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心理视角解读中国新兴节日文化现象
- 格式:doc
- 大小:18.50 KB
- 文档页数:4
节日习俗的心理学解析与影响一、引言节日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习俗是节日的重要表现形式。
本文将通过心理学的视角来解析节日习俗,并探讨其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的影响。
二、节日习俗的心理需求1. 社交需求节日习俗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可以满足人们的社交需求。
在节日庆祝活动中,人们可以与亲友相聚,加强彼此的关系,提高归属感和满足感。
2. 情感需求节日习俗能够激发人们的情感,如在传统节日中重温家乡的风俗习惯,以及庆祝喜庆的节日时体验到的快乐和幸福感,满足情感需求。
3. 增强认同感通过参与节日习俗,个体可以加深对自己文化传统的认同感,同时也能够加强与文化群体的联系,培养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节日习俗与心理效应1. 情绪调节参与节日习俗可以调节人们的情绪,带来积极愉悦的心理效应。
例如,在悲伤或疲劳的状态下,参加节日庆祝活动可以转移注意力,缓解负面情绪,提升积极情绪。
2. 社会认同节日习俗作为一种社会行为,可以增强人们的社会认同感。
通过遵循共同的习俗规范,人们能够与他人建立联系,形成共同体验,增强社会认同感和凝聚力。
3. 传统保护节日习俗作为文化传承的一种方式,有助于保护传统文化,并将其代代相传。
参与节日习俗可以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维护文化传统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四、节日习俗对个体行为的影响1. 社交行为的影响节日习俗促使人们加强社交互动,增加社交机会。
例如,过年期间拜年、互赠礼物等习俗,鼓励人们与他人进行交流,增进社交关系。
2. 消费行为的影响节日习俗常伴随着购物和消费行为。
商家常利用节日习俗来推销产品,而人们则受到习俗的影响增加购物的需求,促进经济活动的繁荣。
3. 行为规范的影响节日习俗中存在一定的行为规范,如春节期间对家人长辈的尊敬、尊师重道等传统,通过遵守这些规范,个体的行为得到规范和引导,培养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
五、节日习俗对心理健康的影响1. 心理满足感参与节日习俗可以增加人们的幸福感和满足感,从而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
现代社会对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认知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经过千百年的演变和传承,深深烙印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人们对于传统节日的认同和认知也发生了一些改变。
本文将探讨现代社会对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认知的情况。
一、文化认同现代社会对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认同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
首先,传统节日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视为国家文化的象征和代表。
在中国人的心中,传统节日是寄托着民族情感和集体记忆的重要节点,代表着对历史和传统的尊崇和传承。
因此,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传统节日的认同程度仍然相当高。
其次,现代社会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同还表现在人们对传统节日习俗、活动和仪式的传承与传播。
虽然社会发展带来了许多新的节日和娱乐方式,但中国传统节日的独特魅力仍然吸引着人们。
例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无论是在家中举办年夜饭、贴春联、放鞭炮,还是外出拜年、赏花灯,这些传统习俗都保留至今,并在现代社会中得到广泛传承和参与。
另外,现代社会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同还体现在各行各业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和热情。
许多企事业单位会在传统节日举办相关庆祝活动,人们不仅可以在单位内部感受节日氛围,还可以与同事、朋友一同庆祝、交流和互动。
这种活动不仅是对传统节日的尊重与传承,也为现代社会注入了浓厚的节日气氛,增强了人们对其的文化认同。
二、文化认知现代社会对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认知除了体现在对节日的认同上,还表现在对节日背后文化意义的深入理解和传承。
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俗内涵,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逐渐意识到传统节日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活动,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传承文化与传统的重要纽带。
首先,现代社会对传统节日的文化认知表现在人们对节日由来和起源的了解。
传统节日往往有着丰富的民间传说和历史渊源,例如清明节是祭祖扫墓的日子,为了纪念先人,人们会扫墓、祭拜。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开始关注传统节日的历史背景和起源,通过学习和了解,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中国传统节日在当代社会中的文化创新与创造力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与丰富文化传统的国家,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当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浪潮下,传统节日如何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文化创新和创造力,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中国传统节日在当代社会中的文化创新和创造力。
一、现代技术赋予传统节日新的表现形式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智能手机等现代技术的普及,传统节日在当代社会获得了新的表现形式,这也为文化的创新和创造力提供了更多可能。
以春节为例,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相互拜年、互赠红包,而不局限于传统的实际拜访和赠送红包。
此外,还有许多应用程序开发了与传统节日有关的游戏、红包订购等功能,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传统节日的互动参与感。
二、传统节日融入现代生活的创新形式传统节日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不断创新和变化,成功地融入了当代社会。
例如,中秋节传统的月亮嫦娥的故事被改编成了动画片、戏曲剧场,并以此为主题进行文创产品设计,吸引了更多年轻人的关注。
此外,一些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也与现代生活紧密结合,例如,端午节的龙舟比赛也成为了一项现代化的体育运动,在国内外都举办着各种规模的比赛。
三、传统文化在节日创新中的传承与弘扬传统节日文化的创新和创造力,也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上。
传统节日不仅是一种庆祝的方式,更是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要纪念与传承。
许多地方在传统节日时期会举办各种传统文化活动,如灯笼展览、民俗表演等,来吸引更多人了解和参与其中,从而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例如,在元宵节时,各地的花灯展示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摄影爱好者。
四、国际交流与文化融合的创新力量在当代社会中,全球化的势头下,国际交流和文化融合成为推动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创新和创造力的重要力量。
中国的传统节日通过各种国际文化活动和交流平台,传播到了世界各地,也吸引了更多的国外朋友了解和参与中国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节日庆祝行为节日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提供了人们放松身心的机会,还能够增强社会联系和凝聚力。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节日庆祝行为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交往形式,它涉及到个体的认同感、归属感和满足感。
本文将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探讨节日庆祝行为的心理机制和影响因素。
首先,节日庆祝行为与个体的认同感密切相关。
认同感是指个体对于自己所属群体的认同和归属感。
在节日庆祝中,人们往往通过参与共同的庆祝活动来表达对自己所属群体的认同。
例如,春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人们通过贴春联、放鞭炮等庆祝活动来表达对中国文化的认同。
这种认同感的体验可以增强个体的自尊心和满足感,从而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
其次,节日庆祝行为与社会联系的建立和维护有关。
社会联系是指个体与他人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在节日庆祝中,人们通过参与共同的庆祝活动来建立和加强与他人的联系。
例如,圣诞节是西方国家的重要节日,人们会相互赠送礼物、举办派对等来加强彼此之间的关系。
这种社会联系的建立和维护有助于个体的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的发展,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具有积极的影响。
此外,节日庆祝行为也与个体的满足感密切相关。
满足感是指个体对于自身需求的满足程度。
在节日庆祝中,人们往往能够获得一种特殊的满足感。
这种满足感来自于庆祝活动本身的乐趣和愉悦,以及与他人分享这种乐趣和愉悦的体验。
例如,元宵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人们会举行灯笼展览和猜灯谜等活动,通过参与这些活动来获得快乐和满足感。
这种满足感的体验对于个体的心理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具有积极的影响。
然而,节日庆祝行为的心理效应也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
首先,个体的文化背景会影响其对于节日庆祝行为的认同和参与程度。
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节日庆祝方式和庆祝活动,个体对于这些庆祝方式和活动的认同程度也会有所不同。
其次,社会环境和社会期望也会影响个体对于节日庆祝行为的参与程度。
社会环境中的庆祝氛围和他人的期望会对个体的庆祝行为产生影响,个体可能会受到社会压力和群体行为的影响而选择参与庆祝活动。
节日的行为心理学与社交心理学节日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丰富了日常生活,还具有独特的心理和社交意义。
在节日里,人们的行为和心理状态常常呈现出与平常不同的特征,这涉及到行为心理学和社交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本文将从行为心理学和社交心理学的角度探讨节日对人们行为和心理的影响。
一、行为心理学视角在节日期间,人们展现出一种积极、活跃的行为特征。
首先,节日鼓励人们放松心情,摆脱平日的疲惫和压力,从而促进积极的情绪体验。
例如,人们在春节期间传递喜庆的气氛,欢笑声和祝福在节日期间随处可见。
其次,节日为人们提供了倾泻情感的机会,人们通常会充分表达他们的喜悦、感激和祝福。
这种情感输出不仅可以提升个体幸福感,还有助于维护人际关系和社会认同。
最后,节日更多地鼓励人们参与社会活动,如家庭聚会、社区庆祝和公众活动等。
人们通过积极参与这些活动,不仅满足了交际需求,还丰富了自己的社会经验。
二、社交心理学视角节日与社交密切相关,社交心理学的视角帮助我们理解节日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首先,节日提供了人们相互交流和联络的良机。
在节日期间,人们往往主动联系他们的亲人、朋友和同事,通过亲切的问候和祝福,增进彼此之间的情感联系。
其次,节日为人们创造了共享快乐和建立关系的场合。
例如,在特定的节日里,人们会邀请亲朋好友一起度过,分享快乐和美好时光。
这种共同的经历有助于人们建立更加密切和稳固的人际关系。
最后,节日还能够加深人们的社会认同感。
例如,人们通过参与具有特定文化和传统的节日庆祝活动,表达对自己所属社会群体和文化的认同,增强了自我认同感和集体归属感。
总结起来,节日的行为心理学和社交心理学的研究揭示了节日对人们行为和心理的积极影响。
通过放松心情、表达情感和社交互动,节日促进了人们的情绪体验、人际关系和社会认同。
对于个体而言,节日是一个重要的心理支持和社交互动的平台;对于社会而言,节日是维系社会凝聚力和文化传承的重要纽带。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珍惜和重视节日的意义,充分感受其中带来的快乐与喜悦,并通过积极参与和互动来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
春节文化活动的社会心理分析春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也是年度最重要的节庆活动之一。
在这个特殊的时刻,人们会积极参与各种文化活动,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社会生活,还反映了人们的社会心理状态。
本文将通过对春节文化活动的社会心理分析,探讨人们参与春节文化活动背后的动机和心理需求。
一、向往和追溯传统文化的心理需求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是连接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的纽带。
在当今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向往与追溯心理需求逐渐抬头。
通过参与春节文化活动,人们可以感受到历史沉淀下来的深厚文化底蕴,缅怀先祖、传承文化。
二、民族归属感和凝聚力的心理满足春节是中国人团聚的节日,人们把春节当成重要的家庭聚会时刻。
参与春节文化活动,如拜年、贴春联、放鞭炮等,既能满足个体的民族归属感,也能增加家庭的凝聚力。
这种团结与凝聚的心理满足,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促进社会稳定与团结。
三、寻找快乐和放松的心理愿望春节假期通常是人们难得的休息时光,人们渴望通过参与各种文化活动来缓解压力和寻找快乐。
对于部分人来说,春节文化活动不仅是一种放松和娱乐方式,也是摆脱工作压力的途径。
例如,参与庙会、观看舞狮、舞龙等传统表演,能够带给人们愉悦的心理感受。
四、展示自我与获取认同的心理需求一些春节文化活动,如参与春晚表演、文艺演出、参加游园活动等,提供了展示个人才艺和技能的平台。
人们通过这些活动,展示自我、获取社会认同感、获得夸奖和赞誉,满足了一种展示自我的心理需求。
五、消费满足和社交需求的心理驱动春节期间,商家通常会推出各种促销活动,人们也乐于购买新衣新鞋、美食佳肴等,以迎接新年。
购买和消费可以带来满足感和成就感,同时也满足了社交需求。
人们通过购买年货、赠送礼物等行为,加强了社会关系,提升了社交互动的愉悦感。
六、迎接新年与期望未来的心理态度春节是一个新的开始,人们带着对新年的美好期许和祝福,迎接未来的一年。
各种文化活动使人们对新年充满信心和希望,鼓舞士气,促使个体积极面对挑战和追求目标。
节日庆祝的社会心理学分析节日是人们生活中一种特殊的时间节点,不同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节日庆祝方式。
而在社会心理学领域,研究人员对节日庆祝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本文将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节日庆祝的原因、影响以及庆祝方式,以期进一步了解人们庆祝节日的心理动机。
一、节日庆祝的原因1. 社会联系与凝聚力节日庆祝是一种社会活动,能够促进人们之间的社交互动和联系,并加强社区、城市以及全国的凝聚力。
通过共同庆祝节日,人们能够感受到归属感与认同感,增强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2. 情感的表达与交流节日庆祝是人们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包括对爱情、友谊和亲情的表达。
在特定节日中,人们会通过送礼物、写贺卡、举办晚宴等方式来表达对亲友的关心和祝福,以及对重要人物的崇敬和敬意。
二、节日庆祝的心理影响1. 心理幸福感的提升研究发现,参与节日庆祝活动能够带来心理幸福感的提升。
在庆祝的过程中,人们会感受到愉悦、快乐和满足,这种正面情绪能够促进大脑中的神经递质释放,进一步增加幸福感。
2. 社会支持与社会认同感节日庆祝是人们获得社会支持和社会认同感的重要途径。
通过与同伴、家人以及社会群体一起庆祝节日,人们能够感受到来自他人的关心与支持,同时也能够获得身份认同感,从而减轻社交压力和孤独感。
三、节日庆祝的方式1. 盛大庆祝活动许多节日都存在盛大的庆祝活动,例如烟火表演、庙会游园、文化节游行等。
这些活动能够吸引大量人群参与,并通过共同观赏、参与其中的方式来传递节日的喜庆和快乐氛围。
2. 家庭聚会与亲友联谊在一些家庭为中心的节日,人们更倾向于在家中举办聚会,并邀请亲朋好友一同庆祝。
这种方式可以增进亲密关系、加强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并通过共同分享食物和活动来传递节日的温馨情感。
3. 慈善与公益活动一些节日也被用于开展慈善与公益活动,例如圣诞节的赠礼活动和感恩节的食物捐赠。
通过参与这些活动,人们能够体验到积极的道德情绪,并用实际行动回馈社会,进一步加强社会团结与互助精神。
春节祈福文化的心理学解读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被称为农历新年。
在这个时间,人们会进行祈福活动,希望在新的一年里获得好运和好兆头。
这种祈福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深深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让我们来通过心理学的角度解读春节祈福文化,了解这一传统在人们心理中的重要意义。
首先,春节祈福文化满足了人们的信仰需求。
信仰是人类天性之一,它能够给予人们力量和希望。
在春节期间,人们通过祈福活动表达对神灵的敬意和信仰,并期待神灵能够保佑自己在新的一年里平安、健康和幸福。
这种信仰的力量能够减轻人们的负面情绪和焦虑感,同时增加他们的积极情绪和乐观态度。
其次,春节祈福文化存在着社会联系的功能。
春节期间,中国人经常与家人、亲戚和朋友聚在一起,分享欢乐和团圆的时刻。
祈福活动成为人们共同参与的社交活动之一,有助于增强人际关系和加强社区的凝聚力。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共同祈求吉祥和幸福,互相支持和鼓励,在心理上形成一种群体认同感和凝聚力。
第三,春节祈福文化在心理上也满足了人们的自我肯定和满足感的需求。
每个人都有一定的自我保护机制,希望在不确定的环境中找到一种稳定的依托和安全感。
祈福活动使人们感觉到自己受到了重视和关注,得到了神灵的眷顾和庇佑。
这种被认可和赞扬的感受能够提升人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他们面对挑战和困难时的抵抗力。
另外,春节祈福文化还有助于个人的目标设定和积极主动性。
每个人在新的一年都会给自己设定一些目标和期望,希望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和进步。
祈福活动可以让人们在目标设定的过程中更加明确自己的愿望和期待,并且激发他们的积极行动。
通过祈福,人们将目光聚焦在积极的一面,鼓励自己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在心理学的角度上看,春节祈福文化的重要意义在于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包括信仰、社会联系、自我肯定和目标设定等。
这种文化的存在让人们感到安心和满足,在面对各种挑战和压力时提供了一种积极的心理保护机制。
在新的一年,春节祈福文化将继续在人们的心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传承和发展下去。
如何看待当代社会中新兴的节日学院:会计学院班级:0911学号:09081B30姓名:周晓燕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博大精深,寓意深刻,我们理应为此感到骄傲,感到自豪。
但是,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西风东渐,一些洋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很快席卷神州大地,受到人们的青睐和推崇。
尤其是城市里的年轻一代,过洋节已成为一种时尚,吃蛋糕、送玫瑰的现象司空见惯。
更多的人认为这是时代的潮流、社会进步的表现,不然,就会被笑为“老土”,成为落伍者。
最近几年来,除了春节,人们大都热衷于过西方的洋节日,而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却遭遇“寒流”,倍受冷落,即便是传统节日中的重头戏--春节给人们的感觉也是年味越来越淡。
对于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来说,自己一些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已陷入边缘化的尴尬境地,不能不让人感到遗憾和悲哀。
造成西方节日“入侵”的缘故,一方面与西方较强的经济与文化大背景有关,这种甜头在盛唐时代我们中国也尝到过。
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市场把这些外来的充满新鲜感的节日,当做商机,大力炒作,捧为时尚。
由于过去几十年过分地强调生活的政治内容,而片面地强化政治性节日,淡化了民风民俗的节日。
如今社会生活归返正常,人们的口袋和时间都富裕起来了,此时就需要一个个节日带来生活的情趣与高潮,结果发现我们的节日早已变得贫乏、有限,难以应付人们的需求,于是出现了空白。
五千年的历史留给了中国人许多东西,传统习俗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习俗除了是一种习惯之外,更代表着文明的痕迹与民族的认同。
但可惜的是现代中国人在越来越熟悉西方节日的同时也以更惊人的速度遗忘着自己的历史。
有人认为这是洋文化入侵的结果,也有人认为这是全球化所带来的必然,但却少有人想过,我们中国人自己对保护这些传统习俗做出过什么贡献?回顾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历史,我们从来没有在正式制度层面上承认过中秋、端午、重阳是国家法定假日,可以说除了农历春节之外,在日常生活中整个中国人被来自我们自己政府的强大力量与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隔离开了。
从文化心理视角解读中国新兴节日文化现象作者:卢金王蓓向映梅何慧兰来源:《文教资料》2018年第05期摘要:近年来,一批富有中国特色的新兴节日如“女生节”、“光棍节”等日趋发展。
作为一种新生的社会文化现象,本文通过对其兴起成因、节日仪式等进行分析,剖析节日背后人们的文化心理,总结新兴节日的优缺点,趋利避害,旨在引导新兴节日健康发展,促进社会主义节日文化建设。
关键词:新兴节日文化现象兴起成因节日仪式文化心理节日是我们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东方与西方的碰撞,不仅推动着传统节日与时俱进,更产生了许多富有特殊意义的新颖文化,其中包括富有中国特色的新兴节日文化,典型代表有3.7的女生节、3.14的派节、5.20的“我爱你”、7.7的情人节、8.18的八卦节、10.10的萌节、10.11的萝莉节、11.11的光棍节等。
它们既有别于传统节日,又富有中国特色,为中国社会所独有。
这些富有中国特色的新兴节日在中国年轻人的文化生活圈中十分流行,尤以职场青年和在校大学生为主要群体。
一种新兴节日的产生,是社会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本文将借助广泛的社会调查和相关资料对这些新兴节日产生的原因及特征进行分析,探索社会文化背后人们的文化心理,从文化心理的视角对这种富有中国特色的新兴节日文化现象进行解读。
一、新兴节日之兴起成因在中国社会的发展大潮流中,一种事物的兴起与流行离不开两类因素,一种是主观因素人的影响,另一种是客观因素技术的推动。
对于探究富有中国特色新兴节日的社会起源问题,我们可以归根于这两类:一是青年群体的热捧鼓吹。
“英国的伯明翰学派曾提出青年亚文化现象理论,是指青年人通过人格化和另类的符号对主导文化进行挑战从而建立认同的附属性文化方式”[1]。
伯明翰学派认为大部分青年亚文化的特征是寻求刺激、自治、认同和自由,为自身的存在创造自己的意义符号。
这种文化现象的产生正是源于社会结构矛盾、阶级问题及相应的文化矛盾,目的是解决主流文化中仍然存在的阶层矛盾问题。
中国新兴节日的产生正是受这种因素的影响,以解决青年人与老年人之间的文化代沟问题,从而决定青年人是庆祝新兴节日的主力军,使新兴文化节日带有青年趣味文化的色彩,如“3.7女生节”,这是专门为年轻女性而兴起的一个节日,旨在呼吁社会大众多多关爱、关心身边的年轻女性。
与“3.8妇女节”相比,“3.7女生节”在庆祝方式上面更多地引入了许多年轻的元素,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当今这个不喜爱谈论自己年龄的社会风气下,“女生节”比“妇女节”更容易受到女性的热捧,使得女性在过节过程中能够享受属于自己青春的快乐。
二是网络信息技术的推动。
中国新兴节日的发展取决于几年来中国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取得兴起之快、传播之猛、效果之佳的成效。
2017年1月22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京发布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据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底,中国大陆网民规模已达到7.31亿人。
同时在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约占数据89%的人对中国新兴节日有过浅显了解,而且了解途径以网络媒介为主。
此外,一些新兴节日借助网络电商的发展达到了全民皆知的境界,如11.11的光棍节。
电商们抓住单身男女在光棍节这天产生的寂寞情绪,借网上购物为其提供排遣情绪的途径,在各大社交购物平台大肆推广光棍节。
电商们的这一行为不仅向单身男女传递了寂寞情绪,还间接促进了光棍节的传播。
二、新兴节日之节日仪式任何一种节日仪式就其本身来说,是为了纪念、庆祝或者表达某种情感。
无论什么样的节日,都有属于自己特立独行的节日庆祝方式。
在中国新兴节日中,如3.7女生节,为女生们举办庆祝活动;3.14派节,举行集会,一起讨论有关π的话题,吃以馅饼(馅饼英文发音pie与π相同)为主的美食;5.20“我爱你”节,网友们在网上进行相互表白;8.18八卦节,网友们在网络论坛进行饶舌等活动;10.11萝莉节,以“快祝你身边的萝莉‘节日快乐’”为主题举行活动;11月11日光棍节,举办单身聚会,疯狂购物等。
总的来说,这些新兴节日的庆祝活动都表现为节日内容极其丰富,活动对象极其广泛。
我们从这些新兴节日的社会成因和庆祝方式中可以看出,当前中国的新兴节日依旧属于一种社会性节日,人们在这类节日中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因素,更多的是一种社会性活动和社会性现象,并不像西方节日和传统文化一般,将节日与宗教神话相互联系。
如3.7女生节、10.11萝莉节的庆祝方式均以关爱和赞美年轻女性为庆祝核心。
从文化内涵来看,中国的新兴节日与中西方传统节日相比,可谓小巫见大巫。
中国新兴节日中体现出来的节日行为和节日现象,并不是与庆祝个体的生存和生死联系在一起,从而不具有很强的严肃性、神秘性和规范性,带有很强的快餐式文化色彩。
但是新兴节日通过上述一些独特的庆祝方式,丰富了人们的节日文化生活,形成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即使这些节日文化活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极其有限,但其中展现出来的社会文化新潮却大大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这些新兴节日仪式的生活化使得这种文化现象更具有娱乐性和社会交际功能。
年轻人通过在11.11光棍节等新兴节日举办聚会,在宣泄情感、释放生活压力的同时实现交朋友等社会交际功能。
三、年轻群体过节背后的文化心理一个人的文化心理是其自身精神的真实体现,这种心理与客体接受的文化教育息息相关。
反映在客体的价值观、伦理观、审美观等各个方面,庆祝一种节日现象正是这种文化心理推动的结果。
随着富有中国特色的新兴节日不断产生与成长,在体现新时代中国年轻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同时,隐约向我们透露年轻人过这种新兴节日背后的文化心理。
我们在调查研究中发现,年轻人的这种文化心理有着很明显的特征,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个体意识强烈,尤其是女性意识。
庆祝新兴节日的群体以青年群体为主,尤其是在职青年和在校大学生,具有很强的个体意识。
庆祝活动以个体为主,有着强烈的自发意识,庆祝方式多种多样,不同于中西方的传统节日。
其中女生节就是典型代表,随着妇女节得到国内公民的认可,中国妇女的社会意识和权利意识逐渐为人所知,但女性意识仍然存在空白。
女生节的确定和发展体现出了当前社会对年轻女性的关爱、尊重意识不断增强。
第二,强调个人情感回归,注重个人的价值和尊严。
“和传统节日相比,现代新生节日重视个人价值和述求的表达,具体体现在‘个人情感’的回归”[2]。
在庆祝节日过程中重视个人情感的流露,贴近生活,相比传统文化具有更强的娱乐性。
比如8.18的八卦节,参与者可以在论坛等自由地沟通交流,抒发个人情感;11.11的光棍节,人们通过参加单身聚会和疯狂购物发泄内心对单身的不满或庆祝。
第三,求变创新,强调特征与差异,提倡新颖、独特的风格。
在富有中国特色新型节日的研究过程中,发现这些新兴节日最能体现出中国特色的是节日的产生大多数采用了汉字的谐音创造法,比如5.20“我爱你”节,8.18的八卦节等。
在新兴节日的庆祝方式上更是多种多样,极大地展现出了属于中国的“草根智慧”。
四、对新兴节日文化现象未来发展的思考新兴节日在茁壮成长发展的同时,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由于产生时间晚、传播速度快、文化积淀少等一些因素的影响,导致富有中国特色的新兴节日没有凝固成一套完整的价值文化象征符号系统。
相比传统文化,如端午的赛龙舟、除夕的守岁等,新兴节日缺少某种强有力的、独特的价值吸引力,也没有深刻的、本质的、具有世界观性质的文化内涵,带有很强的快餐式文化色彩。
另一方面,许多人认为这种草根智慧与商业活动相结合的“造节运动”,节日庆祝中精神食粮的缺乏,我们不必过于关心它的实际价值取向。
但既然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有着娱乐性和社会交际功能等积极功能,如果能对富有中国特色的新兴节日化弊为利,那么对社会发展将会产生巨大的积极影响。
首先,作为一种年轻人解压的生活通道,我们在庆祝新兴节日的方式上,除了进行聚会和狂欢等低端方式外,还可以为其引入文化内涵。
比如引进少数民族唱山歌,吟诗作赋等健康积极的形式,激发年轻人对诗赋创作、音乐创作的自发意识,在增加新兴节日文化内涵的同时,使参与者的知识和文化涵养得到提升。
其次,通过政府的干预对节日经济进行调控。
目前一些新兴节日的产生往往伴随着商业活动的炒作,如11.11的光棍节最明显。
商家通过将电商与光棍节相结合,缔造了电子商务企业的神话,但同时暴露出了诚信问题、退税漏税等极端问题。
随着新兴节日的发展、影响力的不断扩大,我们需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努力营造健康消费、科学消费的社会氛围。
最后,规范节日文化,倡导节日文明。
“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自由性,在虚拟世界里人们更容易违背道德准则,极大地刺激人们的原始、底层欲望”[3]。
因此,我们急需提倡文明上网,加强社会公德教育,营造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
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潮流中,通过探讨富有中国特色的新兴节日的社会成因、仪式特征、文化心理等,趋利避害,形成传统节日与新兴节日良好互动的节日文化格局,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健康发展。
同时,传统节日应借鉴新兴节日的优势,进一步提升自身文化内涵,促使我国传统节日生生不息地稳定发展,传统节日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
参考文献:[1]胡疆峰.从“世代模式”到“结构模式”——论伯明翰学派青年亚文化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8(2).[2]方白玲,方媛.浅析光棍节产生的原因和时代特点[J].科教导刊,2012(8).[3]张九海,高嘉.网络新兴节日发展评析[J].广西社会科学,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