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原子结构的模型》教学设计(精品).doc
- 格式:doc
- 大小:626.50 KB
- 文档页数:14
2.3 原子结构的模型(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原子的构成;2.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具体内容,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体验建立模型的思想;3.了解卢瑟福实验现象和建立猜想的过程。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建立模型的能力,查找、收集资料的能力;2.培养学生根据分析获得的证据,得出结论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1.让学生感受模型建立的发展过程,体念科学发展历程的艰辛,感受科技发展和科学进步之间个关系。
【教学重点】原子模型的逐渐完善的过程、原子结构修正过程中科学家质疑精神、证据意识学习。
【教学难点】卢瑟福实验的现象和结论的得出。
【课前准备】课件(含视频或动画)、原子核和原子体积比的资料查找布置、轻重相差较大的二球、磁铁、小钢球、大灯杯、呼啦圈(2个)、学习单、橡皮泥(彩色多种)(分8组)、小白板配笔+擦(分8组)、黄豆类小颗粒多粒(分8组)。
【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意图说明引入新课展示水电解实验动画,提问:水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而原子是化学反应中最小颗粒,那原子真的不能再分了吗?若能分,请根据你的学习认知在学习单画出“原子”形状。
结合电解水实验,分析得出水分子是由更小的微粒构成,这种粒子叫原子。
在学习单上画图,画出实心球模型。
先让学生自主构建原子模型并以此为“底型”不断进行与后续学习中新知进行比较得出修正。
原子是怎样的微粒呢?科学家们带着这样的问题,踏上了探究之旅。
实心球模型的得出1803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原子的概念,建立了原子的实心球模型,为近代原子论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学习:(1)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2)原子是坚实的、不可再分的实心球;(3)同种原子的性质和质量都相同。
活动一:利用橡皮泥制实心球模型并摆放在学习单上。
动手体会增加感性直观的体验,对原子的发展通过过程进一步深刻认识西瓜模型的得出视频学习: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
原子内有带负电的电子,原子是电中性的,由此,你想到了什么呢?1.原子内有带正电的物质。
第3节原子结构的模型1教学目标(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及其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体验建立模型的思想。
(2)知道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主要内容(3)知道ɑ粒子散射实验的方法和现象,并能实验现象作出解释。
及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ɑ粒子散射实验结果的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对现象的分析中归纳中得出结论的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核式结构模型的建立,体会建立模型研究科学问题的方法,理解科学模型的演化及其在科学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3)了解研究微观现象的一般科学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原子模型演变的历史的学习,感受科学家们细致、敏锐的科学态度和不畏权威、尊重事实、尊重科学的科学精神。
(2)通过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的不断深入,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是不断扩大和加深的,领悟和感受科学研究方法的正确使用对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2学情分析(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及其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体验建立模型的思想。
(2)知道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主要内容(3)知道ɑ粒子散射实验的方法和现象,并能实验现象作出解释。
及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ɑ粒子散射实验结果的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对现象的分析中归纳中得出结论的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核式结构模型的建立,体会建立模型研究科学问题的方法,理解科学模型的演化及其在科学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3)了解研究微观现象的一般科学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原子模型演变的历史的学习,感受科学家们细致、敏锐的科学态度和不畏权威、尊重事实、尊重科学的科学精神。
(2)通过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的不断深入,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是不断扩大和加深的,领悟和感受科学研究方法的正确使用对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小组自主思考讨论在于对ɑ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分析从而否定汤姆生模型,得出原子的核式结构;2.原子结构及其中的各粒子间量的关系;3.体会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的历程及科学方法。
初二自然科学第一章第3节原子结构的模型浙江版【本讲教育信息】一、教学内容第一章第3节原子结构的模型二、考点清单(一)学习目标:1、了解原子的构成、原子结构模型及其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体验建立模型的思想。
2、了解同位素的结构特点,能说出1-2项在实际生活中的用途。
3、知道物质也可由离子构成,认识离子微粒大小的数量级。
(二)重难点分析:重点:了解原子的构成、原子结构模型及其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体验建立模型的思想。
难点:对原子结构知识的初步了解。
三、全面突破[知识要点1]原子结构1、原子结构是通过科学家不断地建立与修正原子结构模型而得到的。
西瓜模型:在原子中:(1)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核电荷数: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 (2)中子数不一定等于质子数。
(3)原子内可以没有中子。
3. 电子的质量在整个原子质量中所占的比例极小,中子的质量和质子质量相近,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原子很小,原子核更小,原子核的体积仅为整个原子的几百万亿分之一。
4.水的微观层次分析:【典型例题】例1. 绝大多数原子的原子核中含有()A. 质子、中子、电子B. 质子、电子C. 中子、电子D. 质子、中子精析:解决这道题的关键要清楚原子的内部结构,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两部分构成的,所以,原子核中没有电子。
答案:D例2. 200年来,原子模型已经帮助科学家成功解释了物质具有的各种性质,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原子模型也不断改变,下列模型中建立最早的是()A. 卢瑟福(Rutherford)模型B. 道尔顿(Dalton)模型C. 玻尔(Bohr)模型D. 汤姆生(Thomson)模型精析:解这道题不需死记硬背,只要通过大概的了解就可以正确解答了。
因为教材中各种模型的改变介绍得比较详细。
具体来说,1808年道尔顿模型建立,他认为原子是一个坚硬的小球。
1897年汤姆生模型建立,他认为原子是一个带正电荷的球,电子镶嵌在里面,原子好似一块“布满浆果的松糕”。
《原子结构的模型》教学设计浙江省海宁市实验初中宋竺《原子结构的模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的学习、合作学习。
案例的动画模型有直观、形象的优点,动画与单纯用语言描述相比,教学效果较好。
一、教学分析(一)教材分析本节为浙教版初中《科学》八年级(下)第一章《粒子的模型与符号》的第3节第一课时,本节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对学生学习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完善。
让学生沿着科学家的道路去构建原子模型,同时渗透模型的构建方法。
通过对有关科学家和其研究的介绍,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使学生体验、学习科学家提出问题、建立假设、修正模型的研究方法。
教会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分析、学会总结,帮助学生认知,从而帮助学生构建知识。
本节的基本概念和基础原理多,如原子结构的概念,这些内容抽象,肉眼不可见,远离学生的生活,所以运用了大量的图片和动画来展示或模拟结构,使之形象化,便于直观认识。
本节还密切联系现代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实际,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时代气息。
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与生活、科学与社会的关系。
(二)学生分析从知识水平来看,本节内容抽象,肉眼又不可见,远离生活,学生难以理解,但学生在学习了前面的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的基础上,继续来学习原子结构的模型,有一定的微观认识基础。
从人的思维发展阶段看,初中的学生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的阶段,要使他们形成正确的微观的结构表象和概念,需要教师提供直观的动画模型,帮助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帮助学生构建知识。
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看,本节的丰富内容,精美的图片,与生活、科技紧密接合的事例,激起了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三)网络教室学生上课时可以直接查找网络或到自主学习网站学习,方便快捷,课堂容量大。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的构成、原子结构模型及其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体验建立模型的思想2.了解a粒子散射实验和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科学的分析推理能力及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2.3 原子结构的模型(教案)【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八下第二章第三节,本章重点学习了物质的构成,知道分子、原子、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另外,科学方法的应用在本章的学习中也十分凸显,主要表现在:模型与符号的应用。
本节课主要学习原子的内部结构。
除了要求学生能够清晰地认识原子内部结构以外,原子结构模型的修正和完善过程也是本堂课的重点。
如果本堂课的教学以教师授课为主的话,过程将会显得非常苍白和无趣。
所以本堂课在内容组织上,教者大胆地采用了学生授课的方法:课前充分预习、查找相关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制作汇报材料;课堂上,小组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小组同学学习并修正,学生讨论总结。
教者在设计本堂课节时,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注重科学素养的培养。
通过自学、讨论、合作等学习模式的开展,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通过建模、绘图等科学方法的推广,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提升。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知道原子及原子核的构成;⑵了解原子学说的发展历史,认识α粒子散射实验的现象和所说明的问题;⑶知道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及核外电子数的关系.2.能力目标:⑴学习阅读、查找、归纳、建构的学习步骤;⑵进一步熟悉建模的方法,并尝试运用;⑶通过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史,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研究兴趣。
3.情感目标:⑴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推理能力;⑵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⑶通过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及其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认识到建立模型需要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理解模型方法对人们认识自然和发展科学的作用。
【教学重点】了解原子的构成、原子结构模型及其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体验建立模型的思想【教学难点】原子微观结构层次的建立和了解【课前准备】1.学生分组:小组讨论确定小组长、任务分工;2.任务布置:以小组为单位,充分利用课外资料、网络资源,查找原子内部结构的发现史,知道为此作出贡献的科学家们的研究过程及其研究成果,并用ppt的形式在课堂展示。
第3节原子结构的模型〖教材分析〗:原子有复杂的结构,但无法让学生直接观察到,也缺乏学生所熟悉的事实作为推断的依据,因此是教学中的又一个难点。
教材中通过介绍历史上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过程和典型实验,让学生体验建立模型的思想,并了解原子的构成。
随着对微观世界的不断深入的研究,顺理成章地提出问题:原子核又是由什么构成的?教材中以直接呈现的方式介绍了科学研究的结果,帮助学生更深层地认识物质的微观结构。
对于同位素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困难,课本中先用核电荷数引出元素的概念,这里不去辨别元素概念的属性,而是分析同位素,前面研究的注意力放在核内质子和核外电子上,因为它们带电荷,元素的分类也是以质子数为依据的。
这里把学生的注意力转到中子上,显示了微观分析的多个角度。
重点是通过介绍同位素原子在工业、农业、医疗、国防等方面的广泛应用,让学生体会学科学的意义,同时也让学生把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世界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增加学习的兴趣。
由于核外电子抱有排布不作要求,所以建立离子的概念较困难。
教材中用实验展示了两种单质进行化学反应后生成氯化钠的事实,指出氯化钠是由两种离子构成的,这两种离子是由原子得失形成的(不要求知道是最外层电子得失)。
〖教学目标〗:1.了解原子的构成、原子结构模型及其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体验建立模型的思想2.了解同位素的结构特点,能说出一到二项在实际生活中的用途。
3.知道物质也可由离子构成,认识离子微粒大小的数量级。
教学建议:1.把握教学目标,不要把注意点放在科学史的记忆上。
2.介绍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成果,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
3.充分利用科学史和同位素应用的教育性素材,进行学法指导。
〖教学重点〗:原子的内部结构;同位素、元素的概念。
〖教学难点〗同位素元素的概念。
〖教学准备〗氯化钠实验、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内容〗: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那么原子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原子学说,认为原子就象是个实心球,实心球模型能否代表原子的真实结构呢?原子结构模型是科学家根据自己的认识,对原子结构的形象描摹。
原子结构的模型(1)课程标准:本课属于“物质科学”领域内、主题2 “物质的结构”下的“构成物质的微粒”中内容。
中考考试内容有:知道原子结构模型及其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体验建立模型的思想和方法。
考试要求为a级。
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及其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特别是了解a粒子散射实验和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2.过程与方法通过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及其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体验建立模型的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及其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认识到建立模型需要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理解模型方法对人们认识自然和发展科学的作用。
教学重点:a粒子散射实验原理及原子核式结构的建立教学难点:a粒子散射实验原理及原子核式结构的建立主备内容二次备课一、新课引入设问:假如你以前从来没有吃过鸡蛋,甚至没有见过鸡蛋,你想知道蛋壳里面是什么,有什么办法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把它打碎!又问:如果你不想打破它但又想知道这里面是什么,有什么办法呢?学生议论,提出实验方案:透视、摇晃、称量……等等指出: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索时常用的思维方法:即观察物理现象——建立理想模型——理论实验验证。
二、新课教学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那么原子又是由什么构成?从道尔顿提出原子论以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原子一直被认为是坚硬的、实心的球,是不可分割的. 但是到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发现电子后,就扣开了原子的大门,使人们逐渐认识到原子也有它本身的结构。
(一)科学家是怎样揭开原子结构的秘密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43页,说一说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与修正过程.1、道尔顿:实心原子结构模型近代科学原子论一切物质都是由最小的不能再分的粒子——原子构成。
原子模型:原子是坚实的、不可再分的实心球。
2、汤姆生:原子结构的“西瓜模型”原子并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汤姆生发现了电子(1897年)原子是一个球体, 正电荷均匀分布在球体内,带负电的电子嵌在中间。
初二自然科学第一章第3节原子结构的模型浙江版【本讲教育信息】一、教学内容第一章第3节原子结构的模型二、考点清单(一)学习目标:1、了解原子的构成、原子结构模型及其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体验建立模型的思想。
2、了解同位素的结构特点,能说出1-2项在实际生活中的用途。
3、知道物质也可由离子构成,认识离子微粒大小的数量级。
(二)重难点分析:重点:了解原子的构成、原子结构模型及其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体验建立模型的思想。
难点:对原子结构知识的初步了解。
三、全面突破[知识要点1]原子结构1、原子结构是通过科学家不断地建立与修正原子结构模型而得到的。
年份模型类型内容1809 道尔顿模型实心球模型:认为原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的单位,原子是一个实心小球。
1897 汤姆生模型西瓜模型:原子是一个球体,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球体内,电子镶嵌在其中。
1911 卢瑟福模型[] 行星模型:带正电的原子核像太阳,处于中心,电子像行星围绕核运行。
1913 玻尔模型分层模型:电子在核外固定的轨道上分层运动。
20世纪20年代以来现代模型(电子云模型)电子云模型:原子由处于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电子在核外绕核运动所形成的带负电的云团构成,电子位置不确切。
2. 原子结构在原子中:(1)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核电荷数: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2)中子数不一定等于质子数。
(3)原子内可以没有中子。
3. 电子的质量在整个原子质量中所占的比例极小,中子的质量和质子质量相近,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原子很小,原子核更小,原子核的体积仅为整个原子的几百万亿分之一。
4.水的微观层次分析:【典型例题】例1. 绝大多数原子的原子核中含有()A. 质子、中子、电子B. 质子、电子C. 中子、电子D. 质子、中子精析:解决这道题的关键要清楚原子的内部结构,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两部分构成的,所以,原子核中没有电子。
答案:D例2. 200年来,原子模型已经帮助科学家成功解释了物质具有的各种性质,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原子模型也不断改变,下列模型中建立最早的是()A. 卢瑟福(Rutherford)模型B. 道尔顿(Dalton)模型C. 玻尔(Bohr)模型D. 汤姆生(Thomson)模型精析:解这道题不需死记硬背,只要通过大概的了解就可以正确解答了。
因为教材中各种模型的改变介绍得比较详细。
具体来说,1808年道尔顿模型建立,他认为原子是一个坚硬的小球。
1897年汤姆生模型建立,他认为原子是一个带正电荷的球,电子镶嵌在里面,原子好似一块“布满浆果的松糕”。
1911年卢瑟福模型建立,他通过实验推出,原子的大部分体积是空的,电子随意围绕着一个带正电荷的很小的原子核运转。
1913年玻尔模型建立他认为电子不随意占据在核的周围,他用模型表明电子在固定的层面上运动,当电子从一个层面跑到另一个层面时,原子便吸收或释放能量。
答案:B例 3. 有下列粒子①分子②原子③质子④中子⑤电子,其中带正电荷的有,带负电荷的有。
精析:解这道题关键是要弄清楚五者的关系以及各自的特点,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由电子和原子核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原子中电子带负电荷,原子核中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荷,所以原子核带正电荷,又由于原子中电子所带的负电荷与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相等,因此原子本身不显电性。
所以分子也不显电性。
答案:质子电子例4. 下列关于原子的叙述正确的是()A. 原子是不能再分的微粒。
B. 一切物质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
C. 一切原子的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D. 对原子而言,核内质子数必等于核外电子数。
精析: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但从内部结构上看,它还可以再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原子核又可以再分成质子和中子,但氢原子只有质子,故A、C错误,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等,故B也错,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
答案:D。
例5. (1)填写下表原子种类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氢-1 1 0碳-12 6 6磷-31 15 16硫16 16镁12 12(2)分析此表,你能得出什么结论?精析:本题首先要根据原子的结构知识确定原子中的微粒个数;解题依据: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其次要进行纵向、横向比较,归纳得出结论。
答案:(1)氢1,1;碳6,6;磷15,15;硫16,16;镁12,12。
(2)①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②中子并不是所有的原子中都有;③在原子中,质子数与中子数并不都相等;④原子种类不同,质子数一定不同。
[知识要点2]元素和离子1.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总称为元素。
如氧元素就是所有氧原子的总称。
注意:(1)区别元素的本质依据:原子的核电核数即质子数不同。
(2)“一类原子”是指核电荷数相同而核内中子数不一定相同的一类原子。
2. 同位素:原子中原子核内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相同的同一类原子统称为同位素原子。
同位素原子属于同种元素但不是同种原子。
大多数元素都有同位素原子。
如氢有氕、氘、氚三种同位素原子,我们依次用符号写成,表示它们的质子数均为1,中子数依次为0、1、2。
同位素原子在工业、农业、医疗、国防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化学分析、消除细菌、医学诊断、发电等。
3. 离子(1)离子的定义: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带正电的叫阳离子,如钠离子(符号Na +);带负电的叫阴离子,如氯离子(符号Cl -)。
(2)离子与原子的关系: 如氯化钠(俗称食盐)由钠离子(Na +)和氯离子(Cl -)构成;硫酸铜晶体由铜离子(Cu 2+)和硫酸根离子(SO 42-)构成。
原子离子电性及结构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所以原子不显电性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或夺得电子阳离子:带正电荷,核外电子数小于核电荷数。
阴离子:带负电荷,核外电子数大于核电荷数关系离子和原子间可通过得失电子实现相互转化。
【典型例题】例6. 有三种原子,A原子核内有8个质子和8个中子,B原子核内有8个质子和9个中子,C原子核内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A和B是同种原子B. B和C核外电子数有可能相等C. A和B是同种元素,且互为同位素原子D. A和B核电荷数不同精析:元素种类由质子数决定,若质子数相同,则必定属于同种元素,同位素是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同种元素的不同原子。
A和B原子质子数相同,故必属同种元素,但因中子数不同,所以定是不同种原子。
答案:C例7. 用线把物质与构成物质的粒子连接起来。
金属钠分子氯气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原子硅稀有气体硫酸铜晶体离子氯化钠精析:物质由分子、原子、离子等构成,记住由原子构成的一些物质有金属、硅、稀有气体、碳等。
由离子构成的有氯化钠、硫酸铜、高锰酸钾等。
(硫酸铜是由铜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构成的)答案:例8. 关于离子和原子的关系说法错误的是()A. 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故从电性上看,原子不显电性,而离子显电性。
B. 离子是由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形成的。
C. 从结构上看,原子中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而在离子中两个数不相等。
D. 钠离子和钠原子的质子数相同,但它们不属于同种元素。
精析:原子得失电子后会带上电荷显电性变成离子,且质子数不再等于核外电子数,但由于质子数不变,故钠离子和钠原子仍属于同种元素。
答案:D例9. 元素的种类决定于原子的()A. 最外层电子数B. 中子数C. 电子数D. 质子数精析:所谓元素是指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我们知道原子的结构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原子核,二是电子。
电子在核外做高速运转,有可能会失去,也有可能会获得,从而变成离子,这就说明电子数不是很稳定。
至于中子数,即使是具有相同的质子数,中子数也不一定相同,这就是同位素原子。
故,在原子中比较稳定的是质子数。
答案:D例10. 如图所示是金属钠在氯气中燃烧时的电子得失图,根据下述信息可得出哪些结论?精析:从图中观察可以推断出:钠原子、氯原子在自然界中属于不稳定结构,需通过得失电子来达到稳定结构。
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变成带正电荷的阳离子,氯原子得到一个电子变成带负电的阴离子。
化学性质稳定的阴离子(氯离子)和阳离子(钠离子)通过静电作用相互吸引构成了稳定的化合物氯化钠答案:(1)原子得失电子会带上电荷显电性变成离子;(2)失去电子的原子变成阳离子,得到电子的原子变成阴离子;(3)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4)氯化钠本身不显电性。
例11. 对某种离子变成原子的下列分析判断中,正确的是()A. 一定失去电子B. 一定得到电子C. 得、失电子都有可能D. 既不需得到电子,也不需失去电子精析:解决这道题目首先要知道原子是通过得失电子变成离子的,原子失去电子而变成阳离子,获得电子而变成阴离子。
因而阳离子要变回原子就要把失去的电子要回来,而阴离子就要把得到的电子失去以后才能变回原子。
答案:C四、应考锦囊本节课的内容在中考中难度要求不大,只是需要知道原子的内部结构以及原子结构模型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
因此,学习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过程和典型实验,不要把注意力放在科学史的记忆上,要放在对建立模型的思想的体验上。
在了解原子结构的知识的同时,还要学习这种科学研究的方法。
通过对钠在氯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通过模型分析其内部微观的变化,从而理解电子的得失使原子带上了电荷形成了离子。
五、本讲小结1、要清楚原子结构是通过科学家不断地建立与修正原子结构模型而得到的。
2、要知道原子的内部结构。
3、要清楚原子和元素的关系以及原子与离子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六、超前思维下次上课前请同学们做好以下预习:预习第4-5节组成物质的元素;表示元素的符号(一)学习目标:1、从组成物质元素角度出发理解物质初步分类思想。
2、知道组成人体、地球的主要元素。
3、认识常见元素符号(H、O、C、S、Si、Na、Fe、Cu、Cl、Ca、Ag、Al、I、K、P),会查阅元素符号。
(二)阅读内容:课本15~20页(三)带着问题上课堂:1、物质是怎样分类的?2、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分布有什么规律?(四)牛刀小试:1、根据元素的分类,将下列元素分别填入相应类别中:铁;②钠;③硫;④碘;⑤溴;⑥汞;⑦氧;⑧氢;⑨氩;⑩氦。
*根据物质分类,将下列物质分别填入相应的类别中:①氯化钠溶液;②铁;③液氧;④水;⑤氯酸钾;⑥臭氧;⑦二氧化碳;⑧石灰水。
2、将地壳中所含下列元素的比例从大到小排列①硅;②氧;③铝;④铁;⑤钙。
3、人体中所含元素比例最高的是,其次是,再次是。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B. 水是由一个氧元素和两个氢元素组成C. 水分子是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D. 水是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5、元素符号C可代表的化学意义有:宏观上表示这种元素;微观上表示个碳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