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机构与人员解读
- 格式:ppt
- 大小:320.50 KB
- 文档页数:96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和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附录(征求意见稿)第一章范围第一条(定义)本附录所指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和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以下称特殊管理药品)是依据《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条例》列入麻醉药品、精神药品以及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品种目录的药品。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附录是现行《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及相关附录的补充。
适用于特殊管理药品的化学合成、植物提取、制剂制备等供应链安全管理、生产管理和质量控制。
第三条(扩展范围)涉及特殊管理药品供应链安全管理、生产管理和质量控制的下列情形按照本附录执行。
(一)与研制现场核查、生产现场检查相关的特殊管理药品样品试制或批量生产;(二)以特殊管理药品为原料生产普通药品原料药的;(三)以特殊管理药品为原料生产复方制剂的;(四)以麻醉药品药用原植物为原料生产提取物的;(五)含麻黄碱复方制剂的发运销售管理。
第二章原则第四条(基本要求)企业应当依据风险管理原则,建立特殊管理药品供应链安全管理体系,采取与安全风险相适应的人员、设施、程序和技术等综合措施,并将供应链安全管理综合措施系统地贯彻到物料采购、研制、生产管理、质量控制、产品贮存、放行、发运销售与召回的全过程中,以防止特殊管理药品和特殊活性物质丢失或流入非法渠道。
第五条(特殊管理要求)特殊管理药品供应链安全管理、生产管理和质量控制特殊要求:(一)应当明确与特殊管理药品供应链安全管理相关机构与人员的责任,并采取适宜的安全风险防控措施;(二)特殊管理药品生产厂房与设施、设备,应当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供应链安全管理风险以及产品污染和交叉污染风险;(三)特殊管理药品供应链安全管理、生产管理和质量控制,应当遵循“双人操作、双人复核”原则,管理过程有记录并可追溯;(四)应当定期回顾特殊管理药品供应链安全管理数据,并验证预防纠正措施的有效性。
第三章机构与人员第六条(企业法定代表人及安全管理受权人制度)企业法定代表人是特殊管理药品供应链安全管理第一责任人,负责建立企业供应链安全管理体系和安全管理受权人制度。
内部审计机构与内部审计人员内部审计机构与内部审计人员是承担内部审计任务、履行内部审计职责的主体。
随着内部审计职业发展, 现代内部审计理念赋予内部审计主体以更多的责任和期望, 增加价值的目标选择要求我们关注内部审计机构的规模和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
为此, 本章重点把113(即1个案例即根据案例资料分析该企业当前的内部审计机构设置模式、特点及有哪些内部审计模式可推荐;1个简答即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的基本原则;3个论述即内部审计组织机构设置的主要模式及其特点, 内部审计机构内置的主要形式及其优缺点;内部审计人员在办理审计事项时, 应坚持哪些立场)。
第一节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与选择一、一个简要的分析框架内部审计诞生在传统企业, 并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逐渐走进组织治理结构, 与董事会、高管层、外部审计一道, 成为组织治理的“四大基石”之一。
内部审计的本质是基于受托责任的管理控制, 它产生于组织的自我需求。
二、内部审计模式及主要类型(一)单一法人企业内部审计模式下面分述这五种具体模式的优点与不足: 【论】1. 隶属于高管层高管层是公司的最高管理人员, 拥有专业的管理知识和经验, 熟知企业的日常经营业务, 对公司的最高决策机构——董事会负责。
这种模式下, 内部审计机构根据高管层的要求开展工作, 并将审计结果直接向其报告, 有利于及时、快捷地为经营管理者提供决策建议, 直接为日常经营决策服务, 在公司内部控制体系中更好地发挥确认与咨询职能, 有利于企业管理人员根据审计结果采取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措施。
内部审计机构是组织内的一个组成部分, 总经理下属部门的很多活动是在其授意下进行的, 内部审计机构对这些部门的检查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阻碍, 内部审计机构只能从事日常的内部审计工作, 难于对本级公司的财务和总经理的经济责任、业绩等进行独立、有效的评价和监督, 对总经理的经济责任缺乏审计监督, 在高度敏感的问题上, 不能很好地保持独立性和客观性, 使得审计范围相对窄小, 审计工作受到一定限制。
教育部发布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办法自2021年3月1日起,教育部正式发布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办法,旨在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的运营和管理,保障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安全教育。
该管理办法对校外培训机构的资质审核、课程设置、师资队伍、收费标准等方面进行了明确的要求。
以下是对该办法的详细解读:第一章:总则本章主要对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办法的目的、适用范围和基本原则进行了规定。
其中明确指出,校外培训机构应当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遵循教育规律,积极配合学校开展各项教育教学工作。
第二章:机构设置和资质审核校外培训机构在设立前应按照规定向教育主管部门申请,提交相关申请材料,并通过资质审核后方可开展培训活动。
资质审核的要求包括机构资质、场所设施、安全保障、师资队伍等方面的综合评估。
第三章: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校外培训机构应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需求,合理设置课程。
教学内容应与学校教育内容衔接,有利于学生的知识扩展和能力培养。
同时,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第四章: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校外培训机构应建立健全师资队伍,确保教师具备相应学科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
要求机构对教师进行定期培训和评估,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同时,对教师的聘用和管理应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
第五章:收费管理校外培训机构的收费标准应合理、公开,并与教学质量相匹配。
机构应当向学生及其家长提供明细的收费说明,不得以任何名义强制性收取额外费用。
针对收费违规行为,教育主管部门将依法进行查处。
第六章:学生权益保护学生是校外培训机构的关键服务对象,机构应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和合法权益。
机构不得对学生进行身体伤害、虐待和歧视。
同时,机构应加强与学校的沟通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业进展和心理健康。
第七章:督查与监管教育主管部门将对校外培训机构进行定期督查和监管,重点关注机构的资质合规、教学质量和学生权益保护情况。
对于存在违规行为的机构,将依法采取相应的行政处罚措施。
美军网络空间作战联合条令第二章网络空间作战“国防部将执行积极的网络防御能力,防止入侵美国国防部网络和系统……并正在开发新的防御作战概念和计算架构,为超越目前的作战和技术范式的网络空间作战做好准备。
所有这些组件相结合,形成了国防部网络和系统的自适应的和动态的防御。
”——2011年5月《国防部网络空间作战战略》一、简介网络空间作战是使用网络空间能力,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在或通过网络空间(in or through cyberspace)实现目标。
网络空间作战是由国防部在以及利用网络空间进行的军事活动、情报活动和日常业务运营(ordinary business operation)组成。
网络空间作战的军事活动部分,是唯一由联合作战条令指导的组成部分,是本联合出版物的主要焦点。
作战指挥官(CCDRs)在和利用网络空间,使用网络空间作战,以支持军事目标。
域的重叠。
网络空间作战提升作战效能,并充分利用物理域的各种功能,来创建效应——这可能会跨越多个地理性作战指挥官的责任区。
联合部队指挥官可以配合网络空间作战而采用有些能力,或是为了促进网络空间作战能力而使用,包括电子战(EW)、电磁频谱管理、指挥与控制、ISR(情报、监视与侦察)、导航战(NAVWAR)的部分,以及一些太空任务域(space mission area)。
技术的进步已经创建了一个日益复杂的作战环境网络空间作战、太空作战和电子战可以使用部分电磁频谱,攻击目标。
它们可以与其他信息相关能力集成,成为信息作战的一部分。
网络空间作战、太空作战和电子战往往是根据特定的授权进行。
同样,网络空间作战支持的一些与信息相关的功能,如军事信息支持作战、军事欺骗和特种技术作战(special technical operation),有自己的执行审批程序。
联合部队指挥官和参谋人员必须熟悉不同的协调要求,并尽早在规划过程中提出请求,以执行,以遵守美国法律,促进有效和及时的网络空间作战。
门诊检查结果解读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与依据为了规范门诊检查结果解读的管理,提高医院服务质量,保障患者权益,依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订立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规章制度适用于医院内全部门诊部门进行的各类检查,包含但不限于试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生理检查等。
第三条定义1.门诊检查结果:指患者在门诊就诊后所进行的各类检查产生的报告结果。
2.解读:指医生对门诊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的过程。
3.管理:指医院对门诊检查结果解读过程的组织、监督和考核。
第四条基本原则1.患者利益优先,确保准确及时的检查结果解读。
2.严守医疗机密,保护患者个人隐私。
3.解读过程公开、公正、透亮,不得违法违规。
4.重视团队合作,提高解读质量和效率。
5.不绝改进和优化管理制度,适应医疗服务的发展需求。
第二章门诊检查结果解读流程第五条检查结果报告书1.质控部门负责订立标准化的检查结果报告书样本,明确填写项目、单位和参考范围等内容,保证结果书写规范全都。
2.医院全部门诊科室和试验室必需使用质控部门供应的检查结果报告书样本,不得自行订立,以确保结果的可比性和准确性。
第六条检查结果解读流程1.医院设立特地的门诊检查结果解读科室,负责组织协调门诊检查结果解读工作。
2.患者到达门诊检查结果解读科室后,由科室人员进行登记和初步核对患者身份。
3.科室人员依照排队次序布置患者进入解读区域进行解读。
4.解读人员依据患者的检查结果报告书和个人病历,进行认真解读,并与患者进行沟通和沟通。
5.解读人员应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能够对不同类型的检查结果进行准确解读。
6.解读人员对疑难或多而杂的结果应及时寻求其他专业人员的看法,确保解读结果的准确性。
7.解读人员应向患者和他们的家属解释检查结果意义、注意事项、治疗方案等,并供应必需的专业引导和建议。
第七条结果告知和记录1.解读人员应当向患者和他们的家属如实告知检查结果,做到真实、客观和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