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充质干细胞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4
间充质干细胞临床应用案例干细胞是一种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能力的细胞,可以分化为多种不同类型的细胞,因此被广泛用于临床应用。
其中,以间充质干细胞为代表的干细胞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
下面将列举一些间充质干细胞在临床应用中的案例。
第一,间充质干细胞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具有促进血管生成和修复受损心肌的能力,因此被用于治疗心肌梗死、心衰等心血管疾病。
临床实践中,通过注射间充质干细胞可以改善患者心功能,减少心肌损伤,提高生存率。
第二,间充质干细胞在骨科领域的应用。
间充质干细胞可以促进骨组织再生和修复,因此在骨折愈合、骨缺损修复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临床研究表明,通过植入间充质干细胞可以促进骨折愈合,加速骨缺损修复,提高手术成功率。
第三,间充质干细胞在皮肤修复和再生领域的应用。
间充质干细胞具有促进皮肤再生和修复受损皮肤的能力,因此被用于治疗烧伤、创伤等皮肤损伤。
临床实践中,通过植入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加速伤口愈合,减少疤痕形成,提高皮肤再生能力。
第四,间充质干细胞在免疫调节和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应用。
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调节免疫系统功能的能力,可以抑制炎症反应、促进免疫耐受,因此被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临床研究表明,通过输注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减轻炎症反应,改善患者症状,延缓疾病进展。
第五,间充质干细胞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间充质干细胞可以促进神经细胞再生和修复受损神经组织,因此被用于治疗中风、脑损伤、帕金森病等神经系统疾病。
临床实践中,通过植入间充质干细胞可以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减少神经损伤,提高生活质量。
第六,间充质干细胞在器官移植领域的应用。
间充质干细胞可以促进器官再生和修复,减少移植排斥反应,因此被用于器官移植后的免疫调节和组织修复。
临床研究表明,通过输注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减少移植排斥反应,提高移植器官存活率。
第七,间充质干细胞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技术的前景与挑战跟随着近年来生物医学领域的发展,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技术也慢慢地引起了媒体和大众的关注。
间充质干细胞作为一种广泛存在于人体内各种组织中的基础细胞,具备高度的再生和修复能力,相对于其它干细胞类型有更好的安全性和来源材料的易得性。
近年来,随着科技和研究技术的进步和应用,间充质干细胞治疗作为一种新的生物医学技术已经成为医学界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然而,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技术的前景与挑战也是如此。
第一篇:间充质干细胞基础知识间充质干细胞,又被称之为间充质来源的多能干细胞,它是存在于人体内各种成体组织中的一种基础细胞类型。
其细胞学标志主要表现为表达CD73、CD90和CD105等若干表面标志物;同时,它也能够通过自身分化为自身组织的基本细胞类型,如骨细胞、心肌细胞和脂肪细胞等。
相较于其他干细胞类型,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广泛,甚至可以从经过临床使用、已经废弃的医疗补体中再生获得。
间充质干细胞作为一种多能干细胞,它具有广泛的治疗应用前景,可以用于骨科疾病、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免疫疾病的治疗等等,不过严重的疾病并不一定所有的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都能起到明显的疗效作用。
第二篇: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技术的应用前景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技术可以应用在很多领域,如骨科、心血管、神经和免疫等领域。
下面以骨科领域为例介绍一下如何使用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关节退化病。
由于各种原因,关节退化病是一种常见的病症,而且很难治愈。
在传统的医疗方案中,关节退化病需要进行手术治疗,且手术后治愈率并不高。
而在使用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骨科疾病时,可以通过直接将装有间充质干细胞的液体注射到骨骼和关节部位,来刺激组织再生。
此外,通过将间充质干细胞通过膜上滤器过滤,对药物和抗生素等治疗物质进行筛选过滤,间接地达到加速治疗效果的作用。
使用间充质干细胞的治疗疗效非常明显,其具有刺激组织再生、增强骨骼力量、减缓症状等优势,具有明显的临床应用前景。
第三篇: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技术面临的挑战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技术具有丰富的应用前景,但是它也同时面临着许多挑战。
细胞外基质和间充质干细胞在组织修复和再生中的作用在人类的生命过程中,我们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外部伤害和内部疾病。
这些外来因素会破坏我们身体的组织结构和细胞功能,导致身体受损。
然而,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是相当强大的。
在这样的环境下,细胞外基质和间充质干细胞展现出了其在组织修复和再生中的重要作用。
细胞外基质是组成身体各种组织的结构和支撑物。
它由胶原蛋白和其他细胞外分子组成,构成了复杂的细胞外基质网络。
它的结构可以为身体提供稳定性和可塑性并防止伤害。
细胞外基质不仅提供保护和支撑,而且还参与和控制细胞的生长差异及复制。
通过这种方式,它可以影响到细胞的功能,促进组织修复和再生。
间充质干细胞一般是从成年人骨髓、脂肪组织或其他来源中获得的一类干细胞。
它们具有多种分化能力,可以分化成肌细胞、神经细胞、心脏细胞等多种细胞类型,帮助组织修复和再生。
一些研究发现,间充质干细胞可以释放出一些信号分子和细胞因子,调节细胞的自我修复并增加受损组织中的血管生成,以促进再生和修复。
细胞外基质和间充质干细胞在组织修复和再生中的相互作用被广泛地研究。
研究人员发现,细胞外基质可以加强间充质干细胞的效应,以促进组织修复和再生。
同时,间充质干细胞可以通过分泌胶原蛋白、纤维连接蛋白等主要细胞外分子,影响细胞外基质的组成和分布。
通过这种方式,间充质干细胞可以调节身体中的细胞外基质,有助于组织修复和再生。
例如,在肝脏再生中,细胞外基质和间充质干细胞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肝脏是一个重要的代谢器官,可以清除体内有害物质和维持体内的平衡。
但当肝脏受到疾病或损伤时,它仍然可以通过其自我修复机制来恢复功能。
研究发现,间充质干细胞可以通过分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肝生长因子等细胞因子来促进肝脏再生并减轻对肝脏的损伤。
同时,细胞外基质也有助于肝脏细胞的恢复和再生。
在这个过程中,细胞外基质和间充质干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在神经修复方面,细胞外基质和间充质干细胞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胎盘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的临床案例临床案例:胎盘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的应用胎盘羊膜间充质干细胞(Wharton's jelly-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WJ-MSCs)是一类来源于胎盘羊膜的干细胞,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
本文将介绍几个有关WJ-MSCs在临床上的应用案例,展示其在疾病治疗中的潜在价值。
例一: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一位三岁的男童,因脑性瘫痪引起的肢体运动受限来到医院。
经过评估,医生决定采用WJ-MSCs治疗。
在手术中,医生通过脑室穿刺的方式将WJ-MSCs注射入患儿脑部。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男童的肌肉张力明显减轻,手脚的灵活性得到改善。
他能够独立站立和行走,与同龄孩子一起玩耍。
这个案例显示了WJ-MSCs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上的巨大潜力。
例二:肝脏再生治疗一位五十多岁的女性,患有酒精性肝硬化多年。
她的肝功能严重受损,胆红素水平持续升高,出现并发症。
在医生的建议下,她同意接受WJ-MSCs治疗。
医生将WJ-MSCs通过静脉注射引入患者体内。
经过数个疗程后,患者的肝功能明显改善。
她的胆红素水平稳定下降,肝功能指标逐渐恢复正常。
这一患者的成功案例表明,WJ-MSCs对于促进肝脏再生有着巨大的潜力。
例三:创伤性骨折修复一位四十多岁的男性,因车祸发生的胫骨开放性骨折,经过传统治疗后骨折未能顺利愈合。
医生建议他使用WJ-MSCs进行骨折修复。
在手术中,医生将WJ-MSCs注射到骨折部位周围。
经过几个月的恢复,患者的骨折完全愈合,恢复了骨骼的稳定性和功能。
这一案例表明,WJ-MSCs在创伤性骨折修复中具有显著的疗效。
结语以上三个临床案例展示了胎盘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潜力。
然而,目前尚需更多研究和临床实践来确保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此外,应该强调,在应用WJ-MSCs时,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胎盘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的发现为医学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希望。
间充质干细胞的应用前景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间充质干细胞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这种干细胞源于人体的骨髓、脂肪、胚胎等,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现今,间充质干细胞在治疗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骨科疾病等方面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未来应用前途可谓不可限量。
疾病是人类生命的难题,只有探寻正确、有效的治疗方法,才能让人类更好地生活。
间充质干细胞可以自我复制和分化,常见于骨髓、脂肪、胚胎来源等,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治疗方面,它们可以很好地协助治疗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骨科疾病等。
心血管疾病是一个老龄化社会中难以避免的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心血管系统也会逐渐失去弹性和功能。
而间充质干细胞可以用于修复受损的心肌组织,进而改善心脏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
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良好的自我复制和分化能力,能够完全替代受损的心肌细胞。
与传统的心脏移植手术相比,间充质干细胞植入更加安全,且无需长时间的等待,可以有效避免因等待治疗而导致的病情恶化。
神经系统疾病是一种经常会给患者和家庭带来极大心理负担的疾病。
而间充质干细胞可以通过替代受损的神经元,改善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的症状。
例如在脑卒中后的恢复中,间充质干细胞能够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促进患者身体的恢复。
针对骨科疾病,间充质干细胞同样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骨科疾病可能会给患者带来长期的疼痛和不适,严重影响日常生活。
而间充质干细胞可以通过转化为骨细胞或软骨细胞,再将其移植到患者的受损骨骼组织中,促进骨骼组织的修复和再生。
这在多种骨科疾病的治疗中已经得到了验证,如关节炎、弯曲病等。
除此之外,间充质干细胞在治疗器官移植排异反应、创伤、糖尿病、心肺复苏、皮肤科、肝脏、肾脏等疾病方面也具有潜力和应用前景。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未来的间充质干细胞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总之,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干细胞,可以协助治疗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骨科疾病等多种疾病。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572205、81974345)△[通信作者]孟纯阳,E mail:chunyangmeng16@163.com济宁医学院学报2020年12月第43卷第6期 JJiningMedUniv,December2020,Vol 43,No.6DOI:10.3969/j.issn.1000 9760.2020.06.012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研究进展燕春州 综述 孟纯阳△ 审校(济宁医学院临床医学院,济宁272013;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济宁272029) 摘 要 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pain,NP)是指由神经系统损害或功能障碍引起的慢性疼痛,表现为自发性疼痛、痛觉过敏、异常疼痛和感觉异常等临床特征。
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类具有干细胞特征的非造血多功能成体干细胞。
研究证实多种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均能有效缓解NP。
间充质干细胞可通过抑制炎症反应、改善运动功能、缓解机械痛敏和热痛敏等方面治疗NP。
本文就间充质干细胞治疗NP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神经病理性疼痛;坐骨神经损伤中图分类号:R4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 9760(2020)12 428 04ResearchprogressofmesenchymalstemcellsinthetreatmentofneuropathicpainYANChunzhou,MENGChunyang△(CollegeofClinicalMedicine,JiningMedicalUniversity,Jining272013,China;AffiliatedHospitalofJiningMedicalUniversity,Jining272029,China)Abstract:Neuropathicpain(NP)referstochronicpaincausedbynervoussystemdamageordysfunc tion,whichischaracterizedbyspontaneouspain,hyperalgesia,abnormalpainandsensoryabnormalities,etc.Mesenchymalstemcellsareakindofnon hemogenicpluripotentstemcellswithstemcellcharacteristics.StudieshaveconfirmedthatmesenchymalstemcellsfrommanysourcescaneffectivelyalleviateNP.Mesen chymalstemcellsplayaroleinthetreatmentofNPbyinhibitinginflammatoryresponse,improvingmotorfunction,andrelievingmechanicalandthermalhyperalgesia.Areviewoftheresearchprogressofmesenchy malstemcellsinthetreatmentofNPispresentedinthispaper.Keywords:Mesenchymalstemcell;Neuropathicpain;Sparednerveinjury 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pain,NP)是通常由外伤、感染或局部缺血引起,神经系统的原发病变或功能障碍引发的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
静脉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改善脊髓损伤大鼠神经功能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脊髓损伤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常常导致受伤患者的神经功能受到严重损害,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
虽然目前的治疗方法可以减轻症状,但不能恢复患者的神经功能。
因此,寻找新的治疗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干细胞治疗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方法,近年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在脊髓损伤的治疗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作为一种重要的干细胞类型,具有多种功能,可以促进神经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促进损伤部位的修复和再生,进而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静脉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脊髓损伤大鼠神经功能的改善作用。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1. 研究内容本文将采用大鼠模型,将大鼠的脊髓造成损伤,并通过静脉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其对大鼠神经功能的改善作用,并探讨其相关的神经生物学机制。
2. 研究方法(1)建立大鼠脊髓损伤模型,在完成处置前,将大鼠进行标准的术前处理。
(2)将大鼠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接受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对照组接受生理盐水移植治疗。
(3)运用行为学检测仪器,进行大鼠神经功能检测,分析检测结果。
(4)通过对大鼠采集脑组织样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等方法,分析静脉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神经生物学机制。
三、预期结果及意义本文实验预计能够证明静脉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有效地改善脊髓损伤大鼠神经功能,进而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此外,研究对于深入了解静脉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神经生物学机制,为干细胞治疗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实验依据和参考,对于相关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具有一定的推进作用。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视网膜疾病研究中的应用作者:徐巍郭健徐国兴来源:《海峡科学》2010年第05期[摘要] 视网膜疾病是眼科疾病研究中的难点,也是致盲的重要原因。
多种原因引起的视网膜疾病的共同结果是光感受器细胞或神经节细胞的变性坏死。
当前对坏死的视神经细胞缺乏有效治疗措施。
因此,利用干细胞,尤其是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诱导分化成为视网膜细胞;恢复和重建视网膜的结构和功能有望成为视网膜疾病治疗的新途径。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塑性视网膜视网膜是由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和神经感觉层组成的对光敏感且精细的膜样结构,是视觉形成的基础。
任何原因引起的视网膜血管,神经感觉组织和色素上皮的病变均可导致视力损伤,甚至致盲。
各种原因引起的视网膜疾病的最终结果都是视网膜神经细胞的坏死或凋亡,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如: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 RP)、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AMD)等。
虽然目前有多种治疗方法,但疗效均欠佳。
随着干细胞研究的深入,利用干细胞,尤其是MSCs,诱导分化为视网膜各种细胞,恢复视网膜的结构和功能可能有望成为新的治疗途径。
干细胞可分为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
胚胎干细胞具有分化的全能性,可分化成为各种类型的细胞[1]。
利用胚胎干细胞移植入受损部位可使组织再生恢复功能。
已有报道指出胚胎干细胞可以向视网膜前体细胞诱导分化[2]。
胚胎干细胞对于视网膜变性疾病的治疗有很大潜力,但是由于胚胎干细胞的研究在伦理方面存在很大争议。
此外,胚胎干细胞的MHC-Ⅰ类分子随细胞分化而不断增加,使其排斥反应成为限制其应用的一个重要问题。
成体干细胞是存在于个体组织中的具有多向或单向分化的潜能,广泛存在于骨髓、肝脏、心肌、脑、及视网膜等组织中。
在特定情况下,如组织损伤等,可增殖分化修复受损的组织。
间充质干细胞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标签:间充质干细胞;神经系统疾病;应用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是一种中胚层发育的早期细胞,为重要的多潜能干细胞,主要存在于全身结缔组织器官中,具有多向分化的潜能。
可分化为中胚层起源的多种组织细胞,如成骨细胞、软骨细胞、脂肪细胞等;在适宜条件下也可跨组织分化为神经细胞等,并具有相应功能。
本文主要对近年来MSCs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的潜在作用作一综述。
1 基因治疗帕金森综合征很多体内实验证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较易导入外源性基因并可实现体内高效长期表达,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的研究尤为深入,特别是对帕金森综合征(Parkinson’s disease,PD)模型的研究。
Lu等[1]将络氨酸羟化酶(T yrosine Hydroxylase,TH)基因由腺病毒相关病毒载体介导入MSCs中,筛选TH基因阳性的克隆移植入PD模型鼠内,6周后取脑组织做免疫组化染色,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及电子化学检测法检测TH基因的表达。
研究结果显示,MSCs迅速增加并分化为成纤维细胞,TH的基因表达水平与无MSCs移植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
纹状体内多巴胺的水平明显升高,提示TH_MSCs能有效转移和表达多巴胺合成中的限速酶_TH基因,从而在纹状体内产生多巴胺。
这种方法可刺激PD患者脑组织局部生成多巴胺,改善神经症状,显示了一定的临床应用前景。
2 MSCs移植治疗脑梗死MSCs移植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研究最多的是脑梗死。
脑梗死通过常规治疗仍有一半乃至一半以上的存活者遗留瘫痪、失语等严重残疾。
寻找能从组织结构上修复坏死神经元方法意义重大,MSCs移植治疗是前景光明的研究方法。
MSCs 移植的动物实验的移植途径方法主要有[ 2]:立体定位直接注射法、经颈动脉灌注、经蛛网膜下腔注射及经外周静脉注射法等。
Li等[ 3]对比研究直接注射至纹状体周围和经静脉移植的效果,发现经颈静脉移植BMSCs组的病灶区表达神经元标志的细胞是直接注射至纹状体的8倍。
但是经静脉移植BMSCs可能仍存在肝脏的首过代谢,而且通过肺循环也会损失一定数量的细胞,如果增加细胞浓度又可能导致静脉血栓。
Willing等[4]通过股静脉和直接注射脐血MSCs后发现治疗效果明显高于未接受移植动物组,并证明静脉注射细胞与直接将细胞移植到纹状体效果相当,且前者损伤小。
将预先标记好的BMSCs移植到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侧脑内,对移植前后分别进行行为学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最终发现植入细胞优先迁移到缺血皮质,实验组动物行为学和神经功能明显改善[3]。
来自动物实验的证据表明,MSCs移植后可在中枢神经内存活、移行、与宿主整合、分化为神经细胞并促进脑功能恢复,为临床应用MSCs治疗脑缺血提供了更可靠依据。
有报道[5]将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小鼠BMSCs立体定向植入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后1 周的小鼠同侧纹状体内,用荧光显微镜在体内观察,发现移植后数周同侧脑顶部绿色荧光随着时间的延长越来越明显。
3月后免疫组化染色也证实,移植细胞迁移到梗死边缘区,且表达神经元或星形胶质细胞的标志物。
观察接受大剂量细胞静脉植入的大鼠发现[6],移植后2 周神经运动功能、本体感觉和平衡能力改善。
Chen等[7]研究发现,给梗死3h后静脉注入BMS Cs可明显缩小梗死体积,改善神经运动功能。
Lu等[8]进一步证实了MSCs经颈内动脉注射入脑缺血大鼠,可分布于大脑皮层等损伤部位,且培养液中加入神经生长因子BDNF可促进MSCs迁移入大脑,将一定数量MSCs由尾静脉注入大脑中动脉栓塞1h的大鼠,2周后缺血区周围内源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表达升高;形态学和影像学分析显示,增粗的薄壁血管和新生毛细血管数量增加。
MSCs移植治疗脑梗死的可能机制主要有[2]:重建神经环路, 分泌神经营养因子,减少神经细胞凋亡,促进移植区域血管的再生,还可能促进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及分化。
3 MSCS与神经系统功能重建在自体免疫性脑炎皮质出血实验性模型中,有很多骨髓来源的MSCs细胞迁移到受伤部位,可能会促进局部大脑结构的重建[9]。
BMSCs在神经组织重建中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 但这些细胞间的相互作用与细胞因子的分泌,可能对神经组织和功能的重建有重要意义。
目前的研究显示MSCs来源的神经样细胞缺乏神经细胞的电生理特点,但MSCs良好的可塑性和体外易培养性,可能会成为治疗难治性神经损伤性疾病的新途径。
4 MSCs治疗创伤性脑损伤MSCs还能通过分泌某些细胞活性因子治疗某些创伤性疾病。
MSCs能通过自体移植进行替代治疗中枢神经损伤。
有实验[10]发现移植的MSCs可通过释放活性骨形成蛋白4(BMP_ 4)有益于神经祖细胞和干细胞内的星型胶质细胞的生长。
对于BMSCs移植促进脑损伤神经功能恢复和减少损伤后细胞凋亡的机制[11]可能与BMSCs移植后其分泌的或促进局部损伤脑组织分泌的多种神经营养因子或细胞因子发挥的神经保护作用有关。
神经生长因子、脑源性神经因子等细胞因子通过一系列作用阻止神经细胞凋亡,该因素对脑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有重要意义。
5 MSCs治疗脊髓损伤在大鼠脊髓损伤后即刻或1周后局部注入MSCs,5周后进行组织学检查,移植的MSCs与纵向排列的未成熟星型胶质细胞密切相连,形成许多联系损伤周围区域的纤维束;在纤维瘢痕和细胞植入点间存在大量表达神经纤维丝和一些5_羟色胺阳性的纤维。
1周后注入MSCs的大鼠神经功能恢复更为显著;存活细胞数量较多且遍及全部损伤区域;而损伤后立即注入组存活细胞量较少,主要位于损伤区域的周围,可能与损伤后局部存在缺血、坏死及细胞毒性物质含量的变化有关[12]。
此外,MSCs治疗脱髓鞘病等实验研究也已逐渐深入,而且研究结果表明MSCs植入动物模型后,疾病状态均有所改善,且未引起炎症反应和免疫排斥反应。
由此可见,MSCs是治疗神经系统损伤比较适宜的细胞来源,有很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6 问题与展望近年来,MSCs被探索用于作为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的载体,这种细胞相对地较为容易获取、分离、扩增及转染外源性基因。
利用MSCs进行组织工程研究的优点为:1)取材方便,且对机体无损害;2)MSCs取自自体,用其诱导而来的组织进行自体移植不存在组织配型及免疫排斥反应;3)MSCs诱导分化的组织类型较多,因此在许多疾病治疗中有广泛的应用。
对MSC s的研究与临床应用正在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动物实验和早期临床试验已初步证明MSCs治疗的安全性和潜在的疗效。
但仍有不少问题亟待探索解决,诸如(1)MSCs含量有限,需经体外大量培养扩增;(2)如何筛选MSCs特异性标物;(3)MSCs经体外培养扩增后,在宿主脑内会不会产生肿瘤样变;(4)哪种干细胞(包括神经干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等)是用于基因治疗等最理想的候选细胞;(5)虽然MSCs 在神经系统疾病中显示了一定的潜在疗效,但作用机制尚不明了。
总之,MSCs 用于细胞移植和基因治疗的实验研究成果为未来应用于临床展现了美好前景,为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重建和神经生长提供了新的治疗途径。
参考文献[1]Majumblar MK, Banks V, Peluso DP, et al. Isolation,characterization ,and chondrogenic stromal cells[J]. J Cell Physiol,2000,185:95-106.[2]姜丽晶,杨文丽,王鹏,等.干细胞移植治疗闹梗塞研究现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8,16(4):307-311.[3]Li Y, Chopp M, Chen J, et al. Inteastriatal transplantation of bone marrownonhematopoietic cells improves functional recovery after stroke in adult mice[ J]. J Cereb Blood Flow Metab,2000,20:1311-1319.[4]Willing AE, Lixian J, Milliken M, et al. Intravenous versus intrastiatal co rd blood administration in a rodent model of stroke[J]. J Neurosci Res,2003,73 (3):296-307.[5]Shichinohe H, Kurodas, Lee JB, et al. In vivo tracking of bone marrow strom al cells transplanted into mice cerebral infarct by fluorescence optical imaging [J]. Brain Res Protoc,2004,13:166-175.[6]Iihoshi S, Honmon D, Houkin K, et al. A therapentic window for intravenousadministration of autologous bone marrow after cerebal ischemia in adultrats[J ]. Brain Res,2004,1007:1-9.[7]Chen J, Li Y, Wang L, et al. Therapeutic benefit of intravenous administrat ion of 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 after cerebral ischemia in rats[J]. Stoke,200 1,32(4):1005-1011.[8]Lu D, Li Y, Wang L, et al. Intrasterial administration of marrow stromal ce lls in a rat model of traumatic brain injury[J]. J Neurotrauma,2001,18(8):813- 819.[9]Wu S, Y Suauki, Y Ejivi, et al. J Neurossci Res,2003,73:343-351.[10]Wislet_Gendebien S, Brugere F, Hans G, et al. Nestin_positire mesenchymalstem cells favour the astroglial lineage in neural progenitors and stem cells byreleasing active BMP4[J]. BMC Neurosci,2004,5(1):33-44.[11]雷旭辉,张相彤,蔺铁.骨髓基质细胞静脉移植对脑创伤大鼠神经功能恢复和细胞凋亡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9):15-17.[12]Hofstetter CP, Schwarz FJ, Hess D, et al. Marrow stromal cells, from guidi ng strands in the injured spinal cord and promote recovery[J]. Proc Natl AcadSci USA,2002,99(4):2199-2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