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老师:诗人·商人·善人
- 格式:docx
- 大小:19.37 KB
- 文档页数:7
2021年南昌市第十二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列小题。
复活(节选)列夫·托尔斯泰聂赫留朵夫在监狱大门口拉了拉铃。
他不知道玛丝洛娃今天情绪怎样,又想到她和她同监的人都对他保守着什么秘密,不禁提心吊胆,神经紧张。
他向出来开门的看守说明要见玛丝洛娃。
看守回去打听了一下,告诉他玛丝洛娃在医院里。
聂赫留朵夫就上医院。
医院看门的是个和善的小老头,立刻放他进去,问明他要见什么人,就把他领到儿科病房。
一个青年医生,浑身散发着石炭酸味,在走廊里接见聂赫留朵夫,严厉地问他有什么事。
这位医生处处体恤囚犯,因此经常同监狱当局,甚至同主任医生发生冲突。
他唯恐聂赫留朵夫提出什么违章要求,就表示他对任何人一视同仁,还装出一副怒气冲冲的样子。
“这里没有女病人,这里是儿科病房。
”青年医生说。
“我知道,不过这里有个女人是从监狱里调来担任助理护士的。
”“对,这样的女人这儿有两个。
您究竟有什么事?”“其中有个叫玛丝洛娃的,我同她很熟。
”聂赫留朵夫说。
“我想见见她,我为她的案子要到彼得堡去上诉。
我想把这东西交给她。
里面只有一张照片。
”聂赫留朵夫从口袋里掏出一个信封,说。
“行,这个可以。
”医生态度缓和下来说,接着吩咐一个系白围裙的老太婆把助理护士玛丝洛娃叫来。
“您要不要在这儿坐一下?到候诊室去也行。
”“谢谢您。
”聂赫留朵夫说,趁医生态度好转,就向他打听玛丝洛娃在医院里工作得好不好。
“还不错,要是考虑到她过去的生活经历,应该说很不错了。
”医生说,“喏,她来了。
”老太婆从一扇门里走出来,后面跟着玛丝洛娃。
玛丝洛娃穿一件条纹连衣裙,外面系着白围裙,头上扎着一块三角巾,盖住头发。
她一看见聂赫留朵夫,脸刷地红起来,迟疑不决地站住,然后皱起眉头,垂下眼睛,踏着走廊里的长地毯快步向他走来。
她走到聂赫留朵夫跟前,本想不同他握手,但后来还是向他伸出手,她的脸涨得越发红了。
先生用古文怎么说_先生的古文先生用古文怎么说五柳先生传的文言文练习译文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表字。
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用它做了自己的号。
他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
喜欢读书,不过分在字句上下功夫,每当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连饭都忘了吃。
他有嗜酒的天性,因为家里穷,所以经常没有酒喝。
亲戚朋友知道他有这种嗜好,有时摆了酒叫他来喝。
他一来就要把酒喝光,希望一定喝醉。
喝醉了就回家去,并不装模作样,说走就走。
简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遮不住风和阳光。
粗布短衣上面打了很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安然自若,经常写文章来消遣时光,从文中也稍微透露出自己的志趣。
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这样过完了自己的一生。
赞语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心忡忡,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从这句话看,他应该是五柳先生这类人吧?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快乐。
他大概是无怀氏时候的百姓,或者是葛天氏治下的百姓吧?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
东晋末年,社会黑暗,风气污浊,很多人不择手段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满着虚伪与欺诈。
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官场不满,辞去官职,归隐田园,过着俭朴的生活。
长于诗文辞赋,多田园诗。
其诗文多歌颂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淳朴的农村生活。
代表作有《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等。
本文是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写的自传,作者正是通过五柳先生“颇示己志”,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生平陶渊明(365~427),东晋浔阳柴桑人,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著名诗人。
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对他的评价还有隐逸诗人,靖节先生。
后世称他为“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
主要内容本文在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多用否定句。
总结“不”(否定句)的作用: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迁的成语迁的成语:安⼟重迁、安故重迁、不迁之庙、变躬迁席、不次之迁、出幽迁乔、出⾕迁乔、东徙西迁、东迁西徙、改⾏迁善、改俗迁风、改过迁善、见异思迁、见善必迁、流离播迁、陵⾕变迁、孟母三迁、情逐事迁、迁于乔⽊、迁莺出⾕、迁延岁⽉、迁延时⽇、迁延⽇⽉、迁延羁留、迁延稽留、迁延观望、迁延顾望、迁善远罪、迁善塞违、迁善去恶、迁善改过、迁善黜恶、迁乔出⾕、迁兰变鲍、迁风移俗、迁⾂逐客、情随事迁、乔迁之喜、迁客骚⼈、迁怒于⼈、迁思回虑、事往⽇迁、事过情迁、事过景迁、事过境迁、三迁之教、时移势迁、时过境迁、询迁询谋、下乔迁⾕【成语解释】(1)安⼟重迁:⼟:乡⼟;重:看得重,不轻易。
安于本乡本⼟,不愿轻易迁移。
(2)安故重迁:安于旧俗,不轻易改变(3)不迁之庙:古代不迁⼊祧庙合祭⽽单独进⾏祭祀的帝王家庙。
(4)变躬迁席:移动⾝体,离开席位。
表⽰谦恭。
(5)不次之迁:次:顺序,等第;迁:官位升迁。
⽐喻超出常规的提升官级。
(6)出幽迁乔:语出《诗·⼩雅·伐⽊》:“出⾃幽⾕,迁于乔⽊。
”后以“出幽迁乔”⽐喻⼈的境遇好转或职位升迁。
(7)出⾕迁乔:从幽深的溪⾕出来,迁上了⾼⼤的乔⽊。
⽐喻地位上升。
(8)东徙西迁:同“东迁西徙”。
(9)东迁西徙:谓四处迁移,居⽌不定。
(10)改⾏迁善:改变不良⾏为,诚⼼向善。
同“改⾏为善”。
(11)改俗迁风:迁:改。
改变风俗习⽓。
(12)改过迁善:改正错误,变成好的。
指去恶就善。
(13)见异思迁:迁:变动。
看见另⼀个事物就想改变原来的主意。
指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专⼀。
(14)见善必迁:迁:去恶从善。
遇到好事,⼀定去做。
(15)流离播迁:见“流离播越”。
(16)陵⾕变迁:陵:⼤⼟⼭;⾕:两⼭之间的夹道。
丘陵变⼭⾕,⼭⾕变丘陵。
⽐喻世事变迁,⾼下易位。
(17)孟母三迁: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三次迁居。
(18)情逐事迁:见“情随事迁”。
(19)迁于乔⽊:迁:迁移。
乔治艾略特的简介乔治·艾略特,原名玛丽·安·伊万斯Mary Ann EvansGeorge Eliot;1819年11月22日-1880年12月22日,是一位英国小説家。
出生在华威郡一个中产阶级商人家庭父亲曾是木匠,后暴发成为房地产商人。
三十几岁时,她因翻译工作而开始文学生涯,之后还担任“西敏寺评论”杂志的编辑;在此期间经由介绍,她认识了一生的挚爱刘易斯George HenriLewes,刘易斯已有妻室,但艾略特依旧不顾外在压力,与其同居;两人随后迁居德国;回国后,虽不见容于当时社会,但两人仍恩爱幸福,在工作与生活中,相互扶持。
其作品包括《佛罗斯河畔上的磨坊》1860年和《中间进行曲》1871年-1872年等。
乔治·艾略特是位描写的大师,她不仅擅长描写人物的外貌,而且擅长描写人物的内心。
这些成段的细致入微的描写把她的人物一下子拉到了读者的面前——真实而亲切。
著名批评家阿巴·伍尔逊说过,多萝茜"是所有小说人物中最美丽,最高尚的女主人公。
" 让批评家得出这个结论的恐怕少不了小说中对人物外貌和内心的描写,乔治·艾略特所塑造的人物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不像有的批评家所说的是"狭隘的维多利亚时期道德教条"的传声筒。
作者本人也曾辩解说:"我的作用是美学意义上的陶冶,而非充当教化的老师——我的目的是要唤起社会道义所呼唤的高尚情感,而不是为社会规定什么。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
作者在人物塑造方面注重的是其艺术感染力而不是别的东西,而且她出色的人物塑造技巧使她达到了这一"目的"。
然而,正如另一位英国小说家伍尔芙所说,"专心阅读乔治·艾略特,就是发现我们对她了解得多么少。
"更多地了解这位作家,更好地领略其作品的艺术魅力还有赖于广大读者的悉心阅读和专家学者的深入探讨。
2022-2023学年黑龙江省鹤岗市统招专升本语文二模测试卷(含答案) 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30题)1.《氓》属于《诗经》中的()A.风B.大雅C.小雅D.颂2.先秦诸子中善于采用欲擒故纵,引君入彀手法的是()A.孟轲B.庄周C.荀况D.墨翟3.被后世尊为至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的是()A.孟子B.孔子C.庄子D.老子4.春秋笔法的含义是()A.大同思想B.礼制思想C.微言大义D.儒家思想5.《故乡的野菜》的作者是()A.周树人B.周作人C.茅盾D.郁达夫6.下列属于鲁迅短篇小说集的是()A.《热风》B.《朝花夕拾》C.《野草》D.《故事新编》7.具有大散文气度和风范的文化散文的杰出代表是()A.余光中B.余秋雨C.王国维D.季羡林8.其诗被称为诗史的是()A.李白B.白居易C.杜甫D.王维9.下列作品出自《诗经》的是()A.《国殇》B.《蒹葭》C.《行行重行行》D.《短歌行》10.在《赤壁赋》中,苏子认为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这里是想表达()A.自然界的广博B.造物者的万能C.消极无为的心态D.积极旷达的心境11.易安居士指的是()A.秦观B.辛弃疾C.李清照D.柳永12.屈原《哀郢》一诗的主要特点是()A.神话传说隐喻B.香草美人比兴C.通篇纪行叙事D.通篇感慨论述13.元杂剧《汉宫秋》的作者是()A.关汉卿B.马致远C.王实甫D.白朴14.郭沫若是下列哪个文学社团的发起者之一()A.文学研究会B.创造社C.沉钟社D.新月社15.李商隐的无题诗,大多属于()A.爱情诗B.政治讽喻诗C.咏史诗D.咏怀诗16.《湘夫人》的作者是()A.屈原B.宋玉C.贾谊D.曹植17.在先秦诸子中,主张自然无为的是()A.孔子B.庄子C.墨子D.韩非子18.《张中丞传后叙》在写作上的最大特色是()A.抒情和议论并重B.议论和叙事并重C.叙事和抒情并重D.叙事和描写并重19.在肺换气的过程中使肺泡气中氧气进入肺泡血液的动力是()A.氧气的分压差B.氧气的溶解度C.氧气的分子量D.机体温度20.在叙述进行中暂停一下,插入另外一段叙述,插叙完毕,再把原叙述进行下去,这种叙述顺序属于()A.顺序B.平叙C.倒叙D.插叙21.早期癌包括()A.癌前病变和不典型增生B.上皮内瘤变和原位癌C.原位癌和早期浸润癌D.不典型增生和上皮内瘤变22.诗歌以飘逸自然为主要风格的唐代大诗人是()A.杜牧B.李白C.杜甫D.刘禹锡23.辛弃疾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自称()A.季鹰B.桓温C.江南游子D.刘郎24.沈从文的文学作品题材多取自()A.北平古城B.成都故居C.湘西世界D.延安边区25.从编排特点来看,《左传》是一部()A.纪传体断代史B.国别体史书C.纪传体通史D.编年体史书26.不相隶属的机关之间联系工作应当用()A.通报B.通知C.函D.请示27.朱自清《背影》的最主要特点是()A.真实简明B.闲适伤感C.清丽典雅D.以情制胜28.苏轼的文学主张是()A.辞必已出惟陈言之务去B.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C.明道致用事信言文D.胸有成竹心手相应29.称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是()A.班固B.韩愈C.鲁迅D.茅盾30.下列句中画线的关联词,用得正确的一项是()A.这种桥不但形式美,而且结构坚固B.我生病时,同学们既然关心我,但是老师也来看我C.长江三峡中,在过去看有那么一段无法通航,由于礁石太多了D.因为天下雨,因此他来晚了二、填空题(20题)31.被称为亚洲第一诗人的是____32.南洪北孔的戏曲代表作分别是《长生殿》和《____》33.《诗经》又被称为诗三百,共有____篇34.倡导古文运动,主张惟陈言之务去的唐代文学家是____35.戴望舒在其诗作《____》中选择了雨中丁香作为忧愁的象征36.柳永是宋代____词派的代表作家37.《行路难》(其一)中表现诗人远大抱负的两句诗是____,____38.柳永《八声甘州》:____,何事苦淹留?39.以文坛硬汉著称的20世纪美国著名小说家是____40.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叹年来踪迹,____?41.哀吾生之须臾,____42.____,霜叶红于二月花43.《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畔草》:____,遗我双鲤鱼44.《务虚笔记》是我国当代作家____的长篇小说45.杜甫《兵车行》:生女犹得嫁比邻,____46.世界四大吝啬鬼形象指《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悭吝人》中的阿巴贡、《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和《死魂灵》中的____47.____,一一垂丹青。
《安持人物琐忆》全文西山逸士吴昌硕轶事吴湖帆轶事赵叔孺先生轶事记大风堂事吴待秋与冯超然记费龙丁与陈半丁记钱瘦铁、陶寿伯、顿立夫记丰子恺陆小曼记庞左玉与陈小翠记螺川事记宋守玉袁寒云轶事记梁众异记赵叔雍王湘绮章太炎马通伯吴棠和吴永(附记朱疆部一二事)记况公一二事记张鲁庵记陈蒙安记陈病树记夏剑丞与周梅泉记蒋密韵后人记杨云史记弹词艺人黄异庵记十大狂人事记造假三奇人记同行嫉妒之种种笑话记几个纨绔荒唐子记所见的几个名票友润例、诊金之种种怪现状几个旧友李烈钧与华夫人记程潜与杨虎记太极形意八卦三个内家拳事报应安持人物琐忆——记十大狂人事? 陈巨来冒孝鲁冒孝鲁,景璠,如皋老狂人鹤亭诗人之子也,为北京某大学专攻俄文之高材生,任颜惠庆驻苏大使馆一等秘书有年。
解放后,任复旦大学外文教授时,余以鹤丈之介始与相识,觉其人之狂傲,有逾于老父。
渠每读鹤丈诗文后,必指摘之,连呼不通不通。
老人亦只能默认而已。
盖其邃于国学,故敢如此也。
凡有自命文人雅士者,以诗文就正者、至多读三行,即云:好好,掷还了(忆先外舅况公,昔年黄公渚孝纾、龙榆生沐勋尝以词求正,原封未动,外批“至佳”二字还之。
故黄、龙二人提及况公时,必大詈不已。
孝鲁还读三行,。
似比况公略谦邪,)湖帆平日以词自炫,尝亲书小楷,付珂王罗版影印(后附《和晏词小令》一卷,乃倩女词人周金柬霞代书而提刀者),名曰《佞宋词》,求孝鲁为作序。
孝鲁以其老父至好也,故嘱湖帆求鹤老撰之。
鹤老大窘,事后谓余曰:这词,做周女徒孙都不够格,真无从恭维之也。
湖帆又坚嘱孝鲁作跋,跋成,竟莫名其妙。
余后问之,孝鲁笑云:他词更莫名其妙啊。
但在丙申、丁酉间,渠以许效庳之介求太极名家乐幻智奂之医病,乐公以气功治愈之。
他们畅谈虚字语助词,乐云:读通《论语》,虚字也通了。
孝鲁自此遂乐老师乐老师不已矣。
后告余云:斯人非徒以拳术鸣也。
观此,则非对任何人都狂了。
孝鲁好色之登徒子,亦惧内之大王,但只要避了河东狮,艳闻逸史,层出不穷。
商人读后感800字2021文档《商人》是由莎士比亚所写的一部具有极大讽刺性的喜剧。
当时的矛盾尖锐,又连续发生涝灾和严寒,平民开始,资产阶级力量。
文中的人物大多是这一背景的化身。
主人公是富商安尼奥,为了好友巴萨尼奥的婚礼,向夏洛克借。
约定还不了款,不要钱,只要割一半肉即可。
后失事,无力偿还,被夏洛克告上法庭,坚持要他一磅肉。
后被好友未婚妻鲍西娅假扮律师,诡辩相救:割的一磅肉必须正好一磅,不能多也不能少,不准若了就是谋害了的公民要没收财产。
夏洛克是一个人守财奴,结果不用多说,后他的女儿杰西卡与主人公友人罗伦佐私奔,安尼奥无罪释放。
这本书的写法是剧本格式,情节都是跌宕起伏的,但是却是从头到尾都在讽刺。
一个正义代表安尼奥,一个代表夏洛克和新时代标志鲍西娅,绕着金钱的处判展开。
我可能会更加懂得夏洛克,他是资本的代表,一毛不拔的守财奴铁公鸡,讨厌尼奥,所以当机会送上门时,便趁机置他于死地,疯狂的他,他借款给安尼不要钱。
安尼奥是一个徒,而夏洛克是一个在受欺辱的人,这是人性。
在人的复杂中是合理的,是种群的和不公造就了一个恶魔的出现。
这个可怜的反方其实并不可恨,可能很多人会讨厌他,认为他可恨,可恶。
仆人跑了,投奔敌方,女儿抱着自己的财产与敌方友人跑了,就只剩他孤立无援,被世界抛弃。
人人都爱光明,喜欢完全美化,重友情,宽宏大量的人文主义代表安尼奥,讨厌自私自利,害人害己的夏洛克。
这其实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描写夏洛克时,集所有园素于一身,写尽他的阴险与狠毒,给他一个凄凉结局。
奥却要他的一磅肉,,但这些并不是让人们去讨厌他,而是让人们看看那时的不公:府对人的歧视和排斥,人被禁止拥有财产,仇视人的人,殴打辱骂,甚至剥夺了他们生的权利。
这正是的不公,造就了夏洛克。
无法律庇护的他如何斗得过,这又如何让夏洛克不怨不恨。
让他变得这样的,是这个不公的啊。
与夏洛克相遇真是太好了,懂得了他的苦,觉得大事也不过如此,知道他的结局,就知道如何对待才是可以接受的。
安徒生故事童话故事书由来介绍安徒生童话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即诗意的美和喜剧性的幽默。
前者为主导风格,多体现在歌颂性的童话中,后者多体现在讽刺性的童话中。
下面就是我们给大家带来的安徒生故事童话故事书由来介绍,希望大家喜欢!《安徒生童话》作者简介一安徒生(全名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英文名:HansChristian)(1805——1875),安徒生是丹麦19世纪著名童话作家,世界文学童话创始人。
他生于欧登塞城一个贫苦鞋匠家庭,早年在慈善学校读过书,当过学徒工。
受父亲和民间口头文学影响,他自幼酷爱文学。
11岁时父亲病逝,母亲改嫁。
为追求艺术,他14岁时只身来到首都哥本哈根。
经过8年奋斗,终于在诗剧《阿尔芙索尔》的剧作中崭露才华。
因此,被皇家艺术剧院送进斯拉格尔塞文法学校和赫尔辛欧学校免费就读。
历时5年。
1828年,升入哥尔哈根大学。
毕业后始终无工作,主要靠稿费维持生活。
1838年获得作家奖金——国家每年拨给他200元非公职津贴。
安徒生终生未成家室,1875年8月4日病逝于朋友——商人麦尔乔家中。
安徒生文学生涯始于1822年。
早期主要撰写诗歌和剧本。
进入大学后,创作日趋成熟。
曾发表游记和歌舞喜剧,出版诗集和诗剧。
1833年出版长篇小说《即兴诗人》,为他赢得国际声誉,是他成人文学的代表作。
“为了争取未来的一代”,安徒生决定给孩子写童话,出版了《讲给孩子们听的故事》。
此后数年,每年圣诞节都出版一本这样的童话集。
其后又不断发表新作,直到1872年因患癌症才逐渐搁笔。
近40年间,共计写了童话168篇。
安徒生童话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即诗意的美和喜剧性的幽默。
前者为主导风格,多体现在歌颂性的童话中,后者多体现在讽刺性的童话中。
安徒生的创作可分早、中、晚三个时期。
早期童话多充满绮丽的幻想、乐观的精神,体现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特点。
代表作有《打火匣》、《小意达的花儿》、《拇指姑娘》、《海的女儿》、《野天鹅》、《丑小鸭》等。
安老师:诗人·商人·善人
诗人安老师,她的名字叫安娟英。
她没有做过老师,但是大家都称呼安老师,因为熟悉她的人都赞赏她的才华,尊敬她的人格,感佩她矢志不渝的商胆诗心,成为很多同辈后学心目中值得学习的楷模。
老师的称号,是对她这辈子最好的诠释。
安老师小时生活在无锡边缘的小镇——安镇。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安镇还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江南农村,重复着两千多年贫穷的生活。
在这样的环境里,却有一颗渺小但不卑微的心在跳动,无人觉察。
安老师在镇上上了小学,上了中学,由于家中成份不好,在那个年代备受歧视。
虽然安老师读书不错,性格活跃,爱好文艺,颇得老师同学街坊邻居的夸奖,但是身在农村的环境,注定一辈子还要重蹈先人的生命轨迹,安老师不甘心。
安老师在学校是个文艺骨干,唱唱跳跳、写写画画样样来事,出板报写文章卓尔不群,作文简直就是个小明星,这个爱好最终成了她一辈子割舍不断、魂牵梦绕的追求。
可是“文革”十年的浩劫,一个豆蔻年华的少女,梦想往往是不切实际的。
农民就是农民,命运一辈子将被禁锢在土地上,几乎不可能改变,等待她的是结婚生子,生老病死。
真的如此吗?认命吗?不!她暗下决心,她要离开这个祖祖辈辈男耕女织的土地,她要离开这个贫穷困顿的环境,她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她不能选择生在何处,但一定要选择生命的方式。
转眼中学毕业了,回家务农,没有选择。
农村的习俗是早早的准备婚嫁,早日成家,早生贵子,但是安老师心里有着自己的小九九,她要跳出命在农村的魔咒,想到城里去发展。
七十年代的农村,经济几乎是濒临破产的边缘,吃饭都是问题。
父亲虽然是老党员、公社社长,但“文革”中被错划为“五·一六”走资派,挂着大黑板弯腰九十度挨批挨斗,每天向人民群众低头认罪。
父亲至死也不明白,一辈子憨厚老实时时刻刻心系百姓的自己,到底
要向父老乡亲认什么罪。
母亲为了能让家里的生活有一点改善,偷偷摸摸做点小生意,那也就是交换点东西那么原始,还被揭发为堕落的资产阶级生活方式,打成投机倒把的坏分子、四类分子,剪了头发游街,跪在碎瓷片上示众。
现在看来简直是笑话,可当时那个牛鬼蛇神横扫一切的大形势下,提心吊胆,风声鹤唳,一点让人笑不出来。
家中尚有两个年幼的小弟弟,安老师稚嫩的双肩担负起了半个家长的责任。
由于极端贫困,他们有时只能靠亲友接济为生,饿得睡倒在农田里,吃南瓜花,啃山芋藤,那是常有的事。
听说城里有配给,生活比较稳定,满大街的工人阶级各个根正苗红,年轻人的前途一片光明。
安老师心向往之,想要改变命运,唯有一条途径,嫁到城里去!要知道上个世纪中国人民的户籍是很难转移的,除非嫁到城里别无他途,要不永远钉死在土地上,做一辈子农民。
二十岁看到六十岁,没有任何悬念。
农村的风俗,十七八岁就要开始张罗提亲介绍对象,安家也不例外。
例外的是安老师好像一点都不着急,有出身好的,有家境好的,
有长相好的,有性格好的,安老师一个都没看中。
人家都以为小姑娘长得漂亮眼界高傲气,却没人知道农民的命运是安老师所不想要的。
家里的亲友为她的婚事没少忙活,可是就不见安老师松口。
终于有一天,无锡城里的亲戚来说和婚事了,对方是工人,家庭清白,虽然普普通通,但是老实本分,正是安老师中意的。
小伙子一点都没有嫌弃安老师的家庭出身,安老师终于答应了,缘分到了。
按老的传统,婚姻基本上是先结婚后恋爱,只要双方同意,父母都满意,两人就登记结婚了。
那个时代结婚很简单,简直是简陋,安老师浑然不在意,高高兴兴开始了城里的生活,一个单纯的女孩子终于跳出了祖祖辈辈的生命轮回,她很满意。
安老师住的街道是那种老的里弄,街巷狭窄,住户比邻,老式的平房鳞次栉比,两层小楼都是稀罕物。
虽然居住条件比较差,但是安老师对物质倒是没有任何挑剔,她更在乎的是别人对她的看法和评价。
安老师自小就是个活泼开朗、热情大方的性格,左邻右舍都不拿
她当外人,她也把那些叔叔阿姨大爷大妈当亲人。
每天早上去买早饭,安老师总是帮那些年老多病腿脚不便的街坊邻居带早饭,一买就是好多年,风雨无阻。
有时多得手里都拿不下,家里人不免要埋怨,可安老师却一点都没有嫌烦过。
街道上有五位孤寡老人没有人照料,安老师主动帮他们买菜、洗衣、做饭,准备年货,忙得连自家的年夜饭都来不及好好安排。
安老师就是这么个热心人,数年如一日,不求回报,毫无怨言。
安老师虽是从农村出来的,却是一副古道热肠,家长里短有点困难的,她都乐意伸出手去帮一把。
只要说起安老师,邻居没有不竖大拇指的,人缘,就是这么好!安老师就像一滴泉水,终于汇到了无锡这条古运河里,她很适应,适应城市的节奏。
老天终于开眼了,好人终得好报。
安老师的一言一行,当地街道的领导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终于有一天街道书记沈大姐问她愿不愿意发挥她的特长,到当地文化站去当一名编外的宣传队员。
当然愿意,这个岗位虽然待遇不高,但安老师觉得荣誉很高,她特别乐意,从此干得像一头快活的小鹿,不知疲倦。
她写宣传栏、组织宣传队、
建图书馆、建活动中心,忙得不可开交。
文化站的图书室原本就没有几本书,再加上常年没有经费,起不到任何阅读的作用。
领导为了这事打报告、跑上级,急得团团转,一点音讯都没有。
安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不知道怎么帮上这个忙。
有一天她突然想到,每个单位不都要清理旧书吗,跟他们去化点缘可不可以呢?她第一个就想到了市图书馆,他们那里不但图书品质好,档次高,周转还快,淘汰掉的书籍杂志一点都不过时,请他们支援一下区级文化站说不定有可能。
想到就干,第二天安老师就冒冒失失地跑到市图书馆,找到有关领导说明来意,真是心想事成,图书馆的领导居然爽快答应了,还不带任何条件。
这下可把安老师乐开了花,赶紧跑回跟文化站的领导报喜,大家都夸安老师能干,为站里解决了一个大问题。
安老师的心里自然也是美滋滋的,能为单位出力,能给领导分忧,就是对自己最大的肯定。
没有任何私心杂念,那个时代的普通人,就是这么单纯,安老师也不例外。
安老师亲自带了人到市图书馆,搬了两大车图书回来,一分钱都没花,文化站顿时改了模样。
没
有书,文化站哪里像个文化场所啊,安老师立下一大功,令人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