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红军长征
- 格式:ppt
- 大小:1.75 MB
- 文档页数:11
红军长征历史事件介绍_红军长征历史事件讲解红军长征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上、世界军事史上的壮举和奇迹,是中华儿女一部不朽的英雄史诗。
红军长征所留下的遗产是我国重要的红色文化遗产,今天店铺给大家找来了红军长征历史事件讲解,供大家参考和阅读。
红军长征历史事件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
1934年10月,由于博古、李德等人[1-2] “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中央革命根据地(亦称中央苏区)红军第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同时留下部分红军就地坚持游击战争。
8月,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为了给中央红军战略转移探索道路,命令红六军团撤离湘赣苏区,到湘中发展游击战争。
10月,红六军团与红三军(后恢复红二军团番号)会合,并创建了湘鄂川苏区[3] 。
1934年10月上旬,中央红军主力各军团分别集结陆续出发,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及直属纵队离开江西瑞金瑞金云石山(长征第一山)出发地。
10月21日,中央红军从赣县王母渡至信丰县新田间突破国民党军第一道封锁线,沿粤赣边、湘粤边、湘桂边西行,至11月15日突破了国民党军第二、三道封锁线;然而李德等领导人一味退却,消极避战,使红军继续处于不利地位。
中央军委决定从兴安、全州之间抢渡湘江,经浴血奋战,于12月1日渡过湘江(即第四道封锁线),由于连续苦战,红军由8万余人锐减5万余人,剩余3万余人。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在整整两年中,红军转战14个省,冲破了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经受了艰难险阻的考验,终于胜利地完成了战略转移。
红军长征的胜利,为开展中国革命和革命战争的新局面创造了重要条件。
红军长征的路线: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江西瑞金——四道封锁线(湘江战役)——强渡乌江——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过雪山(夹金山)——四川懋功(一、四方面军会师)——毛儿盖——过草地——腊子口——吴起镇(同陕北红军会师)——会宁红二方面军(红二、六军团):湘鄂边根据地——沅江——乌江——贵州盘县——云南宣威——云南石鼓镇——渡金沙江——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师)——甘肃将台堡——会宁红四方面军:川陕根据地——渡嘉陵江——四川茂县——四川懋功(与红一方面军会师)——四川松潘——甘孜——会宁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各路红军相继长征由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至1934年夏,湘赣各革命根据地(苏区)反“围剿”失利,苏区日益缩小,红军遭受重大损失,陷入被动境地。
1934年秋~1936年10,中国工农红军主力相继从长江南北各苏区向陕甘革命根据地(亦称陕甘苏区)战略转移。
由于分别处在敌军的分割、包围之中,红军各部队长征的起始时间、地点各不相同,行程亦大相径庭。
红7军团——第一支北上抗日先遣队红7军团是长征中第一支先遣队。
1934年7月,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冲破国民党对中央苏区的“围剿”,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命令将寻淮洲、乐少华、粟裕等领导的红七军团改编为北上抗日先遣队,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
1934年7月6日晚,由红7军团组成的“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军团长寻淮洲、政委乐少华、参谋长粟裕、政治委员刘英、中央代表曾洪易等率领下,从江西瑞金出发,通过敌两道封锁线,进入闽浙皖赣苏区,拉开了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的序幕。
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比中央苏区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出发时间提早了三个月,它为策应中央苏区主力红军的战略突围转移,赢得了最宝贵的时间。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通过组织学生对课文小字和插图的识读及讨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读图能力和理解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分析遵义会议的内容和意义,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解答课中、课后思考题,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通过组织学生召开“长征”主题班会和故事会,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一些启发性、针对性较强的问题,师生双方共同探究,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积极主动地参与教与学的全过程。
教师重在讲解方法、点拨思路,将学生引入自主探索、情趣盎然的学习境地。
对于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及时的鼓励和恰当的评价。
要委婉、含蓄地指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促使学生扬长避短,全面准确地掌握该课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吸取“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教训,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观念,从思想上认识到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来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极端重要性。
(2)通过学习红军将士“不怕远征难”的史实,由衷地产生对他们的崇敬之情,并自觉学习他们不怕牺牲、英勇顽强、团结奋斗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献身精神,继承革命传统,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3)通过教师感情充沛的讲述,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崇高感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重点难点】重点:遵义会议难点: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和红军长征初期失利的原因【课时】 1课时【教学方法】读、讲、议综合教学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播放《七律·长征》。
同学们,你听过这首歌吗?提起长征,你能想到哪些有关长征的作品和故事呢?提到长征,大家想到了小学课本中学到的《金色的鱼钩》、《飞夺泸定桥》、电视连续剧《长征》等等,这是我们在文艺作品中了解到的长征,而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长征和具体路线是怎样的?红军长征都经过了哪些地方?长征胜利的意义是什么?我们很少有人能说清楚,那么今天我们就来从历史的角度来了解一下长征。
《红军长征》教学反思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红军长征》这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围绕从长征的开始直到长征的胜利这一主题展开。
通过本课的讲授,引导学生们学习中国红军战胜困难、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感情,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本节课我们围绕“营造民主轻松和谐课堂气氛”课题进行,注重课前预习,学案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预习,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提供学习网络。
在展示这节课时,先看片段电影《长征》;第一小组的学生首先带领全班学生朗读《七律·长征》诗,问学生作者是谁?描写了什么事?因为学生们在以前就学过,所以非常熟悉。
略加解释后,提问“红军长征经过了哪些地方?”,“经历了怎样的艰难险阻?”,“为什么会取得长征的伟大胜利?”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情境,激发学习的兴趣,启发思维。
这样,电影《长征》和一首七律诗把师生共同带进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征程,重温那段令人难忘的战斗岁月。
电影、诗歌的引用使这节课的教学气氛变的活跃,学生们积极主动,师生之间互动和谐,达到了教学预期目的。
由于书本上的内容较少,为了便于学生掌握记忆,复习前边第一次围剿国民党10万人,共产党4万人,第二次围剿国民20万人,共产党3万人,第三次国民党30万共产党3万人,第四次围剿国民党50万共产党8万人,第五次围剿时期中央革命根据地军民反抗国民党军队大规模围攻的革命战争。
1933 年9 月,蒋介石调集约50 万兵力,围攻中央革命根据地。
由于王明等“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红军苦战一年也未能打破敌人的“围剿”。
1934 年10 月,红一方面军主力部队被迫撤出根据地,开始长征。
在我课前发的学案引导下同学们精心准备了一些资料,如历史图片、地图、影片等。
图片有“赤水河”、“遵义会议旧址”、“大渡河雕塑”等,地图有动态“长征路线图”;“爬雪山”、“过草地”。
这些资料的加入能够使课堂教学内容充实起来,为了说明问题,学生设计让地图动起来,如“长征路线图”,学生边讲边点出箭头,到重要地方时播放与之相关的影片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