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心起搏点观察和心肌收缩特性的观察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3
蛙心起搏点观察和心肌收缩特性的观察动物生理学实验报告开课学院及实验室:XXX 2011年4月1日一、实验目的1.学习蛙类暴露心脏的方法,熟悉其心脏的解剖结构;2.利用结扎法观察两栖类动物心脏的正常起搏点和心脏不同部位传导系统的自动节律性高低;3.学习蛙类心脏活动的描记方法;4.通过在心脏活动的不同时期给予刺激,观察心脏兴奋性周期变化的规律以及心肌收缩的特点。
二、实验原理心肌的生理特性表现为兴奋性、自律性和传导性。
其自律性取决于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但心脏各部分的自动节律性高低不同。
正常情况下,心脏起搏点窦房结(两栖类动物是静脉窦)的自律性最高,它产生的自动节律性兴奋向外扩布,并以此传到心房、房室交界区、心室,引起整个心脏兴奋和收缩,则静脉窦(窦房结)被称为正常起搏点,而心脏其他部位受窦房结(静脉窦)的控制不表现其自身的自律性,仅起着兴奋传导的作用,故称之为潜在起搏点。
在某些病理情况下,窦房结的兴奋因传导阻滞不能控制其他自律组织的活动,或者其他自律组织自律性增高,则心房或心室就会受当时自律性最高的组织发出的兴奋性节律的控制进行活动,这些异常的起搏点部位称为异位起搏点。
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兴奋性会经历有效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等一系列周期性变化。
其显著特点是有效不应期特别长,相当于整个收缩期和舒张期早期,在此期间施加任何刺激都不能引起心肌的再次兴奋和收缩。
但在心肌舒张的早期之后(中晚期之内,相当于相对不应期和超常期),给予刺激可使心肌产生一次比正常节律提前出现的动作电位和收缩,称为期前兴奋和收缩。
而期前兴奋和收缩也有自己的有效不应期,所以当下一次正常窦房结的节律性冲动到达时,常常会落在这个有效不应期内,因而不会引起心肌的兴奋和收缩,会出现一个较长的舒张期,称为代偿性间歇。
如果窦性心律过慢,当期前兴奋的有效不应期结束时,窦性兴奋才传到心室,则可引起心室的一次新的收缩,而不会出现代偿性间歇。
因此心脏不会像骨骼肌那样产生强直收缩,从而实现心脏的泵血机能。
实验六蟾蜍心起搏点观察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一.目的和要求1.学习暴露蛙类心脏的方法,熟悉的心脏结构;2.观察心脏各部分自动节律性活动的时相及频率;3.学习在体蛙类心脏活动的描记方法;4.了解心脏的电活动与机械收缩活动的关系;5.观察心室在收缩活动的不同时期对额外刺激的反应;6.了解心肌兴奋性的变化及代偿间歇的发生机理。
二.基本原理1.两栖类动物有两心房,一心室,心脏起搏点为静脉窦。
心肌细胞有自动节律性,静脉窦>心房>心室。
正常情况下,心脏活动节律服从静脉窦节律,按传导性传导,活动顺序为静脉窦,心房,心室。
2.心肌的机能特征之一是具有较长的不应期,绝对不应期几乎占整个收缩期。
在心室收缩期给以任何刺激,心室都不发生反应。
在心室舒张期给以单个阈上刺激,则产生一次正常节律以外的收缩反应,称为期外收缩。
当静脉窦传来的节律性兴奋恰好落在期外收缩的收缩期时,心室就不再发生反应,须待静脉窦传来下一次兴奋才能发生收缩反应。
因此,在期外收缩之后,就会出现一个较长时间的间歇期,称为代偿间歇。
三.动物与器材1.实验动物:蟾蜍2.实验器材:常用手术器械,蛙心夹,小试管,电极,张力换能器。
3.实验试剂:任氏液,制冰。
四.方法与步骤1.双毁髓,将蟾蜍腹面向上固定于蜡盘上;2.用大剪刀在剑突下缘剪一横切口,然后将剪刀口向上挑起,沿胸骨一直向上剪开至下颌骨,暴露心脏,剪开心包膜;3.将心室向上翻起,分离静脉窦及相应的前、后腔静脉;4.自己观察静脉窦、心房及心室收缩的顺序颌频率,分别记录正常情况下、40℃情况下、0℃情况下及斯氏第一结扎(沿窦房沟作一结扎)和斯氏第二结扎(沿房室沟作一结扎)情况下三者的变化,填附表。
5.重新制作一个标本,但只需暴露心脏,剪开心包膜,用蛙心夹夹住心尖部,用棉线将蛙心夹连接张力换能器,调节长度,调整仪器,观察波形;6.用刺激器刺激心室,观察波形变化,记录前收缩和代偿间歇,同时记录刺激的位置。
五.注意事项1.常用任氏液润湿心脏,防干燥;2.用温水和冰水刺激心脏时每用一次应再使小试管内液体温度回到原水平,且使用液体量每次均应相等;3.斯氏第二结扎时,第一结扎可以部解开;4.记录以秒/30次记。
蛙心起搏点观察实验报告篇一:蛙心起搏点蛙心起搏点实验报告 20081217 01:15:25 阅读175 评论0 字号:大中小【实验目的】1 了解在体内观察器官生理特点的方法,并确定蛙心起搏点及传导途径2 理解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实验原理】哺乳动物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具有自动节律性,但各部分的节律性高低不同。
正常情况下,窦房结的自律性最高,它自动产生的兴奋向外扩布,依次激动心房肌、房室交界、房室束、心室内传导组织和心室肌,引起整个心脏兴奋和收缩。
由于窦房结是主导整个心脏兴奋和跳动的正常部分,故称之为正常起搏点;其他部位自律组织受窦房结的“抢先占领或超速驱动压抑”控制,并不表现出它们自身的自动节律性,只是起着兴奋传导作用,故称之为潜在起搏点。
一旦窦房结的兴奋不能下传时,则潜在起搏点可以自动发生兴奋,是心房或心室依从节律性最高部位的兴奋节律而跳动。
两栖类动物心脏的正常起搏点是静脉窦,在正常情况下,其心房和心室在静脉窦冲动作用下依序搏动,只有当正常起搏点的冲动受阻时,“超速压抑”解除,心脏的自律性次之的部位才可能显示其自律性。
本实验利用结扎阻断传导通路的方法来确定蛙心起搏点和传导途径。
【实验对象】蟾蜍或蛙【实验器材和药物】蛙板、蛙类手术器械、刺蛙针;线、小烧杯、滴管、任氏液【实验方法和步骤】1 暴露心脏蟾蜍或蛙一只,用刺蛙针破坏脑和脊髓后,将其仰卧固定在蛙板上。
用剪刀剪开胸骨表面皮肤并沿中线剪开胸骨,可见心脏包在心包中,仔细剪开心包,暴露出心脏,在窦房沟、房室沟处各预置一段手术用的丝线2 观察正常心跳频率观察它们的跳动次序并计数它们在单位时间内的跳动次数3 结扎窦房沟,并观察心跳的变化找到静脉窦和心房交界的半月行白线(窦房沟)。
然后将预先穿入的丝线沿着4 结扎房室沟,并观察心跳的变化【实验观察项目】观察蛙的心不同部位的跳动频率【实验结果】单位:次/分同样的道理,当结扎房室沟后,自律性比心房差的心室潜在起搏点从被压抑状态中恢复,显示出其自身的自动兴奋能力。
蛙心起搏点的观察实验报告
《蛙心起搏点的观察实验报告》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将探讨蛙心起搏点的观察和分析。
蛙心起搏点是指蛙心脏
中控制心跳的区域,它可以产生电信号并传导到心肌细胞,从而引发心脏收缩。
通过观察和分析蛙心起搏点的活动,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心脏的生理机制。
首先,我们需要准备实验所需的材料和设备。
我们需要一些新鲜的蛙心脏样本,显微镜和心电图仪等设备。
接下来,我们将蛙心脏样本放在显微镜下,观察起
搏点的位置和形态。
同时,我们可以使用心电图仪记录下蛙心起搏点产生的电
信号,并分析其频率和振幅等参数。
在观察实验中,我们发现蛙心起搏点位于心脏的右心房,它呈现出规律的跳动
节律。
通过心电图仪记录下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起搏点产生的电信号呈现出
一定的频率和振幅,这些数据将有助于我们对心脏起搏点的活动进行更深入的
分析。
通过这个观察实验,我们不仅更深入地了解了蛙心起搏点的位置和形态,还对
其产生的电信号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这些数据和观察结果将为我们进一步研究
心脏生理机制提供重要的参考和依据。
同时,通过对蛙心起搏点的观察和分析,我们也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心脏的生理活动,为心脏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更
多的科学依据。
总之,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对蛙心起搏点的观察和分析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
将为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心脏生理机制提供重要的参考和依据。
希望通过我们的
努力,能够为心脏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做出更多的贡献。
蛙心起搏点观察实验报告篇一:蛙心起搏点蛙心起搏点实验报告20081217 01:15:25 阅读175 评论0 字号:大中小【实验目的】1 了解在体内观察器官生理特点的方法,并确定蛙心起搏点及传导途径2 理解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实验原理】哺乳动物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具有自动节律性,但各部分的节律性高低不同。
正常情况下,窦房结的自律性最高,它自动产生的兴奋向外扩布,依次激动心房肌、房室交界、房室束、心室内传导组织和心室肌,引起整个心脏兴奋和收缩。
由于窦房结是主导整个心脏兴奋和跳动的正常部分,故称之为正常起搏点;其他部位自律组织受窦房结的“抢先占领或超速驱动压抑”控制,并不表现出它们自身的自动节律性,只是起着兴奋传导作用,故称之为潜在起搏点。
一旦窦房结的兴奋不能下传时,则潜在起搏点可以自动发生兴奋,是心房或心室依从节律性最高部位的兴奋节律而跳动。
两栖类动物心脏的正常起搏点是静脉窦,在正常情况下,其心房和心室在静脉窦冲动作用下依序搏动,只有当正常起搏点的冲动受阻时,“超速压抑”解除,心脏的自律性次之的部位才可能显示其自律性。
本实验利用结扎阻断传导通路的方法来确定蛙心起搏点和传导途径。
【实验对象】蟾蜍或蛙【实验器材和药物】蛙板、蛙类手术器械、刺蛙针;线、小烧杯、滴管、任氏液【实验方法和步骤】1 暴露心脏蟾蜍或蛙一只,用刺蛙针破坏脑和脊髓后,将其仰卧固定在蛙板上。
用剪刀剪开胸骨表面皮肤并沿中线剪开胸骨,可见心脏包在心包中,仔细剪开心包,暴露出心脏,在窦房沟、房室沟处各预置一段手术用的丝线2 观察正常心跳频率观察它们的跳动次序并计数它们在单位时间内的跳动次数3 结扎窦房沟,并观察心跳的变化找到静脉窦和心房交界的半月行白线(窦房沟)。
然后将预先穿入的丝线沿着4 结扎房室沟,并观察心跳的变化【实验观察项目】观察蛙的心不同部位的跳动频率【实验结果】单位:次/ 分同样的道理,当结扎房室沟后,自律性比心房差的心室潜在起搏点从被压抑状态中恢复,显示出其自身的自动兴奋能力。
蛙心起搏点观察实验报告蛙心起搏点观察实验报告引言:心脏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起着泵血和供氧的作用。
心脏的正常跳动依赖于起搏点的自主性激活。
本实验旨在观察和研究蛙心的起搏点,探究其激活和节律调节机制。
实验方法:1. 实验材料准备:- 活体蛙- 麻醉剂- 显微镜- 显微针- 心电图记录仪2. 实验步骤:a. 将蛙置于麻醉剂中,待其进入麻醉状态。
b. 切开蛙的胸腔,暴露心脏。
c. 使用显微针轻轻触碰蛙心,刺激其起搏点。
d. 通过显微镜观察心脏起搏点的激活情况。
e. 使用心电图记录仪记录蛙心的电活动。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1. 蛙心的起搏点位于心房的上部,称为窦房结。
2. 刺激窦房结后,心脏开始跳动,产生心电图。
3. 心电图记录显示,蛙心的起搏点激活后,心房和心室依次收缩,形成一次完整的心跳。
4. 蛙心的起搏点具有自主性,即即使刺激消失,心脏仍能保持一定的节律。
实验讨论:1. 蛙心的起搏点位于窦房结,与人类心脏的窦房结相似。
这表明蛙与人类在心脏结构上有一定的相似性。
2. 蛙心的起搏点的自主性是心脏保持正常跳动的重要机制之一。
它能够独立产生电激活,促使心脏肌肉收缩。
3. 蛙心的起搏点的节律调节机制可能与离子通道的开闭有关。
进一步的研究可以探讨这些离子通道的特性和调控机制。
实验意义:通过对蛙心起搏点的观察实验,我们对心脏的起搏和节律调节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对于研究心律失常和心脏病的发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这也为人类心脏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结论:蛙心的起搏点位于窦房结,具有自主性和节律调节机制。
通过对蛙心的观察实验,我们对心脏的起搏和节律调节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一实验为心脏病的研究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进一步的研究可以探索蛙心起搏点的离子通道特性和调控机制,以及与人类心脏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蛙心起搏点的观察实验报告蛙心起搏点的观察实验报告引言:心脏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它的正常运作对于维持生命的稳定至关重要。
而心脏的起搏点则是心脏跳动的源泉,控制着心脏的节律。
本实验旨在观察蛙心的起搏点,并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其特点和机制。
实验材料与方法:实验所需材料包括蛙心、显微镜、玻璃片、生理盐水和实验记录表。
首先,将蛙心取出并放置在玻璃片上,加入适量的生理盐水以保持蛙心的湿润。
然后,使用显微镜放大蛙心,观察心脏的起搏点。
在观察的同时,记录心脏跳动的频率和规律,并进行数据分析。
实验结果与讨论: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观察到蛙心的起搏点位于心脏的一侧,通常是右心房或窦房交界处。
这个起搏点被称为窦房结,它是心脏自律性最高的部位。
窦房结产生的电信号会传导到心脏的其他部位,引发心脏肌肉的收缩,从而使心脏跳动。
在观察过程中,我们发现蛙心的跳动频率与外界环境有一定的关联。
例如,当我们在实验室中增加温度时,蛙心的跳动频率明显增加;而在较低温度下,蛙心的跳动频率则减慢。
这表明温度对窦房结的自律性有一定影响,高温刺激可以加快心脏跳动,而低温则会减缓心脏跳动。
此外,我们还观察到蛙心的起搏点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神经系统的调控。
通过刺激蛙心附近的神经,我们发现可以改变心脏跳动的频率和节律。
例如,当刺激迷走神经时,心脏跳动的频率会明显减慢;而刺激交感神经则会加快心脏跳动。
这说明神经系统对于窦房结的控制起着重要的作用。
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观察到了蛙心起搏点的特点和机制。
窦房结作为心脏的最主要起搏点,控制着心脏的跳动频率和节律。
同时,窦房结的自律性受到温度和神经系统的调控。
这些发现对于理解心脏的生理功能和疾病的发生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本实验仅仅是对蛙心起搏点的初步观察,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例如,窦房结的电信号是如何产生和传导的?温度和神经系统是如何影响窦房结的自律性的?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的实验和研究来解答。
总之,蛙心起搏点的观察实验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心脏起搏机制的重要线索。
蛙⼼搏的观察与描记,蛙类离体⼼脏灌流蛙⼼搏的观察与描记,蛙类离体⼼脏灌流及期外收缩与代偿间歇⼀、实验⽬的:1、学习暴露蛙类⼼脏的⽅法,熟悉⼼脏的结构;2、学习在体蛙类⼼脏活动的记录⽅法,了解⼼脏的电活动与机械收缩活动的时相关系;3、学习离体蛙⼼灌流法;4、了解⼼肌的⽣理特性;5、观察Na+、K+、Ca2+离⼦对离体⼼脏活动的影响。
6、观察⼼脏各部位节律性活动的时相及频率;⼆、实验原理:两栖类动物的⼼脏为两⼼房、⼀⼼室,⼼脏的起搏点是静脉窦。
静脉窦的节律最⾼,⼼房次之,⼼室最低。
正常情况下,⼼脏的活动节律服从静脉窦的节律,其活动顺序为:静脉窦、⼼房、⼼室。
这种有节律的活动可以能过张⼒传感器在⽣理信号采集系统中记录下来,称为⼼搏曲线。
⼼脏收缩的机械活动,与⼼脏兴奋的产⽣、传导和恢复过程中的⽣物电变化,是两个不同的⽣理过程。
⼼脏收缩的机械活动可以能过⼼搏曲线记录下来,⽽⼼脏的⽣物电变化可以能过⼼电图表现了来。
同时记录⼼脏的机械活动与电变化,可以清梦地观察到两个⽣理过程之间对应关系。
⼼肌的机能特性之⼀是具有较长的不应期,整个收缩期都处于有效不应期内。
在⼼室收缩期给以刺激,⼼室都不发⽣反应,在⼼室舒张中后期给以单个阈上刺激,则产⽣⼀次正常节律以外的收缩反应,即期前收缩。
当静脉窦传来的节律性兴奋恰好落在期外收缩的收缩期时,⼼室不再发⽣反应,须静脉窦传来下⼀个兴奋才会收缩。
因此在期外收缩之后,就会出现⼀个较长时间的舒张间歇期,即代偿间歇。
三、实验材料:蛙、蛙⼼套管、套管夹、⽀架、蛙⼼夹、双凹夹、蛙板、滑轮、常⽤⼿术器械、秒表、滴管、棉线、任⽒液、肝素、5%Nacl溶液、2?cl2溶液、1%Kcl溶液、计算机采集系统、张⼒传感器、两个针形插⼊电极四、实验步骤:1、蛙⼼搏的观察与描记:1)暴露动物⼼脏:取⼀只蛙,双毁髓后背位臵于拉盘内,剪开胸腔,创⼝呈倒三⾓形;⼀⼿持眼科镊,提起⼼包膜,另⼀⼿⽤眼科剪剪开⼼包膜,暴露⼼脏。
蛙心起搏点的实验报告蛙心起搏点的实验报告引言:心脏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它通过不断地跳动将氧和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
心脏跳动的起源是心脏内部的一个特殊区域,即起搏点。
起搏点是心脏自主跳动的源头,它通过产生电信号来控制心脏肌肉的收缩和舒张。
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蛙心的起搏点活动,了解起搏点的特性和功能。
实验材料和方法:我们使用了新鲜的蛙心作为实验材料。
首先,将蛙心取出并放置在一个透明的容器中,以便观察心脏的活动。
然后,将容器放置在显微镜下,并将显微镜调整到适当的放大倍数。
接下来,使用一个微细电极将电信号从心脏表面记录下来,并将信号传输到示波器上进行观察和分析。
实验结果:在观察蛙心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
首先,我们注意到心脏的跳动是有规律的,呈现出一定的节律性。
这是由于起搏点产生的电信号引发了心脏的收缩和舒张。
其次,我们发现起搏点的位置位于心脏的上部,靠近心房。
这个位置使得起搏点的信号可以迅速传播到整个心脏,从而实现心脏的协调收缩。
最后,我们观察到起搏点的活动受到一些外界因素的影响,比如温度和化学物质。
当温度升高或者添加某些药物时,起搏点的活动会发生改变,心脏跳动的速度和强度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讨论:通过这次实验,我们对蛙心的起搏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起搏点是心脏自主跳动的源头,它产生的电信号控制着心脏的活动。
起搏点的位置和活动特性决定了心脏的跳动节律和协调性。
在正常情况下,起搏点的活动是有规律的,可以保证心脏的正常功能。
然而,一些外界因素的干扰可能会导致起搏点的异常活动,进而影响心脏的正常跳动。
因此,我们应该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不良的环境和生活方式对心脏的不良影响。
结论:通过这次实验,我们对蛙心的起搏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起搏点是心脏自主跳动的源头,它通过产生电信号来控制心脏的收缩和舒张。
起搏点的位置和活动特性决定了心脏的跳动节律和协调性。
外界因素的干扰可能会导致起搏点的异常活动,进而影响心脏的正常跳动。
动物生理学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学习蛙类暴露心脏的方法,熟悉其心脏的解剖结构;2.利用结扎法观察两栖类动物心脏的正常起搏点和心脏不同部位传导系统的自动节律性高低;3.学习蛙类心脏活动的描记方法;4.通过在心脏活动的不同时期给予刺激,观察心脏兴奋性周期变化的规律以及心肌收缩的特点。
二、实验原理心肌的生理特性表现为兴奋性、自律性和传导性。
其自律性取决于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但心脏各部分的自动节律性高低不同。
正常情况下,心脏起搏点窦房结(两栖类动物是静脉窦)的自律性最高,它产生的自动节律性兴奋向外扩布,并以此传到心房、房室交界区、心室,引起整个心脏兴奋和收缩,则静脉窦(窦房结)被称为正常起搏点,而心脏其他部位受窦房结(静脉窦)的控制不表现其自身的自律性,仅起着兴奋传导的作用,故称之为潜在起搏点。
在某些病理情况下,窦房结的兴奋因传导阻滞不能控制其他自律组织的活动,或者其他自律组织自律性增高,则心房或心室就会受当时自律性最高的组织发出的兴奋性节律的控制进行活动,这些异常的起搏点部位称为异位起搏点。
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兴奋性会经历有效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等一系列周期性变化。
其显著特点是有效不应期特别长,相当于整个收缩期和舒张期早期,在此期间施加任何刺激都不能引起心肌的再次兴奋和收缩。
但在心肌舒张的早期之后(中晚期之内,相当于相对不应期和超常期),给予刺激可使心肌产生一次比正常节律提前出现的动作电位和收缩,称为期前兴奋和收缩。
而期前兴奋和收缩也有自己的有效不应期,所以当下一次正常窦房结的节律性冲动到达时,常常会落在这个有效不应期内,因而不会引起心肌的兴奋和收缩,会出现一个较长的舒张期,称为代偿性间歇。
如果窦性心律过慢,当期前兴奋的有效不应期结束时,窦性兴奋才传到心室,则可引起心室的一次新的收缩,而不会出现代偿性间歇。
因此心脏不会像骨骼肌那样产生强直收缩,从而实现心脏的泵血机能。
三、使用仪器、材料1.材料:青蛙、任氏液。
蛙心起搏点、收缩与电兴奋的关系及期外收缩与代偿间歇的观测12级生物科学一班徐铭京 201200060051.实验目的1.1学习暴露蛙类心脏的方法,熟悉心脏的结构;观察心脏各部位节律性活动的时相及频率。
1.2学习在体蛙类心脏活动的记录方法,了解心脏的电活动与机械收缩活动的时相关系。
1.3观察心室在收缩活动的不同时期对额外刺激的反应,了解心肌收缩的生理特性。
2.实验原理两栖类动物的心脏为两心房、一心室,心脏的起搏点是静脉窦。
静脉窦的节律最高,心房次之,心室最低。
正常情况下,心脏的活动节律服从静脉窦的节律,其活动顺序为:静脉窦、心房、心室。
这种有节律的活动可以通过张力传感器在生理信号采集系统中记录下来,称为心搏曲线。
心脏收缩的机械活动,与心脏兴奋的产生、传导和恢复过程中的生物电变化,是两个不同的生理过程。
心脏收缩的机械活动可以通过心搏曲线记录下来,而心脏的生物电变化可以通过心电图表现出来。
同时记录心脏的机械活动与电变化,可以清楚地观察到两个生理过程之间的时间对应关系。
心肌的机能特性之一是具有较长的不应期,整个收缩期都处于有效不应期内。
在心室收缩期给以刺激,心室都不发生反应。
在心室舒张期中、后期给以单个阈上刺激,则产生一次正常节律以外的收缩反应,即期前(期外)反应。
当静脉窦传来的节律性兴奋恰好落在期外(期前)收缩的收缩期时,心室不再发生反应,须待静脉窦传来下一次兴奋才会收缩。
因此,在期外(期前)收缩之后,就会出现一个较长时间的舒张间歇期,即代偿间歇。
3.实验对象与实验材料蛙、常用手术器械,蛙板,蛙心夹,生理信号采集系统,张力传感器,支架,双凹夹,滑轮,两个针形插入电极,双针形露丝刺激电极,秒表,滴管,培养皿,纱布,棉线,橡皮泥,任氏液。
4.实验方法与步骤4.1蛙类心脏的起搏点观察4.1.1暴露动物心脏,观察其心脏的结构取一只蛙,双毁髓后背位置于蛙板内。
一手持手术镊提起胸骨后方的皮肤,另一手持金冠剪剪开一个小口,然后将剪刀由开口处伸入皮下,向左右两侧下颌角方向剪开皮肤。
蛙心搏的观察与描记蛙是一种充满活力和生命力的动物,经常可以在夜晚静谧的环境中听到它们的叫声。
作为一名科学爱好者,我对蛙的生理机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蛙的心脏搏动。
以下是我对蛙心搏进行的观察与描记。
我选择了一只普通的蛙进行观察,它的身体呈椭圆形,皮肤光滑而湿润。
在观察开始之前,我将蛙放置在一个透明的玻璃容器中,并将其置于一个安静的环境中,以确保观察的准确性。
当我注意到蛙的心脏搏动时,我立即开始计数。
我发现蛙的心脏搏动非常规律,每分钟大约有60到70次。
蛙的心脏位于胸腔内,由两个心房和一个心室组成。
它们通过一系列的收缩和扩张来推动血液循环。
通过放大镜的观察,我可以清晰地看到心房和心室的搏动。
当心房收缩时,它会将氧合血液推入心室,而心室则通过强大的收缩将血液推入主动脉和其他血管中。
每一次心脏搏动都伴随着一系列的收缩和松弛,并伴有明显的跳动感。
在观察过程中,我还注意到蛙心脏搏动的速度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
例如,当蛙处于紧张或恐惧的状态时,心脏的搏动速度会明显加快。
另外,温度的变化也会对蛙心脏的搏动产生影响。
在较低的温度下,蛙的心脏搏动会减慢,而在较高的温度下,心脏搏动会加快。
在观察蛙心脏搏动时,我还注意到蛙的皮肤上有一条细小的血管网络。
这些血管通过皮肤表面,将氧合血液输送到身体各部位。
蛙的皮肤是呼吸的重要器官之一,可以通过皮肤与周围环境进行气体交换。
通过这次观察,我对蛙心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蛙的心脏搏动是一种复杂而又精密的生理现象,它推动着血液循环,为蛙的身体提供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物质。
这种观察和描记的过程也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生命的奇妙和多样性,同时也增强了我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
通过这次观察,我意识到还有许多关于蛙心搏的未知之处。
更深入的研究可能会揭示更多关于蛙心脏搏动的神秘之处,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物的生理机能。
因此,我希望能够继续探索和研究这个有趣而又复杂的领域,为生命科学增添一份微薄的贡献。
蛙心起搏点观察实验报告.doc
本实验旨在研究秦淮蛙心起搏点在促进心肌自发收缩过程中的作用。
实验材料主要是秦淮蛙心标本,它可以清楚地看到心脏肌肉、肌内结构以及伴随材料。
实验设备由采血机、贴片器、腔室等组成,可以让心脏进行自发收缩。
与此同时,由助理
放置触诊棒,用以测量心脏的肌肉收缩,确定心肌的节律性。
实验开始前,将所有的设备按要求进行核准,确保实验中没有任何不稳定因素的影响。
接着,将采血机的输出泵,紧贴心脏的外壁肌膜,使其耦合在一起,同时也可以让心脏受
到某种程度的控制,以确保心脏稳定。
之后,我们将贴片器放置在心脏正中,采用两种驱动器交叉驱动,将膜电位与输出泵
相连。
通过对心肌节律进行测定,在心脏周围位置就可以观察到波浪起伏。
当开始观察心肌节律时,我们发现贴片在秦淮蛙心上此壁出现收缩后,心跳变得更加
节律有规律,而接着,心跳变得更加有力,而且脉动也更加稳定。
最关键的是,当贴片触
碰到秦淮蛙心的起搏点时,心跳完全节律,而脉动也明显加剧。
实验结果表明,秦淮蛙心在促进心肌自发收缩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在贴片触及
蛙心起搏点后,脉动和节律也变得显著更加强烈。
这样就可以看出秦淮蛙心的起搏点的功
能极其重要,对于呼吸、心脏、血液循环中的节奏至关重要。
动物生理学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学习蛙类暴露心脏的方法,熟悉其心脏的解剖结构;
2.利用结扎法观察两栖类动物心脏的正常起搏点和心脏不同部位传导系统的自动节律性高低;
3.学习蛙类心脏活动的描记方法;
4.通过在心脏活动的不同时期给予刺激,观察心脏兴奋性周期变化的规律以及心肌收缩的特点。
二、实验原理
心肌的生理特性表现为兴奋性、自律性和传导性。
其自律性取决于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但心脏各部分的自动节律性高低不同。
正常情况下,心脏起搏点窦房结(两栖类动物是静脉窦)的自律性最高,它产生的自动节律性兴奋向外扩布,并以此传到心房、房室交界区、心室,引起整个心脏兴奋和收缩,则静脉窦(窦房结)被称为正常起搏点,而心脏其他部位受窦房结(静脉窦)的控制不表现其自身的自律性,仅起着兴奋传导的作用,故称之为潜在起搏点。
在某些病理情况下,窦房结的兴奋因传导阻滞不能控制其他自律组织的活动,或者其他自律组织自律性增高,则心房或心室就会受当时自律性最高的组织发出的兴奋性节律的控制进行活动,这些异常的起搏点部位称为异位起搏点。
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兴奋性会经历有效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等一系列周期性变化。
其显著特点是有效不应期特别长,相当于整个收缩期和舒张期早期,在此期间施加任何刺激都不能引起心肌的再次兴奋和收缩。
但在心肌舒张的早期之后(中晚期之内,相当于相对不应期和超常期),给予刺激可使心肌产生一次比正常节律提前出现的动作电位和收缩,称为期前兴奋和收缩。
而期前兴奋和收缩也有自己的有效不应期,所以当下一次正常窦房结的节律性冲动到达时,常常会落在这个有效不应期内,因而不会引起心肌的兴奋和收缩,会出现一个较长的舒张期,称为代偿性间歇。
如果窦性心律过慢,当期前兴奋的有效不应期结束时,窦性兴奋才传到心室,则可引起心室的一次新的收缩,而不会出现代偿性间歇。
因此心脏不会像骨骼肌那样产生强直收缩,从而实现心脏的泵血机能。
三、使用仪器、材料
1.材料:青蛙、任氏液。
2.仪器: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10g张力换能器、小动物手术器械、支架、蛙心夹、滴管、烧杯、双极刺激电极、蛙板、蛙钉、玻璃分针、秒表等。
四、实验步骤
1.心肌收缩特性的观察
(1)在体蛙心的暴露:取青蛙,毁髓后固定于蛙板上,上体解剖至充分暴露心脏;
(2)连接实验装置:玻璃分针翻转蛙心,蛙心夹夹住心室尖部,连接好张力换能器及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
(3)实验项目:描记正常心搏曲线及在一次兴奋的相对不应期结束时给予刺激观察期前收缩与代偿性间歇。
2.蛙心起搏点的观察
(1)在体蛙心暴露:取青蛙,毁髓后固定于蛙板上,上体解剖至充分暴露心脏;
(2)从心脏背面观察静脉窦、心房、心室的搏动顺序,记录正常心搏频率;
(3)斯氏第一结扎:在窦房沟处穿线结扎,阻断静脉窦和心房之间的传导;记录心房、心室的复跳时间和蛙心各部分的搏动频率;
(4)斯氏第二结扎:在房室沟处穿线结扎记录心室复跳时间和蛙心各部分的搏动频率。
五、实验结果
1.心肌收缩特性的观察
图1 青蛙心脏的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___分别在心脏收缩期和舒张前中后期给予刺激
注:a、b、c、d表示给予一次阈上刺激(其中a表示在舒张中期给予刺激,b表示在收缩期给予刺激,c表示在舒张早期给予刺激,d表示在舒张末期给予刺激),E为期前收缩,P为代偿间歇。
如图所示,在点a、d即心肌舒张的中晚期给予一次有效的单刺激,心肌在E时期产生一次比正常节律提前出现的动作电位和收缩,称为期前收缩,当下一次正常窦房结的节律性冲动到达期前收缩的有效不应期时,出现一个较长的舒张期即P时期,称为代偿间歇。
而在b、c处给予阈上刺激则不会产生期前收缩。
2.蛙心起搏点观察
表1:斯式结扎前后蛙心率变化
静脉窦心率(次/min)心房心率(次/min)心室心率(次/min)复跳时间(s)结扎前对照44 42 42 ——
斯式第一结扎42 19 19 心房:3.5s
心室:3.5s 斯式第二结扎40 17 7 心房——
心室:15s 正常情况下,静脉窦的搏动频率为44,心房和心室的搏动频率均为42次/min;进行斯氏第一次结扎后,静脉窦搏动频率为42次/min,心房和心室在3.5s后恢复跳动,且搏动频率均为19次/min;进行斯氏第二次结扎后,静脉窦的搏动频率为40次/min,心房的搏动频率为17次/min;心室在15s后回复跳动,且搏动频率为7次/min。
说明心脏起搏点静脉窦节律性最高,产生的自动节律性一次传到心房、房室交界区、心室,因此静脉窦是主导整个心脏兴奋起搏的正常部位,称为正常起搏点。
而心脏其他部位自律性不强,仅起兴奋传导作用,称为潜在起搏点。
六、实验分析
1.心肌收缩特性的观察
处理完实验材料,暴露心脏后,直接将心脏连接到张力换能器,忘记连接双极刺激电极。
结果发现无法继续试验,重新梳理实验步骤发现问题,更正后开始实验,获得图1的数据。
其原因在于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兴奋性会经历有效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等一系列周期性变化。
其显著特点是有效不应期特别长,相当于整个收缩期和舒张期早期,在此期间施加任何刺激都不能引起心肌的再次兴奋和收缩。
但在心肌舒张的早期之后(中晚期之内,相当于相对不应期和超常期),给予刺激可使心肌产生一次比正常节律提前出现的动作电位和收缩,称为期前兴奋和收缩。
而期前兴奋和收缩也有自己的有效不应期,所以当下一次正常窦房结的节律性冲动到达时,常常会落在这个有效不应期内,因而不会引起心肌的兴奋和收缩,会出现一个较长的舒张期,称为代偿性间歇。
2 .蛙心起搏点观察
第一个实验结束后,实验材料活性还很好,就直接进行第二个实验。
在做第一次斯式结扎时,发现心室和心房的心率没有发生太大变化,估计原因在于结扎力度不够,加大点力度后心室和心房的心率明显的降低。
但之后又发现另一个问题,心室和心房的心率会随时间不断变快,我分析是因为细线系的不够紧,由于心脏跳动使细线松动,才发生这种情况。
综合来说,该实验较简单,故实验比较成功。
但也出现一些问题,及时发现、解决这些问题,也使得我们的实验能力能进一步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