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性质活泼的氧气
- 格式:pdf
- 大小:956.66 KB
- 文档页数:8
九年级化学《性质活泼的氧气》教案老师讲解试验详情:〔1〕铁丝系上一根火柴的作用?〔2〕铁丝绕成螺旋状的缘由?〔3〕若某同学做铁丝在氧气中的燃烧试验失败,缘由是什么?提示同学从铁丝的状况和燃烧条件两个方面去思索【归纳】氧化反应1.猛烈氧化——如燃烧、火药爆炸等2.缓慢氧化——如动植物的新陈代谢、金属器皿的锈蚀、食物的腐烂、有机肥的腐熟【小结】1.共同点:都属于氧化反应,需要消耗氧气,都放热2.不同点:〔1〕猛烈氧化:猛烈、速度快、放热多,伴随着发光、发热〔2〕缓慢氧化:不易被发觉,速度慢,放热少。
【活动】性质确定用处很多物质能够在氧气中燃烧——广泛应用。
【阅读】课本P53—54归纳用处【用处一】支持燃烧——助燃剂【用处二】供应呼吸【课堂小结】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氧气能供应呼吸、支持燃烧具有助燃性〔不是可燃性,不能作燃料〕【课堂检测】1.以下有关氧气的“自述”,错误的选项是A.我不易溶于水 B.我具有可燃性C.我能供应呼吸 D.我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2. 以下描述属于氧气化学性质的`是A.通常状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B.通过低温加压,可以使氧气液化成淡蓝色的液体C.液态氧可用作放射火箭的助燃剂D.氧气是一种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能氧化很多物质课后作业学习与评价P15-16 1-9.12【教学反思】能够根据课程标准教给同学学习详细物质的方法,能够借助演示试验给同学以视觉冲击,关注同学试验现象的语言描述训练,能够从化学学科素养的培育视角组织教学,框架意识比较强。
本节课缺乏之处:教学容量偏多,个别学问点拓展过深。
试验详情的强调还不够。
沪教版(全国)(2024)化学九年级上册《性质活泼的氧气》教案及反思一、教材分析:《性质活泼的氧气》是沪教版九年级上册的重要内容。
氧气是学生在化学学习中系统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也是后续学习其他物质的重要基础。
通过对氧气性质的学习,学生不仅能掌握氧气的重要性质和用途,还能为学习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气体制取等知识打下基础,同时也有助于学生逐步形成“性质决定用途”的化学学科思想。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
2.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能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3.理解氧气的氧化性,知道氧气是一种常见的氧化剂。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2.增强学生对化学与生活密切联系的认识,培养学生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氧气的化学性质。
2.氧气的氧化性。
【教学难点】:1.氧气化学性质实验的现象观察和分析。
2.理解氧气氧化性的概念。
四、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对空气的成分有了初步的了解,知道氧气是空气中的重要成分之一,但对氧气的性质还缺乏系统的认识,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但在实验现象的描述和分析、化学用语的书写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训练。
学生对于化学实验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五、教法和学法【教法】:1.讲授法:讲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基础知识。
2.实验法: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氧气的性质。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实验现象和结果,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学法】:1.观察法:观察实验现象,获取有关氧气性质的信息。
2.实验法:亲自动手实验,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3.归纳法:归纳总结氧气的性质和用途,形成知识体系。
《性质活泼的氧气》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掌握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和收集方法。
3.能够运用氧气性质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其实验室制法。
2.教学难点:氧气性质的实验验证。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氧气是什么吗?它在自然界中有哪些重要作用?2.学生回答: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能支持燃烧,供给呼吸。
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氧气的发现史和物理性质。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氧气是由法国科学家拉瓦锡发现的,它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
三、课堂讲解1.讲解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能支持燃烧,具有氧化性。
2.举例说明氧气的化学性质:铁在氧气中燃烧,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四、课堂实验1.实验一: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a.准备实验器材:铁丝、氧气、酒精灯、镊子、集气瓶。
b.实验步骤:将铁丝一端弯成小钩,蘸上少量硫黄粉,用酒精灯点燃,迅速伸入集气瓶中的氧气里。
c.实验现象:铁丝剧烈燃烧,火星四射,黑色固体。
d.实验结论:铁在氧气中燃烧氧化铁。
2.实验二: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a.准备实验器材:木炭、氧气、酒精灯、镊子、集气瓶。
b.实验步骤:将木炭放入集气瓶中,用酒精灯点燃,迅速将集气瓶倒置。
c.实验现象:木炭剧烈燃烧,火焰明亮,二氧化碳气体。
d.实验结论:木炭在氧气中燃烧二氧化碳。
五、课堂小结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氧气的化学性质和实验室制法。
2.提问:氧气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二、课堂讲解1.讲解氧气的应用:供给呼吸、支持燃烧、氧化反应等。
2.举例说明氧气的应用:医疗氧气、炼钢氧气、火箭燃料等。
三、课堂实验1.实验三:氧气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a.准备实验器材:氧气、二氧化碳、集气瓶、澄清石灰水。
b.实验步骤:将氧气和二氧化碳分别注入两个集气瓶中,将澄清石灰水滴入二氧化碳集气瓶中。
c.实验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初三化学性质活泼的氧气试题1.对氧气的物理性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极易溶于水B.在液态时为无色C.在标准状态下密度比空气大D.在固态时变成白色固体【答案】C【解析】根据氧气的物理性质判断。
A、氧气不易溶于水,水中溶有少量氧气,但不能说“氧气极易溶于水”,A错误;B、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但液氧是蓝色的,B错误;C、在标准状态下,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C正确;D、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但固态氧是淡蓝色雪花状,D错误。
故选C【考点】本题考查氧气的物理性质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练掌握氧气的物理性质,即可分析作答。
2.当打开一个装有液态空气的容器盖,并将一根燃着的木条置于容器口上方,观察到的现象是()A.燃着的木条火焰熄灭B.燃着的木条燃烧得更旺C.木条先燃烧得更旺,后熄灭D.木条无明显变化【答案】A【解析】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
当液态空气的容器盖打开时,因为空气中氮气的沸点最低,首先蒸发出来,随后才是氧气。
因为氮气不可燃,也不助燃,所以将一根燃着的木条置于容器口的上方时,木条会因为首先遇到氮气而缺氧熄灭。
故选A【考点】本题考查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学生要会整合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和空气中气体的沸点的不同两方面知识,进而分析解题。
3.验证氧气的方法是()A.用火柴去点燃B.用带火星的木条去检验C.倒入澄清的石灰水D.闻氧气的气味【答案】B【解析】根据氧气的性质分析: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不能燃烧,但能支持一般可燃物的燃烧。
故检验氧气的方法是:用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接近该气体,如木条复燃就证明是氧气,利用的是具助燃性。
故选B【考点】本题考查氧气的检验和验满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但要注意,描述检验氧气的方法时,要会描述操作过程、实验现象、得出结论这三个步骤。
4.镁带在氧气中燃烧时,现象描述中不正确的是()A.产生耀眼强光B.生成白色固体.C.放出大量热量D.产生有刺激性气味气体【答案】D【解析】根据镁带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镁带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白色固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