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雨点儿2教案(2018新版教材)
- 格式:doc
- 大小:12.00 KB
- 文档页数:2
最新人教统编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雨点儿》第2课时优质课教案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雨水与植物生长有密切的关系。
2.指导书写生字。
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1.采蘑菇,认词语。
师:大家还想玩游戏吗?(想)那我们去森林里的草地上玩游戏吧!看,草地上长满了什么?(蘑菇)老师把刚才学的字组成许多词藏在这些蘑菇里,看看谁的眼睛最亮,能把它们找到。
(出示蘑菇词卡:雨点儿、数不清、云彩、飘落、半空中、回答、问、地方,森林背景)师:老师请8位同学上来采,采到的要带大家读一读(学生采,领读)。
2.读课文。
(1)师:现在,我再把这些词藏在句子里,看你们还能不能找到?请大家看课文,你们能找到由“数不清”“雨点儿”“云彩”“飘落”这些词组成的句子吗?(师摆蘑菇)学生读第1自然段。
师:你读得真好,谁还愿意给大家读一读这一句?其他学生读。
师:你还能找到由“半空中”“问”这些词组成的句子吗?(师摆蘑菇)学生读第2自然段。
师:“空”“中”是后鼻音,跟我读。
不错,大家一块儿来读一读这一句吧!师:(师摆蘑菇)那“回答”“地方”在哪呢?学生读第3自然段。
师:问句读得真好,哪一组同学愿意像这样读一读?分1、2组同学读。
师:课文中哪里还有“地方”这个词呀?学生读第4自然段。
(读好轻声)师:读得真不错,男女生来比一比谁读得好。
分男女生读。
师:读得真好。
课文中还有哪里有“地方”这个词?学生读第5自然段。
师:你读得真好,这一次我也想和大家一块儿读一读,我们一起来吧!(2)师:你们可真是厉害的“小侦察兵”呀!眼睛可真亮。
那我们来连贯地朗读一下全文。
(学生读)二、学习生字“问”“有”“半”“从”“你”1.指导书空。
2.老师范写。
3.学生书写,教师巡视。
4.简单评价、展示。
三、总结今天我们不仅识了字、学了词,还读了句子。
希望大家回去找一找,查一查雨点儿们有什么本领、作用,把你查找到的信息讲给同学听。
教学反思在本次教学设计中,教师通过带领学生有滋有味地品读课文,不仅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还训练了他们对词语的运用。
一年级语文上册《雨点》第二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 初步认识池塘、小溪、江河、大海,了解一点水的变化常识,激发学生观察、认识自然现象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谜语,“千条线、万条线、落到水中看不见。
”猜猜这是什么?(雨)2. 是的,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首写雨的诗歌,《雨点》。
齐读课题。
(二)看图1. 那么大家看一下,天空中的雨点在干什么呢?抓一把粉笔从高处放手,告诉学生像这样掉下来、往下降这就是落。
2. 这些雨点究竟落到了哪里呢?我们来看看。
注意要从左往右、从上到下依次来说。
(指说,注意把话说完整:雨点落进池塘里—小溪里—江河里—海洋里相应出示、齐读)板书:池塘小溪江河海洋(三)精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雨点落进这些不同的地方,他们在干什么呢?我们的课文都告诉我们了,下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自己把课文来读一读。
注意要读准字音,不加字,不漏字。
王老师知道,我们小朋友一定知道雨点在干什么了。
第一句1. 雨点落进池塘里,在干什么?(睡觉)(看图)我们江南水乡有很多池塘,池塘里的水是什么样子的?(池塘里多平静啊)所以雨点在池塘里睡觉。
2. 小朋友,我们像小雨点一样来睡觉。
(动作)指导朗读躺在舒适的大床上,真舒服啊!谁来轻轻地读好这句话。
3. 小雨点睡得好舒服呀!我们一起来读好这一句!第二句1. 雨点落进小溪里,它在干什么呀?(散步)(理解散步)小朋友们,什么是散步呀?(慢慢地走着)2. 平常和谁去散步的呀?哦,我和妈妈去公园散步(把话说完整),你能用散步说一句话吗?瞧,雨点在小溪里散步呢,指名读第二句。
3. 奇怪,雨点在池塘里是睡觉,为什么到小溪里散步了?(溪水是流动的)说的真好,因为小溪里的水是流动的,所以雨点在池塘里散步。
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文雨点儿》第二课时(人教部编版)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主题和结构。
2.听懂、理解并掌握课文内容。
3.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组并能正确使用。
4.通过讲解,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1.听懂、理解并掌握课文内容。
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组并能正确使用。
教学难点通过讲解,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和复习课文《雨点儿》的内容和思路。
2.为学生准备课文的印刷版,便于讲解和学习。
3.准备教学投影仪或其他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1.温习上一节课的内容,复习课文的主题。
2.让学生回忆上一节课讲了什么内容。
二、讲解1.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即《雨点儿》中的故事情节。
2.逐段讲解课文内容,注重生字和词组的解释,并加以演示。
3.向学生引导提出故事的情节和主题,让学生自己思考,通过交流达成共识。
三、分组讨论1.分为小组讨论,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故事和主题,激发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让每个小组选出一人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四、小组演练1.安排每个小组表演课文中的一个情节。
2.带领学生认真观看表演,并对表演进行点评。
五、词语练习1.教师将生字和词组逐个呈现出来,并帮助学生掌握发音和含义。
2.让学生在白板上写出生字和词组,并加以练习。
课后作业1.回忆课文中的生字和词组,并提醒学生写出明天的作业。
2.要求学生在家中认真复习课文内容和生字,并做好课后作业。
总结与反馈1.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2.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并作出评估。
人教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第8课《雨点儿》教案2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理解《雨点儿》这首诗的内容,并能背诵部分内容。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理解能力,帮助学生发展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诗歌的感悟。
3.情感目标:通过和同学一起分享诗歌的美和互助去感受彼此之间的友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雨点儿》的内容;背诵部分内容并能有感情地表达。
难点: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引导学生通过声音、肢体语言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向学生介绍今天要学习的诗歌《雨点儿》,让学生动手模拟下雨的声音,并带着一些音乐感受气氛。
2. 学习诗歌内容1.给学生朗读《雨点儿》这首诗。
2.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并与学生一起讨论诗歌内容。
3.分组让学生表演诗歌,每组背诵一部分,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3. 学习诗歌节奏1.老师带领学生体验《雨点儿》的韵律感。
2.老师和学生一起朗诵《雨点儿》,感受诗歌的节奏。
4. 创设情境老师布置任务,让学生在想象中模拟雨下的场景,用声音和肢体语言展现出《雨点儿》的情景。
5. 结束1.学生进行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
2.老师总结教学内容,鼓励学生多尝试朗读、背诵和模拟。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的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雨点儿》这首诗的内容,同时在表达上增强感情色彩。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积极,但也发现部分学生对诗歌内容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引导学生多参与讨论,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使学生在表达时更加准确、生动。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案安排,希望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雨点儿(第二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雨的形成和作用2.学习描述雨的语言3.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敏感性和观察力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描述雨的语言2.难点:通过描述让学生理解雨的作用和意义三、教学过程1. 热身环节(5分钟)•让学生回忆上一课时讲过的雨,询问带来了什么变化,以及为什么雨对植物、动物和人类都很重要。
2. 导入新知(10分钟)•让学生观察一段下雨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描述雨的景象,如:雨滴大小、声音、落点等等。
•教师辅助学生理解雨的形成和作用,如:水蒸气升华形成云,云中水滴密集形成雨,雨水充实土地,滋润万物等等。
3. 学习知识点(1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并分析课文中迎接雨的过程,辅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认知其中的语言表达。
4. 讲解语言知识点(20分钟)•教师为学生讲解描述雨的常见词汇和句型,例如:词语解释窗户外面空气中过程中正在发生湿漉漉微湿滴滴答答雨滴落下的声音落在降落在•通过反复练习,巩固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5. 协助整合知识(10分钟)•教师进行简单的阅读技能指导,例如指导学生分段阅读、标注关键词等等。
•教师布置阅读任务,让学生阅读课文,思考一下问题:–“雨”对文中的小女孩有什么意义?–雨带来了哪些变化?6. 总结归纳(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整堂课的学习过程,并和学生一起总结课堂重点和难点。
四、课后作业1.复述课文中小女孩在雨中的经历。
2.给出一组关键词:“再见”和“雨”,请写出一篇短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是一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教材中的一节内容,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自然界的奥妙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本节课我以“描述雨的语言”为重点,让学生通过语言感知、理解和表达雨的意义。
整节课的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雨的意义和作用。
在讲解雨形成的过程中,我联系学生日常生活,引导他们思考人和自然之间的互动。
在课文阅读过程中,我强调学生应该注重描述语言,并为他们提供了相关的词汇和句式。
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文雨点儿》第二课时(人教部编版)课程背景《课文雨点儿》是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此篇文章讲述了小鸟和树叶在雨中的互动,引导学生了解雨的产生及作用,感受自然界的美好。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了解雨的形成、作用及滋润大地的重要性;2.了解小鸟与树叶在雨中的互动,学习关心他人、互相帮助的重要性;3.通过朗读、观察插图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阅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雨的形成、作用及滋润大地的重要性;2.难点:让学生领会小鸟与树叶在雨中的互动,理解关心他人、互相帮助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师生互动:“大家谁知道今天的天气是什么样子的?”2.老师介绍本课的主题,让学生进入“雨”的主题。
学习课文(20分钟)1.听读课文:“雨点儿,雨点儿,轻轻地拍打在绿叶上,它像一位细心的弟弟,为大家送去清爽……”(以此类推)。
2.老师带领学生阅读课文,关注生词和句型。
3.课文学习后,老师提问学生,引导学生理解、表述课文的大意。
扩展(25分钟)1.老师教授雨的形成、作用及滋润大地的重要性。
2.让学生观察插图,理解小鸟与树叶在雨中的互动及关心他人、互相帮助的重要性。
3.课堂互动:学生讲述自己在雨中时的感受,与同桌分享。
总结(5分钟)1.学生认真听取总结内容。
2.老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学习体会。
作业请学生回家后,写一篇与雨有关的小故事或画一幅与雨有关的画。
学生可利用所学知识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教学评估1.平时听课评估:老师观察学生听讲情况、笔记记得是否详细,对提出问题的回答是否到位。
2.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写的小故事或画的画是否与雨有关,是否能体现出所学知识。
3.整体表现评估:学生是否能理解“雨”的产生与作用,以及关心他人、互相帮助的重要性。
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8.雨点儿2、3》人教(部编版)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诗词《雨点儿》的内容,感受其中的情感。
2.能够背诵诗词《雨点儿》。
3.能够根据诗词内容进行情感表达与创作。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诗词《雨点儿》的意思。
2.背诵诗词《雨点儿》。
三、教学难点1.能够进行情感表达与创作。
四、教学准备1.课件:诗词《雨点儿》的PPT。
2.教具:音响、课后练习册。
3.素材:雨点的图片。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5分钟)老师播放下雨的声音,并引导学生讨论雨的特点与感受。
2. 学习诗词(15分钟) - 老师朗读诗歌《雨点儿》,让学生跟读。
- 解释生字词汇,帮助学生理解诗词内容。
3. 集体朗读与背诵(15分钟) - 学生跟随老师一起朗读《雨点儿》。
- 让学生尝试背诵诗词《雨点儿》。
4. 情感表达(10分钟)学生展示自己对雨的情感,可以通过绘画、表演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
第二课时1. 复习与导入(5分钟)老师帮助学生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并导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诗词赏析(15分钟) - 通过PPT展示诗歌《雨点儿》的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 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与感受。
3. 情感表达与创作(20分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受,进行情感表达与创作,可以是写诗、画画等形式。
4. 课堂小结(5分钟)老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展示学生的情感表达作品。
六、教学反思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雨点儿》的内容,并能够进行情感表达与创作。
但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让学生更加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课后作业1.背诵诗歌《雨点儿》。
2.完成课后练习册上相关的习题。
以上为《雨点儿2、3》的教学设计,希望对教学有所帮助。
一年级语文上册教案《8.雨点儿(第2课时)》人教(部编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够正确朗读课文《雨点儿》,理解其中的意思。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综合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的情感,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心。
二、教学重点1.掌握课文《雨点儿》的基本内容。
2.通过朗读和讨论,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抽象含义。
2.能够通过诵读和讨论,感受到雨对大自然的滋润和生命的意义。
四、教学准备1.课文《雨点儿》教材2.课堂PPT3.录音设备4.课堂板书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大家知道雨是怎么来的吗?雨对我们生活有什么影响?”•学生讨论,激发学生对雨的认识和思考。
2. 学习课文(15分钟)1.听录音,跟读课文。
2.逐段解释课文内容,理解每个句子的含义。
3.分角色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情感体会(10分钟)•讨论:雨对大自然的影响有哪些?雨对农作物的生长有什么作用?•学生分享自己对雨的情感体会。
4. 拓展延伸(10分钟)•学生自由发挥,通过绘画、写作等形式表达对雨的理解和感悟。
5. 总结(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雨的重要性和意义。
六、作业布置完成《雨点儿》课后习题,写一篇关于“雨”的作文。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诵读和讨论课文《雨点儿》,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了雨的作用和意义,培养了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但在学生情感体会环节,有些学生表现得比较被动,需要教师在激发学生情感上下更多功夫。
下节课应更注重情感体会的引导和培养。
(教学反思参考1)雨点儿
在执教完《雨点儿》一课后,我发现在课上有两点考虑不充分,而耽误了时间,影响了教学效果:
一、儿化音的指导。
受环境影响,平时学生无论在家还是在学校与人交流时,很少用到儿化音,所以在学习《雨点儿》一课时,为了指导学生读好“雨点儿”一词花费了不少时间,但效果并不显著。
毕竟习惯一旦成形,再纠正就困难的多了。
但在课上,我有些急功近利,总想着一下就帮孩子们改正过来,所以这一环节较拖拉,浪费了不少时间,其实这并不是什么大问题,完全可以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渗透此方面的训练。
二、备学生不充分,没有提前化解难点。
《雨点儿》一文虽然篇幅不长,但朗读并不容易。
首先文中有几处长句子:“数不清的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
”“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长出了红的花,绿的草。
”学生开始不知道怎么停顿,所以开始大部分孩子这几处都没有读好。
这是课前我所没有预设到的,没想到这几处是学生朗读的难点。
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之后又浪费了不少时间。
所以,要想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教师课前必须进行充分的备课:备教材、备学生,预设教学过程中的各种突发事件。
只有准备充分了,才能合理利用每一分钟,从而达到堂堂高效。
雨点儿(第二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感受自然界中雨水的变化,了解自然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原理;2.能够掌握词语“滴答、啪嗒、淅沥、噼里啪啦”等的用法;3.能够理解和朗读课文;4.能够模仿雨声,感受雨水的美好。
教学重点1.通过教材中内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2.帮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如“淋湿、雨帘、霏霏细雨”等;3.引导学生通过20秒钟的雨声模仿,感受雨水的美好。
教学准备1.教材:《语文》一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2.课件:PPT、投影仪;3.语音播放器;4.已经准备好的雨声录音。
教学过程导入(6分钟)1.老师用PPT展示雨水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谈对雨水的感受;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回答“雨水为什么会滴下来?”的问题;3.通过引入,在学生中引起对雨水的关注。
学习诗词(10分钟)1.老师朗读“雨点儿”这诗词;2.引导学生认真聆听,并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3.鼓励学生边读边感受大自然的美。
学生跟读(8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诗词,模仿雨点儿落下的声音;2.鼓励学生读起来响亮而自然;3.指导学生认真体会词语“滴答、啪嗒、淅沥、噼里啪啦”等的意义。
课文讲解(10分钟)1.在PPT上展示文本,解释不了解的生词用法;2.帮助学生读懂文本意思;3.鼓励学生和老师一起阅读。
雨声模仿(10分钟)1.老师播放已经准备好的雨声录音;2.引导学生配合雨声表演夜晚雨滴声,感受雨水的美好;3.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模仿各种不同的雨声。
总结与展示(6分钟)1.引导学生回顾课程内容,包括学习到的内容和自己的体验;2.鼓励学生与家长分享自己学到的知识;3.结束课程,可以让学生表演一下,模仿雨声。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教学,我学习到了:1.学生在课堂上非常感兴趣,他们喜欢听老师讲解,模仿雨声。
2.使用不同的讲解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生词的意思,使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
3.鼓励学生进行互动,培养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为了更好地教授课程,我将更加努力准备,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体验。
(教学反思参考3)雨点儿
这节课,我把识字、朗读作为教学的重点,通过读课文使学生知道雨水和植物生长的关系,作为教学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无论读生字、还是记生字、朗读方面都体现自主精神,学生认记生字的方法多种多样。
在课堂上,我把学生获得的一点成功给予鼓励,学生学得愉快。
我在教学《雨点儿》这课时,采用了自主、合作的学习方法,通过自读自悟,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提供学生机会,提供学生展示的舞台,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再来回顾自己的课堂,我觉得有以下几点收获:1、在理解"数不清"这个词语时,我创设了一个小小的情景,即我在黑板上先画了一朵云,然后在云底下画大小雨点,学生自然而然地跟着数了起来,最后我用点代替雨点儿在黑板上快速地点点,学生数不过来时,我再引出:"雨点儿多得数不完"学生很自然地接上来"数不清"。
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经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很容易地就理解了词语。
接着,让学生联系生活说一说,还有什么是数不清的,效果就出来了。
2、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 我认为书是学生读懂的,而不是老师讲懂的。
新课标在目标定位中强调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 在第二自然段的教学中,我充分运用读的手段,通过自由读,指名读,引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朗读方式,引导学生在读中熟悉课文,理解课文,在读中学会朗读,学会合作。
一句话,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明理,在读中得法。
3、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更好地生成语言。
在本课教学中,我问:"如果你是雨点儿,你会做什么?",在品读课文时,我又问:"如果你是花草,你会对雨点儿说什么?"一连串开放性的问题,学生们在学习课文中,合理想象,多向探究,创造性地运用语言。
学生在说到如果自己是雨点儿,我去干旱的地方可以减轻干旱";有的说"要是我是大雨点儿,我要到农民伯伯的庄稼地里去浇灌禾苗"......谁说一年级的孩子还太小不懂事,他们的话却真的让人感动不足之处:有个别学生在朗读方面还是有一定的困难。
如:在朗读时没有读好儿化音。
"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的话没有读好。
通过反思,我体会到:在教
学中,一、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要耐心地引导学生;三:要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