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供给学派的货币金融学说
- 格式:doc
- 大小:89.00 KB
- 文档页数:15
货币学派的货币金融学说一.货币学派的理论特点货币派的理论特点主要在于以下两点:第一,坚持经济自由主义,反对国家过多干预货币学派认为,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市场机制的作用是最重要的。
他们坚持自由市场和竞争是资源和收入合理分配的最有效方法,是导致个人和社会最大福利的最佳途径,如果政府干预经济,就将破坏市场机制的作用,阻碍经济发展,甚至造成或加剧经济的动乱。
因此,他们旗帜鲜明地反对任何形式的国家干预,特别是反对战后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和政策主张,认为除了货币之外,政府什么也不必管。
第二,特别重视货币理论的研究,承袭芝加哥学派“坚持货币至关重要这样一种理论研究方法”,认为“货币最重要”他们从现代货币数量说出发,把货币推到极端重要的地位,认为当代一切经济活动都离不开货币信用形式,一切经济政策和调节手段都要借助货币量的变动(扩张或收缩)来发挥作用。
因此,一切经济变量的变动都与货币有关。
货币推动力是说明产量、就业和物价变化的最主要因素,而货币推动力最可靠的测量指标就是货币供应量。
由于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取决于货币当局的行为,因此,货币当局就能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来调节整个经济。
主张把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减低到为自由市场经济能自如地活动提供一个稳定的支架,这就需要政府有效地将货币供应的增长控制在既适度又稳定的水平上,方法是实行“单一规则”,即固定货币供应增长率的货币政策。
除此以外,不应该也用不着对经济多加干预。
二、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及货币需求函数式(一)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弗里德曼对货币需求诸因素的分析,从研究人们为什么需要货币入手。
他认为,人们对于货币的需要,就像人们对别的商品和劳务的需要一样,故同样可采用消费者选择理论来进行分析。
一般消费者在对诸多商品进行选择时,必然要考虑以下三个因素:第一是效用,第二是收入水平,第三是机会成本。
弗里德曼认为,与消费者对商品的选择一样,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同样受这三类因素的影响。
他对影响货币需求的这三类因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第十章供给学派的货币金融学说学习目标•了解供给学派的兴起背景和主要论点;•掌握供给学派的储蓄与投资理论;•正确认识供给学派的通货膨胀理论;•辨析供给学派与其他经济学派在通货膨胀治理对策上的异同点。
主要内容1.一、供给学派的兴起和影响2.二、供给学派的主要论点和政策主张1.(一)复活“供给自创需求”的萨伊定律2.(二)力主市场经济,反对政府干预3.(三)通过减税刺激投资,增加供给4.(四)重视智力资本,反对过多社会福利5.(五)主张控制货币,反对通货膨3.三、储蓄与投资理论1.(一)税率对储蓄的影响1.1、税率对储蓄数量的影响2.2、税率对储蓄率的影响3.3、税率对投资的影响主要内容1.(二)储蓄和投资的结构配置2.(三)减税对储蓄和投资的时滞效应2.四、通货膨胀理论1.(一)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危害2.(二)通货膨胀的原因3.(三)通货膨胀的治理对策1.1、一般政策主张2.2、改变货币制度,恢复金本位制一、供给学派的兴起和影响供给学派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美国形成的一个新经济自由主义流派。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由于奉行凯恩斯主义的有效需求理论与需求管理政策,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致力于扩大需求方面,政府开支、赤字预算、货币发行、信用规模都在不断地膨胀,“消费主义”、“福利主义”盛行,使浪费和债务(公债、消费信贷等)成为从国家经济生活到家庭生活方式的特征,导致了社会储蓄率、投资率、生产增长率下降,削弱了经济的供给能力,酿成了滞胀恶果,威胁着美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能力。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注重供给因素的供给学派应运而生,几乎是在形成的同时就得到政府的赏识和采纳,而政府的重用又促进了供给学派的发展。
供给学派形成的时间较短,但对美国里根政府80年代的经济政策影响却最大。
里根的继任者布什总统上台后宣布要继续推行以供给经济学为支柱的共和党经济纲领,这意味着供给学派在20世纪90年代继续对美国经济乃至全世界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当代西方货币金融学说1. 引言货币金融学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货币的发行、流通以及金融市场的运作等问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西方世界的货币金融学说也在不断演进和发展。
本文将介绍当代西方货币金融学的主要理论观点和学派,并分析其对现实经济的影响。
2. 新古典货币理论新古典货币理论是当代西方货币金融学的一个重要学派,该理论主张货币的价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并且市场机制能够自动调节货币数量和利率水平。
新古典货币理论认为,货币供给的变化将影响价格水平和经济活动,因此货币政策应该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来实现宏观经济的稳定。
3. 新凯恩斯主义货币理论新凯恩斯主义货币理论是对凯恩斯主义货币理论的一种延伸和发展。
这一理论强调市场的不完全性和不确定性,认为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存在滞后效应和不确定性。
新凯恩斯主义货币理论主张货币政策应该注重实际经济状况和预期的管理,以避免通货膨胀或者通货紧缩的风险。
4. 供给学派货币理论供给学派货币理论强调货币供给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该学派认为,货币的增长会刺激经济活动和投资,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供给学派货币理论主张货币政策应该注重货币供给的稳定和增长,以推动经济的发展。
5. 结构主义货币理论结构主义货币理论是对新古典货币理论的一种修正和扩展。
结构主义货币理论认为,经济的结构性问题会对货币政策产生影响,货币的发行和流通不能简单地通过市场机制来决定。
因此,结构主义货币理论主张货币政策应该注重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改革,以实现经济的长期发展。
6. 实证研究除了理论研究,当代西方货币金融学还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
这些研究通过收集和分析实际数据,评估不同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实证研究为货币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并对现实经济的运行规律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7. 总结当代西方货币金融学说涵盖了多个学派和理论观点,每个学派都对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出了不同的建议。
这些理论和实证研究对于理解和应对现实经济中的货币金融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第十章货币供给理论本章重点问题1、基础货币2、货币乘数及其影响因素3、货币供给内生论和外生论第一节货币供给理论概述货币供给理论,是研究货币供给量的形成机制、运行机制和调控机制的理论;它是货币政策理论中同货币需求理论相对应的另一个侧面。
它所研究的问题主要包括:货币的涵盖范围、货币的供给方式、影响货币供给量的因素以及货币管理当局对货币供给的控制等。
一、货币供给理论的发展沿革相对于历史悠久的货币需求理论来说,货币供给理论的发展有些滞后,但早在金属货币时期,人们已经开始关注货币供给。
由于贵重金属开采量的限制,货币供给不足是经济中的主要问题,例如中国唐代中期曾经出现的“钱荒”和明清之际的“银荒”,都是货币供给不足的例证。
而真正突破金属货币供给限制的,是现代信用体系的货币创造机制。
因此一般认为,货币供给理论的思想渊源是18世纪的信用创造学说。
信用创造说的基本观点是:银行的功能在于为社会创造信用,银行能够通过发放贷款创造存款。
正是这一存款的派生机制,为货币供给理论的产生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后,英国经济学界在19世纪初和19世纪40年代,爆发了著名的“金块争论”和“通货争论”,为货币供给理论的发展完善创造了条件。
货币供给理论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其标志是C.A. 菲利普斯所著的《银行信用》一书出版。
该书第一次使用了“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的概念,为以后的货币供给理论提供了理论雏形。
而从20世纪30年代后到60年代初期,货币供给理论发展经历了一段消沉期。
这一时期正是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发展的鼎盛时期,在凯恩斯的货币理论中,货币供给一直是作为一个由货币当局控制的外生变量而出现的,其大小受货币政策的影响,是典型的货币供给外生论者,因而无论是各国政府还是经济学家都普遍忽视了对货币供给的研究。
1952年,J.E.米德发表了《货币数量与银行体系》一文,米德在文中首次采用货币供给方程对货币供应量与银行体系做出系统性分析,标志着现代货币供给理论的初步形成。
第十章供给学派的货币金融学说∙了解供给学派的兴起背景和主要论点;∙掌握供给学派的储蓄与投资理论;∙正确认识供给学派的通货膨胀理论;∙辨析供给学派与其他经济学派在通货膨胀治理对策上的异同点。
主要内容1.一、供给学派的兴起和影响2.二、供给学派的主要论点和政策主张1.(一)复活“供给自创需求”的萨伊定律2.(二)力主市场经济,反对政府干预3.(三)通过减税刺激投资,增加供给4.(四)重视智力资本,反对过多社会福利5.(五)主张控制货币,反对通货膨胀3.三、储蓄与投资理论1.(一)税率对储蓄的影响1.1、税率对储蓄数量的影响2.2、税率对储蓄率的影响3.3、税率对投资的影响主要内容1.(二)储蓄和投资的结构配置2.(三)减税对储蓄和投资的时滞效应2.四、通货膨胀理论1.(一)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危害2.(二)通货膨胀的原因3.(三)通货膨胀的治理对策1.1、一般政策主张2.2、改变货币制度,恢复金本位制一、供给学派的兴起和影响供给学派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美国形成的一个新经济自由主义流派。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由于奉行凯恩斯主义的有效需求理论与需求管理政策,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致力于扩大需求方面,政府开支、赤字预算、货币发行、信用规模都在不断地膨胀,“消费主义”、“福利主义”盛行,使浪费和债务(公债、消费信贷等)成为从国家经济生活到家庭生活方式的特征,导致了社会储蓄率、投资率、生产增长率下降,削弱了经济的供给能力,酿成了滞胀恶果,威胁着美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能力。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注重供给因素的供给学派应运而生,几乎是在形成的同时就得到政府的赏识和采纳,而政府的重用又促进了供给学派的发展。
供给学派形成的时间较短,但对美国里根政府80年代的经济政策影响却最大。
里根的继任者布什总统上台后宣布要继续推行以供给经济学为支柱的共和党经济纲领,这意味着供给学派在20世纪90年代继续对美国经济乃至全世界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广义的供给学派泛指那些注重供给方面因素的学者,包括费尔德斯坦、依万斯等温和的供给经济学者。
但一般所说的供给学派是专指那些特别强调供给、力主通过减税来刺激经济活动的一些学者,他们自称为正统的(纯粹的)供给学派,其代表人物有蒙代尔、拉弗、万尼斯基等。
二、供给学派的主要论点和政策主张(一)复活“供给自创需求”的萨伊定律供给学派认为,在供给和需求的关系上,供给居于首要的、决定的地位。
社会的购买能力取决于社会的生产能力,而社会的生产能力就是社会的供给能力,人们在向社会提供商品的过程中自然会创造出多方面的需求。
社会的供给能力越强,需求就越大,在信用货币制度下,不会出现购买力不足而发生商品过剩的问题。
供给学派不仅把萨伊定律奉为其理论和政策的基础,而且以此为武器,否定凯恩斯主义需求决定供给的理论和需求管理政策,他们认为经济发生滞胀完全是由于需求管理政策造成的,是需求过度和供给衰退的必然结果,其祸根就是凯恩斯需求决定供给的理论,因此必须坚决摒弃。
他们还认为经济发展的标志是供给的水平和能力,经济学的首要任务应当是研究如何促进生产、增加供给,仅仅在需求和分配上做文章是远远不够的。
(二)力主市场经济,反对政府干预供给学派从萨伊定律出发,认为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中供求总是均衡的。
他们宣扬企业家的创业精神和自由经营活动是促进生产、增加供给的关键因素,而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是企业家施展才能的最佳经济体制,在市场机制的充分作用下,各种经济变量都能自动趋于均衡,保证经济长期地稳定发展。
国家干预不仅会破坏市场经济的自动调节机制,而且往往由于干预不当而损害经济中的供给力量,例如凯恩斯主义的国家调节政策以充分就业为首要目标,注重需求方面的短期效果,不注重供给方面的长期利益;注重收入再分配的调节,把以税收、公债形式从企业和个人那里征集的过多社会资财,通过财政的转移性支付变成了巨大的消费而损耗掉,降低了资本积累,阻碍了生产发展,削弱了供给能力。
特别是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往往服从于政党之间的争斗,这种短期化行为,却对供给产生持久的破坏作用。
因此,政府过多地干预经济对国民经济有害而无益。
(三)通过减税刺激投资,增加供给供给学派认为,供给能自动创造需求,但供给的大小取决于产量的多少,产量是各种生产要素投入的直接结果,而生产要素的投入取决于各种刺激。
这些刺激应以提高储蓄率、投资率为目标,以鼓励企业家冒险和创业为满足。
因此通过各种刺激就能增加生产以达到增加供给的目的。
供给学派认为,在所有的刺激中,税率的变动是最重要、最有效的因素。
税率变动影响着劳动力的供应及其结构,影响着储蓄、投资以及各种有形的经济活动。
因为人们进行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虽然是收益,但他们所关心的不是收入总额,而是纳税后可支配收入净额,因此税率,特别是边际税率是关键的因素。
提高税率,人们的净收入额下降;减低税率,人们的净收入增加。
经济主体考虑是否增加活动,主要看由此带来的净收入增量是否合算来决定。
高税率因减少人们的净收益而挫伤劳动热情,缩减储蓄,致使利率上升投资萎缩,生产增长缓慢,商品供给不足。
而减税则具有与上述相反的作用。
供给学派认为减税不仅能将国民收入更多地积累在企业和个人手里,用以扩大储蓄与投资,增加供给,而且也不会影响政府的税收收入。
因为决定税收总额的因素不仅是税率的高低,更主要的是课税基数的大小。
高税率不一定使税收额增加,却常因压抑了经济主体的活动而缩减了课税基数,反而使税收额减少。
供给学派常用著名的“拉弗曲线”来说明税收与税率之间的函数关系。
供给学派依据拉弗曲线大声疾呼,美国的累进所得税率和资本收益税率已深深进入禁区,必须果断地进行减税。
一是减少个人所得税和边际税率;二是减免资本收益税。
费尔德斯坦认为:贯穿整个税法的精神,应该是强调降低边际税率,加强对工作、储蓄、投资与担当风险的刺激。
特别是鼓励资本家投资,以刺激生产和供给。
(四)重视智力资本,反对过多社会福利供给学派认为,“一国实际收入的增长,取决于其有形资本与智力资本的积累,也取决于其劳动力的质量与努力程度。
”尤其是当代智力资本所形成的科技革命,正在迅速改变着物质生产和人们生活的面貌,给人类带来极大的福利。
因此资本,特别是智力资本是人类福利的源泉,应当鼓励人们进行智力投资。
只有当有形资本和智力资本达到最大化时,人类福利才能达到最大化,若资本不足时,过多的福利只会产生不良作用,削弱了人们储蓄和投资的积极性,特别是压抑了积蓄智力资本的动力,滋长了穷人的依赖心理,使失业成本大大降低,人们不储蓄、不工作、不学习、不提高也能生存,这就不利于增加投资,不利于扩大就业,不利于鼓励进取,不利于刺激供给,不能达到真正的最大福利化社会。
同时过多的福利扩大了政府的社会性支出而排挤了私人的生产性支出,不利于消除赤字,不利于生产增长。
因此必须削减过多的社会福利。
(五)主张控制货币,反对通货膨胀由于供给学派以增加生产,扩大供给为主旨,所以他们的货币金融理论特别强调货币金融对于供给因素的影响;又因他们将减税作为主要武器,因而十分注重货币金融与财政政策的关系和相互作用。
他们从提高供给能力的角度出发,力主稳定货币,反对通货膨胀。
三、储蓄与投资理论供给学派把储蓄定义为:为了生产将来商品的最终目的而储存起来的那部分现在收入。
因此,储蓄既是真实信贷的最终基础,也是资本供给的主要来源,增加储蓄无疑有利于促进投资,扩大生产,增加供给。
他们认为,当前经济学的任务不仅要消除凯恩斯主义储蓄有害论的不良影响,理直气壮地鼓励储蓄,在提高储蓄的基础上增加投资,而且要着重分析影响储蓄和投资的各种因素,以利于扩大其规模。
关于储蓄和投资的影响因素,供给学派认为储蓄不只受收入的影响,投资也不仅取决于利率,在货币稳定的条件下,税率将对储蓄和投资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一)税率对储蓄和投资的影响1、税率对储蓄数量的影响税率对储蓄数量的影响主要通过可支配收入的变化产生的。
可支配收入是指收入中扣除税收以后的余额,是人们自己可以支配的净收入,也是储蓄的真实基数。
高税率直接减少可支配收入,将削弱人们的储蓄能力;而减税则通过提高可支配收入扩大了储蓄基数,增加了人们的储蓄能力,从而增加储蓄的数量。
因此,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税率变化与储蓄数量的变化成反比。
2、税率对储蓄率的影响储蓄率是指储蓄占可支配收入的比率。
影响储蓄率变化的因素很多,有社会的、经济的、文化的和传统的等各种因素。
在经济因素中,影响储蓄率变化的主要是消费倾向的大小和储蓄收益的多少。
由于各种资本收益都要征收所得税(国债有例外),因此,税率越高,不仅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下降,在消费额不变时会加大消费倾向,而且人们的以各种资产方式进行的储蓄收益中个人可支配收益就越少,导致当前消费的机会成本下降,这也将加大消费倾向。
因此,在其他情况不变时,税率与储蓄率也是成反比的。
高税率打击人们的储蓄意愿,降低储蓄率;而减税可以提高人们的资本净收入,使储蓄和投资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同时因加大了当前消费的成本,从而改变了人们的总支出构成,使可支配收入中的储蓄率上升。
3、税率对投资的影响对于投资来说,虽然利率是重要的因素,但却不是唯一的因素。
他们认为,投资收益、经济发展状况和前景、各种创业要素的发展(如新发明、新材料等)都会影响人们的投资行为。
在这些因素中,投资收益是影响投资的主要因素,但投资收益不只是受利率的影响,税率对投资收益也有重要的影响。
由于税率的高低直接增减投资者的可支配收益,高税率使投资者的可支配收益下降,挫伤投资的积极性。
因此,即使利率不变,只要降低税率,同样具有提高投资的作用。
特别是减税后,当长期储蓄率开始上升,必然减轻利率对于投资的压力,所以减税对于投资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储蓄和投资的结构配置供给学派认为,在货币稳定的情况下,减税不仅从总量上有利于储蓄和投资,而且在结构上有利于储蓄和投资的有效配置。
他们认为,货币不稳和高税率,不仅减少了储蓄数量,而且造成了储蓄结构的错误配置。
储蓄结构配置是指各种储蓄形式之间的结构状况,它对投资结构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在货币不稳和税率上升的情况下,长期金融资产的风险加大而可支配收益减少,人们的储蓄就会转向购买各种短期金融证券,储蓄向短期金融证券转移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
因为投资者只能借到短期贷款,对企业来说,要发行股票或债券形式的长期证券就更加困难。
这种情况显然不利于投资,尤其是新企业的发展。
储蓄的配置错误还可能发生在转向房产、土地或黄金等有形资产上,因为当货币不稳和税率上升时,意味着有形资产的收益相对提高,刺激人们把储蓄的很大部分用于购买有形资产而不愿用于投资,导致投资障碍。
因此,供给学派认为,储蓄不仅在总量上是投资的基础,而且在配置上也成为投资的条件。
储蓄的错误配置降低了储蓄的效率,致使金融市场失衡,阻碍了投资,加剧了供给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