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
- 格式:ppt
- 大小:1.17 MB
- 文档页数:62
定风波全文及注释《定风波》宋·苏轼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定,著稳也。
风波,指政治的动荡。
【注释】1. 定风波:指稳定风波,“定”指稳定,“风波”指动荡。
2. 苏轼: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有“苏东坡,一世英名”的说法。
3. 北国:指北方,即宋朝的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所在的地区。
4. 千里冰封:北国冬季寒冷,河流结冰,山脉被冰雪覆盖。
5. 万里雪飘:表示北国范围辽阔,积雪茫茫。
6. 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形容长城的宏伟和北方的草野茫茫。
7.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大河(指黄河)的水流在冬季冻结,不再奔腾。
8.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用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形象描绘北国雪景壮丽而奇特。
9. 欲与天公试比高:苏轼心胸豪放,希望能与上天相比高远。
10.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苏轼希望风景在明朗的阳光下才能达到迷人的效果。
11. 江山如此多娇:形容大好河山美丽动人。
12.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指大好河山吸引了无数英雄豪杰前来效忠。
13.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表达对历史上英雄人物的敬佩之情,认为唐、宋虽不及秦、汉,但在文采上略逊一筹。
14.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成吉思汗是善于战争的天才,但只懂得使用武力。
15.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苏轼认为过去的风云人物已成过眼烟云,应该关注当下。
16. 数风流人物:指历史上的各种英雄人物。
注:该篇文章为苏轼的《定风波》,诗中以北国的冷境和沉寂的景色表达了政治的动荡和国家的困境。
作者寄望明朗的阳光下能看到美丽景色,形容江山虽多娇美,但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也逊色于其他朝代。
苏轼《定风波》全诗及赏析苏轼《定风波》全诗及赏析苏轼是北宋时期卓有贡献的词人,他在创作实践中,全面继承了前人词作的题材范围,丰富了词作的题材范围,丰富了词作的思想内容,提高了词作的文学地位。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轼《定风波》全诗及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定风波》原文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赏析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
在雨中照常徐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
“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
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
“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苏轼定风波原文及译文
苏轼定风波原文及译文如下
《定风波》原文: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译文: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何妨放开喉咙吟咏长啸从容而行。
拄竹杖、穿芒鞋,走得比骑马还轻便,任由这突如其来的一阵雨吹打吧,不怕!
春风微凉吹醒我的酒意,微微有些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苏轼诗词赏析:《定风波》【原文】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赏析】《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为苏轼于“乌台诗案”幸免于难后被贬黄州时所作。
词前有小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这里所云“沙湖”在黄州东南30里。
那一天苏轼在去沙湖路上遇雨,本来是带着雨具的,但途中以为不需要就让人带走了。
不料后来竟下起雨来,同行的人一下子就被雨给打乱了:我的衣服要湿了,我的鞋子要脏了!心里先紧张起来。
但苏轼觉得,不管紧张还是不紧张,雨始终都要打到身上来,又何必为这件事情而狼狈呢?所以他说:“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这就是苏东坡之所以为苏东坡了——他有一种达观的、超然的思想:狂风骤雨不会久长,紧张和狼狈也于事无补。
“已而遂晴”,果然没多久,就雨过天晴了。
苏轼联想到自己的遭遇,“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写得非常潇洒。
“穿”和“打”都是力量很强烈的字眼,雨点儿穿过树林、打在树叶上,使得我们以为它马上就要打到身上来了。
可是苏东坡说不要理会它,这体现了一个词人的哲思。
在这第一句里,“穿”和“打”两个字把打击的力量写得那么强,但是“莫听”两个字把它们全都否定了。
陶渊明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这是儒家最起码的修养。
当然,陶渊明所说的“而无车马喧”还只是喧哗的声音。
而苏东坡所说的则是马上就要加到你身上来的强烈打击。
这里面有象征含义,象征他一生经过的那么多的迫害。
但你可以不在乎外界的打击,但是麻木迟钝地站在那里挨打就不对了。
所以苏东坡接着就说“何妨吟啸且徐行”。
“何妨”写得多么潇洒!我选择的路我仍然要走下去,而且我过去怎么走现在还怎么走。
定风波苏轼(最新10篇)苏轼《定风波》赏析篇一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
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
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
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尾“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
“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读者面前。
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教分付点酥娘。
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苏轼词作鉴赏苏轼《定风波》赏析篇三一、写作背景该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即乌台诗案发生后的第三年。
1069年至1073年,王安石陆续推出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
苏轼初入仕途便遇上王安石变法,他站到了反对派一边。
这在当时非常不合时宜,立即遭到了革新派攻击。
于是他离京先后出任杭州、密州(今山东诸城)、徐州、湖州等地的地方官。
此间写了一些讥讽新法的诗文,片面夸大变法在施行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七月二十八,宋神宗接受何正臣、舒亶等人对苏轼的指控,派人到湖州将他押解到京,打入大牢。
何正臣、舒亶等人将苏轼写的有关变法的诗文无限上纲,而与变法无关的诗文则引申曲解,牵强附会,欲置之于死地。
苏轼《定风波》诗词原文及翻译赏析《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
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轼《定风波》诗词原文及翻译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注释】① 三月七日:指元丰五年(1082)三月七日。
② 沙湖:湖北黄冈县东南三十里处,又名螺师店。
③ 狼狈:形容处境困窘、难堪。
④ 已而:不久。
⑤ 吟啸:吟诗、长啸。
⑥芒鞋:草鞋。
⑦烟雨:烟波风雨。
⑧料峭:开容风力寒冷、尖利。
⑨ 萧瑟:风雨穿林打叶声。
【译文】不必去理会那穿林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走。
竹杖和芒鞋轻捷的更胜过马,有什么可怕!我披着一身蓑衣,只管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料峭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我感到有些微冷。
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译文二】莫要听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何妨低吟长啸缓步徐行。
竹杖草鞋轻松胜过骑马,风狂雨骤有何可怕,一件蓑衣迎烟雨度过此生。
料峭春风把醉意吹醒,略略感到有些冷,山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
回头看那刚下过雨的地方,回去吧,风雨虽已停止天还未放晴。
【评点】本篇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
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乐观情怀。
词的上片以“莫听穿林打叶声”开篇,一方面写出了风大雨疾的情景,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写出外物不足萦怀之意,即使雨再大,风再烈,都不会受影响;“何妨吟啸且徐行”承接上句,何不低吟长啸缓步徐行,突显出词人的'情趣和兴致。
苏轼定风波翻译及赏析定风波这是一首写了苏轼被贬之后抒怀之词,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苏轼定风波翻译及赏析,欢迎查看参考。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宋代: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
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
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吧,对我来说,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赏析此诗是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
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
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
苏轼词《定风波》赏析【原文】【原文】【赏析】这首词从表面上看是写狂风中的树木,实际上是通过风来隐喻政治上的坎坷。
全篇语言明快,没有半点做作之态,苏轼在政治上遭受打击,但精神不倒。
“定风波”表面是说树木在风中摇动,但实际上是影射官场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莫听”、“何妨”,一个是表示主张,一个是表示反对。
词人以“风”比喻政治上的打击和迫害,而以“吟啸”、“徐行”两种行为来消释和排遣,意谓虽然在政治上失意,但是,这些并不会动摇我为国效力的决心和信念。
苏轼这时正被贬到黄州,政治上处境极其艰难,因此他自己常以诗酒自娱,既不愿意与当权者同流合污,也不愿意卷入朋党的是非争斗。
这种无所谓的态度,使他得到了人民的爱戴。
即便是最狂妄的东西,也要对它恭敬三分;这就是谦逊。
即使你飞扬跋扈,可以将天地搅得混乱不堪,你却不能高高在上。
皇帝在宣政殿接见大臣,大臣在宫门外下车步行,如果让天子等候,那么他将低三下四地迎上去。
不管你多么伟大,都必须把自己摆在一个下属的位置上,这就是谦逊。
苏轼在黄州所取得的成绩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期,黄州是历史悠久的名城,又有很多山水和名胜古迹,在这里,苏轼认识到了自己的局限性。
苏轼此时正被贬黄州,他利用这段时间在荒野中耕种,亲近自然,寻找心灵的归宿,思考生命的价值,反省自己,提升自己,完善自己。
现在的苏轼依旧像当年出仕之时那样,乐观豁达,还没有被人生的逆境磨灭了热情和斗志。
他积极接触社会,广泛参加各类活动,经常与朋友欢聚畅饮,抚琴赋诗。
本文为您提供了《定风波》赏析及原文翻译等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作者介绍】苏轼( 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古文学家,世称“三苏”。
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 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
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
定风波苏轼定风波苏轼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吧,古诗泛指中国古代诗歌。
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定风波苏轼,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定风波苏轼篇1定风波诗人:苏轼朝代:北宋三月三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仗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古诗赏析【注释】①沙湖:湖北黄冈县东南三十里处,又名螺师店。
②狼狈:形容处境困窘、难堪。
③吟啸:吟诗、长啸。
④芒鞋:草鞋。
⑤烟雨:烟波风雨。
⑥料峭:开容风力寒冷、尖利。
⑦萧瑟:风雨穿林打叶声。
【译文】不要听风穿树林,树叶带来风雨之声,这一切无所谓,我依然一边吟诗长啸,一边缓步徐行。
穿着草鞋,拄着竹仗,比骑马坐车更加一身轻松。
谁怕风风雨雨?我漠视这些,一生任凭烟雨迷蒙,与我同行。
冷冷的春风又把我吹醒,微微感到有些寒冷。
斜阳的山头却来迎接我。
回头望去,我来时淋雨的地方,一片萧条,归去时又一片平静,也没有什么风雨,也无晴。
【赏析】这首词作于无丰五年(1082年),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在黄州(今湖北黄冈)已整整两年了。
苏轼在黄州处境十分险恶,生活在也很困,但他仍旧很坦然乐观。
这首词作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在黄州(今湖北黄冈)已整整两年了。
苏轼在黄州处境十分险恶,生活在也很困,但他仍旧很坦然乐观。
从这首词里,我们能看到他旷达的胸怀、开朗的性格以及超脱的人生观。
上片“一蓑烟雨任平生”句,将词人一生的坎坷磨难,以及泰我在自若的生活态度,尽行囊括。
下片“也无风雨也无晴”丰富了词的主旨,展示出词人处变不惊、不随物悲喜的超脱有人生观。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自然界中风雨阴晴变化莫测,不要管他,如果不在乎风风雨雨,也不必盼什么天晴了。
这就是“了无风雨也无晴”的深刻含义。
苏轼《定风波》诗词大全很荣幸同学们能来关注苏轼《定风波》诗词诗文内容,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发布,让我们赶快一起来学习一下吧!一.苏轼《定风波》诗词一、原文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一直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二、译文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从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
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用留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闲地行走。
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赛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吧,对我来说,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三、《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
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抱负。
上片着眼于雨中,下片着眼于雨后,全词体现出一个正直文人在坎坷人生中力求解脱之道,篇幅虽短,但意境深邃,内蕴丰富,诠释着的人生信念,呈现着的精神追求。
二.苏轼和苏小妹互嘲的几句诗苏东坡与苏小妹相互称赞的诗句是:天平地阔路三千,遥望双眉云汉间;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未到耳腮边。
这首诗是苏小妹所作,前两句是称赞苏东坡额头扁平,意思是:假如要在哥哥的额头间赶路,肯定是地面平坦,要走三千里。
遥望眉毛的距离,比云汉还要远。
后两句是说哥哥脸长,如去年流下了一滴泪,今年还没有到腮边。
苏东坡曾经称赞苏小妹额头突出并且脸蛋凹陷,于是作了一首诗:未出堂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几回拭泪深难到,留得汪汪两道泉。
苏小妹发现此诗,非常难为情,但是不甘示弱,当即又作了一首诗嘲讽回去:一丛哀草出唇间,须发连鬓耳杳然;口角几回无觅处,忽闻毛里有声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