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介绍
- 格式:doc
- 大小:77.00 KB
- 文档页数:2
孔子的人物介绍孔子做为我国的伟大圣人,不仅仅只是教育的代表,也更是影响力最大最广的思想家。
下面是搜集整理的孔子的人物介绍,希望对你有帮助。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属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出生地鲁国陬邑(今属山东省曲阜市)。
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学说成为中国二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
他兴办私学,突破官府垄断,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被尊为儒教始祖(非儒学),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上帝、和国家的祖宗神同等级别的“大祀”。
孔子拜师的典故在他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
但是他还是认为自己的知识并不是那么的渊博。
于是在他三十岁的时候,就离开了自己的家乡曲阜,来到洛阳想要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但是孔子的家到洛阳并不是那么的近的,之间的距离恐怕有上千米,于是孔子到洛阳的过程中基本上是都是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直到几个月后,终于来到了洛阳城。
准备进洛阳城的时候,他瞧见一架马车,在马车的旁边站着一位将近七十多岁的老人。
身穿长袍,头发和胡子全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的样子。
于是孔子猜测这位老人可能是自己要拜访的老子先生吧!便上前行礼询问:“老人家,您就是老子先生吗?”老人见这位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就有些纳闷。
孔子见老人神情疑惑,于是上前说:“我是学生孔丘,特地前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徒弟吧。
[简介孔子的生平]孔子生平介绍【员工思想】孔子生平介绍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孔子生平介绍,供大家参考!中国伟大的哲学家孔子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学说的创始人。
他的哲学思想提倡「仁义」,「礼乐」,「德治教化」,以及「均以民为体」。
儒学思想渗入中国人的生活,文化领域中,同时与影响了世界上其它地区的一大部分人近两千年。
孔子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鲁国陬邑(山东曲阜)人,出身于没落的宋国贵族家庭,刻苦好学。
曾从事「儒」(贵族丧事赞礼者)的职业,中年时开办私学。
一度出任鲁国的中都宰,司空,司寇等职,四年后因遭小人暗算,弃职,后率弟子周游列国,经十三年,晚年归鲁,继续讲学,整理古籍。
《论语》20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纪录。
孔子经常被认为是一种宗教的创始人,但这是不正确的。
孔子及少谈论神,拒绝讨论来世,避免任何形式的形而上学。
他对人生的关系深刻了解,他的学说并不是他所创立的,严格来说,他只是及中华文化思想的大成者。
他是一位重视个人的伦理道德和行为的现世哲学家。
孔子把「仁」和「义」视为道德的最高原则,他规范着高尚者的行为。
「仁」在有些时候可以解释为「爱」,但我们最好将他理解为对人类的关心。
「礼」是道德,礼节,规矩,传统等观点的总和。
孔子生活在春秋时代,那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年代。
虽然当时的统治者没有采纳孔子的学说,然而在他死后,儒家成为显学。
但是在秦始皇统治时期,儒家学说遭到贬抑。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
他采用法家的建议,下令「焚书坑儒」。
以为这样就可以整齐学术,统一思想。
然而,秦始皇的努力并不成功,在秦朝灭亡前夕,儒生们又开始宣讲儒家学说。
西汉时期的汉武帝时代,儒家学说取得了独尊的地位。
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吏的中国科举制度,始于汉朝。
考试的主要内容,是学生们对孔子礼教的理解程度。
由于科举制度是步入仕途的唯一途径,所以由汉朝开始,一直到十九世纪,中国几乎所有的知识分子,都在孔子的四书五经中打转。
孔子的资料孔子,又称孔夫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和政治家,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之一。
他的思想和著作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关于孔子的基本资料。
1.生平孔子于公元前551年出生于山东曲阜的一个贵族家庭。
他的父亲是一名武官,母亲是一位虔诚的信奉神明的女子。
孔子小时候失去了父亲,便跟随母亲生活。
孔子年轻时学习经史子集,对于礼仪、道德、政治等方面的问题有着深刻的见解和思考。
他曾经游历各地,到处向有名的学者请教学问,并尝试着将自己的思想理念传授给他人。
后来,孔子在鲁国担任过各种职务,如春秋时期的掌管司法的大宰、掌管兵事的司马等,以及卑微的屠夫等,他虽然历经人生坎坷,但却始终坚守自己的信仰和原则,为后来的儒家思想奠定了基础。
最终,孔子于公元前479年在鲁国去世,享年72岁。
2.著作孔子的著作主要有《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其中《论语》是他的代表作品。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也是儒家经典之一。
这本书以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为主线,以提炼经验,讨论道德和政治问题,讲述孔子的教育思想。
例如,“吃饭先问候”,“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这些语言,为后人留下的深刻印象和宝贵财富。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书名以孟子的名字命名。
这部书主要是孟子对儒家思想和自己的思想观点的阐述,它的特点是在论证人性的善恶问题上,比《论语》和《大学》的思辨更为深刻。
《大学》是一篇关于教育原则的文章,也是儒家经典之一。
该书主要讲述了一个人应该如何知行合一,如何达到自我超越。
这篇文章与孔子提出的“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紧密相关。
《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它强调“中庸之道”,即在一切事物上持中立态度、追求平衡。
这篇文章也是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3.思想孔子的思想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影响深远。
孔子一生致力于推行礼仪道德、尊重家庭与祖先、追求和谐的社会秩序,与来自周朝的“天命观”形成对抗。
孔子的简短介绍1.孔子简单的介绍孔子(前551-前479)英文名字:Confucius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二十七日)生于鲁国邹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日)逝世,享年72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他的祖先是宋国贵族,大约在孔子前几世就没落了。
孔子年轻时做过几任小官,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是从事教育,相传收弟子多达三千人,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
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
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2.孔子的简介孔子子姓,以孔为氏,名丘,字仲尼。
春秋时期鲁国陬邑昌平乡(今曲阜市南辛镇)人。
家中排行第二。
我国古代伟大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古文献整理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后人把孔子的言行语录记录下来,作成《论语》。
在天道观上,孔子不否认天命鬼神的存在,但又对其持怀疑态度,主张“敬鬼神而远之”。
孔子与孟子并称“孔孟”,孔子被尊为“至圣”“素王”,曾子则为宗圣。
孟子为“亚圣”。
他的言行被他的学生写成创世巨作《论语》。
他还是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
成就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虽说他“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
后世并尊称他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认为他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称《易经》十翼,或称易传),著《春秋》。
孔子生平介绍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家世】孔子的远祖是宋国贵族,殷王室的后裔。
周武王灭殷后,封殷宗室微子启于宋。
由微子经微仲衍、宋公稽、丁公申,四传至泯公共。
泯公长子弗父何让国于其弟鲋祀。
弗父何为卿。
孔子先祖遂由诸候家转为公卿之家。
弗父何之曾孙正考父,连续辅佐宋戴公、武公、宣公,久为上卿,以谦恭著称于世。
孔子六祖孔父嘉继任宋大司马。
按周礼制,大夫不得祖诸候,“五世亲尽,别为公候”,故其后代以孔为氏。
后宋太宰华父督作乱,弑宋殇公,杀孔父嘉。
其后代避难奔鲁(孔氏为鲁国人自此始),卿位始失,下降为士。
孔子曾祖父防叔曾任鲁防邑宰。
祖父伯夏的事迹无考。
父亲名纥,字叔,又称叔梁纥,为一名武士,以勇力著称。
叔梁纥先娶施氏,无子,其妾生男,病足,复娶颜徵在,生孔子。
【生平】孔子生年一般按《史记·孔子世家》所记为鲁襄公二十二年,而生月生日《史记》未记,按《谷梁传》所记“十月庚子孔子生”。
换算为当今之公历应为公元前551年9月8日生。
孔子生在鲁国。
鲁国为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对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有“礼乐之邦”之称。
鲁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观乐于鲁,叹为观止。
鲁昭公二年(前540年)晋大夫韩宣子访鲁,观书后赞叹“周礼尽在鲁矣!”鲁国文化传统与当时学术下移的形势对孔子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
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年轻时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
虽然生活贫苦,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
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博学”。
孔子“三十而立”,并开始授徒讲学。
凡带上一点“束修”的,都收为学生。
如颜路、曾点、子路、伯牛、冉有、子贡、颜渊等,是较早的一批弟子。
孔子知识点介绍孔子,古代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被誉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思想对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地区的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介绍孔子的知识点,包括他的生平事迹、思想理念以及教育思想。
一、生平事迹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的人。
他出生于一个贫寒的家庭,但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智,孔子最终成为了一位备受尊敬的学者和教育家。
孔子年轻时就对学习充满了热情,他广泛涉猎各种经书,深入研究儒家经典。
他曾远行学习,结识了许多知识渊博的人。
后来,孔子回到鲁国,开始了他的教育事业。
二、思想理念孔子的思想以仁爱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核心。
他认为通过个人的修养和道德品质的提高,可以达到社会和谐与治理的目标。
1.仁爱:孔子主张以仁爱为中心的人际关系,他认为人们应该相互尊重、关爱、帮助和理解。
只有通过仁爱的实践,社会才能实现和谐与进步。
2.修身:孔子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首先要修正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使自己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3.齐家: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无法管理好一个国家。
他主张家庭应该和谐、亲密,并且家庭成员之间应该互相尊重和支持。
4.治国:孔子关注政治和社会治理问题,他主张君主应该以德治国,通过道德的力量来统治和管理国家。
他认为,只有一个道德高尚的君主才能带领国家走向繁荣与和平。
三、教育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影响至今。
1.重视教育:孔子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塑造人格的重要手段。
他主张普及教育,认为不分贵贱、贫富,每个人都应该受到教育的机会。
2.师德师风:孔子强调教师的师德和师风。
他认为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3.以学为乐:孔子主张学习应该是一种乐趣,学生应该主动参与和投入到学习中。
他认为只有对知识的热爱和积极学习才能取得进步。
4.以文化为基础:孔子主张以文化教育为基础,强调人文素质的培养。
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孔子,即孔丘,名丘,字仲尼,谥号为文,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极高声望和影响力的人物。
生平经历孔子出生在鲁国临沂市曲阜周村的一个贵族家庭。
少时孤贫,12岁孤身穷游,求学问道,24岁开始做私塾训课,传授学问。
孔子在教育方面有着独特见解:他认为无论身份贵贱,只要有学识、有才能,都可以受到尊重。
思想理念孔子的思想主要包括“仁”、“礼”、“义”、“智”、“信”五个方面。
他认为仁是人之本性,礼是社会秩序的基础,义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智是发展自身能力的途径,信是维系人际信任的纽带。
孔子的思想强调“天命”,认为皇帝是天意之选,要顺天命才能保国家的安稳。
他主张“君子”道德修养和品行端正,要勤于修德养品,追求道德至善。
影响力孔子的思想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长期影响中国的政治、教育和伦理规范。
儒家思想主张尊重长辈、重视传统、礼让为贵,对中国人的为人处世观念产生了深刻影响。
孔子的弟子编纂了《论语》,记录了孔子的言行,成为后人学习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
孔子被尊为“至圣先师”,被历代帝王推崇为楷模。
他的形象和思想一直被后世传颂,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结孔子作为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思想强调道德修养、人伦关系,影响了数千年的中国社会风气和价值取向。
孔子的思想不仅在中国留下了深远痕迹,也为世界上其他文化提供了借鉴和启发。
以上是对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的介绍,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地了解这一伟大思想家的生平、思想和影响。
介绍孔子的一段话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和文化名人。
他被尊称为“大成至圣先师”,是儒家学派的创立者。
孔子出生在鲁国,是鲁国的国君鲁成公的后代。
他的父亲去世后,孔子的家庭变得非常贫困,但他依然努力读书。
孔子非常聪明,很早就表现出了卓越的才华和学识。
孔子的一生中,他游历了很多国家,去了很多地方,学习了各种不同的知识。
他非常热爱学习,对于知识和教育有着极高的追求和重视。
他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品德和能力的重要途径,主张“教育无疆界”,即不分贵贱、贫富、男女,人人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
孔子的教育思想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认为,一个人首先要修养自己的品德,做到心正、身正、言正、行正。
然后,才能够管理好自己的家庭,使家庭和睦、和顺。
最后,才能够担当起治理国家的责任,达到天下太平的目的。
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修身齐家,就能够对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孔子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的政治、教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提出了“仁”的概念,即爱人、爱心、爱德。
他认为,一个人要具备仁德,才能够做到真正的善良和正直。
他还提出了“君子”的标准,即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知有所不知,有所能有所不能。
孔子的思想强调了人的道德和品德的重要性,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孔子的教育思想也非常重要。
他提出了“教育从娃娃抓起”的观点,认为教育应该从小抓起,注重培养孩子的品德和能力。
他主张“有教无类”,即不分贵贱、贫富、男女,人人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
他还提出了“因材施教”的原则,认为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能力,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
孔子的一生中,他培养了很多学生,传授了他的思想和知识。
他的学生中最著名的是曾参、子路、子贡等。
他的学说被后人整理成《论语》,成为了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经典之一。
孔子的思想和教育思想不仅对中国古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孔子简介_孔子的资料介绍、故事传奇孔子简介_孔子的资料介绍、故事传奇孔子简介孔夫子,又名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
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故事传奇孔子出生在鲁国的昌平乡陬邑。
他的祖先是宋国人,名叫孔防叔。
防叔生了伯夏,伯夏生了叔梁纥。
叔梁纥与姓颜的女子野合而生下了孔子,是在尼丘山向神灵祈祷后才得孔子的。
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出生。
生下来的时候头顶中间下凹,所以起名叫丘。
字仲尼,姓孔。
孔丘刚出生不久叔梁纥就去世了,葬在防山。
防山在鲁国东部,因此孔子无法确知他父亲的墓在哪里,是母亲对他隐瞒了这件事。
孔子小时候做游戏,常常摆设俎豆等祭器,模仿祭祀时的礼仪动作。
孔子的母亲去世后,就把灵柩暂时停放在五父衢的路旁,大概是出于慎重而没有马上埋葬。
陬邑人车免父的母亲告诉了孔子他父亲的墓地,然后他才把母亲的灵柩运往防山和父亲合葬在一起。
孔子腰间还系着孝带,季氏设宴款待名士,孔子前往赴宴,阳虎拒斥他说: “季氏款待的是名士,不敢让你参加。
” 孔子于是退出。
孔子十七岁的时候,鲁国大夫孟矨子病危,告诫他的嗣子懿子说: “孔丘,是圣人的后代,祖先在宋国败落。
他的先祖弗父何当初本来是宋国的继承人,让位给弟弟厉公。
等到正考父时,辅佐戴公、武公、宣公,三次受命一次比一次恭敬,所以鼎上的铭文说:‘第一次受命时曲身而受,第二次受命时弯腰而受,第三次受命时俯身而受,走路时靠着墙跟走,也没有人敢侮辱我。
用这个鼎煮面糊,煮稀粥, 以此糊口度日。
’他的恭谨节俭到了这种程度。
我听说圣人的后代,虽然不一定当国执政,但必定会有显达的人出现。
现在孔丘年少而喜好礼仪,大概就是要显达的人吧?我马上就要死了,你一定要拜他为师。
” 等到孟矨子去世之后,懿子和鲁人南宫敬叔就去向孔子学礼。
孔子的生平简介_孔子的生平事迹孔子,春秋时期人,以子为姓,氏为孔,名为丘,字仲尼。
那孔子的生平简介是怎样的?孔子生平有哪些事迹介绍?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的生平简介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的生平简介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原名孔丘,仲尼是他的字,春秋时期鲁国人。
孔子有弟子三千,比较著名的有七十二人。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就是说要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而在教育方面,孔子施行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就是说根据不同的学生使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任何人都可以接受教育。
孔子的思想对中国的发展乃至整个世界都有非常深远的影响,孔子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的首位。
孔子出身贵族,是商汤的后裔,商亡后,微子启建立了宋国,死后传位给弟弟微仲,其后世得孔姓。
孔父叔梁纥六十六岁娶得颜氏之女颜征在,彼时颜征在还不满二十岁,年龄相差有点大,这在当时于理不合,所以两人住在尼山,后得孔子。
孔子三岁时父亲病逝,被父亲的正妻赶出家门,孔子长大后深知努力学习的意义,志在学问,后踏入仕途。
鲁国内乱时,孔子逃到齐国,齐国大夫欲加害于他,后又逃回鲁国,经过这么多年磨练,已小有成就。
与季氏出现矛盾后离开鲁国,开始了周游列国旅途,先后到过卫国、陈国、蔡国、叶国等国,均未得到重用。
最终回到了鲁国开创私塾,专心教学。
公元前479年,孔子七十三岁时病逝,很多弟子为他守墓三年,只有子贡一人守了六年。
孔子修订了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他和他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被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了《论语》。
孔子的生平事迹孔子学习非常的刻苦,并且要完全掌握知识的精髓深意才能满意。
有一次,孔子向鲁国的著名乐师师襄子学习弹琴,孔子一连十天练习同一首音律仍然没有要求开始学习新的乐谱曲子。
一日,师襄子对孔子说:“你已经可以开始学习弹奏新的乐曲了。
”孔子反对道:“我虽然熟悉了弹琴的形式。
但是还没有掌握演奏优美音律的方法啊。
”又过了段时日,师襄子建议孔子:“你现在已经掌握演奏音律的技巧了,可以开始学习弹奏新的乐曲了。
关于孔子的介绍孔子,字子夏,又名丘夫子、丘子、大夫,属于宋朝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间生活,是西周以来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有思想家之称的秦汉时期泛指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及其弟子、学生以及遵循和发展他的学说的一大群学者统称。
孔子出生于宋国,得天下英才荟萃,早期受到边塞思想的影响,虽然他在家居之中从未离开过宋国,但他的思想却深深影响了世界历史。
他的思想被称为“儒家学派”,被视为中国古代的经典思想,是中国社会的世界观。
他的学说指导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此外,孔子的思想影响了整个亚洲的哲学、教育、政治等领域。
孔子的思想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追求仁义礼智信的完善和实践,强调仁政修身、务实求真、礼法建制、讲究厚重孝敬,贯彻仁爱原则。
他提倡“六艺”:孝悌、义、信、礼、智、艺,将孝、忠、悌、敬以及乐等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
他力主设立“七政”,即“孝、悌、宽、恕、勇、敏、忠”,认为人性可以通过文明教育来开拓和改进,发掘人类的潜能并成就最大的善行。
孔子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他的著作及学术成就,而且在于他的政治能力和教育实践。
他把儒教改革及其影响力很大作用于政治实践,建立了一套理论体系,把他的经典著作《论语》和《大学》,贯穿于把它当作《礼记》和《春秋》的补充性教育活动,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
孔子的思想对中国的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的智慧与哲学思想在社会上影响甚广。
他的著作《论语》和《大学》也成为中国哲学古典的权威,被古人和后人研究及高度评价。
孔子的精神在今天仍然受到追求和赞扬,他的思想也一直是今天中国先进文化的基石。
此外,孔子的思想也对整个亚洲有着深远的影响,被认为是东方哲学史上伟大的思想家。
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派,被视作中国古代经典思想,朝代更迭,在国家及社会等各个层面统治了六百年,他的思想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
他提倡仁义礼智,行善乐进,力图将仁爱的原则保持社会秩序,把传统文化融入社会生活。
孔子的资料介绍孔子,是我们学习和值得敬佩的人物,关于孔子,你又知多少?下面由为大家介绍孔子,希望能帮到你。
人物概述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字仲尼。
排行老二,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被尊为儒教始祖(非儒学),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上帝、和国家的祖宗神同等级别的“大祀”。
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华夏族)后裔,故为孔姓。
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
由于身处乱世,孔子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使强大的齐国也畏惧孔子的才能,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
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
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
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便是著名的七十二贤。
政治思想其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
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的人物介绍孔子做为我国的伟大圣人,不仅仅只是教育的代表,也更是影响力最大最广的思想家。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孔子的人物介绍,希望对你有帮助。
孔子的人物介绍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属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出生地鲁国陬邑(今属山东省曲阜市)。
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学说成为中国二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
他兴办私学,突破官府垄断,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被尊为儒教始祖(非儒学),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上帝、和国家的祖宗神同等级别的“大祀”。
孔子拜师的典故在他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
但是他还是认为自己的知识并不是那么的渊博。
于是在他三十岁的时候,就离开了自己的家乡曲阜,来到洛阳想要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但是孔子的家到洛阳并不是那么的近的,之间的距离恐怕有上千米,于是孔子到洛阳的过程中基本上是都是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直到几个月后,终于来到了洛阳城。
准备进洛阳城的时候,他瞧见一架马车,在马车的旁边站着一位将近七十多岁的老人。
身穿长袍,头发和胡子全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的样子。
于是孔子猜测这位老人可能是自己要拜访的老子先生吧!便上前行礼询问:“老人家,您就是老子先生吗?”老人见这位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就有些纳闷。
孔子见老人神情疑惑,于是上前说:“我是学生孔丘,特地前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徒弟吧。
【诗人大全】孔子简介_孔子的资料介绍孔丘(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字仲尼。
排行老二,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子姓,以孔为氏,名丘,字仲尼。
春秋时期鲁国陬邑昌平乡(今曲阜市南辛镇)人。
家中排行第二。
是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古文献整理家??相传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后人把孔子的言行语录,作成《论语》。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
“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在战国末期时期,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成年男子都可以称为“子”,而且都希望别人称自己为“子”,因为“子”还是一种爵位,所谓“公侯伯子男”是也。
但是,真正能获得别人以“子”相称的,一般是两种人:要么在社会上公信力较高的,如“老师”;要么就是较有道德的贵族;孔子、老子属于前者。
而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之一。
他还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
在天道观上,孔子不否认天命鬼神的存在,但又对其持怀疑态度,主张“敬鬼神而远之”。
孔子与孟子并称“孔孟”,孔子被尊为“至圣”“素王”,孟子为“亚圣”。
孔子又称“文圣”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孔子与苏格拉底皆为万世名师,有很多共同点,善搞“移动课堂”,追求“有教无类”,喜欢“对话体”,注重“启发式”,一味“述而不作”,结果“弟子满天下”。
署名孔子的《论语》是弟子们根据“课堂笔记”整理而成,苏格拉底的“无名”学说系由学生柏拉图和色诺芬著作中的记载流传而来。
哈哈,原来两人都是毫无科研成果的“纯教学型教师”:
中国历史上持续了三千多年的“德”化教育,可是今天国人的素质几乎是全球最差。
孔子只说不过是教导羊对狼要温顺,实在看不去下去狼的暴行时,劝狼对羊要好一点,免得羊揭竿而起。
还不如孟子说:民为贵、君为亲,结果孟子被朱元璋视为大逆不道。
苏格拉底确实助长了科学思想,孔子确实助长了封建权威!这不需要太多的解释,仅仅从历朝历代皇家尊孔,就可以得到结论(皇家只要有利于他的统治的,不会无缘无故去尊这些的)。
要说师承关系,斯大林同志的老师是列宁,列宁是马克思,马克思是黑格尔,黑格尔是苏格拉底。
怀疑、方法才是真理!中国因为尊孔,所以一直把领导人的言语当成真理,直到现在都没有任何改变!涂毒万年!
孔子的“科研成果”是老师灌输给学生的东西,所以,他成了圣人;苏格拉底的“科研成果”是老师从学生脑子里引出来的东西,所以,他成了哲学家。
两者区分大了,孔子总希望给社会定规矩,意淫理想社会,而苏格拉底则崇尚怀疑,通过辩论让人民知道事无绝对,强调人要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无知,孔子过于说教,对自然心无敬畏,无知而无耻。
人际关系学只是孔子思想的一部分罢了。
西方到了今天不是讲“情商可能比智商更重要“吗?可见过了几千年,大家才意识到,人类社会,和人打交道的本领才是永远都不可或缺的技能。
苏格拉底要伟大些,他是世界级。
……孔子休了老婆,苏格拉底有一个悍妇。
人性大师与奴性大师之别。
……孔子传的是做奴的方法,苏格拉底研究的是人的存在。
这还差不多,我们学习孔子,当然不会忘了苏格拉底。
但是作为中国人只知道有苏格拉底不知道孔子在苏格拉底之上,那就可惜啦。
孔子研究政治,苏研究人性。
孔子为上层打算,苏为平民着想。
孔子鼓吹复古讲究等级,苏讲究平等。
孔子学说走不出中国,苏学说遍及世界……苏格拉底的万世之表是历史验证的,孔子的万世之表是董仲舒、汉武帝之流竖起来的。
二者有本质区别。
儒法是专制统治的不二法宝。
专制统治一依赖于恐怖暴力来恫吓人民,所以需要法家。
二需要麻醉奴化驯养人民,所以需要强调等级秩序,强调服从,强调教化“愚民”的儒家。
孔子只说不过是教导羊对狼要温顺,实在看不去下去狼的暴行时,劝狼对羊要好一点,免得羊揭竿而起。
还不如孟子说:民为贵、君为亲,结果孟子被朱元璋视为大逆不道。
苏格拉底确实助长了科学思想,孔子确实助长了封建权威!这不需要太多的解释,仅仅从历朝历代皇家尊孔,就可以得到结论(皇家只要有利于他的统治的,不会无缘无故去尊这些的)。
孔子诛少正卯,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苏格拉底则誓死捍卫敌人说话的权利,怎么可以相提并论呢?
孔子也就一个“仁”跟“推己及人”拿得出手,其他都是批量制造顺民的理论。
内王外圣,打天下是法家,打完天下就跟你来儒家。
拿儒家来制造顺民,家天下、家国概念一日不除,中国一日不得富强。
中国人不是历史的包袱背的还不够而是历史的包袱背的太重。
都是好的老师,民族得先贤。
只不过一个被神化,被教条,一个作为先贤,可以被辩驳,可以被剖析。
这是土壤不同,结出的果子也不同
孔子不及苏格拉底万分之一,是土丘和泰山。
……一个导致了科学方法的出现,一个导致了愚昧崇拜的出现
作为一代思想大家,在其所处的整个封建时代是一盏明灯。
只是从封建统治者“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也断送了2000年思想之花盛开的大好时代,从此往后道、法、墨等都退出了历史舞台,之后也再无如孔老般的人物出现,思想之花似乎在这篇神奇的土地上绽放了一次之后就一直被掩埋了!
儒家提出人治,是中国封建思想的基石,但也不是一无是处!……中国学生的可悲是失去自由思考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