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编 侵权责任法
- 格式:ppt
- 大小:120.50 KB
- 文档页数:21
侵权责任法第八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是为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明确侵权责任,预防并制裁侵权行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而制定的法律。
由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于2009年12月26日通过,自2010年7月1日起实施。
[
第八章
第六十五条因污染环境造成损害的,污染者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第六十六条因污染环境发生纠纷,污染者应当就法律规定的不承担责任或者减轻责任的情形及其行为与损害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
第六十七条两个以上污染者污染环境,污染者承担责任的大小,根据污染物的种类、排放量等因素确定。
第六十八条因第三人的过错污染环境造成损害的,被侵权人可以向污染者请求赔偿,也可以向第三人请求赔偿。
污染者赔偿后,有权向第三人追偿。
浅析侵权责任法第八条中的“共同”摘要:侵权行为法以自己责任、过错责任为基本原则,每个人对且仅对自己的过错行为负责,“无行为就无责任”,否则,人们的行动与活动自由将会受到极大的限制。
但是,人类社会群居杂处,很多损害的发生是因多人所致,特别是近代社会侵害人为多人的情形极为常见。
很多国家都对多数人侵权做出了规定,我国侵权责任法颁布后将其规定在第8条。
关键词:多数人侵权;共同;主观说;客观说中图分类号:d9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3-0152-02一、多数人侵权之概述多数人侵权责任指的就是二人以上实施侵权行为时产生的责任[1]11-12。
在比较法上来看,许多国家或地区的民法都对多数人侵权责任加以规范,如《德国民法典》第830条和第840条、《日本民法典》第719条、《瑞士债务法》第50、《荷兰民法典》第166条、《俄罗斯民法典》第1080条和1081条、我国台湾地区“民法典”第185条等等。
新中国成立以后《侵权责任法》颁布以前,我国的多数人侵权制度可以追溯到《民法通则》,该法第130条规定:“二人以上共同侵权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连带责任。
”应当说,其对共同侵权的规定是粗疏的,后来民通意见第148条针对教唆和帮助行为做出了规定。
不过法律仍然缺少共同危险行为等的规定,为了满足实践的需要,《证据规则》4到7条从举证责任导致的角度规定了共同危险行为。
后来的《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进一步细化了《民法通则》第130条的规定,该解释第4条则是从实体法的角度确定了共同危险行为制度。
依据这些规范建立起来的共同侵权责任,可以被分为三类:一是共同加害行为(《民法通则》第120条、《人身损害赔偿解释》第3条第1款);二是共同危险行为(《民法通则》第120条、《人身损害赔偿》第4条);三是教唆帮助行为(《民法通则》第120条、《民法通则意见》第148条)。
虽然一直在进步,但不可否认的是,该多数人侵权责任体系的内部存在诸多冲突和不和谐之处。
中国民法典适用大全中国民法典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一部法律,其规定的法律范围十分广泛,其适用范围也是十分广泛的。
一、婚姻法。
中国民法典第一编规定了婚姻法,其中包括夫妻关系的建立和终止,夫妻共同财产的管理,夫妻之间的义务,夫妻离婚的权利,以及夫妻子女的权利义务等。
二、家庭法。
中国民法典第二编规定了家庭法,其中包括家庭关系的建立和终止,家庭共同财产的管理,家庭成员之间的法律义务,家庭纠纷的解决等。
三、继承法。
中国民法典第三编规定了继承法,其中包括继承人的资格,遗产的分配,遗嘱的订立和执行,遗赠的收受,遗书的认定,继承纠纷的解决等。
四、侵权责任法。
中国民法典第四编规定了侵权责任法,其中包括侵权人的责任,被侵权人的权利,损害赔偿的标准,侵权纠纷的解决等。
五、合同法。
中国民法典第五编规定了合同法,其中包括合同的订立,合同的履行,违约责任,合同纠纷的解决等。
六、公司法。
中国民法典第六编规定了公司法,其中包括公司的成立,公司的管理,公司的财务报告,公司的责任,公司的终止等。
七、民事诉讼法。
中国民法典第七编规定了民事诉讼法,其中包括民事诉讼的管辖权,民事诉讼的程序,诉讼证据的准备,诉讼的终结,诉讼纠纷的解决等。
八、物权法。
中国民法典第八编规定了物权法,其中包括物权的划分,物权的运用,物权的保护,物权的转移,物权纠纷的解决等。
九、房地产法。
中国民法典第九编规定了房地产法,其中包括房地产的认定,房地产的取得,房地产的管理,房地产的转移,房地产纠纷的解决等。
以上就是中国民法典适用的大全,中国民法典的适用范围十分广泛,可以为中国社会提供有力的法律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医疗损害责任(全文)(2009年12月26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发布单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发布文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21号【发布日期】2009-12-26【生效日期】2010-07-01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全文《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于2009年12月26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10年7月1日起施行。
第七章医疗损害责任第五十四条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有过错的,由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
第五十五条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应当向患者说明病情和医疗措施。
需要实施手术、特殊检查、特殊治疗的,医务人员应当及时向患者说明医疗风险、替代医疗方案等情况,并取得其书面同意;不宜向患者说明的,应当向患者的近亲属说明,并取得其书面同意。
第五十六条因抢救生命垂危的患者等紧急情况,不能取得患者或者其近亲属意见的,经医疗机构负责人或者授权的负责人批准,可以立即实施相应的医疗措施。
第五十七条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未尽到与当时的医疗水平相应的诊疗义务,造成患者损害的,医疗机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第五十八条患者有损害,因下列情形之一的,推定医疗机构有过错:(一)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章以及其他有关诊疗规范的规定;(二)隐匿或者拒绝提供与纠纷有关的病历资料;(三)伪造、篡改或者销毁病历资料。
第五十九条因药品、消毒药剂、医疗器械的缺陷,或者输入不合格的血液造成患者损害的,患者可以向生产者或者血液提供机构请求赔偿,也可以向医疗机构请求赔偿。
患者向医疗机构请求赔偿的,医疗机构赔偿后,有权向负有责任的生产者或者血液提供机构追偿。
第六十条患者有损害,因下列情形之一的,医疗机构不承担赔偿责任:(一)患者或者其近亲属不配合医疗机构进行符合诊疗规范的诊疗;(二)医务人员在抢救生命垂危的患者等紧急情况下已经尽到合理诊疗义务;(三)限于当时的医疗水平难以诊疗。
第1篇一、引言侵权责任是指侵权行为人因其违法行为侵害了他人的合法权益,依法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侵权责任的法律规定在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有着详细的规定。
本文将从侵权责任的基本概念、构成要件、责任承担方式以及相关法律条文等方面进行阐述。
二、侵权责任的基本概念1. 侵权行为:指行为人违反法律规定,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
2. 侵权责任:指侵权行为人因侵权行为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3. 侵权责任的法律规定:指国家通过立法对侵权行为及其法律责任进行规范的法律规定。
三、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1. 违法行为:侵权行为人实施了违反法律规定的侵权行为。
2. 侵权事实:侵权行为造成了他人合法权益的损害。
3. 因果关系:侵权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4. 责任能力:侵权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责任能力。
四、侵权责任的承担方式1. 赔偿损失:侵权行为人应当赔偿受害人所遭受的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
2. 恢复原状:侵权行为人应当恢复受害人的合法权益。
3. 赔偿精神损害:侵权行为给受害人造成精神损害的,侵权行为人应当赔偿精神损害。
4. 惩罚性赔偿:在特定情况下,侵权行为人应当承担惩罚性赔偿。
5. 公正补偿:在侵权行为给国家、集体或者他人造成重大损害时,侵权行为人应当承担公正补偿。
五、相关法律条文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1)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条:因侵权行为造成他人损害的,侵权行为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2)第一千一百六十六条:侵权行为人应当赔偿受害人的损失。
(3)第一千一百六十七条:侵权行为人应当恢复受害人的合法权益。
(4)第一千一百六十八条:侵权行为给受害人造成精神损害的,侵权行为人应当赔偿精神损害。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1)第三条:侵权行为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2)第四条:侵权行为人应当赔偿受害人的损失。
(3)第五条:侵权行为人应当恢复受害人的合法权益。
(4)第六条:侵权行为给受害人造成精神损害的,侵权行为人应当赔偿精神损害。
民法典新规则解读八:网络侵权责任红旗原则第1197条【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连带责任】网络服务提供者知道或者应当知道网络用户利用其网络服务侵害他人民事权益,未采取必要措施的,与该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
解读:“红旗原则”最早出现在美国1998年《版权法(修正案)》中,即如果侵犯著作权(主要是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事实是显而易见的,就像“红旗”一样飘扬,网络服务提供者就不得视而不见,或以不知道侵权为由来推脱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1]。
“红旗原则”要求网络服务提供者尽到合理的注意义务,不能对非常明显的侵权内容或链接采取不闻不问的“鸵鸟政策”。
[2]否则,就应认定主观上具有过错,不再享受“避风港原则”所谓“通知加删除”免责条款的庇护,而需对用户或者第三方的直接侵权行为承担共同侵权责任。
我国法律上关于“红旗原则”的规定,最早见诸于2000年12月21日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3](法释〔2000〕48号,以下简称《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解释》),《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解释》第5条规定:“提供内容服务的网络服务提供者,明知网络用户通过网络实施侵犯他人著作权的行为,或者经著作权人提出确有证据的警告,但仍不采取移除侵权内容等措施以消除侵权后果的,人民法院应当根据民法通则第130条的规定,追究其与该网络用户的共同侵权责任。
”2013年修订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22条第(三)项规定:“网络服务提供者为服务对象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供服务对象向公众提供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但不知道也没有合理的理由应当知道服务对象提供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侵权的,不承担赔偿责任。
”第23条规定:“网络服务提供者为服务对象提供线索或者链接服务,在接到权利人的通知书后,根据本条例断开与侵权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的链接的,不承担侵权责任;但是,明知或应知所链接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侵权的,应当承担共同侵权责任。
浅谈《侵权责任法》中第八条“共同实施”的涵义[摘要]2009年12月26日我国《侵权责任法》的颁布,意味着我国民法典的进一步完善。
为保护我国公民及法人的个人权利、维护社会秩序提供了更有力的法律保障,适应了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
但大多数人对该法中“共同实施”具体涵义的理解仍不够充分,因此,对该法中“共同实施”的概念、涵义及本质等内容加以概括、分析和讨论,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侵权责任法;共同实施;共同侵权;意思联络《侵权责任法》于2010年7月1日起开始实施。
该法主要解决民事权益受到伤害时所引发的责任承担问题,体现了现代民法的人文精神,隐含了我国民事立法对个体权益保护的深度转向。
不同于关注国家权利的公法,处于私法核心地位的民法乃是公民个体自由与尊严的保障,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社会理念和思想,从司法的角度为人们塑造了一个全新的对个人权利与责任认识。
一、《侵权责任法》第八条“共同实施”的具体涵义(一)对共同侵权行为认识的不同理论观点《侵权责任法》中第8条对共同加害行为做出了具体的规定:二人以上共同实施侵权行为,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连带责任。
这其中的“共同实施”可以理解为我们常说的“共同侵权”。
一般认为,所谓共同侵权行为也称为共同过错、共同致人损害行为,是指加害人为二人或二人以上共同侵害他人合法民事权益造成损害,加害人应当承担连带责任的侵权行为,共同侵权行为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主体,包括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自然人和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构成的情形。
目前无论哪一种司法规范,都没有具体说明“共同”的具体涵义,因此对其的理解和分析也有着不同的说法,对侵权损害构成要件的认识也不尽相同,总的来说,较为广泛的且被大家接受的理论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1.主观理论这种观点认为若仅以“通谋”为构成侵权的主要要件,将会使共同侵权的范围缩小,从而不利于对受害者的权益保护。
它作为一种较为早期的共同侵权行为理论,反映了早期立法者和司法者严守过错责任原则,严格限制连带责任的指导思想。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
第六条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根据法律规定推定行为人有过错,行为人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第七条行为人损害他人民事权益,不论行为人有无过错,法律规定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的,依照其规定。
第二十八条损害是因第三人造成的,第三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第二十九条因不可抗力造成他人损害的,不承担责任。
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三十一条因紧急避险造成损害的,由引起险情发生的人承担责任。
第四十一条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损害的,生产者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第四十三条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损害的,被侵权人可以向产品的生产者请求赔偿,也可以向产品的销售者请求赔偿。
产品缺陷由生产者造成的,销售者赔偿后,有权向生产者追偿。
因销售者的过错使产品存在缺陷的,生产者赔偿后,有权向销售者追偿。
第七十三条从事高空、高压、地下挖掘活动或者使用高速轨道运输工具造成他人损害的,经营者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第九十一条在公共场所或者道路上挖坑、修缮安装地下设施等,没有设置明显标志和采取安全措施造成他人损害的,施工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侵权责任法》详解民事主体的人身、财产遭受损害时,原则上应自己承担该损失。
若有可归责事由存在,可要求他人承担违约责任、缔约过失责任或者侵权责任。
如果根据《侵权责任法》以及其他法律规定的归责事由,某人应对他人的人身、财产损害承担侵权责任,则其所应承担的侵权责任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可分别归入不同的范畴(领域)。
一曰侵权责任方式;一曰侵权责任形态。
所谓“侵权责任方式”,指所承担的侵权责任的具体表现形式。
《侵权责任法》第15条规定的八种责任方式可以分为两类:①非财产责任。
如赔礼道歉;消除影响、恢复名誉。
②财产责任。
如返还财产;恢复原状;赔偿损失(包括支付精神损害抚慰金)。
对于赔偿损失这一责任方式,《侵权责任法》第25条规定:①损害发生后,当事人可以协商赔偿费用的支付方式。
②协商不成的,赔偿费用应当一次性支付;一次性支付确有困难的的,可以分期支付,但应当提供相应的担保。
所谓“侵权责任形态”,指侵权责任由谁承担,如何承担的问题。
在《侵权责任法》中,侵权责任形态表现为三种类型结构:①直接责任与替代责任。
②单方责任与双方责任。
③单独责任与共同责任。
侵权责任形态不是直接的考查内容,但在理解侵权责任由谁承担,如何承担这一问题上具有基础性作用,不可不察。
(一)直接责任与替代责任1. 直接责任直接责任,指对自己的行为或者自己管理控制的物致人损害的后果承担侵权责任的侵权责任形态。
直接责任是“自己责任原则”的体现,要求责任自负,是一般的侵权责任形态。
如无法律明文规定,他人无须对侵权人的侵权行为承担侵权责任。
2. 替代责任(1)概念。
侵权责任法(2009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现行有效发布:2009-12-26实施:2010-07-01基本信息发文字号主席令第21号效力级别法律时效性现行有效发布日期2009-12-26实施日期2010-07-01发布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律修订2009年12月26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正文第一章一般规定第一条立法目的为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明确侵权责任,预防并制裁侵权行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制定本法。
第二条保护范围侵害民事权益,应当依照本法承担侵权责任。
本法所称民事权益,包括生命权、健康权、姓名权、名誉权、荣誉权、肖像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监护权、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著作权、专利权、商标专用权、发现权、股权、继承权等人身、财产权益。
第三条被侵权人的请求权被侵权人有权请求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
第四条法律责任的聚合与民事责任优先原则侵权人因同一行为应当承担行政责任或者刑事责任的,不影响依法承担侵权责任。
因同一行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和行政责任、刑事责任,侵权人的财产不足以支付的,先承担侵权责任。
第五条本法与其他法律的关系其他法律对侵权责任另有特别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二章责任构成和责任方式第六条过错责任原则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根据法律规定推定行为人有过错,行为人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第七条无过错责任行为人损害他人民事权益,不论行为人有无过错,法律规定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的,依照其规定。
第八条共同加害行为二人以上共同实施侵权行为,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连带责任。
第九条教唆帮助行为教唆、帮助他人实施侵权行为的,应当与行为人承担连带责任。
教唆、帮助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侵权行为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该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监护人未尽到监护责任的,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
第十条共同危险行为二人以上实施危及他人人身、财产安全的行为,其中一人或者数人的行为造成他人损害,能够确定具体侵权人的,由侵权人承担责任;不能确定具体侵权人的,行为人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