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98.韩城古城公共空间特征及保护和发展思路
- 格式:pdf
- 大小:1009.96 KB
- 文档页数:14
浅谈韩城市市级文物保存现状与保护措施作者:高佩来源:《文存阅刊》2018年第21期摘要:本文通过对韩城市文物概况、特点、文物保护现状的分析,针对韩城市市级文物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可行性的文物保护措施。
关键词:文物概况;文物特点;保护现状;保护措施韩城,位于陕西东部,黄河西岸,与陕西万荣隔河相望,是“鲤鱼跳龙门”故事的发生地,史圣司马迁的故乡,其历史悠久,文物资源丰富,素有“关中文物最韩城”的美誉。
一、韩城市文物概况韩城境内文物已被列入各级各类保护单位的有216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处,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84处。
数千年的历史演变让韩城文物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魅力和显著的特点:一是春秋、战国城垣、墓葬等遗址多。
韩城境内现存距今两三千年城垣遗址有韩侯城、少梁城、距今2300多年历史的世界文化遗产战国魏长城,另有驰名中外的梁带村古芮国墓葬遗址。
遗址大多保存完好。
二是现存元代古建多,现存32处,居全省之冠,而且在全国现存元代建筑中也占有很大比例。
这些元代建筑是研究我国早期建筑的实例,极具保护价值;三是现存明、清时期寨堡和四合院多。
许多寨堡在选址、建造、布局及对周围环境的利用等方面均颇具匠心,令人称绝。
如解家村老寨建在一个三面环沟,一面仅有一狭窄土梁与台原相连的一个独立土丘上,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各类传统民居特色显著、遍布城乡且保存完好,是明、清以来逐步形成的富有地方特色的民居建筑,尤以党家村为盛,已成为韩城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又一突出特色。
这些丰富的文化遗存,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对提升韩城城市文化软实力及发展品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市级文物保存现状及存在问题韩城市的184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大多数为古建筑,地处古城区、村镇等,部分文物位于田郊野外,由于自然环境的侵蚀、年久失修已成残垣断壁,破败不堪。
纵观目前韩城市级文物保护工作的现状,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一)文物宣传力度不够。
韩城古城风貌保护规划——韩城古城民俗博物馆浅析
文超;屈培青;彭晋媛
【期刊名称】《福建建筑》
【年(卷),期】2014(000)007
【摘要】在中国几千年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中,留下了众多的历史性建筑.古城的保护及其利用作为对古城建筑及其文化传承的诉求越来越受到社会多方面的关注和认可.在韩城古城风貌保护规划中,民俗博物馆的规划与建设,很好补充了古城保护后古城功能的完善以及对古城文化的宣扬.
【总页数】4页(P11-13,61)
【作者】文超;屈培青;彭晋媛
【作者单位】华侨大学福建厦门 361021;西北建筑设计研究院陕西西安 710000;华侨大学福建厦门 3610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
【相关文献】
1.简析韩城古城文庙风貌保护 [J], 张彬
2.浅析韩城古城消防现状及对策 [J], 胡华芳
3.千年风貌宜首计——关于韩城古城风貌保护原则与策略的探讨 [J], 李照
4.韩城古城门楣题字浅析 [J], 雷蓉
5.探析历史文化名城的场所精神复兴模式
——以陕西韩城古城城市设计为例 [J], 陈洋;朱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陕西韩城老城规划方案1. 背景韩城市是陕西省汉中市辖县,是陕西省唯一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韩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国少数几个拥有五千年文化若干元素的城市之一。
在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基础上,韩城开始着手进行老城改造和规划。
本文将深入探讨陕西韩城老城规划方案的实施以及相关内容。
2. 规划目标韩城老城规划的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点:1.保护文物古迹:通过科学的保护措施,将文物古迹放在整个城市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努力保留现已有的文化,同时注重历史的传承和发掘。
2.提升城市形象:通过设计合理的公共空间,增强城市的文化内涵,让广大市民充分感受到城市独特的魅力和特色。
3.部署城市生态:规划期内要进行环境清理,注重废弃物的清理、城市绿化建设、污染防治等所涉及的问题,保障市政环保工作的正常开展。
4.确立城市中心:重塑老城中心,打造既能满足文化生活需求又是商业中心的新城中心。
5.引导旅游消费:满足市场和人民群众对旅游需求的日益增长,通过规划提高旅游消费品质,扩大旅游消费市场。
3. 规划方案首先,我们将进行城市道路的改造,重点在道路宽度、规划交通、道路照明以及道路绿化等方面,打造宜步行、宜停车、其他出行方式均能自由通行的城市。
其次,在保留现有历史建筑的基础上,采取保护、利用、维修、重建相结合的方式,使老城区历史文脉得到保障,也让老城区既有的建筑散发出属于自己的特色。
再者,根据人口增长的趋势和市民生活需求的变化,我们将着力解决住房和公共服务设施相对缺乏的问题,并注重新增住房的规划,从而优化住房结构和居住环境。
最后,我们将根据城市发展前景和经济发展趋势,按照绿色、低碳、环保、健康等理念,打造韩城独特的城市特色和人文环境,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旅游和消费。
4. 实施步骤陕西韩城老城规划方案的实施步骤如下:1.制定规划方案,经审批后正式启动规划。
2.在规划实施前进行的必经之路——环境评估工作,实施合法合规的环保策略,规划方案的顺利实施需要保障环境的稳定和清洁。
陕西韩城老城规划方案1. 引言老城规划是城市更新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档介绍了陕西韩城老城规划方案,旨在促进韩城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市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形象。
2. 目标与原则老城规划的目标是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实现城市功能的优化与提升。
以下是本方案的规划原则:•保护与利用相结合: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充分利用老城区资源,促进经济发展和就业机会。
•提升居民生活质量:改善老城居民的生活条件,提供优质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注重环境保护:规划和建设过程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提高城市的可持续性。
•注重社会参与:重视市民意见的征求和社会各界的参与,形成多方共识。
•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因素: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因素,实现老城规划的均衡发展。
3. 规划范围和内容3.1 规划范围陕西韩城老城规划方案的规划范围包括老城区内的建筑和空地,涵盖了韩城市的核心区域。
3.2 规划内容陕西韩城老城规划方案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2.1 建筑保护与修复•对老城区内的历史建筑进行保护和修复,尽量保持历史建筑的原貌。
•加强历史建筑的管理和维护,防止损毁和质量下降。
•恢复老城区的传统风貌,提升城市形象。
3.2.2 道路与交通规划•优化老城区的道路网络,提升通行效率和交通安全性。
•鼓励非机动车出行,建设自行车道和步行街,减少汽车污染和交通拥堵。
•完善公共交通系统,提供便捷的交通服务。
3.2.3 绿地与公共空间规划•增加老城区的绿地和公共空间,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打造休闲娱乐场所,增加市民休闲活动的场所和设施。
•注重绿化和景观的保护与修复,营造宜居的城市环境。
3.2.4 城市设施与公共服务•建设完善的城市设施,包括水、电、气等基础设施的供应和管理。
•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包括教育、医疗、文化等,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
•加强市政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提高城市的管理水平和效率。
4. 实施计划本陕西韩城老城规划方案将分为多个阶段进行实施。
千年“古城博物馆”—韩城古城【疫战越YONG】韩城古城南北长达千米,东西800余米,占地面积约0.79平方公里,古城内由文庙,九郎庙,韩城北营庙,东营庙,庆善寺,毓秀桥,城隍庙,县衙,状元府,闯王行宫,金城老街,名人故居,民居四合院等众多历史古迹及人文景观。
古城内,一条明清古街道,一群古建筑,一批四合院古民居,风貌古色古香,格局保护完好,是全国六个保护较好的明清古城之一。
王杰(1725年-1805年2月9日),字伟人,号惺国,陕西韩城人。
清朝状元、名臣。
初在南书房当值,后经多次升迁,官至内阁学士。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任刑部侍郎后又转调史部,擢升右都御史,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出任军机大臣,上书房总师傅,第二年又出任东阁大学士。
韩城古城,城池始建于隋唐,金大定四年(1164)土筑城墙,明崇祯十三年(1640),由本市人当朝宰相薛国观奏朝廷批准,倡议地方官员、绅士捐资改土城墙为砖城墙。
城四门门楼额东日“东带黄河”,西日“梁奕西襟”,南日“溥彼韩城”,北日“龙门胜地”。
为了保护古城,市政府于80年代初作出决策,保护古城区,另建新市区,使古街区保护完好。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陕西韩城是全国少数几个保存比较完整的古城之一。
它以元、明、清建筑风格为主要特征,还有许多历史文化遗产被列为国家级文物,如世界名人司马迁祠墓、战国魏长城等以及大量的元代建筑。
韩城市历届政府对名城保护、文物保护高度重视,80年代末就在古城区以外开发建设新市区,并且在名城保护与管理上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使风貌依然的韩城古城原汁原味地保留在世人面前。
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罗哲文认为,韩城的元明清建筑,尤其是元代建筑,在国内很有影响。
韩城和平遥一样,不在老城区发展,而另建新区,创造了很好的保护条件。
韩城古城空间形态演变规律及动因冯磊发布时间:2021-09-01T06:16:25.226Z 来源:《新型城镇化》2021年12期作者:冯磊[导读] 韩城古城,是陕西省内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城,在 1986 年 12 月被确定为中国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
2010 年开始,韩城古城开始大力发展旅游,大片历史遗存被拆除,古城的空间形态发生了剧烈变化。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510060摘要:韩城古城,是陕西省内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城,在 1986 年 12 月被确定为中国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
2010 年开始,韩城古城开始大力发展旅游,大片历史遗存被拆除,古城的空间形态发生了剧烈变化。
主要体现在封闭性向开放性转变,统一性向多样性转变,综合功能向旅游功能转变,其背后的动因主要有社会经济的发展、政治因素的影响、建筑技术的提高与建筑形式的多样化。
关键词:韩城古城;历史文化名城;空间形态演变一、韩城古城空间形态演变规律封闭性向开放性转变韩城古城的空间形态从古代时期的封闭性慢慢的发展为开放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城市空间形平面轮廓的变化以致整个古城边界呈现开放性特征,并发展出了新城区;第二是民居建筑的形态改变,使得院落空间形态由传统四合院;第三是城市功能的转变,一些街道改造成了服务游客的外向型街道,导致在街道空间中的封闭连续感慢慢消失。
古时的韩城为了防御外敌,修筑起高达的城墙,城内城外有着明显的界限划分,区分着城市与乡村,城里的人看不见城外的景色,城外的人也被城墙牢牢的挡在了外面,城市内的整体空间形态因为城墙的存在而处于封闭的状态。
在 20 世纪 50 年代城墙被完全拆除,打破了韩城古城封闭的状态,韩城古城的空间形态开始蔓延发展。
到了 70 年代,韩城的象山煤矿和马家沟煤矿相继建立,城市形态依靠煤矿实现跳跃式发展。
1985 年以后,韩城城市总体规划确立了“新旧分离” 的发展模式,在古城北侧的塬上建立新城。
韩城市生态环境现状及保护对策根据韩城市地理生态环境,分析了韩城市生态环境现状,并提出了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政策、法规和制度等7项保护对策。
标签:林业;生态环境;现状;发展对策;韩城市韩城市地处黄河西岸,长期以来,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是国家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
水土流失最严重时期,流失面积达1333.76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面积的82.9%,年均土壤侵蚀总量321万吨。
虽然通过天然林资源保护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的实施,区域生态植被有所恢复,水土流失有所控制,但水土流失面积仍达1015.5平方公里。
特别是中部浅山沟壑区及梁山西部山体土石山区水土流失量大,中部资源开采区掠夺性开采造成的人为水土流失强度偏大,导致土地退化、耕地毁坏、河道淤积等生态问题,严重制约当地经济的发展。
1生态环境现状生物多样性面临形势1.1森林资源质量不高、分布不匀韩城市森林资源的地理分布不平衡,集中分布在西北部的雷寺庄、薛峰、芝源三大林场及桑树坪、西庄、板桥、芝阳四个镇,约占全市林地面积的71.0%,林地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西北多,东南少。
全市森林平均每公顷蓄积量为55.4立方米,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81%,林木平均净生长率仅为3.4%,为全省平均水平的70%。
森林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风固沙、森林碳汇等生态功能尚未充分发挥,森林生态系统整体功能仍然失衡。
1.2经济建设快速发展对林地保护利用的压力增大韩城市西北部山区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主要有煤、石灰石、铝铁矿、银矿和稀有金属矿。
其中煤炭资源总储量103亿吨,探明储量27亿吨,石灰石储量1.1亿吨,煤层气储量2080亿立方米,矿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但随着工业产业及经济发展进程的加快,势必对西部山区的林地保护产生较大压力,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矛盾较为突出。
1.3农田生态质量下降一是农业面源污染严重,特别是大量使用地膜,造成土壤白色污染,影响了土壤结构;二是由于开采及冶炼企业排放废渣、废水,导致局部土壤重金属污染,影响农作物生长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三是长期使用农药处理土壤和喷施作物,造成土壤农药污染;四是由于大多数农户连续多年采用旋耕机翻松土壤,造成土壤耕层变浅,影响了作物根系生长发育;五是由于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引起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降低,造成土壤肥力退化,养分失衡。
韩城古城韩城古城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是中国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韩城是中国古代史书《史记》中记载的“韩非子”的故乡,也是东周时期的著名国家韩国的起点。
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令人叹为观止。
韩城古城坐落于底商河滩地,周围环抱着青山绿水,景色如画。
整个古城呈现出东岳泰山的形状,形成一个正方形的城市格局,四面围绕着城墙。
城墙高达9米,周长4千米,以青砖砌成,雄伟壮观。
城墙上还有11个城门,是中国古代城墙中较多的城门之一。
进入韩城古城,仿佛穿越回古代。
古城内的街道呈现出古时繁华的气息,古老的建筑、石板路、青石墙,无不散发着历史的韵味。
尤其令人着迷的是,古城内有一系列的古建筑群,包括城楼、庙宇、宫殿等。
其中最著名的建筑是韩非子庙,它是为了纪念韩非子而建造的。
韩非子是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化名人,他致力于政治和法律的研究,被誉为中国古代法律学的奠基人之一。
韩非子庙建筑规模宏大,建筑风格典雅庄重,内部供奉着韩非子像,吸引着众多国内外游客前往参观。
古城内还有一座古老的庙宇——五峰寺。
五峰寺位于城南,始建于北魏时期,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寺内的佛像造型细致且工艺精湛,尤其是大雄宝殿内的八米高无梁大殿,令人叹为观止。
五峰寺还是古代文人墨客的聚集地,这里保存着许多文人的手迹和诗稿,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除了建筑群之外,古城内还有许多历史文化遗迹值得一提。
例如,韩城古城内的文庙是古代举行科举考试的地方,是历史上学子们追求理想和智慧的象征;另外,城内还有古老的商业街,可以体验到传统的手工艺品和当地特色小吃。
韩城古城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景观吸引着国内外游客的关注。
每年,成千上万的游客来到这里探索古城的神秘与魅力。
人们可以在古城内漫步,寻找古代文明的踪迹,欣赏建筑和雕塑的精美绝伦,在踏上古老的石头路时感受到一种沉静与厚重。
而且,韩城古城还经常举办一些文化活动,例如古代战国游、文化节、民俗表演等,吸引了更多人的参与。
文化旅游背景下的韩城古城保护规划策略研究古城是记录人类文明演进的活化石,保护古城具有重大的历史文化意义。
然而在现代城市发展需求和新的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下,古城逐渐成为城市发展的瓶颈环节,古城的传统空间形态和格局风貌已经难以承载新的功能。
古城必须在被赋予新职能的前提下才能兼顾保护与发展,而文化旅游则是古城保护性更新的最佳途径。
韩城古城是第二批被国务院批准确立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全国范围内少数几个保存比较完整的古城之一。
虽然韩城拥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并且占据着陕西省东大门的绝佳地理位置,其所面临的问题也是众多中小城镇普遍面临的问题——城市缺乏特殊性,在区域中失去竞争力。
韩城在近20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工业为主文化为辅的现象,古城由于“新旧分离”的规划理念而被抛弃于中心城区之外,古城也由于功能的缺失而日渐衰败。
那么如何在保护古城的前提下发展文化旅游,以及如何在发展文化旅游的背景下完成城市更新就成了韩城古城价值提升的关键问题。
笔者实习期间有幸在屈培青教授的带领下,参与到了《韩城古城修建性改造保护规划》的编制过程中,并结合设计团队的古城保护规划课题展开研究。
本文以韩城古城的保护规划为研究对象。
首先,对文化旅游和古城保护性更新的概念以及相关政策进行研究,并对国内外的文化旅游发展现状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手段进行综合评述,作为本文的理论基础。
其次,对韩城古城的历史文化、格局变迁、建筑风貌、区域地位、产业构成、社会背景进行综合评述,并对韩城古城的文化旅游市场竞争、资源利用、客源需求进行归纳整理,以及对古城的规划历程、城市结构、商业环境、公共空间形态、建筑单元现状进行踏勘研究,提出韩城在省域竞争和文化旅游开发市场中所迫切面临的具体问题。
而后,对与韩城有相似处境的城市进行对比研究,探寻适用于韩城的协调区域关系、发掘城市自身特殊性以及建筑保护延续的有效途径。
并且通过实地踏勘和项目调研,深入分析阆中、平遥、镇远、成都、苏州的文化旅游产品成功案例,从区域、城市、建筑三个层面进行研究,在现有条件下发掘韩城古城核心竞争力和相应的保护策略。
城市建筑建筑空间 2019年4月第16卷总第317期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13韩城古城公共空间尺度特征研究秦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陕西西安 710000)摘要:韩城古城是一座具有深厚文化价值的历史古城,有着独特的城市风貌、多样的街区形态和丰富的文化遗存。
韩城古城中的公共空间是形成韩城古城空间形态的重要部分,也是古城更新和保护的关键。
本文通过对韩城古城中街道空间、公共建筑院落空间和景观广场空间三种类型的公共空间的研究,总结梳理古城中的公共空间尺度特点,并为古城的保护和更新提供建议和策略。
关键词:韩城;公共空间;尺度分析;更新保护[中图分类号] TU984.114[文献标识码] AResearch on Public Space Scale of Hancheng Ancient CityQin Huan(School of Architecture,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Xi’an Shaanxi 710000, China)Abstract: H ancheng is a well-preserved traditional historical cities in China with rich cultural value. It has extremely high research andprotection value because of its unique city character, diverse block forms and rich historical relics. The public space is an important part forming the spatial form of the ancient city, and also the key to the renewal and protection of the ancient city. This paper mainly studies the street space, the courtyards of the public buildings and the landscape in the city,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ublic space scale, and provides suggestions and strategies for the protection and renewal of the ancient city.Key words: Hancheng; public space; scale analysis ;renewal and protection1韩城古城概况韩城古城是全国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极高的文化价值和众多的人文景观。
浅析如何提高利用文物的展示展览水平——以陕西省韩城市为例摘要:韩城古建筑本身呈现出的体量小、级别低、分布广等特点,在长期的文物保护利用中,这些特点又造成古建筑文物利用展示展览的不充分,针对当下展示展览的不足,通过对韩城古建筑的分布特点、存在问题的浅析,提出几点粗浅思考,以提高利用文物展示展览水平。
关键词:韩城;古建筑;展示展览韩城作为古建筑文物大市,辖区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处,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3处,并且绝大多数为古建筑类型,宋元明清古建筑遗存丰富。
宋代建筑有司马迁祠大殿;金代建筑有天圆寺献殿;元代建筑能够确定年代的元代建筑就有17处之多,占陕西省元代建筑的80%以上;明清建筑以明清一条街及古民居、党家村古建筑群为代表。
文物陈列展示是沟通历史与现实、知识与公众、文物与社会的主要桥梁,是让文物活起来并融入民众生活的重要途径。
韩城古建筑本身的一些特点,在长期的文物保护利用中,这些特点又造成古建筑文物利用展示展览的不充分,针对当下展示展览的不足,提出几点思考以提高利用文物展示展览水平。
一、韩城古建筑的分布功能特点(一)金、元建筑主要以宗教和祭祀为主,明清主要以古民居居住类为代表。
以天圆寺、金塔、普照寺、三清殿等寺观建筑,教育及宗教功能已经临近丧失;法王庙、玉皇后土庙、禹王庙、孝义关帝庙等则以祭祀为主,祭祀类建筑由于时代变迁,已经失去原来功能。
而明清建筑除过党家村古建筑群及明清一条街民居群比较集中且保护比较好以外,其他村镇有价值的民居现存数量少,分布散,且大多数为私人所有,展览利用一直处于空白[1]。
(二)古建筑分布不集中,以村为单位居多,建筑体量小。
大多数为献殿、正殿两座为一组建筑,比如西原村天圆寺(仅存献殿)、西原村玉皇后土庙、杨村玉皇庙、陈村高神殿、下甘谷玉皇庙(仅存正殿)、昝村禹王庙、梁带村禹王庙(仅存正殿)、王带村禹王庙(仅存献殿)、史带村禹王庙(仅存献殿)、周原村大禹庙等。
这些庙宇建筑形制几乎都为三开间、四椽袱、悬山顶。
新旧分离,“分”而“不离”——对韩城未来城市发展的思考张明辉黄明华【摘要】在快速城市化的今天,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历史文化名城却面临着保护和发展的双重压力。
在这种背景下,“新旧分离”的保护模式应运而生。
但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盈千累万且千变万化,部分城市在采用新旧分离后,古城却遭到了的破坏,并严重制约了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
在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过程中,如何进行新旧分离来实现城市的良性发展,是一个十分紧迫而又现实的问题。
本文以韩城市为研究实例,从历史文化名城的新旧分离的视角入手,通过对韩城功能、结构、形态进行分析,反思古城衰败的症结,进一步提出未来韩城发展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新旧分离;功能;结构;形态1.问题的提出韩城市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韩城古城更是被世人喻为古城活化石,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为了更好的保护和发展古城,韩城城市总体规划提出“新旧分离”的规划方法,另辟新址,发展新城。
但随着近年来韩城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中心逐渐向新城转移,导致新城在蓬勃发展的同时,古城却在不断的没落。
韩城整个城市发展在新旧分离后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1.1老城区功能多样性丧失,不断衰落上千年来,韩城城市一直以老城为发展载体,但是随着“新旧分离”规划方法的实施,城市采取了跳出老城建新城的发展模式,形成了以新城为主体的总体布局,城市整体空间结构发生了巨变,伴随而来的是城市功能结构的变化,新城区功能多样,并发展良好,相比之下,老城区内仅剩下居住及少量的商业职能,且都发展落后。
具体表现为:首先,韩城总体规划在采用新旧分离的模式后,将古城所在的政府机关、文化设施、金融机构、商业中心等具有城市重要机能的单位相继搬迁至新城,古城仅剩下居住以及少量商业职能,同时由于老城缺乏公共服务设施以及文化活动场所等,居住条件日益落后,无法适应现代生活得需要,使得老城成为图1 俯瞰古城经济能力低、无力搬迁的居民的聚居地,老城活力下降(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