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高新部)
- 格式:doc
- 大小:115.50 KB
- 文档页数:10
高一第二学期历史期中试题历史的题目其实还是要最多做才可以提升我们的做题能力的,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来分享一下高一年级,仅供阅读春季学期高一历史期中试题Ⅰ、选择题:本大题共 20小题 , 每小题 3 分 , 共计60 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 , 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答题卡中的表格内。
1、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的是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筒洋袜短脚裤C、辫线斜拖三尺长,之乎者也说荒.唐D、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2、“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这句歌词表达了广大华人热爱祖国的共同心声。
“洋装”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是在A、鸦片战争以后B、辛亥革命以后C、新文化运动以后D、新中国成立以后3、1960年,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出现的一些错误。
这主要是因为A、“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弊病充分暴露B、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C、确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D、苏联的背信弃义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这次全会作出的战略决策是A、“以阶级斗争为纲”B、重返联合国C、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D、实行改革开放5、洋务派以“自强”为旗号创办的近代军事工业不包括A、江南制造总局B、汉阳铁厂C、天津机器制造局D、福州船政局6、下列关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影响,表述错误的是A、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B、冲击瓦解着自然经济C、推动了中国近代化D、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7、两次工业革命的相同影响主要有①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②引起了社会关系的重大变化③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④提高了资本主义征服世界的能力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8、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A、飞梭的发明B、珍妮机的发明C、水力织布机的发明D、蒸汽机的改良9、下列不符合中国古代丝织业发展概况的是A、商朝时已有了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B、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C、宋朝时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D、细密精致的缎,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10、清朝长期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其影响是使中国①航海业和对外贸易遭到沉重打击②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遭到阻碍③与世界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④失去了开辟海外市场的契机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11、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是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B、中共十三大C、中共十四大D、中共十五大12、据美国《福布斯》杂志2008年12月报告,评选出了中国 10个变化最大的城市,其中深圳市排名第一,北京市排名第五。
选择题下列几幅图中生产工具的演变对于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们反映了古代中国A. 播种方式的变革B. 土地私有制的确立C. 铁犁牛耕发展的全过程D. 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答案】D【解析】材料图片反映的生产工具是耕作工具,不是播种工具,故A错误;生产工具的演变并不能反映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故B错误;石犁和耜并不是铁器,故C错误;由石犁到曲辕犁,反映了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故D正确。
故选D。
选择题某古代水利工程“旱时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后来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十二百人护之”,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A. 都江堰B. 郑国渠C. 灵渠D. 芍陂【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可知,此水利工程应在当时蜀国境内,结合选项分析可知都江堰正确,选A。
郑国渠是在关中地区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与材料蜀国境内不符,排除B。
灵渠位于广西境内,与材料蜀国境内不符,排除C。
芍陂由孙叔敖创建,位于安徽境内,与材料蜀国境内不符,排除D。
选择题假如你到博物馆去欣赏后,中国古代每一个历史时期,都会有某种手工制品代表该时期手工业的最高水平,你认为下面各组分类正确的是()A. 商周——铁器唐宋——陶器明清——瓷器B. 商周——漆器唐宋——青铜明清——瓷器C. 商周——青铜器唐宋——瓷器明清——丝织品和瓷器D. 商周——玉器唐宋——漆器明清——呢绒和棉布【答案】C【解析】商周时期是我国青铜铸造最鼎盛的时期,被称作青铜时代;唐代我国制瓷业形成了南青北白两大系统,所以制瓷业成为唐宋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手工业部门;明清时期的青花瓷至今被人们奉为珍品,还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对外销量增加;明清织造局生产的丝织品超过前代,特别是缎,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
综上所述,C符合题意,正确。
故选C。
选择题宋代的商业活动与唐代相比有很大的发展变化,其商业活动已不限制在市内。
有一本专门介绍这种商业活动变化的书籍,请你从下列各项中选出一个比较合适的书名A. 《东京城的辉煌》B. 《西京城的衰落》C. 《汴河两岸好风光》D. 《坊墙去除利工商》【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准确记忆与理解。
下学期⾼⼀历史期中考试卷题 ⾼⼀年级的历史还学习的不是很难,所以⼤家要多学习⼀下哦,今天⼩编就给⼤家来分享⼀下⾼⼀年级,欢迎⼤家来收藏哦 ⾼⼀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参考 第⼀卷(选择题共50分) ⼀、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
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 1.1921年7⽉,中国共产党第⼀次全国代表⼤会召开。
⽑泽东说:“中国产⽣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事变。
”“开天辟地”主要是指( ) A.第⼀次在中国⼤地上举起社会主义⼤旗 B.标志着中国⽆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C.制定了党的民主⾰命纲领,为中国⾰命指明了⽅向 D.中国出现了以马列主义为⾏动指南的、统⼀的⽆产阶级政党 2.抗⽇战争爆发后,原先割据⼀⽅的地⽅军阀纷纷请缨杀敌,电报如雪⽚般地飞向南京。
抗战期间,川军、滇军、晋军、桂军等地⽅部队奋战在抗⽇前线,撑起了抗⽇战争的半边天。
这反映了( )A.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了全国B.中国的民族意识空前加强C.抗⽇民族统⼀战线得到巩固D.全民族抗战局⾯正式形成 3.“这种制度,从根本上克服了西⽅资本主义国家两党制或多党制互相攻讦、互相倾轧的弊病,能够保证集中领导与⼴泛民主、充满活⼒与富有效率的有机统⼀。
我们要继续坚持和完善这个制度……”“这个制度”是指中国的( )A.⼈民代表⼤会制度B.民族区域⾃治制度C.民主集中制度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4.1978年,邓⼩平在中央⼯作会议上讲道:“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
往往把领导⼈说的话当作‘法’,不赞成领导⼈的话叫作‘违法’,领导⼈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
”该讲话的⽬的是( )A.改变⼀些领导⼈的专制作风B.改变有法不依的现象C.亟待建设并完善法律体系D.增强民众的法制观念 5.电视系列⽚《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中说道: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深圳中英街流传着⼀个谜语:1997年之后是什么?历史发展揭⽰出的谜底是( )A.经济特区B.特别⾏政区C.“九⼆共识”D.澳门回归 6.1946年,丘吉尔发表演说:“不久刚被盟国的胜利所照亮的⼤地,已经罩上了阴影。
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2022-2022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1.方行?清代农民经济扩大再生产的形式?:“往时江南无尺寸隙地,民力田,佃十五亩者称上农,家饶裕矣,次仅五六亩,次三四亩,佐以杂作,非凶岁亦可无饥,何者?男耕于外,妇人蚕织于内,五口之家,人人自食其力,不仰给于一人也。
〞材料反映出江南农村〔〕A. 家庭手工业的收益高于农业 B. 小农经济生产模式C. 农民家庭生活富足D. 土地兼并严重2.以下表格数据反映的经济现象会导致哪一结果〔〕C. 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开展D. 铁犁牛耕迅速推广3.以下农业生产技术成果属于西汉时期的有①耦犁②翻车③代田法④耧车〔〕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4.据?礼记·月令?载:“百工咸理,监工日号;毋悖于时,毋或作为淫巧(新奇的物品),以荡上心。
〞?礼记·王制?中还说,如有人挟“奇技、奇器以疑众,杀〞。
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古代中国,这种指导思想对手工业生产实践产生的直接影响是〔〕A. 政府轻视对手工业生产的管理B. 手工业生产的规模无法扩大C. 手工业产品的质量难以提高D. 扼杀了能工巧匠的聪明才智5.明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在很多行业后来居上,超过了官营手工业,在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还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其主要原因是〔〕A.民营手工业与市场的联系更为密切 B.民营手工业主要分布在江浙一带C.民营手工业的技术精良、经营灵活 D.官营手工业管理不善、贪腐严重6.西汉初年,“豪强大家,得管山海之利,采铁石鼓铸,煮海为盐,一家聚众,或至千余人〞。
针对这种现象,西汉政府采取的措施是〔〕A.官营专卖 B.轻徭薄赋 C.重视商业 D.劝课农桑7.史载:“冶铸者为排以吹碳,令激水鼓之也。
〞创造这项技术,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效率的是〔〕A.战国的李冰 B.东汉的杜诗 C.三国的马均 D.元代的郭守敬8.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扫描版,
无答案)
尊敬的读者:
本文由我和我的同事在百忙中收集整编出来,本文稿在发布之前我们对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疏漏之处请指正,希望本文能为您解开疑惑,引发思考。
文中部分文字受到网友的关怀和支持,在此表示感谢!在往后的日子希望与大家共同进步,成长。
This article is collected and compiled by my colleagues and I in our busy schedule. We proofread the content carefully before the release of this article, but it is inevitable that there will be some unsatisfactory points. If there are omissions, please correct them. I hope this article can solve your doubts and arouse your thinking. Part of the text by the user's care and support, thank you here! I hope to make progress and grow with you in the future.。
高一历史试卷一、单项选择题(1—30小题每题1分,31—45小题每题2分,计60分)1.史料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直接的史料;二是间接的史料。
凡是未经中间人手修改或转写的,是直接的史料;凡是已经中间人修改或转写的是间接史料。
下列属于直接史料的是A.《史记》 B.姜子牙助周灭商神话 C.商朝卜辞 D.孟姜女哭长城传说2.韩非子认为,商人乃“邦之蠹也”(蠹,蛀虫)。
下列各项所反映的与韩非子所持观点不同的是A.“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 B.“市井之子孙不得为官仕吏”C.“重租税以困辱之” D.“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3. 有人到新疆考察农业,在吐鲁番看到了一种古老的灌溉设施:从山地水源开凿的暗渠,延伸二三十公里,每隔一定距离挖有竖井,当暗渠流经农田时再由明渠引出地面灌溉。
这种源于古代关中地区的灌溉设施是A.灵渠B.都江堰C.郑国渠D.井渠4. 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齐民要术•序》中说到:“舍本逐末,贤者所非。
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
”此段话表明作者A.目的是为发展商品经济 B.有重农抑商思想C.告诫统治者应舍本逐末 D.是南北朝时期齐国的农学家5. 中国古代瓷器生产技术高超,咏“瓷”诗句众多。
如:“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
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矛斋也可怜。
”诗中的“越窑”和“大邑”分别以生产什么瓷器闻名A.青瓷、粉彩瓷器B.粉彩瓷器、白瓷C.青瓷、白瓷D.白瓷、青瓷6.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优良传统。
下列各项中,能体现这一优良传统的是①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政策②汉朝搜粟都尉赵过推广耦犁③宋真宗初年从越南引进高产的占城稻④“苗出垅则深锄,锄不厌数,周而复始”A. ①②③B.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③④7. 中国古代每一个历史时期,都会有某种手工艺品代表该时期手工业的最高水平,下列分类正确的是A.商周/铁器一唐宋/陶器一明清/瓷器 B.商周/青铜器一唐宋/瓷器一明清/棉布C.商周/漆器一唐宋/青铜器一明清/瓷器 D.商周/玉器一唐宋/漆器一明清/玻璃8. 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朝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
高一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一、单项选择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请将答案填入答题卡中..........) 1.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的古代水利工程是A、都江堰B、郑国渠C、白渠D、井渠2.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泰半之赋”指的是:A、统治者对农民征收的一种赋税的名称B、农民要将收成的大部分上缴国家C、赋税沉重简直像泰山的一半那么重D、除赋税外农民还要承担的各项力役3.下列重大技术发明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曲辕犁②人工养蚕缫丝③水排④粉彩制瓷工艺A.①②③④B.②③①④C.①④②③D. ④③②①4.唐诗“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赞美的是A、邢州白瓷B、定州秘色瓷C、越州青瓷D、越州白瓷5、关于古代“市”的发展叙述正确的是①秦代管理“市”的法律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②汉代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③草市在隋朝时开始形成,唐代时逐渐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④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时间上的限制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6.清初学者唐甄说:“为政之道,必先田市……农不安田,贾不安市,其国必贫。
”以上言论反映的思想是A.重农抑商B.农商并重 C.重商主义 D.重农思想7.明清时期中国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商人群体是A、粤商和徽商B、徽商和晋商C、闽商和粤商D、台商和港商8.对中国古代的海禁政策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巩固统治B、禁止民间私自开展对外贸易C、明清一直推行,从未对外开放过D、严重影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9.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解体,这种“解体”是指A、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B、外国资本主义控制中国市场C、自然经济被资本主义经济取代D、封建农业、手工业逐渐分离并日益商品化10.下列对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受外商企业和洋务运动的刺激B、由部分官僚、地主、商人投资C、由政府企业分化出来D、兴起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11.近代中国民族工业迅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是指A、1895—1898年B、1898—1911年C、1912—1919年D、1937—1949年12.民国初年,激发民族资本主义投资于新式企业热情的根本原因是:A、群众性爱国运动的推动B、北洋政府鼓励兴办实业C、辛亥革命成立中华民国D、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13.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特点不包括A、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夹缝中生长B、结构畸形,没有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C、资本积累主要来源于殖民掠夺D、对中外反对势力有依赖性14、1927—1936年民族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其积极意义不包括:A、壮大了官僚资本B、有利于改善人民生活C、为抗日战争胜利奠定了经济基础D、有利于抵制外国的经济侵略15.1945年后,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国家是:A、英国B、日本C、苏联D、美国16.新中国成立之初“过渡时期”是指A、新中国成立到土地改革完成B、新中国成立到国民经济恢复C、国民经济恢复到三大改造的完成D、从新中国成立到三大改造的完成 17.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的标志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B、实现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C、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企业D、召开第一届人大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8.“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诗中反映的20世纪50年代末的现象,这主要是由于A、国际反共势力的包围封锁B、严重的自然灾害C、“左”倾错误的严重泛滥D、苏联背信弃义19.1973年,国家的经济工作出现起色,其主要原因是A.“文化大革命”的动乱还没有扩展到经济领域B.毛泽东及时纠正了“左”倾错误C.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恢复调整了国民经济D.邓小平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全面整顿20.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首先试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省份A、安徽、四川B、安徽、贵州C、四川、云南D、四川、湖南21.我国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共同点不包括A、改变单一的管理体制B、有利于解放社会生产力C、克服分配上平均主义D、从根本上改变所有制形式22.使党的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的会议是:A、邓小平南巡讲话B、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上的决议C、中共十五大D、中共十六大23.把邓小平理论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A、中共八大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C、十二届三中全会D、十五大24.影响中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有①鸦片战争等重大政治活动②社会经济发展③西方文化传入④对外开放A.①②③B.①③④C. ②③④D. ①②③④25、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优点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国近现代民族服饰是①西装②中山装③列宁装④旗袍A.①③④B.②③④C.②④D.③④26、近代中国第一家西式饭馆、第一家洋房别墅最有可能出现在A.北京B.上海C.重庆D.天津27.在古代“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近代以来,中国的交通和通信发生了巨大变化,轮船、火车、电报、电话等开始推广。
高新部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一、选择题1. 1935年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在拟定三年重工业建设计划时,提出了在湘、鄂、赣三省建立后方战略基地的设想:“拟以湖南中部如湘潭、醴陵、衡阳之间,为国防工业之中心区域,并力谋鄂南、赣西以及湖南各处重要资源之开发,以造成一个主要经济中心”。
它反映了国民政府()A . 为围剿红军做军事筹划B . 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C . 为抵御日军进攻做准备D . 力图消灭地方各派军阀2. 下图是中国1872-1911年按经营方式分类的厂矿及共资本总公统计。
结合所学判断,出现图中所示现象的原因是()A . 政府统一货币且实行关税自主B . 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C . 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D . 提倡国货的群众运动蓬勃开展3. 清末某大臣认为:中国欲借官厂制器,虽百年亦终无起色,必须准各省广开各厂,令民间自为讲求,如国家欲购枪炮船械机器,均托民厂包办包用,其试不如式者,虽定造亦必剔返,则人人有争利之心,亏本之惧,自然专心致志,实力讲求,以期驾乎西制之上。
对此观点认识正确的是()A . 此方案不可行,因为当时中国民间无力经营现代工业B . 此人是洋务派代表,认为学习西方技术便可架乎西制C . 此人看到官办企业的重重弊端,鼓励发展民营企业D . 说明清政府内部发生分化,产生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4. 陈旭麓先生认为,(近代中国)复杂的社会环境及历史条件决定了革命与改良在互相对立中又互相联结,在不同一性中具有同一性。
“同一性’,体现在()A . 发展实业B . 变革方式C . 领导阶层D . 变革道路5. 苑书义在《中国近代史新编》中记载:“官僚地主杨宗濂兄弟在(19世纪)90年代初期,既投资棉纺织工业,又大量购买田产,增强自己的地主地位。
”杨氏如此选择的最重要原因是()A . 受传统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B . 受到近代工业利润的驱使C . 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D . 中国处于半封建社会转型时期6. 鸦片战争后,松江府所属州县“均栽种棉花,禾稻仅占十中之二”.原来不种棉花的华亭县也开始“改禾种花”。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考试总分:100 分)一、单选题(本题共计40小题,总分60分)1.(1.5分)文明的意义只有在历史的长时段中才能凸现, 站在今天, 回顾人类从早期游徙不定到定居生活的转变过程,最具决定性意义的一步是( )A.房屋建造B.谷物种植C.陶器制作D.牲畜饲养2.(1.5分)在人类文明早期,一部分人能够脱离社会生产活动而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
这主要得益于( )A.农耕和畜牧的产生B.社会出现严重阶级分化C.国家和文字的产生D.社会生产与分工的发展3.(1.5分)人类最早的文明一般产生于适合农业耕作的大河流域。
下列人类古代文明中,发源于非洲地区的是( )A.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B.古代两河流域文明C.古代尼罗河流域文明D.古代黄河流域文明4.(1.5分)印度电影《流浪者》里有句经典台词:“法官的儿子永远是法官,盗贼的儿子永远是盗贼。
”这句话有明显的阶级歧视。
这种阶级歧视最有可能源自以下哪一制度( )A.种姓制度B.禅让制度C.分封制D.分化制度5.(1.5分)“这些城邦显得具有某种个性,这种个性愈是高度发展,愈是强烈地被意识到,就愈不愿意哪怕是部分地牺牲它······每个城邦向它的邻邦要求它的自由和自治,要求有权按照它自己的意愿处理它自己的事务。
”据此可以看出希腊城邦的特点是( )A.小国寡民B.独立自治C.人民主权D.轮番而治6.(1.5分)古希腊智者普罗泰格拉强调人在宇宙万物中的重要地位。
他的学生普罗狄克思认为神是想象出来的,并把对人有用的事物视为神。
他们的观点( )A.重视人与人之间平等B.彻底否定了神灵崇拜C.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D.强调了“美德即知识”7.(1.5分)罗马帝国的边界是英国和德国共同申请的世界文化遗产。
1987年英国的哈德良长城首先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5年增加了德国的北日耳曼―─雷蒂恩界墙,2008年增加了英国安东尼长城。
绝密★启用前2017-2018学年下学期高一期中考试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2.答题前,请在答题卷密封线内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号填写清楚。
3.选择题选好答案后,用2 B铅笔把机读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涂选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4.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卷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第I卷选择题(35*2=70分)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垦荒高潮,其根本原因是()A. 大量可供开垦荒地的存在B. 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使用C. 统治者鼓励垦荒的措施D. 劳动者积极性提高2.下列水利工程属于战国时期李冰主持修建的是()A. 井渠 B. 都江堰C. 灵渠D. 郑国渠3.“……锄镰锨镢样样有,各种农具要健全。
”该农谣反映出古代农耕经济的特点是 ( ) A. 自给自足 B. 精耕细作C. 男耕女织D. 家庭经营4.《史记·平准书》中记载:“天下已定,高祖乃令贾人(商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该材料体现了汉代的经济政策是()A. 苛捐杂税 B. 重农抑商C. 休养生息D. 朝贡贸易5.东汉杜诗发明的水排是一种()A. 灌溉工具 B. 冶铁工具C. 播种工具D. 纺织工具6.北魏至唐朝中期,封建国家为抑制土地兼并,维护小农经济,实行的土地制度是()A. 井田制 B. 均田制C. 屯田制D. 摊丁入亩7.唐诗《田家》云:“依床看妇织,登垄课儿锄。
”这反映了中国古代()A.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B. 雇佣关系的出现C. 富裕安逸的生活方式D. 工商皆本的政策8.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是出现于唐朝的()A. 邸店 B. 柜坊 C. 飞钱 D. 坊9.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产生的时间是()A. 汉朝 B. 唐朝C. 宋朝D. 明朝10.《元史》中载:“(元朝)国家初定中夏,制作有程,仍撰(纠集)天下之工,聚之京师,分类置局…匠以籍为定,世承其业,其子女……婚嫁皆由政府控制。
黄陵中学高新部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题一、选择题(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1.1935年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在拟定三年重工业建设计划时,提出了在湘、鄂、赣三省建立后方战略基地的设想:“拟以湖南中部如湘潭、醴陵、衡阳之间,为国防工业之中心区域,并力谋鄂南、赣西以及湖南各处重要资源之开发,以造成一个主要经济中心。
”它反映了国民政府( )A.为围剿红军做军事筹划B.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C.为抵御日军进攻做准备D.力图消灭地方各派军阀2.下图是中国1872~1911年按经营方式分类的厂矿及其资本总量统计。
结合所学判断,出现图中所示现象的原因是( )A.政府统一货币且实行关税自主B.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C.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D.提倡国货的群众运动蓬勃开展3.清末某大臣认为:中国欲借官厂制器,虽百年亦终无起色,必须准各省广开各厂,令民间自为讲求,如国家欲购枪炮船械机器,均托民厂包办包用,其试不如式者,虽定造亦必剔返,则人人有争利之心,亏本之惧,自然专心致志,实力讲求,以期驾乎西制之上。
对此观点认识正确的是( )A.此方案不可行,因为当时中国民间无力经营现代工业B.此人是洋务派代表,认为学习西方技术便可驾乎西制C.此人看到官办企业的重重弊端,鼓励发展民营企业D.说明清政府内部发生分化,产生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4.陈旭麓先生认为,(近代中国)复杂的社会环境及历史条件决定了革命与改良在互相对立中又互相联结,在不同一性中具有同一性。
“同一性’,体现在( )A.发展实业B.变革方式C.领导阶层D.变革道路5.苑书义在《中国近代史新编》中记载:“官僚地主杨宗濂兄弟在(19世纪)90年代初期,既投资棉纺织工业,又大量购买田产,增强自己的地主地位。
”杨氏如此选择的最重要原因是( )A.受传统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B.受到近代工业利润的驱使C.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D.中国处于半封建社会转型时期6.鸦片战争后,松江府所属州县“均栽种棉花,禾稻仅占十中之二”。
原来不种棉花的华亭县也开始“改禾种花”。
由于扩种经济作物,原来是余粮区的浙江余姚成了缺粮区;广东则靠越南、缅甸每年输入百万石大米维持。
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A.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传统手工业的发展C.自然经济统治地位的丧失D.重农抑商政策的改变7.民国初年,苏州丝绸业从业者大多世代相传,各织绸厂都采用手拉织机。
1925年,在延龄冠记绸厂采用电力织机后,各家绸厂纷纷效尤,舍木机、手拉机而采取电力机。
这一变化( )A.未能突破传统丝织业的技术瓶颈B.反映苏州重工业发展领先轻工业C.是工业革命成果在华的交叉应用D.标志着我国丝织技术领先于世界8.1938年,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大会决定:经济建设以军事为中心,对粮食、矿产、税收、金融、交通、物价等实行全方位的管制( )A.推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B.加强了官僚资本的垄断地位C.为坚持抗战提供经济支撑D.积极发展民族资本主义9.下表是甲午战争前后中国年均进出口贸易指数,通过表格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甲午战争前后中国年均进出口贸易指数(海关两)AC.实业救国思潮空前高涨D.西方资本主义冲击中国市场10.(2017·青岛一模)北洋政府农商部于1914年4月11日颁布了《植棉制糖牧羊奖励条例》,11月3日又颁布了《森林法》,规划在黄河、长江、珠江上游地区营造保安林,以预防水患保养水源。
1915年6月30日,颁布《造林奖励条例》:“凡经营特种林业于国际贸易有重大关系者,或胜造船筑路等各种大工程之用者,农商部认为有被助之必要时,得按其面积株数,核给奖金。
”这些奖励政策( )A.体现了北洋政府崇尚宪政,重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B.得益于新文化运动对政府执政理念的影响C.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工业布局的调整D.促进了农业的多种经营和轻工业的发展,改善了生态环境11.下表是“1880年与1930年中国国民收入和人口增长”表(据《中国近代经济史》)。
该表能反映出当时( )C.人口增长制约了工业化进程D.政府忽视近代化建设12.1938年国民政府拟定了《西南和西北工业建设计划》,提出以四川、云南、贵州和湘西为主要地域,开发新的工业基地。
1936年,大后方有大小工厂427家,新设68家,1938年新设218家,1940年新设575家,1941年新设862家。
形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科技人员的内迁B.军工企业的激增C.民营工业的发展D.战时需求的刺激13.1929年颁布《特种工业奖励法》,1930年公布《特种工业奖励标准》,1934年又将其修改为《工业奖励法》,积极鼓励民间投资创办新式工业。
这段材料可直接用来研究( ) A.洋务运动中民用企业创办的原因B.国民党统治前期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C.“短暂春天”出现的历史背景D.“实业救国”思潮对民族工业的影响14.有人认为:“如同西班牙漫长的16世纪、荷兰漫长的17世纪、英国漫长的19世纪一样,美国漫长的20世纪进入百年周期的终结阶段。
”上述四国确立各自“漫长世纪”的共同因素是( )A.金融霸主的地位B.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C.经济体制的创新D.拥有广大的殖民地15.17世纪被誉为“荷兰时代”,荷兰成为“模范国家”“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荷兰人被誉为“海上马车夫”等,但到了17世纪晚期荷兰却风光不再,导致其急剧衰落的最主要原因是( )A.缺乏保持高速扩张所需的资源B.商业资本发达但工业资本不足C.英法颁布一系列歧视性的法令D.三次英荷战争中失去殖民优势16.英国18世纪中期成为世界殖民帝国的有利条件有( )①优越的地理位置②先进的政治制度③强大的海军力量④发达的手工工场A.①③④ B.①②④C.②③④ D.①②③④17.英国世界殖民霸权地位的确立,主要是先后打败了( )A.西班牙、法国、德国B.西班牙、荷兰、法国C.荷兰、葡萄牙、美国D.法国、葡萄牙、荷兰18.从人类发展的角度看,殖民扩张在客观上的积极意义主要表现在( )A.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B.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C.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D.促进了世界各地的平衡发展19.马克思说:“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消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都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
”这段话的主要观点是( )A.殖民扩张传播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B.殖民掠夺极大地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C.殖民掠夺是欧洲资本主义产生的前提条件D.殖民扩张给殖民地人们带来了巨大灾难20.1934年后,中国经济危机逐渐严重,上海商会向南京国民政府提出实行统制工业政策的要求。
自1935年至1937年,南京政府及其官员加强了参加商业、工业、银行业的活动,政府举办的工商业迅猛增长,掌握了工商业和金融业的领导权。
由此可知,南京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A.导致了官僚资本的产生B.不利于民族资本的发展C.是罗斯福新政的翻版D.为应对日军侵略威胁21.汉武帝时期,改变了过去郡国贡献各自为政的办法,统一派遣官吏将所要征收的贡赋,折成当地出产丰饶的土特产品收上来,一部分运往京师供应朝廷,另一部分像商贾那样运往需要这些物品的地区转手获利。
这一措施( )A.解决了封国对中央的威胁B.改变了政府税收的主要来源C.体现了政府的抑商政策D.抬高了部分地区的商品价格22.汉武帝时设置盐铁官专职管理盐、铁生产销售征税事宜。
宋行引法,商人向政府购引(即取得贩运销售盐专利的凭证)后,即可凭引支盐运往指定区域,独占区内食盐销售。
清政府采取“引岸制”的食盐运销体制,赋予一些商人食盐营销的垄断权,国家只对盐商进行管理和征税。
对这一变化认识正确的是( )A.封建政府与民争利的出发点没有改变B.不放弃专营是为了抑制富商大贾势力C.政策虽有变化但是指导思想仍为法家的集权思想D.从长远来看会增加成本,不利于商品的自由流通23.一个英国人曾记载“远在1844年,我曾把这种土布的各种质地的样品,标明每一种的价格送回英国。
和我通信的人都说,按照所标的价格,他们在曼彻斯特也做不出来。
”这反映了当时( )A.中国土布有一定的竞争优势B.中国的劳动力价格比英国低C.机器生产优于传统手工生产D.英国借鉴了中国的纺织技术24.1898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制定奖励章程,凡发明军用船械者颁特赏,专利50年;发明日用新器者,给工部郎中实职,专利30年;仿造西器之制法未传入中土(内陆)者,给工部主事职,专利10年。
据此推断,该章程( )A.完善了专利保护制度B.消除了官本位思想的影响C.顺应了实业救国的呼声D.反映了技术立国的趋向25.据统计,1872~1913年间,近代企业的创办人中,地主占55.9%,商人占18.3%,买办占24.8%,而且“投资于近代企业的地主,大都有某种官僚身份,很多是二、三流的洋务派或洋务派的幕僚,绝少是土地主”。
上述现象研究的视角是( )A.偏重用政治因素解释经济现象B.用过头的方法描写历史的真实C.社会阶层的划分决定经济发展D.研究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标志26.清代,广东成为严重缺粮省份。
雍正时有人说,广东“即丰收而乞籴于(广)西省犹不下一二百万石”;乾隆后,广东尚有进口洋米。
这一情况的发生表明当时广东( ) A.自然灾害较为严重B.赋役改革成效不大C.商品经济发展迅速D.政府抑商政策废止27.战国时期,为了供应军队日用的需要,军队驻扎的地方,往往成为商人逐利之场,逐渐形成了一种小的市聚,谓之“军市”,由军方设置令进行管理并对商人收取租税。
这反映了( )A.军市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B.商人具有充分自由和最大利益C.军市解决了军队的经济问题D.各国重农抑商政策的具体反映28.宋初,内地人民用铜钱向边民购买马匹,但边民将铜钱铸造成兵器侵扰内地。
为此,政府禁止以铜钱买马,改用以布帛、茶叶等换马的物物交换方式。
这一变化( ) A.导致宋代边境贸易严重退化B.说明政府贸易政策因事制宜C.缓和了宋与少数民族的关系D.促进了宋与边疆的贸易往来29.梁柏力在《被误解的中国》一书中曾对中西(欧)商业状况进行了对比,一方面指出歧视商贾并非中国独有的传统,明清时期中国富商的社会地位并不低微。
另一方面又认为明清时期的中国与英国代表的西方存在不少明显不同,并对英国商人势力强的原因有如下一些文字介绍:“英国数百年来都处于战乱之中……英国要与其他欧洲国家争霸……”。
照此推断,梁氏认为明清时期中国商贾势力不及西方的原因可能是)A.儒家思想含有明显的抑商倾向B.商人的社会地位有了显著上升C.禁止商人买卖土地和科考入仕D.社会相对安定对商人依赖较小30.明朝谢肇滿在《五杂俎》中记载:“西戎茶马之市,自宋已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