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房屋承租人优先购买权的限制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3
民法典的房屋承租⼈优先购买权有哪些规定在外租房的我们有可能会遇到房东将租赁的房屋出卖的情况,这时我们会想⾃⼰能不能继续住下去,或者能不能购买该套房屋。
实际上,承租⼈对租赁的房屋是享有优先购买权的。
那么民法典的房屋承租⼈优先购买权有哪些规定呢?下⾯将由店铺的⼩编为您解答这⼀相关问题。
⼀、民法典的房屋承租⼈优先购买权有哪些规定根据我国《民法典》的相关规定,承租⼈对租赁的房屋享有同等条件下优先购买的权利,但是房屋的按份共有⼈优先购买或者出租⼈将房屋卖给近亲属的除外。
承租⼈收到通知后⼗五⽇内未明确表⽰购买的视为放弃该项权利,未参加拍卖的也视为放弃。
优先购买权受到侵害可以要求出卖⼈承担赔偿责任。
《中华⼈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七百⼆⼗六条 出租⼈出卖租赁房屋的,应当在出卖之前的合理期限内通知承租⼈,承租⼈享有以同等条件优先购买的权利;但是,房屋按份共有⼈⾏使优先购买权或者出租⼈将房屋出卖给近亲属的除外。
出租⼈履⾏通知义务后,承租⼈在⼗五⽇内未明确表⽰购买的,视为承租⼈放弃优先购买权。
第七百⼆⼗七条 出租⼈委托拍卖⼈拍卖租赁房屋的,应当在拍卖五⽇前通知承租⼈。
承租⼈未参加拍卖的,视为放弃优先购买权。
第七百⼆⼗⼋条 出租⼈未通知承租⼈或者有其他妨害承租⼈⾏使优先购买权情形的,承租⼈可以请求出租⼈承担赔偿责任。
但是,出租⼈与第三⼈订⽴的房屋买卖合同的效⼒不受影响。
⼆、承租⼈优先购买权有哪些注意事项1、仅限于房屋租赁场合;2、出租⼈出卖出租房屋,应当在出卖之前的合理期限内通知承租⼈;3、出租⼈侵害承租⼈优先权的,承租⼈可主张赔偿损失;4、在转租的场合,次承租⼈与承租⼈都有优先购买权,⼆者发⽣冲突的,前者优先于后者。
以上就是店铺⼩编对相关问题的回答。
根据我国《民法典》的有关规定,出租⼈出卖房屋的,承租⼈对该房屋享有同等条件下优先购买的权利,但如果房屋的按份共有⼈⾏使了优先购买权或者出租⼈将房屋卖给近亲属,承租⼈就失去了该项权利。
论房屋承租人的优先购买权【摘要】房屋承租人的优先购买权是指在房屋出售时,承租人享有优先购买的权利。
本文首先引言介绍了这一议题的背景和重要性。
在我们概述了优先购买权的含义和适用范围,详细解释了相关的法律规定和具体操作流程。
强调了优先购买权的意义,包括保护承租人的居住权和投资利益等方面。
通过案例分析来具体说明承租人优先购买权的实际应用和重要性。
结论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强调了承租人优先购买权在保障承租人权益和维护租赁市场稳定性方面的重要作用。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和掌握这一重要议题。
【关键词】房屋承租人、优先购买权、法律规定、具体操作、意义、案例分析、总结1. 引言1.1 引言房屋承租人的优先购买权是指在房屋出售时,承租人享有优先购买的权利。
这一权利的存在旨在保护承租人的居住权益,避免他们因房屋出售而被迫搬离。
在很多国家和地区,法律规定了房屋承租人的优先购买权,要求房东在出售房屋时优先通知承租人,并给予他们购买的机会。
房屋承租人的优先购买权在实际操作中也有一定的程序和流程,包括通知房屋承租人、确定购买价等。
这些具体操作的规定有助于确保承租人的权利得到保障,同时也给予房东合理的出售权利。
房屋承租人的优先购买权对于社会稳定和居住环境的维护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保护承租人的居住权益,可以有效减少搬迁带来的不便和社会不稳定因素。
制定和执行优先购买权规定对于社会和居民都是有益的。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们将对房屋承租人的优先购买权进行进一步概述,探讨相关的法律规定、具体操作及其意义,并结合案例进行分析。
愿意了解更多详情的读者请继续阅读下文。
2. 正文2.1 概述房屋承租人的优先购买权是指在房屋所有权转让时,承租人拥有优先购买房屋的权利。
这一权利的设立旨在保护承租人的权益,避免因房屋转让而导致承租人无家可归的情况发生。
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法律都规定了房屋承租人的优先购买权,以确保承租人在房屋转让时能够继续居住在原居住地。
浅论房屋承租人优先购买权中图分类号:d923.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0)11-258-02摘要 2009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颁布了《关于审理城镇房屋租赁合同纠纷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房屋租赁合同司法解释》),该解释第21条至24条对房屋承租人享有的优先购买权的行使、效力以及限制等作出了具体的规定。
房屋承租人优先购买权旨在维护弱势群体了利益,实现社会公平,但限制了房屋所有人的所有权,对当事人关乎重大,本文即在此基础上联系我国法律对房屋承租人优先购买权的规定对其予以分析。
关键词优先购买权所有权租赁一、房屋承租人优先购买权概述优先购买权(先买权)是指在特定法律关系中民事主体依照法律规定享有的优先于其他人购买某项特定财产的权利。
其中,房屋承租人优先购买权是先买权的一种,它是指在房屋租赁关系中,承租人按照法律规定所享有的、在出租人出卖租赁房屋给第三人时,承租人得以同等条件优先于他人而购买的权利。
(一)我国相关立法历程无论是1952 年颁布的《解答关于处理房户行使优先购买权案件发生疑义问题的函》、 1983 年国务院于颁布的《城市私有房屋管理条例》、1988年颁布的《意见》、1999 年颁布的《合同法》、2009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颁布了《关于审理城镇房屋租赁合同纠纷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房屋租赁合同司法解释》),都对房屋承租人优先购买权作出了规定,或为概括性的规定,或为明确具体的规定。
在一次次的立法中,相关法律制度逐渐完善,对于房屋承租人优先购买权有了较为系统和具体的规定,解决了很多司法审判中的不确定性,限制了法官自由裁量权的行使,避免了同案不同判的不公正审判,维护了法律权威。
(二)立法意图房屋承租人优先购买权是法律赋予承租人在出租人出卖房屋时享有的以同等条件优先购买该房屋的权利。
房屋承租人的此项优先购买权在赋予承租人先买权的同时,无疑限制和牺牲了房屋所有人及第三人的权利,尤其是对于善意第三人。
承租人在同等条件下有优先购买权1. 简介在房地产租赁市场中,有一项常见的条款是“承租人在同等条件下拥有优先购买权”。
这项条款已经成为了许多租赁合同中的标准内容,其作用是为了保障承租人在租期结束后有权利购买租赁房屋。
本文将探讨此项条款的含义、适用范围、使用原则等内容。
2. 含义“承租人在同等条件下拥有优先购买权”的含义是,在同等出价条件下,承租人享有优先购买租赁房屋的权利。
这意味着,如果房屋业主打算出售租赁房屋,承租人有权以与其他竞买者同等的价格购买该房屋。
这种权利通常在租赁合同中约定,以保障承租人的利益。
3. 适用范围“承租人在同等条件下拥有优先购买权”适用于房屋租赁市场。
当租期结束时,如果房屋业主打算出售租赁房屋,此项条款将产生影响,租户可以根据合同规定行使优先购买权。
此外,此项条款同样适用于商业租赁领域。
但需要注意的是,该条款存在一定的限制。
为保障房屋业主的利益,该条款通常会设置一些限制条件,如出售价格、时间限制等。
因此,在实际使用中,需要注意该条款的具体约定内容。
4. 使用原则“承租人在同等条件下拥有优先购买权”是租户的一项重要权利。
在租赁合同中,业主应当明确将此项条款包含在内,并明确该权利的行使方式和条件。
同时,在具体实践中,应当注意以下原则:1.公平原则:承租人的优先购买权行使应当在同等出价条件下进行,以保证公平性。
2.通知原则:房屋业主在出售租赁房屋时,应当及时通知承租人行使优先购买权的机会。
3.等价原则:承租人的购买价格应与其他竞买者一致,不能因其是原租户而给予优惠。
4.合法原则:承租人的优先购买权行使需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要求,否则可能会被认定为无效。
5. 总结“承租人在同等条件下拥有优先购买权”是为了保障租户的权益而产生的一项条款。
在实际使用中,该条款存在一定的限制,但仍然具有一定的保障作用。
租户应当在租赁合同中明确约定该条款,并在行使该项权利时注意相关的原则和限制条件。
房屋承租人优先购买权的几个问题一、本文概述房屋承租人优先购买权作为一种特定的法律权利,在房地产市场和租赁关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一权利的存在旨在保护承租人的利益,确保他们在面临房屋转让时拥有一定的购买优势。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房屋承租人优先购买权的几个关键问题,包括其定义、性质、适用范围以及在实际操作中的具体应用。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系统分析,我们期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理解,以便更好地保护承租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租赁市场的健康发展。
我们将对房屋承租人优先购买权进行明确的定义,阐述其法律依据和性质。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探讨其适用范围,包括哪些情况下承租人享有优先购买权,以及这一权利的具体行使条件和限制。
我们将重点关注房屋承租人优先购买权在实际操作中的应用问题。
这包括承租人如何行使优先购买权、出租人和承租人之间的权益平衡、以及当优先购买权受到侵犯时承租人的救济途径等。
我们将结合相关案例和法律规定,对这些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解读。
我们将对房屋承租人优先购买权的发展趋势和前景进行展望。
随着房地产市场的不断变化和法律法规的完善,承租人优先购买权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我们将探讨如何在保障承租人合法权益的促进租赁市场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期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视角,以更好地理解房屋承租人优先购买权的相关问题,并为实际操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二、房屋承租人优先购买权的法律基础房屋承租人优先购买权这一权利的存在并非偶然,而是有着深厚的法律基础。
这一权利主要源自两个方面:一方面,它体现了对弱势群体——承租人的法律保护。
在租赁关系中,承租人往往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优先购买权的设定有助于保护其合法权益,防止出租人滥用优势地位,损害承租人的利益。
另一方面,这一权利也是民法中公平、公正原则的体现。
在房屋交易中,承租人作为房屋的长期使用者,对房屋有着深厚的感情和依赖,优先购买权的设定有助于维护交易的公平性和公正性,确保承租人在同等条件下有优先于他人购买房屋的权利。
《承租人优先购买权合理性质疑》篇一一、引言在当前的租赁市场中,承租人优先购买权是一项常见的法律规定。
然而,这一规定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市场经济的自由原则,却值得我们去深入探讨和质疑。
本文旨在分析承租人优先购买权的合理性质疑,探讨其是否可能带来的问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二、承租人优先购买权的现状承租人优先购买权,即在租赁期满或房屋出售时,承租人有权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购买该租赁物。
这一规定旨在保护承租人的权益,确保他们在租赁期内的稳定居住或经营环境。
然而,这一权利的行使往往涉及到诸多复杂因素,如市场价格、房屋价值评估、买卖双方的协商等。
三、对承租人优先购买权合理性的质疑尽管承租人优先购买权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承租人的权益,但我们也应看到其可能带来的问题。
首先,这一权利可能干扰市场的自由竞争。
在房地产市场,买卖双方应基于市场供求关系进行自由交易,而承租人优先购买权的存在可能打破这一平衡,使得某些承租人通过行使该权利获取不公平的竞争优势。
其次,承租人优先购买权的实施可能带来复杂的法律纠纷。
在实际情况中,承租人往往无法准确评估房屋的实际价值,也可能无法承担房屋的转让费用。
因此,在买卖双方就价格和交易条件无法达成一致时,容易产生法律纠纷。
此外,当房屋的实际价值低于租赁合同约定的价格时,承租人的优先购买权也可能导致其利益受损。
最后,承租人优先购买权的实施可能对房地产市场产生负面影响。
一方面,过多的承租人行使优先购买权可能导致市场上的房源减少,从而推高房价;另一方面,由于承租人往往无法准确评估房屋价值,可能导致市场价格失真。
四、可能的解决方案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可以考虑以下解决方案: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承租人优先购买权的适用范围、条件、程序等进行明确规定,以减少法律纠纷和滥用权利的可能性。
2. 引入市场机制:在保障承租人基本权益的前提下,适当引入市场机制,如通过竞拍等方式确定房屋的出售价格和条件。
3. 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对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保障市场的公平竞争和秩序。
共有人和承租人优先购买权的冲突与协调共有人和承租人优先购买权是两种不同的权利,它们在房地产买卖过程中经常会发生冲突。
在很多情况下,共有人和承租人都有购买房产的权利,但是他们之间的优先性是不同的。
解决这种冲突需要综合考虑法律规定和双方关系,最终达到协调和平衡。
一、共有人和承租人优先购买权的定义共有人的优先购买权是指在房产交易时,如果一方共有人想要出售自己所持有的份额,其他共有人享有优先购买权,即可以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购买。
这种权利通常在法律文件中规定清楚。
承租人优先购买权是指在房产出售时,如果房屋出售给第三方,房屋承租人享有与其他潜在买家同等的优先购买权。
这种权利通常在租赁协议中规定清楚。
二、共有人与承租人优先购买的冲突如果一个物业有多个所有人的话,这些所有人之间会存在矛盾,因为他们都有权力在出售时要求买家给他们优先购买权。
同样,如果房屋出售时还存在承租人,这个承租人同样享有优先购买权。
如果没有认真处理这些利益冲突,就会导致激烈的纠纷,困扰买家和卖家很长一段时间。
三、冲突处理与案例分析(一)平衡共有人和承租人的利益在解决共有人和承租人优先购买权时,需要平衡他们的利益。
例如某个物业有四个所有人,其中三个希望保持物业,而另外一个想出售。
这时如果没有规定,很可能会导致买家和卖家之间的争议。
因此,在同等清晰的法律框架下,可以考虑以维护好物业为前提,让物业保持三分之三,而剩下的三分之一出售,这可以达到一个平衡。
(二)共有人放弃优先购买权有些共有人可能因为经济原因或其他原因而不想购买他人所持有的产权。
这时,共有人可以签署一份书面声明,表示不会行使其优先购买权。
这样有利于提高其他共有人及买家的成交效率,防止因期限过长而导致失去购买机会。
(三)房屋承租人优先购买权的限制即使是具有优先购买权的承租人,也有可能出现无力购买的情况。
因此,有必要对此种优先购买权进行限制。
例如,当承租人有意购买该物业时,应当在一个设定的时间范围内向卖家提出购买要求,而在此期限内未行使购买权的话,则视为放弃。
浅析房屋承租人优先购买权的限制
《合同法》第230条规定了房屋承租人的优先购买权,从表面上看,对房屋承租人的优先购买权没有限制,但是,笔者发现在实际生活中,房屋承租人的优先购买权受到诸多限制。
这种限制基于《合同法》的规定,或者基于其他法律及政策的特殊规定,主要表现在三方面:出租人出卖用于租赁的房屋类型、房屋租赁法律关系中特定法律事实的存在和《合同法》第230条本身的规定。
关键词:房屋租赁合同优先购买权
房屋承租人优先购买权,是指承租人依照法律规定享有的在出卖人出卖用于租赁的房屋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于他人而购买房屋的权利。
目前,规范承租人优先购买权的法律主要是《合同法》第230条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意见》)第118条。
但是任何权利都不是绝对的,房屋承租人的优先购买权也是如此,通过考察其他相关法律,笔者发现承租人的优先购买权主要受到以下几方面的限制。
出租人出卖用于租赁的房屋类型会限制承租人的优先购买权
据笔者考察,目前,我国房屋的类型主要有建设在宅基地使用权基础上的农村房屋、建设在国有划拨土地使用权基础上的经济适用房、建设在国有出让土地使用权基础上的房屋以及既可能建设在划拨也可能建设在出让土地基础上的单位集资房。
一般而言,房屋类型不同,房屋所有权人处分房屋的权利不同,房屋转让时的限制也不同,因此当房屋所有权人作为出租人出卖房屋时,并不是所有的承租人都具有购买资格。
(一)城镇居民租赁农民房屋不能享有承租人优先购买权
虽然《合同法》第230条对享有优先购买权的承租人没有任何身份限制,但其他法律或者国家政策对其有一定限制。
《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从抑制宅基地需求的角度,强调了禁止城镇居民在农村购置宅基地。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严格执行有关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法律和政策的通知》(国办发[2007]71号)则把抑制宅基地及农民住宅的供求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强调:“农村住宅用地只能分配给本村村民,城镇居民不得到农村购买宅基地、农民住宅或‘小产权房’”。
由于物权法、合同法、民法通则等法律都没有对是否允许城镇居民在农村购买宅基地或者房屋作出明确规定,因此农村房屋的买卖行为需要遵守国家政策。
根据以上国家政策,城镇居民购买农村房屋合同
是无效的,但这并不能说明城镇居民不能租赁农村房屋。
因此,虽然城镇居民可以租赁农村房屋,但是当农民出卖用于租赁的房屋时,由于农村房屋只能转让给同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于是城镇居民作为农村房屋的承租人所享有的优先购买权就受到了限制。
(二)承租人租赁单位集资房时优先购买权受到一定限制
近年来,我国商品房市场发展迅速,房价的涨幅远远超过了居民收入的涨幅。
于是,有些单位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为解决本单位职工的住房需求,通过向职工集资然后以一定的优惠价格卖给职工。
这些房屋大部分建设在国有划拨土地使用权上面,也有少部分建设在国有出让土地使用权基础上。
职工购买单位集资房后,由于工作变动不在原单位上班了,该职工将房屋出租,房屋承租人是否享有优先购买权?笔者认为,应该区别情况对待,首先看当年购买单位集资房的合同书是否有对职工转让该房的限制性约定以及单位是否享有更优先购买的权利,如果有约定,只要此约定不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都应承认其效力,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如果没有相关约定,划拨土地的房屋承租人只有转变成单位职工才享有优先购买权,而出让土地的房屋承租人应该享有充分的、不受限制的优先购买权。
考察这类房屋承租人优先购买权受限制的原因,笔者发现不管是农村房屋、单位集资房还是经济适用房都具有以下三个特点:其一,福利性。
这类房屋或者享受到了国家税收的减免优惠,或者房屋购买人由于特殊身份享受到了一定的价格优惠。
其二,具有较强的人身依附性。
这类房屋的购买人需要具备一定的组织成员身份或者具备由国家认定的中低收入家庭身份,并且这种身份具有不可转让性。
其三,具有较强的政策性。
这类房屋的存在反映了特定时期国家为了解决城乡人民住房问题而作出的暂时性政策安排。
房屋租赁法律关系中特定法律事实存在限制承租人优先购买权
存在合法转租的情况下,原承租人和次承租人的优先购买权受到相互制约。
一般而言,承租人作为优先购买权的主体并无争议,但是现实中经常发生承租人经出租人同意后又将房屋转租给次承租人的行为。
于是,当房屋出租人出卖租赁的房屋时,可能会发生原承租人和次承租人之间的优先购买权冲突。
笔者认为解决冲突的原则是:首先,由双方协商解决由谁行使优先购买权,以充分尊重双方的意愿;其次,在双方协商不成时,应考察谁向租赁的房屋中安装了更多的不可移动或移动可能损害房屋价值的固定资产,此添附行为增添了房屋价值或者增加了房屋的舒适度;再次,以上两个原则仍不能解决优先购买权的冲突,应尊重出租人对交易对象的选择;最后,当出租人不愿表达意愿而得罪双方,可以考虑由原承租人和次承租人采取抓阄的办法。
存在多个承租人分别对房屋进行局部租赁而出租人将房屋整体出卖时,各个承租人对房屋整体都没有优先购买权。
出租人是自己利益的最佳判断者,当出租人认为房屋整体出卖更能增加其利益时,片面强调局部承租人对其承租部位享有优先购买权,就可能损害出租人的利益。
其一,局部承租人不享有整体房屋的优先购买权,因为法律规定出租人单独出卖承租人的承租部分时承租人对此享有优先购买权,而对其他部分没有优先购买权,承租人行使优先购买权不能超出权利范围。
设立承租人优先购买权的立法目的是减少买卖纠纷,减少交易风险和交易成本,便于不动产的占有、管理和使用,发挥其最大的使用价值。
如果允许局部承租人享有不动产整体的优先购买权,若众多承租人同时主张权利必然会出现诸多矛盾。
其二,当房屋整体出卖时,局部承租人也不享有其承租部分的优先购买权。
在出租人整体出卖房屋的情形下,该房屋整体应视为交易的对象,承租人若主张其承租部分的优先购买权,无异于将一物分割出卖,“把不适于分割房子零碎的卖给各租户,甚至超越了各人所租的范围,既损于房东的利益,又形成了新的多数房东将来无法避免的纠纷,所以法院就不能片面的去看房户一面的利益,去保护房户优先购买权”。
况且“城市房屋,即使是私人的资金所建筑,也属于社会财产的一部分。
允许房户有优先承租、承典、承买的权利,就是说房主行使产权,也须服从社会利益,如房屋不宜分割出售,承买人虽不是房户之一,但买下全幢房屋确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同时又能适当照顾原房户的居住或迁让等困难问题,这样处理是适当的。
否则,仅着眼于房户行使优先购买权而忽视了对社会的利益,就违背了城市房屋管理暂行条例的基本精神。
”最高人民法院在1952年所做的批复,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房屋租赁合同是否备案可能会限制房屋承租人优先购买权的行使。
《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53条规定:“房屋租赁,出租人和承租人应当签订书面租赁合同,约定租赁期限、租赁用途、租赁价格、修缮责任等条款,以及双方的其他权利和义务,并向房产管理部门登记备案。
”登记备案的要求主要是出于行政管理、治安管理以及税收等方面的考虑,并不是房屋租赁合同的生效要件,而只能理解为对抗要件。
参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9条第1款的规定,登记备案后的房屋租赁合同就具有对抗第三人的效力,在这种情况下,承租人优先购买权所具有的对抗效力,主要体现在出租人与第三人之间的交易行为不得侵害承租人的优先购买权以及合法转租关系中租赁合同备案的承租人优于租赁合同没有备案的承租人行使优先购买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