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同步练习第3课白杨_
- 格式:docx
- 大小:24.76 KB
- 文档页数:9
类文阅读-3 白杨胡杨树(节选)肖复兴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树。
我完全被它惊呆、慑服,为它心潮澎湃而热血沸腾。
这便是胡杨树!这样的树只有在这大漠荒原中,才能够见到。
站在清冽而奔腾的塔里木河河畔,纵目眺望南北两岸莽莽苍苍的胡杨林,我的心中感受到一种从未有过的震撼,如同那汹涌的河水冲击着我的心房。
塔里木河两岸各自纵深四十余公里,是胡杨的领地。
前后一片绿色,与包围着它的浓重的浑黄做着动人心魄的对比。
这一片浓重的颜色波动着,翻涌着,连天铺地,是这里最为醒目的风景线。
真的,只要看见这样的树,其他的树都太孱弱渺小了。
都说银杏树古老,一树金黄的小扇子扇着不尽的悠悠古风,能比得上胡杨吗?一亿三千五百万年前,胡杨就生存在这个地球上了。
都说松柏苍翠,经风霜不凋如叶针般坚贞不屈,能比得上胡杨吗?胡杨不畏严寒酷暑,不怕风沙干旱,活着不死一千年,死后不倒一千年,倒地不烂又一千年。
松柏抵得上它这三千年如此顽强的生命力和宁折不弯、宁死不朽的性格吗?更不要说纤纤如丝摇弯了腰肢的杨柳;一抹胭脂红取媚于春风的桃李;不敢见一片冰冷雪花的柠檬桉;不能离开温柔水乡的老榕树……(选自《快乐大阅读五年级》,教育科学出版社)1.文中形容心情激动的四字词语有、,这样的词语我还积累了、等。
2.作者说“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树”指的是树。
“从来没有见过”是因为。
3.找到文中第3自然段的环境描写读一读,说说这样写让读者感受到了什么。
4.在选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把胡杨和哪些树进行了对比?这样写有什么好处?5.举例介绍你身边的具有胡杨树一样品质的人。
【参考答案】1.心潮澎湃热血沸腾示例:热泪盈眶欣喜若狂2.胡杨这样的树只有在这大漠荒原中,才能够见到3.这样写介绍了胡杨生长在恶劣的环境中,被浓重的浑黄色的沙漠包围着,这样的绿色让读者感受到了生命的奇迹。
4.作者把胡杨和银杏、松柏、杨柳、桃李等树进行了对比。
这样写突出了胡杨历史悠久、不畏严寒酷暑,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宁折不弯、宁死不朽的性格。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3课月是故乡明》小学语文-有答案-同步练习卷(6)一、解答题(共3小题,满分9分)1. 用“√”给下面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 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A.夏天的夜,天空中繁星闪烁,不可胜数。
B.听了黄老师的讲解,我恍然大悟,原来这道题如此简单。
C.你到了国外,可不能乐此不疲,忘记养育你的故土啊!D.在风雪中观赏梅花,雪与梅相映成趣,让人流连忘返。
3. 把下面与月亮有关的诗句连一连。
每个人都有个故乡,每个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
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
(1)这段话在全文的结构上起到的作用是:________。
(2)作者为什么说“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________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里的月亮啊!作者引用杜甫的诗句“月是故乡明”有什么作用?(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来回答)________按要求写句子。
(1)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烟波浩渺之势。
(用加点的关联词写句子)________(2)此地有茂林修竹,绿水环流,还有几座土山点缀其间,风光无疑是绝妙的。
(用上加点的词把句子补充完整)________,景色无疑是美好的。
阅读下面的语段,然后回答问题。
我在故乡只呆了六年,以后就离乡背井,漂泊天涯。
在济南住了十多年,在北京度过四年,又回到济南呆了一年,然后在欧洲住了近十一年,又回到北京,到现在已经四十多年了。
在这期间,我曾到过将近三十个国家,看到过许许多多的月亮。
在 C 的瑞士莱蒙湖上,在 D 的非洲大沙漠中,在 B 的大海中,在 A 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
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非常喜欢。
但是,看到它们,我立刻就会想到故乡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
对比之下,我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无论如何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
不管我离开我的故乡多少远,我的心立刻就飞回去了。
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1)联系上下文,说说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五年级下册语文同步练习第六单元第3课小不
不施努策尔∣长春版
五年级下册语文同步练习第六单元第 3 课小不不施努策尔∣ 长春版
一、正音字拌合
泄露
澄清
手杖
血统
倔强
夸大
倔孩子
应和
罕见
口头禅二、多音字倔
粘
澄三、区别字恼(
)
蹲(
)澄()拔()褐()脑()遵()橙()拨()喝()搭()掺()
)
塔(
)
渗(
)
庆(
)
四、近义词连续- 调解-
澄澈-
派遣-
敷衍-
满意-
白搭-
五、反义词持续- 不假思索-
惶恐失措-
温柔-
泄露-
庞然大物-
小心翼翼-
罕见-
果然-
六、解词庞然大物:
锦囊妙计:
七、填空 1、《“小不小”施努策尔》是德国著名剧作家,小说家(
)的童话作品,选自《沃尔夫童话集》向读者展现了一个(
)、(
)、(
)的小兔子形象,议决这一形象引导小读者
2、故事中大量运用了(
)(
)等修辞要领。
3、故事中还充分运用了(
)(
)(
)(
)等描写要领描画人物形象。
八、简答题 1、这则童话故事的主人公是施努策尔,他为什么有这么稀罕的名字呢? 2、连合课文说出施努策尔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3、读了这篇有趣的童话,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若缺失公式、图片现象属于系统读取不成功,文档内容齐全完整,请放心下载。
】语文五年级下册第3课《月是故乡明》知识点+同步练习知识点教材分析:《月是故乡明》是季羡林先生在耄耋之年写下的文章。
老先生以月作为抒情线索,通过对故乡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特别是对故乡月色的动人描写,抒发了自己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
作者巧妙设题,用唐代诗人杜甫的诗句“月是故乡明”作为文章的题目,统领全文,揭示主旨,奠定文章的情感基调;增强文章的文化内涵。
由于杜甫这句诗是千古名句,特别能引发读者的共鸣,被广为传诵。
用它来做题目,更能表达作者的乡思之情。
作者巧妙安排文章结构。
开篇点题,总结全文,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接着由月过渡到山,到水,进而过渡到家乡的水,过渡到作者的童年生活,并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
结尾处短短几句话,把全文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作者介绍:季羡林 (1911.8-2009.7),字希逋,又字齐奘,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精通12国语言,翻译了大量作品。
生于1911年,山东临清县人。
1930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西语系。
1935年赴德国留学。
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46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
季羡林、金克木、邓广铭、张中行四位老先生,因为都曾在燕园居住,人称“未名四老”。
四位先生实则住在未名湖的后湖,那地方叫朗润园。
所以又称“朗润园四老”。
多音字:斗:dǒu星斗dòu斗争燕:yān燕国yàn燕子近义词:孤单——孤独陪衬——衬托气派——气势盼望——期望澄澈——清澈广阔——辽阔平凡——平常不可胜数——不计其数反义词:容易——困难澄澈——浑浊广阔——狭窄平凡——伟大不可胜数——屈指可数理解词语:【陪衬】①附加其他事物使主要事物更突出;衬托。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白杨》的教学案例与反思设计理念: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文章清新流畅自然,行文人物描写传神,语言描写及神态的描写符合人物的特点,在心理描写上则非常含蓄,没有过多直接的叙述,而是以言传情,意境深远,通过神态的变化来体现感情的深度。
教学中,在把握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同时,体会在作者的描写和叙述中的特点。
并理解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写法。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教学难点:1 体会文章的写法,感悟白杨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2 体会父亲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情怀。
教学准备:1课前要求同学们搜集有关边疆建设者的资料:如屯垦戍边的生产建设兵团战士、支边人员以及参加新疆建设的其他人员等等。
2 教师为同学们准备一些相关的影视资料、图片。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趣引题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大戈壁吗?(蒙古语意为难生草木的土地,是一种粗沙、砾石覆盖在硬土层上的荒漠地形。
)然而,在这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荒凉大戈壁上,却生长着一棵棵高大的身影,你知道他们是什么吗?它们就是挺拔的白杨。
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到这荒凉的戈壁滩看一看。
教师板书:白杨【学生带着对戈壁的好奇之心,进入课文,产生激情,收到引情激趣的效果】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自学生字生词。
1、读课文,完成以下问题,在课文中找出:①荒凉的戈壁究竟是什么样的?②白杨为什么会在那里生长呢?③在这里生长的白杨树会有有什么特点呢?现在,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生字新词,然后和你的同座交流一下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自学,可以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学期语文课文第一单元第3课《月是故乡明》同步练习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一、积累运用1.读一读,给下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在烟波浩渺________(miǎo mǎo)的海边,我们点起篝________(gòu gōu)火。
听着海浪声,看着火光闪动,一种激动在心底萌________(méng míng)发。
抬头望去,那澄________(dèng héng)澈________(chè cè)的月光是如此的温柔。
(2)那位耄________(māo mào)耋________(dié dé)老人,一个人住在乡下。
夏天,他的小院儿充满绿色,各色花朵点缀________(zuìzhuì)其间,风光无疑是绝妙的。
2.在括号里加上表示数量的词语。
一________月亮一________柱子几________大苇坑一________明月一________知了几________土山3.把下列句子中画横线的部分换成恰当的四字词语,意思不变。
(1)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亮的光辉充满四周,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
________(2)我在故乡只呆了六年,以后就离开家乡到外地,漂泊天涯。
________(3)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蓝而广阔无际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
________4.给句子中加下划线的的词语换一个词语,意思不变。
(1)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月亮总有什么东西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胜数。
________ ________(2)我曾想象,山大概是一个圆而粗的柱子吧,顶天立地,好不威风。
________(3)以后到了济南,才见到山,恍然大悟:山原来是这个样子啊!________5.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并完成练习。
2021年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3课同步练习题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浩渺.(miǎo)篝.(gōu)火燕.(yàn)园B.萌.(méng)动澄.(dèng)澈莱.(lái)芒湖C.旖.(yǐ)旎巍峨.(é)公顷.(qǐng)D.瑞.(ruì)士点缀.(zuì)无边无垠.(yín)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茂林修.(修理,修整)竹。
B.相映.(对照,映衬)成趣C.美妙绝.(没有,无法)伦.(比)D.乐不可支.(支撑,受得住)3.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我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无论如何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
B.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
C.像苏东坡说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完全是我无法想象的。
D.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蒙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月是故乡明》的作者是季羡林写的。
B.坚持写日记,写作能力就会迅速提高。
C.这种不爱惜劳动成果,任意浪费,是可耻的。
D.我们要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方法。
5.下列句子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是按照作者的思绪写的,先回忆了在故乡的几件趣事:数星星摇知了看月亮梦月亮,接着用对比的写法描写了他乡的月亮与故乡的月亮的不同,表达了对故乡的依恋和思念之情。
B.“我现在年仅耄耋,住的朗润园是燕园胜地。
”中“耄耋”指80岁。
C.“每个人都有个故乡,每个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
”作者这么说是因为“月亮”象征着团圆,自古以来都和思乡联系在一起,所以,提到故乡必然提月亮,提到月亮必然勾起思乡之情。
D.“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选自唐代诗人杜甫写的《月夜忆舍弟》意思是:今天是白露节更怀念家里人,还是觉得故乡的月亮更加明亮。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第3课白杨》小学语文-有答案-同步练习卷(2)一、词语天地1. 比一比,再组词。
2. 我会写反义词。
3. 改变句式。
(1)哪有这么大的伞!把感叹句改为陈述句:________(2)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把设问句改为陈述句:________。
4. 读下面的句子,用加点的词语写句子。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________5. 课内阅读现在呢,孩子们多了一点知识。
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白杨树。
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
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
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裸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1)填空。
“它们”是指________,“这儿”是指________。
(2)文中写到“孩子们多了一点知识”,联系课文,你认为孩子们多了哪些知识?________(3)爸爸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徽笑”,你认为他此时心里会想些什么?________6. 拓展阅读白杨树白杨树是西北最普通的一种树,只要有草的地方,就有白杨树的影子。
白杨树是不太讲究生存条件的,大路边,田埂旁,哪里有黄土的地方,哪里就有她的生存。
她不追逐雨水,不贪恋阳光,只要能够在哪怕板结的土地上,给一点水分,白杨树的一截枝条就会生根,抽芽。
只要挪动一点杂草生存的空间,她就会把黄土地装点,撑起一片绿色。
她不需要人去施肥,也不需要像娇嫩的草坪那样去浇灌。
只要不挥刀斧去砍伐,给她一点宽松的环境,让她吸收自由的空气,她就会挺拔向上,她从来不对生长的土地说不。
她不枝不蔓,扎根在贫瘠的土壤中,随遇而安,与世无争,因为她属于草根族。
白杨树虽然出身寒微,却是最讲究生存质量的。
土坡里还透着冰碴,春风中还夹着寒意,她的枝头已经冒出翠绿的嫩芽,在沉重的压力下,她的每一片嫩芽,每一片叶子都是努力向上的,绝不弯腰乞求,更没有媚俗的面孔。
《白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理解词语“浑黄一体、高大挺秀”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练习用“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说话。
5.体会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1.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2. 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教学难点: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课时安排:本课教学分为两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教学内容为:读通课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第二课时主要教学内容为: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爸爸“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着手,抓住爸爸神态变化的几个词语:出神、沉思、微笑、严肃、又泛起一丝微笑,以此为线索展开教学,通过寻找白杨特点与爸爸心愿之间的联系,体会本文写作上借物喻人的特点。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有一种树的名称叫白杨,今天我们就走进白杨一课的学习,大家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出示课前预习要求:1.知道课文的作者及课文写作背景。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说出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4.会写本课的生字新词,知道“浑黄一体”、“高大挺秀”等词语的意思。
5.能用课文中的词语来概括白杨的特点。
6.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7.知道句子“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中爸爸表白的心愿是什么。
8.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如:“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9.通过思考,能够找到白杨特点与爸爸心愿之间的联系,体会本文写作上的特点。
10.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等词语夸夸爸爸那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
学生齐读预习要求。
师:预习课文你有怎样的收获?如果用1-10的数字来评估你预习的收获,你怎样评估?学生举手用手指来表示。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3课月是故乡明》小学语文-有答案-同步练习卷(4)一、解答题(共5小题,满分12分)1. 比一比,再组词。
2. 给句子中的“望”字选择恰当的解释。
①看,往远处看;②拜访;③希图,盼;④人所敬仰的,有名的;⑤向,朝着;⑥月圆,农历每月十五日前后。
(1)每逢望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上下空蒙,一碧数顷,而且荷香远溢,宿鸟幽鸣,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
________(2)昨天我因去探望病情严重的好朋友,知道他时日无多心情无比沉重。
________(3)那些老人们听说我们小朋友来看望他们并为他们表演节目,人人脸上泛起了红光,精心地梳妆打扮起来。
________(4)你是泊于青春的港口的一叶小舟,愿你扬起信念的帆,载着希望的梦幻,驶向辽阔的海洋。
________3. 读句子,加标点。
在中国古代诗文中________月亮总有什么东西当陪衬________最多的是山和水________ 什么________ 山高月小________ 三潭印月________等等________不可胜数________4. 读句子,加标点。
夸大一点儿说________此地有茂林修竹________ 绿水环流________还有几座土山点缀其间________风光无疑是绝妙的________每逢望夜________一轮当空________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________上下空蒙________一碧数顷________而且荷香远溢________ 宿鸟幽鸣________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________5. 阅读课文选段,完成练习。
我在故乡只待了六年,以后就离乡背井,漂泊天涯。
在济南住了十多年,在北京度过四年,又回到济南待了一年,然后在欧洲住了近十一年,又回到北京,到现在已经四十多年了。
在这期间,我曾到过将近三十个国家,看到过许许多多的月亮。
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蒙湖上,在无边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白杨同步练习题五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白杨》由树及人,从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了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
店铺在此整理了五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白杨》同步练习题,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五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白杨》同步练习题1一、看拼音,写词语。
qīnɡ xī yǔ sǎn fǔ mō( ) ( ) ( ) ( ) ( )( )jiè shào xīn jiānɡ xiàn rù( ) ( ) ( ) ( ) ( )( )chā zuǐ hún huánɡ yì tǐ( ) ( ) ( ) ( ) ( )( )二、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清晰( ) 坚强( )动摇( ) 高大( )肯定( ) 严肃( )三、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戈壁 ( )的白杨( )的卫士 ( )地分辨( )地抚摸 ( )地表白四、将下列词语正确地搭配起来。
脸色表白打断界限飞快清晰争论心愿严肃思路闪过激烈1.2.3.4.5.6.五、判断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1.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
( )2.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
( )3.孩子们现在怎么能理解爸爸的心呢?( )六、课内阅读。
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
他想了一会儿,对儿子和小女儿说:“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1.造句。
(1)哪儿……哪儿……(2)不管……不管……总是(3)那么……那么……2.填空。
从爸爸对白杨树的介绍中,“我”知道了白杨树有这样的特点:3.爸爸借介绍白杨树来表白自己怎样的心愿?七、课外阅读。
《《白杨》教案_五年级下册第三课白杨》摘要:播放歌曲《白杨》(感受白杨品格,初课(了学情懂了什么哪里还没有懂)、由朗课边边想这课又写了什么容,(展示美丽新疆图片)、欣赏老师编诗教学目标、理课容学习边疆建设者从祖国要不怕艰苦高尚品质、抓住重词句体会白杨含义及借物喻人写法3、有感情朗课教学重难懂爸爸心愿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程课前播放歌曲《白杨》(感受白杨品格)、导课刚才我们欣赏了歌曲《白杨》谁说下听了歌曲你知道了什么?这节课我们起学习《白杨》课二、初课(了学情懂了什么哪里还没有懂)、由朗课边边想这课又写了什么容、谁说下通你知道了什么?3、那些地方你没有懂?﹙问题列旁边﹚三、细理(思考提出疑问理课并指导朗)、默课思考刚才提出问题并画出有关地方、什么说白杨树是戈壁滩卫士?这问题谁了?3、指名写白杨树特句子我们起看屏幕谁愿说说你对这段话理?结合理进行板高挺拔坚强不屈、指导朗()能把白杨树高坚强出吗?请由练习朗()指名朗其他学认真听他哪儿得?(3)还想给她提建议吗?你能给听吗?()赛(5)是呀多么令人敬佩白杨树呀风沙面前你像城墙样巍然屹立;雨雪面前你像松柏样挺拔高洁;干旱面前你像骆驼样耐旱耐渴;洪水面前你像流砥柱样坚定牢固你就是戈壁滩卫士有谁想请起起爸爸只是向孩子介绍白杨树吗?不是他也表白着己心那爸爸心愿是什么?()请位讨论下看哪孩子理得?()指名回答渡爸爸希望孩子将扎根新疆建设新疆可是亲爱学们你们知道吗?旧国留给新疆是贫穷和荒凉95年央定驻新疆十万放军就地业组建新疆建设兵团肩垦荒守边双重历史使命50年他们了边疆繁荣和稳定克重重困难默默奉献无怨无悔请学们看屏幕(图片展是六十年代建设兵团沙漠工作情景)边看边说无数边疆建设这就是这样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我们懂了爸爸心愿可两年幼孩子懂爸爸心愿吗?5、学生由他们只知道段并想想他们不知道什么?指3名学生回答6、两孩子能完成爸爸心愿吗?我们起看段请学们用己喜欢方式这段话看你懂了什么?(结合学生回答爸爸什么笑了?)四、欣赏与表达(当学生情感到了高潮激发学生表达欲望)、代又代建设者努力如今新疆已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今年正值新疆建设兵团成立50周年老师从新疆建设成展选取了部分图片请欣赏(展示美丽新疆图片)、欣赏老师编诗西北风这里曾是风沙扬天这里曾是荒无人烟西北风尽情地吹吧动情地讲述人神话雪白长绒棉,甜甜哈密瓜欢腾骡马,高采油架飞快延伸公路,拔地而起高楼厦处处风景赛江南,座座工程披彩虹豪吧!不屈脊梁骄傲吧!西北风3、刻相信学们也定有许多话要对建设者说请拿起笔把你要说写下五、带着疑问思考走出课堂亲爱学们作新代接班人困难面前我们该怎样做?当祖国要我们奉献你将如何选择?。
第3课《白杨》一、生字词:1、易错字音:戈(gē)壁清晰(xī)2、近义词:坚强—顽强分辩—争辩沉思—深思挺秀—挺拔表白—表明争论—辩论3、反义词:坚强—软弱动摇—坚定表白—掩饰清晰—模糊4、词语积累:浑黄一体:全都是黄色,分不出界限。
文中指戈壁自然环境恶劣,没山没水没人烟,只有漫天黄沙,连天和地的界限也无法分清。
高大挺秀:高大笔直,挺拔秀丽超出一般。
文中用来形容茫茫戈壁上的白杨树,在那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仍能够长得如此高大,令人赞叹。
二、课文分析:1、本文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
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2、本文的写作方法:托物言志,借物喻人三、品味语句:①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段话是全文体现借物喻人的典型句子。
作者以“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这样的关联词语,一气呵成地刻画了戈壁上的白杨树。
一方面描述了白杨树外在的特点,高大挺秀,能顶住任何自然灾害,在任何环境中都能茁壮成长;一方面表现了白杨树的精神:一是忠诚无私,尽职尽责;二是不怕困难,坚强执著。
这正是边疆建设者身上特有的奉献精神,听从祖国安排,无怨无悔地扎根边疆,无私奉献地建设边疆。
这是人与树的神似处,也是以物喻人的连接点。
②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这是一个设问句。
表白,解释说明。
一个“也”字,说明爸爸说树即说人。
爸爸看到戈壁滩上高大的白杨树,触景生情,以白杨自勉,在托物言志。
勉励自己要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不软弱,也不动摇。
他的表白正是无数边疆建设者身上令人肃然起敬的奉献精神。
③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五年级下册语文练习册答案第一课:草原我会读:xuàn shuāi měng shù bō yū我会写:羞涩勾勒翠色欲流礼貌天涯襟飘带舞我理解:1、(1)一碧千里;(2)渲染;(3)勾勒;(4)翠色欲流2、(1)③;(2)①我会找:1、草原羊群2、河清澈明亮我判断:1、√;2、√我诊断:1、去掉“送进了”;2、把“柔软”改成“柔美”;3、把“尽管”改成“只要”;4、把“不但”改成“既”第二课:丝绸之路我会读:xiá níng róng bómó qiān yù chù bǐ我会补:栩栩计数富彩崇峻彩纷轮奂丝绸饱满我会填:1、矗立2、屹立3、挺立我会改:1、丝绸之路是一条伟大的路。
2、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欧亚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而且是促进欧亚各国和中国友好往来的友谊之路。
3、张骞向汉武帝介绍了情况。
我判断:1、×2、√3、√我概括:1、栩栩如生2、不计其数3、崇山峻岭我理解:2、B第三课:白杨我会写:边疆抚摸陷入清晰介绍我会填:介意中介简介介词新疆边疆疆界我会做:1、深思清楚挺拔2、出现脆弱坚定我会换:1、浑黄一体2、分辩3、抚摸4、挺拔秀丽我会选:1、挺秀2、挺拔3、分辨4、分辩5、坚强6、顽强我会改:1、旅客望着卫士出神。
2、爸爸的思路杯小小的争论打断了。
3、把“、鸡、鹅的”去掉。
4、没有这么大的伞。
5、爸爸不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我阅读:1、(1)不管不管总是(2)3 直随处都能生长坚强(3)表达自己要像白杨树那样扎根边疆的愿望2、(1)由小树联想到自己即将到边疆生活、学习的孩子,心中感到欣慰。
第四课: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我会填:分外继狂及昂废食装裹翼杯以我会读:ráo jǐ níng xiè chěng záo我会选:1、不是……而是2、尽管……还是3、观测4、观察我会改:1、隧道贯通了。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组第3课《白杨》同步练习一、看拼音,写词语gēfǔjièxījiāng( )壁()摸()绍清()新()答案:戈壁抚摸介绍清晰新疆解析:主要测试学生的拼写能力二、根据拼音写一写。
1.在救灾前线,救援人员在废墟中穿行,他们的身影永远是那么qīnɡx (ī)、有力……2.万里碧空,太阳那柔和的光芒fǔmō()着大地,空中的鸟儿自由地舞蹈,还唧唧喳喳叫个不停,望着这鸟语花香的春天,我不禁xiànrùchén sī()。
答案:清晰抚摸陷入沉思解析:主要测试学生的拼写能力三、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在括号里画“√”yán( )háng( )gàn( )沿线一行白杨枝干yàn( )xíng( )gān( )答案:yán(√)háng(√)gàn(√)解析:主要测试学生的对字的理解四、比一比,再组词。
僵()析()浑()辩()疆()晰()挥()辨()答案:僵(僵硬)析(分析)浑(浑浊)辩(争辩)疆(新疆)晰(清晰)挥(挥手)辨(分辨)解析:主要测试学生对词的辨别能力五、下面哪一组没有错别字,在后面打“√”,在错字上面画“○”,并改在括号里。
1、混黄一体高大挺秀茫茫戈壁()2、风砂雨雪界限清析飞快闪过()3、抚模孩子望着窗外一丝微笑()4、陷入沉思举着雨伞新疆戈壁()答案:1、○混—浑2、○砂—沙○析—晰3、○模—摸4、√解析:主要测试学生对生字的掌握能力六、写出近义词。
清晰—()抚摸—()沉思—()严肃—()答案:清楚摩挲深思严正解析: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的理解清晰:形容词,指看得很清楚,很逼真。
清楚:对事物了解得很透彻。
抚摸:用手轻轻摩挲。
摩挲:用手抚摩。
沉思:深沉地思考。
深思:深刻地思考。
严肃:①(神情、气氛等)使人感到敬畏。
②(作风、态度等)认真。
严正:严肃而正大光明。
七、写出反义词。
软弱—()表白—()严肃—()答案:坚强沉默活泼解析:主要测试学生对反义词的理解软弱:形容词。
缺乏力气,不坚强。
含贬义。
坚强:形容词,强固有力;动词,使坚强。
褒义词。
表白:(动)对人解释,说明自己的意思。
沉默:不发声,不说话。
严肃:①神态、气氛庄重,使人敬畏。
②指作风态度认真。
活泼:①生动自然;不呆板。
②指单质或化合物容易与其它单质或化合物起化学变化。
八、根据意思写词语。
1、都是浑浊的黄色,分不出界限。
()2、高大笔直,挺拔秀丽超出一般。
文中形容茫茫戈壁上的白杨树,在恶劣的环境中长得如此高大,令人赞叹。
()答案:浑黄一体高大挺秀解析:主要测试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九、选词填空。
清晰清楚1、这件事我跟你说不()。
2、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都是浑黄一体。
答案:清楚清晰解析: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的辨别能力清晰:形容词,指看得很清楚,很逼真。
清楚:对事物了解得很透彻。
十、按课文内容填空。
爸爸的微笑______,脸色变得______,他想了一会儿,对儿子和小女儿说:“白杨树______就______,哪儿____,它就在哪儿很快地______,长出________。
________风沙还是雨雪,________干旱还是洪水,他总是那么______,那么______,不_______,也不______。
”答案:消失了严肃起来从来这么直需要生根发芽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不管遇到直坚强软弱动摇解析:主要测试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熟悉程度十一、给下面句子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1、哥哥还不满足()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2、()爸爸()大孩子摇着他的腿()你看那树多高()答案:1、哥哥还不满足(:“)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2、(“)爸爸(,”)大孩子摇着他的腿(,)你看那树多高(!”)解析:主要测试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熟悉程度十二、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的戈壁()的身影()的枝干()的闪过()地说()的抚摸答案:茫茫高大粗壮匆匆兴奋轻轻解析:主要测试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十三、根据所给的拼音,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字。
xiàn ()入()饼贡()()法jiè( )绍国()()心()书答案:陷入馅饼贡献宪法介绍国界戒心借书解析:主要测试学生对同音字的辨别能力十四、缩写句子。
1、小小的争论打断了爸爸的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争论打断了思路。
2、嘴角浮起微笑。
解析:主要测试学生对句子的缩写能力缩写句子就是把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去掉其修饰、限制和补充说明的成分,保留主要成分,但不改变句子的主要意思。
【方法技巧】1、抓住主干来缩简。
只要抓住句子的主干“谁做什么?”或“什么怎么样?”(这是每个完整句子都具备的),就可迅速地缩写句子。
2、“的”前修饰都删去。
如“美丽的蝴蝶飞走了。
”中“美丽的”是用来修饰“蝴蝶”的,因此“美丽的”可删去。
这句话缩写为“蝴蝶飞走了。
”3、“地”前限制要删去。
4、“得”后补充说明也删去。
5、数量词语照样删。
6、删掉“在……中(里、下)”表示特定的条件和环境的词组。
7、句子中的“不、无、没有”等否定词,缩句时要保留,否则有可能颠倒句子的原意。
8、句子中谓语后面的“着、了、过”和宾语后面的“啊、吗、呀、呢”等语气词要保留,如果去掉可能会改变句子的句式、结构或语气、情感。
试题标签: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组第3课《白杨》十五、判断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1.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
()2.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
()3.孩子们现在怎么能理解爸爸的心呢?()答案:拟人设问反问解析:主要测试学生对修辞手法的辨别能力拟人:根据想象把物当做人写或把人当做物写。
反问:就是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
常用肯定语气表否定,否定语气表肯定。
设问: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不需回答的修辞方式。
设问的基本特点是“无疑而问”,目的是引人注意,引发思考。
试题标签: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组第3课《白杨》十六、按要求写句子。
1、旅客正望着白杨树出神。
(改成拟人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爸爸不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
(改成设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旅客正望着站的笔直的白杨树出神。
2、难道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
解析:主要测试学生对修辞手法的运用能力拟人:根据想象把物当做人写或把人当做物写。
设问: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不需回答的修辞方式。
设问的基本特点是“无疑而问”,目的是引人注意,引发思考。
试题标签: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组第3课《白杨》十七、写几句话,夸夸像课文中的爸爸那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可以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等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不管白天还是黑夜,不管刮风还是下雨,边防战士总是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保卫着祖国。
2、哪儿有危险,哪儿有火灾,都有他们的身影,不管是严冬酷暑,不管是风吹雨打,他们总是默默无闻为我们的城市奉献着。
解析:主要测试学生对关联词语的运用能力试题标签: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组第3课《白杨》十八、课内阅读。
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
他想了一会儿,对儿子和小女儿说:“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1、从爸爸对白杨树的介绍中,“我”知道了白杨树有这样的特点:2、爸爸借介绍白杨树来表白自己怎样的心愿?答案:1、从爸爸对白杨树的介绍中,“我”知道了白杨树有这样的特点:高大挺秀、忠诚无私、尽职尽责、不怕困难、坚强执著。
2、爸爸借介绍白杨树来表白自己怎样的心愿?听从祖国的安排,无怨无悔地扎根边疆,为建设边疆无私奉献的心愿。
解析:主要测试学生课内知识的了解。
试题标签: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组第3课《白杨》十九、课外阅读傍晚,小珍在后院瓜棚下做功课.凉风送爽,飘来一阵阵袭人的茉莉花香。
小玲起身到花坛边,见到满枝洁白的茉莉花儿.有的张着花瓣,有的打着苞蕾。
她不由得凑近花儿闻了闻,可是不小心作业本被茉莉花枝戳破了。
小珍忽然想起教语文的张老师:他身体不好,但经常废寝忘食地备课,批改作业。
一次,他牙疼,连续三个晚上彻夜未眠,但每天还照常给学生上课,同学们真是又心疼又感激。
想到这些,小珍不由自主地摘起茉莉花来。
不一会儿,就摘了许多,她用心爱的花手帕,小心翼翼地把茉莉花包好,决定送给张老师。
到了学校,办公室亮着灯。
张老师正在批改作业。
小珍怕打搅老师,就轻手轻脚地走近窗台,踮起脚把茉莉花放在窗台上,让茉莉花香解除老师的疲劳。
小珍退到一棵树底下。
张老师似乎闻到花香,发现窗台上放着的茉莉花,便捧在手里,脸上露出了笑容。
小珍看到这情景。
心里十分高兴。
回到家,小珍浮想联翩:老师不正是辛勤的园丁吗?他们用汗水培育了祖国的花朵,一旦鲜花开放,造福人民,老师将感到多么欣慰啊!她决心不辜负老师的期望,要做一个对建设祖国有用的人才。
1.给文章加一个恰当的标题。
(须用上“茉莉花”一词)2.把文章分成三段,并写出各段小标题。
3.最后一个自然段是描写“小珍”的__________。
“辛勤的园丁”“祖国花朵”用的是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4.说说文章中蓝色的句子所表达的含义。
答案:1.洁白的茉莉花。
2.第一段(1):闻到花香。
第二段(2-3):送给老师。
第三段(4):浮想联翩。
3.感想。
比喻。
4.学生们学好本领成为有用之才,老师的心血没有白费,因此老师将感到非常高兴和安慰。
解析:主要测试学生课外阅读知识的了解。
试题标签: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组第3课《白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