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思考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2
中职体校生理学教学的相关思考一、引言生理学是体育教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学科之一。
体育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身心健康,而生理学作为体育教育中的核心学科,能够为学生提供科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指导,使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运动的规律和原理,从而提高训练效果和竞技水平。
中职体校作为培养体育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生理学教学在其中的地位尤为重要。
本文将围绕中职体校生理学教学的相关问题展开思考,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二、存在的问题1.学科内容不够精炼由于中职体校生理学课程设置的时间有限,学生的学业负担较重,教师要兼顾其他课程的教学任务,导致生理学的学科内容无法深入研究和掌握,只能进行简单的概述。
这样一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建立完整的生理学知识体系,对于个别重要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和运用也会存在困难。
2.教学方法单一目前,中职体校生理学教学普遍采用传统的理论教学方法,即教师讲授、学生听讲。
这种教学方法缺乏活跃的互动,重复枯燥,学生参与度不高,影响了学生对生理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缺乏实践环节,学生只停留在纸上谈兵的层面,对于学科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有所欠缺。
3.课程评价体系有待完善中职体校生理学课程的考核方式以传统的笔试为主,这种考核方式只能考察学生的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对于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无法进行有效的评价。
课程内容的实用性不强,难以与实际运动训练相结合,使得学生缺乏对生理学知识的实践应用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三、解决对策与建议1.优化生理学课程设置中职体校生理学课程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精简课程内容,突出重点和难点,将学科知识与实际运动训练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
可以通过增加实验课、实习课等形式,开展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自参与到科学实验和实际运动训练中,提高他们对生理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创新教学方法中职体校生理学教学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如讲授、讨论、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探究精神。
运动生理学课堂理论和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摘要:运动生理学课程在提高学生运动技能、增强学生体质以及优化体育教学的教学方法和理论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体育专业院校的一门较为重要的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推动性的作用。
因此,在各类院校中得到了重视。
但由于一些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基础文化功底较为薄弱,在学习运动生理学时总是感觉力不从心,难以理解知识内容,影响了运动生理学的教学效果。
基于此,运动生理学课堂理论和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就有了非常现实性的意义。
关键词:运动生理学;课堂理论;实验教学;改革;探索运动生理学作为人体生理学的一个分支,是体育专业的基础学科之一。
人体生理学是研究人体机能活动规律的科学,而运动生理学研究人的身体机能和结构在运动训练和体育活动影响下的变化,研究人体机能在运动过程中的变化规律以及运动技能的形成和发展的生理学规律,探讨人体运动能力发展和完善的生理学机理,论证并确立各种科学的训练方法和训练制度。
一、运动生理学课堂理论改革的探索1.运动生理学课堂理论教学内容的优化根据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实际学习特点,在对运动生理学课堂理论改革的探索中,根据实用性、前沿性以及科学性原则,对运动生理学的教学理论进行了适当的精简,在此基础上适当减少了理论课的教学课时,同时增加了一些在体育运动训练和教学中较为实用的内容和国内外与体育相关的最新的一些理论以及科研成果。
在进行运动生理学课堂理论改革的探索时,我们注重对运动生理学教学内容的优化,对运动生理学的一些教材内容展开合理且又科学的调整、提炼和删减;在进行授课时,教师以精讲、少讲为主,突出教学重难点,将运动技能的形成、能量和物质的代谢、肌肉的呼吸、循环以及收缩作为教学的重难点知识进行详细的讲解,某些较为简单的,学生通过自学就能够很好地理解的内容,则留给学生课下自学,教学有详有略,详略得当。
运动生理学是一门实践性、科学性较强的学科,在进行教学时,尽量多加强实践性教学。
锋绘2019年第6期214㊀㊀«运动生理学»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郑㊀晓(重庆三峡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重庆404000)摘㊀要:为实现 立德树人 ,全课程育人的教育宗旨,本文以«运动生理学»课程为例,结合专业特色和授课经验,在不断提升教师自身思政素养的前提下,挖掘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凝练教学目标,探索教学模式,设计教学内容,将思政教育贯穿运动生理学教学全过程,希望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日渐推动思政教育进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关键词:课程思政;运动生理学;思政教育1㊀运动生理学课程实施思政教育的必要性道德教育是学生培育品格㊁塑造心灵㊁养成行为㊁健康成长的必修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复杂性.专业课课程时间相对较长,学生熟悉专业课老师,将思政元素挖掘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中,可以在传授专业知识㊁技能的同时,起到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的作用.«运动生理学»通过实验方法揭示人体生命活动现象的活动规律和生理功能.实验的对象是人或动物等有生命体,在实验的过程中,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道德素质和行为规范.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学生毕业后将从事健身指导㊁体育科学研究㊁运动伤害防护等工作,需要学生具备科学严谨的从业精神㊁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㊁尊重他人以诚待人的人文精神.不管是从课程学习的角度,还是从业的角度,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学生在学习运动生理学这门课程的过程中,都需要教师融入思政教育.2㊀课程思政在运动生理教学中的实施路径运动生理学是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教学任务达成前,教师要不断探索具有思政教育意义的素材,将思政教育融入到运动生理学知识中,既可以增加课程内容的丰富度,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可以起到教育㊁警示效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1㊀提高教师思政修养,强化思政教育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传道者首先自己要明道.实施课程实证,教师要紧跟党的步伐,积极进取,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与专业课所阐释的规律㊁内容结合,将重要政治思想延伸到日常教学㊁工作及生活中,用一言一行影响教育学生,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㊁技能的同时,能够对其内化并传承.2.2㊀领会中央思想,明确建设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时刻关注时事,紧跟党的步伐,通过讨论㊁组织观摩㊁有效学习等方法,挖掘思政教育元素,设计有效的思政教学方法.教师在讲授专业课知识㊁理论㊁原理的同时,将思想政治理论融入课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㊁人生观㊁世界观,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㊁政治觉悟㊁道德品质㊁文化素养,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㊁全面发展的人才.2.3㊀挖掘思政元素,实施课程思政教育理论课中挖掘课程内容的思政元素,与社会热点及实事相关联,活跃课堂的同时,起到传递专业知识及思政教育的目的.根据运动生理学课程思政总体目标,结合授课内容,深入挖掘思政元素,以教材㊁课件㊁视频等为载体,在授课过程中,通过讨论㊁探究㊁辩论等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运动生理学概论的讲述中,采用案例教学,加强爱国主义教育.2015年10月5日,我国科学家屠呦呦教授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我国获得的第一个诺贝尔科学奖.2019年10月7日,诺贝尔生理学奖或医学奖颁给了三位发现有氧诱导因子及其作用机制的科学家.可以通过科学家们的事迹鼓励学生积极进取,增加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实现自我价值,报销祖国的热情.通过人体的分子㊁细胞㊁组织㊁系统㊁机体,来阐述个人,家庭,单位㊁地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实验课中,讲解实验的基本操作原理㊁规范㊁要求,将思政元素融入到实验过程的一言一行中.运动生理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实验的对象包括人和动物等有生命体.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例如,在制备蟾蜍-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时,需要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在小组同学的相互配合下,剥离出蟾蜍的坐骨神经-腓肠肌,并利用电刺激坐骨神经,观察腓肠肌收缩的情况,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精神及团队协作㊁观察㊁总结的能力;在做心电图时,要注意对测试对象隐私的保护,学会尊重他㊁尊重生命.3㊀结语专业课所占学时比例大,学生重视程度高,对老师相对熟悉,是进行全面贯穿思政教育的重要途径.实践证明,在«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中实施 课程思政,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德育元素,可以使学生在获取运动生理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科学严谨的从业精神㊁以及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㊁尊重他人以诚待人的人文精神,使思政教育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达到 润物细无声 的效果,真正实现教书与育人相统一.参考文献[1]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E B /O L ].h t t p ://w w w.s i z h e n g w a n g .c n /z t /7102/x j p z s j l s x z z g z /j h yw /2017/1022/92.s h t m l /2017-10-12.[2]秦华,闫妍.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2016-12-09(1).[3]詹祥元,高志欣.课程思政在工程施工组织与预算教学中的实践[J ].德育研究,2019,08(16):43G44.[4]段静雨,么焕开.天然药物化学课程思政教育探索与实践[J ].卫生职业教育,2019,11(37):30G31.。
《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思考
河池学院体育系王维平
河池学院科研项目(2011A-H012)
摘要:运动生理学是体育院校学生必修的基础理论课、主干课。
目前课时减少,而其内容繁多、概念抽象,学生不易掌握。
为了适应新时期课程改革的需要,培养应用型人才,运动生理学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关键词:运动生理学;教学内容;改革;应用型人才
运动生理学是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是为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提供科学依据的一门学科。
它既是某些后继课程的理论基础,又是指导体育实践的应用科学[1]。
然而近年来,随着高校教学计划的调整,运动生理学教学时数大为减少,教学时间的有限性与内容的繁多形成突出矛盾,而且很多普通高校体育院系相对软硬件的不足,对于运动生理学课程的教学都造成了一定影响[2]。
为解决这一矛盾,保证学生知识、素质和能力的协调发展,充分利用有限的授课时间,提高教学效率,本文在深化《运动生理学》教学内容的教学改革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讨,以期为深化本系《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提供一点参考。
河池学院办学思路明确指出学院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因此运动生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应以学院办学思想为基础。
而学院体育系的办学特色定位为:民族性、地方性和实用性。
因此笔者认为运动生理学目前教学内容的教学改革应该以基础理论学习为根本,突显应用性,实用性。
1.教学指导思想
运动生理学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反映人体自然科学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又直接为运动实践服务,因此教学中应注意把握好二个方向。
第一,要注重本学科的理论性及学术性,基础理论是学生在运动实践中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思维工具和学习方法,教学中应尽量讲深讲透,才能使他们具备把所学知识应用于体育实践的能力,完成理论对实践的辐射。
由于该课程属于发展中的新兴学科,还应注重其学术性,要及时补充新知识点。
2.教学内容改革
有选择性的对《运动生理学》教材内容进行重新组合,可打破教材中的章、节界限,把同类问题合并,做到去其枝叶,留其主干。
如氧运输系统一篇,在介绍了血液、呼吸及血液循环三章后,一定要把氧运输的整个过程再突出一下。
其次,应注意教材内容的前后照应,教师胸中应装着整个知识体系,若前面内容与后面重点有联系,可以巧设伏笔,搭好桥梁;若后面内容与前面重点有联系时,也应有意识地加以复习巩固。
教材的难点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拦路虎”,教师应能预见学生可能会感到困难的教材内容,并做好充分准备。
对较复杂的难点内容,可以采用剖析法,分散处理,降低难度,或设计一系列导向性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分析解决;对易混淆的难点内容,可以采用辨异法,通过正误对比,引导学生明辨差异所在;对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抽象的难点问题,尽可能采用直观法,借助直观手段(如类比、举例、图表等),帮助学生理解。
凡是与运动密切相关的基础知识是学生今后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如运动系统、氧运输系统和能量系统等内容,要不惜时间,力求讲深讲透;而一些与运动关系不大的纯理论性内容,则可以少讲甚至不讲。
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强调人体是一个在神经系统调控下,各器官系统既明确分工又互相协作的整体,而不是教材中为便于介绍而显得支离破碎的器官和系统。
另外,随着运动生理学研究手段及方法的更新,新的学术观点和理论不断产生
和发展。
为了弥补教材周期长、更新慢的不足,应注意把最前沿的学科动态引入课堂,同时把最新的科研现状介绍给学生,包括选题的指导思想、研究思路、取得的实际成果、还须进一步解决的问题等,以开拓学生眼界和培养初步的科研能力。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在2008年后,“奥运争光”计划将不再是体育工作的重点,“全民健身”计划将成为体育工作者和科研人员的新的任务。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主要任务之一就是:组织研究并建设科学健身指导系统。
研究不同体育锻炼方式对不同年龄段人群身体形态、机能、代谢的影响,建立不同年龄阶段(幼儿、儿童青少年、成年和老年)人体运动机能水平和健身效果的评价系统,以及适合不同个体的运动处方和监控方法,建立中国人运动健身科学诊断与指导系统[3]。
这就为今后我国运动生理学在大众体育研究方面指明了方向。
运动生理学将在“全民健身”计划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这一主旨。
科研对象将更多的从优秀的高水平运动员转移到亿万普通百姓。
科学的理论, 先进的技术、设备将更多的为大众提供更科学、有效的指导和服务。
这无疑是运动生理学应用的一次回归, 其应用性将得到最充分的体现, 同时也将极大地推动运动生理学的学科发展。
3.合理选择实验实践内容,培养应用型人才
《运动生理学》理论与运动实践紧密结合进行授课,讲清经验训练与科学训练的区别。
运动生理学的知识既可为竞技训练服务,又可指导群众的健身活动,正是该课程广泛的应用性,为其发展注入了巨大活力,使运动生理学研究的层次不断深入,范围日益广泛。
教学过程是实现教育目标,培养学生能力特别是运用知识能力的基本途径。
《运动生理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通过学习,学生必须了解运动中的各种生理现象,并能根据生理学规律,科学地进行体育教学和训练,因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中应特别重视开展第二课堂教学,包括实验、参观、见习、研讨、运动现场测定、模拟训练、实地教学和作业练习等。
教学实践证明,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教学,对验证理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大有裨益,也为他们日后从事体育教学及运动训练奠定了良好的技能基础。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也包括其学习能力、分析思考能力、观察能力和科研能力等的培养。
学生在校时养成了热爱学习、善于学习的习惯,走出校园后他们身边就拥有了永远不走的老师。
[1]楼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 ]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 (11) :135 - 137
[2]邹政.普通高校《运动生理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J ].池州学院学报,2009 (3) :129 - 130
[3]《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第二期工程(2001- 2010年)规划》(体群字〔2001〕102号2001年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