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心理学》笔记北师大版-学习理论

  • 格式:docx
  • 大小:33.81 KB
  • 文档页数:1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从经典行为主义到新行为主义

▪华生1913《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标志着行为主义的诞生

▪观点:学习是个体在外部刺激下的反应过程,研究刺激-反应之间联结的学习过程是主要特征

▪发展:

19世纪末20世纪初达尔文进化论、巴甫洛夫的条件作用理论、桑代克的试误理论是早期行为主义产生的直接动因,后受到其他理论的批判,1930年左右逐渐为新行为主义取代

斯金纳理论实现从S-R到R-S的转变

新行为主义又吸收了认知学派的某些主张,如托尔曼、班杜拉

▪理论假设:

客观主义——行为可观测、知识客观

还原主义——知识可以分解为简单的单项知识,又可由单项知识组合为较高层次的知识

决定论——学习教学有固定的程序和步骤,因此结果可以预期和重复

控制性——学习教学采用强化的方式可以控制,外部环境是个体行为的决定因素▪评价——适合于低级知识尤其是技能学习

一、斯金纳的操作学习理论

▪新行为主义代表人物、其理论在儿童心理干预与矫正中被广泛应用

▪《有机体的行为》、《教学技术》、《教学机器》等

▪ 1.两种类型的学习——应答性反应与操作性反应

•经典行为主义主张刺激-反应理论——没有刺激就没有反应

•应答性反应——只是由外界刺激引发的反应——无意的不自觉的行为

•斯金纳认为经典行为主义更适用于动物,大多数时候人的行为是主动作出行为后受到强化形成的

•操作性反应——个体主动发出的受到强化的反应——主动的、有意的行为

•斯金纳认为个体大多数有意义的行为都是操作性的,可以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形成

2.强化原理

•强化并不都与令人愉快的刺激相联系

•强化具有个体差异性与情境性

•区分两种强化:正强化与负强化

•运用强化促进幼儿学习时还可以选择多种程序

3.强化原理在幼儿学习中的运用

▪斯金纳根据强化原理设计了两种强化技术(刺激控制):塑造与消退

•塑造:通过安排特定的强化关系,使幼儿做出他们原先行为模式中不曾有过的复杂动作

•消退:通过差别强化,缓慢减少两种刺激的特征,使幼儿最终能对两种只有很小差距的刺激做出有辨别的反应。

▪根据斯金纳强化原理,一些学者还提出了代币强化,特别适合于干预矫正幼儿的消极学习行为。具有一定的优点:可使奖励的数量与幼儿积极行为的数量、质量相对应,不会使得幼儿因为容易获得而导致强化失败

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斯金纳是新行为主义者的先驱、班杜拉也是新行为主义者,关注认知因素以及幼儿的社会性学习,形成认知-行为主义的新理论模式

1.观察使学习的一个主要来源

•社会学习的效果不必亲身经历或接受直接强化,只凭借观察也可以学习——替代学习、替代强化

•个体学习往往不是简单的刺激-反应实现的,而是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结果以及随后受到的强化而习得的

•传统行为主义不能解释观察学习的现象

2.观察榜样行为的结果可能产生不同的学习效应

•班杜拉该案从学习实验:让三组儿童分别观看同一题材而具有不同结局的电影

电影前半段相同:一个人成人对充气橡皮人拳打脚踢

电影后半段有三种结局,分别让三组儿童观看:成人受到惩罚、成人受到奖励,无奖无惩

看完后将三组儿童分别玩橡皮人玩具,发现第一组攻击行为最少,第二组粗暴行为最多

•习得新的反应形式

•加强或削弱对已有行为的抑制

•引发观察者行为库中已有反应

•班杜拉实验2:观看现实生活中的攻击行为、观看影片的攻击行为、观看卡通片的攻击行为,结果表明,卡通片的攻击行为对幼儿影响最大,最容易引发幼儿的攻击行为

3.观察学习是规则和创造性行为的主要来源

•幼儿通过观察、模仿榜样习得某种行为,但不是简单刻板的模仿

•观察者会抽象出行为中的共同要素并运用到其他场景,使行为超越榜样刺激,体现出人类行

•为的多样性、复杂性和灵活性

•个体原有认知结构为基础学习榜样行为,同时往往具有多种榜样特征的结合,不同于个别的榜样行为,榜样越是多样化,观察者越有可能做出创造性反应

三、行为主义的教学方法在促进幼儿学习中的运用

1.程序教学

•将学习材料重新组织成短小的框架内容,由易到难安排好幼儿学习的进程。早教机就利用了程序教学的原理

•程序教学的原则

小步递进原则

积极反应原则

及时强化原则

自定步调原则

2.计算机辅助教学(CAI)

•利用电脑多媒体展示程序教学内容,多数CAI伴随着操作条件反射、强化等,但也可以独立运用,有些能够带儿童从事创造性学习和问题解决

•多媒体提供动画、创设情境等调动学习积极性

3.掌握学习

•布鲁姆

•学习者必须掌握本阶段的学习任务然后才能进入下一阶段继续学习

•没有达到标准的要接受额外指导,指导达标为止

•主要为接受能力弱的儿童提供及时的帮助

•需要花费大量时间,适用于学习内容要求非常严格或最基础的知识

4.应用行为分析(ABA)

•常用于幼儿消极行为的干预和矫正

•程序

确定需要改进的行为(容易观察且频率高)、明确行为构成成分

确认表现行为的周期(基线)

采取矫正措施(运用强化措施——表扬、授予特权、物质奖励)

第二节人本主义取向的学习理论

▪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除行为主义与精神分析的第三势力

▪以人为本、关注儿童学习潜能与情感

▪学习的目的是让儿童更好地感受自己、接纳自己

•教师要接纳每个儿童(独特的具有不同情感和看法的)

•教师要帮助认同认识自己和他人是有价值和能力的个体

•每个儿童都有极大的学习潜能,教师要引导儿童发掘潜能

▪克里克山克归纳了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观点

对自己感觉良好是个人积极发展的关键——自我尊重、自我价值、效能感等

对他人的良好情感对个人健康发展很重要

学校与课堂环境满足儿童基本需要

接受儿童的各种举止,将其视为具有独特情感、观点和行为的个体

为了从儿童视角观察理解学习情境,教师要置身于儿童的学习步调中

一、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与幼儿需要的满足

•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之一

•人的成长具有内在力量——动机,动机由不同需要组成,各种需要直接由高低层次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