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单片机教程:单片机串行口通信程序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9.92 KB
- 文档页数:2
51单片机的串口通信程序(C语言) 51单片机的串口通信程序(C语言)在嵌入式系统中,串口通信是一种常见的数据传输方式,也是单片机与外部设备进行通信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介绍使用C语言编写51单片机的串口通信程序。
1. 硬件准备在开始编写串口通信程序之前,需要准备好相应的硬件设备。
首先,我们需要一块51单片机开发板,内置了串口通信功能。
另外,我们还需要连接一个与单片机通信的外部设备,例如计算机或其他单片机。
2. 引入头文件在C语言中,我们需要引入相应的头文件来使用串口通信相关的函数。
在51单片机中,我们需要引入reg51.h头文件,以便使用单片机的寄存器操作相关函数。
同时,我们还需要引入头文件来定义串口通信的相关寄存器。
3. 配置串口参数在使用串口通信之前,我们需要配置串口的参数,例如波特率、数据位、停止位等。
这些参数的配置需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
在51单片机中,我们可以通过写入相应的寄存器来配置串口参数。
4. 初始化串口在配置完串口参数之后,我们需要初始化串口,以便开始进行数据的发送和接收。
初始化串口的过程包括打开串口、设置中断等。
5. 数据发送在串口通信中,数据的发送通常分为两种方式:阻塞发送和非阻塞发送。
阻塞发送是指程序在发送完数据之后才会继续执行下面的代码,而非阻塞发送是指程序在发送数据的同时可以继续执行其他代码。
6. 数据接收数据的接收与数据的发送类似,同样有阻塞接收和非阻塞接收两种方式。
在接收数据时,需要不断地检测是否有数据到达,并及时进行处理。
7. 中断处理在串口通信中,中断是一种常见的处理方式。
通过使用中断,可以及时地响应串口数据的到达或者发送完成等事件,提高程序的处理效率。
8. 串口通信实例下面是一个简单的串口通信实例,用于在51单片机与计算机之间进行数据的传输。
```c#include <reg51.h>#include <stdio.h>#define BAUDRATE 9600#define FOSC 11059200void UART_init(){TMOD = 0x20; // 设置定时器1为模式2SCON = 0x50; // 设置串口为模式1,允许接收TH1 = 256 - FOSC / 12 / 32 / BAUDRATE; // 计算波特率定时器重载值TR1 = 1; // 启动定时器1EA = 1; // 允许中断ES = 1; // 允许串口中断}void UART_send_byte(unsigned char byte){SBUF = byte;while (!TI); // 等待发送完成TI = 0; // 清除发送完成标志位}unsigned char UART_receive_byte(){while (!RI); // 等待接收完成RI = 0; // 清除接收完成标志位return SBUF;}void UART_send_string(char *s){while (*s){UART_send_byte(*s);s++;}}void main(){UART_init();UART_send_string("Hello, World!"); while (1){unsigned char data = UART_receive_byte();// 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处理}}```总结:通过以上步骤,我们可以编写出简单的51单片机串口通信程序。
单片机串口通信程序#include <reg52.h>#include<intrins.h>#include <stdio.h>#include <math.h>#define uchar unsigned char#define uint unsigned intsbit Key1 = P2^3;sbit Key2 = P2^2;sbit Key3 = P2^1;sbit Key4 = P2^0;sbit BELL = P3^6;sbit CONNECT = P3^7;unsigned int Key1_flag = 0;unsigned int Key2_flag = 0;unsigned int Key3_flag = 0;unsigned int Key4_flag = 0;unsigned char b;unsigned char code Num[21]={0xc0,0xf9,0xa4,0xb0,0x99,0x92,0x82,0xf8,0x80,0x90,0x40,0x79,0x24,0x30,0x19,0x12,0x 02,0x78,0x00,0x10,0x89};unsigned char code Disdigit[4] = {0x7F,0xBF,0xDF,0xEF};unsigned char Disbuf[4];void delayms(uint t){uint i;while(t--){/* 对于11.0592M时钟,约延时1ms */for (i=0;i<125;i++){}}}//-----------------------------------------------------void SendData(uchar Dat){uchar i=0;SBUF = Dat;while (1){if(TI){TI=0;break;}}}void ScanKey(){if(Key1 == 0){delayms(100);if(Key1 == 0){Key1_flag = 1;Key2_flag = 0;Key3_flag = 0;Key4_flag = 0;Key1 = 1;}else;}if(Key2 == 0){delayms(100);if(Key2 == 0){Key2_flag = 1;Key1_flag = 0;Key3_flag = 0;Key4_flag = 0;Key2 = 1;}else;}if(Key3 == 0){delayms(50);if(Key3 == 0){Key3_flag = 1;Key1_flag = 0;Key2_flag = 0;Key4_flag = 0;Key3 = 1;}else;}if(Key4 == 0){delayms(50);if(Key4 == 0){Key4_flag = 1;Key1_flag = 0;Key2_flag = 0;Key3_flag = 0;Key4 = 1;}else;}else;}void KeyProc(){if(Key1_flag){TR1 = 1;SendData(0x55);Key1_flag = 0;}else if(Key2_flag){TR1 = 1;SendData(0x11);Key2_flag = 0;}else if(Key3_flag){P1=0xff;BELL = 0; CONNECT = 1;Key3_flag = 0;}else if(Key4_flag){CONNECT = 0;BELL = 1;Key4_flag = 0;}else;}void Initdisplay(void){Disbuf[0] = 1;Disbuf[1] = 2;Disbuf[2] = 3;Disbuf[3] = 4;}void Display() //显示{unsigned int i = 0;unsigned int temp,count;temp = Disdigit[count];P2 =temp;temp = Disbuf[count];temp = Num[temp];P0 =temp;count++;if (count==4)count=0;}void time0() interrupt 1 using 2 {Display();TH0 = (65535 - 2000)/256;TL0 = (65535 - 2000)%256;}void main(){Initdisplay();TMOD = 0x21;TH0 = (65535 - 2000)/256;TL0 = (65535 - 2000)%256;TR0 = 1;ET0 = 1;TH1 = 0xFD; //11.0592MTL1 = 0xFD;PCON&=0x80;TR1 = 1;ET1 = 1;SCON = 0x40; //串口方式REN = 1;PT1 = 0;PT0 = 1;EA = 1;while(1){ScanKey();KeyProc();if(RI){Disbuf[0] = 0;Disbuf[1] = 20;Disbuf[2] = SBUF>>4;Disbuf[3] = SBUF&0x0f;RI = 0;}else;}}。
51单片机双机串行通信设计51单片机是一款广泛应用于嵌入式系统中的微控制器,具有高性能和低功耗的特点。
在一些场景中,需要使用51单片机之间进行双机串行通信,以实现数据传输和协同工作。
本文将介绍51单片机双机串行通信的设计,包括硬件连接和软件编程。
一、硬件连接1.串行通信口选择:51单片机具有多个串行通信口,如UART、SPI 和I2C等。
在双机串行通信中,可以选择其中一个串行通信口作为数据传输的接口。
一般来说,UART是最常用的串行通信口之一,因为它的硬件接口简单且易于使用。
2.引脚连接:选定UART口作为串行通信口后,需要将两个单片机之间的TX(发送)和RX(接收)引脚相连。
具体的引脚连接方式取决于所使用的单片机和外设,但一般原则上是将两个单片机的TX和RX引脚交叉连接。
二、软件编程1.串行通信初始化:首先需要通过软件编程来初始化串行通信口。
在51单片机中,可以通过设置相应的寄存器来配置波特率和其他参数。
具体的初始化代码可以使用C语言编写,并根据所使用的开发工具进行相应的配置。
2.发送数据:发送数据时,可以通过写入相应的寄存器来传输数据。
在51单片机中,通过将数据写入UART的发送寄存器,即可将数据发送出去。
发送数据的代码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设置发送寄存器;(2)等待数据发送完成;(3)清除数据发送完成标志位。
3.接收数据:接收数据时,需要通过读取相应的寄存器来获取接收到的数据。
在51单片机中,可以通过读取UART的接收寄存器,即可获取到接收到的数据。
接收数据的代码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等待数据接收完成;(2)读取接收寄存器中的数据;(3)清除数据接收完成标志位。
4.数据处理:接收到数据后,可以进行相应的数据处理。
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可以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解析、计算或其他操作。
数据处理的代码可以根据具体的需求进行编写。
5.中断服务程序:在双机串行通信中,使用中断可以提高通信的效率。
51单片机串口通信(相关例程) 51单片机串口通信(相关例程)一、简介51单片机是一种常用的微控制器,它具有体积小、功耗低、易于编程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和嵌入式系统中。
串口通信是51单片机的常见应用之一,通过串口通信,可以使单片机与其他外部设备进行数据交互和通信。
本文将介绍51单片机串口通信的相关例程,并提供一些实用的编程代码。
二、串口通信基础知识1. 串口通信原理串口通信是通过串行数据传输的方式,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将信息分为一个个字节进行传输。
在51单片机中,常用的串口通信标准包括RS232、RS485等。
其中,RS232是一种常用的串口标准,具有常见的DB-9或DB-25连接器。
2. 串口通信参数在进行串口通信时,需要设置一些参数,如波特率、数据位、停止位和校验位等。
波特率表示在单位时间内传输的比特数,常见的波特率有9600、115200等。
数据位表示每个数据字节中的位数,一般为8位。
停止位表示停止数据传输的时间,常用的停止位有1位和2位。
校验位用于数据传输的错误检测和纠正。
三、串口通信例程介绍下面是几个常见的51单片机串口通信的例程,提供给读者参考和学习:1. 串口发送数据```C#include <reg51.h>void UART_Init(){TMOD = 0x20; // 设置计数器1为工作方式2(8位自动重装) TH1 = 0xFD; // 设置波特率为9600SCON = 0x50; // 设置串口工作方式1,允许串行接收TR1 = 1; // 启动计数器1}void UART_SendChar(unsigned char dat){SBUF = dat; // 发送数据while (!TI); // 等待发送完成TI = 0; // 清除发送完成标志}void main(){UART_Init(); // 初始化串口while (1){UART_SendChar('A'); // 发送字母A}}```2. 串口接收数据```C#include <reg51.h>void UART_Init(){TMOD = 0x20; // 设置计数器1为工作方式2(8位自动重装) TH1 = 0xFD; // 设置波特率为9600SCON = 0x50; // 设置串口工作方式1,允许串行接收TR1 = 1; // 启动计数器1}void UART_Recv(){unsigned char dat;if (RI) // 检测是否接收到数据{dat = SBUF; // 读取接收到的数据 RI = 0; // 清除接收中断标志// 处理接收到的数据}}void main(){UART_Init(); // 初始化串口EA = 1; // 允许中断ES = 1; // 允许串口中断while (1)// 主循环处理其他任务}}```3. 串口发送字符串```C#include <reg51.h>void UART_Init(){TMOD = 0x20; // 设置计数器1为工作方式2(8位自动重装) TH1 = 0xFD; // 设置波特率为9600SCON = 0x50; // 设置串口工作方式1,允许串行接收TR1 = 1; // 启动计数器1}void UART_SendString(unsigned char *str){while (*str != '\0')SBUF = *str; // 逐个发送字符while (!TI); // 等待发送完成TI = 0; // 清除发送完成标志str++; // 指针指向下一个字符}}void main(){UART_Init(); // 初始化串口while (1){UART_SendString("Hello, World!"); // 发送字符串}}```四、总结本文介绍了51单片机串口通信的基础知识和相关编程例程,包括串口发送数据、串口接收数据和串口发送字符串。
51单片机教程:单片机串行口通信程序设计1.串行口方式0应用编程 8051单片机串行口方式0为移位寄存器方式,外接一个串入并出的移位寄存器,就能扩展一个并行口。
单片机串行口通信程序设计硬件连接图例:用8051单片机串行口外接CD4094扩展8位并行输出口,如图所示,8位并行口的各位都接一个发光二极管,要求发光管呈流水灯状态。
串行口方式0的数据传送可采用中断方式,也可采用查询方式,无论哪种方式,都要借助于TI或RI标志。
串行发送时,能靠TI置位(发完一帧数据后)引起中断申请,在中断服务程序中发送下一帧数据,或者通过查询TI的状态,只要TI为0就继续查询,TI为1就结束查询,发送下一帧数据。
在串行接收时,则由RI引起中断或对RI查询来确定何时接收下一帧数据。
无论采用什么方式,在开始通信之前,都要先对控制寄存器SCON进行初始化。
在方式0中将,将00H送SCON就能了。
单片机串行口通信程序设计列子ORG 2000HSTART: MOV SCON,#00H ;置串行口工作方式0MOV A,#80H ;最高位灯先亮CLR P1.0 ;关闭并行输出(避象传输过程中,各LED的暗红现象) OUT0: MOV SBUF,A ;开始串行输出OUT1: JNB TI,OUT1 ;输出完否CLR TI ;完了,清TI标志,以备下次发送SETB P1.0 ;打开并行口输出ACALL DELAY ;延时一段时间RR A ;循环右移CLR P1.0 ;关闭并行输出JMP OUT0 ;循环说明:DELAY延时子程序能用前面我们讲P1口流水灯时用的延时子程序,这里就不给出了。
二、串行口异步通信org 0000HAJMP STARTORG 30HSTART:mov SP,#5fh ;mov TMOD,#20h ;T1: 工作模式2mov PCON,#80h ;SMOD=1mov TH1,#0FDH ;初始化波特率(参见表)mov SCON,#50h ;Standard UART settingsMOV R0,#0AAH ;准备送出的数SETB REN ;允许接收SETB TR1 ;T1开始工作WAIT:MOV A,R0CPL AMOV R0,AMOV SBUF,ALCALL DELAYJBC TI,WAIT1 ;如果TI等于1,则清TI并转WAIT1AJMP WAITWAIT1: JBC RI,READ ;如果RI等于1,则清RI并转READAJMP WAIT1READ:MOV A,SBUF ;将取得的数送P1口MOV P1,ALJMP WAITDELAY: ;延时子程序MOV R7,#0ffHDJNZ R7,$RETEND将程序编译通过,写入芯片,插入实验板,用通读电缆将实验板与主机的串行口相连就能实验了。
51单片机串口通信程序51单片机是我国自主研发的一款微控制器,在国内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中。
在很多应用场景中,需要通过串口进行通信,以实现数据传输。
本文将介绍51单片机串口通信程序的编写方法。
一、串口介绍串口是一种通信接口,用于在电子设备之间传输数据。
其主要特点是一条通信线路同时只能传输一位数据,因此称为串口。
串口和并口属于不同的通信接口标准。
串口的优点是具有通信距离远、传输速率快、可靠性高等优点,因此广泛应用于各种场合中。
串口有两种工作模式:同步模式和异步模式。
在实际应用中,异步串口通信更为常见。
二、异步串口通信原理在异步串口通信中,数据的传输是通过发送端和接收端的时钟信号不同步实现的。
在发送数据时,发送端会发出一个起始位,接下来是数据位,最后是一个或多个停止位。
在接收端,当检测到起始位时,开始接收数据。
根据通信协议,在接收完数据位后,接收端会判断是否正确,然后再结束本次通信。
1. 硬件连接在51单片机和电脑之间进行串口通信,需要用到串口转USB线。
将串口转USB线的TxD接口与51单片机的P3.1接口相连,RxD接口与P3.0接口相连。
此外,需要一个5V的电源供给51单片机。
2. 准备工作在编写程序之前,需要进行一些准备工作:(1)将P3口设为外部中断P3口的最低2位是外部中断的2个输入端,需要将它们设为中断输入。
EA=1;EX0=1;(2)设置波特率串口通信需要设置波特率。
常见的波特率有9600、19200、38400等。
对应的波特率常数为0xFD、0xFA、0xF4等。
TH1=0xFD;//波特率9600(3)使能串口中断在发送和接收数据时,会不断产生中断,需要将中断使能。
ES=1;//允许串口中断3. 编写程序(1)发送数据void SendData(unsigned char SendBuff[],unsigned int ULength){unsigned int i;for(i=0;i<ULength;i++){SBUF=SendBuff[i];//发送数据while(TI==0); //等待,直到发送完成TI=0;}}(2)接收数据(3)主函数TMOD|=0x20;//定时器1工作方式2TH1=0xFD;//波特率9600TR1=1;//打开定时器1SCON=0x50;//串口方式1,8位数据,无校验,1停止位EA=1;//开总中断ES=1;//开串口中断while(1){SendData(pSendData,4);//发送数据 RecvData(pRecvData,4);//接收数据if(pRecvData[0]=='K'){P0=0x01;//点亮LED}else{P0=0x00;//关闭LED}}}四、总结。
基于51单片机的双机串行通信设计一、设计任务设计要求:两个AT89C51单片机使用串口进行通信。
1)1机发送,二机接收时。
使用1机发送一个数字0xAA给2机。
2)如果2机收到数据后要给1机回复,回复0xBB。
3)1机收到回复后要下发数据,下发的同时要将数据显示出来,下发的数据通过4*4的矩阵键盘产生,可以由用户进行控制。
4)2机收到后将这些数值显示出来,一次传输完毕要回复0x00。
可以使用点阵显示或者数码管显示或者 LCD显示。
二、硬件设计1、单片机串行通信功能AT89C51计算机与外界的信息交换称为通信,常用的通信方式有两种:并行通信和串行通信。
51单片机用4个接口与外界进行数据输入与数据输出就是并行通信,并行通信的特点是传输信号的速度快,但所用的信号线较多,成本高,传输的距离较近。
串行通信的特点是只用两条信号线(一条信号线,再加一条地线作为信号回路)即可完成通信,成本低,传输的距离较远。
51单片机的串行接口是一个全双工的接口,它可以作为UART(通用异步接受和发送器)用,也可以作为同步移位寄存器用。
51单片机串行接口的结构如下:(1)数据缓冲器(SBUF)接受或发送的数据都要先送到SBUF缓存。
有两个,一个缓存,另一个接受,用同一直接地址99H,发送时用指令将数据送到SBUF即可启动发送;接收时用指令将SBUF中接收到的数据取出。
(2)串行控制寄存器(PCON)SCON用于串行通信方式的选择,收发控制及状态指示,各位含义如下:SM0,SM1:串行接口工作方式选择位,这两位组合成00,01,10, 11对应于工作方式0、1、2、3。
串行接口工作方式特点见下表SM2:多机通信控制位。
REN:接收允许控制位。
软件置1允许接收;软件置0禁止接收。
TB8:方式2或3时,TB8为要发送的第9位数据,根据需要由软件置1或清0。
RB9:在方式2或3时,RB8位接收到的第9位数据,实际为主机发送的第9位数据TB8,使从机根据这一位来判断主机发送的时呼叫地址还是要传送的数据。
51单片机与PC串口通信程序及硬件电路图#include <reg51.h>#define BUFFERLEGTH 10//----------------------------------------------------------------- void UART_init(); //串口初始化函数void COM_send(void); //串口发送函数char str[20];char j;//-------------------------------------------------------------------void main(void){unsigned char i;UART_init();j=0; //初始化串口for(i = 0;i < 10 ;i++){COM_send(); //首先发送一次数据作为测试用};while(1);}//-------------------------------------------------------------//--------------------------------------------------------------------------------------------------// 函数名称: UART_init()串口初始化函数// 函数功能:在系统时钟为11.059MHZ时,设定串口波特率为9600bit/s// 串口接收中断允许,发送中断禁止//--------------------------------------------------------------------------------------------------void UART_init(){//初始化串行口和波特率发生器SCON =0x50; //选择串口工作方式1,打开接收允许TMOD =0x20; //定时器1工作在方式2,定时器0工作在方式1 TH1 =0xfA; //实现波特率9600(系统时钟11.0592MHZ)PCON = 0x80;TR1 =1; //启动定时器T1ET1 =0;ES=1; //允许串行口中断PS=1; //设计串行口中断优先级EA =1; //单片机中断允许}//------------------------------------------------------------void COM_send(void){unsigned char point = 0;for(point=0;str[point]!='\0';point++) //连续发送二十位数据 //把缓存区的数据都发送到串口 {SBUF=str[point];while(!TI);TI=0;//str[point]='\0';}}//--------------------------------------------------------------//--------------------------------------------------------------------------------------------------// 函数名称: com_interrup()串口接收中断处理函数// 函数功能:接收包括起始位'S'在内的十位数据到数据缓冲区//--------------------------------------------------------------------------------------------------void com_interrupt(void) interrupt 4 using 3{unsigned char RECEIVR_buffer;bit flag=1;if(RI) //处理接收中断{RI=0; //清除中断标志位RECEIVR_buffer=SBUF; //接收串口数据str[j]=SBUF;if (RECEIVR_buffer == '$'){ ES=0;str[j]='\0';SCON =0x40; //接收不允许COM_send(); //发送数据ES=1;j=0;flag=0;SCON=0x50; //接收允许}if(flag)j++;}}。
51单片机串行通信课程设计一、课程设计背景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设备和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变得越来越普遍。
而串行通信正是其中一种常用的数据交换方式。
51单片机已经成为了许多嵌入式系统的主要控制芯片,其中串行通信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
因此,本文将介绍如何通过51单片机完成串行通信,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该技术,且能够设计出简单的串行通信系统。
二、课程设计目标本课程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目标:1.掌握51单片机的串行通信原理和基本知识;2.理解串行通信的概念、特点和应用;3.学会设计简单的串行通信系统, 并能正确处理串口数据。
三、课程设计内容1.串行通信原理和基本知识介绍–串行通信的概念和特点–常用的串口协议(如UART、SPI、I2C等)–串口通信的通信协议2.51单片机串行通信实验–串口配置和初始化–数据发送和接收的实现–模拟串口通信3.串口通信协议实验–实现一个简单的通信协议–验证串口通信协议的可靠性4.应用实验–设计一个可以向计算机发送字符并显示字符的系统。
四、课程设计步骤1.掌握串行通信原理和基本知识,了解常用的串口协议。
2.学习51单片机串行通信的相关知识。
3.对串口进行配置和初始化,包括参数设置和波特率;4.实现数据的发送和接收,通过模拟实现串口通信的过程;5.实现一个简单的通信协议,并验证其可靠性;6.设计一个简单的串行通信系统,向计算机发送并显示字符。
7.总结串行通信的过程和应用,提高对该技术的理解。
五、课程设计总结通过本次课程设计,我们了解并掌握了串行通信的原理和基本知识,学习了51单片机串行通信的相关知识,同时学会了串口的配置和初始化方法,以及数据发送和接收的实现方法。
此外,我们还学会了如何设计一个简单的通信协议,并验证其可靠性,最终设计出了一个能够向计算机发送并显示字符的系统。
总之,本次课程设计使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串行通信的应用场景和实现过程,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学习经历。
51单片机串口通信程序(方式2)//应网要求而写//给89c2051单片机编程,用管脚控制其状态输出,即管脚1为高电平时单片机串行口输出十六进制“BBBB0000”的脉冲信号,如果是低电平时再由其他的管脚控制其输出“CCCC5555”和“AAAA1111”。
// 要求:1、单片机没隔40ms发送一组数据// 2、串行口工作是在模式2下进行输出的// 3、波特率是93.75k//此程序写2011年6月9日//特别声明,此程序还未在硬件上测试,请网友们帮忙测试,多提宝贵意见#include <reg51.h>sbit key1 = P1^0;sbit key2 = P1^1;sbit key3 = P1^2;code unsigned char senddata1[4 ]={0xBB,0xBB,0x00,0x00 };code unsigned char senddata2[4]={0xCC,0xCC,0x00,0x00 };code unsigned char senddata3[4 ]={0xAA,0xAA,0x00,0x00 };bit flagcomsend; //串口发送标志,void R_S_Byte(unsigned char R_Byte) //串发送程序{SBUF = R_Byte;while( TI == 0 );TI = 0;}void comsend(unsigned char *TxRxBuffer){unsigned char i;//ES=0;for(i=0;i<4;i++) // 只发送了实际的数据{R_S_Byte(TxRxBuffer[i]);}//ES=1;}void StartUARTT0( void ){ //波特率93.75晶振 6M 串口方式2TMOD = 0x01;SCON = 0x80; //串口方式2,不允许接收TH0 = 0xB1;// 定时器0,方式1,定时40MSTL0 = 0xE0;PCON = 0x00; //波特率不加倍ET0 = 1; PT0 = 1;TR0 = 1;EA = 1;ES = 0;}void intt0( void ) interrupt 1 using 1{ET0 = 0;TH0 = 0xB1;// 定时器0,方式1,定时40MS TL0 = 0xE0;flagcomsend=1; //串口发送标志ET0 = 1; TF0 = 0;}void main(){StartUARTT0( );TR0 = 0;while(1){key1 = 1; key2 = 1; key3 = 1;if( key1||key2||key3){TR0 = 1;}else{TR0 = 0;}if(flagcomsend){flagcomsend = 0;if( key1&&(!key2)&&(!key3)){comsend(senddata1 );}else if( key2&&(!key1)&&(!key3)) {comsend(senddata2 );}else if( key3&&(!key2)&&(!key1)) {comsend(senddata3 );}else{TR0 = 0;}}}}。
MCS-51单⽚机的串⾏⼝及串⾏通信技术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串⾏通信有单⼯通信、半双⼯通信和全双⼯通信3种⽅式。
单⼯通信:数据只能单⽅向地从⼀端向另⼀端传送。
例如,⽬前的有线电视节⽬,只能单⽅向传送。
半双⼯通信:数据可以双向传送,但任⼀时刻只能向⼀个⽅向传送。
也就是说,半双⼯通信可以分时双向传送数据。
例如,⽬前的某些对讲机,任⼀时刻只能⼀⽅讲,另⼀⽅听。
全双⼯通信:数据可同时向两个⽅向传送。
全双⼯通信效率最⾼,适⽤于计算机之间的通信。
此外,通信双⽅要正确地进⾏数据传输,需要解决何时开始传输,何时结束传输,以及数据传输速率等问题,即解决数据同步问题。
实现数据同步,通常有两种⽅式,⼀种是异步通信,另⼀种是同步通信。
异步通信在异步通信中,数据⼀帧⼀帧地传送。
每⼀帧由⼀个字符代码组成,⼀个字符代码由起始位、数据位、奇偶校验位和停⽌位4部分组成。
每⼀帧的数据格式如图7-1所⽰。
⼀个串⾏帧的开始是⼀个起始位“0”,然后是5〜8位数据(规定低位数据在前,⾼位数据在后),接着是奇偶校验位(此位可省略),最后是停⽌位“1”。
起始位起始位"0”占⽤⼀位,⽤来通知接收设备,开始接收字符。
通信线在不传送字符时,⼀直保持为“1”。
接收端不断检测线路状态,当测到⼀个“0”电平时,就知道发来⼀个新字符,马上进⾏接收。
起始位还被⽤作同步接收端的时钟,以保证以后的接收能正确进⾏。
数据位数据位是要传送的数据,可以是5位、6位或更多。
当数据位是5位时,数据位为D0〜D4;当数据位是6位时,数据位为D0〜D5;当数据位是8位时,数据位为D0〜D7。
奇偶校验位奇偶校验位只占⼀位,其数据位为D8。
当传送数据不进⾏奇偶校验时,可以省略此位。
此位也可⽤于确定该帧字符所代表的信息类型,“1"表明传送的是地址帧,“0”表明传送的是数据帧。
停⽌位停⽌位⽤来表⽰字符的结束,停⽌位可以是1位、1.5位或2位。
停⽌位必须是⾼电平。
接收端接收到停⽌位后,就知道此字符传送完毕。
51单片机教程:单片机串行口通信程序设计
1.串行口方式0 应用编程8051 单片机串行口方式0 为移位寄存器方式,外接一个串入并出的移位寄存器,就能扩展一个并行口。
单片机串行口通信程序设计硬件连接图
例:用8051 单片机串行口外接CD4094 扩展8 位并行输出口,如图所示,8 位并行口的各位都接一个发光二极管,要求发光管呈流水灯状态。
串行口方式0 的数据传送可采用中断方式,也可采用查询方式,无论哪种方式,都要借助于TI 或RI 标志。
串行发送时,能靠TI 置位(发完一帧数据后)引起中断申请,在中断服务程序中发送下一帧数据,或者通过查询TI 的状态,只要TI 为
0 就继续查询,TI 为1 就结束查询,发送下一帧数据。
在串行接收时,则由RI 引起中断或对RI 查询来确定何时接收下一帧数据。
无论采用什么方式,在开
始通信之前,都要先对控制寄存器SCON 进行初始化。
在方式0 中将,将00H 送SCON 就能了。
-----------------单片机串行口通信程序设计列子--------------------------
ORG 2000H
START: MOV SCON,#00H ;置串行口工作方式0
MOV A,#80H ;最高位灯先亮
CLR P1.0 ;关闭并行输出(避象传输过程中,各LED 的暗红现象)
OUT0: MOV SBUF,A ;开始串行输出
OUT1: JNB TI,OUT1 ;输出完否
CLR TI ;完了,清TI 标志,以备下次发送
SETB P1.0 ;打开并行口输出
ACALL DELAY ;延时一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