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高中语文《未有天才之前》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38.73 KB
- 文档页数:4
阅读“现代文”的一般方法——以《未有天才之前》为例一、教学目标1、将“现代文一”教学与考点相结合,依据文本(《未有天才之前——一九二四年一月十七日在北京示范大学附属中学校友会讲》鲁迅),探索阅读“现代文一”的一般方法。
2、从探讨文本的论点、论证过程和写作意图入手,整理阅读现代文一的一般方法并理解文本对与今天的价值。
3、通过练习相关高考模拟题、高考真题,夯实所探讨的“一般方法”。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高考题中,我们对现代文一的一般定义是:“相对于文学作品(小说、散文)以外的一般体裁文章”(《上海市高级中学语文学科教学基本要求》)。
作为议论文的一种,鲁迅的这篇“演讲稿”《未》也许“别有一番滋味”。
况且,今年正是鲁迅先生发表《未》90周年!难以想象,1924年的他是怎样在沉于下僚与投枪倔强中寻求真理、呼吁民众的!而今天,我们将在初步学习过这篇文章的基础上,探讨阅读现代文一的一般方法,探讨一般方法也是为了更好地读懂文章所呈现的哲思!首先,请同学们阅读第一题——(二)讲授文本及方法探讨A:授课步骤:分析句子——作答并说明理由——讨论补充——方法总结一、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形成第3段,语意连贯的排列是()(写序号)(3分)(1)有一回拿破仑过Alps 山②,说,“我比Alps山还要高!”这何等英伟,然而不要忘记他后面跟着许多兵;倘没有兵,那只有被山那面的敌人捉住或者赶回,他的举动,言语,都离了英雄的界线,要归入疯子一类了。
(2)所以我想,在要求天才的产生之前,应该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
(3)——譬如想有乔木,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没有土,便没有花木了;所以土实在较花木还重要。
(4)天才并不是自生自长在深林荒野里的怪物,是由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产生,长育出来的,所以没有这种民众,就没有天才。
(5)花木非有土不可,正同拿破仑非有好兵不可一样。
参考答案:(4)、(1)、(2)、(3)、(5)分析:(板书)观点:天才没有民众,就没有天才(因)没有士兵,就没有拿破仑观点:民众天才(果)好土花小结:(分析理由)ppt把握论点(中心)的一般方法1、体会句子表达的主要意思(关注句中关联词)。
《未有天才之前》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在预习、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理清作者思路。
2、在自主合作学习中,强化自我学习能力。
3、透过文字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体会文章语言生动形象,犀利深刻,幽默风趣,以及比喻论证手法的运用。
2、透过文字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背景资料本文是鲁迅先生于1924年1月17日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友会上的演说词。
其演讲的中心,是针对当时文坛上一些空喊缺乏天才,实际做法却在时时扼杀天才、戕害天才的怪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
作者在这篇文章借谈天才这个话题,实际批判的是一种不正常的社会心理,是一种排外闭塞的民族性格。
文章一开头提出了社会呼唤天才的话题,但从第二段,文章开始转向如何产生天才这一问题,他提出了天才需要一定的土壤这一论点,指出中国并非没有天才,而更多的是社会对天才的扼杀:一是整理国故,一是崇拜创作,这样的社会是无法产生天才的,而此外的恶意的批评也用自己的笔扼杀了少年天才。
文章提出了“必先有泥土,才可能产生天才”的观点,呼吁大家甘做泥土,为天才的培育做点基础性工作。
在当时,这一观点的提出无疑是催人警醒、启人深思的。
因为它从根本上揭示出文艺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对当时文艺的发展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二、字音辨识1、单音字排斥(chì)寒噤(jìn)遭殃(yānɡ)嫩苗(nèn)幼稚(zhì)耻辱(rǔ)戕贼(qiānɡ)花卉(huì)天赋(fù)2、多音字为⎩⎪⎨⎪⎧ 以为 wéi 为了 wèi 似⎩⎪⎨⎪⎧ 似乎 sì 似的 shì三、互动探究,文脉探究1、怎样理解这篇演讲的开场白?【提示】这篇演讲的开场白一是体现鲁迅自谦的精神,二是暗示演讲的内容不同众论。
2、鲁迅认为文艺界强烈要求天才产生可以证明哪两件事?第2段在演讲中具有怎样的作用?【提示】一是中国现在没有一个天才,二是大家对于现在的艺术厌薄。
未有天才之前【教学目标】1.正确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和论证思路;培养学生逐步深入、细化、全面的阅读习惯;2.品读作品,比较语言,体会文章语言的趣味与生动;3.能从本文的阅读中思辨当今社会“国学热”的现象。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重难点】1.正确把握文章的内容和思想,培养学生逐步深入的阅读思维;2.体会文章语言的趣味与生动。
【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1.要求学生熟读课文,能够比较完整顺畅地归纳文章的基本内容、主要观点和大致结构;2.提出需要进一步在课堂上讨论的问题。
二、导入课文简单地介绍一些相关背景,直接切入课文。
三、课文的整体理解1.结合预习的内容,要求学生概述文章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内容。
2.有选择性地提出学生的问题,作为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当然,教师事先也应预设一些相关的问题,作为学生问题的必要补充,对课文进行解读的基础以学生的问题为主)3.结合语境,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几个关键词语。
(戕贼、不足齿数、泥土、天才、整理国故、崇拜创作……)四、课文的深入理解和赏析1.课文论点的表述方式的比较。
问题:课文的中心论点“没有这种民众,就没有天才。
……在要求天才的产生之前,应该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能否改成“只有这种民众,才能有天才。
……在要求天才的产生之前,应该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
(可补充的问题:为什么鲁迅在本文的论说过程中大量运用的是反面的事例?)明确:改动过后看似意思上没有什么变化,但却削弱了文章的针对性及抨击的力量。
2.本文语言特点的赏析。
问题:这篇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点?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生动、有趣味。
(这样的问题答案大多带有“贴标签”的痕迹,因此本教学环节重在通过品读和比较让学生体会文章语言的特点,能否用术语概括是在其次的。
)五、补充一些相关资料,引导学生更加客观地理解课文。
(学生对文章往往会形成先入为主理解和判断,通过这些材料的补充,意在让学生感受到质疑求真的阅读态度。
)【作业布置】问题:84年后的今天,鲁迅的这篇文章“其生命”是否还“似乎确乎尚在”?(本文题仅供学生在课堂的最后几分钟作简单的讨论,不着力展开。
《未有天才之前》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述思路。
(2)能够分析文章中的比喻、讽刺等修辞手法,领会其表达效果。
(3)能够运用文章中的观点,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2)通过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宽容待人的品质。
(3)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关注人生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述思路。
(2)分析文章中的比喻、讽刺等修辞手法,领会其表达效果。
(3)运用文章中的观点,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
2. 教学难点:(1)文章中一些深刻的思想和观点的理解。
(2)分析文章中的比喻、讽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兴趣:简要介绍文章作者及其背景,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主题。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未有天才之前”的含义,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2)布置思考题:让学生边阅读边思考,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让学生针对文章中的观点和论证方法进行讨论。
(2)分享成果: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补充和完善。
4. 讲解与分析(1)讲解文章的基本内容,解答学生的疑问。
(2)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
(3)分析文章中的比喻、讽刺等修辞手法,领会其表达效果。
5. 实践与拓展(1)让学生结合文章观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表现。
2. 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以及写作水平。
《未有天才之前——一九二四年一月十七日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友会讲》教学设计上海市进才中学吴威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
2.体会鲁迅先生文章的论证力量和艺术性。
说明:本文是鲁迅先生的名篇之一。
文章思路清晰,论证方法多样,是不同于以往的许多杂文,是一篇典范的议论文。
对于高三学生的阅读思维的规范和提升,写作实践的夯实与升华,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因着高三学生面临着高考这一层特殊的背景,上好此文便更具有一种特别的意义,关于这一点,我们不想故作回避。
所以“学习本文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体会鲁迅先生文章的论证力量和艺术性”成为必须,而不是重点讨论如何去演讲。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学习本文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感受鲁迅文章的论证力量和语言魅力。
2.难点:了解与文章内容相关的文化背景。
说明:本文论证思路,通过“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逻辑顺序展开,层层深入、逻辑严谨。
同时,本文作者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加上形象的描写,使整个论证过程既集中有力又不乏生动幽默。
让学生掌握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感受鲁迅文章的论证力量和语言魅力是课文学习的重点。
而“了解与文章内容相关的文化背景”,由于时空的阻隔和当时写作背景的复杂性来看,对当代的高中生来说实属不易,确为教学难点。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思路点拨鲁迅先生的杂文大多因“杂”而难读难懂,然而此篇因听众的特殊,是与我们在座一样的高中生,故而深入浅出,相对而言,通俗易懂。
此文亦不妨视为一篇典范的议论文,理清议论文论证思路,通过“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逻辑顺序为抓手进行梳理,了然文章的架构。
落实确认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的运用,进而更好地理解和体会文章的主旨、作者的深意。
练习举隅1.以提纲的形式梳理出文章结构,不可太简。
(80字左右)2.对比本文与《拿来主义》在写法上的不同,写一段鉴赏文字。
(500字左右)3. 大作文:仿写《未有“大师”之前》。
《未有天才之前》教学实录与反思作者:张叶叶来源:《中学生百科·大语文》2020年第04期《未有天才之前》是鲁迅在1924年做的一次演讲,它紧扣文艺创作问题,针砭时弊,内容跨越时空,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意义;形式上主要采用比喻的方式环环相扣,语言掷地有声,振聋发聩。
本文结合这一文本的教学设计,呈现教学反思,探究语文核心素养如何落实于课堂,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把握作者通过喻证法批判空喊缺乏天才、实际却扼杀戕害天才的现状,呼唤营造产生天才的环境的写作意图;2.通过语言的研读,把握作者抨击现状、维护青年、渴望天才过程中饱含的强烈情感;3.联系现实,思考本文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通过语言的研读,把握作者抨击现状、维护青年、渴望天才出现的强烈情感。
(三)教学过程导入:西湖大学的筹建与发展千百年来,时代、社会对于人才的渴求是共通的。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一代代人,无论职业、无论身份,都为这种渴求做出自己不懈的努力。
2016年12月10日,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担任首任院长,马化腾、王健林等多位企业家捐赠的中国第一所民办高等研究院——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在杭州宣告成立,是为西湖大学的前身。
在成立大会上,校长施一公发言表示:“大学之大,不在大楼之大,而在大师之大。
”近两年来,这所大学择优聘用了近百位世界级科学家,致力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探索者、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摇篮、世界前沿科学技术的引领者、国际化高等学府。
这是当代人的努力。
而在近百年前的中国,在文艺界盛大要求产生天才的当时,作为青年人人生导师和新文化旗手的鲁迅,又会说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一次演讲,感悟一份真情。
1.初读感知这是一篇在校友会上的演讲,肯定有其写作的缘由。
快速浏览整篇文章,说说鲁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预设:现在社会急切要求天才产生,而实际做法却在扼杀、戕害天才,所以想和大家讨论如何培养天才。
)概括提升:评论现状、提出观点、求取认同、改良社会。
《未有天才之前》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教学目标了解《未有天才之前》这篇文章的主题和背景。
分析文章中的主要观点和论据。
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2 教学内容介绍作者鲁迅及其作品背景。
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强调文章中的重要观点和论据。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和讨论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通过提问和思考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章的主题。
第二章:文本分析2.1 教学目标分析文章中的语言和表达方式。
理解文章中的比喻和象征意义。
提高文本分析和解读能力。
2.2 教学内容分析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解释文章中的比喻和象征意义。
探讨作者的写作风格和特点。
2.3 教学方法采用逐段讲解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
通过案例分析和练习题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文本分析技巧。
第三章:观点与论据3.1 教学目标理解文章中的主要观点和论据。
分析作者的论证方式和逻辑思维。
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2 教学内容梳理文章中的主要观点和论据。
分析作者的论证方式和逻辑思维。
探讨文章的论证强度和合理性。
3.3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讨论和课堂辩论的方式进行教学。
通过问题解答和思考练习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观点和论据。
第四章:反思与启示4.1 教学目标理解文章对自己写作经历的反思。
分析作者对自己作品的评价和期望。
引导学生从中获得写作上的启示。
4.2 教学内容分析文章中的反思和自省。
探讨作者对自己作品的评价和期望。
引导学生从中获得写作上的启示。
4.3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讨论和个体写作的方式进行教学。
通过问题解答和思考练习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反思与启示。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教学目标总结文章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理解文章对天才与创作的关系的探讨。
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和思考深度。
5.2 教学内容总结文章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分析文章对天才与创作的关系的探讨。
推荐相关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5.3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讨论和个体写作的方式进行教学。
通过问题解答和思考练习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总结与拓展。
一、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两篇演讲词了——《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和《我有一个梦想》,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演讲词《未有天才之前》,这是鲁迅先生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友会上的讲话。
天才挺好的,要想成为天才是需要条件的。
我们很有必要来学习一下鲁迅的这篇演讲词《未有天才之前》,看看成为天才需要哪些条件?二、划分文章结构:1、明确观点:提问:演讲应该明确观点,支持什么,反对什么,要让听众一目了然,鲁迅在演讲中所持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天才的产生需要民众的土壤。
2、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3段)提出自己的观点:要产生天才,就要有使天才生长的民众。
第二部分:(4—9段)从反面论述天才不能生长的原因,即批评封建主义势力对新思想新文化的围剿,对青年人的摧残。
第三部分:(10—12段)发出呼吁,号召大家都来做培植天才的泥土,做新思想新文化的支持者。
3、论证结构:第一部分正面提出观点。
第二部分从反面进行论证。
第三部分得出结论,发出号召。
三、分析论证过程:(一)分析第一部分:第1段:作者的开场白,谦辞。
第2段:作者根据文艺界的呼声很自然地引出对天才的论述。
鲁迅为什么会发表这篇名为“未有天才之前”的演讲?因为人们对天才的产生的呼声很盛大。
鲁迅认为文艺界强烈要求天才产生可以证明哪两件事?一是中国现在没有一个天才,二是大家对于现在的艺术厌薄。
第3段:在这一段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天才的产生需要民众的土壤。
接下来用例证法举了拿破仑的例子证明天才的产生需要民众。
然后用比喻论证法来加以证明,用花和土来比喻天才和民众,把深奥的道理通俗化。
(二)分析第二部分:1、提问:鲁迅先生认为没有产生天才的原因是什么?也就是说社会上有哪几种做法遏止了天才的产生?明确:“整理国故”、“崇拜创作”、“恶意批评”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看鲁迅是怎样反驳这些不良的做法的。
2、分析三种遏止天才的不良做法。
①“整理国故”:这个口号最早是由新文化阵营提出来的。
未有天才之前-人教版选修演讲与辩论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教案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演讲、辩论的基本概念•演讲、辩论中的技巧和要素•如何撰写演讲、辩论稿件•如何进行演讲、辩论的视听训练2.能力目标通过本教案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演讲、辩论的基本技巧和要素•能够编写和演讲/辩论完整的稿件•能够进行视听训练,改善自己的演讲、辩论技巧3.情感目标通过本教案的学习,使学生:•培养自信、自尊、自爱的心理状态•培养感受社会、感悟生活的情感•增强相互尊重、相互合作、相互关爱的意识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演讲、辩论的技巧和要素,怎样编写演讲/辩论稿件,如何进行视听训练。
2.教学难点如何掌握演讲、辩论的基本技巧和要素,如何通过视听训练改善自己的演讲、辩论技巧。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通过自我介绍和小组交流活动,让学生了解彼此,并建立团队意识;•利用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方式,将优秀的演讲、辩论作品展示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授环节(1)演讲的基本技巧和要素•充分准备:了解演讲的主题和目的,得到充分的信息,做好充分的准备;•注意语言运用:有意识地运用生动的词语、形象的比喻,避免废话,文字简练;•认真处理演讲的结构:逻辑性和连贯性很重要,切记不一定和择时叙述;•注意文化程度:关注演讲的版式、人性等细节,努力提高文化素质。
(2)辩论的基本技巧和步骤•明确立场:明确个人或所在团队的立场,选择有效的论据来支持;•准备必要事实和资料:了解个人或所在团队观点,向各方咨询,积累必要的素材和证据;•设计辩论策略:在论述思路和引用章节上,合理布局条理,注意像形成整体;•训练辩论技能:多听多读,积极参加涉及政治、社会、法律等有争议题目的辩论,提高辩论技能水平。
(3)如何编写演讲/辩论稿件•明确主题:细心阅读选题,确定主题,把握主旨;•布局清晰、逻辑严密:论述自然顺畅,段落分明,条理分明;•重点突出、言简意赅:重点突出,语言简练,理性有力;•文化表达、艺术修饰:语言艺术性,让演讲更生动、更形象。
人教版选修高中语文《未有天才之前》教案
教学重点:
1、找出这篇演讲稿的观点。
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教学难点:
了解当时的文化背景及作者的思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本文是一篇鲁迅先生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友会上的演讲,他演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同学们通读文章,抓住文章的主旨。
这是一篇80年前伟大的思想家面向成人听众所作的演讲词。
要想真正读懂文章的内容,有必要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思想,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特别是演讲中涉及到的如“新文化运动”、《新青年》、“整理国故”、“崇拜创作”等文化名词,否则你就读不懂。
学习这篇课文,在字词上、语言上有一些和现代汉语不一致的用法和文法,请调动你的语法和文言知识积累,先把文字疏通,只有如此,才能透过文字了解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和思想情感。
明确:就当前的现状,谈天才生长的条件。
二、演讲应该明确观点,支持什么,反对什么,要让听众一目了然,鲁迅在演讲中所持的观点是什么?请同学们找出来。
明确:作者的观点在第三段中明确了,即天才的产生需要民众的土壤。
三、根据作者围绕自己的观点论述的内容,给文章划分结构:
第一部分:(1—3段)提出自己的观点:要产生天才,就要有使天才生长的民众。
第二部分:(4—9段)从反面论述天才不能生长的原因,即批评封建主义势力对新思想新文化的围剿,对青年人的摧残。
第三部分:(10—12段)发出呼吁,号召大家都来做培植天才的泥土,做新思想新文化的支持者。
归纳论证结构:
第一部分正面提出观点。
第二部分从反面实行论证。
第三部分得出结论,发出号召。
四、分析论证过程:
分析第一部分:
第1段:作者的开场白,谦辞。
第2段:作者根据文艺界的呼声很自然地引出对天才的论述。
鲁迅为什么会发表这篇名为“未有天才之前”的演讲?
因为人们对天才的产生的呼声很盛大。
鲁迅认为文艺界强烈要求天才产生能够证明哪两件事?
一是中国现在没有一个天才,二是大家对于现在的艺术厌薄。
第3段:在这个段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天才的产生需要民众的土壤。
接下来用例证法举了拿破仑的例子证明天才的产生需要民众。
然后用比喻论证法来加以证明,用花和土来比喻天才和民众,把深奥的道理通俗化。
分析第二部分:
第4段:摆出当前的不良现状——不但天才,连天才产生的土壤也被扫尽。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论述了当时缺少天才产生的土壤?
从三个方面来论述,即“整理国故”论,“崇拜创作”论,恶意的批评这三个方面。
语言标志是“其一是”,“其一是”,“还有一样是”。
第5段指出“整理国故”的论调反对新事物,就是要扫尽预备天才生长的土壤。
“整理国故”:这个口号最早是由新文化阵营提出来的。
当时北京大学旧派学生在封建旧文化维护者的支持下成立了“国故社”,企图以研究国故为名,行复古之实。
面对这个形势李大钊、胡适等人提出整理国故的口号,反对国故社的以封建思想保存国粹。
但后来胡适过度夸大了整理国故的意义,反对学生运动,以致走到了学生的对立面。
鲁迅与胡适等人观点不同,他看到很多物质青年先到故纸堆里,从而批判整理国故的论调。
这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我总不信在旧马褂未曾洗净叠好之前,便不能做一件新马褂”属于比喻论证法,用浅显的事物论述深刻的道理。
“我们和古董商人谈天,他自然总称赞他的古董如何好,不过他决不痛骂画家,农夫,工匠等类,说是忘记了祖宗:他实在比很多国学家聪明得远”属于例证法和比较论证法,指出那些所谓的专家学者的思想都不如古董商进步。
第6段指出“创作崇拜”的论调排斥世界先进文化,就是要扫尽预备天才生长的土壤。
作者举反面的例子批判“创作崇拜”的论调。
第7段指出“恶意的批评”就是扼杀新生事物,社会没有天才产生的土壤。
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论证的?
鲁迅指出天才“是由能够使天才生长的民众产生,长育出来的,所以没有这种民众,就没有天才。
……在要求天才的产生之前,应该先要求能够使天才生长的民众。
” 但是,后面的文章没有从正面应该怎样有“能够使天才生长的民众”论述,而是从反面——社会上没有“能够使天才生长的民众”实行论述。
第4段承上启下,是从正面立论到反面论证的转换枢纽。
否则,上下文就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就会使读者不知所云。
第10段:指明培育天才的泥土大家都能够做。
第11段:简要论述怎样做泥土。
第12段:发出呼吁,号召大家都来做泥土。
五、写作特点:
1、标题新颖独特,引人深思。
2、观点鲜明集中。
3、思路清晰,逻辑严密。
4、材料具体生动,引人入胜。
5、语言生动形象,多用口语,富有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