度:评估城市居民对海绵城市建设的满意程度,包括满意度调查结果和居民参与建设的意愿等。
以上只是一个关于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简要示例,实际的指标体系需要根据具体城市的情况和建设目标进行设计和调整。
同时,为了确保评估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建议在指标的选择和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相关领域的专家和学者的意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调整评价指标体系,以提高其准确性和有效性。
尊敬的网民:您好,您好,您咨询海绵城市评价指标细项的有关材料已收悉,现答复如下:1、为系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落实重点建设任务,按照科学性、典型性及体现地方特色的原则,在充分考虑海口发展水平的基础上,依据《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中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参考相关规划成果,确定了海口市海绵城市建设的五项分项目标及22项指标,五项分项目标具体表述为:水生态全面恢复、水环境显着改善、水资源适度利用、水安全充分保障、制度建设完备,具体指标如下表。
表3-1海口市海绵城市建设指标体系目标目标序指标 2020年 2030备注年号水生1 年径流总量控制≥70% ≥70%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态率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要求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
2 海绵城市达标面≥20% ≥80%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积比例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要求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80%年,城市建成区2030标;到.以上的面积达标。
3 内河水系生态岸≥40% ≥50% 《海绵城市绩效考核与评价指线比例标》要求:在不影响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对城市河湖水系岸线、加装盖板的天然河渠等进行生态修复,达到蓝线控制要求,恢复其生态功能。
参考《海口市城市绿地系统规41%绿地率 4 45%划》《海绵城市绩效考核与评价位下水地下水位地下5 水指标》要求得到明趋降势显遏制,平均降同于幅低历史期参照《海绵城市绩效考核与评度得到城市热岛效应6 强热岛价指标》。
缓解。
参照《海绵城市绩效考核与评水环到IV优 7 水环境质量于达价指标》境类Ⅲ类标准。
标准参照《海绵城市绩效考核与评60% 8 雨水径流污染控50% ≥≥制。
(年径流污染总价指标》量控制率).9 合流管网年溢流≤12次参照《海绵城市绩效考核与评价指标》次数水资10 污水再生利用率≥20% ≥30% 《海绵城市绩效考核与评价源指标》要求污水再生利用率不低于20%,《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中国人居环境奖评价》要求再生水利用率≥2030 标备注年序指标 2020 目年号≥% % 资《国家节水型城市考核标准》要11 雨水资源利≥水求重视雨水收集利用,有逐步推源用率广雨水利用工程与项目的政策、计划并实施。
建筑经济CONSTRUCTION ECONOMY第 41 卷第 S2 期2020 年 12 月Vol.41 No.S2Dec. 2020摘要:海绵城市建设模式是我国目前处理雨洪问题的主要方向,全面评价我国海绵城市的建设成果对城市发展至关重要,但我国主要侧重于生态环境效益的评价。
而美国风景园林基金会则综合生态环境、社会功能、经济三方面效益开展建设效果评价。
对美国景观绩效系列研究中雨洪管理案例进行统计分析,并与我国《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进行对比,最终整理出适应我国雨洪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为相关海绵城市评价项目提供参考。
关键词:海绵城市;雨洪管理;景观绩效;评价指标中图分类号:F40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51X (2020)S2-0311-05DOI :10.14181/ki.1002-851x.2020S2311Construction of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Based onLandscape Performance SeriesZHANG Han 1,CHEN Dongtian 1,2,TIAN Xiaolei 1,ZHANG Yongchao 1,FU Jingwen 1,JIAO Ran 3(1.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aian 271018,China ;2.Shandong Research Center of Demonstration Engineering Technology for Urbanand Rural Landscape ,Taian 71018,China ;3.Shandong Jianzhu University ,Jinan 250101,China )Abstract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 model is the main direction of dealing with stormwater flood in China.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comprehensively evaluate the construction results of sponge city in China ,China mainly focuses on the evaluation of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benefits. The America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Foundation evaluates the construction effect of the case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benefits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ocial function and economy. This paper makes a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stormwater management cases in a series of American landscape performance studies and makes a comparative study with The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 Evaluation Standard in China ,and finally sorts out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dap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stormwater in China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relevant sponge city evaluation projects.Keywords :sponge city ;stormwater management ;landscap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dex 1 引 言风景园林学是一门循证的专业和学科,提倡设计实践要基于严谨的研究方法与科学可靠的依据,对场地和项目进行实际调研评估,从而对未来的设计提供指导。
海绵城市建设效果监测与评估规范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海绵城市建设效果监测与计算、典型径流源头减控设施效果评估、场地与小区尺度海绵效果评估、片区尺度海绵效果评估、城市尺度海绵效果评估等方面的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北京市行政区内,在各项海绵城市建设工程验收合格后,对典型径流减控设施、场地与小区、排水分区、市辖区等不同尺度区域海绵城市建设效果的监测与评估。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T 18920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GB/T 18921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GB 50014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5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 50179 河流流量测验规范GB 50268 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400 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20 城市绿地设计规范GB50513 城市水系规划规范GB51222 城镇内涝防治技术规范SL237-042 原位渗透试验JJG(水利)004 明渠堰槽流量计计量检定规程HJ/T 366 环境保护产品技术要求超声波管道流量计DB11/T281屋顶绿化规范DB11/T307 水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DB11/T 335园林设计文件内容及深度1DB11/T 349 草坪节水灌溉技术规定DB11/T685 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DB11/T686 透水砖路面施工与验收规程DB11/T969 城镇雨水系统规划设计暴雨径流计算标准DB11/T 1436 集雨型绿地工程设计规范3术语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volume capture ratio of annual rainfall通过自然与人工强化的渗透、滞蓄、净化等方式控制城市建设下垫面的降雨径流,得到控制的年均将雨量占年均降雨总量的百分比。
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办法(试行)的通知各省、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直辖市建委(规委、市政管委、水务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海绵城市建设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修复城市水生态、改善城市水环境、提高城市水安全等多重目标的有效手段。
为科学、全面评价海绵城市建设成效,依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我部制定了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办法(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中参照执行。
附件: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办法(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2015年7月10日附件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办法(试行)第一条为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理念转变,科学评价海绵城市建设成效,依据住房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按照住房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要求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的城市,应依据本办法对建设效果进行绩效评价与考核。
第三条住房城乡建设部负责指导和监督各地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并对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情况进行抽查;省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负责具体实施地区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
第四条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坚持客观公正、科学合理、公平透明、实事求是的原则;采取实地考察、查阅资料及监测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式。
第五条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指标分为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水安全、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显示度六个方面,具体指标、要求和方法见附件。
第六条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分三个阶段:城市自查。
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各城市应做好降雨及排水过程监测资料、相关说明材料和佐证材料的整理、汇总和归档,按照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指标做好自评,配合做好省级评价与部级抽查。
省级评价。
省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定期组织对本省内实施海绵城市建设的城市进行绩效评价与考核,可委托第三方依据海绵城市建设评价考核指标及方法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