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的三大原则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2
《易经》的三原则和三法则2018.3.18 ⼆⽉初⼆·周⽇刹●那回⾸三⼭何处闻道群仙笑我,要我欲俱还挥⼿从此去,翳凤更骖鸾宜⽕锅⾷堂忌说到《易经》,⼀般情况下⼈们都会说“那个太⾼深了”,“太⽞乎”,“太难”,⽽且⼤部分⼈都会把《易经》和⼋卦联系起来,想到⼋卦就会和戏剧⾥拿鹅⽑扇穿⼋卦道袍的⼈物联系起来,好像学了《易经》便可天上知⼀半、地下全知道的样⼦。
其实对我们今天的⼈来说,《易经》也好,五⾏⼋卦也好,离我们并不远,也并⾮全然晦涩难懂,更不是那些跑江湖的、算命的江湖术⼠专属。
中国古代传统认为⼋卦代表了最⾼的智慧,所以有⼈说“《易经》是经典中之经典,哲学中之哲学,智慧中之智慧”。
从学术的⾓度来看,《易经》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当之⽆愧的“群经之⾸”。
我们现在所说的《易经》也叫《周易》,是周⽂王在羑⾥坐牢的时候,研究《易经》学问的⼼得记录。
事实上还有两种《易经》⼀种叫《连⼭易》,⼀种叫《归藏易》,这三者总称“三易”。
《连⼭易》是神农时代的《易经》,《归藏易》为黄帝时期的《易》,⼀般认为诸⼦百家之说,均源⾃⽂王所著《易经》也即我们现在所说的《周易》,均源于⽂王所画的⼏个卦。
《易经》有“三易”,意思是三⼤原则,研究《易经》先要了解它的原则:⼀、变易;⼆、简易;三、不易。
这是《易经》特有的话语体系,我们学习《易经》,不得不了解它的原则。
⾸先来看变易,所谓变易,重点就在⼀个“变”字,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世界上的⼈,乃⾄宇宙万物,没有⼀样东西是不变的。
学习《易经》,⾸先要知“变”,⾼等智慧的⼈,不但知变⽽且能适应这个变化。
时间不同、空间不同,情感不同、精神亦不同,万事万物、随时随地,都在变中。
因此⼈们常说“世界上唯⼀不变的就是⼀直在变”。
第⼆,简易。
宇宙间万事万物,有许多是⼈类智慧知识所没有办法了解的。
任何事物,有其事必有其理,有这样⼀件事情存在就⼀定有它的原理,只是我们智慧不够,经验不⾜,找不出它的原理⽽已。
原则:言行所依据的准则。
这里指学习。
《易经》三大原则:
一、变易:万物都在变。
这句貌似废话的原则重点在于告诫我,要知变适(应)变。
我知道某事物何时、何地、会如何变吗?
我能适应身边一切变故或突发事件吗?
如果我不知不能?那我只知道万物在变有个屁用?
二、简易:(易简)变化虽然错综复杂,但原理都是简单容易的。
这是最深刻、最实用的原则。
三、不易:只有一项永不变。
即演变出万物的“本源”——太极。
当然也有人叫它上帝。
由原则二可知,如果你发现哪个国学大师在讲《易经》时,你听了只觉得很神,但其中道理你没清楚明白。
那就说明,充其量他只是个神棍。
再看由原则二引申出来的人文思想,孔子在《易经·系辞》上说:乾以易知,坤以简能。
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基中矣。
我们可以知道以下几点:
1、学易经不能被“神秘”这个观念挡住,因为它是最平凡最简单的。
2、只有平易才能让人了解,只有简单才能让人顺从和更好的执行。
容易了解,人才会亲近你;大家都顺从你,才能齐心协力,成就功业。
3、明白了“平易”与“简约”的原则,有助于我们找到这世间的各种规律,遵循这些规律,才能找到生命的意义和自己人生的价值。
以此鞭策我今后的学习、写作应更注重易与简。
易经起名原则
1. 基于阴阳五行的平衡:易经是以阴阳和五行理论为基础的,起名时需考虑名字的阴阳平衡和五行搭配,以保持名字的和谐和平衡。
2. 参考六十四卦:六十四卦是易经的核心内容之一,起名时可以参考六十四卦的名称和含义,选择与所取名字的性质和意义相符合的卦名。
3. 着眼于人性和品格:易经追求人性的完美和道德的高尚,起名时应考虑名字对于个体品格和性格发展的影响。
4. 避免负面含义:易经注重正面能量的积聚和利益,起名时应避免使用含有负面意义或不吉利的字词,以避免对个体带来不良影响。
5. 融合玄智与哲学:易经是一部具有玄智和哲学性质的经典著作,起名时可以融合其中的智慧和哲理,以提升名字的深度和品位。
6. 善用意象和象征:易经中存在丰富的意象和象征,起名时可以善用这些意象和象征,以赋予名字更深层次的涵义和力量。
7. 注重音韵和节奏:易经强调天人合一的原则,起名时应注重名字的音韵和节奏,以增强名字的音韵美感并使其与个体的特质相协调。
8. 参考易经传统解释:易经有着丰富的解释传统,起名时可以参考其中的解释,选取与名字使用者相关的解释来赋予名字更多的意义。
9. 尊重个体选择和命运:易经强调个体选择和命运的相互关系,起名时应尊重个体的选择权和命运,兼顾个体所期望达到的目标和命名的合适性。
10.注重平衡与谐美:易经追求平衡与谐美的境界,起名时应注重名字的平衡和谐,以营造出一个与易经思想相契合的名字。
请注意,上述原则仅供参考,起名时需根据具体情况和个体需求进行灵活运用。
易经基本常识
易经的基本常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易经的“经”是指经典,不变,常则。
2.易有三层含义,一变易,变化;二简易,简单;三不易,不变。
3.易经中的“易”有元、亨、利、贞四种状态,分别对应事物的初始、成长、收获和收藏阶段。
4.易经的四项基本要素是象、数、理、占。
5.易经的卦是用自然现象和人事变化用符号来表示的。
6.易经的爻表示阴阳交错,形成不同的卦象。
7.阴和阳各自具有特性,如静止、内守、下降、寒冷的属于阴,而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属于阳。
8.易经中的阴阳是相对的,它们之间存在对立统一和消长平衡的关系,同时也存在互根互用的关系。
9.易经中的五行相生顺序是金、水、木、火、土。
10.易经中的八卦代表自然现象,乾三连代表天,坤六断代表地,震仰盂代表雷,艮覆碗代表山,离中虚代表火,坎中满代表水,兑上缺代表泽,巽下断代表风。
11.后天八卦为文王八卦,其中乾在西北方,坤在西南方,离在南方,坎在北方,兑在西方,震在东北方,巽在东方,艮在东南方。
12.易经中的彖辞是对卦辞的解释和判断,爻辞则是解释每
一个爻的含义。
《易经》与养生的智慧引言概述:《易经》是中国古代典籍之一,它不仅是一部哲学著作,更是一本养生的智慧之书。
通过研读《易经》,我们可以了解到其中蕴含的养生之道,从而提升身心健康。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易经》与养生的智慧。
一、调整身心状态1.1 静心养神:《易经》中提到了“守静笃志”的原则,通过静心养神,可以调整身心状态,舒缓压力,提高免疫力。
1.2 知行合一:《易经》强调行动与思想的统一,通过实践行动,使身心得到平衡,增强反抗力,预防疾病。
1.3 心态调整:《易经》中的“和为贵”思想,提醒我们要保持平和的心态,不要过分追求功利,从而减少压力、焦虑等负面情绪。
二、调整饮食习惯2.1 饮食养生:《易经》中提到了五行八卦的理论,通过合理搭配食物,可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达到养生的效果。
2.2 调整饮食时间:《易经》中强调了“天人合一”的观念,建议根据自然规律调整饮食时间,如早餐要在早晨阳光浮现后食用,晚餐要在日落前完成。
2.3 忌口忌嗜:《易经》中提到了“有嗜欲者不可以为长久计”的观点,提醒人们要避免过度嗜食某些食物,如辛辣、油腻等,以免对身体造成负担。
三、调整运动方式3.1 适度运动:《易经》中提到了“中和”之道,强调要适度运动,既无非度消耗体力,也无非度歇息,保持身体的平衡状态。
3.2 循序渐进:《易经》中的“渐”思想告诉我们,运动要循序渐进,不可急躁,以免对身体造成伤害。
3.3 多样化运动:《易经》中的“八卦”理论提醒我们要进行多样化的运动,如太极拳、气功等,以全面锻炼身体各个部位。
四、调整作息习惯4.1 规律作息:《易经》中提到了“乾坤之道,守其盈虚,以定其概”的原则,建议人们要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早睡早起,有助于身体的恢复和调整。
4.2 合理歇息:《易经》中的“休”思想告诉我们,适当歇息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疲劳,保持身心的健康。
4.3 睡眠质量:《易经》中强调了“肃静”和“守常”的原则,提醒我们要创造一个肃静的睡眠环境,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有助于身体的健康恢复。
■文/齐兴强《易经》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纵览几千年中华文明史,易学始终贯穿于中国文化脉络之中,大到安邦治国、兼济天下,小到为人处事、日常起居,无不渗透着易学思维。
俗话说:成大事者要具备三个要素,即天时、地利、人和,也有句话叫“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些深入人心的俗语,恰恰反映了《易经》中所讲的“天、地、人”三才的原则,人们一直按着这个思维在做事情,只是在易理上并不知晓;正如《系辞传》上所言:“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纵观整部《周易》,不无体现了“时、位、中”这三个原则,其核心宗旨要求我们做事情时要综合考虑到天时(时间因素)、地利(空间因素)、人和(人的因素)。
在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要素当中,人和因素又是最具能动性和决定作用的,因为人居天地之间,唯有人,才能把天时和地利链接起来并进行组合、调整,以产生好的结果。
人只有取“中和”之道才能上承天时、下顺地利,这也正暗合了《易经》“时、位、中”这三个原则。
“时、位、中”之道“时”之道:《易经》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人、事、物乃至宇宙自然,无一不在时间维度中发生变化,所以我们学《易》就要把握“时”。
所谓的“时”包含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时间段,即要站在“过去、现在、未来”这一纵向动态轴上看待单点的时间问题;第二层含义是指时机,即做某件事情当下的时间点;第三层含义是指发展阶段,即做事情时一定要把握此事所处的发展阶段(萌芽期、早期、中期、晚期)。
“位”之道:《易经》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人、事、物乃至宇宙自然的变化无一不在具体的空间维度中发生,所以我们学《易》还要把握“位”。
所谓的“位”包含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空间和环境,即人、事、物所处的外围的空间和环境,是宏观的“位”;第二层含义是指位置,即人、事、物所处的具体的、物理层面的位置;第三层含义是指位次,即人在角色上的上下尊卑和事物在程度上的轻重缓急。
易经三原则:变易、简易、不易首先我们来看易经的变易原则。
世间万物无时无刻都在变化之中,如果你脑筋是死的,就是告诉你一切的原则和方法都没有用的,易经就是通过各卦各爻的错综变化来告诉你一种时刻变化的通达思维。
掌握住变易的思维后,才可以把握住世事,才可以把握住将变未变的时机,才可以去领导变革。
世界上按照是否通变分为三种人:一是领导变化的人,他们明白世界的运行变化道理,趁势去改变时代,打个比方就像2006底—2007年中国的那场大牛市,真正的通达之士主要是一些机构早就在刚进入2006年下半年就看出来了,股市必须的涨了,政府不会让它一直这样的,这时候他们就开始积极买进,他们的大量买进同样也就促进了股市的飙涨,这就是真正明白变易道理的人,他们真正做到了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这里要注意的就是,这个“通”字,不是我们现在大部分理解的“通用”意思,通是指通达,指通达了变的道理的意思;二是及时应变的人,他们看到了这个变化的苗头,转念一想就是这回事,立刻就开始跟着变化了,就像这次牛市中那批在2007年年初开始投资股市的股民们,他们看见大盘走势不错,接着一分析是该涨了,该出现新一轮的牛市了,立刻拿出所有家当赶紧跟着买进,结果也赚了个盆满;三是始终跟在别人后面变化的人,甚至是不知道变化,最后人家都变了,自己又不得不变的人。
这样的人很多,其实也很悲哀,很多时候这群人是上两种人手中的工具或者棋子,他们就像那群在大盘接近6000点时候开始积极买仓的股民,上两种人都已经大捞一笔了,要退出了,你在家观望了大半年,终于开始明白了,原来啊是大牛市来了,赶紧买仓吧,可惜晚了,你的变化始终比别人慢,并且还不是慢一拍,很自然你就成为了最大的受害者,然后你就开始在网上叫嚣开始骂市骂政府,真的没有这个必要,回家关起门来想想自己吧,等你变得通达了,就会明白自己真的是和阿娇一样“很傻很天真”。
其次我们来看看易经的简易原则。
宇宙间的任何事物,有其事必有其理,我们掌握住简易就是要把握住这个宇宙的最根本道理,易经本身就是一部世间万物的简易,他无所不包,可是就那几个卦象就够了,所以我们也要通过易经来学会一种掌握简易的方法,来指导我们的生活。
个人易经读书心得:《易经》三原则:变易,简易,不易
变易,简易,不易,是《易经》的三个原则,也是一个人修行领悟的次第。
变易的意思是说,这世界是变化运动的,要用变化的眼光看问题。
用佛家的话讲,就是无常。
瞬息万变,世间万物,无时无刻不在运动变化。
我们要去捕捉这种变化运动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信息量太大了。
人力有穷时,我们没办法同时处理这么多信息。
人面对这样不确定的世界,该怎么办呢?只能是尽人事,听天命。
因为有太多事情已经不是我们能控制的了。
变易之后是简易,意思是说,事物变化是有一定的规律的。
“易”字,上“日”下“月”,日是阳,月是阴,是谓阴阳;日月是时间的刻度,是讲四时变化。
阴阳,便是宇宙万物最底层的代码。
我们这个世界就是由阴阳构成的。
所以说一阴一阳之谓道。
做人做事,就要掌握一般规律,普遍规律。
掌握了这些规律,就能够纲举目张,稳扎稳打。
懂得什么是本什么是末,什么是前什么是后,懂得事物变化运动的一般规则,再把这些规则运用到实践当中去。
不易是说的道。
大道本源是不变的。
这个世界有一个终极的东西,是绝对存在的,是真理。
真理是一,不是二,是谓不二法门。
人的追求,就是把相对的自我与绝对的道合二为一,是谓天人合一、梵我同一。
同一了,就不分彼此了: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大道易简,知易行难。
要在变中看到不变,以不变应万变。
【本文作者:李日白】
【微信公众号:日白匠】
【。
易经国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思想易经是中国古代最受重视的经典之一,它蕴含了丰富的国学思想,包括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原则。
易经国学的核心理念是通过修炼自己的心灵,达到人我合一的境界,进而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本文将探讨易经国学对于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思想。
第一部分:修身篇修身是作为一个人基本修养的开端。
易经提倡个人修身的重要性,强调个人的修养对整个社会的影响。
其中,易经强调了三种修养的原则:道德修养、思维修养以及行为修养。
首先,道德修养是个人修身的核心。
易经中提到“道法自然”,强调了道德的自然原则。
一个人应该遵守社会道德规范,以诚信、正直和仁爱为核心,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对周围的人产生良好的影响。
其次,思维修养也是个人修身的重要方面。
易经提倡一种全面协调的思考方式,即兼容并包的思维方式。
通过思想的兼容并包,一个人可以拥有宽容、开放的心态,接纳不同的观点,从而更好地与他人交流和合作。
最后,行为修养是个人修身齐家的重要环节。
易经强调了正确的行为方式和态度对于个人修身的重要性。
一个人应该具备勤劳、守时、尊敬和爱护他人的行为素养,以及遵守法律法规,为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第二部分:齐家篇齐家是指人们在家庭中实现和谐与幸福。
易经国学提供了一套齐家的指导原则,并且非常重视家庭价值观念的培养。
首先,易经强调了家庭的和谐与秩序对于齐家的重要性。
家庭中的成员应该互相尊重、相互关爱、互相照顾。
这种和谐的氛围可以促进家庭成员的健康成长,并为家庭的繁荣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易经提倡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忠诚和责任。
作为一个家庭成员,应该对家庭负责,尽自己的努力去维护家庭的利益,并且为家庭成员提供支持和关怀。
最后,易经强调了修养个人品德对于齐家的重要性。
一个人应该注重修养自己的品德,树立良好的榜样,以更好地影响和引导家庭成员。
第三部分:治国篇治国是通过良好的治理来使国家繁荣昌盛。
易经提供了治国的基本原则,并强调了领导者的职责和责任。
易经中的规律及智慧
易经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包含的规律和智慧深刻而又实用。
以下是易经中的几个重要规律和智慧:
1. 变化规律:易经认为宇宙万物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变化是宇宙的本质特征。
因此,人们应该顺应变化、适应变化,才能取得成功。
2. 阴阳平衡:易经中的阴阳观念是指宇宙中的两个对立面,如天地、日月、男女等。
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
在生活中,人们也应该保持阴阳平衡,避免极端偏向。
3. 德行智慧:易经认为,人的德行决定着他的命运。
因此,人们应该注重修身养性,培养品德,以此来引导自己的命运。
4. 取象比类:易经中的“取象比类”是指通过对自然界中事物的观察,来推断人类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世界和社会,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
5. 投机取巧:易经反对投机取巧的行为。
它认为只有通过勤奋努力和诚实守信,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这些规律和智慧在易经中得到了深刻的阐述和实践,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文/齐兴强《易经》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纵览几千年中华文明史,易学始终贯穿于中国文化脉络之中,大到安邦治国、兼济天下,小到为人处事、日常起居,无不渗透着易学思维;从先秦诸子到历代大儒,从帝王将相到平头百姓,无不躬身研易,或修己,或安天下。
自文王拘而演《周易》,秦王嬴政焚书独存《周易》,到汉武大帝列《易经》为儒家五经之首;唐太宗时名相虞世南曾言“不读《易》,不可为将相。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也把是否知《易》作为入内阁的原则,由此可见《易经》终为治世之学。
虽然《易经》是作为一部占卜的书而流传于世,但其蕴含的无穷智慧和深邃哲理无疑对我们当代人的治国理政、修身治企有重大指导意义。
“三易”之道变易原则:《易经》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人、事、物乃至宇宙自然无一不在变化当中,又无时不在变化当中,所以我们学《易》就要知道“变”,高等智慧的人不但知变,还能适应这个变,这就是为什么不学《易》不能为将相的道理了。
不易原则:万事万物虽然随时在变但有一项永远不变的东西存在,那就是能变化出万象的那个东西是不变的、是永恒存在的。
道家称之为“道”,佛家称之为“实相”,哲学家称之为“本体”,通俗地说就是变化万有的道之本体和天地万物的自然规律,这是不变的。
简易原则:《易经》系辞传上关于简易之理有段精彩的论述:“乾以易知,坤以简能。
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
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由此可见,《易经》的简易原则也是最高原则,宇宙间无论多么复杂、如何奥妙的事物,当我们的智慧够了,了解它之后也就变成稀松平常、非常简单的事了。
就如同八八六十四卦道尽天地人文万象,但它也是从最简单的一根阳爻和一根阴爻演变、组合而来。
有句话叫“简单的不一定科学,但科学的一定简单”,讲得十分透彻。
“三易”之用化繁为简,以简驭繁:制定企业战略和目标时,不要刻意复杂化,也不要人为“高大上”,一定要简单、明确、易感知、能执行;让普通员工也能听得清楚、记得明白、易于执行;再伟大的战略、再宏伟的目标,也只有通过“细化、量化和简化”的转码才能落地执行。
易经的三原则和“三易”有什么不同?易经的三原则学习易经,要明白易经的三个大的原则:“变易、简易、不易。
”首先,最为重要的原则,是“变易”。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每时每刻、每分每秒都在发生着变化,没有任何一件事物是一成不变的,包括物质、思想,情感,人等等。
变易这个原则其实和佛家所提到的“无常”是一个道理。
变,才是常态。
《易经》第二个原则,是“简易”。
世间万物尽管千变万化,看似混乱无序,但事实上,它们的运行是有一定规律的,而这规律就像天地、日月、山海、风雷的变化一样,简单明了,“大道至简”。
易经的第三个原则是“不易”。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万物的发展与变化,都是遵循“道”的,道则效法自然规律,而自然规律是永恒不变的。
“日月运行,一寒一暑”,四时交替,循环往复。
世间万物生老病死,阴阳轮转,生生不息。
既然规律是不变的,那我们就有可能对它加以了解、掌握,然后利用这些不变的原理,去预测、推演事物的变化方向。
三易三易是指《周易》,《连山易》和《归藏易》。
这三种易经,被后人并称为“三易”。
但是,后两种易经,虽然出现的时间更早,却基本没有保存下来,失传了,只有《周易》保存完整,广泛地流传了下来。
对于这三种易经的区别,我们简单知道一下:《连山易》的排序方式是从艮卦开始的(艮为山),表示“山之初云,连绵不绝”。
《归藏易》是从坤卦开始(坤为地),说明万物都是生于大地、最后又藏于大地之中。
而《周易》则是从“乾、坤”两卦开始(乾为天,坤为地),也就是以“天地开、万物生”这样的逻辑来排列的。
END。
易经的三原则是什么 《易经 》指的是《连山》 《归藏》以及《周易》,我们把这三部经卦书统称为易经, 《易经》含盖万有,纲纪群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
(1)变易 第一,所谓变易,是《易经》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世界上的人,乃至宇 宙万物,没有一样东西是不变的。
在时、空当中,没有一事、没有一物、没有一 情况、 没有一思想是不变的,不可能不变,一定要变的。
譬如我们坐在这里,第一 秒钟坐下来的时候,已经在变了,立即第二秒钟的情况又不同了。
时间不同,环 境不同, 情感亦不同, 精神亦不同, 万事万物, 随时随地, 都在变中, 非变不可, 没有不变的事物。
所以学《易》先要知道“变”,高等智慧的人,不 但知变而且能适应这个变,这就是为什么不学易不能为将相的道理了。
由这一点,我们同时亦了解到印度佛学中的一个名词“无常”。
这个名词被一些佛教徒把它慢慢地变成迷信的色彩, 城隍庙里塑一个鬼, 高高瘦 瘦, 穿白袍, 戴高帽, 舌头吐得很长, 名“白无常”, 而说这个“ 无常鬼”来了,人就要死亡,这是迷信。
实际上“无常”这名词, 是一种佛理, 意思是世界上没有一种东 西能永恒存在的, 所以名为“无常”, 这就是 《易经》 中变易的道理。
我们中国文化中的《易经》,是讲原则,宇宙中的万事万物,没有不变的,非变 不可,这是原则。
印度人则是就现象而言,譬如看见一幢房子盖起来,这房子将 来一定会倒, 看见人生下来, 也一定会病、 会老、 会死, 这是看现象而名之为“ 无常”。
(2)简易 第二简易,是宇宙间万事万物,有许多是我们的智慧知识没有办法了解的。
《易经》三大法则:理、象、数什么是易经中的理呢?通俗的讲,理就是道理,万事万物中都有它存在的道理,小到一粒米的生长,成熟和食用,大到一架航天飞机的制造与起飞,都有它蕴含的道理,我们人类的发展过程其实就是不断的认识理的过程,通过事物间蕴含的道理与规律去了解和创造世界,古代儒家的先贤们讲“格物致知”其实也是这个道理,现代的各种科学实验也是一样的,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够认识和利用这些理呢?这就要说到易经中的另一个原则:象。
象就是表现,表象,抽象的理通过事物表现出来的方式就叫做象,苹果落到牛顿的头上,这就是象,牛顿通过研究发现万有引力定律,进而发现重力,这就是通过象发现理的过程。
发现理之后,还要学会运用,这就需要了解这些理的变化规律,这就是易经中的第三个法则:数。
苹果掉在地上,它的速度是多少,物体的重量会不会影响下落速度,这些都是要通过数解决的问题,可以说,易经中的三大法则几乎涵盖了事物的方方面面,比如钟表,它表现出来的象就是指针会转动,它的理就是指针转动的原理,而数就是指针转动时遵循的规律。
我们通过研究象发现理,在通过研究理发现其中蕴含的数,就完成了对一件事物的整体认知,那么,这三大法则在易经中是如何表现的呢?我们都知道,周易中有六十四卦,这些卦是通过象表现出来的,每一象都有六个爻,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排列,这就是周易表现出来的象,我们肉眼能够看见的东西,而在这些象中有蕴含着很多道理,这些爻为什么要这样排列?为什么三个阳爻就是乾,三个阴爻就是坤?为什么八个不同的卦象两两叠加起来就能形成新的含义?这些就是易经中的理。
那么,什么又是易经中的数呢?数就是变数,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时时刻刻都处在变化之中,这个变化是遵循一定规律的,就像我们平时讲的量变和质变的关系,一个数到达了一定程度就会向一个特定的方向转变,比如周易中阴阳转换,只要了解了这个数,就能发现事物的发展趋势,做到预测吉凶祸福。
我们看电视中经常有老道士用指头掐来算去,其实这并不夸张,对周易只要精通到了某种程度,把自己的手当作卦盘,再用一些事物作为参照,就可以在手上算出变数,著名的国学大师南怀瑾曾经这样说过:“我经常告诉同学,学易最好只学一半,因为如果研究透了,那么做人就没有什么趣味了。
易经的三大原则
1.简易
简易乃执简驭繁之意。
世上事物变化万端,究其根本还在阴阳。
故此《庄子·天下篇》说:“易以道阴阳。
”
阴阳来自简易的一。
一指对立面的统一体。
张载《正蒙·太和》“不有两则元一。
”认为:没有对立面也就没有统一体。
统一体的一,义叫太极,此乃一元论也。
一也是元气(元气乃物质也)、这个元气的一,由于旋转运动而分裂为二,这二就是乾元和坤元,乾元为阳,坤元为阴,而乾坤是一体的。
这乾元(阳)坤元(阴)来源于一元。
在《说文》中作如下解释:“唯初太极,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即乾坤),化生万物。
”
总之,一可分裂为二,二即阴阳也,毛泽东说:“一分为二,这是个普遍的现象,这就是辩证法。
”
2.变易
变易乃穷究事物变化之意。
《易经》以阴阳变化阐释宇宙万物一切现象。
因此《易经》具有运动、变化、生生不息的内涵。
《易经》把宇宙看做永远运动着、变化着、发展进步着的物质。
因此,《易经》是讲运动哲学的、讲变化哲学的,讲生生不息哲学的书。
关于变化在《系辞上传》说:“刚柔相椎而在变化”。
《系辞下传>说:“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
”刚柔就是阴阳、变化之道离不开阴阳,而阴阳的转化是相反相成的。
凡是只要发生变,其中便包含着理、象、数。
万事万物都有它的理,有理必有它的象,每个现象都有一定的数。
宇宙和人类社会都在数中生存和生活着。
数生则长,数减则衰,数旺则兴,数尽则殆。
正如《论语》形容的那样,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总之,阴阳变化虽错综复杂,但求其平衡、对称、配合是宇宙间和人生间最高原则。
3.不易
不易乃永恒不变之意。
宇宙、自然界虽然变化无常,但有天地法则与基本规律可循,这个规律永恒不变,故曰不易。
生生,指字宙和人类社会在不断发展变化中,总是有新的东西、新的事物产生。
以后宋明的易理学家如周敦颐、程颢等认为:“生生之理是宇宙的根本原理。
”在《太极图说》中强调指出“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由此可以认为:“生生之理”是“天地之大德”,大德即盛德。
《系辞上传》说:“日新之谓盛德。
”天地之大德,演化无穷,日新月异,正是“生生”之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