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影视艺术的逼真性与假定性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6
影视艺术审美特性
(1)画面运动性。
电影和电视作品主要是由运动的画面组成的。
运动是影视画面最独特和最重要的特征,运动的画面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活动的艺术形象和令欣赏者惊叹的审美效果。
(2)时空自由性。
电影和电视艺术都需要同时占有一定的时间与空间完成形象的展示,而且也要求表现空间与时间的自由性。
电影与电视中运动的画面随时可以打破空间与时间的界限,只要内容需要,天南地北、昼夜古今可以瞬息之间相继出现在画面上。
(3)心理真实性。
影视艺术的特性还表现为使观众心理产生真实感,这种心理真实是逼真性与假定性的有机统一。
电影的逼真性,来源于电影画面的照相本性。
在所有的艺术形象中,电影形象最具有直观的真实,它不但能够再现事物的形状、颜色和声音,而且能够再现人物与事物的活动,甚至能够在人们眼前精确地再现出事物一些最细微的特征。
假定性,同样也是电影基本的美学特性。
电影作为艺术,绝不是对现实生活的机械照相式反映,必然凝聚着电影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和思想感情,体现出艺术家鲜明的艺术风格和创作个性。
如前苏联艺术学博士日丹在《影片的美学》一书中所写:“最现实主义的。
最合乎自然的。
最没有假定性的。
电影艺术是种客观的,客观的、客观的艺术……。
人们往往是这样,或者近乎这样地给银幕艺术下定义,并以此作为它与其它艺术的区别。
正如我们所知,最新的美学则走得更远,认为电影中最主要的不是艺术;艺术干预电影反而有碍发挥电影本来的可能性。
思考和议论对银幕是格格不入的。
电影是真实的本身,是每秒24格的真实……”。
①在电影发明的初始阶段,对于电影的真实性,人们是把电影活动的银幕形象与实际的生活场景等同起来,把电影视作对生活的复制。
1895年12月28日,法国的电影发明者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公映了他们摄制的影片,如《火车到站》、《水浇园丁》、《工厂的大门》等。
这些影片实际上是现实生活场景的纪录,是放映时间,物理时间和镜头内内容的等同与统一,可以说影片的内容就是生活的本身,是每秒24格的真实。
就是这样,还轰动了整个的巴黎城。
当时,作为来宾的乔治·梅里爱写下了公映的情况:“在我和别的来宾的面前挂着一幅小小的布幕,和我们放映摩登尼的幻灯时所用的布幕大体一样。
我才说完了这话,就看到一匹拉着卡车的马向我们走来,后面跟着别的车辆,紧接着是一些过路的人。
总之,一切街头上的活动情况都实现了。
我们对这个情景看得目瞪口呆,惊奇到非一切言辞所能形容的地步”。
②对于热烈的电影观众,法国电影史家萨杜尔这样写道:“估计每天要放映二十多场。
观众等候入场的人数之多,到了需要有警察来维持秩序的地步”。
③确实,电影在其诞生的最初年代,以其真实的生活场景,活动银幕画面,吸引了无数的观众,给人以无法用语言所能形容的新鲜感。
电影作为活动的画面艺术,它有形、有声、有色,即使在无声电影时期,它也十分形象,直观,不需要任何媒介的中转,观众们就能直接感受到电影画面所呈现出的艺术形象。
但是,电影要长久地吸引观众,光有真实不行,还需有艺术。
卢米埃尔兄弟的影片,虽轰动一时,但不能长久。
浅谈影视艺术的美学特性逼真性与假定性作者:刘慧利来源:《戏剧之家》2018年第07期【摘要】在影视艺术创作实践中,一方面我们要源于自己的生活经历、生活体验;另一方面我们要敢于想象、勇于冒险,这就要求在创作的过程中不仅需要逼真性,更需要假定性,只有将两者和谐统一起来,才能在创作过程中能够最大限度地再现现实,充分发挥作者的创造力,“虚实相映”表现出一个不同层次上超意义的真实世界。
【关键词】影视艺术;美学;逼真性;假定性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7-0082-02一、逼真性是影视艺术的基本美学特征所谓的逼真性绝不等同于真实,而是逼近于真实,其本质上通过科学技术手段,客观记录现实的影像、色彩、声音、动作,并且在银幕或荧屏上表现出来。
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即视听的真实感、真实地再现空间与时间、内在本质的真实感。
影视艺术的逼真性首先表现为一种直观的真实,即视听的真实感。
影视艺术借助现代音像实录技术,以直接的方式将物质现实诉诸于观众的视觉和听觉,从而产生真实感,给人们身临其境的感受。
①因此影视艺术不仅可以表现日常生活的场景,甚至可以逼真揭示我们生活中所忽略的场景。
在《焦点访谈》《东方时空》等栏目中经常借用一些特殊的手段,在被拍摄对象毫无知觉的情况下记录当时真实地情景,使观众真实地了解情况。
影视艺术能够真实再现空间和时间,巴赞强调:“电影的特性,暂就其纯粹状态而言,仅仅在于从摄影上严守空间的统一。
”②巴赞认为,电影摄像不仅具有照相似的再现空间的功能,它还可以同时记录时间,具有再现现实的时空性,因而电影与摄影一样“美学特性在于揭示真实”。
③影视艺术不仅在于直观的真实,最重要的是内在本质的真实感。
④即使画面比较逼真,不体现本质的真实感,影片也不真实。
在电影《亲爱的》中,拐卖儿童、母爱深深的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在加上其改编自真实事件,引发了社会对拐卖儿童的深切关注,同时对那些失去孩子的父母深表同情。
论影视艺术的逼真性与假定性论电影艺术的真实性与假定性前苏联艺术学博⼠⽇丹在《影⽚的美学》⼀书中所写:“最现实主义的。
最合乎⾃然的。
最没有假定性的。
电影艺术是种客观的,客观的、客观的艺术……。
⼈们往往是这样,或者近乎这样地给银幕艺术下定义,并以此作为它与其它艺术的区别。
正如我们所知,最新的美学则⾛得更远,认为电影中最主要的不是艺术;艺术⼲预电影反⽽有碍发挥电影本来的可能性。
思考和议论对银幕是格格不⼊的。
电影是真实的本⾝,是每秒24格的真实……”。
所谓的电影的假定性是指电影的超现实特性。
⾸先,它展现在欣赏者⾯前的只是⼈与景物的影像,⽽不是⼈与景物本⾝,⽽这种影像⼜由于拍摄的不同⾓度、景别、运动以及光影⾊彩的处理,有着不同的视觉效果;其次,电影的声⾳是通过录⾳机械转播的,可以是夸⼤的主观的,⾳乐往往是外加的;再则,不同镜头经过分解组合的蒙太奇⼿段──包括画⾯的、声⾳的、画⾯与声⾳的─构成电影的特殊时空,产⽣特定的节奏与含义。
此外,电影还通过画外⾳、闪现等⼿段使⼈物⼼理形象化主观化。
真实性与假定性的辩证统⼀产⽣电影艺术的魅⼒。
在电影的综合体中,有着多种不同性质和形式的假定性。
如剧作的假定性(情节上的虚构、时间上的变化、内⼼独⽩、画外⾳);造型构图的假定性(具有概括作⽤的俯仰⾓度、不同景别镜头、光调处理);表演的假定性(表演⼿段的选择、⾓⾊的蒙太奇设计和造型设计、特写镜头);⾳乐⾳响的假定性(⾳乐⾳响的概括节奏)等等。
此外,作为欣赏者的观众的假定性,也起着相当的作⽤。
⽤信息论的术语来说,观众这个“接受器”是信息传递中的联系通道的终端环节,⽽且他同时沿着⼏个⽅向(情节、蒙太奇、⾓度、语⾔、声⾳)对信息进⾏校正。
当然,电影艺术作品中的假定性的这种形式和性质上的区别,并不使得电影艺术作品失去⼀般的和特殊的电影假定性,或者结构的完整性,从⽽使得观众失去完整的感受。
这⾥,假定性决不是什么“多余艺术奢侈品”,⽽是艺术反映的⼀种规律和⼿段。
影视的艺术假定性和真实性影视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呈现的世界往往是一种既虚构又真实的物质世界。
这种既表现出艺术假定性又体现真实性的特质,使得影视作品广受观众喜爱,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艺术魅力。
本文将从艺术假定性和真实性的角度出发,探讨影视作品如何在虚构与真实的边界上徘徊。
一、艺术假定性在影视中的表现艺术假定性始终是影视艺术的重要特质,影视作品中的虚构世界往往被视为一种艺术创作的假设,一个特定的想象体系,它给了创作者无限的创作空间。
影视作品表现出的假定性,往往需要依靠故事、情节、角色设定等手段来实现。
1、故事从影视作品的角度来看,故事是影视作品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素。
影视中的故事往往是经过处理和改编的文学、历史等素材,在创作者的笔下变成了一种完整的虚构世界。
凭借故事,影视作品可以构建一个独特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展现出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情节情节是故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故事发展的驱动力。
好的情节需要紧扣主题,符合逻辑,并形成紧密有机的结构。
3、角色设定角色设定是影视作品中最基本的创作方法之一。
创作者通过角色设定,为影视作品构建人物形象,使得角色成为故事的一部分。
好的角色必须具有独立的人格特征和个性,以及有效的逻辑行动。
二、真实性在影视中的表现虽然影视作品中有艺术假定性的存在,但是,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往往需要表现真实的生命和世界。
在表达真实的方面,创作者需要遵循真实性的原则,确保故事和角色的表现与现实世界相符合。
1、真实感的塑造真实感是影视作品中的一个关键元素,它要求影视作品在表达虚构世界的同时也需具备现实的参照。
影视作品中的真实感主要呈现在影像、音乐、场景、人物等方面。
影视作品要求具备真实场景、道具、服装、妆容等。
当然,有时候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影片中的虚拟特效也需要表现出真实感。
2、影视创作的真实性原则影视作品的真实性原则是影视创作者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它要求创作者在创作中必须遵循现实世界的道德规范和人性特征,尽可能真实地表现生命、人性和世界。
作业(2)一、名词解释1、声画同步,指画面中的视觉影像与出现的生硬处于同步关系中,也指生硬是由画面中的人或物体、环境所产生的。
2、平行蒙太奇,指将不同空间和相同或不同时间发生的相对独立的情节分别并列叙述的蒙太奇形式。
3、交叉蒙太奇,将不同空间同一时间的相互紧密联系的情节交替叙述的蒙太奇形式。
4、声画分离,画面中的声音和形象不同步,相互分离,即声音不是由画面中的人或物产生的。
5、长镜头,影视作品中时间值在30秒以上的单镜头。
6、声画同一,画面和声音无论是同步或是分离的凡是出现,但他们呢在内容、情绪、节奏等方面是统一的,相辅相成、交相辉映。
7、重复蒙太奇,相同或相似的镜头在影视作品中反复出现的组合方式。
8、音响,影视作品中人与物体运动所产生的声音以及所有的背景和环境声音。
9、声画对位,声音和画面之间在情绪、内容、艺术形象的表述上是相互独立的对比性关系,它们通过差异来达成和谐,是一种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10、影视构图,即影响的构成,指画面中影像之间的关系和组合更具体地说是指人、景、物的位置关系以及形、光、色的配置关系。
二、填空题1、影视画面的造型元素主要包括(光)、构图和(色)。
2、影视艺术中音乐的作用主要体现为(抒发情感)、参与叙事、(创造节奏)、展现环境。
3、影视美学特性主要指(运动性)与造型性,假定性与(逼真性)。
4、影视的运动包括(主体运动)、客体运动、(主客体复合运动)。
5、逼真性与假定性同时存在于一个统一体中。
逼真性是影视美学的(基础)特性,假定性是影视美学的()特性。
三、简析题1、影视艺术造型性与运动性的辨证关系。
造型性与运动性两者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造型性更多地注意了每一个画面本身;运动性则更多地关注画面与画面之间的联系。
同时,造型性又不能脱离运动,画面造型的叙事、抒情、传神,情节的发展等等必须在运动中才能得以实现;而运动性如果离开了造型性,就无法达到运动的目的,运动就会变得毫无意义。
论电影艺术的真实性与假定性前苏联艺术学博士日丹在《影片的美学》一书中所写:“最现实主义的。
最合乎自然的。
最没有假定性的。
电影艺术是种客观的,客观的、客观的艺术……。
人们往往是这样,或者近乎这样地给银幕艺术下定义,并以此作为它与其它艺术的区别。
正如我们所知,最新的美学则走得更远,认为电影中最主要的不是艺术;艺术干预电影反而有碍发挥电影本来的可能性。
思考和议论对银幕是格格不入的。
电影是真实的本身,是每秒24格的真实……”。
所谓的电影的假定性是指电影的超现实特性。
首先,它展现在欣赏者面前的只是人与景物的影像,而不是人与景物本身,而这种影像又由于拍摄的不同角度、景别、运动以及光影色彩的处理,有着不同的视觉效果;其次,电影的声音是通过录音机械转播的,可以是夸大的主观的,音乐往往是外加的;再则,不同镜头经过分解组合的蒙太奇手段──包括画面的、声音的、画面与声音的─构成电影的特殊时空,产生特定的节奏与含义。
此外,电影还通过画外音、闪现等手段使人物心理形象化主观化。
真实性与假定性的辩证统一产生电影艺术的魅力。
在电影的综合体中,有着多种不同性质和形式的假定性。
如剧作的假定性(情节上的虚构、时间上的变化、内心独白、画外音);造型构图的假定性(具有概括作用的俯仰角度、不同景别镜头、光调处理);表演的假定性(表演手段的选择、角色的蒙太奇设计和造型设计、特写镜头);音乐音响的假定性(音乐音响的概括节奏)等等。
此外,作为欣赏者的观众的假定性,也起着相当的作用。
用信息论的术语来说,观众这个“接受器”是信息传递中的联系通道的终端环节,而且他同时沿着几个方向(情节、蒙太奇、角度、语言、声音)对信息进行校正。
当然,电影艺术作品中的假定性的这种形式和性质上的区别,并不使得电影艺术作品失去一般的和特殊的电影假定性,或者结构的完整性,从而使得观众失去完整的感受。
这里,假定性决不是什么“多余艺术奢侈品”,而是艺术反映的一种规律和手段。
事实上,我们所知的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具有假定性。
而电影的真实性则是指电影创作中,通过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所达到的正确程度。
电影,在思想内容方面有着必须真实可信的共同要求,在艺术表现上要求接近生活,任何一个细微末节,都不能有悖于生活而失真。
电影的真实性,与创作者世界观、生活经验以及艺术修养紧密相连。
认识生活、反映生活,从而创造出符合生活本质的真实,即比生活更高、更典型、更富于艺术感染力的作品,是电影工作者的共同追求。
《偷袭行车的人》通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意大利工人的悲凉遭遇,反映了当时意大利的社会状况。
影片情节简练,笔触细腻,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形式,都对当时及后世的电影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影片的写实手法不仅表现在实景拍摄上,如主人公破旧的服装、简陋的住房、罗马脏乱的街道、匆匆往来的行人等,还表现在采用了直接叙述的方法,以丢失的自行车为线索,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表现出社会的贫困、危机以及它们带来的后果:失业、黑市、卖淫、人的自私等。
在看似不动声色中,传达真挚的情感和理性的社会批判;摄影机跟随安东里奇父子在大街小巷奔走,观众也随同他们看到了意大利生活的众生相,那个关于“穷人们为了生存不得不相互偷窃”的主题含义,也就通过具体的剧情自然而然地透现出来。
并通过这些表象去揭示政治的、经济的甚至哲理的深层内容。
影片中在表现主人公打算偷车时心中的矛盾状态,导演特意采用了同一镜头
的重复拍摄,来表现主人公的犹豫不决。
在影片结构上,《偷自行车的人》也是完整地讲述了一个故事而非截取生活中的片段。
柴伐梯尼曾说:表现事物的真实面目,而不是表面看上去的样子;使用事实而不用虚构;描绘普通人而不是那些油头粉面的英雄,揭示每天的事件而不是例外的事件;表现人与他的真实社会关系而不是他的浪漫主义的梦幻。
柴伐梯尼曾批评好莱坞电影是一种“经过过滤的现实”,是一种“虚构的假定性情境”。
他说:“我更感兴趣的是自己在周围生活中亲眼看见的事物中所蕴含的戏剧性,而不是虚构的戏剧性”。
《云水谣》,尽管影片跨度60年,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它基本放弃了对历史进程本身的深度发掘,所以,与其说它是一部史诗,毋宁说它更像是一首抒情诗,成为了历史大背景下小人物的凄婉爱情的记录。
历史感给了这段爱情抒情诗以一种距离,而距离也给了这种经典爱情以一个时代的假定。
恰恰是乱世使这个佳人的故事避免了琼瑶式的俗套,乱世给这个杜鹃涕血的故事以一种古典韵味。
导演尹力谈及这部电影时说道:“电影是造梦,《云水谣》的理想爱情观众可以不认同,他们没有像主人公那样经历那些生活,但感情是相通的,我相信《云水谣》能触及观众心里最柔软的那一块。
它的确是一个童话,但它又是非常现实的,不管是追求还是拒绝,坚守和执拗现实生活中并不乏见。
加上它有历史的真实,年代的跨度,它又是入世的,每一场戏、每一个段落和历史大时代是密切相关的。
因此这样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故事又多了一些东西,比如家国情怀,这不是个人的表达。
”
艺术的假定性与生活逼真性在电影中,不同于其它艺术的是,假定性是同高度的造型准确性,高度的自然和逼真结合在一起,而这种自然和逼真是戏剧的特
殊假定性所不允许的。
在电影中,艺术形象是借助假定性来创造完成的。
大家知道,并不是所有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事件,在艺术中都能成为逼真。
同理,也并不是所有艺术中真实的东西在生活中都是逼真的。
《红高粱》——以恶作剧的达观态度来演绎沉重得不能再沉重的历史;用极端的表现方法表现出过去电影中没敢表现的人的精神和张扬的个性。
它以用假定性的色彩造型把整个天地变成红色,来显示人物壮烈的心理真实,也是《红高粱》的艺术之笔,它给观众留下了一种神奇及激动之处。
这要比小说中的一带而过的一些描述更加渲染和表现。
如此不难想象,片中的“颠轿”一场戏,在那崎岖的道路上,滚滚的黄尘,轿夫那近似疯狂般的野性舞蹈,以及轿中“我奶奶”的表情;酿酒作坊里面的大酒缸,大海碗,通过烟气,来回走动的人而营造出来的热气腾腾的气氛;高粱地里的高粱在风中狂舞不止,心跳似的鼓声和呐喊似的唢呐声拔地而起……这些热烈鲜明的氛围,表现的多么震撼人心!究其原因,无处不和电影强调形象直观冲击力有关系。
这些场面最能体现淳朴的民俗和传奇的色彩以及片中人物的心境,由于编导者的刻意渲染,使作品在总体上透出了一种强悍的,狂野的,生机勃勃的气质,观众也从中感受到了强烈的生命意识。
它并不是十分具有现实性的作品,也不是一种对民族文化的寻根。
相反,在这个联系三代的以过去时回叙出来的故事中,塑造的是一个未来意义的人格,是一种人格理想,超越了具体的社会表层,具有人的本性与本质的深度,影片自始至终所呼唤的主题就是勃勃的生命力,就是张扬活得不扭曲、无拘无束、坦坦荡荡的生命观。
因此,摆在观众面前的作品不是一个已被理解的世界,而是对一个世界的生命的理想。
这种理想就是在那具有“太阳崇拜”的神话中。
《红高粱》不同于以往任何一部反映农民的影片,它的视角已从传统的对土地的礼赞转向了
对生命的礼赞。
故事的超常特点决定了叙事的非现实性,故事的地点也被淡化。
在影片中甚至淡化了社会最基本的结构——村落。
影片中的所有叙事元素与视听元素都在为这种自然生命的热烈、自由自在和痛快淋漓的风格服务。
与以往的探索影片不同,《红高粱》承载了导演对生命主题的意念。
张艺谋在这部影片中是从实处入手,从规定情境下的具体人物性格人手,编织一个完整、美妙动人的故事框架,从而使意念通过故事的曲折、人物的行为、动作自然而然地流溢出来。
在现代电影的探索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两种看上去是彼此对立的倾向。
一种表现为追求准确的纪实性,追求对一切事物的极端客观化,追求广义的表现上的无假定性。
另一种则相反,在各方面追求公然的假定性,这往往表现为所谓“作家电影”的主张即对所描写的一切带有突出个性化的作家态度,导演可以直接“用电影写作”。
但是严格来说,这两种倾向就其表现的含义而言,如果抛开它们那些极端化的态度,彼此间并不是那么对立的,非但如此,在实践中它们往往相互交叉(有时连自己也并不察觉)。
就像我国80年代初期,探索影片虽热闹了一阵,但逐渐又与传统电影合流,处于两者的结合中。
事实上,电影的表现结构和表现手段,观众的欣赏兴趣和艺术感受,都不能脱离电影的基本特征。
无论导演怎样直接用电影“写作”,无论影片作者的观察怎样具有主观性,这些观察总要以造型的纪实性呈现在银幕上,否则的话,电影的逼真性,艺术的真实感就会不复存在,电影就会失去观众。
电影作为一门艺术,越是向前发展,就越注重通过现代科技成果给观众以逼真的感受和艺术享受。
事实上,电影技术的发展和日趋复杂,已促使艺术家们更加直接接近真实的生活形态,要求艺术家采取各种各样的假定性来概括和表现生活。
银幕能使观众同时看到和听到一切,从而获得巨大的可信性;电影的假定性
使观众有可能进入银幕形象,从而得以调动观众的创造性想象和参与感。
因此,我们认为电影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其独特的逼真性和假定性。
银幕为我们带来了真实展现现实生活的可能性,这是我们在电影诞生之前所无法亲眼目睹的。
电影艺术逼真性和假定性的特征,既能广泛概括所描写的现象或人物性格,又能深入窥视到某些现象或人物的“实质性细节”,显示电影的巨大表现力。
同时,电影经久而不衰,归根到底,也就在于电影艺术所具有的假定性和逼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