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形态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63.50 KB
- 文档页数:8
第九章软体动物门(Mollusca)——动物界第二大类群第一节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头一、身体的划分身体前端,有摄食和感觉器官,是觅食、感觉中心。
足形状差别大。
发达或退化。
通常位于身体腹面,为运动器官。
内脏团常位于足的背侧,含内脏器官。
对称或不对称。
二、外套膜分泌形成贝壳具纤毛,摆动造成水流,完成呼吸、排泄、摄食身体背侧皮肤褶向下伸展而成。
与内脏团之间的腔为外套腔。
类型因种而异功能三、贝壳多数都有贝壳,数目及形态各不相同。
主要成分为碳酸钙,还含有少量的壳基质。
有保护作用。
薄,透明,有不同颜色,由壳质素构成。
保护钙质不受酸碱腐蚀。
由外套膜边缘分泌形成。
可加大不可增厚。
由角柱状方解石构成,由外套膜边缘分泌形成。
可随动物的生长而加大,但厚度不变。
由叶状霰石构成。
能折光反射。
由外套膜分泌形成,可随动物的生长而增加厚度。
珍珠即由此层形成。
珍珠的形成外物入侵——有核珍珠外套膜表皮病变、受伤——无核珍珠光谱分析法发现,金黄色、奶油色珍珠含较多的铜和银;白色、肉色和粉红色珍珠含钠、锌、锰较多黑珍珠——分泌黑色珍珠质的黑蝶贝四、消化系统消化管发达,口腔内有齿舌,为软体动物所特有。
齿舌上小齿的形状和数目是种类鉴定的重要特征。
五、体腔和循环系统循环系统为开管式,由心脏、血管、血窦组成,血管有动脉和静脉之分。
快速游泳种类是闭管式。
血液无色、红色或青色。
初生体腔和次生体腔共存。
次生体腔只限于围心腔、生殖腔和排泄器官的内腔;初生体腔形成血窦,没有血管壁包围,存在于体内各组织器官间。
六、呼吸器官水生种类:鳃,由外套腔内面的上皮伸展形成,位于腔内。
楯鳃:鳃轴两侧均有鳃丝,羽状。
多板纲栉鳃:鳃轴一侧有鳃丝,梳状。
腹足纲瓣鳃:瓣状。
瓣鳃纲丝鳃:鳃延长成丝状。
瓣鳃纲陆生种类:肺,外套腔一定部位微血管密集成网,形成肺,可直接吸收空气中的氧。
腹足纲七、排泄器官后肾管,少数种类幼体是原肾管。
腺质部:富含血管,肾口有纤毛,开口于围心腔。
管状部:薄壁管,内壁有纤毛,肾孔开口于外套腔。
高二物理第九章知识点归纳在高二物理的学习过程中,第九章是一个重要的章节,主要涉及到力和动量的相关知识。
以下是对第九章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力的概念和分类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表现,是使物体发生形态、速度或者方向变化的原因。
根据力的性质可以分为重力、摩擦力、弹力、浮力等。
二、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合成是指两个或多个力作用在物体上时,合成力的大小与方向;力的分解是指一个力可以等效为若干个力的合力。
利用力的合成与分解可以简化问题的计算。
三、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它给出了一个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如果物体处于静止状态,将继续保持静止;如果物体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将继续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四、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描述了力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力等于物体的质量乘以加速度,即 F = ma。
其中,F表示力,m表示质量,a表示加速度。
五、牛顿第三定律牛顿第三定律也被称为作用-反作用定律,它指出: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两个物体的作用力相等、方向相反。
六、动量的概念和定律动量是物体运动状态的量度,它等于物体的质量乘以速度,即p = mv。
牛顿第二定律也可以写成力是动量变化率的形式:F =Δp/Δt。
七、动量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表明,在闭合系统中,如果没有外力作用,则系统的动量守恒。
即系统内所有物体的动量之和在时间上保持不变。
八、冲量和冲量定理冲量是力作用在物体上的时间积累,它等于作用力的大小乘以作用时间,即J = FΔt。
冲量定理说明:物体的动量变化等于作用在物体上的冲量,即Δp = J。
九、质心和质心运动质心是系统总动量的平衡点,它可以看作等效于系统的一点。
质心运动是指质心沿着一条直线进行的运动。
十、应用实例在物理学中,力和动量的知识点广泛应用于各种实际问题的解决,如交通安全、力学系统分析、工程设计等。
通过对高二物理第九章的知识点的归纳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力和动量的概念、性质及其应用。
第九章 海水痕量元素分析导论 §9-1 痕量元素分析概述 “痕量(trace )”本来为定性分析的概念,即小于100×10-6(w/w )的元素。
与定性分析概念不同,在海洋科学中Riley (1975)以1 mg kg -1作为划分海水主要元素(major elements )和微量元素(minor elements )的界限,但不包括营养盐、溶解气体和放射核素(Brewer, 1975)。
此概念一直延续使用。
后来发现<1 mg kg -1的元素含量相差很大,范围在<0.05 nmol kg -1-50 μmol kg -1之间。
其中只有Li 、Rb 、Ba 、I 、Mo 和U 含量在50 nmol kg -1-50 μmol kg -1之间,绝大部分含量小于50 nmol kg -1,称为“痕量元素(trace elements; Bruland, 1983)”。
按保守与非保守性质,海水中痕量元素可分作:▪ 保守型:水合阳离子Rb +、Cs +和阴离子MoO 4-、WO 4-。
非保守型包括三类:▪ 具有颗粒物活性的:如Fe 、Mn 、Cr 、Al 、Hg 、Pb 等易与颗粒物作用而转入沉积,半排出时间短,约十至数十天。
▪ 可循环的:即参与氧化-还原过程而引起元素价态改变而影响其溶解形态的,半排出时间较长。
如Fe 、I 、Mn 、As 、Cr 等。
▪ 具有生物活性的:易被生物吸收,半排出时间长。
如Fe 、Mn 、Cd 、As 、Ba 、Zn 、V 、Ge 、Ni 、Se 等。
绝大多数痕量元素都参与生物过程。
LI TIE 20092009 LI TIE LI TIE 20092009 LI TIE LI TIE 20092009 LI TIE LI TIE 20092009 LI TIE海水痕量元素分析的发展 海水痕量元素分析始于20世纪20年代,希望从海水中提Au ,用Fe(OH)3共沉淀法测A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