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层组合及解释
- 格式:doc
- 大小:163.00 KB
- 文档页数:5
地震断裂识别解释组合
地震断裂识别解释组合是一种用于识别和解释地震数据中可能存在的断裂带或断层的技术方法。
该组合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技术和分析手段:
1.地震勘探技术:通过使用地震波反射或折射的原理,对地下结构进行探测。
地震勘探可以提供地下岩层的速度、密度和反射界面等信息,有助于识别潜在的断裂带或断层。
2.地震层析成像:利用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速度差异,构建地下速度结构的三维图像。
这种技术可以帮助确定断裂带或断层的位置、走向和形态。
3.地震波形分析:对地震波在不同位置的传播特征进行分析,包括振幅、相位、频率等参数。
通过对比不同位置的波形差异,可以推断出地下结构的变化,进而识别断裂带或断层。
4.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综合解释:结合地震数据与其他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如地质图、钻井数据、重力和磁法测量等,进行综合分析和解释。
这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地下构造和断裂带的特征。
5.三维可视化:利用计算机技术将地震数据和解释结果进行三维可视化展示,以便更好地理解断裂带或断层的空间分布和形态。
通过综合应用这些技术和方法,可以提高对地震断裂的识别和解释能力,为地震灾害评估、工程建设和资源勘探等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技术选择和应用会根据研究区域的特点和数据可获取性进行调整。
逆冲断层组合形式-回复逆冲断层是指断层面上的上盘相对于下盘以向上的方式移动,这种运动叫做逆冲。
逆冲断层组合形式是对逆冲断层在地质体中的不同形式和结构进行分类和描述。
逆冲断层组合形式主要有平行层面型、弯曲型、斜截层面型和复合型。
平行层面型逆冲断层组合形式是指断层面与地层层理平行的情况。
这种情况下,逆冲断层与地层顺行伸展,断层面上的上盘相对于下盘以向上的方式移动。
这种组合形式常见于沉积岩层,尤其是沉积岩中的薄层。
弯曲型逆冲断层组合形式是指断层在地质体中呈弯曲状的情况。
这种情况下,逆冲断层与地层形成一个弧形,断层面上的上盘相对于下盘以向上的方式移动。
这种组合形式常见于折叠地带,如山脉区域。
斜截层面型逆冲断层组合形式是指断层面与地层层理倾斜的情况。
这种情况下,逆冲断层与倾斜地层交叉,断层面上的上盘相对于下盘以向上的方式移动。
这种组合形式常见于倾斜地层出露的地区。
复合型逆冲断层组合形式是指多个逆冲断层相互交错和叠加形成的情况。
这种情况下,多个逆冲断层形成一个复杂的断层系统,断层面上的上盘和下盘以不同的方式移动。
这种组合形式常见于复杂构造带。
逆冲断层组合形式的研究对于理解地壳的构造演化和地质变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逆冲断层组合形式的观察和研究,可以揭示地壳的变形历史和构造特征。
此外,逆冲断层组合形式的研究还对于地质灾害的评估和预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总之,逆冲断层组合形式包括平行层面型、弯曲型、斜截层面型和复合型。
每种组合形式都代表了不同的构造特征和地质演化历史。
逆冲断层组合形式的研究能够为我们深入了解地壳的构造演化和地质变动提供重要的线索和解释。
•断层很少单独出现,常由多条断层成带状组合在一起,延长可达数百至上千公里,形成断裂带,一般与褶皱带伴生。
逆断层可组合形成迭瓦式构造;正断层可组合形成阶梯状断层、地堑和地垒等。
•迭瓦式构造:许多条大致平行的断层,倾向一致,老岩层依次逆冲覆盖在新岩层之上,状似迭瓦。
它常同强烈褶皱伴生,断层走向与枢纽平行。
标志该区经历过强烈挤压。
•阶梯状断层:许多条大致平行的正断层,倾向一致,断块呈阶梯状排列。
•地堑和地垒:由两条和多条正断层(或逆断层)组成。
相邻正断层倾向相向,中间断块下降,形成地堑;相邻正断层倾向相背,中间断块相对上升,形成地垒。
如汾渭河谷就是新生带形成的大型地堑。
断层活动的特征会在产出地段的有关地层、构造、岩石或地貌等方向反映出来,这些特征即所谓的断层标志,它是识别断层的主要依据。
①地貌标志--断层崖及断层三角面等;山脊及水系的错开或突然转折;泉、溶洞或湖泊的串珠状分布等。
②构造标志--线状或面状地质体被错移、中断等。
③地层标志--地层的重复和缺失。
•④断层擦面和构造岩• a 磨擦镜面(断盘沿断层面发生滑动,在坚硬的岩石表面上形成局部性的光滑面)、擦痕(由坚硬而细小的岩屑刻划而出的较为均匀细密的凹凸线条)、阶步(与擦痕近于垂直的台阶状起伏)。
•擦痕一端深,一端浅,由深至浅的方向指示对盘移动的方向。
•阶步:由缓坡到陡坡,指示对盘移动方向。
• b 断层构造岩•碾碎、变形、重结晶,是断层存在的标志。
•断层角砾岩:若角砾大小不一、棱角分明,无定向排列,胶结物多来自外源物质示正断层;若角砾有一定程度的圆化,或呈凸镜状,具定向排列,示逆断层或平移断层。
•碎裂岩和糜棱岩仅见于大型逆掩断层和平移断层中。
•⑤断层带中的构造强化现象:产状的急剧变化、片理化、节理化、揉皱等。
•⑥牵引构造。
•⑦岩脉、矿脉、蚀变带的线状分布。
• 5.断层形成时代的确定◆①.断层切断地层或岩体,则断层形成时代在被切断的最新地层或岩体之后。
断层典型组合类型在地壳浅部构造层次里,发育着类型不同、样式各异的断裂构造,它们在空间组合成各类几何形态。
产生这种情形的缘故是多方面的,其中有些可能与岩石流变学和断裂形成时所处应力状态有关,有些那么与断裂运动有关。
图2-4-11 按断层两盘相对运动划分的断层和组合性断层Fig. 2-4-11 Classification of fault based on the relative movements of the two wallsa-正断层 b-逆断层 c-平移断层d-逆-平移断层e-正-平移断层1.各类断层大体组合形态断层的组合方式可分为对称式和非对称式,要紧取决于一对共轭断层是不是以一样程度发育。
两组断层以一样程度发育时组成对称式,一组断层优先发育时组成非对称式。
正断层、逆断层和平移断层及其各自的构造样式也千差万别。
但是归根结底,都是由于单个断层面的产状形态不同和断层组合方式的不同而互为区分的(表2-4-1,图2-4-12)。
正断层、逆断层和走滑断层的对称组合形态别离为地堑-地垒式、背冲式-对冲式和共轭走滑系。
在理想情形下,表现为地堑-地垒,背冲-对冲和两组共轭断裂各自大体上以等间距交替显现,这显然是由于两组共轭断层以一样程度发育所引发的。
可是,如此的理想情形并非常见。
正、逆和走滑断层的非对称式组合形态,平面状断层面组合别离为阶梯式、半地堑式及书斜式(正)、单冲式(逆)和平行式、羽状及雁行式(走滑);具曲面状断层面时别离为叠瓦式(正和逆)和正或负花状构造(走滑)。
一样情形下,在正、逆断层的非对称式组合里每种构造样式中的所有断层面偏向与同名断盘(意指或均为上盘或均为下盘)运移方向,或共具相同优势方向(例如书斜式或叠瓦式的正断面偏向与上盘滑向共具相同优势方向),或各具相反优势方向(例如单冲式或叠瓦式的逆断面偏向与上盘滑向各具相反优势方向)。
至于走滑断层的非对称式组合,其断层走向和滑移方向也具优势方向。
《地震资料地质解释》期末复习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1、地震反射标志层答案:指波形特征突出、稳定且分布广泛、地质层位明确的同相轴或波组。
一般具备两个条件:①容易识别且能广泛追踪;②地质意义明确,能反映盆地内构造-地层格架的基本特征。
2、波组与波系答案:同相轴是地震剖面上反射波的相同相位的连接线。
波组是相邻若干个有一定特征且横向稳定的同相轴的组合。
一般由一两个强振幅与若干弱振幅波组成。
波系是相邻若干个有一定特征且横向稳定的波组的组合。
3、不整合面答案:不整合是指地层序列中上下两套不同时代地层之间出现过沉积间断或地层缺失的地层接触关系。
当上下两套地层之间呈不整合接触时,该接触面则称为不整合面。
4、顶超答案:界面之下的同相轴呈切线逐渐终止于该界面下,界面之下地层单元的厚度在横向上变化不大。
常与三角洲等进积显著的沉积体相伴生,与沉积过路面相对应。
5、层序(三级):以局部不整合面及对应的整合面为界,表现为一个沉积旋回,与盆地规模的基准面旋回相对应。
不同层序组中的三级层序在层序结构,沉积体系配置特征上有显著区别。
7、同相轴:指地震时间剖面上相同相位的连接线,一般指波峰或波谷。
8、构造样式:是指在剖面形态、平面展布、排列和应力机制上有着密切联系的相关构造的总体特征,是了解特定构造变形条件下所产生的一系列构造变形的总体概貌。
9、上超:界面之上的同相轴由盆地原始的低部位向高部位逐个终止于其下倾角更大的同相轴之上,是超覆不整合面的表现。
10、地震反射构型:指同相轴的形态和叠置关系。
11、地震反射结构:地震反射同相轴的物理地震学特征,包括其视振幅、视周期(视频率)、波形和连续性四个方面;12、地震反射连续性:指同相轴的视振幅、视频率在横向上的稳定程度。
本质上反映的是界面上、下岩性差别或界面间距在横向上的稳定程度。
13、不均匀加积:同一地层单元内的岩性横向上变化较大,岩层厚度也不稳定,但总体上沉积速率较接近。
14、进积:逐渐变年轻的准层序逐层向盆地方向沉积并可延伸较远,即反映了沉积体系不断向盆地方向进积的过程,其沉积速率比可容纳空间增长速率大。
断层在地震剖面上的反映及解释论文提要断层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较复杂的地质现象,我国华北、苏北、江汉、南海北部湾盆地等地区断层都相当发育,断层对于油气的运移聚集起着很重要的控制作用,与油气形成、分布、富集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正确解释断层就成为地震资料解释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下面我同大家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正文断层在时间剖面上的主要特征:1.反射波同相轴错断,由于断层规模不同可表现为反射标准层错断和波阻系的错断,在断层两侧波阻关系稳定,波阻特征稳定,这一般是小型断层的反映,其特点是是断距不大,延伸较短,破碎带较窄。
2.反射同相轴数目突然增减或消失,波阻间隔突然变化,在断层的下降盘地层变厚,而上升盘地层变薄甚至缺失,这种情况往往是基底大断层裂的反映,其特点是断距大,延伸破碎带宽,这种断层对地层厚度起着控制作用,一般是划分区域构造单元的分界线。
3.反射波同相轴形状突变,反射零乱或出现空白带,这是由于断层错动引起的两侧地层产状突变,或是断层面的屏蔽作用和对射线的畸变造成的。
4.标准反射波同相轴发生分叉、合并、扭曲、强相位转换等现象,一般这是小断层的反映,但应注意这类变化有时可能是由于地表条件变化或地层岩性变化以及波的干涉等引起,区别他们要综合考虑上下波阻关系进行分析,对于地表条件引起的同相轴扭曲常表现为对不同深度的同相轴都是一样的影响。
5.异常波的出现这是识别断层的主要标志,在时间剖面上反射层中断处往往伴随出现一些异常波如绕射波,断面反射波它们一方面使记录复杂化另一方面成为确定断层的重要依据一、断层模型的剖面特征(一)水平地层中的断层图一所示是水平地层中直立断层、倾斜正断层、倾斜逆断层的断层模型和叠加剖面上的反射同相轴形态,从图中可以看出地震反射剖面特征与实际模型基本一致,断层棱点处出现绕射波。
几种典型断层和断裂系的解释论文提要大家都知道地壳是不断运动的,在地壳运动的影响下,组成地壳的岩层不断发生变形和变位,使这些岩层的原始产状改变,形成一定的地质形态,岩层变动后形成各式各样的几何形体。
岩层受力后发生断裂,两盘岩层断裂面发生显著位移时,这种构造成为断层。
组成断层的基本要素有断层面、断层线、断盘、断距等。
断层的主要类型有正断层、逆断层、平推断层和断层的组合形式。
地壳受力是比较复杂的,再加上各种复杂的自然现象。
因此断层不是想象中那么的规则,我们要根据采集来的数据进行具体的分析解释。
断层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地质现象,对各种与断层有关的构造的形成和油气的运移以及其重要控制作用。
因此,对断层的解释是地震解释的重要内容。
一下就对各种断层的形成机理和各种断层的特征与识别作出阐述。
希望读者通过此文能对断层有个更生的了解。
正文一、张性断裂系在断层复杂地区,经常遇到断层切割问题。
采用地震剖面分析断层切割问题时,因从地质角度出发,根据本区各组断层发育的历史,结合地震剖面特征,按照各断层特点及其规模大小,确定出各组断层间的相互顺序及主次关系是解释的关键;只有认真分析主要断裂和次要断裂间的相互关系,才能在剖面上合理的解释断层间的相互切割问题。
比如,根据一般地质规律,只断深层不断浅层的,是较老断层;深浅层都断,落差随深度增大而增大的,是长期发育的断层。
图一 Y字形断裂系剖面特征在张性为主的各类盆地中,地震剖面上常见的断层相互切割关系,大体上有“Y”字形,“X”形、“人”字形、包心菜形和阶梯状断裂系等各种样式;其中,“Y”字形断裂系中,向深层延伸较长断层一般是长期发育且规模较大的主断层,而延伸较短的是伴生断层(图一)。
阶梯状断裂系有反向阶梯状断裂系和正向阶梯状断裂系,前者断层倾向于地层倾向相反;后者断层倾向于地层走向一致这类断裂系多发育在盆地缓坡,一般规模较小,不断入盆地基地(图二)。
这类断裂的形成主要与盆地沉降过程中缓坡翘倾产生的滑落或隆张等作用有关。
断层的组合类型理论阐述(一)平面组合类型图6-23 常见的断层平面组合类型a—平行式断层;b—雁列式断层;c—帚状断层;d—环状断层;e—放射状断层;f—斜交式断层1. 平行式断层(图6-23a)平行式断层是由若干条走向大致相同正断层、逆断层,也可以是平移断层组合而成。
要求同一组合内的各条断层性质是相同的,正断层—正断层,逆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平移断层组合在一起。
断层常具有等规模型和等间距性,即同一组合内各断层的规模大致相当,相邻两条断层之间的距离大致相同。
2. 雁列式断层(图6-23b)雁列式断层由同性质的若干条断层在平面上呈雁列式排列而成,也是由等规模型和等间距性。
雁列式断层的存在与剪切构造应力均有关。
3. 帚状断层(图6-23c)帚状断层是由若干条弧形断层组合而成,它们向一端收敛,向另一端撒开。
在帚状断层的旁侧常存在高级别的主干断层,正是主干断层的活动导致了帚状断层的形成。
帚状断层可以出现在平面上,也可以出现在剖面上。
平面上的帚状断层常具有平移性质,主干断层不仅具有平移性质,而且具有张性或压性。
若帚状断层凹侧盘相对凸侧盘向收敛方向移动,则帚状断层具有引张性质,常为张剪性断层;若凹侧盘相对凸侧盘向撒开方向移动,则帚状断层具有极压性质,通常为压剪性断层(图6-24)。
图6-24 帚状断层的旋向与力学性质a—主干断层;b—张剪性帚状断层;c—压剪性帚状断层4. 环状断层和放射状断层(图6-23d,e)环状断层由若干条弧形或半弧状断层围绕一个中心呈同心圆状排列而成。
放射状断层由若干条字一个呈辐射状排列而成。
环状和放射状断层往往是隆拱作用引起平面引张的结果,是正断层的组合类型。
两者可以在同一个构造上产出,也可以单独发育。
5.斜交式断层(图6-23f)斜交式断层是指一条断层不垂直相交并终止于另一条断层之上。
在具有共生组合关系的斜交式断层中,限制断层常具有剪切性质,被限制断层可以是正断层、逆断层,也可以是平移断层。
断层划分标准摘要:一、断层定义二、断层划分标准1.断层活动性2.断层平面形态3.断层力学性质4.断层组合关系三、断层划分在地质研究中的应用正文:地球表面的岩石层受到地壳运动的影响,会发生破裂和错动,形成断层。
断层是地壳中具有一定规模和特征的地质构造,对研究地球内部构造和地壳运动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更好地研究和描述断层,地质学家们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断层进行划分。
一、断层定义断层是指地壳中岩石层在受到地壳运动的作用下,发生破裂和错动的现象。
根据断层两侧岩石的相对运动方向,可将断层分为上升断层、下降断层和平移断层。
二、断层划分标准1.断层活动性根据断层的活动性,可将断层划分为活动断层、非活动断层和化石断层。
活动断层指近期有明显地质活动的断层,非活动断层指长期没有明显地质活动的断层,化石断层指地质历史时期曾经活动过,但现在已不再活动的断层。
2.断层平面形态根据断层平面形态,可将断层划分为简单断层、复杂断层和环形断层。
简单断层指断层面较直,错动较小的断层,复杂断层指断层面曲折,错动较大的断层,环形断层指断层面呈环状的断层。
3.断层力学性质根据断层的力学性质,可将断层划分为脆性断层、韧性断层和黏弹性断层。
脆性断层指岩石在破裂过程中,断层两侧岩石没有明显塑性变形的断层,韧性断层指岩石在破裂过程中,断层两侧岩石发生明显塑性变形的断层,黏弹性断层指岩石在破裂过程中,断层两侧岩石既有一定塑性变形,又有一定弹性变形的断层。
4.断层组合关系根据断层的组合关系,可将断层划分为单断层、双断层和多断层。
单断层指一个地质体中只有一个断层,双断层指一个地质体中有两个相互联系的断层,多断层指一个地质体中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相互联系的断层。
正断层,平移断层和断层组合形式认识
地质学上,断层是指地壳中的一种构造形式,具体来说,它是两个岩块之间的断面面对面滑动。
不同的断层类型有不同的特征和表现形式,在这里,我们主要介绍正断层、平移断层和断层组合形式。
正断层是指两侧岩块的夹角大于45度,即岩层相对面的倾向相对于断层面的倾角小于45度的断层。
在正断层中,岩渣自上而下衔接,下方的岩层向上推起,形成斜坡地形。
这种断层是矿藏勘探的主要靶区之一。
平移断层是指断层面与岩层倾角大于45度,同时断块的滑动方式为平行滑移,与断层面垂直。
在平移断层中,两侧岩块的夹角一般大于70度,岩层斜向交错,因此形成颇具变形性地质体,是地震造成的典型地形,常出现断层块体的大移位下降,导致地震破坏的情况。
断层组合形式是指两个或以上的断层在同一地区相交或相互影响而形成的一种断层类型。
在断层组合中,岩层的变形非常复杂,不仅表现出多个方向的挤压力,还有多处被挤压力的地段。
断块的断层组合可能会影响设施的建设,例如地铁线路和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
为了保证这些建筑物的安全,需要根据断层组合情况进行详细的地质勘察,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总之,断层是构成地球地质的基本构造单元,是探索地球内部结构和释放地震能量的重要因素。
通过对断层的研究,可以使我们更好
地理解地球的演化过程和地质现象,从而更好地进行资源开发和生态环保工作。
正断层组合形式正断层是地壳中的一种地质构造,是地壳中岩石层次发生位移的断层。
正断层组合形式是指在一定地质时期内,正断层的不同部分相互连接形成的一系列地质构造。
正断层组合形式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特征,对于地质学研究和资源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正断层组合形式的第一种是对称型正断层组合形式。
这种形式是指断层在空间中的排列呈对称状,断层的长度和位移量在左右两侧基本相等。
这种形式常见于构造活跃的地区,如地震带。
对称型正断层组合形式的存在表明地壳在构造运动过程中发生了较为均衡的变形,具有较高的构造稳定性。
第二种是不对称型正断层组合形式。
这种形式是指断层在空间中的排列呈不对称状,断层的长度和位移量在左右两侧不相等。
这种形式常见于复杂构造带,如山脉前陆带。
不对称型正断层组合形式的存在表明地壳在构造运动过程中发生了不均衡的变形,具有较低的构造稳定性。
第三种是倾斜型正断层组合形式。
这种形式是指断层在空间中的排列呈倾斜状,断层的长度和位移量在不同高程上有所变化。
这种形式常见于构造活动较强的地区,如断陷盆地。
倾斜型正断层组合形式的存在表明地壳在构造运动过程中发生了局部的倾斜变形,具有较高的构造活动性。
第四种是复合型正断层组合形式。
这种形式是指断层在空间中的排列呈复杂状,断层的长度和位移量在不同方向上有所变化。
这种形式常见于复杂构造带,如山地地区。
复合型正断层组合形式的存在表明地壳在构造运动过程中发生了多次的变形,具有较高的构造复杂性。
正断层组合形式的研究对于地质学的发展和资源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正断层组合形式的分析,可以了解地壳构造的演化历史和构造运动的特点,为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防治提供依据。
此外,正断层组合形式的研究还可以揭示地壳中的岩石层次发生位移的机制,为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发提供指导。
正断层组合形式是地壳中的一种重要地质构造,具有不同的形态和特征。
通过对正断层组合形式的研究,可以了解地壳构造的演化和变形过程,为地质学的发展和资源勘探提供重要支撑。
断层的组合类型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断层的组合类型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断层的组合类型1的全部内容。
断层的组合类型理论阐述(一)平面组合类型图6—23 常见的断层平面组合类型a—平行式断层;b—雁列式断层;c—帚状断层;d—环状断层;e-放射状断层;f-斜交式断层1. 平行式断层(图6-23a)平行式断层是由若干条走向大致相同正断层、逆断层,也可以是平移断层组合而成。
要求同一组合内的各条断层性质是相同的,正断层—正断层,逆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平移断层组合在一起。
断层常具有等规模型和等间距性,即同一组合内各断层的规模大致相当,相邻两条断层之间的距离大致相同。
2。
雁列式断层(图6-23b)雁列式断层由同性质的若干条断层在平面上呈雁列式排列而成,也是由等规模型和等间距性。
雁列式断层的存在与剪切构造应力均有关。
3。
帚状断层(图6—23c)帚状断层是由若干条弧形断层组合而成,它们向一端收敛,向另一端撒开。
在帚状断层的旁侧常存在高级别的主干断层,正是主干断层的活动导致了帚状断层的形成。
帚状断层可以出现在平面上,也可以出现在剖面上。
平面上的帚状断层常具有平移性质,主干断层不仅具有平移性质,而且具有张性或压性.若帚状断层凹侧盘相对凸侧盘向收敛方向移动,则帚状断层具有引张性质,常为张剪性断层;若凹侧盘相对凸侧盘向撒开方向移动,则帚状断层具有极压性质,通常为压剪性断层(图6—24)。
图6—24 帚状断层的旋向与力学性质a—主干断层;b—张剪性帚状断层;c—压剪性帚状断层4. 环状断层和放射状断层(图6—23d,e)环状断层由若干条弧形或半弧状断层围绕一个中心呈同心圆状排列而成。
理论上讲,要想弄清断层组合规律或者说切割关系,必须懂得构造应力分析与断层形成机理,清楚构造样式。
而生产实际中,在了解区域地质背景及前人认识的基础上,利用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进行精细构造解释,依据钻井、测井、HDT、RFT及生产动态等资料进行检验校正。
具体原则有:同一断层,在相同方向的测线上,断点性质,落差及断层面产状应该基本一致或有规律地变化。
同一断层,其所断开的地质层位应该相同或沿某一方向有规律地变化同一断层沿走向方向各区段的断距相近或有规律地变化。
同一断块内地层的产状变化应有一定的规律区域大断裂其走向与区域构造走向一致。
检查内容(断点组合后)连接后的断裂系统是否有一定的规律,区域断裂和控制局部构造的主断裂是否按一定的走向分布,与重、磁、电等资料的反映是否有矛盾。
相同断层在不同测线上能否表现出相似或有规律的特点,当测线方向与断层走向近似平行时,断层对剖面切割的形状与断层在平面图上的反映是否一致。
平面-剖面-平面相结合,各种资料相配合,进行检查,最后还要分析平面图上出现的孤立断点及其特点性质,如有必要,则应重新考虑组合方案。
还需要得注意如下几条:①两条断层相交时,按断层发生的先后分为主干断层和派生断层;A:晚期的新断层切割老断层,老断层在新断层两侧发生错断;B:两个断层相接触时,小断层一端触到大断层上,其中长支是老断层或是同时伴生的;C:深层断,浅不断是老断层;深浅都断,断差一致时一般为是新断层;落差上小、下大,是边沉积边发育。
②平面组合时不能穿过无断点的剖面;③地层倾角较大时,因剖面平行走向时,断层不能实现偏移归位,会出现假断点,应结合偏移剖面;④断点组合时,平面,剖面相结合,反复对比。
断层组合得熟悉工区地质概况,是一个反复不断认识的过程。
断层组合及解释
在地震勘探圈闭评价中断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油田早期勘探多以构造圈闭为主,构造圈闭中断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断层可以作为油气运移的通道,横向上、纵向上短距离运移、长距离运移都可能存在,这种断层有种说法叫“油源断层”或“控油断层”等;断层也可以实现油气的封堵,尤其是那种反向断层,由于断层的存在使得目的层储层正好对接致密泥岩;或形成断鼻构造、或形成断块构造。
在地震解释流程中,断层和层位追踪解释是核心。
断层在垂直剖面上的直观反映是波组错断、扭曲以及振幅和频率的突变,在断层两侧体现出地层产状不同、构造变形不协调、地层厚度不同等特征。
如下图:
断层的类型整体上分三种:正断层、逆断层和平移断层,如下图:
断层组合形态基本包括如下几类:
根据断层对构造、沉积的控制作用以及构造发育史,通常将断层分为几个级别:一级断裂,控制盆地沉积,断穿基底,在剖面上上下盘断距非常大,断层可能从深层一直断到浅层,平面上延伸很长,规模较大,从浅到深都会存在;二级断裂,控制构造带,是构造带的分界线,剖面特征也很明显,断距比较大平面延伸较长;三级断裂,控制局部构造,如形成鼻状构造的两翼断层,剖面特
征上断距不是很大,延伸较短;四级断裂,也就是那些伴生断层、小断层等。
从解释过程来看,断层组合就是选定某一层位面上各层位段与断层段在剖面上的交点(断点)分布规律,再根据用户对研究区域断裂分布的了解以及工作经验,把属于同一断层的断点相连,形成该层位面的断层分布图,进而形成空间断层面分布图。
如下图:
由于断点来源于剖面,断层组合是在某一个层面上,所以在进行组合的时候必须要平剖吻合。
在描述上,断层剖面上的组合方式包括:“Y”字型、反“Y”字型、阶梯状或雁形、
平行排列等,平面上组合方式包括:斜列状、
网状、放射状、硫状、树枝状等。
在组合时对于单个断层,要确认是否存在,尤其是断层末端,具体会延伸到平面上
哪个位置。
由于解释时密度不可能达到1x1的测网,所以有时候断层末端可能需要推测。
另外断层的末端是否能与其它断层搭接,这也需要去剖面上检验,也就是剖面上的组合样式如何能在平面上体现。
在组合时一级、二级断裂属于主控断层,
在工区内延伸较长,断层多边形也会相应的粗一些,三级、四级断层有可能直接搭接在主断层上,断层多边形可以相应细一些。
在切割关系上,一般新断层切割老断层。
相干体技术在解释断层和断层组合时有非
常有用的帮助,可以直接从相干切片上看清楚断层的切割关系,通过浏览相干切片方式摸清楚断裂的立体展示。
但这种技术对三维很适用,二维测线断层组合就需要平面与剖面的反复对比。
如下三维的相干切片,利用该切片指导就能很好的把断层组合起来,包括主断裂、分支断裂的走向、断层延伸等都很清楚的可以在相干切片上识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