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源头
- 格式:doc
- 大小:48.50 KB
- 文档页数:17
中国文化的各个时期1.三代(夏商周):中国古代文化的雏形开始形成,可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源头”,与这个源头联系比较密切的文化热点就是“夏商周断代工程”。
仅就中国文化“源头”看,重点掌握三个方面:—是记录和传播文化的载体趋向成熟----文字(甲骨文),形成了中华文化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
二是创立了记录时间的方法——干支纪日法,中华民族对历史的变迁有了明确的时间观念。
三是形成了认识世界的哲学方法——《易》。
重点是古人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突出代表。
2.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文化的全面奠基时期。
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灵魂”,产生了中国古代文化两位杰出的“形象代言人”:老子和孔子。
反映了古人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几类不同的思考,主要是儒家思想、墨家思想、道家思想和法家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形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内容。
3.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和发展时期。
科技文化大发展,统一性与多样性向结合,奠定了中国科技文化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
为后世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个时期的文化体现了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建立之初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和统一王朝的恢弘气度。
突出代表:气势雄伟的万里长城(长城精神)、威武气派的秦始皇兵马俑和贯通古今的《史记》,思想上的大—统。
尤其是《汉武大帝》的热播,与之有关的内容应引起一定的重视。
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秦汉文化高潮过去后的平淡”,相对于前一个阶段,少了些气势,多了些平淡与细腻。
具体表现:文化科技继续进步,思想方面儒、道、释开始互相渗透,佛教盛行、艺术异彩纷呈,具有鲜明的民族融合特色。
5.隋唐时期: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带来古代文化的全面辉煌。
兼收并蓄、全面辉煌、泽被后人、影晌周边,世界领先、地位突出(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中国古代文化辉煌的代表。
6.宋元时期:中国古代文化的又一高峰。
中国传统科技的代表四大发明中有三大发明在这个阶段,商品经济对文学艺术的影响凸显,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中的新现象,应引起重视。
小学教案:诠释中华文化的黄河精神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它孕育了中华文化的源头,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即黄河精神。
黄河精神是一种崇尚文化、尊重自然、奋斗不息、勇于创新的精神,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从小学开始,我们就应该让学生了解并诠释黄河精神,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骄傲。
一、教学目标1.认识黄河,了解黄河的地理和历史文化背景;2.了解黄河精神的内涵和意义;3.通过黄河精神的诠释,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骄傲。
二、教学内容1.黄河的地理和历史文化背景(1)黄河的流域位置和地理特点;(2)黄河的历史文化背景,包括黄河文明、启蒙精神等。
2.黄河精神的内涵和意义(1)黄河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尊重自然、勇于创新、奋斗不息、崇尚文化等;(2)黄河精神对中华文化的意义,包括“以文育人”、文化自信等。
3.黄河精神的诠释和培养(1)通过黄河文明和启蒙精神的介绍,引导学生理解黄河精神的内涵和意义;(2)通过黄河精神的诠释,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骄傲。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PPT、视频等形式,介绍黄河的地理和历史文化背景,引导学生了解黄河精神的源头和内涵。
2.互动法:通过班级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黄河精神的意义和价值,并通过交流和分享,让学生形成更深刻的认识。
3.实践法:引导学生参观黄河文化景点、参加学习活动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黄河精神传承的生动实践。
四、教学步骤1.导入活动引导学生了解黄河的地理和历史文化背景,从而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
教师可以通过展示PPT、播放视频等形式,介绍黄河的流域位置、地理特点、历史文化背景等内容,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黄河对中华民族这么重要?黄河精神是什么?2.学习活动讲授黄河精神的基本内涵和意义,引导学生认识黄河文明和启蒙精神的重要性,让学生深入理解黄河精神的内在含义,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骄傲。
在讲授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举例介绍黄河文明和启蒙精神的具体内容,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黄河精神的内涵和意义。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与形成研究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
这种传统文化是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并具有深刻的历史和哲学内涵。
这些优秀的文化成果影响了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和文化发展。
本文将探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与形成。
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起源与概述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至公元前五千年至前三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这时期的文化表现主要有石器、陶器和文化遗址等。
在文化方面,中华民族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如道德经、周易、诗经、春秋、尚书等著名的经典文献。
此外,中国还拥有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等多元的哲学思想和文化体系。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一个极具多元和包容性的文化体系,有着独特的家庭伦理、礼仪习惯,尤其是强调“仁爱”和“和谐”等价值观念。
这些价值观念在现代社会中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
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独特而丰富的发展历程。
从古代到现代,这种文化在不断地发展和演变。
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形成则是与中华民族的发展相关。
1. 经济形态的演变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农业文明,农民是中国社会的主体。
在中国的经济形态演变过程中,农林牧渔业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这个农业文明的背景下,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得以悠久传承。
2. 文化交流的影响在中国历史上,不断有外来文化和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从西周时期的周公,到中国近代的马克思主义的传入,都对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中国是一个封闭的自然环境,人们在长时间内对自然环境的理解和认识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文化发展。
在对自然环境的理解和认识中,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了强烈的生态思想。
这种生态思想体现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这种关系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石。
三、结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有着独特的文化特点和价值观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与“魂”(上)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其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思想观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根”与“魂”是两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它们不仅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和灵魂,更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本文将从“根”和“魂”两个方面,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
一、“根”: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是中华文明的根基,是历史的积淀,是中华民族的起源和传承。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根”所指的是中华文化的起源和基础,它包括了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历史文化、礼仪习俗等方方面面。
1.语言文字:中国的文字源远流长,汉字作为中华文明的象征,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汉字具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特点,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语言文字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中包括了古代的诗词、歌赋、典籍等,这些都是中华文化的根本所在。
2.宗教信仰:中华文化中的宗教信仰包括了儒教、道教、佛教等,这些宗教信仰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演变,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3.历史文化:中国的历史文化悠久而丰富,包括了古代的春秋战国、秦汉盛世、唐宋繁荣等,这些历史文化成就为中华文明的瑰宝,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礼仪习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习俗是中华文明的一大特点,包括了婚礼、葬礼、祭祀等,这些礼仪习俗承载了中华文化的传统精神,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根”所指的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和基础,是中华文明的根本所在,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中华文化的“根”深深扎根在中国大地上,给中国人民以及世界各国人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中国传统文化的“魂”是中华文明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念和精神信仰。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魂”所指的是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包括了儒家的仁义道德、道家的清静无为、佛家的涵养修身等,这些精神理念贯穿了中华文化的始终,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
杏坛沙龙2014-03神话所反映的是原始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一种反映现实的观念形态,是产生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
只是由于神话反映客观世界是人类童年期自发的、幼稚的幻想的折光,因而呈现出独特的形态。
中国古代丰富多彩的神话,是远古历史的回音,它真实地记录了中华民族在它童年时代的瑰丽的幻想、顽强的抗争以及步履蹒跚的足印。
同样,它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源头,体现了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内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族精神的形成。
对中国古代神话中所蕴涵的民族精神,我们可以大致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首先,中国古代神话通过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不舍的辛勤劳作和斗争,体现了中华民族深重的忧患意识和勇于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发源于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广阔地域。
而在3000多年前,黄河流域除了不断出现洪水和旱灾以外,还分布着很多密林、灌木丛和沼泽地,其中繁衍着各种毒蛇猛兽。
从《山海经》中那些能带来灾异甚至能食人的半人半兽或半禽半兽的描述中,我们能看到先民对生存环境的警惧之情。
比如:女娲补天的故事:“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
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
(《淮南子·览冥篇》)后羿射日的故事:“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
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
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希于桑林。
万民皆喜。
置尧以为天子。
(《淮南子·本经训》)其次,中国古代神话通过对人类保护神、神话形象的塑造,体现了其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
对百姓民众生命的爱护和尊重,是中国文化的一贯精神,所谓“天地之大德曰生”(《易·系辞下》),就反映了这种思想。
名人对诗经的评价名言1.杜甫:诗经所言德行至高无上,堪称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
2.陆游:诗经描绘了古代社会的风俗人情,是了解古代中国社会的重要资料。
3.王国维:诗经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4.梁启超: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代表着古代文化的辉煌。
5.鲁迅:诗经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民族精神的源泉之一。
6.陶行知:诗经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反映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7.魏书生:诗经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博大深邃的内涵,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8.胡适: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里程碑,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9.李大钊:诗经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开创了中国古代文学的风格。
10.张克庄:诗经既是诗艺,又是历史、音乐和哲学,真正体现了古代人们的情感和思想。
11.郭沫若: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瑰宝,传承了中华民族千年的智慧和美学。
12.梁漱溟:诗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饱含着深厚的人文情怀和价值观念。
13.萧红:诗经表达了古代人民的质朴情感和坚韧精神,是中国文化的精髓。
14.沈从文:诗经以其直接表现生活的方式,深深触动着读者的内心。
15.钱钟书:诗经以其灵动的语言和韵律,打动了无数人的心灵。
16.费孝通:诗经具有深厚的道德观念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17.郑振铎:诗经给人一种超越时空的感受,让人感慨万千。
18.徐志摩:诗经以其简洁纯粹的表达方式,深深吸引着我。
19.朱自清: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凝聚了民间智慧和哲思。
20.王安石:诗经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1.茅盾:诗经以其真挚的情感和深邃的思想,震撼着读者的内心。
诗经中的民族精神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之一,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根本文化源头。
诗经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深刻地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情感和价值观念。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诗经中所体现的民族精神,并展示其对后世的积极影响。
一、崇尚自由与独立诗经中的民族精神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对自由与独立的追求。
诗经中的许多篇章都描写了古代中国人民艰苦的生活环境和对自由的渴望。
例如《国风·周南·桃夭》一篇中写道:“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家庭与幸福生活的向往。
诗经中的另一个重要主题是抗争与反抗。
《国风·周南·关雎》一诗是古代中国人民反对统治者压迫的象征,诗中描写了士兵们在困苦的环境中为追求自由而斗争的场景。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首诗表达了古代中国人民与压迫和剥削斗争的决心和勇气。
二、崇尚友爱与团结诗经中的民族精神还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友爱和团结的追求。
《国风·周南·关雎》之前的《国风·郑风·子衿》一诗中描述了古代中国人民友爱互助的场景:“汝何渥渥,孔棘其婚?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援茞。
”这首诗强调了友谊和互助在古代中国人民生活中的重要性。
此外,《国风·小雅·鹿鸣之什》中的《鹿鸣》一篇也表达了对团结的强调。
诗中描述了群鹿“鸣哕其角,激水踣波”,以此象征古代中国人民的团结和集体力量。
诗经中的这些篇章不仅在古代中国人民中传递了团结友爱的精神,而且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崇尚忠诚与孝顺诗经中的民族精神还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忠诚与孝顺的推崇。
《国风·周南·采薇》一篇中探讨了妻子对丈夫的忠诚:“彼采薇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这首诗表达了古代中国人民对婚姻和忠诚义务的敬重。
此外,诗经中的《国风·小雅·十月之交》也强调了子女对父母的孝顺。
中国古代神话与传说所体现的民族精神系别:媒介管理系班级:旅游产业管理学号:20090420105 姓名:方军摘要:神话与传说是民族性的反映,中华民族文化灿烂辉煌,古代神话可谓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上古时代的中国先民们在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意愿和幻想虚化成意象集合体,从而孕育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舍己为人、仁爱善良的民族精神,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
关键字:神话与传说体现民族精神神话产生在生产力和人们的认识能力都十分低下的原始时代,那时人类的意识开始发展,但思维能力极为简单,原始人对自然界和自然现象以及人类自身无法进行科学的理解和解释,他们只能凭借自己狭隘的生活体验加以想象和幻想,因而认为自然界也像人一样有意志、有性格、有感情,日、月、风、雨、雷、电,都有神在主宰着。
这样,就在原始人头脑中形成了自然神的观念。
从这些神话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原始人对周围世界及其自身的幼稚的认识和虚妄的想象,当然,也可以理解这正是原始人对其周围世界和他们自身的奥秘的某些探索。
不言而喻,原始人所创造的这些神以及各种神的威力,只不过是还没有被人们认识的各种自然威力在人们头脑中所引起的幼稚的幻想而已,是原始人通过幻想把各种各样的自然力加以形象化、人格化的产物。
中国古代神话与传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源头,孕育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
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论述:一、中国古代神话中体现出的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从中国古代神话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些英雄神们为了达到某种理想,敢于斗争,不屈不挠,与恶劣的环境抗争。
如,我们很熟悉的《女娲补天》,女娲补天时面临的是一场大灾难,人类几乎被逼到了无法生存的灭绝境地。
此时,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依靠顽强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经过艰苦的斗争战胜灾难,终于还人间一个安定的生存空间。
从这则神话故事里我们不难想象,当时的人类是面临着怎样的灾难和恶劣的生存状况,先民们把解除灾难的希望寄托在英雄人物身上,而在其背后,不难看出先民们所希冀的那种坚韧不屈,自强不息的坚毅的民族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及其与民族精神之间的关系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联系紧密,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升华和创新,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行不悖。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积累和沉淀。
民族精神的弘扬要以民族文化为载体,民族精神的培育要以先进的文化作支撑。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关系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4-0107-03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民族精神并非孤立、片面的存在着,它与传统文化紧密相联,它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载体,渗透在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的各个方面,并借助优秀文化的传播得以弘扬。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依托,中华民族精神蕴藏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早在两千多年前,就产生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说,以及其他诸多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学说或流派。
特别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可以说是人类文明尤其是东方文明的源头之一,它不仅在历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仍发挥着作用。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们大致可以从科学技艺层面和伦理价值层面两方面来加以概述。
从科学技艺层面看,传统文化的精髓主要包括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园林建筑文化、工艺美术文化、戏剧舞蹈相声等娱乐文化、武术健身养生等体育文化、天文历法、发明创造及中医理论等。
从伦理价值层面看,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主要可以概括为君子文化、尚贤文化、谋略文化、耻感文化、礼仪文化、忠孝文化、爱国主义以及人道主义精神等。
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源头盛安生内容摘要:在整个文化领域中,优秀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起源于古老的创世纪神话。
神话产生于人类远古时代。
女娲造人,女娲补天是最古老的创世纪神话,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源头。
女娲身上的那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体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之根、崇高的心灵之魂。
女娲创世纪的神话在世界文明史上体现着一种人类文化精神,并对人类的心灵世界产生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女娲远古文化精神神话东方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在世界文化史上,唯有中华文化没有出现断代现象。
古老而神奇的东方文化之所以能够源远流长,文化的链条没有出现过断代,文化传承没有出现过断层,一个根本的原因,在于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于文化的起源是与天地相合,顺其自然,符合人类发展的基本规律。
西华地处中原之心,是华夏文化的发源地。
西华之华,在古汉语中与花同源,意义在于春华,是生命之华。
古老而神奇的西华自古就有东夏和西夏两个古镇,是夏代的发源地。
西华县城位于东夏和西夏两地之中,从地理位置上处于中华。
西华县城东南有古村栗楼岗,相传那里是“栗木之野”,在远古时期是矗立华表,确定子午线、定地标的地方。
实际上,自然界的南北方向与人的意识中的南北方向是不一样的,子午线的南向稍微偏东。
因此每当中午12点时,这里的太阳吧并不在正南方向,正午一般在12点5——15分之间,夏季的时间要偏长一些。
因为这里的太阳冬季在东南方向出现,夏季在东北方向。
冬季与夏季的日照时间相差4.5小时。
从地理位置和自然生命意义上而言,古人认为一天之中太阳温度最高的时候,不是在子午线以东,而是在子午线以西,是在太阳偏西的时候。
人的生命价值的最高升华境界是归西,故这里称西华。
西华是娲皇故都,女娲文化底蕴深厚。
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作者:来源:《月读》2015年第06期中国文化的精神包括很多内容,但是最根本、最源头、最具特色的是《周易》中所讲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1914年,梁启超在清华大学演讲,特别强调了这种精神。
后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被清华大学定为校训。
而最早论及民族精神问题的国学大师张岱年先生则对其进行多次强调,指出它“在铸造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上,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一贯的文化精神”,是“中国文化发展革新的内在契机”。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在中国文化的精神层面的支柱性地位,已成为共识。
那么,究竟什么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神?它为什么会具有如此高的地位?当今社会提倡这种精神有哪些现实意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语义探源“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都出自《周易》一书。
《周易》作为儒家经典之一,其内容博大精深。
很多人仅仅将其看作是一部占卜之书,其实不然。
“《易》之为书也,广大兼备。
”它所探索的不是一般性的问题,而是“天道”“地道”与“人道”的根本性的问题。
“天道”“地道”“人道”,《周易》将其称为“三才”。
《周易》把“天道”与“地道”描述得很权威、很神圣、很玄秘,但是其出发点和落脚点还是“人道”。
“人道”是“天道”与“地道”的中心与主轴,“天道”与“地道”是从属、服务于“人道”的。
也即是说,“三才”涵盖《周易》全书,而“人道”贯串于“天地两道”之中。
这就是儒道两家所特有的“天人合一”的基本原理。
“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正体现了“天道”或“地道”与“人道”之间的关系。
“自强不息”一词出自《周易·乾卦·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意思是:自然界的四时运行、斗转星移、日月交替是强劲刚健、永不停息的,君子应效法它而奋发图强,不断进取。
“天行健”是“天道”所固有的自然本性,既然“天行健”,那么看到这一卦象的君子,在他的一生之中,就应该始终自觉地奋发向上、永不松懈,即“自强不息”。
试论中原历史文化中的民族精神王明有(新乡学院,河南新乡453000)摘要:中原历史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和代表,具有时间久远、内容丰富的特点,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培育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原历史文化中所反映出来的民族精神,对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激励民族创造热情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中原历史文化;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在5000年的发展史上之所以能够创造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在世界五大文明中唯一未曾中断,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所以显示出不同于西方的特征,笔者认为都和她从摇篮到繁盛深受中原历史文化的滋养、熏染有密切关系。
中原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培育作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试从中原历史文化的源流来探讨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一何谓中原?2007年1月19日,在香港会展中心召开的“中原文化与中原崛起恳谈会”上,中共河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光春在纵论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时,对中原这一概念作了精确的解释,“中原是一个以河南为中心的相对区域性概念。
一个是大概念,就是泛指黄河中下游地区;一个是中概念,主要指黄河中游地区,包括河南、陕西、山西、安徽、山东一部分,湖北一小部分;小概念,特指河南。
”[1](P4)什么是文化?《周易》贲卦彖辞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天下。
”[2](P111)很显然,我们的古人所指的文化是“文治教化”,即用礼乐来教化天下之民。
礼乐包括的范围很广,先王圣哲所创制的文物典章制度都包括在内,如伦常、道德、文学等。
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等书中说:“文化是人类思想的结晶”,“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积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
易言之,凡人类心所能开创,历代积累起来,有助于道德、利用、厚生之物质和精神的一切共同业绩,都叫作文化。
”[3](P298)简而言之,文化就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与中原地区的的概念相对应,中原文化从大方面来讲,主要包括河洛文化、燕赵文化、荆楚文化、齐鲁文化、三晋文化、三秦文化等。
易经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是经典中的经典,哲学中的哲学,学问中的学问。
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所在,中国之所以是中国,中华民族之所以是中华民族,就是因为她有自己独有的民族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后代,我们要继承和发扬我们的民族文化。
《易经》就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它经过三古三圣,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它经受住风雨的考验,走过了坎坷之道,以其顽强的生命力,扎根于中国这片土地。
爱国就是要热爱民族文化,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爱好和平在儒家思想中有很深的渊源。
我们践行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都能从《易经》之中找到它的源头,我们要实现共同富裕,也是《易经》中的《同人》卦的核心思想,我们提出的实现共产主义,是孔子在《易经》中的“大同世界”的理念,我们提出矛盾对立统一规律,就是《易经》中的乾坤之道和阴阳对立彼此消长的提炼,就连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是受易经的阴阳学说的启示。
易经是古人对自然规律的的总结,是讲人如何与自然达到协调统一,其最高程次就是“易与天地准”。
《易经》也是一部历史书,它经过了上古、中古、近古三个时期,从伏羲氏(距今7000多年,有女娲,神农氏,也就是炎帝,轩辕氏也就是黄帝等圣人),到周文王(3000多年,有周公旦,姜子牙),再到春秋时期的孔子(距今2565周年,有诸子百家),历经4000多年才形成。
所以研究它,就是研究中国古代史,所以《易经》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易经》也是一部生活书。
从易经源头,有了后来的《论语》、《道德经》、《佛经》等,《易经》中的乾卦中心思想就是“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坤卦中的中心思想就是“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宽容品德,这些传统思想文化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并延续发展几千年而从未中断。
《易经》也是一部占卜书,就是将它应用到预测学中,为我们的生活实践服务。
黄帝文化的现实意义黄帝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传承弘扬黄帝文化有助于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民族凝聚力,从而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黄帝时期描绘出中国国家形态结构的最初状态,已有初具规模的统治机构,黄帝带领的华夏部落是当之无愧的国之雏形。
黄帝是中华民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开创者,艺五种、播百谷、制冠冕、造宫室、定律历、创文字、别男女、建舟车等对中国社会有着重要影响的历史事件,皆是由黄帝及其部下一手开创。
黄帝作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其文化精神已经内化为民族精神基因,成为华夏儿女的精神本源,塑造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品格。
从古至今,黄帝文化对民族、国家、社会乃至个人的发展仍有着重要影响,深入挖掘黄帝文化的时代意义,对延续中华民族历史文脉,凝聚民族复兴的精神力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塑造民族精神,共建精神家园黄帝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从本质上看黄帝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内在一致性。
张岱年先生认为中华民族精神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在“黄帝文化精神标识与精髓”研究专家论证会上,与会专家将黄帝文化精神内涵凝炼为“鼎新、大公、中和”,具体内涵为“自强不息,革故鼎新;厚德载物,天下为公;以人为本,中和大同”。
二者内核相通,深入挖掘黄帝精神,有助于共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
自强不息是黄帝能够带领部落赢得战争、走向共生的精神力量。
涿鹿之战中,黄帝与蚩尤交战九次,无一胜绩。
在最后一战中,蚩尤召来了迷雾,黄帝的军队不辨方向、不识敌我。
黄帝命令风后制造指南车,帮助士兵辨明方向,最终获得了战争的胜利。
黄帝九败不胜,依然在最后决战中持恒执着、努力奋斗,最终反败为胜。
正是这种精神,影响着后世千万中华儿女,无论顺境前行或是逆风而行都能做到自强不息,保中华民族之延绵不绝。
革故鼎新是一种创新创造精神。
黄帝时代中原地区的农具、陶器、房屋建筑、冶铜等技术水平明显高于其他文化区域。
精神文明方面,婚丧嫁娶、文字、音乐、舞蹈等已经得到长足发展。
《周易》与中华民族文化精神作者:王充闾《光明日报》( 2016年09月02日13版)《周易》作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数千年来,高踞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源头,内蕴博大精深,万有齐备,密切地联系着整个社会人生。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引用《周易》中“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一论述,阐明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的道理。
穷则思变,变中求新、新中求进、进中突破,这是中国先哲对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深刻总结,也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现实写照。
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自强不息的奋进精神,刚健有为的创新理念,这是贯穿于《周易》中的三个带有根本性的思想理念。
它们在变通思维的统驭下,相生相发,相辅相成,三千多年来,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生生不息的内在支撑力,充实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
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建立在变易思想基础上的忧患意识,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最早见于《周易》。
“作《易》者,其有忧患乎!”(《系辞》)一言撮要,统括全局。
这里讲的危亡、忧患,应该是广义的;远古先哲富有预见性,既有由于天敌施虐、洪水泛滥的自然忧患所产生的“人天之忧”,更有社会、人生、心灵方面的忧患,表现出深深的惕惧与挂虑。
而其哲学基础,则是“泰极而否”“盛极而衰”“物极必反”的变易思想,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生存智慧。
由于远古先哲抱有尊天道、重人谋、诉求于内心的内省式的心性特征,因而其卜筮、占卦,往往建立在深而且广的忧患意识之上。
从这个意义上说,忧患意识乃是远古先哲作《易》的原始动机。
正是凭借着这种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和朝乾夕惕的进取精神,才使得这个伟大而多灾多难的民族,能够在数千年间始终生生不息、巍然屹立,并不断地发展进步,创造了举世无双的人间奇迹。
中华民族古代哲人的忧患意识,直接导因则是对于客观规律和时势分析的准确判断。
《系辞》中明确指出:“《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邪?是故其辞危。
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含是指一定民族的民族意识和积极的价值取向和社会信念。
以这样的概念来思考中华民族精神,其包含的核心内容是:第一、炎黄子孙的强烈民族认同感和团结统一的民族归属意识。
第二、爱国报国的国家意识。
第三、天下为公的整体精神和责任意识。
第四、爱好和平的和平主义。
民族文化是孕育民族精神的母体和源泉。
民族精神又是民族文化的主脉和风骨,集中体现了民族文化的内核与精华。
孝在中华文化中是一个原发性、综合性的核心观念,孝是中国文化精神的源头和出发点。
因此,孝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渊薮。
第一、孝是民族认同、民族团结、民族振兴的精神基础,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
第二,孝是爱国报国心的根源。
第三、孝是天下为公的社会责任意识的源头。
第四、孝是和平主义的渊泉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将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项任务提出后,民族精神成了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之一,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提出了很好的意见。
本文拟从孝这个中华文化的原发性、综合性的观念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所发生的影响的角度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什么是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含和精神实质是什么?孝为什么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渊泉?这将是本文所要探讨的。
一什么是民族精神?王希恩在“关于民族精神的几点分析”[i]一文中对“民族精神”的含义所做的分析我认为是比较全面的。
该文认为民族精神是个现代话语,尽管会有相近意义的表达,可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是找不到这个词的。
如同民族概念是近代传入中国的一样,中国人谈民族精神也始于近代,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局势的巨变和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新情况,中国共产党人在大力提倡爱国主义的同时,也将弘扬民族精神提高到日益重要的地位。
民族精神的基点是民族。
民族,可以指具有共同文化特征的人类群体,也可以指一国之内的全体人民。
于是,民族精神可以指某一具体民族的精神,也可以指一个国家人民的精神,而在当代世界,人们所普遍提倡的,也是我们一般所指的是国家层面上的民族精神。
论上古神话的传承性摘要:具有传奇色彩的上古神话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源头,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它所传承的是中华民族最深远的民族精神。
关键词:上古神话传承性山海经刑天女娲大禹正文:每个民族都有构成本民族精神凝聚力的文化传统 ,这种文化传统早在神话中就已初露端倪。
作为古代人类精神活动的智慧之果 ,它率直地表现了原始先民的思想感情和精神世界 ,对各民族文学的形成有着明显的渊源关系。
我国的神话传说早在还没有文字记载的年代就已经口口相传,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民族特色与民族精神使其具有很高的传承价值。
上古神话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源头,蕴涵民族精神的内核,体现着民族精神的基本特征。
神话中体现的民族精神主要有:乐观态度、坚韧意志、抗争精神、创造意识、群体意识、献身精神。
而从这些神话传说中我们能看到远古人民对他们的生活环境的警惧之情,为了在那种恶劣的自然环境下生存,我们的祖先满怀希望的去努力面对、体验、战胜困难,就像盘古开天辟地、女娲炼石补天、大禹治水,那种不屈不挠的坚韧意志,就像是印在我们灵魂中一样挥之不去,这就是上古神话所传承的,那种伟大到灵魂的民族精神!《山海经》云:“刑天与帝争神,帝断其手,葬于常羊之野。
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而舞。
”这句话乃出自《山海经.海外西经》。
话说刑天与天帝争夺神位宝座。
二者相斗, 帝终断刑天首级,并把他葬于常羊之山。
但刑天魂魄不灭,竟以乳为目、脐为口,手执干戈漫舞。
晋•陶渊明《读山海经十三首》有云:“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类,化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刑天与黄帝的争斗,乃是炎黄之战的延续,刑天虽然落败,但他那种不屈不挠、不服输的顽强战斗精神,深深的烙在人们心中!刑天:象征着永不服输的精神!作为文化的传承,神话故事中所歌颂的民族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女娲炼石补天的故事更是耳熟能详:说盘古开天辟地,女娲用黄泥造人,日月星辰各司其职,子民安居乐业,四海歌舞升平。
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源头盛安生内容摘要:在整个文化领域中,优秀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起源于古老的创世纪神话。
神话产生于人类远古时代。
女娲造人,女娲补天是最古老的创世纪神话,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源头。
女娲身上的那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体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之根、崇高的心灵之魂。
女娲创世纪的神话在世界文明史上体现着一种人类文化精神,并对人类的心灵世界产生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女娲远古文化精神神话东方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在世界文化史上,唯有中华文化没有出现断代现象。
古老而神奇的东方文化之所以能够源远流长,文化的链条没有出现过断代,文化传承没有出现过断层,一个根本的原因,在于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于文化的起源是与天地相合,顺其自然,符合人类发展的基本规律。
西华地处中原之心,是华夏文化的发源地。
西华之华,在古汉语中与花同源,意义在于春华,是生命之华。
古老而神奇的西华自古就有东夏和西夏两个古镇,是夏代的发源地。
西华县城位于东夏和西夏两地之中,从地理位置上处于中华。
西华县城东南有古村栗楼岗,相传那里是“栗木之野”,在远古时期是矗立华表,确定子午线、定地标的地方。
实际上,自然界的南北方向与人的意识中的南北方向是不一样的,子午线的南向稍微偏东。
因此每当中午12点时,这里的太阳吧并不在正南方向,正午一般在12点5——15分之间,夏季的时间要偏长一些。
因为这里的太阳冬季在东南方向出现,夏季在东北方向。
冬季与夏季的日照时间相差4.5小时。
从地理位置和自然生命意义上而言,古人认为一天之中太阳温度最高的时候,不是在子午线以东,而是在子午线以西,是在太阳偏西的时候。
人的生命价值的最高升华境界是归西,故这里称西华。
西华是娲皇故都,女娲文化底蕴深厚。
女娲身上的那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体现,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之根、心灵之魂。
女娲创世纪神话体现着一种人类精神,并对人类的心灵世界产生重要的影响。
从人生哲学的意义而言,人之所以为人,一个根本的原因在于:人总是具有一点儿精神的,一个人如果失去了精神支柱,精神就会垮掉,生命就会失去意义。
中华民族在数以万年的历史长河中,从远古到如今,在漫长的人文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一个精神文化的巨系统。
这个精神文化的巨系统,主要有自然生态系统、生命系统、种族系统、人文系统,社会系统,技术系统,物质经济系统等构成。
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起源可以上溯到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的远古神话文化——女娲文化。
女娲精神中蕴含着多种基本的文化精神元素:诸如母爱精神、创造精神、拼搏精神、奉献精神、包容精神、自立自强精神,人伦自律精神、生生不息精神等等。
一、母爱精神厚德载物古老而神奇的易经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一阴一阳谓之道。
老子认为:“万物负阴而包阳,充气以为和。
”女娲是圣母,人类的母亲,抟土造人,送子继嗣。
她为自己创造的人类所呼喊的“妈妈”感到欣慰。
女娲对人充满了温情爱意,显露出母亲般的勤劳、聪慧和伟大情怀,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以人为本的关爱精神和母爱精神。
女娲被古人称为“阴帝”、“木德王”,是古之圣女,化万物者也。
因此,女娲大地的象征,厚德载物。
女娲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体现出了一种阴柔、温和、包容、和谐的理性精神,这是中华民族哲学精神的核心精神。
从东西方文化的源头而言,人类文明起源于古老的神话。
从神话传承的形式而言,古希腊神话的形式是《荷马史诗》,远古中国神话形式是《女娲经歌》。
在女娲经歌里,有许多关于女娲的神话。
从神话故事的传承意义上讲,神话其实质上就是人话,只是赋予了神秘和传奇的民俗文化色彩。
女娲经歌是非常生动,又富有传奇色彩和趣味性的一种民俗文化。
女娲经歌是东方民间文化中的生命之歌,也是女娲文化中最经典的部分,是妇女的心声,也是对女娲功德的赞歌。
老年斋公们说,六七十岁的斋公担经挑,打经版,有说、有唱、有跳,有苦、有歌。
八九十岁的老斋公跳不动了,坐在床上唱经歌,传经歌。
在女娲经歌的演唱活动中,体现出了中原妇女的淳朴、善良、温顺、和睦。
妇女们在女娲文化活动中表出了很强的团队精神。
在妇女身上,母爱是一种强大的生命能量,也是广大妇女人格的共同人格特征。
人们常说: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也是最崇高的爱,无私的爱,最真挚的爱。
在女娲经歌里,母爱是女性的生命支柱,也是女性道德的根本所在。
有一首女娲经歌里痛哭歌咏母爱唱道:千嘱咐万叮咛贤良儿女,斩恩爱断牵缠春了娘面。
娘想儿恨不能一时就见,娘想儿神不守心如刀穿。
娘想儿那一天不哭几番,娘想儿无一时泪滴能干。
娘想儿只哭的法轮不转,娘想儿只哭的甘露不甜。
娘想儿只哭的牙口不闭,娘想儿只哭的全家分散。
娘想儿只哭的气不朝元,娘想儿只哭的心田不暖。
娘想儿只哭的水火不连,娘想儿只哭的清浊难辩。
娘想儿只哭的乾坤不就,娘想儿只哭的神昏气散。
娘想儿只哭的不过此关,娘想儿只哭的肝肠裂断。
这段经歌把母爱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说明了母子情深,同时也尽情地表现出了母亲对儿女博大的胸怀和真情的教诲。
女娲经歌是妇女用来为女性歌功颂德,感化世人的活教材,也是促进家庭教育,密切母子关系,保障家庭和谐的重要文化因素。
在母子关系中,母爱是维系母子关系的道德之源。
母爱是母亲对子女的爱,母亲对子女的亲昵、关心、呵护、温柔、热情和慈爱,是人类最高尚的道德情感。
母爱是人的一种本能情感,母亲爱子女,不论男女,不论美丑,不论健壮或体弱,不论聪明和愚钝,甚至不论儿女善良或凶恶。
因此,母爱这种情感,作为一种本能,甚至是可以没有爱的理由的。
母爱是一种大爱,真爱,慈爱,甚至是一种痴爱、狂爱。
母亲对子女的道德情感是一种血浓于水的爱,这种血缘之爱不仅是一代人、一辈子,而是几代人,几辈子。
一个妇女不仅爱自己的子女,而且还爱自己的子孙,这甚至于比爱自己的子女还亲,人们称这种情感叫做隔辈儿亲。
因此,母爱是一种永恒的爱,始终是一种热血情怀的坚持,从生到死。
母爱是一种无私的奉献,母亲用自己的生命呵护儿女的生命,用痛苦换回孩子的幸福,甚至用耻辱换回儿女的生存。
母爱是一种生命的能量,因为有此能量,母亲为了孩子,母亲总是那么坚毅无比;母爱蕴涵着智慧,为了孩子,母亲总是那么无所畏惧,无所不能;母爱中蕴涵着巨大的精神力量。
人类最伟大的爱,最无私的爱是母爱。
东方女性是伟大的女性,因为东方妇女在远古时期就具有母爱精神,不论是从人的生命的孕育,或是到生命的发展,母爱精神都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当今社会中弃婴行为,做性别鉴定后流产、引产行为,实质上都是一种母性道德的沦丧现象。
从生命的意义上,不论是什么人,都应当关心生命,热爱生命,敬畏生命,而不应该肆意践踏生命。
古人非常敬畏生命,因此古人把活着当做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古人对生感到很伟大,认为“天地之大德曰生”。
因此,在传统文化中,不论是人生的年月和日期,甚至是出生的时辰,都赋予非常丰富的人生意义。
顺其自然是最大的道德,如今妇女生育的剖腹产,打破了人生的尊严和自然规律,人为地生命出生时间的控制实质上是对自然地亵渎。
从敬畏生命的意义言,古人为了能够使人敬畏生命,对生命介入了神奇的灵魂和鬼魂概念,如果一条生命无辜被掠夺,生命就会转化为灵魂和鬼魂。
尤其是鬼魂是很可怕的,那些屈死的冤魂化作厉鬼,对人的报复行为不仅是很严厉的,很残酷的,而且也是很神奇和诡秘的,甚至于是人不可抗拒的,因此是非常恐惧和不可思议的。
这使最早的巫婆——智慧女人对生命呵护的手段。
二、创造精神造人补天女娲文化源流于古老而美丽的神话。
神话是民族文化精神的起源。
在女娲经歌中,古人把女娲称为“无生母”(万物之母),古人认为,人类发展的起源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女娲造人是“从无生到有生”,正是体现了这样的一个伟大的历史壮举。
在女娲经歌里,有不少内容都能够体现出女娲文化中的创造精神。
女娲造人,制嫁娶,定婚姻,造笙簧,这是远古时代的伟大创造,是创世的具体体现,也是东方文化的奠基工程。
从《女娲姑娘从哪来》中可以看出女娲经歌中创造精神。
女娲姑从哪来女娲姑娘从哪来,女娲姑娘从南来;头没帽子,脚没鞋,身披树叶累满怀;一心一意造世界,造的泥人儿藏集来;造太阳、造月亮、造的黄河通大梁;造的大路有人走,造的人小路有人行;造的禾苗向上争,又造一个大会厅;三年满、四年园,五年头上才造全;我把世界全造好,真心弟子来送宝;我把世界造亭当,真心善人来进香;叫你传、你都传,浑身铁索管解完。
这首《女娲经歌——女娲姑娘从哪来》主要是说女娲创造世界的神话故事。
“女娲姑娘从哪来?”“头没帽子脚没鞋,”“身披树叶累满怀。
”这些语言简单明了,非常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了女娲的形象。
马克思在谈到希腊艺术时曾指出:“任何神话都是用想像和借助想像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
可见,任何神话文化都富有浓厚的幻想色彩。
有学者在对远古文化史料记载的综合研究和分析基础上,对女娲的功绩作了如下的概括:一是抟土造人,创造了人类;二是炼石补天,拯救了人类;三是同辈成婚,繁衍了人类;四是制定了婚姻制度,教化了人类;五是创造了笙簧音乐,娱乐了人类。
这些功绩体现了远古时期母系氏族公社妇女的人文精神,也是中华人文精神的起源。
正如《淮南子•览冥篇》中所赞颂的:女娲文化精神“考其功烈,上际九天,下契黄垆;名声被后世,光辉熏万物。
”所有这些神话传说中对女娲功绩的颂扬和赞美,不仅展现了中华民族子孙对祖先的尊重和热爱,而且更彰显了由此形成的女娲文化蕴含的所具有的深刻内涵和文化精神。
女娲造人,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蕴含着丰富的创造精神。
在东方文化中,女娲文化实质上就是创世纪文化。
《太平御览》:女娲在造人之前,于正月初一创造出鸡,初二创造狗,初三创造猪,初四创造羊,初五创造牛,初六创造马,初七这一天,女娲用黄土和水,仿照自己的样子造出了一个个小泥人。
女娲抟土造人、造鸡、造狗、造羊、造猪、造牛、造笙簧音乐,可以说构建了生命的世界,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创造精神。
女娲造人的时候,是因为那个时候地球遭受了一场宇宙的撞击,世界是一个荒芜的世界,没有人民,于是女娲才抟土造人。
女娲造人不息,她为了让人布满世间,不仅坚持用手捏,而且用枯藤搅动泥浆,挥洒泥土造人,充分展示了女娲为人类的繁衍而不懈努力的奉献精神。
在中原文化中,人们时常好说自己是土生土长的人。
在数以万年的人类生活中,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因此,女娲文化是泥土文化,女娲实际上是大地的象征。
大地孕育万物,女娲文化精神是大地精神,是孕化万物,生成一切的创造精神。
女娲炼石补天,如《淮南子•览冥篇》中所描述的:“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焰不灭,水浩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
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战天斗地的拼搏精神。
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是说人类经历了一场宇宙大爆炸,这次宇宙大爆炸造成了天塌地陷,面对这种毁灭性的自然灾难,女娲并没有屈服,而是炼石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