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入海泥沙输运及沉积过程的数值模拟-精品
- 格式:doc
- 大小:42.51 KB
- 文档页数:20
夏季黄河入海泥沙的数值模拟研究计建强;汪一航;王新怡;王永刚;滕涌【期刊名称】《海洋科学》【年(卷),期】2016(040)003【摘要】We established a three-dimensional hydrodynamic and sediment coupled numerical model on the basis of FVCOM(3.1.6). The model results were validated by sea level, sea currents, and suspended sediment data, showing satisfactory agreement. A numerical study was conducted on the sediment transport process in the summer of 2007. The model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sands carried by the Yellow River were conveyed by residue currents. The sands were transported to the Laizhou Bay in the southerly and southeasterly directions and then to the middle of the Bohai Sea.%掌握黄河入海泥沙输运、沉积的规律可以为渤海沿岸经济发展的规划及环境保护管理提供理论参考。
本文基于 FVCOM(Finite-Volume Community Ocean Model)建立了三维水动力、泥沙耦合数值模式,利用实测水位、海流和悬沙资料,对模式进行了检验,模拟结果与观测符合较好。
利用该模式研究了2007年夏季丰水丰沙期黄河入海泥沙的输运过程,并对渤海悬沙空间分布特征进行数值模拟。
黄河口泥沙输运三维数值模拟Ⅱ——河口双导堤工程应用王厚杰;杨作升;李海东
【期刊名称】《泥沙研究》
【年(卷),期】2006()2
【摘要】黄河口双导堤工程是继国家“八五”攻关项目:“延长清水沟流路行水年限”完成后提出的黄河口治理的重大工程设想。
本文利用河口海岸三维数学模型(HEM-3D)对黄河口双导堤工程实施后河口高、中流量条件及低流量与东北风组合条件下的河口泥沙输送过程进行了数值计算。
对比不同方案下的计算结果发现,当河口流量控制在1 500m3/s以上时,泥沙可以经由河口双导堤顺畅入海,在潮流作用下向导堤两侧输送,这对疏通河口拦门沙并进一步稳定黄河入海流路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
在低流量与东北大风的组合条件下,河口泥沙难以通过双导堤顺畅入海,大部分的泥沙可能会在导堤内部淤积。
因此,在目前形势下如何通过水库调度保证充足的入海径流量是工程实施前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
【总页数】8页(P29-36)
【关键词】黄河口;双导堤工程;数学模型;泥沙通量;拦门沙
【作者】王厚杰;杨作升;李海东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河口海岸带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147
【相关文献】
1.黄河口泥沙异重流的数值模拟 [J], 庞重光;杨作升
2.丰水期珠江口黏性泥沙输运的三维数值模拟 [J], 朱泽南;王惠群;管卫兵;曹振轶
3.黄河钓口河口行水期泥沙输运过程的三维数值模拟 [J], 邢国攀;宋振杰;张勇;吴晓;毕乃双;王厚杰
4.黄河口泥沙输运三维数值模拟Ⅰ——黄河口切变锋 [J], 王厚杰;杨作升;毕乃双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黄河三角洲海岸冲淤及泥沙输运模型数值模拟分析王奎峰;张太平;宋新强;许国辉;尚桂勇;郑建国【摘要】黄河三角洲是陆海交界地带,陆地海洋相互作用显著,泥沙所引起的岸滩演变、港口航道的淤积、水动力环境的改变等问题比较复杂.该文采用三维HEM-3D 数值模型对黄河三角洲海域流场变化、盐度、悬浮泥沙浓度及海岸冲淤分布进行了潮流周期内的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海域的悬浮泥沙浓度分布与潮流场变化和河口泥沙输入有密切的关系,在三角洲北部受五号桩外强潮流区的影响,近岸海底的泥沙发生明显的再悬浮,并在涨潮流向南输送,含沙量达1.5 g/L左右.在三角洲南部(现行河口区域和莱州湾区域),受现行河口入海泥沙扩散的影响显著.海域年冲淤分布,在北部废弃三角洲区域,由于海洋动力作用强烈,浅水冲刷,海底侵蚀显著,形成了明显呈沿岸展布的侵蚀中心,在侵蚀中心以外,侵蚀快速减弱.在现行河口区域,以淤积为主,在羽状流扩散的控制下,泥沙入海后向南输运,至莱州湾区域逐渐减弱.数值模拟的结果与卫星遥感解译的岸线变化基本一致,效果良好.【期刊名称】《山东国土资源》【年(卷),期】2018(034)011【总页数】10页(P22-31)【关键词】三维数值模型;海域流场;悬浮泥沙;海岸冲淤;黄河三角洲【作者】王奎峰;张太平;宋新强;许国辉;尚桂勇;郑建国【作者单位】山东省地质科学研究院,国土资源部金矿成矿过程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山东省金属矿产成矿地质过程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山东济南 250013;山东大学土建与水利学院,山东济南 250061;山东省沉积成矿作用与沉积矿产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 266590;山东省地质科学研究院,国土资源部金矿成矿过程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山东省金属矿产成矿地质过程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山东济南250013;东营市国土资源局河口分局,山东东营257100;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青岛 266100;东营市公路管理局河口分局,山东东营 257200;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青岛 266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737河口是河流沉积物向海域传输的通道,河口泥沙传输过程相当复杂,河口泥沙输运过程对于研究河口陆海相互作用及近岸地质环境演化有重要的参考意义[1-2]。
黄河三角洲洪、枯季泥沙冲淤的数值模拟李谊纯 孙效功 李瑞杰 吕丹梅(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青岛266003)摘 要 本文针对黄河三角洲海岸潮间带广阔、黄河入海水沙变化剧烈、近岸及河口区水动力条件复杂的特点,建立了1个潮流作用下的平面二维动边界全沙数学模型。
动边界的处理采用窄缝法,并利用此模型对黄河三角洲洪、枯季时悬沙分布以及底床的冲淤进行了数值模拟,进而据此探讨了黄河三角洲洪、枯季的冲淤变化规律。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泥沙冲淤;数值模拟;窄缝法中图法分类号 TV 148+·1 文章编号 1001-1862(2003)02-281-06近年来,在相对于比较完备的悬移质扩散理论的基础上,泥沙输运、冲淤数值模拟的研究工作比较多,如曹祖德等[1]建立的波浪潮流共同作用下的悬沙输运模型、张东升等[2]建立的灌河口二维不平衡悬沙输运模型、白玉川等[3]的潮流波浪联合输沙模型、丁平兴等[4]建立的湛江湾全沙模型。
黄河三角洲地区海岸线曲折,潮间带广阔,动力作用十分复杂,尾闾河道摆动频繁,黄河入海沙多水少,而且来水来沙量在不同月份、不同年份变幅巨大。
以前学者对此地区进行的泥沙输运、冲淤的数值模拟大多为河口附近的入海泥沙的悬移输运模型,如曹文洪等[5]建立的黄河口海岸二维非恒定水流泥沙数学模型、孙琪等[6]建立的套儿河口动边界悬沙输运模型。
目前对大面积海域进行的模拟还不多。
黄河三角洲潮滩广阔,因而本文模型采用的是动边界模型。
另外,由于其潮滩滩面的泥沙主要以推移质由岸向海运移[7],所以本文考虑了推移质造成的输沙。
但目前尚无成熟、完善的理论公式计算推移质输沙,推移质输沙率的计算主要是采用经验、半经验公式。
本文的推移质输沙率计算参照文献[8]的公式。
1 数学模型1.1基本方程 从Navier-Stokes 方程出发,利用窄缝法推导出的二维动边界潮流模型的控制方程组为:1.1.1连续方程Z t +1F (z ) U X +1F (z ) V Y=0第33卷 第2期 2003年3月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J OU RNAL O F OCEAN UNIV ERSITY OF QINGDAO 33(2):281~286M arch ,2003 责任作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076026)和教育部重点基金项目(01109)资助收稿日期:2002-04-01;修订日期:2002-07-04李谊纯,男,1977年12月出生,硕士生。
黄河钓口河口行水期泥沙输运过程的三维数值模拟邢国攀;宋振杰;张勇;吴晓;毕乃双;王厚杰【期刊名称】《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年(卷),期】2016(36)5【摘要】由于钓口流路行水时期普遍缺乏对河口和近海的系统观测,基于1976年黄河三角洲实测水深数据和汛期水沙数据,采用EFDC三维数值模式对钓口河口泥沙沉积动力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
模型结果表明,钓口河口的羽状流和异重流的时空分布具有显著的潮周期变化特征。
受与岸线平行的涨落潮流作用,表层羽状流的侧向摆动幅度较大,河口羽状流输沙主要平行于岸线方向,跨等深线的泥沙输运受到限制。
汛期黄河入海的高浓度泥沙在钓口河口形成潜没的异重流,在底层沿河口轴线向北输运泥沙至三角洲前缘区域,泥沙输运通量比表层羽状流的输送通量高出一个数量级,且随着离岸距离的增大而呈指数形式快速衰减。
随着水深增大,单宽泥沙通量的衰减速率逐渐减小。
计算结果显示,由于汛期高浓度泥沙入海,钓口河口的异重流稳定存在,导致约75%的入海泥沙沉积在10m水深以浅的区域,25%的入海泥沙淤积在三角洲前缘外侧,异重流过程对汛期钓口河口泥沙向深水区输运和沉积具有控制作用。
数值模拟结果与前人根据水深变化揭示的三角洲冲淤分布格局一致,与钻孔的沉积记录基本吻合。
【总页数】14页(P21-34)【关键词】泥沙输运;数学模型;河口异重流;地貌响应;钓口河口【作者】邢国攀;宋振杰;张勇;吴晓;毕乃双;王厚杰【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海洋地质工程与环境效应功能实验室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736.21【相关文献】1.丰水期珠江口黏性泥沙输运的三维数值模拟 [J], 朱泽南;王惠群;管卫兵;曹振轶2.黄河河口二维泥沙有限元数学模型及应用(Ⅱ)--潮流和泥沙输运沉积过程模拟分析 [J], 李东风;张修忠;韩巧兰;程义吉;陈梅3.黄河口泥沙输运三维数值模拟Ⅰ——黄河口切变锋 [J], 王厚杰;杨作升;毕乃双4.黄河口泥沙输运三维数值模拟Ⅱ——河口双导堤工程应用 [J], 王厚杰;杨作升;李海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3年4月水 利 学 报SHUILI XUEBAO第54卷 第4期文章编号:0559-9350(2023)04-0474-12收稿日期:2022-08-07;网络首发日期:2023-03-16网络首发地址: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11.1882.TV.20230315.1030.001.html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969025);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9MS05006)作者简介:李超(1983-),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河冰水力学研究。
E-mail:nmndlc@imau.edu.cn通讯作者:冀雪飞(1997-),硕士生,主要从事河冰水力学研究。
E-mail:nmndjxf@163.com黄河头道拐段冰输移及堆积过程数值模拟李 超1,冀雪飞1,赵水霞2,HungTaoShen3(1.内蒙古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18;2.水利部牧区水利科学研究所,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20;3.DepartmentofCivilandEnvironmentalEngineering,ClarksonUniversity,PotsdamNewYork13699,USA)摘要:头道拐河段因其特殊的河道形态及地理位置而成为黄河内蒙古段最易形成冰坝的河段,研究该河段河冰输移及堆积过程是理解内蒙古段河冰过程及卡冰结坝作用机理的关键。
本文基于耦合的二维有限元水动力学模型和DPM(DiscreteParcelMethod)河冰动力学模型,模拟了黄河头道拐河段2020—2021年冬季封河过程并进行了验证,讨论了不同水力条件、上游流凌密集度及河道形态对封河过程的影响。
结果表明:相比于官牛犋弯道,河道弯曲率大、束窄程度高的什四份子弯道更易形成卡冰,且流量越小,卡冰作用越明显,冰盖向上游发展速度越快。
河道流凌密集度小于0.4时,各种流量下研究河段未发生卡冰;流凌密集度增大至0.4,表面流冰首先在弯曲率系数较大的什四份子弯道处形成卡冰,随着流凌密集度和流量的进一步增大,下潜并输移到下游的流凌也会在官牛犋弯道形成卡冰,因此,头道拐河段形成卡冰的流凌密集度临界条件为0.4。
黄河入海泥沙在渤海中悬移输送季节变化的数值研究王海龙;李国胜【期刊名称】《海洋与湖沼》【年(卷),期】2009(040)002【摘要】利用实际的风场和地形等条件,基于一个浪流耦合模型提供的动力场驱动一个悬沙输送模型,研究黄河入海泥沙在渤海中悬浮输运的季节变化特征.通过数值计算发现,69%的黄河入海泥沙最终滞留在滨海区,输往外海的泥沙占入海泥沙总量的31%,尚有4%的泥沙通过渤海海峡输往北黄海.因此,黄河口附近的悬沙含量非常高(≥1kg/m3),且其季节变化主要受到入海水沙通量多寡的影响,丰水丰沙的夏秋季最高.除黄河口外,渤海其他海域海水中悬浮体含量的平面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区性和季节性,其基本趋势是悬浮体含量随离岸距离的增加而减少,且其季节变化主要受风场时变控制.数值计算得到的悬沙输运年平均结构显示:黄河入海泥沙部分输向渤海湾南岸;而大部分泥沙向东南输向莱州湾,大量泥沙并不在此沉积,继而向东北方向输运,莱州湾只是一个向外输沙的通道.泥沙输运通量的结构与海底冲淤之间有良好的对应关系,最具典型代表性的是黄河口南北两侧涡状通量以及与之对应的泥质沉积区.【总页数】9页(P129-137)【作者】王海龙;李国胜【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6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01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731【相关文献】1.夏季黄河入海泥沙的数值模拟研究 [J], 计建强;汪一航;王新怡;王永刚;滕涌2.黄河下游泥沙输移特征对入海泥沙通量的影响 [J], 许炯心3.渤海动力对黄河入海泥沙输移的影响 [J], 吴永胜;王兆印4.黄河新入海河口演化及泥沙运移的初步研究(英文) [J], 庄克琳5.潮流对黄河入海泥沙在渤海中输运的贡献 [J], 王海龙;韩树宗;郭佩芳;李国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黄河调水调沙期间入海泥沙沉积动力过程的数值模拟曾明;孙效功;范德江【期刊名称】《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7(047)004【摘要】本文根据2007年黄河调水调沙期间黄河三角洲及其毗邻海域的水文、泥沙调查数据资料,使用Mike 3三维水沙数值模型模拟了黄河调水调沙全过程(低流量、高流量、高含沙量)入海水沙输运过程,揭示了人造洪峰下水沙扩散范围和特征,分析了泥沙入海后的沉积动力学机制.研究发现:入海淡水和表层细颗粒泥沙主要以异轻羽状流形式向外海和河口两侧沿岸扩散,中、底层粗颗粒泥沙向外海扩散非常有限,有少量向河口两侧沿岸扩散,扩散范围小于表层;河口区在涨-落、落-涨潮流转换时刻分别存在着潮流切变锋,切变锋均形成在浅水区,而后向深水区移动,切变锋的发生对泥沙向外海扩散有着明显的阻隔作用.%Based on a synthetic survey which was carried out in the Huanghe estuary and its adjacent area during the water-sediment regulation period in the summer season of 2007,the MIKE 3 numerical model was applied to the Huanghe estuary and its adjacent areas.With the model,the transportation processes of the fresh water and suspended sediment were successfully simulated in the Huanghe estuary,and their dispersal patterns in different discharge phase (Low-flow,high-flow,high sediment concentration) were analyzed carefully.The results of numerical model showed that whether the river discharge was low or high,the fresh water could disperse in the surface layer as the hypopycnal flow.When the river discharge was low,river-delivered suspended sediment dispersed towards the offshore was mainly through the hypopycnal flow;When the river discharge was high,the hypopycnal flow was also an important controlling factor for the dispersal of fine sediment,most of the coarse sediment deposited in the nearshore area of the Huanghe estuary,a small amount of coarse sediment was transported along the coastline.Two types of shear front were identified in the offshore region near the river mouth at the conversion time of tidal flow,which was formed in the shallow water,and then moved to the deep water.Sediment was transported along the coast,the offshore transportation was significant constrained.【总页数】12页(P81-92)【作者】曾明;孙效功;范德江【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100;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1;中国海洋大学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1.2;X523【相关文献】1.黄河调水调沙入海切变锋分析 [J], 徐丛亮;李金萍;谷硕;童林龙;范骏2.调水调沙对黄河下游溶解铀浓度及入海通量的影响 [J], 于臣青;江雪艳;孟春霞;隋娟娟;刘倩3.2005年黄河调水调沙期间入海泥沙扩散研究 [J], 李平;丰爱平;陈义中;陈沈良4.黄河调水调沙期间黄河入海水沙的扩散与通量 [J], 毕乃双;杨作升;王厚杰;范德江;季有俊5.黄河下游泥沙沉积汇对入海悬移质泥沙粒度的影响 [J], 许炯心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黄河兰州段河床演变及数值模拟分析黄河兰州段河床演变及数值模拟分析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流,被誉为“中华母亲河”。
河道的演变对于河流水文环境和流域生态系统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旨在研究黄河兰州段河床的演变规律,并通过数值模拟分析河床的变化趋势。
黄河兰州段位于黄河上游,主要负责承载大量的水量和泥沙。
黄河水系的特点之一是河床的高度变化较大,河床演变频繁且复杂。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黄河水文环境发生了剧变,河床的演变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
因此,研究黄河兰州段河床的演变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为了研究黄河兰州段河床演变的规律,本文采用了历史资料分析和数值模拟两种方法。
首先,我们收集了过去几十年的水文数据和河床测量资料,包括河岸线的位置和高程等信息。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我们得出了河床的演变趋势。
其次,我们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对黄河兰州段河床的变化进行了模拟和预测。
根据历史资料分析,黄河兰州段河床在过去几十年里呈现出了明显的演变趋势。
首先,河床的纵剖面校直,曲率半径逐渐减小。
这表明河流在流动过程中逐渐蚀平了曲线段。
其次,河床的横剖面不断发生变化。
在某些区域,河床的宽度逐渐增加,而在其他区域,河床的宽度则缩小。
这种横剖面的变化可能是由于河道的曲率和水势的变化所致。
此外,在某些区域,河床的深度变化较大,形成了落差和急流。
为了更准确地模拟黄河兰州段河床的演变趋势,我们采用了数值模拟方法。
通过建立黄河水流和泥沙输移的数学模型,我们可以模拟河床的演变过程。
我们选择了数值模拟的方法,因为它可以更好地揭示河床变化的机理和趋势。
我们将黄河兰州段的河道划分为若干网格,分析每个网格的水流和泥沙输移过程。
通过不断调整模型参数,我们可以得到与实际情况相符合的模拟结果。
通过对黄河兰州段河床的演变规律和数值模拟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黄河兰州段河床的演变具有一定的周期性,通常是几十年或几百年。
河床的演变主要受到河道的流态力和泥沙输移的影响。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太原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vm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太原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34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河流泥沙运移与河床演变的数值模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工农业发展,人类活动对河流泥沙运移和河床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
了解河流泥沙运移和河床演变的规律对于保护水资源、防治水灾和合理利用河流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河流泥沙运移是河流的一个重要特征,它涉及到河床、河流水域和周边地区的相互作用。
河流泥沙的运移方式主要分为悬浮负荷和底质推移两种形式。
悬浮负荷是指在水流中悬浮的颗粒物质,通过水流的推动传输。
底质推移是指底部颗粒在水流的作用下运动和推移。
河流泥沙的运移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流速、底床粗糙度、泥沙浓度、植被覆盖等。
为了更好地理解泥沙运移的过程,研究人员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其进行仿真与分析。
河床演变是河流泥沙运移的结果之一。
当河流中泥沙运移的量超过河床的承载能力时,河床就会发生演变。
这种演变可能是河床下切或者是沉积。
而河床演变又会进一步影响河流泥沙的运移。
因此,河床演变的研究对于了解河流泥沙运移具有重要意义。
数值模拟方法在研究河流泥沙运移和河床演变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并利用计算机仿真,可以模拟河流中泥沙运移的过程。
这些数值模型结合河流的相关性参数,如流速、泥沙浓度等,可以为研究人员提供泥沙运移的信息。
同时,数值模拟还可以模拟河床演变的过程,预测河床的变化情况。
这些预测结果可以为河流管理和工程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然而,河流泥沙运移和河床演变的数值模拟仍然存在一些挑战。
首先,河流的复杂性使得数值模拟的建模和计算变得复杂而困难。
其次,缺乏准确的参数数据也会影响数值模拟的精度和可靠性。
此外,缺乏有效的验证手段也是一个问题。
因此,未来的研究需要努力改进数值模拟的算法和方法,并寻找更准确的参数数据进行验证。
总之,河流泥沙运移和河床演变的数值模拟是了解和预测河流动态变化的重要手段。
通过使用数值模拟方法,可以模拟和分析河流中泥沙的运移过程,预测河床的演变规律,为河流管理和工程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虽然仍然存在挑战,但相信通过不断的研究和技术进步,数值模拟方法将为我们更好地理解河流泥沙运移和河床演变提供更准确的模拟结果和预测能力。
《数学实验》实验报告题目:黄河小浪底调水调沙工程:胡迪学号: 201014622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黄河小浪底调水调沙问题2004年6月至7月黄河进行了第三次调水调沙试验,特别是首次由小浪底、和万家寨三大水库联合调度,采用接力式防洪预泄放水,形成人造洪峰进行调沙试验获得成功。
整个试验期为20多天,小浪底从6月19日开始预泄放水,至到7月13日恢复正常供水结束。
小浪底水利工程按设计拦沙量为75.5亿m 3,在这之前,小浪底共积泥沙达14.15亿t 。
这次调水调沙试验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由小浪底上游的和万家寨水库泄洪,在小浪底形成人造洪峰,冲刷小浪底库区沉积的泥沙,在小浪底水库开闸泄洪以后,从6月27日开始水库和万家寨水库陆续开闸放水,人造洪峰于29日先后到达小浪底,7月3日达到最大流量2700 ,使小浪底水库的排沙量也不断地增加。
表1是由小浪底观测站从6月29日到7月10日检测到的试验数据。
表1 试验观测数据 ( 单位:水流为s m/3,含沙量为3kg/m )现在,根据试验数据建立数学模型研究下面的问题: (1)给出估算任意时刻的排沙量及总排沙量的方法; (2)确定排沙量与水流量的变化关系。
关键词:拟合,SAS ,Matlab ,线性回归,调水调沙实验问题分析:1、对于问题一,所给数据中水流量x 和含沙量h 的乘积即为该时刻的排沙量y 即:y=hx 。
2、对于问题二,研究排沙量与排水量的关系,从实验数据中可以看出,开始排沙量随水量增加而增加,而后随水流量的增加而减少,显然变化关系并非线性的关系,为此,把问题分为两部分,从水流量增加到最大值为第一阶段,从水流量最大值到结束为第二阶段,分别来研究水流量与排沙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模型假设:1、水流量和排沙量都是连续的,不考虑上游泄洪所带来的含沙量和外界带来的含沙量。
2、时间是连续变化的,所取时间点依次为1,2,3,…,24,单位时间为12h 。
模型的建立与求解:<一>对于问题一,因为排沙量与时间的散点图基本符合正态曲线,如图二所示。
黄河河口段一维水流泥沙数学模型
陈界仁;陈国祥
【期刊名称】《水科学进展》
【年(卷),期】1995(6)4
【摘要】针对黄河河口段河道来水来沙特性和河道冲淤演变特点,综合考虑了断面上水沙分布和冲淤分布不均匀,阻力变化、河口三角洲淤积延伸等问题,建立了黄河利津以下河口段一维水流泥沙数学模型。
用该模型对多年汛期和冬季河口段内水沙进行验证计算表明: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基本吻合。
本模型可用来预测河口段内沿程不同时刻水位、含沙量及河床冲淤的变化过程。
【总页数】7页(P297-303)
【关键词】河水泥沙;水流;阻力;冲淤;数学模型;三角洲
【作者】陈界仁;陈国祥
【作者单位】河海大学水资源水文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148.1
【相关文献】
1.黄河河口海岸二维非恒定水流泥沙数学模型 [J], 曹文洪;何少苓;方春明
2.河口水流、波浪、潮流、泥沙、河床变形二维数学模型 [J], 马福喜;李文新
3.黄河下游河道水流泥沙数学模型研讨会在郑召开 [J], ;
4.黄河河口二维泥沙有限元数学模型及应用(Ⅱ)--潮流和泥沙输运沉积过程模拟分
析 [J], 李东风;张修忠;韩巧兰;程义吉;陈梅
5.黄河口汛期泥沙分布特征及其对水流结构的影响 [J], 庞重光;杨作升;张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黄河下游高含沙洪水演进及河床冲淤过程的数值模拟贺莉;夏军强;王光谦【期刊名称】《泥沙研究》【年(卷),期】2009()1【摘要】高含沙洪水通过黄河下游河道时往往发生严重淤积,因此,数值模拟研究高含沙洪水的演进过程,对理论研究及实际工程需求均具有重要意义。
以往的泥沙数学模型通常不考虑高含沙量对水流控制方程的影响,而这将会影响高含沙洪水演进过程的模拟。
本文建立了黄河下游高含沙洪水演进过程的一维非恒定非均匀沙数学模型,该模型不仅在水流控制方程组中采用浑水的连续方程与动量方程,而且通过引入滩槽划分及"二级悬河"处理等技术考虑黄河下游复杂地形下的水沙演进。
以1977年的典型高含沙洪水过程为例,分析高含沙量对洪水演进的影响,并率定出模型中的恢复饱和系数、不饱和系数等关键参数。
将率定后的模型参数应用于1992年下游实测洪水的模拟,验证模型的适用性。
计算结果表明:考虑高含沙的影响后,洪峰流量、水量、传播时间的模拟误差减小,说明在数值模拟高含沙洪水的演进中有必要采用浑水控制方程。
【总页数】7页(P26-32)【关键词】黄河下游;高含沙洪水;浑水连续方程;浑水运动方程;洪水演进;河床冲淤【作者】贺莉;夏军强;王光谦【作者单位】清华大学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133.2【相关文献】1.黄河下游漫滩高含沙洪水淤滩刷槽效果研究 [J], 钱胜;陈松伟;马翠丽;庞瑞2.黄河下游高含沙洪水河床演变模式及异常现象探讨 [J], 李勇;张晓华3.从黄河下游“92.8”洪水看游荡性河段高含沙水流的河床演变特性 [J], 汪岗;徐明权4.黄河下游高含沙洪水冲淤特性及其调控对策初探 [J], 刘晓燕;申冠卿;张原锋;姜乃迁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黄河口泥沙异重流基本控制参数的数值试验摘要:为了定量地评价泥沙异重流基本控制参数对泥沙异重流流动的影响,本文设计了一系列数值试验来展示各种参数与泥沙异重流流动特征之间的定量关系。
采用ADI法求解三维方程经垂向积分后的平面二维泥沙异重流方程。
所选取的基本控制参数包括水下斜坡坡角,总阻力系数,水力挟带系数,泥沙饱和浓度和泥沙沉速。
通过数值试验得出水下斜坡坡角θ、泥沙饱和浓度Es越大,总阻力系数cd、泥沙沉速ω越小,相应地泥沙异重流流速、流动厚度以及悬沙浓度越大。
其中斜坡坡角对泥沙异重流影响最大。
当泥沙异重流流动处于超临界流状态,水力挟带系数Ew大于零,这时由于有一定水量的卷入,所以流动厚度沿程增加。
关键词:黄河口泥沙异重流控制参数数值试验 ADI法泥沙异重流及形成的地质体在沉积学和石油地质中有重要意义。
在黄河口,泥沙异重流是泥沙搬运的重要方式,是河口区沉积动力的重要过程,是认识河口三角洲发育演化的重要途径。
为使研究深入一步,我们进行了泥沙异重流的数值模拟。
近年来,国内对异重流数模研究较少,仅见方春明等(1997)关于泥沙异重流潜入时的立面二维数值模拟以及邱晨霞(1995)对盐水异重流的二维两层数值计算。
1 平面二维泥沙异重流控制方程及数值模拟目前,包含三个基本控制方程(流体质量、动量守恒方程和泥沙质量守恒方程)的泥沙异重流数值模拟被广泛应用,本文把一维方程推广到平面二维的情形,成为四方程模型,如下所示[1](1)(2)(3)(4)其中u,v分别为x,y方向速度,θx,θy分别为x,y方向坡度,E wx与E wy 分别为x、y方向的水力挟带系数,τx、τy为x方向与y方向的剪切摩擦力,k x、k y分别为x方向与y方向的悬沙扩散系数,t为时间,h为异重流厚度,s为深度平均的悬沙含量,ρs,ρw,ρf分别为泥沙颗粒、水体和泥沙异重流的密度,E s为泥沙饱和浓度,ω为泥沙颗粒的沉降速度,α为泥沙运动饱和系数,g为重力加速度,f为柯氏力参量。
黄河河口海岸二维非恒定水流泥沙数学模型曹文洪,何少苓,方春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泥沙研究所)摘要:针对黄河河口海岸岸线变化剧烈和含沙量变幅大的特点,开发和建立了适合黄河河口海岸应用的平面二维动边界非恒定水流泥沙数学模型。
验证表明,本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黄河河口海岸泥沙输移和冲淤变化,为研究和解决多沙河口海岸的泥沙问题提供技术手段。
关键词:黄河口;挟沙能力;窄缝法;非恒定流;数学模型收稿日期:2000-01-06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G1*******)资助作者简介:曹文洪(1963-),男,(满族),黑龙江省人,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工,博士。
自本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由于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国内外相继出现了众多的河口海岸泥沙数学模型[1-7],有力地促进了河口海岸的泥沙研究的发展。
然而,已有的河口海岸数学模型大多是模拟含沙量较低的河口海岸的泥沙运动,而能够模拟多沙和岸线延伸剧烈的河口海岸泥沙数学模型还极为少见。
近年来,已有个别学者尝试用泥沙数学模型模拟黄河河口海岸的泥沙运动,如张世奇开发了一套黄河口平面二维泥沙冲淤数学模型,得到了较好的效果[18~20]。
为了全面系统地反映黄河三角洲海陆动态交互影响机理和泥沙运动与湿地演替关系,本文开发和建立了径流、潮流和波浪作用下的黄河河口海岸平面二维动边界非恒定流非均匀沙不平衡输沙数学模型。
1 模型结构1.1 水流运动基本方程(1)(2)(3)为谢才式中:U、V分别为潮流速在x及y方向的垂线平均值分量;Z为潮位;Cf系数;F为柯氏系数,F=2ωsinφ,式中ω为自转角速度,φ为地理纬度;h为水深;Z为海底起始高程。
b1.2 潮流和波浪共同作用下泥沙运动方程在河口海岸地区,潮流和波浪是泥沙运动的最主要动力。
“波浪掀沙和潮流输沙”使河口海岸地区的泥沙运动极为活跃,但也更为复杂。
因此,在计算和预报河口海岸地区的泥沙运动和冲淤变化时,仅仅考虑潮流的作用是不全面的,还应考虑波浪的作用。
黄河入海泥沙输运及沉积过程的数值模拟作者:陈本中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7年第07期【摘要】论文主要对黄河入海泥沙输运以及沉积过程进行数值模拟,首先进行了数值模拟方法的概述,而后模拟计算了黄河入海泥沙悬移输砂率和悬移输运沉积效应。
【Abstract】The paper mainly carries on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to the transportation and the deposition process of the sediment from Yellow River. First, a numerical simulation method is presented, then the suspedded sedimet discharqe and the sedimentation effect of the suspended sediment transport were calculated.【关键词】泥沙输运;泥沙沉积;数值模拟【Keywords】sediment transport; sediment deposition; numerical simulation【中图分类号】U212.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7-0162-021 引言黄河发于青藏高原,流域面积达到了7.52×105km2,干流全长则达到了近5500km,为我国第二长的河流[1]。
对黄河入海泥沙输运以及沉积过程进行科学的数值模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明确侵蚀/沉积效应,丰富相关研究理论,为发展沿海经济作出积极贡献。
2 数值模拟方法概述2.1 模式基本方程本文在对黄河入海泥沙输运及沉积过程展开数值模拟时,采用了可以专门对不同水体流体动力,以及输运过程进行模拟的ECOMSED模式,并且将其作为了数值模拟的初始模型。
黄河水下三角洲沉积物输运及海底冲淤研究
张士华;邓声贵
【期刊名称】《海洋科学进展》
【年(卷),期】2004(022)002
【摘要】根据黄河水下三角洲的特点,建立了一个垂直平均二维沉积物输运数学模型,结合潮流和沉积物资料,模拟研究了沉积物输运机制和海底冲淤演变过程.模拟结果表明,垂直河口射流的潮流决定了本区沉积物净输运的总体格局,风应力对悬浮泥沙和推移质泥沙运动也起到重要作用.潮流底应力和活动层厚度分布表明,黄河口门和埕岛油田附近海域是潮流底应力和活动层厚度高值区,为沉积物活跃区,海底稳定性弱,易于侵蚀再搬运.冲淤计算表明,埕岛油田附近海域为冲刷中心区;现在河口水下三角洲在断流时为冲刷区,正常行河时则转为淤积区.
【总页数】9页(P184-192)
【作者】张士华;邓声贵
【作者单位】胜利石油管理局,钻井工艺研究院,山东,东营,257017;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山东,青岛,266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737.23
【相关文献】
1.防波堤建设前后废黄河水下三角洲冲淤变化特征与成因研究 [J], 李安龙;杨肖迪;罗小桥;李春雨
2.黄河水下三角洲北部区域海底地形冲淤变化研究 [J], 布如源;黄承义;李国刚;杨敏
3.黄河三角洲前缘桩106至黄河海港岸段海底地形冲淤变化研究 [J], 刘建立;丁继胜;仲德林;雷宁;蒲高军
4.黄河三角洲海岸冲淤及泥沙输运模型数值模拟分析 [J], 王奎峰;张太平;宋新强;许国辉;尚桂勇;郑建国
5.黄河废弃三角洲海底冲淤演变规律研究 [J], 刘勇;李广雪;邓声贵;赵东波;温国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地理学报第卷第期年月黄河入海泥沙输运及沉积过程的数值模拟李国胜王海龙董超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摘要:以利津站代表的黄河入海径流和泥沙数据驱动模型,对黄河入海泥沙悬移输运过程的逐月时空变化、输送通量以及海底沉积效应进行了数值模拟实验。
分析结果表明,在忽略再悬浮作用条件下,黄河入海泥沙的输运扩散过程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且这种变化具有年际相似性。
黄河泥沙入渤海后总体朝向辽东湾西侧海岸扩散,而主要沉降区域是黄河口附近,且随着距离的增大,沉积通量迅速降低。
模拟沉积速率一般在年左右,与实际调查结果非常接近。
海底地形等高线向渤海海盆西部、渤海湾南部,以及渤海海峡方向突出,也反映了泥沙通量的输送方向。
从黄河入海泥沙悬移扩散过程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其海底沉积效应来看,渤海海域泥沙悬移输运过程受潮汐动力、余流和和底层流场等因子的制约。
除了黄河河口地区以外,各月悬浮泥沙高浓度区基本一致,集中分布在潮流能量最强的海域,潮流水平动能的大小与悬沙浓度大小分布基本一致。
泥沙悬移输运方向与模拟获得的渤海三维风驱?潮致余流的方向具有明显的相关关系,泥沙扩散的方向和强度明显受余流方向和强度的控制。
关键词:黄河;入海泥沙;悬移输运;沉积效应;数值模拟引言黄河为季节性多泥沙河流,以利津站年为代表的年平均入海输沙量高达亿以上。
据统计,黄河年至今走清水沟流路入渤海以来,利津站年年平均来沙量达亿,其中约占堆积在三角洲陆上部分外 ,约有输送到了滨海区和渤海海盆。
据中科院海洋所年调查估算,进入滨海区和渤海海盆的泥沙约近沉积在近河口范围的水下三角洲内,只有大约相当于黄河入海通量的悬沙经渤海海峡南侧输入到黄海 ,成为渤海海峡和黄海等处泥质沉积区的物源之一 ,其余绝大部分细颗粒悬浮物在环流作用和混合扩散作用的影响下 ,在渤海海域形成长周期和大尺度的悬移输运,对渤海海底及海岸地貌的发育演化及其相关的侵蚀沉积效应产生着重要影响。
河流入海泥沙的长周期悬移输运过程涉及十分复杂的时空过程和机制,河流径流,潮汐、环流、温盐结构等海洋动力条件,以及风应力的影响等诸多因素对悬移泥沙的长期输运过程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过去绝大多数研究工作都是基于实际海洋调查资料的分析,受实测资料在时间和空间覆盖范围的限制,因而很难从整体上把握黄河入海泥沙悬移输运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侵蚀与沉积效应。
世纪年代末期, 等人对渤海海水中悬浮颗粒物就做过简单研究报道,秦蕴珊等对渤海海水中悬浮收稿日期:修订日期: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领域前沿项目 *作者简介:李国胜男江苏常州人研究员。
主要从事海陆相互作用过程遥感与模拟研究。
页地理学报卷体的来源、分布等问题的讨论是迄今为止较为详细的研究成果。
渤海地质调查资料分析表明,黄河入海泥沙在进入渤海海域后,细颗粒物质主要向西渤海湾南部、向北至秦皇岛近海和向南转东莱州湾和渤海海峡方向输送,粗颗粒物质主要分布在这个狭长地带的两侧,与沉积物有关的多种地球化学元素如、、、也具有类似的条带状分布特征。
颗粒悬浮物浓度的水平分布在不同季节由于河流径流量的变化和风的影响,各海区有着显著变化。
渤海海底现代沉积速率除黄河三角洲较高外 ,渤海湾和辽东湾 ,以及渤海中央海盆 ,一般均在年左右。
研究发现,黄河泥沙入海后在渤海海底的沉积分布与渤海余流是相协调的 ,而且特征矿物的输运路线也与渤海余流结构基本一致。
年代以来受潮致余流理论的影响。
从这些事实推论,黄河入海泥沙的长周期及大空间尺度的输送过程似主要应由余流方向所决定,即主要依赖于余流的驱动。
一些学者在研究渤海水动力条件的基础上,尝试分析了黄河入海泥沙悬移输运的分布特征及其海洋水动力和海面风应力等在悬沙输运机制方面的作用。
虽然目前全面研究黄河入海泥沙在渤海海域季节?年尺度悬移输运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工作并不多见,但从理论上看,对黄河入海泥沙的长期输运过程起主要作用的并不是瞬时的振荡流场,而应是这种流场经过某种平均之后所表现出来的长期作用 ,可以肯定地说,河流径流、海洋水动力以及海面风应力等对浅海悬浮泥沙的长期输运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黄河入海泥沙在渤海海域的季节?年尺度悬移输运具有什么样的时空规律,入海泥沙在不同季节和不同方向上的长期输运率和垂向沉积通量有多大,侵蚀与沉积效应如何等等,这些问题虽然有过少量研究,但迄今并没有定论回答,尚待做进一步深入研究。
数值模拟方法模式基本方程本研究采用了可专门模拟不同水体流体动力以及物质输运过程的模式作为黄河入海泥沙悬移过程的数值模拟物理原型,它包括水动力模块以及物质输运模块两个部分。
模型从原始奈维斯托克斯方程出发,以自由水位、三方向速度分量、温度、盐度、密度和代表湍流的两个特征量为预报变量,对海洋非线性动力过程进行刻画。
有关模式方程可详见参考文献 ,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本项研究中,有关渤海动力场条件由模式模拟产生。
模型是基于沉积动力学的物质输运数值模拟系统,它包含了粘性和非粘性沉积物的输运、沉积及再悬浮过程,因而可以计算出分层深度内的悬浮泥沙浓度,使得模型模拟的结果更为精确。
其中,对非粘性泥沙的输运、沉积及再悬浮过程采用的是模式 ,而对于粘性泥沙的再悬浮、沉降、堆积等过程则是采用等人的研究成果。
三维输运控制方程如下:’+ / 3! # % - 1! " ! " ! ", 0 4" $ & *2式中: 为泥沙颗粒浓度, 、、分别是、、方向上的水体流速, 、分别是水平和垂向涡扩散率, 为泥沙颗粒絮团沉降速度。
上述三维输运控制方程的边界条件为:在海表不考虑大气沉降的颗粒物质,海底把泥沙沉降和再悬浮分别视为水体泥沙扩散的汇和源,即:5 → 768→9 期李国胜等:黄河入海泥沙输运及沉积过程的数值模拟式中: 为泥沙浓度, 、分别为再悬浮和沉积通量。
!为自由海表面, 为水深。
海底剪切应力定义为: " #式中:$为介质密度, 为摩阻流速,根据的定义,有:! "式中: 为系数≈ ; 为底层流速, 为底层中心点深度, 为粗糙突起高度。
粘性底床上泥沙的再悬浮通量的计算,采用等公式 ,即:& ’%! "式中: 为再悬浮潜力; 为常数,与床底底质有关; 沉积时间; 床底剪切力; 为* +侵蚀临界剪切力; , 为沉积环境参数。
再悬浮速率定义为所有可以悬浮泥沙悬起的时间段内,一般为分钟:,式中: 为输运方程中的悬浮通量, 为床底中粘性泥沙的百分含量。
粘性泥沙沉积通量的计算,是根据近底沉积物通量和粘性底床的絮状物概率大小来确定的,其计算方法采用公式 :式中: 为沉积通量, 为粘性泥沙凝絮沉降速率, 为粘性泥沙浓度, 为沉降概率,为粘性沉积物絮凝沉降速率。
经过大量的试验测定,结果表明粘性絮状沉积物的沉降速率依赖于絮状物形成位置的浓度和水体剪切应力的乘积,即: -式中: 、为参数, 为水柱内剪切力,可用以下公式计算:/ 02 41 # $! " ! "3 5式中: 为垂直涡流粘质, 为悬浮介质密度。
6沉降概率采用的研究成果 ,即当≤∞时7%式中,当时, 。
初始、边界条件计算网格南起莱州湾南岸,北至辽东湾顶,西起渤海西岸,东至渤海海峡 , 。
海底地形采用海军航保部年的实测水深数据, 经重采样分辨率网格大小修正为,垂向分成个σ层。
试验计算初始时间为年月日,结束时间为年月日,步长秒。
初始流场设为静止,因为本研究是诊断计算,所以温盐场设为定值。
数值实验中把黄河入海径流与初始泥沙浓地理学报卷度作为边界条件处理,在黄河利津站年和年实测水沙数据的基础上作了一定的修正,即河口径流保持利津站径流量不变,但河口入海泥沙量取为利津站的 ,开边界处设为无泥沙交换。
泥沙容重取值。
泥沙计算周期为个时间步长。
对于渤海海峡开边界,本模式中并没有按照自然边界来设定,而是采用了经线与理想化水平海岸线之间部分作为开边界来处理,这样避免了因为开边界上不精确的水位、速度和温度条件而产生不好的效果。
开边界潮高和幅角由、、、、、等几个分潮潮参数计算得出,由南北两岸验潮站资料进行最优插值获取,在计算中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开边界上温盐和流速采用无辐射边界条件,在侧边界和海底,温盐的法向梯度为零,因此在边界上没有热盐通量的平流和扩散。
另外,取的全球风应力资料中多年月平均风场资料作为气象条件输入,插值到计算网格点上,忽略海气界面的热强迫。
黄河入海泥沙季节?年尺度悬移输运过程的时空特征为弄清楚黄河泥沙进入渤海海域后的长周期悬浮输运过程情况,研究中根据上述数值模拟模式和边界条件,在忽略泥沙再悬浮作用条件下,对渤海海域年入海泥沙的逐月扩散过程和各海域的泥沙浓度变化状况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
在忽略海底再悬浮作用条件下,模拟获得的渤海海域年月、月、月、月的悬浮泥沙的输运过程与分布变化图和图 ,分别代表了个季节海洋中层σ的泥沙浓度分布,设定初始泥沙投放时间为年月日,结束时间为年月日。
从中可以发现,在忽略再悬浮作用情况下,黄河入海泥沙的输运扩散过程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趋势,且这种变化具有年相似性:从年月日泥沙投放到月日,入海泥沙主要集中在黄河口及莱州湾地区,并且具有向渤海海峡输运的趋势;泥沙浓度月日月日月日月日图黄河入海泥沙扩散过程及沉积通量模拟结果年单位:期李国胜等:黄河入海泥沙输运及沉积过程的数值模拟月日月日泥沙浓度月日月日图黄河入海泥沙扩散过程及沉积通量模拟结果年单位: 月日月日,黄河入海泥沙除了继续向莱州湾方向扩散外,有少量泥沙流出了渤海海峡进入黄海北部,同时也有一部分泥沙向渤海湾南岸扩散; 月日到月日,泥沙通过渤海湾湾口沿渤海西海岸向北扩散,并且部分向辽东湾东岸扩散; 月日到月日,辽东湾地区的泥沙浓度没有明显变化,但是渤海中部海盆地区出现了一个泥沙浓度的高值区,形成黄河口和渤海海盆两个扩散中心,并继而在月日到来年的月日形成一个贯穿南北的条形泥沙浓度带。
综合分析两年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只考虑沉积作用下的渤海泥沙扩散在不同年份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趋势:冬季渤海北部、辽东湾、渤海湾和渤海海盆泥沙扩散减弱,黄河口泥沙明显向莱州湾西岸扩散;春季莱州湾泥沙扩散面积继续扩大,并且部分扩散到渤海湾南岸和渤海海峡南部;夏季泥沙通过渤海湾湾口沿渤海西海岸向北扩散,并且部分向辽东湾东岸扩散;秋季在渤海海盆中扩散率比较大,形成了黄河口和渤海海盆两个扩散中心。
到来年月,渤海湾与辽东湾浓度整体升高,而渤海海盆与莱州湾的泥沙浓度明显降低,而且向辽东湾扩散的泥沙重心从东部移向西部,来年的、、月浓度变化与上年十分类似,说明在经历年的泥沙扩散以后,渤海湾内泥沙已经达到了一种稳定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