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第二部分 专题一 地球和地球的运动规律
- 格式:doc
- 大小:249.50 KB
- 文档页数:7
东平明湖中学高三地理学案【考纲解读】1、掌握地球运动及相关地理现象时空规律2、会判读各种光照图一、考情分析分析近三年的高考试题,可以看出,在考查知识点的分布上,集中在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时间、日期计算;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及应用。
在命题形式上,多以光照图及变式图形切入,有时会无图考图,以选择题形式呈现。
在试题难度上,知识立意难度较小,但对计算能力、读图分析能力要求较高,同时涉及空间思维能力及知识的迁移应用二、命题预测2014年的高考对本单元的考查,仍将会以时事热点材料为背景,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结合光照图在知识层面上考查地球的宇宙环境、时间计算、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及季节的判断,在能力层面上集中于图表分析能力、地理计算能力、知识迁移应用能力的考查三、知识体系及结构【基础回顾】练习1:读图,当地球运动到A点时,回答1~2题。
1.此时广州()A.昼长夜短 B.炎热多雨C.东北风盛行D.风高物燥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亚欧大陆等温线向南凸出B.亚洲高压强大C.南极上空极光艳丽D.地中海天气晴朗二、光照图的综合判读及应用判读光照图的基本思路: (1)提取空间信息——定位①确定南北极点:若为侧视图或圆柱投影图,通常是北极点在上,南极点在下;若为极地俯视图,可根据“北逆南顺”确定极点;若为立体图,一般也是北极点在上,南极点在下,如有自转方向,应据其判断极点。
②确定东西经:顺着地球自转方向,度数依次增大的为东经度,依次减小的为西经度。
③确定自转方向:若为侧视图或圆柱投影图,左西右东,自西向东自转;若为极地俯视图,可根据“北逆南顺”确定自转方向;若为立体图,一般也是左西右东,自西向东自转。
若标注经度,则要根据经度变化规律判断自转方向:东经度数的递增方向或西经度数的递减方向为自转方向。
以上三点可以互相验证。
已知其中一点可以判断其他两点。
(2)提取时间信息——定时日照图上的时间信息往往是隐藏着的,需要同学们“挖掘”,关键在于找出并确定太阳光照图上重要的七个时间点,如右图所示: (3)综合运用与地方时相关的运用:计算地方时、区时、昼夜长短、日出日落时间,确定日界线和日期。
地球运动制作人:李淑霞周振国于斌审核人:赵春秀高考目标定位课前预习一、知识框架请先阅读考纲和学习目标,完成本节的知识框架。
二、重点知识回顾1.地方时计算的四个特殊时刻特点。
2.两条日期变更线,沿地球自转方向日期如何变更。
3.画图表达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4.昼夜长短的时空变化规律?纬度:太阳直射哪个半球,哪个半球就;而且纬度越高,昼越夜越;极地地区有极昼现象。
季节:太阳向哪个半球移动,哪个半球的昼就在变,夜变。
北半球夏至日,的昼达到最长,夜达到最短。
北半球冬至日,相反。
5.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规律?纬度:同一日期,正午太阳高度从所在纬度向递减。
(近大远小)季节:当太阳直射点移向所在纬度,该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在变;相反,当太阳直射点远离所在纬度,该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在变。
(来增去减)北半球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范围是,达到一年中最小值的范围是;北半球冬至日,相反。
课上探究重点探究一:时间的计算及日期的变更地方时计算方法:①经度差(同减异加)②求时间差(15°/h,1°/4m)③求地方时(东加西减)区时计算方法:①时区(经度/15,四舍五入)②求时区差(区时差)(同减异加)③求区时(东加西减)【典型例题】加勒比海岛国海地当地时间2009年1月12日16时53分,发生里氏7.0级强烈地震。
震中(北纬18°30′,西经72°30′)距海地首都太子港只有15千米。
中国政府不仅向海地提供了大批紧急物资援助,同时,派出中国国际救援队乘专机飞赴海地,支援当地救灾。
据此并读图完成5~7题。
3.海地发生强烈地震时,北京时间为A.2009年1月11日15时53分B.2009年1月13日5时53分C.2009年1月12日9时53分D.2009年1月13日2时53分【典型例题】图中MN为晨昏线,阴影与空白区域分属不同的日期,读图回答题。
1.如果上图为南半球,北京时间为()A.0时B.8时C.12时D.16时2.如果上图为北半球,下列地理现象可能出现的是()A.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墨西哥高原B.湄公河正值汛期C.三江平原正值小麦收获季节D.巴西高原草木繁茂重点探究二:昼夜长短的变化【典型例题】读图2,图中①②③表示北半球不同纬度三地白昼长度随时间变化。
专题一地球运动规律地球运动的基本特征[典题例证明思路](2013·高考天津卷)下图所示照片是摄影师在夜晚采用连续曝光技术拍摄的。
照片中的弧线为恒星视运动轨迹。
读图回答(1)~(2)题。
(1)据上图判断,摄影师拍摄的地点位于()A.低纬地区B.中纬地区C.北极附近D.南极附近(2)上图中a恒星视运动转过的角度约为50°,据此判断摄影师连续拍摄的时间为()A.1个多小时 B. 3个多小时C.5个多小时 D. 7个多小时【思路分析】1.获取信息要准确(1)设问信息明确思路第(1)题,主旨词是“拍摄地点”,限制词是“据上图判断”,分析时要结合图中信息进行判断。
第(2)题,主旨词是“判断摄影师连续拍摄的时间”,限制词是“a恒星视运动转过的角度约为50°”,分析时要把握住“恒星的视运动实质上就是地球自转的反映”这一基本思路。
(2)题干信息捕捉词语从题干中“恒星____________”可知要从地球________运动方面分析解答。
(3)图表信息抓住关键2.常见误区要避免第(1)题,注意不到图中北极星仰角大小的信息,联想不到北极星只能在北半球夜空看到和北极星的仰角就是当地的地理纬度等知识。
第(2)题,不能把“恒星的视运动”和地球自转联系起来分析。
【自主解答】(1)________(2)________[规律方法巧运用]地球运动及相关地理现象时空规律总结(1)近远日点与冬夏至日①从时间上区分:远日点的时间是7月初,夏至日的时间是6月22日;近日点的时间是1月初,冬至日的时间是12月22日。
②从公转轨道位置上区分近日点在冬至日的东侧,远日点在夏至日的东侧。
(2)春分与秋分①春分日:是太阳直射点由南向北穿过赤道的时刻。
②秋分日:是太阳直射点由北向南穿过赤道的时刻。
[触类练习要旁通]1.读“地球自转线速度随纬度变化图”(甲)和“地球公转速度变化图”(乙),完成(1)~(2)题。
(1)关于地球运动速度的描述,正确的是( ) ①地球自转的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②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各处都相等 ③地球公转的线速度是均匀分布的④地球公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都是7月初最慢,1月初最快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2)甲图M 点的纬度、乙图N 点的月份分别是( ) A .30°、1月 B .60°、7月 C .60°、1月 D .30°、7月 模块一 自然地理事物的原理与运动规律 高考总复习第二轮·地理(福建专用)时间的计算[典题例证明思路](2013·高考广东卷)北京时间2012年12月21日19∶18,北半球迎来冬至。
地球的运动规律及意义一、核心考点归纳1.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2.黄赤交角及其影响3.昼夜长短的变化与判断4.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5. 南北半球太阳日出日落方向及物影的判断二、高考题型构建【命题视角1】 时间的计算与日期判断1.(2013·广东卷)北京时间2012年12月21日19:18,北半球迎来冬至。
此刻,日期为2012年12月22日的地区约占全球面积的( )A .0 B.13 C.12 D.232. (12·广东文综)2012年春分日,我国甲、乙、丙、丁四地的日出时间(北京时间)分别为5:20,6:20、7:20、8:20。
则四地的经度最接近105°E 的是 ( )A .甲地B .乙地C .丙地D .丁地[方法点拨] 时间的计算与日期判断1.地方时、区时的计算计算地方时、区时时,要遵循“东加西减、两地每相差经度15°(或1个时区)时间就差1小时”的法则。
第二天所占比例等于180°经线地方时除以24小时。
2.重要依据: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2时;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时;平分昼半球的经线的地方时是12时,平分夜半球的经线的地方时是0时。
【命题视角2】 昼夜长短的判断与计算(2013·山东卷)气温的日变化一般表现为最高值出现在14时左右,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
图3示意某区域某日某时刻的等温线分布,该日丙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
读图回答5~6题。
1.下列时刻中,最有可能出现该等温线分布状况的是( )A .6时B .9时C .12时D .14时2.该日( )A .日落时刻甲地早于乙地B .日落时刻甲地晚于乙地C .正午太阳高度甲地大于乙地D .正午太阳高度甲地小于乙地(2012·天津文综)第30届奥运会将于2012年7月27日19时12分(零时区区时)在伦敦开幕。
结合图文材料,回答(1)~(2)题。
专题一地球和地球的运动规律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2012年7月16日凌晨,“双星伴月”天象出现,金星、木星和月亮在天空中组成了一幅“乐歪嘴”的笑脸。
据此回答1~3题。
1.不包含图中天体的天体系统为 ( )。
A.太阳系B.河外星系C.银河系D.总星系
2.与地球相比,图中三天体均缺少 ( )。
A.岩石B.大气C.液态水D.阳光
3.当金星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时,我们可以看到在太阳表面有一个小黑点慢慢滑过,这种天象被称为“金星凌日”,除金星外,还可能形成“凌日”天文现象的行星是
( )。
A.火星B.木星C.水星D.天王星
解析第1题,图中天体属于太阳系中的天体,当然也属于银河系和总星系,河外星系是指银河系以外的天体系统。
第2题,由所学知识可知,地球上71%的地区覆盖着水,而在月球、金星和木星上至今还未发现有液态水。
第3题,发生“凌日”天文现象的行星,必须位于太阳与地球轨道之间,所以水星也可以形成“凌日”天文现象。
答案 1.B 2.C 3.C
读某地竿影端点日运动轨迹图,回答4~5题。
4.图中立竿处(O点) ( )。
A.位于北极圈以内,竿影端点按顺时针方向移动
B.位于北极圈以内,竿影端点按逆时针方向移动
C.位于南极圈以内,竿影端点按顺时针方向移动
D.位于南极圈以内,竿影端点按逆时针方向移动
5.同一日期竿长不变,若O点的纬度变高,则 ( )。
A.OA变长,OB变长B.OA变长,OB变短
C.OA变短,OB变短D.OA变短,OB变长
解析第4题,读图可知,该地立竿全天都有日影,表明该地发生了极昼现象,又因为OA小于OB,说明OA表示正午日影且指向南,进而推知该地位于南极点附近,再根据太阳视运动特点可知,竿影端点按逆时针方向移动。
第5题,若O点纬度变高,正午太阳高度会变小,则OA变长;根据发生极昼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和子夜(零时)太阳高度之和等于太阳直射点纬度的2倍这个规律可知,零时的太阳高度会变大,因而OB会变短。
答案 4.D 5.B
小明和小亮于同一天出生在我国的甲、乙两个城市,下图为他们16岁生日那天所在城市的天气预报图。
据此回答6~8题。
6.他们的生日最可能为 ( )。
A.3月20日B.4月1日
C.9月15日D.10月1日
7.甲城市位于乙城市的 ( )。
A.东南方向B.东北方向
C.西北方向D.西南方向
8.下图为小明所在学校的两份作息时间表,该校判订冬夏两份不同作息时间表的依据是
( )。
A.气温高低
B .地球自转
C .昼夜长短
D .光照强弱 解析 第6题,根据图中日出日落时间可以判断出,北半球昼长夜短,且昼夜长短相差不大,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靠近赤道,可以排除A 、D 选项,次日昼长变短,可知太阳直射点在向南移动,则最可能为9月15日。
第7题,据上题分析可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而且靠近赤道;据图中日出和日落数据可知,甲城市昼长大于乙城市,则甲城市位于乙城市北部,又根据甲城市日出较早可判断,其位置偏东,所以甲城市位于乙城市的东北方向。
第8题,相对于夏季,冬季日出晚日落早,白昼时间短,故起床时间晚且就寝时间早,夏季相反。
答案 6.C 7.B 8.C
2013年6月21日7时09分,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读图回答第9题。
9.甲、乙、丙、丁四条曲线中表示该日北京太阳视运动路线的是 ( )。
A.甲曲线B.乙曲线C.丙曲线D.丁曲线
解析北半球夏至日时,北京昼长夜短,但不可能出现极昼现象,故选C。
答案 C
10.下列有关北回归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北回归线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每年都会缓慢变动的
B.北回归线的纬度数值与黄赤交角度数互余
C.若黄赤交角度数变大,则北回归线向南移动
D.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解析北回归线的纬度数值等于黄赤交角度数,所以北回归线随黄赤交角的变化而变化,黄赤交角目前认为是23°26′,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黄赤交角每年都会缓慢变动;黄赤交角度数变大,北回归线向北移动;只有当太阳直射赤道时,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答案 A
11.(2012·安徽高考)右图为安徽省平原地区某中
学的操场和行道树示意图(晴天8:00前后,东
操场大部分被行道树的树荫覆盖)。
为充分利用
树荫遮阳,6月某日16:00~16:45该校某班
同学上体育课的最佳场地是
( )。
A.①B.②C.③D.④
解析该地晴天8:00前后,东操场大部分地区被树荫覆盖,此时太阳大致位于东南方位,而太阳高度变化具有对称性规律,午后16时以后太阳位于西南方位,此时树荫也大部分覆盖西操场,从太阳方位来判断,①地树荫遮阳效果更好,由此可判断A项正确。
答案 A
二、综合题(共56分)
12.下图中阴影部分日期与其他地区不同,PQ为昼夜半球分界线,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20分)
(1)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____,M点的地方时是________,N点的地方时是
________。
(6分)
(2)下列光照图中最接近图示日期的是________。
(4分)
(3)简述该日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
(4分)
(4)图中M点位于N点的________方向。
该日M、N两点中白昼较长的是________点,自
转线速度较大的是________点。
(6分)
解析第(1)问,阴影部分日期与其他日期不同,则N点所在经线为零时经线或180°经线,PQ为昼夜半球分界线,则PQ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为6时或18时,因为O点所在经线与N点所在经线相差45°,故N点所在经线不可能为零时经线,故其为180°经线,O 点地方时为18时,PQ为昏线,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23°26′N,太阳直射点经度、M点和N点的地方时通过计算得出即可。
第(2)问,结合上题分析可知,此时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故B选项所示日期接近图示日期。
第(3)问,该日正午太阳高度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第(4)问,M点位于N点的西北方向,N点出现极夜现象,M点纬度低,自转线速度较大。
答案(1)(23°26′N,45°E) 12时21时
(2)B
(3)该日正午太阳高度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4)西北M M
13.下图为某两日昼半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36分)
(1)请在图中画出太阳的直射光线。
(6分)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
(6分)
A.甲图中相同高度旗杆的影子①地比②地长
B.乙图中北京地区太阳从东北方向升起
C.从甲图到乙图,地球的公转速度越来越快
D.两图中①地与③地的经度相同,地方时也相同
(3)描述甲图中北半球昼夜长短的纬度差异。
(7分)
(4)写出乙图中北京的日期和时间(北京时间)。
(8分)
(5)简述从甲图到乙图的过程中,②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情况。
(9分)
解析(1)绘制太阳的直射光线,首先要明确太阳直射光线的延长线一定经过地心;其次要明确甲、乙两幅图的时间,从甲图可以看出北极圈内全部为昼,因此甲图是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的昼半球,乙图南极圈内全部为昼,因此是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的昼半球。
(2)甲图表示太阳直射北回归线,①地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要比②地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大,因此①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小于②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由于①地和②地位于同一条经线上,图示时间①地旗杆的影子要比②地的长。
乙图表示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此时北京昼短夜长,当地应当是东南日出、西南日落。
从甲图到乙图,太阳直射点由北回归线向南回归线移动,地球公转速度先是变慢,在7月初经过远日点时最慢,然后逐渐加快。
①地和③地经度相同,但①地地方时为12:00,③地地方时为0:00。
(3)昼夜长短分布规律是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昼长于夜,而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昼现象。
(4)乙图表示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因此日期是12月22日;根据图中0°经线的位置判断出90°W的时间是12月22日12时;北京时间采用的是120°E的地方时,要比90°W的时间早14小时,因此北京时间是12月23日2时。
(5)从甲图到乙
图太阳直射点从北回归线向南移动到南回归线,②地位于赤道上,因此②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先增大,再变小。
秋分日最大,达到90°,夏至日和冬至日最小。
答案(1)图略。
要求:与地心在同一条直线上,甲图、乙图各一条直射光线,分别指向两个直射点。
(2)A
(3)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昼现象。
(4)12月23日2时。
(5)甲图中,②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为一年中的最小值,此日后,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到9月23日前后,②地正午太阳高度为一年中的最大值,然后由最大值逐渐减小,到乙图所示时刻,②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为一年中的最小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