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预防肝癌前病变的研究进展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5
中医科研课题范文大全篇一:《探究中药对肝癌的防治作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生病的机率也在不断上升,特别是癌症这一类疾病,已经成为了影响人们健康的重要原因之一。
肝癌作为常见的癌症之一,已经日益严重,造成了不少人的死亡。
因此,对肝癌进行治疗、预防已经成为了中医学科研的重要领域之一。
本次研究的重点是研究中药对肝癌的防治作用,希望通过科学实验的方法,发现有效防治肝癌的中药。
研究方法本次研究采用了两组实验,一组是对照组,一组是实验组。
对照组在配制的浸提液中加入了生理盐水,实验组分别加入了不同的中药,筛选出对肝癌细胞有明显抑制或促进作用的中药。
实验中,我们将肝癌细胞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加入不同的配制液体,然后进行细胞培养,观察和比较两组细胞的生长状况。
结果显示,加入中药的实验组肝癌细胞的生长速度明显受到抑制。
研究结果通过实验,我们发现了几种对肝癌具有显著抑制作用的中药。
其中,生姜对肝癌细胞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因为生姜中含有很多生物活性成分,这些成分可以促进肝脏解毒,并且具有一定的抗癌作用;当归被认为具有养血活血的功效,可以促进身体营养吸收和新陈代谢,增强身体免疫力,也能使用在肝癌的治疗中;山楂被认为可以降低肝脏中脂肪和胆固醇的含量,降低肝脏负担,同样可以使用在肝癌治疗中。
此外,还有一些中药物质,比如黄芪、金银花等,对肝癌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结论通过对肝癌抑制作用中药的实验研究,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中药对肝癌具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这些中药在临床上被广泛使用,并且表现出完全肯定的疗效。
中药疗法可以用作肝癌现代治疗的补充措施,通过中药防治持续加强,有望更好地保护人们的身体。
相关研究成果被发表在科技论文上,可供医药科研人员和临床医生参考和借鉴。
篇二:《中药对营养不良的防治作用实验》营养不良是指由于饮食不足造成的身体营养状况不良的一种疾病。
由于各种原因,营养不良的患者日益增多,成为全球性的医疗问题。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一种医疗方式,根据其理论特点,通过中药调理身体,来达到调理身体健康的目的。
中医药在治疗肿瘤方面有何新进展肿瘤,一直以来都是人类健康的重大威胁。
在与肿瘤的斗争中,医学领域不断探索着各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近年来,中医药在肿瘤治疗方面展现出了令人瞩目的新进展,为肿瘤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中医药治疗肿瘤有着悠久的历史,其理论和实践经验经过了长期的积累和传承。
传统的中医药治疗肿瘤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气血脏腑功能,来达到抑制肿瘤生长、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期的目的。
在现代医学的研究中,中医药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机制逐渐被揭示。
一些中药成分被发现具有直接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等作用。
例如,紫杉醇是从红豆杉中提取的一种天然化合物,已成为临床上广泛应用的抗肿瘤药物。
此外,一些中药复方制剂也通过多靶点、多途径的协同作用发挥抗肿瘤效果。
中医药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形式多种多样。
中药汤剂是最常见的剂型,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进行辨证开方,调配个性化的药物组合。
除了汤剂,还有中药丸剂、散剂、膏剂等剂型,方便患者服用。
针灸作为中医的特色疗法之一,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人体的气血经络,缓解肿瘤患者的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提高免疫力。
此外,中药外敷、中药灌肠等外治法在肿瘤治疗中也有一定的应用。
近年来,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的结合成为肿瘤治疗的新趋势。
在肿瘤的综合治疗中,中医药可以与手术、放疗、化疗等常规治疗方法相结合,发挥协同增效、减轻不良反应的作用。
例如,在手术后,患者往往身体虚弱,气血不足,中医药可以通过调理脾胃、益气养血,促进身体的恢复,提高机体的免疫力,预防肿瘤的复发和转移。
在放化疗期间,患者常常会出现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等不良反应,中医药可以通过健脾和胃、补肾生髓等方法,减轻这些不良反应,提高患者对治疗的耐受性。
临床研究也为中医药治疗肿瘤的有效性提供了证据。
一些研究表明,中医药在治疗肺癌、胃癌、肝癌、乳腺癌等常见肿瘤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
中医药防治癌症复发转移论文:中医药防治癌症复发转移的临床研究【摘要】癌症是一类常见多发的要挟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
当前手术、放疗、化疗为要紧医治手腕。
但医治后五年生存率还不令人中意,复发和转移仍是常见的致死缘故。
因此增强中医药防治癌复发转移的临床研究,巩固提高术后、放疗、化疗的远期疗效是超级重要的。
本文通过对术后,放疗和化疗后的500例恶性肿瘤的分析,按karnnofsky分级标准,全数病例均达80分以上。
三年存活率156例,五年存活率160例,十年存活率85例,十五年存活率48例,二十年存活率39例,25年以上存活率12例。
中医学整体观以为复发和转移的要紧病机为脾肾阴阳两亏,正气内虚。
提出了临床辨证与辨病结合,扶正与祛邪并用,扶正不助邪,祛邪不伤正,留人治病的医治大法,而其重点在扶脾补肾,从治痰、化瘀、解毒入手,内治外消结合,挑选出扶脾补肾的中药(人参、黄芪、绞股蓝、白术、茯苓、山药、熟地、枸杞子、山萸肉、补骨脂、仙灵脾、女贞子等)和补气养阴方药(西洋参、沙参、白芍、麦冬、元参、黄精、石斛、花粉、首乌、生地、元肉、知母、龟板等)并结合临床辨证选加活血化瘀、化痰软坚、消肿散结、清热解毒的中草药。
最后指出癌症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失望、恐惧心理,医师必需做细致的说明工作,既治病又要治心。
临床上多数癌症病人常由于发觉晚、确诊晚、医治晚而延误了最正确医治机会。
因此对通过手术、放疗、化疗后的患者,如何继续医治,排除后遗症,预防和操纵复发与转移,对提高手术,放疗及化疗后癌症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存活率具有重要意义。
笔者从事中医中药医治中晚期癌症临床研究中,对手术、放疗及化疗后的大量癌症患者,不管是对已复发转移或尚未复发转移的病例,均以中医中药医治,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疗效。
专门是对手术、放疗及化疗尚未复发转移的患者,继续进行中医药医治,成效尤其中意。
现将资料比较完整的500例,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术后,放疗和化疗后恶性肿瘤500例中,男性286例、女性214例,年龄最小14岁,最大86岁。
中医药应用于肝癌治疗的研究现状肝癌是一种恶性肿瘤,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并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重点关注对象。
中医药在肝癌治疗中的应用已逐渐受到科学界的重视,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
本文将探讨中医药应用于肝癌治疗的研究现状,并给出一些相关临床案例。
一、中医药在肝癌治疗中的药物研究中医药在肝癌治疗中使用的药物包括中成药和中药注射剂。
其中使用最广泛的中成药有复方丹参片、鳖甲软膏等,可以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促进免疫系统功能等途径发挥治疗作用。
中药注射剂方面,常用的有三七注射液、青霉素钠盐溶液等,这些药物能够抗菌、抗炎、抗肿瘤等作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轻患者的症状。
二、中医药在肝癌治疗中的辅助疗效研究除了直接应用于肝癌治疗的药物,中医药还可用于辅助疗效。
例如,中医药可以通过促进患者的身体康复、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等方式,提高肝癌患者的治疗效果。
同时,中医药还可以减轻患者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改善患者的耐药性,提高患者对传统治疗的耐受性。
三、中医药在肝癌预防研究中的应用除了在肝癌治疗中的应用,中医药在肝癌预防方面也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中医药可以通过调节机体内环境,增强机体的抵抗力,阻止肝癌的发生和发展。
例如,一些中药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对肝癌的抵抗能力。
此外,中医药还可以通过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作用,减少人体内肿瘤发生的几率。
四、临床案例分析在实际临床中,中医药应用于肝癌治疗的案例也是比较丰富的。
例如,有报道称使用中药抗肿瘤注射液治疗肝癌患者的疗效不错,能够减轻患者的疼痛和不适,并且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另外,有报道称服用复方丹参片的肝癌患者在手术治疗后的恢复过程中,出血情况明显减少,术后恢复较快。
综上所述,中医药应用于肝癌治疗的研究现状表明,中医药在肝癌治疗中具备一定的潜力和应用前景。
然而,需要强调的是,中医药在肝癌治疗中的应用仍需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目前尚缺乏大规模的临床试验和相关的机制研究。
★林小林1 唐林1 陈宝贵2(1.天津中医药大学 津 301700)[摘要]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有效控制肿瘤,中医药治疗肝癌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关键词]原发性肝癌;中医药治疗中图分类号:R273 文献标识码:A通信作者:陈宝贵,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E-mail :****************。
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简称肝癌,是肝细胞和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发生恶变引发的恶性肿瘤,常为慢性肝病和肝硬化的并发症,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尤与乙肝病毒(HBV)和丙肝病毒(HCV)的慢性感染有关[1]。
根据2015年中国恶性肿瘤病发的统计结果,肝癌的发病率位居第四,死亡率位居第三[2]。
本病发病率男女之比为5∶1。
目前,肝癌的治疗手段主要有:(1)手术治疗(手术切除或肝移植);(2)局部治疗:①经皮穿刺瘤内注射无水乙醇(PEI);②射频消融术(RF);③经皮肝动脉插管栓塞化疗(TACE);(3)生物治疗(分子靶向药物治疗、免疫治疗、基因治疗);(4)放疗和系统化疗;(5)中医药治疗等。
尽管新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不断涌现,但是肝癌起病隐匿,早期缺乏典型症状;临床症状明显者,病情大多已进入中晚期。
因此,要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就必须重视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尤其是个体化治疗。
肿瘤发展进程中需要多学科协作[3](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综合治疗模式的参与管理。
恶性肿瘤的治疗不再仅着眼于单纯消除瘤体,而是有计划、合理地应用各种综合治疗手段,以期达到最大限度控制肿瘤,提高治愈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期的目的;这与中医“整体观念”“调和阴阳”“以人为本”“扶正祛邪”等理念相类。
作为多学科协作治疗中的重要一员,中医家在传统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对肝癌的病因病机进行了更深入的探索。
中医药防治肝癌术后复发转移的研究进展摘要:肝癌术后确实会出现复发和转移的情况,肝癌的复发和转移,影响了病人的疗效以及导致病人长期生存受到了影响,肝癌切除手术后临床复发转移的发现途径和治疗原则,基本上与肝癌相似,所以说术后要定期和长期地做随访。
近些年来在中医方面,中医药对于肝癌的防治研究取得了明显进展。
有研究显示采用中医药治疗可以通过对细胞增殖进行抑制,诱导细胞死亡,抑制其迁徙等作用,防止肝癌的复发,能够有效地延长病人的生存期限。
而且中医药防治肝癌复发转移有多途径以及多靶点等优势。
本次研究首先分析了肝癌术后复发转移的原因,之后探讨了中医药防治肝癌术后复发转移的措施,旨在为相关研究学者提供参考作用。
关键词:中医药;肝癌术后复发转移;研究;进展肝癌所说的是一种原发的肝细胞肝癌,它是一个全球常见的癌症,发病率不同的地区有很大的差别,大多数病例都是在发展中国家,我国是原发性肝癌的高发区,在我国发病率在整体人群中,大概也能够排到第四位。
男性的肝癌发病率是第三位,女性可能是第五位[1-2]。
进行手术治疗是肝癌的重要治疗手段,但是在术后的复发以及转移依然是当前临床中重要的问题,中医药在防治肝癌术后复发转移中具有重要意义。
1.肝癌术后复发转移的原因在肝癌手术切除之前,患者病灶部位可能就已经有微小的扩散和转移情况,只是术前检查没有发现,所以手术过程当中不能够将其进行切除,术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癌细胞增多、肿瘤体积增加从而出现复发。
肝癌一般都会有基础性的肝脏疾病,伴随有严重的肝功能损伤,所以,一旦一个地方发生癌变,在其他的部位也可能会有癌细胞存在,在没有完全切除肝脏的情况下,术后就很有可能有原发部位以及其他部位的复发。
跟自身有关系:如果是身体免疫功能低下,有些癌细胞可能没有办法完全被消灭,也会留下幼年癌细胞,身体较弱时就会大量繁殖,才会引起复发现象。
细胞的繁殖能力和生长能力非常强,算是通过放疗和化疗控制,会向身体周围器官侵袭。
中医药预防肝癌前病变的研究进展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其预后主要在于能否及早发现、及早有效治疗,癌前病变则是指一类具有癌变倾向,但不一定演变成癌的病变。
包括肝硬化、腺瘤样增生及肝细胞不典型增生三大类在内的变异均属于癌变前身。
肝癌前病变在肝癌发生和演变过程中具有特殊意义,而且是近年来肝癌研究的热点话题,从中医药角度探讨肝癌前病变的病因病机及预防措施。
本文现就近年来的相关文献综述如下。
标签:肝癌;肝癌前病变;中医药;病因病机;预防肝癌癌前病变指的是在病理过程中容易发生癌变的异常肝组织。
其病变过程所需时间长,发病机制定义模糊,因而临床诊断难度也相对较大。
在慢性肝病的进展过程中如若出现肝小多角细胞增生、肝细胞不典型增生或腺瘤样增生等变异肝细胞,则癌变的几率也将明显升高,这些异型的组织均在我们要讨论的癌前病变范围内。
1祖国医学对肝癌癌前病变的阐述癌前病变是导致肝癌最终发生的一个重要环节,中医对其虽未直接定论,但就其表现的临床当属于”积聚”、”症瘕”、”黄疸”等范畴,古代医者对肝癌的预防较为重视,因此有诸多著作阐述本病的病因及其演变过程,对后世的研究有重大的价值并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因而我们不能轻视中医药在预防癌变过程中的重要性。
2祖国医学对其产生及演变过程的认识肝癌前病变在肝癌最终形成的过程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两者可谓具备相同的病因病机,从内、外因两方面分析,内因主要由饮食不当导致脾胃内伤,运化失调;或情志抑郁不舒,气机郁滞令肝失疏泄;或其他各种原因导致的脏腑功能亏虚;外因则由湿、热、毒、瘀、痰等实邪内侵肝胆脾胃。
致人体脏腑功能紊乱,引发气血运行不畅或毒、瘀、痰等实邪互结于肝最终导致癌病形成。
3肝癌癌前病变产生的原理3.1基因表达方面在一项关于肝恶性肿瘤的研究中发现,当前被证实关于肝癌突变后表达异于正常的肿瘤抑制基因有:Dnase、IGF2R、p16及p53 等。
此外,关于异常DNA甲基化的论证也得到了确实。
据报道,缺失于不同位置的肝癌染色体于肿瘤发生早期的不良结节中即可发生[1]。
从肝癌病变理论中可以看出,受活化的细胞基因和病毒基因组中有转化活性的癌基因两方面共同操纵方能成为转化成恶性肿瘤的必要条件。
3.2病理学基础肝细胞不典型增生是多数肝癌癌前病变的相同点。
在肝硬化病变过程中若出现的腺瘤样增生,我们即可定义其为肝癌癌前病变。
从病理形态学分析,这类型的增生大结节具有多样化表现的结构,其异型表现在于大、小两种不同细胞的不典型增生或细胞浆的双染性及嗜酸性的增强等。
3.2.1腺瘤样增生AH是在肝硬化的病变基础上出现的结节性改变,其体积明显大于周围硬化结节的大小。
但暂无明确的大小定义标准。
目前已知的有”普通型腺瘤样增生”和”不典型腺瘤样增生”两大分型。
普通型腺瘤样增生具有相对增大的结节性病变,对其附近肝实质有挤压倾向,但边界清楚,细胞形态及组织结构尚可正常,结节内有大细胞性改变或透明细胞灶等表现。
但此种类型的增生结节已被明确排除在肝细胞性肝癌的癌前病变范围内[2]。
不典型腺瘤样增生是指具备相对完整的组织结构及具有异型性的细胞形态,通常病变中细胞的不典型增生主要是小细胞性的改变。
病变程度不同,因而在轻重区分上亦有所差别,除细胞的密度轻微改变及不常见的脂肪变性、SCC外,其余基本不异于正常。
而重度的不典型腺瘤样增生则相反,在组织形态及排列、内部胞核等方面与正常结构相比均大相径庭。
3.2.2变异肝细胞灶/结节变异肝细胞灶是指硬化肝实质中,成熟肝细胞在细胞学和细胞化学表型发生显著变异而形成的局部病灶,它记载了在病变发展中,肝细胞逐渐异常的整个过程。
变异肝细胞灶可逐渐长成为明显的结节性病兆从而形成变异肝细胞结节,并且发生肝细胞性肝癌风险性也增高。
变异肝细胞灶通常在一个肝小叶内呈局灶性分布,由数十个细胞逐渐占据大部分肝小叶,偶而可累及一个以上肝小叶。
这种病灶由多种不同形态的异型细胞组成,并具有充分不稳定性及异质性两大特点[3]。
3.3肝癌癌前病变产生的原因肝癌癌前病变形成的原因尚不明确,但遗传及环境因素与其发生密切相关。
又以环境因素为甚,包括感染乙肝病毒、长期酗酒、黄曲霉素等多种因素在内,其中感染HBV和HCV 是肿瘤最终形成的最重要部分。
Luo等[4]查阅相关文献并运用meta分析针对我国过去近20年来肝癌诱因的研究结果提示:诱发肝癌的危险因素OR 值分别是:肝硬化:11.97,HBV:11.34,HCV:4.28,肝癌家族史(可能是未明确的HBV感染):3.49,个性抑郁:3.07,情绪不稳定:2.20,饮酒:1.88,进食霉变食物:1.87,黄曲霉素:1.80,饮用沟塘水:1.77。
3.3.1肝炎病毒与肝癌前病变的相关性乙肝病毒感染导致癌变的机制尚未明确。
在AST、ALT等相关指标正常的乙肝携带者中仍有一定程度的肝脏损伤证据,不排除恶化成为肝硬化甚至癌变的可能[5]。
综合当前研究证实,对肝硬化及肝癌预后转归情况的评价起充分绝对作用的监测指标既是HBVDNA水平[6]。
3.3.2与肝癌前病变相关的肝纤维化肝纤维化不仅是癌前病变病理学改变的一种形式,更是从肝硬化转化至肝癌的最先基础。
目前针对肝癌发病前后其附近的微生态环境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包括细胞外基质、肝癌细胞、宿主细胞及不典型增生结节等各自孤立及相互间的作用影响。
与肝细胞发生癌变关系最为密切的当属细胞外基质,肿瘤细胞在分泌不同的因子过程中更能趋化细胞外基质,这就充分显示,在肝硬化病变过程中,这类细胞能进行分裂、成长和繁衍,予以证实细胞外基质与正常细胞发生癌变关系密切。
3.3.3酒精及霉菌毒素摄入的癌变因素过度饮酒无疑将增加原发性肝肿瘤的患病率,酒精在乙肝及丙肝病毒感染者身上有明显的促癌作用。
包括掺杂在酒内的氨基甲酸乙酯、石棉、亚硝胺化合物及其代谢产物乙醛在内的多种物质,均为诱发癌变的重要物质。
流行病学显示,不饮酒人群在肝癌的发病率中明显低于饮酒组,在嗜酒年限长合并乙肝病毒感染,这类型人群的患病率更高[7]。
4中医药对癌变的防治优势及不足中药在防治肿瘤方面,作用不可小觑,但因为种植不当或环境污染等多种因素影响,导致其在抗肿瘤,防治癌变过程中效果大大降低,甚则自身也可能成为致癌物,加上复方工作机理表达的复杂性,皆影响了群众的普遍认可及本该有的疗效。
4.1对病因的治疗目前使用中医药对HBV、HCV进行治疗的过程,实则是增强免疫的过程。
中医药毒副作用低,它通过提高个体免疫从根本上延长病毒性肝炎向肝硬化的转变,很大程度的阻止正常细胞的癌变。
4.2 对病理基础的治疗根据当前研究显示:中医药能通过对细胞外基质的抑制及降解等多方面的干扰因素,有效控制肝纤维化及肝硬化的疾病进展,对其治疗、预后及防止癌变过程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4.3对癌前病变已发生和防治其癌变的治疗已明确的癌前病变患者,除小部分自身癌基因及抑癌基因的改变外,大部分仅表现为大结节性改变的形成。
中药通过调节癌基因及抑癌基因两方面的平衡,达到稳定或部分缩小大结节的作用,从而阻止病情进展甚至恶化,是把病变过程稳定在某个阶段的一种生存状态。
5中医药关于预防癌前病变机理的研究5.1关于抑制作用的研究通过实验论证,中药能有效抑制多种危险致癌物质,控制其诱发并演变成为肝癌癌前期病变过程起积极作用,进而延缓或阻断了肝癌的最终形成。
吴万垠[8]通过对HBV转基因小白鼠给汤剂灌服并配合AFB1,测定不同小白鼠7个时相肝脏加成物浓度,结果显示,经灌注后的白鼠加成物水平明显要低,在24 h 时相使其降至接近正常的水平,这在很大程度上论证了该方是通过消除致癌物而达到治疗效果的。
龙爱华[9]则论证了合剂在诱发肿瘤方面的抑制意义,通过保护肝脏,降低血清AKP等相关指标达到抑癌作用。
5.2关于免疫调节及增强方面的研究以细胞免疫为主的免疫网在各个环节中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及紊乱是肝癌患者免疫状况的共性。
通过提高患者免疫功能,激发其抗肿瘤免疫效应,以阻止肿瘤的生长、播散和复发,是中医药抗肿瘤作用的机制之一。
韩克起[10]研究了扶正抗癌方对大鼠移植性肝癌红细胞免疫功能及IL-2 水平的影响,发现FAP 能显著提高RBC-C3b RR,降低RBC-ICRR,促进IL-2产生,其抗肿瘤作用可能与此有关。
6结论就当前研究癌前病变的进展而言,仍存在较多实际问题。
传统的中医药预防肝癌癌前病变的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中医药预防肝癌前病变机理的研究仍不是很成熟。
肝癌早期症状往往不明显,因此重视平时身体的任何不适,加强普查工作对肝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也是重要的防治手段。
增强抗癌意识,定期检查。
积极接种乙肝疫苗。
既病之后,要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起居有节,调畅情志,进食易于消化而富于营养的食物,适当参加体质锻炼有助于本病的治疗。
参考文献:[1]Yeh SH,Chen PJ,Shau WY,et al. Chromosomal allelic imbalance evolving from liver cirrhosis to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J].Gastroenterology,2001,121:699.[2]Libbrecht L,Desmet V,Roskams T.Preneoplastic lesions in human hepatocarcinogenesis [J]. Liver Int,2005,25(1):16- 27.[3]苏勤.人肝细胞癌的癌前病变[J].诊断病理学杂志,2003,10(2):115.[4]Luo RH,Zhao ZX,ZhouXY,et a. l Risk factors f or p primary liver carcinoma in Chinese population[J] . World JG astroentero,l2005,11(28):4431 - 4434.[5]LaiM,Hyatt B J,Nasser I,et al.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persistently normal ALT in chronic hepat it is B infection [J]. J H epatol,2007,47 (6):760 - 767.[6]Ch en CJ,Yang H I,Su J,et al. Risk of hepatocel lunar carcinoma acrossa biological gradient of serum hepat it is B virus DNA Level [J]. J AMA,2006,295 (1):65- 73.[7]刘力群.长期饮酒与乙肝、肝硬化、肝癌发病的临床分析[J].中国急救医学,2000,20(8):481.[8]吴万垠,励雁峰,宋明志,等.健脾益气方对HBV转基因小鼠肝脏AFB1-DNA加成物水平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1997,38(8):497-498.[9]龙爱华,苏立稳,聂广.蚤莲合剂对大鼠肝癌前病变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1999,5(1):19-20.[10]韩克起,鲍利霞,黄传继.扶正抗癌方对大鼠移植性肝癌红细胞黏附功能及IL-水平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0,10(1):28-29.编辑/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