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时时刻刻_象征性意象分析_以女性主义伦理学为视角_孔德猛
- 格式:pdf
- 大小:207.23 KB
- 文档页数:5
电影《时时刻刻》(The Hours)是一部首映于2002年的奥斯卡获奖影片,描述了三个不同时代的女人在一天中寻找各自生命真谛的故事,这三个主人公与同一部小说《达洛维夫人》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920年,伦敦,著名小说家弗吉尼娅·伍尔芙,一面埋首于小说《达洛维夫人》的创作,一面与精神病魔抗争;1949年,洛杉矶,家庭主妇劳拉,受到《达洛维夫人》的感召,对生命的价值忽然存疑,精神极度痛苦,处于自杀边缘;2002年,纽约,克拉丽莎是《达洛维夫人》的现代版,准备为她的情人知己理查德———一个患了艾滋病的诗人举办最后派对。
在影片中,女权主义思想在三位女主人公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我”不是“他者”很长时间以来,女性都是以“他者”的名义存在于父权社会中。
在父权统治下,男性才是人类的主人与典范,而女性只是依附于男人的“他者”。
①法国思想家、文学批评家及女性主义者茱莉亚·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曾这样评价:“在男权社会,整个社会都由男性主导,女性都只是无关紧要的,甚至不能被称为是实际存在的。
”②有了自我意识的觉醒后,女性开始抵制自己“他者”的身份,她们力争与男性一样拥有平等地位,期望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而不是男人的附属品。
同时,她们还希望自己能积极主动地控制自己的生活,而不是被动地受控于男性。
在称呼上,她们更愿意称自己为“我”,而不是“他者”。
这种拥有称自己为“我”的特性使她们建立了自我主权意识,取得了绝对的权力和自由,是“主体性”的最高表现。
在电影《时时刻刻》的开始,伴随着弗吉尼娅小说中的第一句话“我要亲自去买花”,三个女主角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分别回归到自我。
她们的女权主义思想是从梦境中觉醒的,新的一天就这样开始了。
在那个时代,购买鲜花是男性的一项特权,是约定俗成的,女性只能被动地接受男性赠送的鲜花。
然而,这个规定从这一天开始被打破了,这意味着女性将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转而成为一个拥有自主支配权的主体。
从女权主义视角解析电影《时时刻刻》中的意象作者:张灿灿来源:《戏剧之家》2016年第05期【摘要】女权主义,顾名思义是在强调女性的地位,提倡妇女在人类生活所有领域与男子具有同等权利。
本文将从女性主义的视角来分析电影《时时刻刻》中的意象,描述三位女主角的生存状态和最终选择,深入分析她们为了获得女性真正的自由和解放而做出的努力。
【关键词】女权主义;意象;历程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3-0157-01一、买花——女性自我意愿的化身在电影《时时刻刻》中,导演通过买花这一意象来传达三位女性所面临的生活现状和象征女权主义的发展历程。
1923年,作家Virginia在她生前的最后一部小说《达罗卫夫人》中写道:“女人要自己买花”,她想要自己买花却受到丈夫的管束,不得不在小说中寄托自己的意愿,此时Virginia萌发的就是女权主义意识。
1951年的女性代表Laura,她虽想要去买花,却不得不接受丈夫给她买回来的黄色玫瑰,黄色,平淡而柔和,就像是自己平淡的生活,买花对于她来说是一种渴望,她最后选择了离开, Laura是女权主义意识发展的象征。
2001年的Clarissa 可以独立去挑选自己喜爱的花朵,还将这些花带到了男友家中,由此看出女权主义到此时已经发展到了成熟阶段。
二、水——女性情感的自我控制水流在电影中作为一种意象,传达了三位女性在面临情感处于低迷或者起伏状态时她们的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能力,同时通过水这一意象来呈现女权主义的发展进程。
1923年,Virginia 在面临自己不满足的生活和甚至已经有些无法控制情感时选择跳河自杀,投入河流就像是她回到了母体之中。
Laura 在面对自己枯燥的生活时试图选择死亡,在幻想出来的洪水中即将淹没她的时候,出于母性的理智而选择骤然醒来,放弃死亡,战胜了将要失控的情感。
这个醒来足以证明女权主义意识已经得到了发展。
最后女权主义成熟。
76电影文学Film Literature《时时刻刻》是一部改编自迈克尔·坎宁安同名小说的影视艺术作品,同时其原著也是一部向伍尔芙及其《达洛维夫人》致敬的作品。
迈克尔·坎宁安的特殊身份使其对女性主义有着平衡视角下的真知灼见。
影片以时空交织的技法迤逦建构了既相继又相异,既融合又交错时空下的三位不同时代、不同家庭、不同状态下的女性形象及其自我梳理、自我意识、自我觉醒的全过程。
一、 具象化与表象化表达(一)具象化困境表达作为一部获得普利策文学奖的作品,《时时刻刻》的文学文本中蓄含着基于作者性的真知灼见,这种真知灼见既缘于作者的独特身份又缘于其对女性与男性的近乎平衡双重悲悯。
在影片《时时刻刻》中,即具有这种独具特色的较为罕见的无处不在的双重表达。
《时时刻刻》甫一开篇,即在苏赛克斯、里奇蒙、纽约等多地进行着生死时速般的复杂相继式的时空切换,同时回溯了伍尔芙对自我生命本体决绝赴死叙事的一种淡然。
在既相继又交错的时空之中,本片描绘了不同时代、不同家庭、不同状态下的三位女性的自我梳理,为观众建构了一种女性主义虽然能够自我主宰生命,但却无法自我主宰痛苦的精神灵魂的女性主义具象困境表达,从而以这种精神灵魂式困境压抑式地表达了一种三位女性或者说女性主义共同的困境解脱期待。
(二)表象化自我意识表达影片中的女性角色既与伍尔芙作品中的女性角色差相近之,又与伏波娃作品中的女性角色不谋而合。
作品中的女性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某种精神危机。
《时时刻刻》中的女性旨在深刻探索女性的生存意义与生命抉择——女性不仅应突破男性强加给女性的条条框框的规训,而且更应在平凡的生活之中寻获超越于本【作者简介】刘冬阳,女,河南南阳人,河南牧业经济学院讲师。
文学改编电影中的女性主义表达——以《时时刻刻》为例刘冬阳电影《时时刻刻》剧照2018年第03期我之上的真正自我。
这种突破性与超越性充分显示了一种女性主义的内在性表达,为女性主义建构意识独立与情感理智以表象化的行动表达出了一种甚至不异于向死而生的自我设计与自我抉择。
解析电影《时时刻刻》的性别立场
潘延
【期刊名称】《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7(035)001
【摘要】电影《时时刻刻》常被置于女性主义视域下,论者阐发其蕴含的女性意识时往往漠视影片主创者的男性身份.《时时刻刻》讲述了三位不同时空的女性在一
天内的经历.弗吉尼亚故事中,影片用对比手法将她未为人母的身份呈现为一种人生
的缺憾;劳拉故事中,影片选择受伤害的儿子视角来讲述一个放弃家庭责任的母亲的
自我追求,呈现出对女权运动的反省姿态;克拉丽莎故事则将她演绎为一个丧失主体
性的类型化形象.这是影片中男性作者聚焦女性生活所留下的性别文化印记,显示出
他难以超越的性别立场.
【总页数】6页(P52-56,85)
【作者】潘延
【作者单位】苏州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江苏苏州21500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05
【相关文献】
1.文字符号与电影镜像——浅论《时时刻刻》从小说到电影
2.韩寒电影《乘风破浪》:性别化和边缘化的女性立场
3.时时刻刻的“派对”——赏析电影《时时刻刻》
4.从女权主义视角解析电影《时时刻刻》中的意象
5.生命中的时时刻刻——浅谈电影《时时刻刻》中女性的生命意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分析电影《时时刻刻》中的自然意象关键词:生态女性主义女性意象上世纪70年代,生态女性主义这一理论横空出世,它把女性和自然的命运在一起,认为女性和自然一样都是男性眼中的“他者”,生态女性主义理论一个基本元素是自然与女性之间互为镜像的微妙的隐喻关系。
这一理论还认为,女性与自然的相似性最终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自然界生物的生存斗争与女性在人类社会中进行的生存斗争遥相呼应;其次,相对于父权制下森严的等级制度,女性更加看重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构成的平等络;再次,相对于男权社会的唯我独尊,女性更加看重个体的多样化。
1.自然之水影片一开始湍急的水流,暗示着英国女作家伍尔夫最终的命运,同时也暗指女性与水有着最亲密的关系。
作为三位女性中的核心人物,伍尔夫的思想和作品对另外两位女性影响颇深,影片开始时,伍尔夫正在创作《达洛维夫人》,同时她也受到躁郁症的折磨,并且幻觉鸟用希腊语歌唱。
童年受到来自兄长的性侵,使得伍尔夫在感情上排斥异性,依恋同性,然而她的同性恋身份在当时的社会被看作是出格和难以接受的,加之她对自己姐姐扭曲和错位的爱恋,这些世俗的烦恼让这位极具天赋而有又被巨大才华所累的女作家感到厌倦。
因为躁郁症她无法安枕,耳边常常伴有耳鸣声,于是她选择用自己的方式来结束这种让自己窒息的生活,伍尔夫在自己口袋里装满石头,义无反顾地走到湖的最深处,和石头一起沉入湖底,与湖水融为一体。
在水中和水草一起随波逐流的伍尔夫此刻才得到了最终的宁静和安详。
水这一意象也出现在二战退伍军人的妻子劳拉身上。
身为女性,天生就被捆绑上了要生儿育女,操持家务,相夫教子的责任,这仿佛就是所有女人一生的宿命,对当前生活的无力反抗以及对未来的绝望,使得她的精神接近崩溃的边缘,这种琐碎并且致命的重复每一天都在侵蚀着劳拉的内心。
劳拉反复阅读伍尔夫的《达洛维夫人》,从书中她仿佛看到了自己一生的缩影,伍尔夫在《达洛维夫人》中用一天时间来写尽一个女人的一生,而劳拉也在镜中看到来了自己的一生,没有现在也没有未来,看着自己的影像在镜中发生着细微的变化,任凭时间像水一样流逝,面对着“朱颜辞镜话辞树”的最终结局,自己却无能为力,而她对生活和家人的爱也在时间的流逝中像水一样流走干涸。
从女性主义视角浅析电影《时时刻刻》作者:王子鉴来源:《声屏世界》2014年第06期电影《时时刻刻》(The Hours)是一部首映于2002年的奥斯卡获奖影片,描述了三个不同时代的女人在一天中寻找各自生命真谛的故事,这三个主人公与同一部小说《达洛维夫人》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920年,伦敦,著名小说家弗吉尼娅·伍尔芙,一面埋首于小说《达洛维夫人》的创作,一面与精神病魔抗争;1949年,洛杉矶,家庭主妇劳拉,受到《达洛维夫人》的感召,对生命的价值忽然存疑,精神极度痛苦,处于自杀边缘;2002年,纽约,克拉丽莎是《达洛维夫人》的现代版,准备为她的情人知己理查德——一个患了艾滋病的诗人举办最后派对。
在影片中,女权主义思想在三位女主人公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我”不是“他者”很长时间以来,女性都是以“他者”的名义存在于父权社会中。
在父权统治下,男性才是人类的主人与典范,而女性只是依附于男人的“他者”。
①法国思想家、文学批评家及女性主义者茱莉亚·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曾这样评价:“在男权社会,整个社会都由男性主导,女性都只是无关紧要的,甚至不能被称为是实际存在的。
”②有了自我意识的觉醒后,女性开始抵制自己“他者”的身份,她们力争与男性一样拥有平等地位,期望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而不是男人的附属品。
同时,她们还希望自己能积极主动地控制自己的生活,而不是被动地受控于男性。
在称呼上,她们更愿意称自己为“我”,而不是“他者”。
这种拥有称自己为“我”的特性使她们建立了自我主权意识,取得了绝对的权力和自由,是“主体性”的最高表现。
在电影《时时刻刻》的开始,伴随着弗吉尼娅小说中的第一句话“我要亲自去买花”,三个女主角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分别回归到自我。
她们的女权主义思想是从梦境中觉醒的,新的一天就这样开始了。
在那个时代,购买鲜花是男性的一项特权,是约定俗成的,女性只能被动地接受男性赠送的鲜花。
女性的存在与价值——浅析《时时刻刻》中的意象《时时刻刻》是美国作家迈克尔坎宁安最富盛名的作品。
小说不仅获得了 1999 年度的普利策奖,而且据此改编的同名电影也大获成功。
这是一部向弗吉尼亚伍尔夫致敬的作品,坎宁安把自己的深情投入女性的精神空间,来探讨女性灵魂深处的痛苦与躁动。
三个女主人公的不同意识杂糅成一个万花筒,从她们的生活可以看到女性自我追求与价值实现的重重困境。
笔者将通过文本中意象的分析来展现不同时代女性实现自身价值的种种尝试。
1941 年,弗吉尼亚伍尔夫,这个英国天才的女作家任性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她往口袋里塞了两块石头,缓缓走入了自家别墅附近的乌斯湖,湖水吞噬了她的身体,她选择了奥菲利亚式美丽的死法。
水流很快将她带走。
她好像在飞,一个奇异的人形,胳膊张开,头发飘动,皮毛大衣的后下摆在身后起伏翻腾。
坎宁安用细腻的文笔描绘了这残酷但又不失美丽的场景。
伍尔夫曾说过,任何一个具有独立思想和意志的女人,在社会的压迫下,肯定会半像巫婆,半像魔女,必定要发疯、自杀。
终其一生,伍尔夫都反对男权社会对于女性的束缚。
作为一个女性主义论者,她一直都致力于消解逻各斯中心话语下的二元对立。
然而,里士满犹如一个小型的男权社会,伍尔夫被权威的主治医师囚禁在这里,在丈夫的严格看管下生活。
即使在霍格思宅邸里,伍尔夫拥有了自己的一间屋进行自由地创作,但是她无时无刻都处在精神焦灼的状态,因为自己永远被当做弱者看待,这座宅子像极了一座牢笼。
她想要逃离这里,回到布鲁姆斯伯里,去更接近艺术,去谋求思想的共鸣。
伍尔夫在写作中努力尝试实现自身的价值,对于女性价值的思考一直伴随着她,然而深处男权社会的既定现实注定了有些尝试是不那么奏效的。
社会空间将其权力结构投射到家庭空间中来,父权制的幽灵在室内徘徊伦纳德对伍尔夫的爱构筑了一个牢笼,像是对伍尔夫的软禁。
这种过分的呵护隐藏着丈夫想要将妻子改造成驯良的身体的意愿。
不止在生活中,就连在伍尔夫最爱的文学创作领域,她也时刻面临以男性为主导的文化精英阶层的严厉的批判和非议。
从女性主义视角看电影《时时刻刻》作者:李冬燕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30期摘要:近年来,不论是就业情况和工资水平,女性都在以令人震惊的速度追赶着男性。
虽然还存在一定差距,但很多方面的数据都在向我们传达一个信息:现代女性是不容小视的。
而这一年在近年来中国电影的步调改变趋势上可见一斑。
这一理念在外国电影中相较于中国有更长的历史。
电影《时时刻刻》就是如此,可以说,它就是一部女性主义电影。
所以本文立足于女性主义,对这部电影进行分析,旨在分析其蕴含的女性主义。
关键词:女性主义;时间顺序;时时刻刻;观后感;思想提升作者简介:李冬燕(1964.11-),青海西宁人,惠州学院副教授,大学本科,研究方向:大学英语教学和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0--021、引言本文将从女性主义概述以及电影《时时刻刻》中三位女主角的性格、结局等要点出发,先对电影的剧情做简要的概述。
其次,本文还将从剧情出发,分析人物的性格与命运是如何表现出女性主义,以及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最后,本文从电影的独特表现手法上出发,分析电影如何为观众暗示了女性主义的发展情况。
2、女性主义概述与电影《时时刻刻》剧情简介2.1女性主义从概念上来说,女性主义具有“女权主义、妇女解放、性别平等主义”的别称,具体含义则是指“为结束性别注意、性剥削、性别歧视和性压迫,促进性阶层平等而创立和发起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
女性主义与女权主义则略有不同,女性主义在于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本质,女权主义则在于挑战生育权、堕胎权和家庭暴力、产假与薪资等议题,为女性争取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平等權利。
2.1.2女性主义发展历程女性主义是一项发展艰难的议题。
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因为女性主义总是在某一个时间段形成如浪潮般的维权情况,所以又称为“三波女性维权的浪潮”。
第一次是为了在家庭劳动、社会劳动上等价、反对一夫多妻等方面争取两性平等,发生在十九世纪末。
《时时刻刻》的女权主义探析
张丽红
【期刊名称】《科技信息(学术版)》
【年(卷),期】2011(000)001
【摘要】《时时刻刻》是美国的当代作家迈克尔·坎宁安在1998年发表的小说,作品一问世,就吸引了许多读者和评论家,当年即获得“笔会/福克纳小说奖”(ThePEN/FaulknerAward),翌年又获得“普立策小说葜”(ThePulitzerPrize)。
在小说中作者描写了三个人物:现代女性主义的先驱——伍尔夫太太,茫然的家庭主妇——读者布朗太太,反叛的自由女性——与该小说女主人公同名的达洛雏夫人。
通过对这三个不同时代、不同环境和不同问题的三个女人的描写,突出了她们时时刻刻都渴望着自由和幸福,希望实现自身的价值,这【总页数】1页(P195-195)
【作者】张丽红
【作者单位】[1]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辽宁朝阳122000;[2]辽宁大学,辽宁沈阳11003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N031
【相关文献】
1.《时时刻刻》的女权主义探析 [J], 张丽红
2.现代女权主义视角下的小说《时时刻刻》 [J], 吴庆宏
3.从女权主义视角解析电影《时时刻刻》中的意象 [J], 张灿灿
4.从影片《时时刻刻》中视觉隐喻与象征的运用看女权主义思想 [J], 姚范美
5.近期女权主义电影批评的关注点探析——以《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色·戒》的女权主义电影批评为分析基础 [J], 马腾飞;顾聪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以《时时刻刻》为出发点看西方文学女性的困境摘要:当前很多的文学作品注重对于女性的刻画,在一些经典的文学著作中可以找到女性角色的典型形象。
《时时刻刻》改编于迈克尔·坎宁安同名小说的影视艺术作品,同时其原著也是一部向伍尔芙及其《达洛卫夫人》致敬的作品。
本文主要针对《时时刻刻》中的三个主要女性形象,分析女性人物的生活现状,进而探讨其面临的困境。
在整部作品中,充斥了女性主义色彩,同时也充满了压抑的自杀倾向。
关键词:《时时刻刻》;电源;西方女性;困境在这部影片之中,还是充斥着浓浓的女性色情消费,女性所处的地位还是受到歧视。
虽然身处不同的时代,但是作为女性的她们同样面临着生活的困境,那种精神上的迷茫与压抑。
整部电影非常巧妙地融合《时时刻刻》和《达洛卫夫人》,让观众看到了不同女性身上的焦虑。
三个处于不同背景、不同的时代的女性因为《达洛卫夫人》而紧密交织在一起,让人有着深深的感触。
一、劳拉·布朗的困境分析布朗太太是一位家庭主妇,为了照顾丈夫和孩子而放弃自己的事业。
其处于二战之后,他的丈夫是经历过二战的一名战士,两个人在二战之后选择在一起并组建了一个看似幸福的家庭。
现在的布朗太太有一个儿子和一个即将出世的孩子。
作为一名妻子和母亲,布朗太太并不讨厌自己的丈夫和儿子。
她与丈夫在二战后结婚是接受了丈夫的追求,布朗太太的外貌并不漂亮,长相的一般的她却收获了当时丈夫的求婚。
布朗太太到底爱不爱他的丈夫,故事中并没有明确说明,至于当时为什么答应丈夫的求婚。
大概是一个长相并不出色的女人,在当时那个刚刚经历过战乱的年代,突然有一位英俊的、善良的小伙子向她求婚,大概所有的女性处于布朗夫人的位置都会接受这样一段婚姻吧[1]。
布朗夫人喜欢读伍尔夫的《达洛卫夫人》,在现实生活中被各种家庭琐事烦恼的她仍然不忘伍尔夫的自杀。
她实在搞不懂,为什么这样一位女性要选择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和生活。
在丈夫生日即将到来的时候,布朗夫人想要为丈夫制作一个生日蛋糕。
以《时时刻刻》为例探析女性主义在电影中的体现和流变《时时刻刻》是由英国女导演朱莉娅·哈特执导的一部电影。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位年轻女子琳达在20世纪60年代伦敦的成长经历,她执着地追求自由、平等和独立,与社会传统观念和家族压力斗争不断,最终赢得了自我认同和自由。
女性主义在电影中的体现1. 改变传统女性角色形象在过去的电影中,女性角色通常是被动、无知、温柔、脆弱甚至是一种消极的形象,但是《时时刻刻》中的琳达却是一个坚强、独立的女性形象。
她拒绝了社会传统的束缚和家庭压力,选择自由、平等和独立,展现了女性个性化、自我救赎的力量。
2. 揭示女性经历的现实问题女性主义电影通常会揭示女性所面临的真实问题,例如《时时刻刻》中,琳达所面对的问题包括工作歧视、男性主导的家庭压力、婚姻不平等等。
这些问题反映了女性在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也让观众更加能够理解和关注女性的处境。
3. 强调女性个体的价值女性主义电影也强调女性个体的价值。
《时时刻刻》中,琳达经历过许多挫折和阻碍,但她通过自我认知、不断学习和努力,最终实现了自我价值和自我实现。
这种意义上的女性主义,更强调女性的自我实现和价值,而不是仅仅以男性作为标准来衡量女性的价值。
女性主义在电影中的流变女性主义在电影中的流变始于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美国女性解放运动的兴起,女性主义电影开始兴起。
一些女性导演开始关注女性固有的生命体验和文化视角来表达女性话题,这些电影带给观众一种充满强烈的女性力量和自由精神的触觉感受。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变革的发展,女性主义在电影中的呈现也发生了变化。
近年来,女性主义电影更多地关注女性形象和社会话题等,这些电影通常更加多元化和全面化,同时也更注重复杂的女性情况和主题,并且体现了不同女性群体的声音和视角。
总之,女性主义电影在电影历史上碾压了旧的女性传统形象,展现出新的女性角色和精神。
同时,女性主义电影也创造出独特的女性标志和审美,激发了女性的文化认同和社会话题,对推动社会进步产生了重大的作用。
论电影《时时刻刻》的女性视角【摘要】电影《时时刻刻》是一部探讨女性视角的影片,我们将从女性的角度分析这部电影。
我们将探讨女性主角在电影中的塑造,以及她们在剧情中的角色定位。
接着,我们将分析电影中对女性的描写和呈现方式,以及女性在影片中的成长和转变。
我们将探讨女性在电影中的情感表达和内心世界呈现。
通过分析这些内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电影《时时刻刻》中女性视角的重要性,并展望女性在电影行业中的发展趋势。
我们也将对女性主题电影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希望给女性更多的发声机会和表现空间。
.【关键词】电影《时时刻刻》,女性视角,女性主角,角色定位,女性形象,成长和转变,情感表达,内心世界,重要性,发展趋势,女性主题电影,未来发展。
1. 引言1.1 介绍电影《时时刻刻》的背景和主题电影《时时刻刻》是一部由导演许鞍华执导,周迅、吴秀波、谢君豪等主演的电影。
该片讲述了一个女性在不同人生阶段的经历和成长,描绘了她在爱情、事业和家庭之间所面临的困境和选择。
电影通过女性的视角来展现对社会角色和性别固定观念的思考和挑战,引发观众对女性在现实生活中的处境和情感世界的思考。
在现代社会中,女性的地位和权利逐渐获得了更多的关注和认可,电影《时时刻刻》通过女性主角的塑造和故事情节的展开,对女性的成长和独立展现了一种新的可能性,为观众呈现了一个全新的女性视角,值得我们去探讨和思考。
1.2 说明本文将从女性视角来分析电影本文将从女性视角来分析电影《时时刻刻》,探讨电影中女性角色的塑造和定位,以及对女性的描写和呈现方式。
通过分析女性在剧情中的成长和转变,揭示电影中女性的情感表达和内心世界的呈现方式。
女性视角在电影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为它能够带来更加细腻和深刻的故事情节,让观众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角色的内心世界。
未来,随着女性在电影行业中地位的提升,女性主题电影也将会有更多的空间和机会得到展现,为观众呈现更加多元和丰富的故事内容。
通过本文对女性视角的分析和展望,希望能够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电影《时时刻刻》的内涵和意义,以及女性视角在电影行业中的重要性和发展趋势。
《时时刻刻》中女性人物的精神分析女性主义解读
中期报告
在《时时刻刻》中,女性人物的塑造展现了不同的性格和内心矛盾,体现出了本身复杂的人性。
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对这些女
性人物进行精神分析和解读。
首先,不可忽视的是女性人物在传统社会中所受的束缚和压抑,这
在剧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例如,刘心心在结婚后被迫放弃自己的事业以
顾及家庭,导致她内心深感失落和不满。
而江小白在父亲逼迫下嫁给了
自己不喜欢的男人,也体现了女性在婚姻问题上的无奈和被动。
这些情
节展现了女性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也是刻画女性人物深层次心理的重要
元素。
同时,女性人物的性格特征也十分丰富。
例如,被婚姻惯坏的周家
琦虽然表面上看似聪明狡猾,实则心怀恶意,缺乏同情心和良心。
而崔
雅涵则是一个真诚而勇敢的女性,她在自己的婚姻中不断挑战传统观念,勇于为自己争取幸福。
这些性格特点是女性主义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女性在刻板印象中不断突破自我、寻求自由的努力。
最后,女性人物还反映了一定的心理矛盾和挣扎。
例如,江小白虽
然心中执着于自己的人生梦想,但面对事实上的挑战和困难,她也感到
无力和迷茫。
而刘心心则一度为自己的事业和家庭抉择而烦恼不已。
这
些心理矛盾表明女性在追求自由和权利的过程中,也经历着内心复杂的
思考和抉择。
总之,《时时刻刻》中女性人物的形象呈现出丰富的性格特点和内
心矛盾,凸显了女性在传统社会中的不易和挣扎。
女性主义的分析和解读,为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剧中女性人物的心理和价值观提供了一个全新
视角。
第38卷第5期临沂大学学报2016年10月Vol.38No.5JOURNAL OF LINYI UNIVERSITY Oct.2016《时时刻刻》象征性意象分析———以女性主义伦理学为视角孔德猛1,班高杰2(1.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北京100084;2.北京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2488)摘要:以女性主义伦理学视角解读《时时刻刻》中的流水、男人和鲜花等象征性意象,探讨女性死亡、性别消解和关怀伦理等问题,揭示出女性不能仅仅以男人的关爱作为实现自我价值的终极源泉。
女性通过死亡、离家出走等方式是摆脱男人束缚、寻求独立和自由的最好方式,这种方式给她们带来的不是毁灭而是希望。
然而,女性采用这种极端的方式追求自由是非常乏力的,这严重削弱了女性主义者的激情和活力。
关键词:《时时刻刻》;流水;男人;鲜花中图分类号:B8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6051(2016)05-0055-05DOI:10.13950/ki.jlu.2016.05.010美国著名作家迈克尔·坎宁安在弗吉尼亚·伍尔夫作品《达洛维夫人》的基础上创作出脍炙人口的作品《时时刻刻》。
《时时刻刻》是一部以女性为题材的作品,它获得了1999年普利策文学奖,并且在2002年被改编成电影搬上银屏,获得了奥斯卡提名奖。
笔者以女性主义伦理学视角解读《时时刻刻》中的流水、男人和鲜花等象征性意象,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主人公情感状态、生命存在的意义以及生死看法的论述,探讨了女性死亡、性别消解和关怀伦理等问题,揭示出女性不能仅仅以男人的关爱作为实现自我价值的终极源泉。
一、流水:女性实现独立和自由的途径水是无意识的象征,它的声音诉说着岁月的沧桑,能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效果。
流水在《时时刻刻》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象征性意象,湍急的水声把观众带入了女性的世界,缠绵的流水代表了女性解放的漫长道路。
《时时刻刻》开场就将死亡问题以惊心动魄的场景呈献给观众,留给我们一幅弗吉尼亚投河自杀的场面。
从女性主义角度浅析电影《时时刻刻》中的象征性符号[权威资料]从女性主义角度浅析电影《时时刻刻》中的象征性符号摘要:电影《时时刻刻》改编自美国作家迈克尔?坎宁安的同名小说,影片讲述了三个不同时代的女人与一本小说《达洛维夫人》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本文将从《时时刻刻》中的象征性符号“花”与“水”出发,着力分析电影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及对女性价值的探索与追求。
关键词:女性主义;《时时刻刻》;象征性符号路易斯?贾内梯认为:“电影的‘语言’与其他口语及非口语的论述一样,主要是象征性的,它是由复杂的符号组成,观众在看电影时会本能或下意识地诠释这些符号。
”这些符号也从侧面丰富了电影中的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化的展现出剧中人物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
“意象”一词表示有关过去的感受上、知觉上的经验在心中的重现或回忆,它不仅是作家的内在情思和外在物象的统一,也是精神内容的“意”和物质形式的“象”的结合体。
在《时时刻刻》中出现的最引人瞩目的意象便是“花”与“水”,从“无法自己买花”到“自己去买花”是女性自我意识觉醒与女权运动发展的另一诠释,而“水”则成为女性与死亡的象征性符号。
一、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花”的意象对于花与女性的关系一直被划为对等关系,在电影《时时刻刻》中的三位女性都与“花”的意象有扯不断的联系。
伍尔夫在书中写道:“达洛维夫人说:‘她要自己去买花’。
”这一句话成为贯穿全片的精神内核,从不是自己去买花的伍尔夫和劳拉,到自己去买花的克拉丽莎,从“男性买”到“自己买”的突破也是女性主义发展的象征性表达。
而三位女性所拥有的不同颜色的“花”也带有各自不同的符号诠释,成为了塑造女性形象的一大重要符码。
(1)伍尔夫的“紫色”伍尔夫的“花”来自仆人插在花瓶中的那束紫蓝色的鲜花,“紫色”的鲜花也带着一种神经质的、压抑的气息,正是伍尔夫的精神写照。
因为疾病的原因伍尔夫被丈夫以爱之名囚禁在郊外的家中,她所缺乏的正式那个时代作为女性普遍不为人所关注的自由。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Feminist" Orientation of the
Image in The Hours
作者: 张文莉;王艺森
作者机构: 燕山大学文法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0
出版物刊名: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页码: 68-73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1期
主题词: 《时时刻刻》;意象;隐喻;女性主义;存在价值
摘要:电影《时时刻刻》是英国导演史蒂芬·戴德利根据迈克尔·坎宁安的同名小说进行的视
觉艺术化呈现.其中各类意象层出不穷,意象的交叉混合,直指"女性主义"的主张本质.在影片中出
现了例如流水、鲜花、房间、蛋糕等诸多类别意象,这显然是有意为之,抛开其本身所固有的表层属性,其隐喻的意义更是指向了女性的存在价值、生命意义、生活需求、憧憬希望等社会、性别、日常等诸多方面.。
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时时刻刻》中女性的内心挣扎作者:李宗煜来源:《文化产业》2016年第02期摘要:《时时刻刻》这部电影涉及的是女性主义。
本篇论文尝试从电影语言分析的方法,来解读上世纪女性主义者的内心挣扎之旅。
关键词:女性主义;时时刻刻;电影语言The Hours is an Oscar winning film adapted from Michael Cunningham's novel, telling the story of three women from different generations whose lives were interconnected by the novel Mrs. Dalloway by Virginia Woolf. The comparison among three women's spirits reflects the feature of the Feminism. It is concerned with the way in which women are represented, visually and narratologically. Approaches of gender study and textual analysis will be used.As Wikipedia writes, the term “Feminism” is a range of movements and ideologies that share a common goal for women. Feminists dedicate themselves to promoting the status of women in the society and to assisting women to seek their rights to live and fight against inequality. Therefore, feminist films have features on their film languages.1.SIGNS and CODES。
第38卷第5期临沂大学学报2016年10月Vol.38No.5JOURNAL OF LINYI UNIVERSITY Oct.2016《时时刻刻》象征性意象分析———以女性主义伦理学为视角孔德猛1,班高杰2(1.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北京100084;2.北京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2488)摘要:以女性主义伦理学视角解读《时时刻刻》中的流水、男人和鲜花等象征性意象,探讨女性死亡、性别消解和关怀伦理等问题,揭示出女性不能仅仅以男人的关爱作为实现自我价值的终极源泉。
女性通过死亡、离家出走等方式是摆脱男人束缚、寻求独立和自由的最好方式,这种方式给她们带来的不是毁灭而是希望。
然而,女性采用这种极端的方式追求自由是非常乏力的,这严重削弱了女性主义者的激情和活力。
关键词:《时时刻刻》;流水;男人;鲜花中图分类号:B8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6051(2016)05-0055-05DOI:10.13950/ki.jlu.2016.05.010美国著名作家迈克尔·坎宁安在弗吉尼亚·伍尔夫作品《达洛维夫人》的基础上创作出脍炙人口的作品《时时刻刻》。
《时时刻刻》是一部以女性为题材的作品,它获得了1999年普利策文学奖,并且在2002年被改编成电影搬上银屏,获得了奥斯卡提名奖。
笔者以女性主义伦理学视角解读《时时刻刻》中的流水、男人和鲜花等象征性意象,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主人公情感状态、生命存在的意义以及生死看法的论述,探讨了女性死亡、性别消解和关怀伦理等问题,揭示出女性不能仅仅以男人的关爱作为实现自我价值的终极源泉。
一、流水:女性实现独立和自由的途径水是无意识的象征,它的声音诉说着岁月的沧桑,能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效果。
流水在《时时刻刻》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象征性意象,湍急的水声把观众带入了女性的世界,缠绵的流水代表了女性解放的漫长道路。
《时时刻刻》开场就将死亡问题以惊心动魄的场景呈献给观众,留给我们一幅弗吉尼亚投河自杀的场面。
弗吉尼亚口袋里装满石头,慢慢地走入水中。
她好像再一次回到了孕育生命的原初状态,哗啦啦的流水包裹着她的身体,她终于可以逃离里士满这座牢笼,终于可以摆脱丈夫和医生的束缚,消除内心的痛苦,从而能够真正的享受到水的宁静与喜悦,享受到大自然给予的阳光与雨露,享受到女人之为女人的价值和意义。
弗吉尼亚的身体逐渐被河水淹没,静悄悄的死亡没有激起波涛,清澈的河水继续流淌。
弗吉尼亚的鞋子被水冲走了,这意味着束缚她脚步的东西不存在了,此刻弗吉尼亚真正成了一位有觉醒意识的独立女性,她在水中获得了真正的独立和自由。
笔者认为,水的特性是自由流动,这意味着女性为了保持自己的独立性,要追求绝对的自由。
这也是女性主义作家弗吉尼亚所追求的目标,而不仅仅是男女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的平等。
为什么弗吉尼亚要自杀呢?一是她的死亡可以减轻丈夫伦纳德的压力。
在弗吉尼亚的遗言中,她提及自己的死亡是为了让丈夫伦纳德不要再为了她的病情分散精力;二是她只有通过死亡才能使自己成为自己。
弗吉尼亚不仅是一位探求人生本质的女性主义作家,而且是一位在精神与身体上都要保持独立的人。
“作为女人,首先需要的是独立。
”[1]238为收稿日期:2016-08-10作者简介:孔德猛(1984—),男,山东曲阜人,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伦理学;班高杰(1979—),女,河南开封人,清华大学博士后,北京工商大学讲师。
研究方向:伦理学。
了保持独立,弗吉尼亚不会被动地接受丈夫提供给她的阳光和雨露,更不喜欢她的衣食住行都要由丈夫和医生来安排。
虽然弗吉尼亚的死亡不被人理解,但是对于她自身而言,自杀既是一种抗争,也是一种解脱。
也许只有通过自杀她才能获得女性的独立和自由。
如果说苏格拉底“哲学就是练习死亡”的观点正确的话,那么弗吉尼亚就是在践行女性文学就是练习死亡。
镜头再转向劳拉。
与弗吉尼亚一样,劳拉也感受到自己时时刻刻受着男性的支配和束缚。
她在家里没有任何地位,只是被动地服从和接受,在家庭的压力和束缚下感到痛苦不堪。
受《达洛维夫人》的影响,劳拉试图通过自杀来获得拯救,想到了达洛维夫人式的死亡。
劳拉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丢下丈夫和孩子,带着《达洛维夫人》和药瓶来到了汽车旅店“19号房间”试图自杀。
在这个房间里,劳拉进入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无所谓生死的绝对空间。
当她躺在床上的时候,一边抚摸着即将出生的孩子,一边阅读着《达洛维夫人》,幻想着流水从床底流出。
随着水流的上涨,水逐渐地淹没了她的身体。
劳拉的自杀行为不仅是她作为女人追寻独立和自由的开始,而且还是一个女人对于自我的第一次赤裸裸的正面体现。
但在死亡的边缘,劳拉突然惊醒,摸着正孕育着新生命的肚皮。
在这里,水象征着孕育新生命的母体河床,也许是水的母体性唤醒了劳拉的母性,为了腹中的孩子她也要继续生活,于是她放弃了自杀的念头。
这里还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
一是弗吉尼亚和劳拉在自杀的道路上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联系在于,她们都是因为获得了太多外界的关爱而迷失了自己前进的方向。
这种迷失是一种连爱都不能挽回的绝望,但这种绝望又恰恰是女性主义得以存在的现实土壤;区别在于,如果说弗吉尼亚的自杀是对现实生活彻底拒绝的话,那么劳拉的自杀则是犹豫不定的最后抉择。
与流水带走弗吉尼亚的生命不同,对劳拉来说,“流水既可带走生命也可以孕育新的生命。
”[2]在劳拉最难选择的时候,流水给了她继续生活下去的信心和勇气。
或许只有死亡才能激发人求生的本能,才能使活着的人真正地体会到活着的意义。
二是为什么劳拉最后放弃自杀。
从表面上看,或许是《达洛维夫人》里的话“人不能用逃避的方式来寻求宁静”拯救了劳拉,她意识到死亡不是必然的,而是可选的,因此放弃了自杀。
但这仅仅是表面原因,我们需要进一步分析劳拉放弃自杀的本质原因。
笔者认为,劳拉的两个孩子(尤其是腹中的女孩)帮她成功实现了女性的“救赎”。
南茜·乔多罗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男孩和女孩的性格特点。
南茜认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与母亲保持着最亲近的关系,但因为母亲在女孩身上看到了自我生命的继续,所以女孩比男孩有更长的前俄狄浦斯期;相反,男孩与母亲的关系大不相同,男孩更早地切断了与母亲之间的关系,更早地发展出独立的人格,从而更早地退出了前俄狄浦斯期。
劳拉正是考虑到自己腹中的孩子,所以才放弃了自杀,把孩子生了下来。
但是,当劳拉生下女儿后,为了追寻真实的自我生命状态,她选择离家出走,远赴加拿大。
她抛弃了丈夫和孩子,这是一件在常人看来最应该受批评的做法,然而在女性主义者看来却是一件极其有意义的事情。
劳拉终于迈开了女性自我解放、追求自由的步伐,她通过离家出走而不是死亡的方式获得了独立。
总的来说,水作为一种无意识的潜流,《时时刻刻》通过水的这种象征性意义,流过弗吉尼亚,流经劳拉,最后汇成一股湍急的河流,流向每一位追求女性主体性地位的人心中。
她们追求绝对独立和自由的精神正如川流不息的流水一样,在女性主义者心中奔腾不息。
二、男人:女性遭受束缚和压抑的枷锁男人和女人是什么关系?或者说,离开男人,女人应该怎样生活?《时时刻刻》试图探讨这些问题。
《时时刻刻》中有四位男人出现(弗吉尼亚的丈夫、劳拉的丈夫和儿子、克拉丽莎的前男友理查德),但他们的存在仅仅是为了点缀女性。
吉利根指出,“妇女在男人生命周期的位置一直是养育者、关怀者和帮助者,是这些她轮流依靠的关系网的编织者。
”[3]71弗吉尼亚的丈夫,与其说是她的丈夫,还不如说是她的监护者。
由于弗吉尼亚曾经多次自杀,为了帮助她治病,所以她的丈夫伦纳德把家从伦敦市区搬到郊区里士满。
在里士满,弗吉尼亚一边治疗神经衰弱症,一边构思《达洛维夫人》。
但是伦纳德一直在控制弗吉尼亚的生活。
伦纳德与医生谈完弗吉尼亚的病况后,督促着她按时吃饭吃药、注意身体休息。
也许男人永远无法完全了解女人的真实情感状态,伦纳德所有这一切无微不至的关心在弗吉尼亚看来都是在受监护,她不喜欢她的丈夫严格地监督着她的饮食和生活。
在丈夫和医生“时时刻刻”的监护下,弗吉尼亚没有任何人身自由。
伦纳德留给妻子的只是狭小的精神世界———那就是文学创作上的自由。
对于弗吉尼亚来说,丈夫既扮演照顾者又扮演禁锢者的角色(禁锢者除了她的丈夫,还有医生和仆人)。
虽然弗吉尼亚在与伦纳德的激烈争辩中表达了她个人生活不愿被约束的想法,但是她的丈夫并不理解他。
弗吉尼亚绝望地对丈夫喊出“如果让我在死亡和伦纳德之间做选择的话,她选择死亡”的声音。
笔者认为,在弗吉尼亚的生活中,伦纳德始终代表着一种强烈的传统父权制力量。
再来看劳拉与她丈夫和儿子的关系。
与弗吉尼亚相比,劳拉的情况似乎有所好转,但她仍不是一位独立的女性。
她是一位家庭主妇,没有正式的工作,更谈不上复杂的人际交往,家里家外的事情都由丈夫说了算。
劳拉的丈夫看见妻子在睡觉,把生日的鲜花提前买好了。
劳拉在家里是一个生育工具,连给丈夫买生日鲜花的愿望她都没有机会去实现。
劳拉除了在丈夫生日这一天做蛋糕来表达对丈夫的关爱以外,很难再想出如何更好地体现自己价值的方法。
劳拉想改变这样的生活,她的忧愁藏在内心深心处,此时唯一能理解她的也许只有书中的达洛维夫人。
实际上,劳拉是弗吉尼亚的小说《达洛维夫人》的主人公的投射。
通过阅读《达洛维夫人》,劳拉意识到在男性主宰的社会里,家庭是埋没女性的坟墓。
好像儿子理查德除了睡觉之外,几乎“时时刻刻”都在“监视”她。
实际上,理查德是作者迈克尔特意安排的男性角色,其目的是为了说明女性在家庭中受到所有男性的束缚。
辛格(Singh)指出,“一直以来,女人都被认为是男人的影子,不管这位男人是父亲、丈夫还是儿子。
”[4]8也许影片中劳拉和理查德的母子关系是最发人深思的。
年幼的理查德凭借本能就能觉察出母亲的不快乐,他尽可能地参与到母亲的生活中去———帮助母亲做蛋糕。
理查德深深地爱着她的母亲,他因母亲的离开感到恐惧。
如同弗吉尼亚一样,劳拉无论是行为上还是精神上仿佛都受丈夫和儿子的束缚。
为了逃脱他们的束缚,劳拉的自杀念头愈加强烈。
劳拉抛下孩子,带上《达洛维夫人》和药瓶去旅店准备自杀。
当劳拉躺在床上抚摸着怀着的第二个孩子,幻想着自杀的场景,她放弃了自杀。
但是等生下第二个孩子之后,她离家出走,从一名家庭主妇成为一位身体上和思想上都保持独立的人。
通过离家出走,劳拉思想上一无牵挂,经济上获得独立,她的女性主体性地位从而得以彰显。
《时时刻刻》没有详细说明劳拉怎样离开了她的丈夫、儿子和女儿,但我们从老年劳拉的凄惨面容中,不难看出她当初做出这一决定承受了多么大的心理压力和情感折磨。
我们不禁要问,一个女人怎么能放弃这一切?劳拉的选择值得吗?观众可以从法律和道德等多个方面对此做出自己的评价,尽管每个人的评价和看法也许有很大不同。
与弗吉尼亚、劳拉不同,在克拉丽莎身上,我们看到了新世纪女性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