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知识点复习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4
课题:种群和群落【考向瞭望】以选择题形式考查种群的特征以及对种群数量或发展方向的作用及群落的结构;以数学曲线题形式,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
【提问内容】1种群的特征及其关系2 J”型曲线的条件:特点3“S”型曲线的条件:特点:4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5“J”型曲线和“S”型曲线的比较6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在生产中的应用7群落的概念及特征8群落的种间关系及空间结构【知识梳理】一种群的特征及其关系二种群数量“J”型曲线的条件:特点:坐标图形:数学模型:(指数函数型)三种群增长“S”型曲线的条件:特点:坐标图形:四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一)内因1、起始种群个体数量。
2、导致种群数量增加的因素:出生率和迁入率。
3、导致种群数量减少的因素:死亡率和迁出率。
(二)外因1、自然因素: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2、人为因素:种植业、养殖业发展,砍伐森林,猎捕动物、环境污染等。
五“J”型曲线和“S”型曲线的比较(一)曲线比较(如下图)。
联系:两种增长曲线的差异主要是因环境阻力大小不同,因而有:“J”型曲线因环境阻力增大而成“S”型曲线。
(二)列表比较六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在生产中的应用(一)对于濒危动植物而言,由于环境污染、人类破坏等,造成环境对于此种生物的K 值变小,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等措施提高环境容纳量,是保护这些生物的根本措施。
(二)在“S”型曲线中,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的一半(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资源再生能力最强。
因此,在野生生物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方面,要保证捕捞或利用后,生物种群数量不得低于K/2,这样既可获得最大利用量,又可保持种群的高速增长。
七群落的概念及特征八群落的种间关系及空间结构(一)种间关系1、捕食:2、竞争:3、寄生:4、互利共生:(二)空间结构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1)原因:阳光的利用、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等。
(2)意义:①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人教高中生物必修三 4.3《群落的结构》知识点总结第 4 章第3节《群落的结构》一、群落的概念1. 概念:一定区域内,所有的种群(或所有的生物)(准确记忆)2.正确理解群落的概念:(理解)①“同一时间” :随时间迁移,群落内种群的种类和数量会发生改变②“一定区域” :群落有一定的分布范围③“各种生物” :包括这个区域内的各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④“集合”:群落不是生物的简单聚集,而是通过生物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形成的有机整体3. 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全部种群所有种群群落4.种群和群落的比较比较项目种群群落概念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一定区域内,所有的种群区别研究范围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组成单位个体 (同种 )种群种群密度、物种组成、出生率和死亡率、种间关系、特征迁入率和迁出率、空间结构、年龄结构、群落演替人教高中生物必修三 4.3《群落的结构》知识点总结性别比例联系种群是群落的基本单位,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二、群落的物种组成1.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2.丰富度①概念: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②地位:丰富度是群落的首要特征③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不同,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时间越长,物种越多,群落结构也越复杂三、种间关系类曲线图例特点举例型人教高中生物必修三 4.3《群落的结构》知识点总结互大豆与根利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数量上两种生物同时增加,同时瘤菌、共减少,呈现“ 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白蚁与鞭生毛虫等捕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数量上呈现“先增加者先狼与兔食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 的不同步性变化青蛙与昆虫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 的同步性变化,竞①两种生物生存能力不同,最终 A 种群兴旺, B 种群衰牛与羊败,如图 a;争农作物与②两种生物生存能力相近,在数量上保持相对稳定,都杂草随环境等外界因素发生周期性变化,如图b寄对寄生种群有利,对寄主种群有害。
蛔虫与人生【规律总结】1.几种种间关系曲线的判断(1)同步性变化 ( 同生共死 ) ——互利共生(2)不同步变化 ( 此消彼长 ) ——捕食(3) 看起点,有共同的空间或食物;最终结果,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下降甚至为0——竞争2.关于捕食坐标曲线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定a.从最高点判断,捕食者数量少,被捕食者数量多;b.从变化趋势看,先到波峰的为被捕食者,后达到波峰的为捕食者,即被捕食者变化在先,捕食者变化在后.人教高中生物必修三 4.3《群落的结构》知识点总结3.混淆捕食与竞争①竞争是不同种生物为了争夺资源、空间等生活条件而发生斗争,并不以获取对方当食物为目的。
必修3第四、五、六章知识结构复习§4 种群和群落一、种群的特征(一)种群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种群特征种群密度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植物:___________(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动物:__________(方法及计算)出生率和死亡率概念: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意义: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迁入率和迁出率概念: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意义: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年龄组成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类型增长型:年老个体较少,幼年个体较多,密度将减少稳定型:各年龄期个体比例适中,密度较稳定衰退型:年老个体较多,幼年个体较少,密度将减少意义: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性别比例概念: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意义: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密度种群密度直接影响预测变化方向影响数量变动(三)种群特征间的相互关系:年龄组成种群密度性别比例决定大小和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四)种群的空间特征: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二、种群数量的变化(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1、方法步骤: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_____________ 根据_________,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______或_______2、数学模型的表达形式: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二)种群的增长曲线1、J型曲线(1)模型假设:在_________________充裕,______适宜,没有_____等理想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倍(2)建立模型数学方程式:t年后种群数量为:_________________曲线图:种群数量时间(3)模型中各参数的意义:2、S型曲线(1)模型假设:自然界的______和____有限,当种群密度增大时,_______就会加剧,________的数量也会增加,就会使种群的________降低,________增高。
2K 2K 第4章 种群和群落1.种群是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具有一定的特征:数量特征,空间特征。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特点: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差异很大。
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b.年龄组成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可以帮助预测种群密度变化,根据年龄组成将种群分为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c.性别比例 概念: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量的比例。
类型:雌多于雄;雄多于雌;雌雄相当。
研究目的: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种群密度。
性引诱剂(信息素)会破坏性别比例。
d.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影响种群密度变化2、样方法通常用于调查某种植物的种群密度,也可以调查某种昆虫卵的密度、植株上蚜虫的密度、跳蝻的密度等活动能力差活动范围小的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该方法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取样的方法(根据地形区分)主要有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适用于样地比较狭长)。
样方一般以1m 2的正方形为宜,但可是适当调整,种群密度的计算方法是计算不同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
(例如:样方面积为S,取n 个样方,各样方内个体数量分别为N 1N 2N 3……N N ,则种群密度为(N 1+N 2+N 3+……+N N )/nS )样方内的计数方法为:记上不记下,记左不计右。
3、对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种群,常用标志重捕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估算种群密度。
(会计算)(个体总数N/再次捕获个体数n=初次捕获标记个体数M/重捕的标记个体数)4、种群的空间特征:集群分布、均匀分布、随机分布 5.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a. 数学模型: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
b. 构建数学模型的方法步骤: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用适当的数学形式表达→检验或修正。
c. 数学模型的表达形式6种群增长的“J ”型曲线J 型增长的条件理想环境下,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知识点第四章种群和群落1、种群特征增长型年龄组稳定型衰退型性别比例1)种群密度a、定义: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逐个计数针对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b、计算方法:植物:样方法(取样分有五点取样法、等距离取样法)取平均值;动物:标志重捕法(对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计算公式:N=M×n/m。
估算的方法昆虫:灯光诱捕法;微生物:抽样检测法。
2)出生率、死亡率:a、定义: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b、意义:是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3)迁入率和迁出率:a、定义:单位时间内迁入和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b、意义:针对一座城市人口的变化起决定作用。
4)年龄组成:a、定义: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b、类型:增长型(A)、稳定型(B)、衰退型(C);c、意义:预测种群密度的大小。
5)性别比例:a、定义: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b、意义:对种群密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2、种群密度的测量方法:样方法(植物和运动能力较弱的动物)、标志重捕法(运动能力强的动物)3:种群: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称群落: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生态系统: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与无机环境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4、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①“J型增长”a、数学模型:(1)Nt=N0λ(2)曲线(如右图)b、条件:理想条件指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时间c、举例:自然界中确有,如一个新物种到适应的新环境。
②“S型增长” a、条件:自然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b、曲线中注意点:(1)K值为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2)K/2处增长率最大。
➢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的数量会急剧下降甚至消失。
➢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临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有重要意义。
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一、种群的概念种群是指在某一地域内所有同一物种的个体的总和,种群的概念是生物学家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个概念。
种群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基本单元,它是通过生殖隔离与进化而与其他种群区分开来的一个群体。
种群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同一物种的个体总和。
种群是由同种个体组成的总和,这些个体属于同一物种,可以在某个特定的地理范围内进行交配和繁殖。
2、空间和时间上的联系。
种群的个体之间通常存在一定的空间关系,它们可能生活在同一地区内,如森林、草原、湖泊等特定的生态环境中;同时,种群也有一定的时间联系,可以通过繁殖将其后代代代传承下去。
3、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种群数量会随着环境变化而产生波动,这可能受到食物、栖息地、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可以直接影响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
二、群落的概念群落是指在某一地区内由多种不同种群组成的生物社区,它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群落的概念是生态学家们对不同种群在相同地域内相互作用的总和。
群落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多样性。
群落内通常包含多种不同的物种,它们之间可能是竞争关系、捕食关系、共生关系等各种相互作用。
2、相互依赖。
群落内的不同物种通常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
它们通过食物链、食物网、种间关系等不同的关系方式相互联系在一起。
3、稳定性和动态性。
群落内的种群数量和种类组成是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
这种动态性使得群落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稳定性。
三、种群与群落的关系种群和群落是生态系统中密切相关的两个概念,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关系。
种群和群落之间的关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相互作用关系。
种群和群落之间存在着多种不同的相互作用关系,包括种间相互作用、种内相互作用、种间竞争、捕食关系等。
这些相互作用关系使得种群和群落之间形成了复杂的生态系统。
2、资源利用和能量传递。
种群和群落之间通过资源的利用和能量的传递来维系自身的生存和繁衍。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一节种群的特征1.种群密度概念:指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特点: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差异很大。
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2.年龄组成概念: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类型: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稳定型: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
衰退型: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
研究目的:对于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3.性别比例概念: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量的比例。
类型:雌多于雄;雄多于雌;雌雄相当。
研究目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种群密度。
4.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生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
死亡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
研究目的: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一、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1.数学模型: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
2.构建数学模型的方法步骤: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用适当的数学形式表达→检验或修正。
3.数学模型的表达形式⑴数学方程式:优点是科学、准确。
⑵曲线图:优点是直观。
二、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1.含义:在理想条件下的种群,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大致呈“J”型。
2.数学模型⑴模型假设①.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②.数量变化: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
⑵建立模型:t年后种群数量表达式为Nt=No×λ的t次方。
⑶各参数意义:No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为时间(年),N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三、种群生长的“S”型曲线1.含义:在资源和空间有限的条件下,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呈“S”型。
高中生物必修三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
1. 群落的定义:群落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由多种物种组成的生态系统的总体。
2. 种群的定义:种群是指同一生物种类个体的总体,它包括了该物种的所有个体。
3. 群落的组成:群落通常由多种物种组成,它们之间通过食物链、竞争和合作等相互作用关系相连。
物种的组成取决于该生态系统的特定条件、资源可用性以及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
4. 种群的特征:种群由同一物种的个体组成,它们之间具有相同的基因组合、生理特征和行为习性。
种群的数量可以根据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等因素进行调节。
5. 群落和种群之间的关系:群落是由多个种群组成的,而种群是群落中的基本单位。
种群和群落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种群的数量和分布模式会对群落的结构和功能产生影响,而群落的生态位和资源利用也会影响种群的生存和繁殖。
6. 群落的结构:群落的结构由物种的数量、种类、个体密度和空间分布等因素决定。
常见的结构形式有单优群落、多优群落和均匀群落等。
7. 群落的演替:群落是动态的,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演替。
演替是指群落的物种组成、结构和功能随时间发生变化的过程。
初级群落会逐渐演替为中级群落,再逐渐演替为成熟群落。
8. 群落的稳定性:群落的稳定性是指群落对外界干扰的抵抗能力。
稳定群落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物种组成和结构,并且能够快速恢复到原有状态。
9. 群落的相互作用:群落中的物种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关系,包括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共生关系等。
这些相互作用关系对群落的结构和功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个体、种群、群落间的形成关系1.形成关系个体―→具有⎩⎪⎨⎪⎧ 年龄性别出生日期死亡日期种内关系 种群―→具有⎩⎪⎨⎪⎧ 种群密度年龄组成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种间关系群落―→具有⎩⎪⎨⎪⎧ 群落的构成群落的演替2.加深对群落的理解群落是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它包含了生态系统内的所有生命成分,即包含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没有分解者的生物集合不能称之为群落,如生活在同一池塘中的所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共同构成了池塘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
群落以种群为单位,是各个种群的集合体,在一个群落中,不论其大小均生活着许多种群,这些种群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既有种内关系,又有种间关系,依靠这种关系使生物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与进化过程中形成了稳定的、彼此适应的有机整体。
生物群落有一定的生态环境,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有不同的生物群落。
生态环境越优越,组成群落的物种种类数量就越多,反之则越少。
判断是否是一个群落,要把握三个要素:“同一时间”“一定区域”和“全部种群”,包括了该区域内所有的动物种群、植物种群和微生物种群。
【自主训练】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B.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是不同的C.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就是研究群落的丰富度D.任何一个群落中的物种,都不可能是随机地聚集在一起的解析:种群是构成群落的单位,不同的群落,种群组成不同,也就是物种数目即丰富度不同,A、B两项对。
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包括物种组成(丰富度)、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及空间结构的变化即群落的演替,C项错误。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中的任何一个物种或一个个体都不是机械地结合在一起,它们之间都要有一定的关系,如种内、种间的关系,象生态系统中要有营养关系等。
答案:C。
第 4 章种群和群落第 1 节种群的特征【要点导学】一、种群特征:(一)种群密度概念:种群密度是指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种群密度 =种群的个体数量 /空间大小(面积或体积)种群密度具有一定的特点:①在相同环境下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差异很大。
②同一物种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种群密度也有差异。
(二)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生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量。
死亡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针对种群而言的,并非指种群中的某个个体,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出生率高于死亡率,种群密度要增大;死亡率高出生率,种群密度要降低。
(三)年龄组成:1.概念: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年龄一般分为幼年 (尚无生殖能力 )、成年 (有生殖能力 )和老年 (丧失生殖能力 )三个阶段。
种群的年龄组成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2.几种年龄型种群的特点图示类型种群构成特点发展趋势增长型幼年个体很多, 老年个体很少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稳定型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保持稳定衰退型老年个体很多, 幼年个体很少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3.意义:种群的年龄组成,对于我们研究种群有什么意义?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
(四)性别比例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种群根据性别比例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种类型:(1)雌雄相当,多见于高等动物;如:人、猩猩等(2)雌多于雄,多见于人工控制的种群,如鸡、鸭、猪等;(3)雄多于雌,多见于营社会性生活的昆虫,如蜜蜂、蚂蚁等。
通过改变种群的性别比例,进而影响种群的出生率,从而造成了种群密度的改变。
(五)迁出和迁入:迁入:迁入个体使种群密度增加;迁出:迁出个体多使种群密度降低。
它们对种群的密度起到决定性作用。
二、种群各特征间的关系:种群数量直接影响预测变化方向影响数量变动年龄组成种群密度性别比例决定大小和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①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特征;②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和迁入决定种群的密度;③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性别比例影响着种群密度;④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密度未来的变化趋势。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一、本章知识网络:二、知识解读:知识点一、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分析1.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1)图解(2)析图①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②出生率和死亡率以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③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但是能够用来预测和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④除图中影响因素外,气候、天敌、传染病等都影响种群密度的改变。
2.种群的年龄组成图解及分析(1)模式图①图解②析图提醒 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不一定保持稳定。
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完全取决于年龄组成,还与气候、食物、天敌等有关,譬如遇到剧烈的气候变化,可使种群数量急剧减少。
此外,种群数量还与迁入率、迁出率直接相关。
(2)曲线图 ①图解②析图图甲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出生率>死亡率,种群数量增加,属增长型;而图乙相反,应为衰退型。
(3)柱形图 ①图解②析图图A 中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为衰退型。
图B 中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为增长型。
图C 中各年龄段比例适中,应为稳定型。
3.种群密度调查提醒 (1)城市人口的剧增——迁入率>迁出率造成的。
(2)中国人口的增长——出生率>死亡率造成的,不能单纯说是出生率高造成的。
(3)计划生育政策——控制出生率,使增长率下降。
(4)利用性外激素诱捕雄蛾——改变性别比例来降低出生率。
(5)将性外激素释放到大田里,干扰雌雄蛾正常交尾——降低出生率。
(6)性别比例中,♂多于♀的如蚂蚁等;♀多于♂的如人工控制的种群——牛、鸡等知识点二、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与“S”型曲线模型比较1.两种曲线模型比较2.K 值与K2在实践中的应用3.K 值变动的示意图(1)同一种生物的K 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
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种群数量会在平均值附近上下波动;当种群数量偏离平均值的时候,会通过负反馈调节机制使种群密度回到一定范围内。
高二生物必修三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优选精品欢迎下载知识点一:种群和群落概念的理解(不要死记,要知道判断)知识点二:种群的特征1、种群密度:(最基本特征)概念:种群在单位面积或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⑴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以及活动能力差活动范围较小的动物,如。
※告诫备考:样方大小的确认以及挑选出样方的方法等有关科学知识。
⑵标志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主要是会计算)(3)灯光捕获法:趋光性的昆虫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数量的重要因素3、年龄共同组成:(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①增长型:幼年个体多于老年个体;出生率死亡率;增长;②稳定型:各年龄期个体数比例适中;出生率死亡率;稳定;1/4优选精品欢迎下载③复苏型:老年个体多于幼年个体;出生率死亡率;增加。
4、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应用领域袭杀害虫的雄性个体,毁坏害虫种群的性别比例,并使其种群密度明显降低。
(属生物防治)知识点三: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生物模型1、概念:(略,无需记)2、类型:生物模型常用的表现形式存有两种,分别就是和,其中前者比较精确,后者更为。
3、建立的步骤:(详见教材p65,理解记忆)知识点四:种群增长的两大曲线:曲线和曲线1、两个曲线的对照:主要从三个方面对照自学:①产生条件;②快速增长特点;③有没有k值。
2、环境容纳量:在的情况下,一定中所能维持的种群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
应用领域:①创建自然保护区,给濒危动物更宽阔的生存空间,提升它们的潮间带环境,从而提升环境容纳量,就是维护它们的根本措施;②鼠害的掌控方面。
3、种群的增长率和增长速率:(请复习我们补充的)知识点五:群落的结构1、群落的物种组成(1)就是区别相同群落的关键特征。
(2)群落中的多少称作多样度。
2/4精选精品热烈欢迎浏览(3)一般来说,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
生物必修三第4章重要知识点总结现店铺把高中生物必修3的全部要点以章节来分,以下是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的应该熟悉掌握的知识点,希望通过这些重要的知识点,能够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好高中要求记忆的知识。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一节种群的特征一、应该牢记的知识点1、种群有哪些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
2、什么是种群密度?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量。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3、种群密度调查方法有哪些?⑴、标志重捕法(调查取样法、估算法):①、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再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估算种群密度。
②、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并标志数×第二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中有标志数⑵、样方法:①、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算每个样方内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密度的估算值。
②、常用取样方法:五点取样法、等距离取样法。
4、什么是出生率和死亡率?⑴、出生率: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如:1983年,我国年平均千人出生18.62人,即1.862%⑵、死亡率: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⑶、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大小和密度变化的主要决定作用。
是预测种群发展趋势的主要依据。
5、什么是迁入率和迁出率?⑴、迁入率:单位时间内迁入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⑵、迁出率:单位时间内迁出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⑶、迁入率和迁出率是种群大小和密度变化的次要决定作用。
迁入率和迁出率是研究城市人口变化不可忽视的因素。
6、什么是年龄组成?⑴、年龄组成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
①、增长型:幼年个体较多,年老个体数目较少的种群。
②、稳定型:各年量期个体数目比例适中的种群。
种群和群落第一节 种群的特征种群:概念: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注意】(1)两个要素:“同种生物”和“全部个体” 各个年龄段的个体/雌雄个体(有性别差异的生物)(2)两个条件: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存在的种群必须有一定时空限制(种群的时空界限随研究工作方便性划分) (3)两个方面:宏观: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微观: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辨析】种群、个体、物种(1)种群所具有的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特征是个体所不具备的,个体只能由出生、死亡、年龄、性别等特征。
(2)同一物种在不同区域内可以有多个种群,但同一种群内的个体都为同一物种。
特征:数量特征、空间特征、遗传特征种群的数量特征:(一)种群密度(最基本数量特征):含义: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表示方法:种群密度=种群的个体数量/面积或体积特点: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差别很大;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也有差异。
意义: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内的数量。
应用:农林害虫的监测、预报;渔业捕捞强度的确定 (二)出生率和死亡率:含义:出生率:单位时间内新个体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死亡率:单位时间内死亡个体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意义: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
(三)迁入率和迁出率:含义:一个种群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分别称为迁入率或迁出率。
意义: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
【学科交叉】中国人口增长:出生率>死亡率城市人口增长:迁入率>迁出率计划生育政策控制出生率,使增长率下降。
(四)年龄组成:含义: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
类型和特点:【说明】1.处于生殖前年龄的个体称为幼年个体(幼体);处于生殖年龄的个体称为成年个体;处于生殖后年龄的个体称为老年个体。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生物群体和生态群
落知识点
1. 生物群体是指在同一时期、同一地域内,由同一物种构成的个体总和。
生物群体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生物量和种群结构等。
2. 种群密度是指生物群体中个体的数量。
它可以通过统计样本数量或利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
种群密度的变化受到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等因素的影响。
3. 生物量是指生物群体中各个个体的总重量或总体积。
生物量可以通过采样和称重来进行测量,或者通过估算方法来计算。
4. 种群结构是指生物群体中各个个体的年龄、性别和大小等特征的分布情况。
种群结构的变化可以反映出种群的生长状态、繁殖水平和环境适应能力。
5. 生态群落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由多个相互作用的种群组成的生物群体集合。
生态群落的形成受到生物间相互作用、环境因素和物种丰富度等因素的影响。
6. 生态位是指一种生物在生态群落中的角色和职位。
不同物种之间通过利用资源分成不同的生态位,避免了资源的直接竞争。
7. 生态位的分化是指生物在进化过程中避免资源竞争的策略。
不同物种通过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和生活方式,选择了不同的生态位来避免资源竞争。
8. 网络结构是指生物群体中个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
生态群落中的网络结构可以是食物链、食物网或者其他类型的关系网络。
以上是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生物群体和生态群落的主要知识点。
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和现象。
第四章知识点
1.研究种群最核心的问题是研究种群的数量变化。
2.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
3.调查植物及活动范围小的动物通常采用样方法来估算。
4.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最常用的取样方法是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5.在一个样方内,计数时要统计方框内+两相邻边及夹角上的个体数。
6.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来估算其密度。
掌握标志重捕法的计算方法。
7.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8.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因素是:年龄组成。
9.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是:性别比例。
性别比例主要是通过影响出生率进而影响
种群密度。
10.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增长、下降、波动和稳定。
11.构建数学模型的步骤:①提出问题②作出假设③用数学形式来表达④检验修正
12.J型曲线出现的前提条件:食物充足、空间资源充裕,气候适宜,无天敌等理想的条件下。
S型曲线的前提条件:资源空间有限。
注意:不能认为S性曲线的开始部分就是J 型曲线。
两条曲线的阴影部分表示因环境阻力所减少的生物个体数,用达尔文的理论解释是生存斗争的结果。
13.J型曲线的增长率保持不变,而S型曲线的增长率是先升高再降低,在K/2时增长率最大,K时增长率为0,因此捕鱼时最好在稍微大于K/2时捕捞。
整个S曲线中,出生率一直大于死亡率。
14.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有出生率、死亡率、迁入、迁出、性别比、年龄组成、气候、食物、天敌、人类活动等。
15.K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16.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群落的物种组成(丰富度)。
17.识别四种种间关系的曲线图,重点是必须会分析捕食关系的曲线图。
18.植物的垂直结构取决于光照,动物的垂直结构取决于植物。
垂直结构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19.水平结构受地形的起伏、光照的明暗等因素的影响。
20.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记名计算法;二是目测估计法。
21.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区别:起始条件不同。
22.初生演替的特点:演替缓慢,时间长;次生演替的特点: 演替快速,时间短。
23.演替的一般过程:裸地的形成→生物的入侵→环境改变→竞争加剧→平衡稳定阶段。
24.演替的发展趋势:生物种类增多,营养结构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强,有机物含量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