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荣誉理事长、国家原机械工业部副部长陆燕荪莅临南宁作学术报告并考察学校、工厂
- 格式:pdf
- 大小:641.13 KB
- 文档页数:1
聚焦智造 推进融合——CIMT2019综合报道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传媒部 张芳丽 执笔第十六届中国国际机床展览会(CIMT2019)于4月15-20日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新馆)成功举办。
本届展会由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主办,并与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集团公司共同承办。
主办方确立展会主题为“融合共赢 智造未来”,积极倡导基于合作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融合发展,从而实现多方共赢。
在主承办方全体员工积极努力下,在各合作伙伴的全力配合下,在境内外展商和装备制造业朋友的鼎力支持下,创办于1989年的CIMT 展会,历经30年、15届的稳步发展,CIMT2019取得了圆满成功。
本届展会在规模、档次、展示效果和服务水平方面均有提升,展商和观众满意度大幅提高,成为观察、研究、对接中国机床工具消费市场的最佳窗口和平台。
一、概况CIMT2019使用了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新馆)全部8个展馆,以及位于展馆东西两侧的6个临时展馆,展览总面积14.2万平方米,比上届增长8.4%。
境内与境外展商展出面积各占50%左右。
4月15日上午举办了开幕式,由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王黎明秘书长主持,毛予锋常务副理事长致辞,来自境外机床协会及部分展商的负责人共19位嘉宾为开幕式剪彩。
展会期间,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携工信部办公厅、规划司、科技司、装备司及产业发展促进中心相关负责人前来参观。
原教育部部长、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先生,原轻工业部部长曾宪林先生,原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于珍先生,原机械工业部副部长陆燕荪先生、沈烈初先生,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王瑞祥先生,中国科学院院士徐性初先生,以及国家发改委、商务部、科技部、国防科工局等有关部门领导出席开幕式或参观展会。
来自美国、德国、日本、瑞士、意大利、捷克、韩国、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机构代表或机床工具行业组织负责人,来自数十家境内外知名机床工具企业的负责人出席了开幕式并与主办方负责人举行了会见,相关研究机构以及来自汽车、船舶、航空航天、军工等重点用户领域的企业负责人和代表出席开幕式并参观了展会。
中国电气技术巨进与新挑战——访原机械工业部副部长陆燕荪肖吉德【摘要】一个多世纪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里,电气化的巨大进步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和竞争力提升的核心动力。
在这个进程中,无数仁人志士为中国电气技术的进步和创新应用付出智慧和汗水,陆燕荪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rn1933年底出生的陆燕荪自1954年8月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制造系金属热处理专业毕业后,一直从事电气设备制造的管理工作和企业战略管理,为中国电气技术的创新进步和推广应用做出了巨大贡献。
【期刊名称】《电气技术》【年(卷),期】2011(000)009【总页数】5页(PI0014-I0018)【关键词】电气技术;机械工业部;中国;副部长;上海交通大学;企业战略管理;金属热处理;改革开放【作者】肖吉德【作者单位】不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M623.4一个多世纪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里,电气化的巨大进步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和竞争力提升的核心动力。
在这个进程中,无数仁人志士为中国电气技术的进步和创新应用付出智慧和汗水,陆燕荪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1933年底出生的陆燕荪自1954年8月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制造系金属热处理专业毕业后,一直从事电气设备制造的管理工作和企业战略管理,为中国电气技术的创新进步和推广应用做出了巨大贡献。
2011年8月,由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主办的“2011第六届中国电工装备创新与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在主题为“电工装备‘十二五’规划解读”的论坛上,陆燕荪作了“电工行业实施‘十二五’规划之我见”的报告,引起了行业内人士对规模高居全球第一的中国电气行业进一步发展的深思。
2011年将是中国电气化发展史上相当关键的一年,中国将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电力装机国,中国的电气装备业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此时中国的电气设备行业正面临恶性竞争、基础创新力不足等一系列重大挑战。
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在论坛期间采访了陆燕荪先生。
为共同事业奋斗60年与中国焊接工业共辉煌曾江【期刊名称】《金属加工:热加工》【年(卷),期】2010(000)010【总页数】4页(P12-15)【作者】曾江【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编者按】《金属加工》(原名《机械工人》)创刊于1950年,深深扎根于生产一线,从一个侧面记录了60年来我国焊接事业的点点滴滴。
在本期焊接专刊中,我们以潘际銮院士等焊接事业前辈的论述为主线,以本刊60年来的记录为补充,大致以时间为序,回顾新中国焊接事业的若干精彩片断和难忘时刻。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焊接事业极为弱小,而焊接科学和焊接技术都堪称空白。
正如潘际銮院士所说的,“中国的焊接科学是1950年开始的,在这之前中国焊接科学是空白,焊接技术也是空白,几乎没有焊接工程。
”新中国成立后,在前苏联援助下,我国迅速建立起一批生产焊接设备和焊接材料的骨干企业,创建了中国焊接学科,培养了我国第一批焊接专业人才。
1950年4月,上海斌诚焊条厂成立,这是中国第一家焊接材料制造厂,该厂生产出中国第一台电焊条压制机器、第一批用国产机器压制出的电焊条,1950年该厂就注册了中国第一个焊接材料商标——“大西洋”。
该厂后来20世纪60年代末内迁四川自贡,更名“中国电焊条厂”,后来改名为大西洋焊条厂(现四川大西洋焊接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1953年,上海电焊机厂成立,这是新中国最早的电焊机设备制造厂,经过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以及与国内科研合作(见图1),很快由生产仿苏产品发展到开发研制多种新型电焊机。
自此,我国的焊机、焊材等设备制造业逐渐发展起来。
中国焊接学科的创建应该归功于莫科斯鲍曼工学院教授普罗霍洛夫博士。
建国初期,哈尔滨工业大学确定了“创办焊接专业,开创焊接事业”的目标,普罗霍洛夫等苏联焊接专家先后来校,他们培养了中国第一代焊接技术专业的研究生(田锡唐、陈定华、周振丰、徐子才、潘际銮、骆鼎昌六人)。
关于中国焊接学科的创建,请参看本期文章《中国焊接事业发展历程》第一节。
超超临界机组技术交流2013年会会议报道一年一度的超超临界机组技术交流年会11月6-8日在天津召开。
会议由中国动力工程学会主办、天津国投津能发电有限公司协办、中国电力科技网承办。
34位科研院所专家、生产一线技术主管和200多位与会嘉宾交流、研讨。
本着宁缺毋滥,好中选好的原则,专家对会前征集的近200篇论文进行审核,精选60篇出版论文集。
中国动力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原机械工业部副部长陆燕荪题词祝贺:“发挥中国动力工程学会学术优势,依托中国电力科技网站交流平台,凝聚冶金机械电力综合研发成果,推动超超临界机组健康有序发展,促进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全面落地,实现装备制造由大变强之中国梦——祝第七届超超临界机组技术交流2013年会圆满成功”。
他还给会议提出了宝贵建议。
超超临界机组技术交流2013年会会场中国动力工程学会原副理事长程钧培主持开幕式。
天津国投津能发电有限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郭启刚总经理致欢迎辞并发表“打造五位一体循环经济示范模式,创建高效节能生态环保绿色电站”主题演讲:“我谨代表天津国投津能发电有限公司向大会致以热烈地祝贺,并对出席会议的各位领导、专家和科技工作者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国投北疆发电厂是国家循环经济试点项目,规划建设6台1000MW超超临界发电机组和60万吨/日海水淡化装置,按照三期建设。
一期工程建设2台1000MW发电机组和20万吨/日海水淡化装置,分别于2009年9月24日和11月30日投产发电,首批10万吨/日海水淡化装置于2010年4月26日全部投产,后10万吨/日海水淡化装置已于近期投运。
二期扩建工程2台1000MW发电机组和30万吨/日海水淡化装置,目前正在积极筹建。
北疆一期工程投产近4年来,各子项目运行良好,各项技术经济指标都达到了国内外先进水平。
截至10月底,实现了工程开工以来2411天长周期安全生产纪录,累计完成发电量454.58亿千瓦时,各项能耗环保指标均达到或高于国家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