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年前河南洪灾炸闸,安徽人作出重大牺牲
- 格式:doc
- 大小:42.50 KB
- 文档页数:4
乎所有的村庄在几个小时之内消失殆尽。
洪水毫无商量地改写了这些,洪水是被人们构筑的大坝拦起来的,后来,成为人类的水墓。
一个众说纷纭的巨大伤亡数字,一个鲜被提及的惨祸。
1975年8月8日凌晨零时40分,河南驻马店地区板桥水库因特大暴雨引发溃坝,9县1镇东西150公里、南北75公里范围内顿时一片汪洋。
35年前的8月8日凌晨,从路尽头这个叫魏湾的村庄以上十多公里处,死神起步开始旅行:以下百多公里的华中平原,在数亿立方米的溃坝之水覆盖之下,数不清的人们瞬间毙命。
死神傲慢而坚定,在东西150公里,南北75公里范围内,杀戮所有的生物,人们被悉数淹没在高达十米的水舌之下——那是一个冰冷的夏天。
美国Discovery频道制作的“10 top techno-logical catastrophein the world”专题片,将此次溃坝事件列于首位,居于其后的是印度博帕尔化工厂泄毒事件和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事件。
他们披露说,溃坝造成的直接死亡,加上后续因缺粮、感染、传染引起的死亡,人数共计24万多人。
前水利部长钱正英作序的《中国历史大洪水》一书则披露说,超过2.6万人死难。
1975年7月31日,福建晋江。
3号台风在太平洋上空形成。
1975年8月4日,该年度中国内地第3号台风(“7503号”台风)在福建晋江登陆。
台风没有像通常那样在陆地上迅速消失,却以罕见的强力,越江西,穿湖南,在常德附近突然转向,北渡长江直入中原腹地。
强烈低气压和南下的冷空气形成对峙,热低压从海洋携带的大量水汽,遭遇强冷空气,受到桐柏山、伏牛山组成的“喇叭口”地形的抬升,罕见的大暴雨形成。
那场雨有多大?后来的气象专家统计的数字显示,1975年8月5、6、7三日的降水量超过中国大陆以往的正式记录,最大的暴雨中心为河南泌阳林庄,8月7日一天降下1005.4毫米,其中6小时降雨为830.1毫米,超过了世界纪录。
林庄,一位当地农民式的水文工作者记录下的那三天的降水量为1606.1毫米,是当地正常年份两年的降水量。
1991安徽工人阶级抗洪救灾史料摘要:一、前言二、1991年安徽洪水灾害背景三、安徽工人阶级抗洪救灾行动1.迅速组织救援2.积极参与抗洪工作3.保障基础设施和生产恢复四、抗洪救灾中的感人事迹1.英勇无畏的救援队伍2.团结协作的抗洪精神3.爱心奉献的感人故事五、抗洪救灾对安徽经济发展的影响六、结论正文:一、前言1991年,我国安徽省遭遇了严重的洪涝灾害,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全省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展开了气壮山河的抗洪救灾斗争。
其中,安徽工人阶级充分发挥了主力军作用,为抗洪救灾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1991年安徽洪水灾害背景1991年,安徽全省大部分地区遭受了严重洪涝灾害,其中长江、淮河流域受灾最为严重。
长时间的暴雨导致江河水位猛涨,许多地区发生了严重的洪水、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
三、安徽工人阶级抗洪救灾行动1.迅速组织救援面对严重的洪涝灾害,安徽工人阶级迅速行动起来,组织救援队伍,紧急调动各种资源,全力投入抗洪救灾工作。
2.积极参与抗洪工作安徽工人阶级积极参与堤防加固、险情排查、群众疏散等抗洪工作,确保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财产损失。
3.保障基础设施和生产恢复在抗洪救灾过程中,安徽工人阶级全力保障电力、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运行,为灾区提供必要的生活物资和医疗救援,同时积极组织恢复生产,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
四、抗洪救灾中的感人事迹1.英勇无畏的救援队伍在抗洪救灾过程中,许多工人阶级英勇无畏,冒着生命危险救援被困群众,谱写了一曲曲英雄赞歌。
2.团结协作的抗洪精神安徽工人阶级在抗洪救灾中充分体现了团结协作、共同担当的抗洪精神,为全省抗洪救灾斗争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3.爱心奉献的感人故事在抗洪救灾过程中,安徽工人阶级纷纷伸出援手,捐款捐物,奉献爱心,为灾区人民提供了巨大的支持。
五、抗洪救灾对安徽经济发展的影响经过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安徽成功战胜了1991年的洪涝灾害,为今后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世界最大垮坝惨案驻马店75年洪水纪实1975 年 8 月,一场罕见的特大暴雨袭击了河南省驻马店地区,引发了世界上最大的垮坝惨案。
这场灾难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的伤痛和损失,成为了一段令人刻骨铭心的历史。
那是一个看似平常的八月,然而,天气却逐渐变得异常。
起初,只是零星的降雨,但很快,雨势越来越大,仿佛天被捅破了一般。
暴雨倾盆而下,持续不断,没有丝毫停歇的迹象。
驻马店地区的河流和水库迅速涨水,超出了它们的承受能力。
板桥水库,这座原本是为了造福人民的水利工程,此时却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水位不断上升,最终超过了大坝的极限。
随着一声巨响,板桥水库大坝轰然垮塌。
汹涌的洪水像脱缰的野马,奔腾而出,席卷着一切。
房屋、农田、道路瞬间被淹没,无数生命在睡梦中被无情的洪水吞噬。
洪水所到之处,一片汪洋。
村庄被夷为平地,人们四处奔逃,呼喊声、求救声交织在一起。
许多家庭在瞬间支离破碎,亲人间生死相隔。
灾难发生后,救援工作面临着巨大的困难。
道路被冲毁,通讯中断,救援队伍难以迅速抵达灾区。
但在艰难的条件下,各方力量仍全力以赴,展开了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生死救援。
那些日子里,人们见证了太多的悲剧。
有的人为了保护家人,紧紧地将他们抱在怀中,最终却被洪水冲走;有的人为了求生,爬上了屋顶或者树木,但随着水位的不断上升,最终还是没能逃脱厄运。
在这场灾难中,财产的损失更是无法估量。
大量的农田被淹没,庄稼颗粒无收,牲畜被冲走。
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工厂停工,学校停课,整个地区的生产生活陷入了瘫痪。
然而,在灾难面前,人们也展现出了顽强的意志和团结的力量。
幸存者们相互扶持,共同面对困难。
全国各地纷纷伸出援手,送来物资和救援人员,帮助驻马店地区的人民渡过难关。
经过漫长而艰难的努力,洪水逐渐退去,但留下的却是一片废墟。
人们开始重建家园,从悲痛中走出来,用双手重新创造美好的生活。
这场驻马店75 年洪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在自然灾害面前,人类显得如此渺小,但我们也不能因此而放弃努力。
1991安徽工人阶级抗洪救灾史料【实用版】目录1.1991 年安徽特大洪水灾害背景2.安徽工人阶级的抗洪救灾行动3.抗洪救灾中的英勇事迹4.抗洪救灾的历史意义和启示正文【1991 年安徽特大洪水灾害背景】1991 年,安徽省发生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灾害。
长江、淮河流域的洪水同时爆发,导致安徽大部分地区受灾严重。
据史料记载,这次灾害共造成安徽全省 116 个县市区受灾,受灾人口达到 4200 余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超过 600 亿元。
【安徽工人阶级的抗洪救灾行动】面对严重的洪涝灾害,安徽工人阶级充分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全力以赴投入到抗洪救灾工作中。
全省范围内的工人们积极参与抢险救援,保卫家园。
他们夜以继日地奋战在抗洪救灾第一线,展现了顽强拼搏、不怕困难的精神风貌。
【抗洪救灾中的英勇事迹】在抗洪救灾过程中,安徽工人阶级的英勇事迹层出不穷。
有的工人跳进洪水中,用身体堵住决口;有的工人连续奋战数十小时,直至晕倒在抗洪一线;还有的工人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为保卫国家和人民利益英勇奋斗。
这些英勇事迹传颂一时,成为了抗洪救灾精神的象征。
【抗洪救灾的历史意义和启示】1991 年安徽工人阶级抗洪救灾事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首先,它展现了安徽工人阶级无私奉献、英勇顽强的精神风貌,成为了激励一代代人奋发向前的力量源泉。
其次,这次抗洪救灾事件锻炼了安徽人民的意志,提高了全省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最后,这次事件为全国范围内的抗洪救灾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对于今后防灾减灾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总之,1991 年安徽工人阶级抗洪救灾史料是一段英勇顽强、感人至深的历史。
它不仅展现了安徽工人阶级的伟大精神,还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启示。
文章标题:1991年安徽工人阶级抗洪救灾史料:勇敢与无畏序199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徽省发生了一场罕见的洪灾。
在这场灾难中,工人阶级以非凡的勇气和奉献精神,展现了他们对国家和社会的担当与责任。
这段历史一直被人们所遗忘,但它清晰地展现了工人阶级的故事。
本文将深入探讨1991年安徽工人阶级抗洪救灾史料,以了解他们所承担的职责和所取得的成就。
一、1991年安徽工人阶级抗洪救灾的背景在引入主题的背景下,我们首先需要了解1991年安徽省的自然环境和地理特点。
安徽位于我国的中部,是典型的江淮平原。
该地区多河流纵横,且降雨量较大,因此常常受到洪灾的威胁。
1991年,这里发生了一场规模巨大的洪水灾害,给当地居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
在这次灾害中,安徽工人阶级挺身而出,投入到抗洪救灾的行动中,展现了非凡的担当和责任心。
二、1991年安徽工人阶级抗洪救灾的经过1991年洪灾来袭时,安徽省面临着严重的抗洪救灾压力。
工厂、企业和农田都处于水淹之中,生产设施受损严重,工人们的生活受到了威胁。
然而,面对如此恶劣的环境,安徽工人阶级并没有退缩,而是迎难而上,投入到抗洪救灾的行动之中。
他们组织了自愿排水队伍,利用各种手段抢修设施,积极投入到抗洪救灾工作之中。
他们用自己所学的技术知识和劳动力,为抗洪救灾事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三、1991年安徽工人阶级抗洪救灾的成就作为抗洪救灾的主力军,安徽工人阶级在这场救灾中展现出了非凡的力量和智慧。
他们利用工业设备和技术手段,有效地控制了洪水的蔓延,挽救了大量的生命和财产。
在灾后的重建过程中,他们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帮助当地恢复了生产和生活秩序。
这次灾难中,安徽工人阶级的英勇救灾行为,不仅挽救了灾区的人民生活,也为整个社会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
总结与回顾1991年安徽工人阶级抗洪救灾的历史,向我们展示了工人阶级的担当与责任。
在面对自然灾害时,他们没有退缩,而是勇敢地投入到抗洪救灾的行动之中。
1975年河南驻马店溃坝纪实世界最大水库垮坝惨剧真相作者:江华,喻尘来源:南方都市报·深度周刊来源日期:2010-8-11青纱帐里,汽车犹如一艘小船弯弯曲曲地破浪前行。
路的尽头,是一个曾经在35年前消失的村庄。
准确地说,在驻马店平原地区近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历史只有35年——35年前,几乎所有的村庄在几个小时之内消失殆尽。
洪水毫无商量地改写了这些,洪水是被人们构筑的大坝拦起来的,后来,成为人类的水墓。
一个众说纷纭的巨大伤亡数字,一个鲜被提及的惨祸。
1975年8月8日凌晨零时40分,河南驻马店地区板桥水库因特大暴雨引发溃坝,9县1镇东西150公里、南北75公里范围内顿时一片汪洋。
35年前的8月8日凌晨,从路尽头这个叫魏湾的村庄以上十多公里处,死神起步开始旅行:以下百多公里的华中平原,在数亿立方米的溃坝之水覆盖之下,数不清的人们瞬间毙命。
死神傲慢而坚定,在东西150公里,南北75公里范围内,杀戮所有的生物,人们被悉数淹没在高达十米的水舌之下——那是一个冰冷的夏天。
美国Discovery频道制作的“10 toptechno-logical catastrophe inthe world”专题片,将此次溃坝事件列于首位,居于其后的是印度博帕尔化工厂泄毒事件和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事件。
他们披露说,溃坝造成的直接死亡,加上后续因缺粮、感染、传染引起的死亡,人数共计24万多人。
前水利部长钱正英作序的《中国历史大洪水》一书则披露说,超过2.6万人死难。
溃坝前奏那场史无前例的大雨1975年7月31日,福建晋江。
3号台风在太平洋上空形成。
1975年8月4日,该年度中国内地第3号台风(“7503号”台风)在福建晋江登陆。
台风没有像通常那样在陆地上迅速消失,却以罕见的强力,越江西,穿湖南,在常德附近突然转向,北渡长江直入中原腹地。
强烈低气压和南下的冷空气形成对峙,热低压从海洋携带的大量水汽,遭遇强冷空气,受到桐柏山、伏牛山组成的“喇叭口”地形的抬升,罕见的大暴雨形成。
1991安徽工人阶级抗洪救灾史料1991年安徽省遭遇了一场罕见的大洪水,给当地人民造成了严重的灾害。
面对自然灾害的袭击,安徽省的工人阶级展现出了极大的团结和奉献精神,积极参与抗洪救灾工作,为保护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下面将详细叙述1991年安徽工人阶级抗洪救灾的历史故事。
1991年6月,安徽省遭遇了一场罕见的大洪水,威胁着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洪水的到来给安徽省带来了严重的灾害,许多城市和乡镇的道路被淹没,居民的住房被毁坏,田地和农作物被冲走,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面对这场灾害,全省各级政府迅速组织了力量进行抗洪救灾,而安徽省的工人阶级更是积极响应号召,投身到抗洪救灾的第一线。
在这场抗洪救灾中,安徽工人阶级发挥了重要作用。
许多工人自发组成了抗洪救灾的突击队,奔赴一线投入到救灾工作中。
他们在堤坝上奋力加固,用自己的行动支撑着整个抗洪救灾工作。
他们冒着洪水的威胁,不顾个人安危,默默奉献,用自己的双手筑起了一道道坚实的防线,保护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除了参与抗洪救灾的实际行动外,安徽工人阶级还在灾后重建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许多工厂和企业组织自发地捐款捐物,支持灾区的重建工作。
他们用自己的力量支援着当地人民恢复家园,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现出了高尚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
在这场抗洪救灾中,工人阶级的伟大精神得到了全省人民的称赞和肯定。
他们的英勇行为和高尚品质感动了全国人民,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
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现出了工人阶级的责任和担当,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尊重和爱戴。
1991年的安徽抗洪救灾活动,彰显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和社会责任感,展现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和优越性。
在这场抗洪救灾中,全省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共同抵御自然灾害的袭击,最终赢得了抗洪救灾的胜利。
这场抗洪救灾活动成为了一段永载史册的历史,永远铭记在人民的心中。
花园口决堤是发生在1938年6月9日的一场重大灾难,当时日军在占领徐州后沿陇海路西进,准备夺取郑州,进攻武汉。
为了阻止日军的进攻,国民政府利用黄河伏汛期间,炸开郑州东北花园口黄河大堤。
花园口决堤虽打破了日军的作战计划,为保卫武汉争取了时间。
但同时也淹没了河南、皖北、苏北40余县的大片土地,给广大人民群众造成极大的灾难,80余万人惨遭溺死,千百万人流离失所,并形成连年灾荒的黄泛区。
决堤洪水泛滥区域花园口决堤导致平汉铁路东侧区域发生水灾,河南、徽北和苏北地区的许多人因洪灾丧生,估计有89,300人死亡。
除了溺水外,更多的人死于疾病和饥荒,如果考虑到1939年的水灾、1942年的蝗灾,甚至1943年旱灾中的部分死亡人数,间接造成的死亡人数可能达到30到80余万人。
日军也有伤亡,据披露的史料和各方估计,该事件间接导致7000到20000名日军伤亡。
黄河花园口讲解词花园口古称桃花浦,旧时海滨遍地桃花,春来繁花似锦如花园,民间传说,最早这里并不叫花园口。
到了明朝时期,天官许某在这里修建了一座花园,方圆540余亩,种植四季花木,终年盛开不谢,远近男女争往游览观赏。
后来黄河南滚改道,滔滔洪水把这座美丽的花园吞没。
从此,这里就成了黄河南岸一个渡口,被称之为花园口。
一九三八年扒口处扒口处雕塑高4米,标出了当年扒开大堤的确切位置。
当年扒开大堤时,口门宽约30米,后经洪水不断冲刷,最宽时达1460米,决口口门界碑就标出了口门最宽时东西两侧的位置花园口事件记事广场1938年6月9日抗日战争期间,形势急迫,为阻击日军,蒋介石在花园口炸开了黄河大堤,造成人为的黄河决堤改道,花园口决堤事件给黄河下游豫(河南)、皖(安徽)和江苏等地的中国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淹没耕地1200余万亩,造成黄泛区。
共计有千万人受灾,390万人流离失所。
将军坝将军坝西侧不远处还立着一尊“镇河铁犀”。
铁犀高约两米,坐南朝北,面河而卧,它浑身乌黑,独角朝天,双目炯炯。
35年前河南特大洪水溃坝惨案残酷记忆正被遗忘京广铁路遂平段,50吨的火车车厢被冲走5公里,铁轨被扭成麻花形……被困水中的灾民。
汝南县灾民向高处转移。
医疗队向灾民宣读慰问电。
在35年后酷热的7月末,我们来到板桥水库。
在大坝复建纪念碑前,9岁的小姑娘王思念,手里拿着一本著名少儿文学作家马红鹰的书,旁边是自己家里摊在水泥路面上晒的小麦。
粉红色衣服的小女孩,安然地生活在大坝下面。
复建的大坝依然连接着一南一北的两个山头,大坝显得结实而现代。
在大坝溃口处,一个当地警察在酷热的午后照例在村庄里巡逻,村子里除了老人,就是35年后的又一茬小孩。
巡逻警察把没有空调的闷热汽车停在一片树荫下,打开门散热;在草丛里自在地小便之后,将脚伸到一个水管汩汩流水的小洞上,任哗哗的水流弄湿他的制服。
“你问‘75.8’吗?我们这代人没有几个知道。
”警察有些难为情,笑着说。
是的,忘记的不仅仅是年轻的一代。
包括他们的爷爷和父母们,也在忘记———前辈刻意忘记的是痛苦;年青一代,不经意间忘记的却是历史。
不仅是年青一代对“75.8”记忆缺失,就连属正史记载的当地县志,关于“75.8”的记载,也只有短短一小段文字,寥寥数语。
巨大灾难在这里是那么轻描淡写。
把死去的孩子从妻子怀里蹬掉河南省遂平县文城乡魏湾村的魏成栓和新婚妻子赵英被巨浪打散了———所幸,他们后来生子生女,已经有了第三代。
共有28口的家族瞬间失去14口老老小小,而今重新兴旺起来———在魏湾没有谁家的房子比他们家的漂亮;而当年21岁的姑娘,变成了56岁的慈祥大妈。
8月8日凌晨,哥哥魏栓发现院子已经变成了大水坑,屋里的水也渐渐没过小腿肚。
过了约半个小时,魏栓听到外面传来一阵嘈杂声,紧接着老屋内墙上的土块一直往下掉。
“房子要塌,得跑。
”魏栓赶紧招呼父母先出去,他一手拉着妻子,一手抱着小女儿向外走。
水很快漫过了胸口,妻子拖着哭腔对他说:“你会水,你先走吧,看来我活不成了。
”魏栓瞪了妻子一眼:“要死咱一块死。
35年前河南洪灾炸闸,安徽百姓牺牲巨大作者:黎明来源:中国维权服务网发布时间:2010-8-1 0:46:12减小字体增大字体最近,中国不少地区暴雨成灾,多个省份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灾害冲击,应对水患,已经成了各级地方政府必须面对的挑战。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35年前的一起水灾悲剧,或许能给我们一些教训和启示。
1975年的“75.8”大水,安徽临泉县城洪水横流,陆地行船,至今仍让人心有余悸。
1949年夏,淮河流域发生水灾,河堤多处决口,受灾面积2500万亩;1950年夏,淮河流域再次发生百年不遇的严重水灾,27个县受灾,受灾人口990万,受灾面积31000万亩,被冲毁和破坏的房屋达80余万间,死亡人数489人。
1950年,中共中央治淮委员会成立,1951年毛泽东题词:“一定要把淮河修好。
”之后,淮河流域上的一大批水库工程开始兴建,其中大部份工程在1956年和1957年又经扩建和加固,板桥水库和石漫滩水库就是这个年代的产物。
当时由于物资、技术条件所限,基本上是个用人工修建的土坝。
1975年8月,河南省驻马店地区的板桥、石漫滩两座大型水库,以及两座中型水库和58座小型水库在短短数小时内相继垮坝溃决,57亿立方米的洪水,使河南省驻马店地区和安徽省阜阳地区,加上许昌、周口、南阳,受灾人数1100万,死亡人数2.6万,经济损失近百亿元。
时任水利电力部部长的钱正英说: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受灾面积最大、死亡人数最多的大水灾,是水利工作最惨痛的教训。
8月初,一场台风引发了当地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暴雨。
洪水呼啸着向下游奔去,所到之处,水库垮坝,堤塘决口。
决口的洪水与上游来水合二为一,汇合成更大更猛的洪水一路狂奔,铺天盖地的淹没了下游的城镇和乡村。
据后来统计,整个驻马店地区96%的面积受灾,许多地方一片汪洋,平均水深3—7米。
面对如此大面积的灾情,中央军委命令北京、广州、南京、武汉、济南、兰州、成都7大军区紧急出动。
武汉军区司令员杨得志、政委王六生赶到救灾第一线。
陆海空7万余人急赴灾区,还出动了飞机、登陆艇、汽车,仅空投的食品(郑州等地饭店、居民做的大饼、馒头)就有2290吨。
198支军队和地方医疗队带来大批药品。
国家拨的救灾款达3.7亿多元,全国各地捐赠的物资折价也有3亿多元。
8月14日零时,在国务院会议室里,李先念召集中央各部委和中央军委负责人开会,沙风汇报了中央慰问团和河南省委关于加快排水的意见。
大水已经5天,白天烈日,晚上寒流,吃的全靠飞机。
每天都有灾民因体力不支(尤其是那些老弱者)死亡。
说者泣不成声,听者泪流满面。
李先念说:“为了救人,你们说炸开哪里,我们就同意炸开哪里。
”中央慰问团提出:“要尽快疏导洪水,必须炸开班台闸。
”班台闸属于安徽,它上面的洪汝平原水深3、4米,而下游淮河水位却较低,流量也不大。
李先念征求水利电力部部长钱正英的意见后,要她起草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联合命令,然后征得主持中央军委工作的邓小平同意,下令武汉军区和南京军区的舟桥部队紧急出动,在中央慰问团的指挥下执行爆破任务。
时间紧迫,李先念要求部队先出发,由他亲手签字的命令随后由空军空投到各部队所在位置。
凌晨3时李先念亲自通知安徽省委,安徽省委书记王光宇急赴班台。
纪登奎任命沙风为组长,陈惺等为组员,组成爆破指挥小组,武汉军区领导随行。
为什么炸班台闸要党中央出面?因为班台闸是安徽1958年修的,目的就是堵来自河南的洪水。
因为排水问题,河南和安徽矛盾很深。
爆破指挥小组乘直升机到了河南新蔡,遍地是水,又转乘柴油机船赶赴班台闸。
随行的驻马店负责人不敢暴露身份,怕安徽的老百姓揍他。
8月14日10时,武汉军区副司令员孔庆德报告,9.5吨炸药已经装好。
班台闸炸开,下泄了55.13亿立方米的洪水,没有遭灾的安徽阜阳地区6个县150万人承担了最大的牺牲。
班台闸炸毁之后,为了抢救被洪水围困的河南200多万群众,中央指示安徽省委,淮河的行洪区必须立即排除一切阻水障碍,全部行洪;分洪区和蓄洪区必须立即破堤分洪、蓄洪,绝不能再加高加固围堤。
可是,圩区的农民群众思想不通,阻力很大。
因为这里没下雨,他们不相信会有那么大的洪水,许多农民自发的纷纷上堤看守。
当时中共安徽省委派省委书记王光宇亲自带领有关部门领导,乘船前来现场检查督促贯彻中央的指示。
王光宇表示坚决服从中央命令,动员各分洪区、蓄洪区里的群众紧急疏散,立即撤离,炸堤分洪。
但是,群众没有一点点思想准备,工作十分难做,围堤一炸开,蓄洪区就成大湖泊,不仅长势喜人的秋庄稼全部被毁,区内所有粮食、牲畜、机器等一切生产生活资料和财产都来不及挪走,只能是赤手空拳迅速逃到大堤上去,那时围堤外都是水了。
洪洼、蒙洼蓄洪区围堤炸开时,围堤外的洪水涛涛流进圩内,圩区内群众扶老携幼,争先恐后纷纷逃向大堤的凄惨场面:他们有的牵着牛羊,有的抱着孩子,有的站在大堤上流泪,有的看着被淹没的家园放声大哭……的确,这一刹那间,他们成为一无所有的无产者,在祈祷生命安全,在等待国家救济。
为了解救河南被洪水围困的200多万群众,破圩分洪,安徽沿淮地区农民无雨遭灾,作出了巨大牺牲。
据不完全统计,仅洪洼、蒙洼、邱家湖、姜家湖、南洞等地的分洪、蓄积,共淹没45.3万亩丰收在望的秋庄稼;有17.3万农民无家可归,一切物资财产全部被淹没。
驻马店地区的主要河流全部溃堤漫溢。
全区东西300公里,南北150公里,60亿立方米洪水疯狂漫流,汪洋一片。
因老王坡滞洪区干河河堤在8月8日漫决,约有10亿立方米洪水蹿入汾泉河流域。
8月5—8日,临泉境内降雨量仅18.3毫米。
河南省板桥、石漫滩两水库相继垮坝,洪水下泄。
8日宿鸭湖水库炸坝行洪。
9日老王坡行洪,约150亿立方米洪水通过洪、泉、颍河下泄。
洪水分三路从本县南、西、北部入境。
9日晚,洪水进入安徽阜阳地区境内,泉河多处溃堤,临泉县城全部淹没。
第一路是由洪河进入艾亭、陶老两公社。
自8月7日8点起,洪河水位猛涨,一天上涨4米多。
8日21点黑龙潭水位达32.6米,12日18点达35.6米,22点洪峰35.8米,超过保证水位(33、78)2.02米,超过堤坝高程(34.8)1、004米;洪河干堤多处漫溢、决口,于黑龙潭炸堤行洪。
洪河分洪道班台7日14点开始分洪,12日14点左右分洪道水位(胡庄)达34.3米,超过保证水位(32、98)1.32米,分洪道右堤胡庄涵洞处漫堤决口20多米,15日胡庄涵洞西边也漫堤决口,涵洞被冲翻,多处破堤。
县洪河防汛指挥所室内进水,电话线路被冲断,平地水深2~3米,最深处达5米,只有艾亭集南北两十字街口现陆。
灾民与水搏斗,三天未吃东西。
第二路是从西部地面漫流入境。
9日河南省项城、平舆、新蔡3县洪水遍地漫流,灌入庙岔公社,10日15点越过0911公路,经温庄进入流鞍河洼地向东漫溢,当夜进入鱼同城南魏庄、周庄等大队。
鱼同城西北小泥河8日水位暴涨,10日中午漫堤,洪水进入姚寨等大队,向东南漫流,与从流鞍河漫流的洪水窜流。
13日下午,县境以西泉河右岸至延河左岸洪水连成一片。
庙岔、姜寨、鱼同城、庞营、白庙、黄岭、周桥、韦寨公社的全部和瓦店、迎仙、田桥公社及城关镇的部分被淹没,县城受到威胁。
13日20点,临泉县城第一道防线由曾庄破堤,当即沿城内临鱼同路抢筑第二道防线,14日10点40分,第二道防线于县农机一厂西南角被冲垮。
当时城北大坝水位36、6米,决口后水位仍继续上涨,17日14点30分达37、12米,超过保证水位1、12米。
城内只有老十字街东西约400米、南北约150米现陆,其余水深一般1~1、5米,街道可行船。
8月14—17日,洪水继续向东漫溢,并沿临艾、界南两河向南漫流。
城关镇和邢塘公社全部、长官公社大部、杨集公社西部和老集公社西北、西南部相继成灾。
群众在临(泉)艾(亭)、临(泉)南(阜南)公路搭庵棚居住。
第三路是由泉河流入县北部。
8月7日泉河水位开始猛涨,9日5—8时,县城水位34、314米,杨桥闸水位32、84米。
13日20点35分,县城水位达36、38米,超过保证水位0、33米,同时泉河堤老刘庄等多处决口。
16日7点杨桥闸水位35、38米,泉河右岸冷楼和左岸石楼等处接连破堤决口。
18日16点至19日6点,杨桥闸水位35、6米,超过设计防洪水位(34、66)0、94米,最大流量为1420立方米/秒。
8月12—19日,县境杨桥以下全部淹没,高塘公社因九龙沟倒灌有7个大队受淹。
从8月6日洪水入境到9月2日基本归槽,历时28天,滞留时间一般在半月左右。
通过泉河杨桥站河道下泄水量为18、08亿立方米,通过坡地漫流的水量为2、65亿立方米,粗估由洪河、老王坡入泉河的水量15、69亿立方米,其中0、5亿立方米在杨桥以上经界南河、谷河入淮河。
8月10—11日,在抗洪紧急时刻,党中央发来慰问电,调来解放军,派来医疗队和慰问团。
一面空投救生器材、食品、药物,一面抢救灾民。
全省各地送来大批抗洪、救灾物资。
洪水期间,投入军民40万人,加固堤防120公里,抢筑堤防80公里、村寨圩堤500多个,堵复沟口80多处,使7个公社没有漫水,洪泛区部分村镇免受或减少灾情。
杨桥镇用面粉、棉被等抢堵围堤缺口,得免水灾。
这次洪水给临泉县造成惨重损失。
全县26个公社(镇)有19个公社(镇)受灾,其中12个公社全淹,受灾人数774589人,109.7万亩庄稼。
死亡155人,其中淹死108人,砸死21人,病死26人。
房屋倒塌42万间,县、公社两级公房倒塌2012间。
损失粮食4946万公斤,其中国库的808、5万公斤,集体的1505.5万公斤,社员的2632万公斤。
损失小农具12万件,农业机械6000多台,化肥62.5万公斤,食盐469万公斤,棉花27.5万公斤,煤110万公斤,糖11万公斤,布32.35万米。
损失药品和医疗器械折款110.6万元,国营商业损失折款1030万元,合作商业损失折款110万元,国营工业损失折款160万元;集体工业损失折款170万元;教育事业损失折款1212万元。
水利设施和农电建设损失堤坝76处长7400米,桥梁520座,涵闸25处,机电排灌站65处,高压线路50公里,低压线路200公里,变电所2座。
建筑材料及设备折款460万元。
据统计,河南省有23个县市,820万人口,1600多万亩耕地遭受严重水灾,其中遭受毁灭性和特重灾害的地区约有耕地ll00万亩,人口550万人,倒塌房屋560万间,死伤牲畜44万余头,冲走和水浸粮食近20亿斤,淹死26000人。
京广铁路冲毁l02km,中断停车18天,影响运输48天。
特别是两座大型水库失事,给下游造成了毁灭性灾害。
遂平、西平、汝南、平舆、新蔡、漯河等城关进水,平地水深达2~4m。
“75.8”特大暴雨洪水中水利工程设施有两座大型水库,两个滞洪区,两座中型水库和58座小型水库垮坝失事,冲毁涵洞416座,护岸47km,河堤决口2180处,漫决总长8l0k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