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同步备课教案-第6单元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86.50 KB
- 文档页数:3
语文八年级(上)22.《孟子三章》
22孟子三章
一、教材解析
《孟子三章》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章。
本单元为古诗文单元,每一篇作品都是历来被传诵的名家名篇,都是厚重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是对自己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好材料。
正所谓:千古江山,人杰辈出。
他们或睿智善辩,述人生理想或忠于职守,勇担护国重任;或淡泊名利,追求诗意人生。
阅读这样的作品,对于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增加文化积淀,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用准确的语调有节奏朗读课文;
2.正确辨析课文中的疑难字、词、句的含义;
3.学习本文举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逐层推论的写法;理解排比句的表达作用。
4.理解孟子在本文中的思想观点。
感知逆境成才、多难兴邦的道理,学会在困境中奋起。
三、重点难点
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意,积累重要文言实词。
2.理解逆境成材的道理,学习本文举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逐层推论的写法。
3.体味孟子气势充沛的语句,体会围绕论点,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四、教学策略
1.教学时间:2课时
2.教学学法:运用学生预习,教师重点讲解,辅导课堂讨论。
朗读法,分层教学法,分组讨论法;延伸拓展法等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五、导学任务
1.搜集关于作者的小故事。
2.自读课文1——3遍,理清文章结构,在旁边做好批注。
3.自学课文生字,理解新词意思,要求读准字音,熟记字形,并通过工具书或上下文理解新词意思。
第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一。
第六单元单元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借助注解和工具书,积累文言词语,掌握语音和语义,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2、在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背诵课文,感受古人的智慧和胸襟,提升自己的精神品格。
单元教学重点:积累文言基础知识,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单元教学难点:背诵课文,感受古人的智慧和胸襟。
教材简析:本单元的几篇文章从不同角度回答了人应该有怎样的品格和志趣,阅读这些作品,要用心感受古人的智慧与胸襟。
同时要注重积累与背诵,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学生现状:学生学习自觉性不强,文言基础知识薄弱,阅读古诗文的能力低。
教学措施(1).简化头绪,突出重点, 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注重知识及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2). 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3).重视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4).实行分层目标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利用课外实行培优辅差,力争整体提高。
教学过程21.《孟子二章》第一课时《富贵不能淫》教学目标:1、熟读文本,背诵精彩片段。
2、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本文意思,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教学重点:熟读文本,背诵精彩片段,理解本文意思。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意思,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教学过程:导语: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么是不是只要是男人就可以是“大丈夫”呢?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
我们已经学过孟子的哪些文章?先请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孟子。
(一)你读我读,疏通文意1、朗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2、翻译课文。
先对照课文及工具书自主学习,疑难之处做标记,然后组内交流,还有不明白的地方班内交流,互助学习。
(二)你思我想,理解精髓思考以下问题,小组交流后,班内展示1、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哪三句话能概括其精髓?2、怎样才能做到有大丈夫之道呢?(三)你讲我讲,感受英雄思考: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大丈夫的标准,肯定珍藏着许多大丈夫的名字。
第六单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作者生平及相关常识,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名言警句。
2.培养学生借助文中的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大意,整体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反复诵读,训练学生诵读基本技能,品味诗文意境,培养其感悟能力。
4.把握文章脉络和写法,抓住文章主题内容,揣摩需要,提高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5.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健康的人格和积极向上的情操。
6.感悟中华文化博大,增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1.学会借助工具书,整体感知课文大意;2.诵读不同体裁的古代诗文名篇,从不同角度感受古人的智慧和胸襟;3.积累文言词语和名言警句。
教材分析:本单元的课文都是我国古代的经典名篇,从主题上来说,都与人的品格、志趣、情怀、抱负有关。
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整体把握紧扣单元训练项目,把相关知识联为一条教学线索,使单元整体运转,要通盘规划教学目标,内容,教学过程,坚持整体性,活动性,开放性,探究性,主体性,综合性,精心设计主题,调动主观能动性,《孟子〉三章》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借讨论战争强调行仁政、得人心的重要性,体现了孟子“得其民,斯得天下”的思想;《富贵不能淫》记述了孟子与景春关于“何谓大丈夫”问题的探讨,孟子借由对景春的反驳,说出了自己心目中“大丈夫”的标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则通过举例、归纳、对比等手法,论述了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
这几章都是《孟子》中的名篇,激励过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
《愚公移山》是《列子》中一则带有神话色彩的寓言,讲述了愚公不畏艰难,挖山不止,终于感动了天帝,“移山”成功的故事。
我们从中能够感受到愚公的聪明智慧,坚忍执着。
《周亚夫军细柳》是《史记》的选段,讲述了汉文帝在霸上、棘门、细柳三处军营劳军的故事,勾勒出了一个治军严明、刚正不阿的“真将军”形象。
五首古代诗词,有对田园生活、悠然心境的描绘(《饮酒》), 有对国破家亡、妻离子散的沉痛抒写(《春望》),有对疆场战士浴血奋战的热情赞颂(《雁门太守行》),有对空有才华、无从施展的无奈慨叹(《赤壁》),还有对沉闷现实的不满与对理想境界的热切向往(《渔家傲》),都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命运的感悟和思考。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22 《孟子》三章1.熟读文本,背诵精彩片段。
2.识记重点字词并翻译文章。
3.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本文意思,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1.了解有关孟子的文学常识,积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词汇,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体会“人和”的作用、“富贵不能淫”的大丈夫气节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从而培养个人的道德修养。
反复诵读,了解文章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理解文章的观点。
第一课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课前导入二千多年前的一个晚上,一豆青灯之下,一位鬓发颁白的老人,就着数片烘干的竹简卸下了191个篆体汉字。
文章篇幅虽然简短,但其中光辉的思想却闪耀千年,传诵至今。
这就是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板书课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背景探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孟子·公孙丑下》,孟子出身于鲁国贵族,他的祖先即是鲁国晚期煊赫一时的孟孙。
但当孟子出生时,他的家族已趋没落。
春秋晚期的大混乱,使他们的家族渐趋门庭式微,被迫从鲁迁往邹。
孟子从40岁开始,除了收徒讲学之外,开始接触各国政界人物,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宣传自己的思想学说和政治主张。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学”思想,提倡“以民为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反对兼并战争,他认为战争太残酷,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
(三)字词归纳PPT展示文言现象(1)通假字亲戚畔.之(“畔”同“叛”,背叛)(2)古今异义①委.而去之(古义:放弃。
今义:把事情交给别人去办;委托)②池.非不深也(古义:护城河。
今义:池塘)(3)一词多义①七里之.郭 (助词,的)夫环而攻之.(代词,代“三里之城,七里之郭)之亲戚畔之.(代词,他)寡助之.至(动词,到)三里之城.(内城)②城城.非不高也(城墙)(4)词类活用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作动词,巩固)③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作动词,震慑)(四)整体感知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①学生听课文录音,在舒缓的音乐中感知课文内容。
第六单元单元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借助注解和工具书,积累文言词语,掌握语音和语义,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2、在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背诵课文,感受古人的智慧和胸襟,提升自己的精神品格。
单元教学重点:积累文言基础知识,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单元教学难点:背诵课文,感受古人的智慧和胸襟。
教材简析:本单元的几篇文章从不同角度回答了人应该有怎样的品格和志趣,阅读这些作品,要用心感受古人的智慧与胸襟。
同时要注重积累与背诵,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学生现状:学生学习自觉性不强,文言基础知识薄弱,阅读古诗文的能力低。
教学措施(1).简化头绪,突出重点, 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注重知识及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2). 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3).重视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4).实行分层目标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利用课外实行培优辅差,力争整体提高。
教学过程21.《孟子二章》第一课时《富贵不能淫》教学目标:1、熟读文本,背诵精彩片段。
2、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本文意思,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教学重点:熟读文本,背诵精彩片段,理解本文意思。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意思,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教学过程:导语: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么是不是只要是男人就可以是“大丈夫”呢?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
我们已经学过孟子的哪些文章?先请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孟子。
(一)你读我读,疏通文意1、朗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2、翻译课文。
先对照课文及工具书自主学习,疑难之处做标记,然后组内交流,还有不明白的地方班内交流,互助学习。
(二)你思我想,理解精髓思考以下问题,小组交流后,班内展示1、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哪三句话能概括其精髓?2、怎样才能做到有大丈夫之道呢?(三)你讲我讲,感受英雄思考: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大丈夫的标准,肯定珍藏着许多大丈夫的名字。
第六单元单元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借助注解和工具书,积累文言词语,掌握语音和语义,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2、在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背诵课文,感受古人的智慧和胸襟,提升自己的精神品格。
单元教学重点:积累文言基础知识,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单元教学难点:背诵课文,感受古人的智慧和胸襟。
教材简析:本单元的几篇文章从不同角度回答了人应该有怎样的品格和志趣,阅读这些作品,要用心感受古人的智慧与胸襟。
同时要注重积累与背诵,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学生现状:学生学习自觉性不强,文言基础知识薄弱,阅读古诗文的能力低。
教学措施(1).简化头绪,突出重点, 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注重知识及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2). 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3).重视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4).实行分层目标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利用课外实行培优辅差,力争整体提高。
教学过程21.《孟子二章》第一课时《富贵不能淫》教学目标:1、熟读文本,背诵精彩片段。
2、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本文意思,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教学重点:熟读文本,背诵精彩片段,理解本文意思。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意思,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教学过程:导语: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么是不是只要是男人就可以是“大丈夫”呢?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
我们已经学过孟子的哪些文章?先请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孟子。
(一)你读我读,疏通文意1、朗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2、翻译课文。
先对照课文及工具书自主学习,疑难之处做标记,然后组内交流,还有不明白的地方班内交流,互助学习。
(二)你思我想,理解精髓思考以下问题,小组交流后,班内展示1、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哪三句话能概括其精髓?2、怎样才能做到有大丈夫之道呢?(三)你讲我讲,感受英雄思考: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大丈夫的标准,肯定珍藏着许多大丈夫的名字。
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本单元是文言文和古诗词单元,单元中的几篇文章从不同角度回答了“人应该有怎样的品格和志趣”这一问题。
或睿智雄辩地论述人生的理想和担当,或以奇特的想象寄寓不凡的要求,或以生动事迹彰显人物的品格,或以诗意的语言书写人生感悟和思考。
我们在阅读和学习这些经典作品时,要用心去感受古人的智慧和胸襟。
《〈孟子〉三章》选自《孟子译注》,本课所选的三章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富贵不能淫》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
孟子出生于鲁国贵族,后来家族没落,被迫从鲁迁往邹。
孟子从40岁开始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接触其统治阶级,宣扬自己的思想学说和政治主张。
孟子继承孔子的“仁政”思想,提倡“以民为本”“以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反对兼并战,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
《富贵不能淫》出自《孟子·滕文公下》,书中关于“大丈夫”的这段名言,句句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在历史上曾鼓励了不少志士仁人,成为他们不畏强暴,坚持正义的座右铭。
从中可以看出孟子对“仁”“礼”“义”的坚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自《孟子·告子下》,围绕客观环境与个人和国家命运的关系,阐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深刻道理。
这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
全文采用列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写法,逐层推论,使文章紧凑,论证缜密;此外,文章多用排比句和对仗句,既使语气错落有致,又造成一种势不可当的气势,有力地增强了论辩的说服力。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通过记叙愚公移山的故事,反应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定的毅力,同时说明了我们对待任何事情,只要有决心、有毅力,肯踏实苦干,就一定能战胜困难,取得胜利。
文中想象大胆,极具浪漫主义色彩,同时采用对比和烘托的手法,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敢于挑战的愚公形象。
《周亚夫军细柳》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通过描写汉文帝巡视、慰劳细柳军的场面,表现了周亚夫治军严谨、忠于职守、刚正不阿的“真将军”形象。
文中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通过对比来突出周亚夫“真将军”的形象。
全文用语简洁,明白晓畅,给我们展现了一位深得军心的“真将军”形象。
《诗词五首》包含《饮酒(其五)》《春望》《雁门太守行》《赤壁》《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这五首古诗词。
《饮酒(其五)》选自《<陶渊明集>卷三》,是一首五言古诗,写于陶渊明辞官归隐后。
该诗描写了诗人辞官归隐后悠然自得的心境和生活情趣,表现了诗人厌倦官场腐败,决心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春望》选自《杜诗详注》,是杜甫在安史之乱时期于长安所作。
该诗描述了诗人困居长安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表现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怀。
《雁门太守行》选自《李贺诗歌集注》,该诗描绘了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赞颂了将士们奋勇杀敌的战斗意志和誓死为国效力的决心。
《赤壁》选自《樊川诗集注》,该
诗通过对赤壁之战的评述,对历史的兴衰成败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告诫统治者们不要心存侥幸。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选自《李清照集笺注》,这是一首记梦之作。
通过对梦境的描述,创造了一个既梦幻又真实的神话世界,抒发了词人对现实的不满以及对自由的向往和对光明的追求。
“写作”由一封感谢信入手,告诉我们如何做到表达得体,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综合性学习”让我们了解了文化遗产是什么,我们身边都有哪些文化遗产。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本单元中的作者生平、相关文学常识,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积累文言句式,积累名言警句。
2.培养学生借助文中的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大意,整体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反复诵读,训练学生学习诵读的基本技能。
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品味诗文中优美意境。
培养学生对古代诗词的感悟能力和审美意识。
4.能分清不同的对象、场合、目的等要素,使语言表达发挥最佳效果,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
5.了解什么是文化遗产及我们身边有哪些文化遗产。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前预习,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疏通文章,并查找和课文有关的背景材料和作者资料。
2.把握文章的脉络和写法,抓住文章的主体内容,有效地提高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3.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朗读、断句、背诵、译文,增强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4.揣摩语言,提高对文言文和古诗文的赏析能力。
5.通过例文引路使学生明白如何做到表达得体。
6.通过搜集身边的文化遗产活动,积极参加有关文化遗产的推荐、评选、撰写申请报告等各项活动,培养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联系本单元中的文言文和古诗词的内容,引导学生去感悟人的品格和志趣,体会古人的智慧和胸襟。
2.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健康的人格和积极向上的志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锻炼学生在写作中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提高综合素养。
4.认识保护我国文化遗产的意义,能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文化的精华,
培养自我的“文化自觉”,增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教学重点
1.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虚词的含义,把握它们的用法。
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2.熟读成诵,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品味文中的智慧和诗中的优美意境,体会古诗词的韵律美。
3.通过了解文章的背景及当时作者所处的环境、心态来把握文意,更有效地体会和感受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烘托、情景交融的写法。
4.了解倡议书、感谢信的一般结构,学习写作倡议书,做到表达得体。
5.通过搜集身边的文化遗产活动,积极参加有关文化遗产的推荐、评选、撰写申请报告等各项活动,培养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教学难点
1.背诵课文,感受古人的智慧和胸襟。
2.体会诗词的艺术魅力和韵律特点,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
3.锻炼学生在写作中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提高综合素养。
4.认识保护我国文化遗产的意义,增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1.突出重点,简化程序。
注重知识的迁移和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2.重视沟通课本内外的联系,联系实际生活,拓宽学习渠道。
3.分层次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培优辅差,整体提高。
《<孟子>三章》3课时
《愚公移山》2课时
《周亚夫军细柳》1课时
《诗词五首》2课时
写作表达要得体2课时
综合性学习身边的文化遗产1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