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阅读理解题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4
人教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主题阅读——传统文化班级:姓名:建议30分钟一、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古时候,人们觉得贝壳很漂亮,很珍贵,喜欢把它们当作饰品戴在身上。
而且贝壳可以随身携带,不容易损坏,于是古人还把贝壳当作钱币。
所以,用“贝”作偏旁的字大多与钱财有关,比如,“赚、赔、购、贫、货”。
(1)根据文段内容选一选。
①因为贝壳(),所以人们喜欢把贝壳当作饰品戴在身上。
A.很漂亮,很珍贵B.可以随身携带,不容易损坏②因为贝壳(),所以古人把贝壳当作钱币。
A.很漂亮,很珍贵B.可以随身携带,不容易损坏(2)用“贝”作偏旁的字大多与__________有关,除了选文所举的例子,我还知道贝字旁的字有__________、__________。
(3)汉字的故事真是太有趣了,通过观察,我还知道,用“______”作偏旁的字大多与________有关,比如: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中秋节快到了,王奶奶有一张月饼券,请结合“月饼券使用说明”为她解答几个问题。
月饼券使用说明:1.此券不可兑换现金。
2.凭此券可换取价值268元的月饼一盒。
3.换取月饼的地点:喜来登酒店一楼大堂。
4.换取月饼的时间:上午9:00—下午6:00。
5.换取月饼的截止日期:2020年9月22日。
1.王奶奶应该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点)换取月饼。
(3分)2.以下哪个时间王奶奶可以换取到月饼?()(3分)A.2020年9月1日上午8:30。
B.2020年9月23日上午10:00。
C.2020年9月12日下午3:00。
3.王奶奶凭此券可以换取下面哪一盒月饼?()(3分)A. B. C.三、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传统佳(jiā)节正月初一春节到,吉(jí)祥(xiánɡ)如意乐陶(táo)陶。
正月十五元宵节,舞起龙灯踩高跷(qiāo)。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语文练习题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语文练习题》的内容,具体内容: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以下我为大家整理有关高二语文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测试题已经答案,欢迎阅读!...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以下我为大家整理有关高二语文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测试题已经答案,欢迎阅读!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练习题1. 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 )A. 筛选(sāi) 时髦(mo) 一大摞(lu)B. 威慑(sh) 神赐(c) 褒贬不一(bǎo)C. 媲美(p) 咀嚼(ju) 一蹴而就(c)D. 蜕除(tu) 烙印(lu) 相互攻讦(ji)2. 选出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 )A. 妥善斑驳陆离有史可缉B. 箝制抱残守缺刮垢磨光C. 自戕消声匿迹与时具进D. 急据不堪设想孤芳自赏3. 下列句子中加点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犯点小错误是在所难免的,也是不足为训的,关键是要吸取教训。
B. 这所学校向家长发了一封关于收取学费的公开信,既言"切实减轻群众负担",可实际收费额却步步攀升,首鼠两端,堪称奇文。
C. 胡长清、成克杰、慕绥新等也都曾经干过一些好事情,但最终却在干事过程中东窗事发,沦为人民的罪人。
D. 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贿选事件曝光后,全世界记者蜂拥而至,对记者们的不断追问,布拉特只是闪烁其辞,不做明确的回答。
4. 将下列几组动词依次填入下面句子的空格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文化传统着人们的思维方法,着人们的行为习俗,着人们的感情抒发,着人们的审美趣味,着人们的价值取向,悬置着人们的终极关怀(灵魂归宿)。
A. 制约支配控制左右规定B. 支配制约控制规定左右C. 左右控制规定制约支配D. 规定支配左右控制制约5. 根据文意,请分别给"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两个概念下定义。
六年级传统文化英语阅读理解25题1<背景文章>The Spring Festival is the most important festival in China. It is also known as Chinese New Year. People usually start preparing for the festival several weeks in advance. They clean their houses, buy new clothes and prepare delicious food.On New Year's Eve, families get together and have a big meal. After the meal, they watch the Spring Festival Gala on TV. At midnight, people set off fireworks to welcome the new year.During the Spring Festival, people visit relatives and friends. They give red envelopes filled with money to children. Red is a lucky color in China. People also hang lanterns and put up couplets on their doors.The Spring Festival is a time for family reunions and happiness. It brings people together and celebrates the start of a new year.1. The Spring Festival is also called _______.A. ChristmasB. Chinese New YearC. HalloweenD. Easter答案:B。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派。
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
两者由于处处相反,因而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
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
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已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
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
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
或隐于山林,或陷于朗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
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毅、情理俱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等,凡事皆能观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合情,可谓为曲践乎仁义,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
古者有儒风、儒士、儒雅、儒吏、儒将等称谓,皆寓道德学问有根底、风度温文尔雅之意。
道家高士的气象似可用“涵虚脱俗”四字表示,就是内敛不露、少私寡欲、清静自守、质朴无华、超然自得、高举远慕、留恋山水等,富于诗意,富于山林隐逸和潇洒超脱的风味。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阅读理解:3大题12小题,附答案解析(一)传统文化的全称大概是“传统的文化”,落脚在文化,是对应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而言的。
其内容当为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
例如民族服饰、生活习俗、古典诗文、忠孝观念之类,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文化遗产。
传统文化产生于过去,带有过去时代的烙印;传统文化创成于本民族祖先,带有自己民族的色彩。
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在传统文化身上表现得最为鲜明。
传统文化中的各个成分,在其发生的时候,是应运而生的,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
及至时过境迁,它们或者与时俱进,演化出新的内容与形式;或者抱残守缺,化为明日黄花。
也有的播迁他邦,重振雄风;也有的昙花一现,未老而先亡。
但是,不管它们内容的深浅,作用的大小,时间的久暂,空间的广狭,只要它们存在过,它们便都是传统文化。
凡是存在过的,都曾经是合理的。
凡是存在过的,都有其影响;问题在于影响的大小。
因此,对后人来说,就有一个对传统文化进行分析批判的任务,明辨其时代风貌,确认其历史地位,接受或拒绝其余风遗响。
在我国,所谓的发掘抢救、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等等办法和方针,都是针对传统文化而言的;所有的吃人的礼教、东方的智慧等等贬褒不一的议论,也多是围绕传统文化而发的。
1.对“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在传统文化身上表现得最为鲜明”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A.传统文化应运而生,产生于过去,带有过去时代的烙印,所以有鲜明的时代性。
B.传统文化创成于本民族祖先,在民族中多多少少产生显性或隐性的影响,自然带有自己民族的色彩。
C.传统文化应运而生,产生于过去,带有过去时代的烙印,所以有鲜明的时代性。
传统文化创成于本民族祖先,在民族中多多少少产生显性或隐性的影响,自然带有自己民族的色彩。
D.传统文化中的各个成分,在其发生的时候,是应运而生的,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
2.对“凡是存在过的,都曾经是合理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A.凡是在历史上存在过的文化,自有其产生的历史环境、社会因素,自然会对社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发挥着这样或那样的作用,这对当时社会来说,是合理的,但它的合理成分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减少。
2020知到答案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完整网课章节测试答案1例如:第一章单元测试1、判断题:人类社会所创造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叫文化,这是狭义的文化概念。
()选项:A:对B:错答案: 【错】2、判断题:西方讲文化,CULTURE,它原来的含义是一种栽培、培养,文化就是一种培养,具体讲就是培养人的。
()选项:A:错B:对答案: 【对】3、判断题:文化传统是形而上的道,传统文化是形而下的器;道在器中,器不离道。
()选项:A:错B:对答案: 【对】4、判断题:抛弃不合理的,传统方不致一足落网而全身受缚;接受合理的,传统始得与现实相安无事。
所以马克思说“一切合理的,都应该成为现实的。
” ()选项:A:错B:对答案: 【错】5、判断题:科学的现代化,必然会带来人文与社会的进步。
()选项:A:错B:对答案: 【错】6、判断题:人文学科求美,社会学科求善,这与自然科学求真是不完全一致的。
()选项:A:错B:对答案: 【对】7、判断题:中国文人做学问有三个要点,即文学有三要:“不读《春秋》,不能忘世;不敬《老庄》,不能涉世;不参禅,不能出世。
” ()选项:A:错B:对答案: 【错】8、判断题:宗法关系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直接导致专制政体的早熟和长期延续,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发展。
()选项:A:错B:对答案: 【对】9、单选题: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
()选项:A:政治文化B:科技文化C:制度文化D:科学文化答案: 【制度文化】10、单选题:“刚柔交错,天文也。
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句话出自:()选项:A:《易经》B:《庄子》C:《大学》D:《诗经》答案: 【《易经》】第二章单元测试1、判断题:“礼”,源于宗教,而后内化为道德,再外化为法律,具备了宗教、道德和法律三个方面的内容和功能。
()选项:A:对B:错答案: 【对】2、判断题:孔子是周公的追随者,孔子“以仁释礼”,试图通过对自然亲情的体验和提升而唤起并强化人们的道德理性,自觉自愿地遵守“礼”。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创新中传承》含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是当前加强文化建设的迫切需要。
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包含着传播内容和表现形式的双重创新,是对文化发展规律的历史性总结,也明确了推动传统文化传播发展的方向。
传播创新是中国文化发展史的常态,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又一个文化发展高峰,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传承传播的创新。
这既是传统文化内在价值和意义被重新发现、重新认识的过程,也是传播渠道、形式、方法不断创新的结果。
每当文化创新被广大民众广泛接受之时,就是文化繁荣兴盛之日,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充分拓展之际。
每个文化发展高潮的来临,常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为理念引导,凭借传播形式、方法和渠道的创新而彰显。
以元杂剧创作为例,它既传承了儒、释,道的历史精髓,又融入多元文化,最终形成了集念、唱、作、打以及故事、舞蹈、美术,服装于一体的全新的文艺样式。
当时大都(今北京)聚集着最优秀的编剧、表演艺术家、演出经营者以及懂得欣赏艺术的广大市民观众,创作、演出、戏曲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兴盛局面,给这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大都市带来空前声誉,将这个历史上的军事重镇兼贸易之城提升为全国文化中心,实现了城市特质的历史性转变和跨越。
元朝之后经过明、清,北京文化中心地位能够保持,与这个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不断创新的传播能力密不可分。
其他堪称世界文化瑰宝的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也是如此,它们既是文化繁荣的表现,更是传播方式创新的硕果。
诗词曲皆应新音乐而起,戏剧、小说、曲艺,则迎合了市民不断提升的审美需求新变化。
新时代文化的发展也必然遵循这一规律。
在新技术、新媒体、新的生活方式共同推动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创新将成为历史必然。
事实证明,不断创新才能提高传播效能,只有创新性转化与创造性发展,才能有效地提高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效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题试题及解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题试题及解析一、选择题1. 下列哪个不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A. 《论语》B. 《西游记》C. 《红楼梦》D. 《水浒传》解析:B. 《西游记》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的是:A. 个人主义B. 社会集体主义C. 平衡与和谐D. 发展与进步解析:C. 平衡与和谐3. 以下哪个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体系?A. 道家思想B. 佛教思想C. 共产主义思想D. 资本主义思想解析:A. 道家思想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是:A. 公平正义B. 忠诚孝顺C. 爱国主义D. 文学艺术解析:B. 忠诚孝顺5. “仁者爱人,智者爱自己”是哪位思想家的观点?A. 孔子B. 孟子C. 墨子D. 惠施解析:B. 孟子二、判断题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在括号内打“√”,错误的在括号内打“×”。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仁、义、礼、智、信。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个人利益而忽视社会责任。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家庭观念和亲情关系。
(√)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僵化守旧的,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和谐发展,提倡人与自然的平衡。
(√)三、简答题1. 请简要解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影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以下特点: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追求平衡与和谐。
中国人崇尚“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道德伦理。
儒家思想中强调仁爱、孝道、忠诚等美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道德观念。
另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了多元元素。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吸收了多个民族的文化要素,并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形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社会和人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为人们提供了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中国人民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的重要来源。
阅读《让优异传统文化“活”起来》一文,达成后边小题①今年故宫举办的“紫禁城里过大年”活动特别火爆,一票难求。
这表示中华优异传统文化穿越时空的长久魅力,也让人们为传统文化焕发新姿而感觉振奋。
在 5000 多年文明发展进度中,中华民族创建了广博精湛的绚烂文化。
在当下,怎样“让珍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已成为我们一定面对的现实问题。
②一段时间以来,许多地方经过愈来愈多样的形式融通古今,让优异传统文化“活”起来、“火”起来。
比方,北京故宫博物院,经过多轮富裕创建力的探究改造,在很多人眼中,它已不再不过那个坐落在北京城中轴线上 72 万平方米的皇家庭院。
不只这样,在生活节奏愈来愈快的当今,提及我们与诗歌书信近来的一次重逢,自然会想到《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经典咏流传》等一档档文化节目。
正是在一次次创建性转变和发展中,传统文化给人们带来了耳目一新、如沐春风的和蔼感、新鲜感和知足感,也让传统文化自己更为拥有“时代感”。
③有人说,故宫等传统文化符号的炼成并不是有时,是由于它很好地切合了中国人对民族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深深依恋之情,激倡始了人们心里深处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认可。
事实上,回首中国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史,我们的发展有过顶峰也有过低潮,行进的道路有过平展也有过崎岖,但我们血脉中的文化基因一直不曾改变。
④事实证明,一些文化创意类产品之因此遇到宽泛认可,追根溯源就在于,它们真实与公众的平时生活成立起了亲密的联系,知足了人民日趋增加的美好生活需要。
正所谓,“以先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只有更切近现实、更切近民众,优异传统文化才能真实走进人们心中;也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发挥以文化人的作用,成为我们持续向前发展的动力源泉。
119.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120.文章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121.文章第②段先总述 __________的现象,而后列举了 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事实详细阐释,最后重申传统文化给人们带来了丰富的感觉是由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阅读理解与完型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包含了丰富的历史、哲学、艺术和民俗等内容。
通过对这些文化元素的阅读理解与完型,我们能更好地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本文将针对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一些阅读理解与完型的练习,帮助大家深入感受这一博大精深的文明。
一、阅读理解1.阅读以下《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问题:(1)请解释“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意思。
(2)这段话主要表达了孔子的哪种品质?2.阅读以下《庄子》选段,回答问题。
“逍遥游: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
”问题:(1)请解释“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
”的意思。
(2)这段话主要阐述了庄子的哪种思想?二、完型填空以下是一段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描述,请根据语境,选择最合适的词语填空。
春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俗称“过年”。
相传,古代有一种(1)叫做“年”的怪兽,每逢除夕之夜,就会出来(2)百姓。
人们为了驱赶年兽,会在除夕夜(3)放鞭炮、贴春联。
到了春节这一天,人们会欢聚一堂,共度佳节,还会进行(4)拜年、吃团圆饭等活动。
1.(A)神话(B)传说2.(A)骚扰(B)惊吓3.(A)大量(B)纷纷4.(A)互相(B)集体三、答案与解析1.阅读理解答案与解析(1)解释:“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意思是:学习之后不断地复习,不是很愉快吗?(2)品质:这段话主要表达了孔子的勤奋好学品质。
(1)解释:“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
”的意思是:把杯中的水倒在凹陷的地方,小小的芥子也能成为船。
(2)思想:这段话主要阐述了庄子的顺应自然思想。
2.完型填空答案与解析(1)B (2)A (3)B (4)A解析:根据语境,这里应该选择“传说”、“骚扰”、“纷纷”、“互相”。
通过以上阅读理解与完型的练习,相信大家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阅读及答案(3)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阅读及答案(3)文章来自:《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一、阅读《传统文化》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1—4) 1.作者为什么说“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在传统文化身上表现得最为鲜明”?因为传统文化应运而生,产生于过去,带有过去时代的烙印,所以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因为传统文化创成于本民族祖先,在民族中多多少少产生显性或隐性的影响,自然带有自己民族的色彩。
2.如何理解“凡是存在的,都曾经是合理的”这句话的涵义?凡是在历史上存在过的文化,自有其产生的历史环境、社会因素,自然会对社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发挥着这样或那样的作用,这对当时社会来说,都是合理的;但它的合理成分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减少。
3.我们对传统文化应采取怎样的态度?请举例加以说明。
对传统文化积极实行“拿来主义”的态度,明辨其时代风貌,确认其历史地位,接受或拒绝其余风遗响,尤其要保护好传统文化的精髓部分。
如韩国人把活字印刷术、端午祭申遗成功后,又着手将源于中国的“风水”学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遗。
这对我们就是一个警示。
4.这四段文字读起来很有气势和力量,很容易折服我们,其原因何在?一是用词准确,“大概”(第一段)源于作者自己的理解,体现表达的相对准确性;二是整散句结合(第三段),增强表达的气势和灵动性;三是大量贴切使用成语,表意凝练而丰富;四是内容、范围、特性、方针和态度,层层推进,逻辑性强。
二、阅读《财富和包袱》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5—13)5.“能理解这一点和做到这一点,看来并非易事”中的“这一点”指代什么内容?辩证地了解和掌握传统的两重属性,运用它而不被其吞没,防止它而不拒之千里之外,是一种艺术。
6.如何理解传统既是财富也是包袱?文章论述这个问题的目的是什么?“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文化遗产,“文化传统”是不死的民族魂,是民族精神。
一个民族正因为有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才有巨大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力量,才能在传统的制约与支配下,凝聚成了一个稳定而团结的集体。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课文解析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概念与关系
2.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3.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
4.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5.结论:传统文化对于民族发展的意义
正文
一、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概念与关系
传统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性、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文化。
而文化传统则是指一个民族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具有稳定性和传承性的文化特质。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是密切相关的,传统文化是文化传统的载体,而文化传统则是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和核心。
二、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血脉,承载了一个民族的历史、智慧和价值观。
传统文化在民族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它不仅塑造了民族的性格和精神风貌,还对民族的道德观念、审美观念、社会制度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
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多样,包括但不限于:语言文字、民间艺术、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礼仪制度、传统节日等。
这些表现形式既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也是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
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一个民族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基础。
在传承过程中,我们应该尊重和保护传统文化,同时也要关注传统文化的创新。
创新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也是传统文化适应时代变化的必要途径。
五、结论:传统文化对于民族发展的意义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基石,它既承载了民族的历史和传统,又为民族的未来发展提供了精神支撑。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阅读理解
(一)
传统文化的全称大概是“”,落脚在文化,是对应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而言的。
其内容当为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
例如民族服饰、生活习俗、古典诗文、忠孝观念之类,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文化遗产。
传统文化产生于过去,带有过去时代的烙印;传统文化创成于本民族祖先,带有自己民族的色彩。
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在传统文化身上表现得最为鲜明。
传统文化中的各个成分,在其发生的时候,是的,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
及至时过境迁,它们或者与时俱进,演化出新的内容与形式;或者抱残守缺,化为明日黄花。
也有的播迁他邦,重振雄风;也有的昙花一现,未老而先亡。
但是,不管它们内容的深浅,作用的大小,时间的久暂,空间的广狭,只要它们存在过,它们便都是传统文化。
凡是存在过的,都曾经是合理的。
凡是存在过的,都有其影响;问题在于影响的大小。
因此,对后人来说,就有一个对传统文化进行分析批判的任务,明辨其时代风貌,确认其历史地位,接受或拒绝其余风遗响。
在我国,所谓
的、、古为今用等等办法和方针,都是针对传统文化而言的;所有的吃人的礼教、东方的智慧等等贬褒不一的议论,也多是围绕传统文化而发的。
1.给这段文字加个小标题()
A.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B.传统文化
C.文化传统
D.财富和包袱
(答案:B)
2.在文章中依次填入的词语是()
A.传统的文化与时俱进批判继承发掘抢救
B.文化的传统应运而生发掘抢救批判继承
C.传统的文化应运而生发掘抢救批判继承
D.文化的传统与时俱进批判继承发掘抢救
(答案:C)
3.关于这部分说法不正确的是()
A.选段首先从内涵和外延两方面对“传统文化”概念进行界定。
B.作者认为,时代性是指文化是应运而生的,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情况的变化而变化。
C.选段论述了传统文化的内容、范围、特性,以及对传统文化应该采取的方针和态度。
D.“传统文化”这个短语是并列短语,“传统”和“文化”是并列关系,同等重要。
(答案:D “传统文化”这个短语是偏正短语,前者于后者是修饰关系,“文化”是中心词。
)
(二)
设想一下,如果某个民族没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每一天都在从头开始去练习生存本领,那情景是不堪设想的。
因此,称传统文化为祖宗的丰富遗产,说文化传统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是不为过分的。
但是不能忘记,传统是一种惰性的力量,保守的因素,它具有钳制思想、束缚行动的本性,常常造成原地踏步的局面,也会引出某种不堪设想和不忍设想的后果。
因此,说传统是民族沉重的负荷,社会前进的包袱,也是不为过分的。
既是财富,又是包袱。
辩证地了解和掌握传统的这两重属性,运用它而不被其吞没,防止它而不拒之千里之外,是一种艺术,是人类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的重要表现和广阔场所。
能理解这一点和做到这一点,看来并非易事。
我们容易看到的,常常是与之相左的情况。
比如说,一种人以为传统像服装,服装以入时为美,而去追求时髦。
这时,具有惰性的传统,只会被斥为阻碍趋势的包袱。
另一种人以为传统像文物,文物惟古是尚,应该保持斑驳陆离的面貌,切忌刮垢磨光。
这时,传统所不幸具有的惰性,倒又成了他们心目中的财富。
传统的确是财富,但财富不在它的惰性;传统也的确是包袱,但包袱也不因它的非时装。
传统不是可以随气温变化而穿脱的外衣,甚至也不是可以因发育而定期蜕除的角质表皮。
传统是内在物,是人体本身;精确点说,是人群共同体的品格和精神。
它无法随手扔掉,难以彻底决裂。
但是传统也不是神赐的,天生的,它原是人们共同生活的产物,必定也会随共同生活的变化而更新。
谁要想拉住传统前进的脚步,阻挡传统变化的趋势,纵或得逞于一时,终将徒劳无功,而且往往要激起逆反心理,促成精神危机。
这是有史可稽的。
4.给这段文字加个小标题。
答案:财富和包袱。
5.说出“传统不是可以逐气温而穿脱的外衣,甚至都不是可以因发育而定期蜕除的角质表皮。
”这句话的含义。
答案:作者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地说明了传统是人群共同体的内在品格和精神,它无法随时改
变,也难以彻底决裂。
6.如何理解传统“既是财富也是包袱。
”
答案:“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文化遗产,“文化传统”是不死的民族魂,是民族精神。
一个民族正因为有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才有巨大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力量,才能在传统的制约与支配下,凝聚成了一个稳定而团结的集体。
所
以说,传统是财富。
然而传统是一种惰性的力量,保守的因素,它具有钳制思想、束缚行动的本性,妨碍进步和发展,因而传统又是包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