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日耳曼学视野下的饮食文化学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33.70 KB
- 文档页数:3
跨文化交际中的饮食文化差异饮食文化是各种文化之间最具代表性和最明显的差异之一,跨文化交际过程中,饮食文化的差异不仅仅是在菜品口味上的差异,更是代表了对生活方式、价值观和社会文化的态度和反应。
饮食文化差异的了解和尊重,是跨文化交际沟通成功的关键之一。
饮食文化差异的表现食材差异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饮食文化最明显的差异是食材的选择和使用。
例如,中国人喜欢食用大量的蔬菜、米饭和豆腐,在日本饮食文化中,则通常将寿司、海鲜和苹果等食材作为主打,而美国人则较喜欢炸薯条、汉堡等快餐食品。
甚至在同一国家的不同地方,饮食差异也非常显著。
烹调方式差异不同饮食文化还表现在烹调方式上。
例如,中国饮食文化以炒、煮、爆、烤等方式烹饪,而印度饮食文化则偏好使用香料和辣椒,烧烤和高压锅等方式。
虽然方法不同,但都在追求最佳的口感、健康和美味。
餐食组合方式差异餐食组合方式也是饮食文化差异的表现之一。
例如,中国人传统上喜欢在一顿饭中搭配有汤、菜、米饭等,而在美国,人们喜欢往披萨上加很多配料和酱汁,还有浓重的奶油汁和牛排等。
这些都是不同地区人们将食材和菜肴组合起来的不同方式。
餐桌礼仪方式差异不同的餐桌礼仪同样代表着对文化差异的尊重。
例如,在中国,人们传统上认为用筷子吃饭是更卫生、更好的食用方式,在东南亚地区,则偏向使用汤匙和叉子;在欧洲,使用餐刀与叉子吃饭是非常流行的。
跨文化交际中的饮食文化差异应对方法尊重差异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应该尊重不同地区的食材选择、烹调方式和餐食组合方式等文化差异,以及对餐桌礼仪的不同看法。
这将有助于避免不必要的争吵和误解,促进友好的交流氛围,同时消除陌生感和不必要的不适感。
学习差异了解和学习不同饮食文化差异,是更好地理解对方文化的关键。
可以通过学习文化、旅游、交流等途径,了解文化历史、习俗、礼仪和文化差异,从而更好地与当地人沟通交流。
适应差异适应不同地区的饮食差异是跨文化交际中的一部分。
这可能需要你尝试一些你原本不喜欢的菜肴或烹调方式,尤其是在商务或社交场合,也表明了对文化差异的一种尊重。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学士学位论文THESIS OF BACHELOR论文题目:跨文化视野下的中国饮食文化传播研究---以留学生为例学生: 朴率智学生学号: 5091419072专业: 传播系指导教师: 禹卫华学院(系): 媒体与设计学院跨文化视野下的中国饮食传播研究--以留学生为例摘要中国的饮食文化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饮食文化不仅仅指的是对食物的材料的选择和加工,也包括了在消费的过程中,怎样去吃,吃的礼仪,等等。
中国人会用不同的食材加工出各种各样的美食,也可以用相同的食材加工出不一样的美食,美食不仅仅是食物,也是一种艺术。
饮食文化不仅仅包含了味觉,视觉和嗅觉的满足,也包含了文化的精神。
本研究侧重于从跨文化传播学角度来分析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播效果,本课题的文献述评部分侧重于这些方面。
研究结果可以帮助我们从留学生的视角,对中国饮食文化的跨文化传播现状,原因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
关键词:中国饮食文化,留学生,跨文化传播STUDY ON THE CHINESE FOOD COMMUNI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ROSS CULTURE -- TAKING THE STUDENTS AS AN EXAMPLELEABSTRACTChinese dietary culture is par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Dietary culture not only means food material selection and processing, but includes eating method and etiquette, etc. in consumption process. Chinese can make different food materials into various fine foods and make the same materials into different good foods. Cate is not only food, but also an art. Dietary culture contains not only gustatory, visual and olfactory satisfaction, but also cultural spirit. This study is focused on analyzing the propagation effect of Chinese dietary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culture communication, and the part of literature review in this paper places particular emphasis on this aspect. The research result can help us make a deeper analysis on the current trans-culture communication status and cause of Chinese dietary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n overseas student.Key words:Chinese dietary culture; overseas student; trans-culture communication目录第一章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的目的 (1)1.2 研究的意义 (1)第二章文献综述 (2)2.1 文化传播的定义 (2)2.2 关于跨文化传播 (2)2.3 中国饮食文化特点 (3)2.3.1 视觉之美 (3)2.3.2 味觉之美 (3)2.3.3 饮食的地域性 (4)2.3.4 文化与情感 (4)2.4 中国饮食文化传播渠道 (4)第三章研究方法 (5)3.1 问卷调查 (5)3.2 数据分析 (5)第四章研究结果分析 (5)4.1 留学生对中国饮食文化的认知度 (6)4.2 留学生对中国饮食文化的满意度 (7)4.3 留学生了解中国饮食文化的渠道 (9)4.4 留学生对中国饮食礼仪的了解 (10)4.5 留学生对于饮食文化传播的作用 (11)第五章不足和展望 (13)参考文献 (14)附录:调查问卷 (15)鸣 (16)第一章研究目的和意义1.1 研究的目的中国的美食文化,包含了很多方面的容,比如说,中国人的价值观伦理观,中国人的生活态度和习惯,中国人的沟通和交往方式,等等,这些也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
讨论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饮食文化差异中文1016班2010514077 李翊瑄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经济飞速发展的中国也在与世界经济不断的接轨。
从而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也在不断的体现出来,由此引出人与人之间在思维方式上差异形成了文化和文明上的差异,由人的思维方式物化后形成的一系列产物构成了人的文化和文明后又反过来强化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而在跨文化交际中饮食之间的差异正是由此而产生的。
社会文化反映了人类的饮食文化,而饮食文化又强化了一个国家的社会文化,使之更加的多元化。
在本论文主要浅谈中国与西方国家个别方面的饮食文化差异。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饮食文化;文化差异(一)味道VS营养西方饮食是一种理性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
西方人特别讲求和关心的是食物的营养成分是否搭配合宜,以及这些营养成分能否被充分吸收,有无其他副作用等。
而菜肴的色、香、味,则是次一等的要求。
即使是在饮食文化与我们比较相似的法国,涉及营养问题,双方便拉开了距离。
法国烹调虽然也追求美味,但同时还坚持“营养”这一大前提,一味舍营养而求美味的做法在任何一个西方国家都是不被赞成的。
中国民间有句俗话:“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味道是烹调的最高准则。
虽然人们在赞誉美食时,总爱说“色香味俱佳”,但那是根据我们感受色香味的感觉器官“眼、鼻、口”的上下排列顺序的。
人们内心对于“色、香、味”,从来都是“味”字当先的。
中国人通常重视味道,不太想到营养,这也反映在日常言谈之中,比如如家庭宴客,主菜端上台面时,常自谦地说:“菜烧得不好,不一定合您的口味,就凑合着吃吧。
”他绝不会说:“菜的营养价值不高,热量不够。
”在中国人的眼里,“吃”远不单纯是为了饱,也不是为了营养,有时吃饱了,还要吃,这是因为受不了“美味”的诱惑而尽情进行味觉享受。
但在西方的理性饮食观看来,这种超负荷的饮食不仅造成浪费,而且危害人体。
尽管中国人讲究食疗、食补、食养,重视以饮食来养生滋补,但我们的烹调却以追求美味为第一要求,致使许多营养成分损失破坏,因此营养问题也许是中国饮食的最大弱点。
饮食文化的跨文化传播与融合研究饮食文化是一个国度或种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全民性、群众性的文化。
饮食文化不仅与个人健康、人际关系、社会制度等方面密切相关,而且是国度与民族交流融合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饮食文化跨越地域与种族的传播与融合日益普遍,各国饮食文化成为文化和经济交流的桥梁。
本文旨在探讨各国饮食文化的跨文化传播与融合现象,并对其意义做出分析。
一、饮食文化的跨文化传播饮食文化跨文化传播的最基本形式是国家或国际交流。
随着世界各国的日益紧密的联系,饮食文化的跨文化传播日趋普及,一些食品如日本寿司、中国烤鸭、美国快餐等甚至成为当今国际风靡的美食。
在新兴的互联网上,各国的饮食文化交流层出不穷,全球各地的美食可以有机会在不同国家的餐桌上互相品尝。
饮食文化的跨文化传播,一方面是由于当今世界各国在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方面的日益密切,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全球旅游业的兴起,使得国际游客瞬间走入不同国家的餐饮场所。
这使得在世界各地的饮食文化交流得以快速传播。
二、饮食文化的跨文化融合饮食文化跨文化融合是指不同的饮食文化在融合过程中,互相借鉴、融合,并形成独特的风味。
在这个过程中,食品的颜色、香味、口感都会发生变化,从而使得各国饮食文化成为更加丰富的文化资源。
目前,跨文化融合的饮食文化已是全球化探究的热点。
例如在美国,有许多餐厅将中国、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的菜肴放在同一个菜单上,这样既方便了美国消费者的选择,也创造了新的美食。
此外,像法国鹅肝酱、意大利蒜泥腌鱼等本来属于一国的经典美食,也在跨文化传承下成为了全球的美食名片。
三、饮食文化的跨文化传播与融合意义饮食文化的跨文化传播与融合对全球经济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通过饮食文化的跨文化传播,全球各国经济和文化的界限得到了缩小。
各国饮食文化融合创造了新的贸易市场,促进了全球经济的发展。
同时,文化的交流融合也促进了各国人民对其他国家的了解与尊重。
其次,饮食文化跨文化传播与融合也是社会交流的桥梁,带动了各国文化、旅游产业等领域的蓬勃发展,为全球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盛宴。
跨文化视角下的中西饮食文化差异【摘要】我国古代《礼记·礼运》言:“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在西方,马克思说:“人们为了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
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行以及其他东西。
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资料本身。
”可见饮食的地位。
人类的饮食生活作为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饮食文化是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探讨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性可以加深对主、客体文化的理解,并增强我们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本文根据东西方的民族文化心理特征及哲学根源,着重对比论述中西方国家在饮食观念、结构等方面的差异性,从而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关键词】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浪漫;理性;性格浪漫主义饮食观vs 理性主义饮食观追溯中国饮食文化的哲学起源,首推东方古老的阴阳学,这是一种带有浓厚浪漫色彩的哲学。
因此中国人把美食当作一种感性的艺术追求。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
在中国的烹调术中,对美味的追求几乎达到极致,而对食物的营养搭配不太注意。
以至某些菜仅是味道的载体,例如名贵的海参、鱼翅、熊掌、驼峰,其主要成分只是廉价的动物胶,本身并无美味,全靠用鲜汤去喂它,喂饱了它,再来喂人。
《红楼梦》中讲过茄子的一种做法:“切成碎钉子,用鸡油炸了,再用鸡肉脯子合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豆腐干子、各色干果子,都切成钉子,拿鸡汤煨干了,拿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磁罐子里,封严了;要吃的时候儿,拿出来,用炒的鸡爪子一拌。
”味道肯定没得说,但茄子的本味和营养也基本消耗殆尽。
所以说中国受浪漫主义饮食观影响,不论营养搭配是否合理,但以口味为至高追求。
然而西方人则推崇科学理性的饮食观。
林语堂先生说:“西方人的饮食观念不同于中国,英美人仅以吃作为对一个生物的机器注入燃料,保证其正常的运行,只要他们吃了以后能保持身体健康、结实,足以抵御病菌、疾病的攻击,其他皆在不足道中。
跨文化视角下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及融合饮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特征之一,它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社会习俗。
中西方饮食文化因为地理、历史、宗教和传统等因素的不同,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然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西方饮食文化也在逐渐融合,互相影响,形成了新的风貌。
本文将从跨文化的视角探讨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及融合。
一、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1. 饮食习惯中西方饮食习惯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用餐时间、用餐方式和饮食结构上。
在西方国家,早餐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通常包括面包、麦片、牛奶和咖啡等。
而在中国,午餐和晚餐是最重要的两餐,通常包括米饭、面条、蔬菜和肉类等。
此外,西方人习惯用刀和叉进食,而中国人则习惯用筷子。
2. 食材选择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还体现在食材的选择上。
在西方国家,肉类和奶制品是主要的食材,而蔬菜和水果则作为配菜。
相比之下,中国人更加注重谷物、豆类和蔬菜的摄入,肉类和鱼类则作为主食。
此外,中国人还喜欢食用海鲜和豆制品,而西方人则更加偏爱奶制品和面包。
3. 烹饪方式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还表现在烹饪方式上。
在西方国家,烹饪通常采用烤、煮、炸等方法,追求食材的原汁原味。
而中国的烹饪方式则更加注重火候和调味,常见的烹饪方法包括炒、煮、蒸和炖等。
二、中西方饮食文化的融合1. 西方食材在中国的应用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西方食材进入中国市场,并被融入中国的饮食文化中。
例如,西方的奶制品如奶酪、黄油和酸奶在中国的消费市场逐渐扩大。
此外,西方的烘焙食品如面包、蛋糕和饼干也受到了中国消费者的喜爱。
2. 中西方烹饪技巧的交流中西方饮食文化的融合还体现在烹饪技巧的交流上。
中国的炒菜技巧和西方的烤肉技巧相结合,创造出了烤串、烤鸭等美食。
同时,西方的烹饪技巧也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西餐厅的开设和西式烹饪的普及。
3. 中西方餐饮文化的融合中西方饮食文化的融合还表现在餐饮文化的交流上。
越来越多的中餐馆和西餐厅在全球范围内开设,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选择。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中西饮食文化对比研究在现代社会,跨文化交际已成为一种常态。
饮食文化作为各国人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跨文化交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西饮食文化因地域和历史背景的不同,呈现出各具特色的差异。
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出发,对中西饮食文化进行对比研究,探讨两种文化的异同,以期加深人们对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尊重。
一、文化传统的差异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悠久的历史积淀。
中国人讲究“食以敬为天”,食物在中国文化中被赋予了极高的意义。
中国人善于将烹饪技艺传承千年,中餐烹饪技巧繁多,口味多样,注重调味和烹饪方法的细致。
中国餐桌上的菜肴种类繁多,涵盖了各种主食、副食和点心,每道菜品都有其独特的做法和寓意。
相比之下,西餐文化源自欧洲,强调用餐的礼仪和仪式感。
西餐在烹饪方法和口味上更加注重原料的味道和独特性,通常辅以调味品来提升菜肴的层次。
西餐区分了不同的用餐时间,如早餐、午餐、晚餐等,每一餐都有其固定的菜肴搭配和用餐方式。
二、饮食习俗的异同中国人在用餐时通常使用筷子,主食以米饭为主,配以各种菜肴。
中国人喜欢在餐桌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共同分享食物,体现了家庭和谐的重要性。
此外,中国人还有许多餐桌礼仪,如尊老爱幼、尊重菜肴等,这些礼仪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的传统美德。
而西方国家对待饮食的态度较为随意,通常使用刀叉进行进餐。
西方人倾向于简单直接地享受美食,注重个人的用餐体验。
西方人通常会选择个人喜好的菜肴,而不像中国人一样注重家庭共享和尊重。
三、节庆风俗的差异在中国,节庆是人们欢聚一堂、共享美食的重要时刻。
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都有丰富多样的传统食品和饮食习俗。
比如春节吃饺子、元宵节吃汤圆等,这些食品都有特殊的象征意义,传承着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而西方节日如圣诞节、感恩节等,也有着丰富多彩的节庆食品。
圣诞节通常有火鸡、蔓越莓酱等传统菜肴,而感恩节则有烤火鸡、南瓜派等特色食物。
西方人通过美食来庆祝节日,展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感恩之情。
跨文化视域下的中西方餐桌礼仪探究作者:沈竹来源:《青年时代》2018年第32期摘要:礼仪是一种人们于社会交往活动中为了尊重彼此而约定俗成的一种行为规范。
而餐桌礼仪则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当然,在跨文化的交流中,饮食亦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鉴于地域上的不同,使得中西方国家的饮食文化也呈现出了较大的差异,而相应地在餐桌礼仪方面,中西方国家亦有所不同。
对此,为了能在跨文化交流中时刻保持对对方的尊重,便需要对餐桌礼仪文化给予高度关注,而本文将借由对中西方饮食文化特征的分析,以探讨中西方餐桌礼仪有何不同之处,以便能为中西方国家的跨文化交流提供借鉴。
关键词:跨文化;中西方;餐桌礼仪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跨文化的交际已然成为当代国家及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各个国家也因所在地区及民族等各方面差异而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国家文化。
而餐桌礼仪作为国家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自然在跨文化交际中占据着较为重要的地位。
对此,为避免因不恰当的行为导致双方误解或引发交际障碍,则针对中西方文化饮食差异以及餐桌礼仪方面的研究便显得极有其必要性。
一、中西方餐桌礼仪简介就我国的餐桌礼仪而言,有相关记录可查的便是食礼,而最早的食礼是与祭祀和祭审礼仪相关,诸如古代最早的文献记录显示,原始社会的居民们,其将猪肉放置在石头之上烤制,而后将之献给神明,以代表对鬼神的敬畏,而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密切的人际关系以及愈加复杂化的社会关系使得最原始的食礼也逐步发展并衍生出了“先秦五礼”,其分别指代吉礼、凶礼、军礼、宾礼以及佳礼,这为后世饮食理制的形成奠定了良好基礎。
直至到了周代,我国已然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饮食礼仪制度,而该礼仪制度通常是由主人首先向宾客发送请柬并在约定时间准时到门外迎客,待宾客至则双方相互问候,随后便有专人负责将宾客引至客厅小坐并奉茶,待宴请宾客全数到齐后便将之导入客席。
当然,宾客入席亦需遵守相关的礼仪,诸如在客席中,其中一座为首席,与首座相对的位置为二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