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益是什么_法社会学与法经济学的解答_刘四新
- 格式:pdf
- 大小:519.67 KB
- 文档页数:9
法与经济学的内涵浅探
尹德洪
【期刊名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7(009)004
【摘要】"法与(和)经济学",又称"法律经济学",或者"法律的经济分析",这是对法与经济学的一般理解.实际上,法与经济学就其内涵来说.可以划分为以麦乐怡为代表的"广义的法与经济学".以及以波斯纳为代表的"狭义的法与经济学",它们之间不但研究的内容有所不同,而且研究的方法也有所区别.正确区分它们之间的不同,既有理论意义,也有着现实意义.
【总页数】4页(P30-33)
【作者】尹德洪
【作者单位】北京物资学院,经济学院,北京,10114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909
【相关文献】
1.从生产逻辑到符号逻辑——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浅探 [J], 王罕哲
2.浅探经济学领域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借鉴与适用 [J], 林琳
3.浅探经济学领域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借鉴与适用 [J], 林琳;
4.“群”以探文“文”以悟法--以《富饶的西沙群岛》为例浅探“1+N+1”群文教学 [J], 陆一致;
5.“群”以探文“文”以悟法——以《富饶的西沙群岛》为例浅探“1+N+1”群文教学 [J], 陆一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What is a Rechtsgiieter: A Response from Legal Sociology and Law and Economics 作者: 刘四新[1];郭自力[2]
作者机构: [1]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浙江杭州310027;[2]北京大学法学院,北京100871
出版物刊名: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103-111页
主题词: 法益;初级群体;次级群体;分工;生存利益
摘要:法益理论源于德国的犯罪本质理论。
我国刑法学界引入法益理论是为了解决传统社会危害性理论的空洞性问题,但法益理论与社会危害性理论都存在内容空泛、逻辑循环等缺陷。
注释刑法学局限于对实定刑法进行解释进而试罔捕述法益,无从揭示辛十会危害性和法益的内涵,无从对刑事立法提供理论指导。
应坚持实质的法益论,并在立法领域内以社会学的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范畴、经济学的分工理论和利益分化理论丰富和完善社会危害性理论和法益理论。
初级群体的利益是以生命为核心的生存利益,包括由人身生存利益、财产生存利益构成的自然生存利益和安全利益两类。
安全是对犯罪所侵害的各种秩序之共同本质的高度概括。
社会危害性的内涵是初级群体侵害性,法益的内涵是生存利益。
不提供课件拷贝社会秩序突变的法社会学研究法律指标问题周四下午:法社会学(学院路,2:00——5:20),1—3周,9—14周,211室============================================================ 基础参考书朱景文《法社会学》第二版(德)托马斯〃莱塞尔《法社会学导论》(2007年第四版,高旭军译)(英)科特威尔(?)《法律社会学》,80年代,译?。
埃希利《法社会学》,舒国滢译,近年版?。
——“活法”概念四本书,学科基本框架外围参考书社会学教材农村社会学——对比看出法社会学研究的不足城市社会学(城市学)——专业性较强考试:文章,5000——8000字。
题目:非规范法学题目的论文,结合毕业论文方向主要是特定问题。
专题性参考苏力《法治以其本土资源》,法大出版社,年?。
范瑜《多元纠纷调解机制》-------===============================第一讲法社会学的概念和框架核心观点:(1)法社会学是研究法律与社会的关系的学科;(2)从法学自身看,法社会学的兴起源于法学研究方法的局限;(3)法社会学在研究方法的核心特征是把科学分析,即经济与科学方法引进法学。
(4)法社会学研究的“中国问题”——法律与社会转型第一节法社会学的概念法社会学是研究法律和社会的关系的学科,是法学和社会学相结合的学科。
对法学来说,引进社会学及其它社会科学方法,是为了克服原有法学研究方法的不足。
所以,也可以说,在中国,法社会学主要是法学界借鉴、运用社会科学成果用于研究法律问题的学科。
什么内容的学科?谁的学科?哪个学术集团在讲这门学科?(法社会学)应该将社会学和法学的思维方法联系起来,总结这两门学科的经验,并将两者的科学研究方法结合起来。
同时,本书还反映了这样一种观点,即今天人们不能只从成文法角度并且在割裂法律和社会相联系的情况下去研究法社会学,如果法社会学关注到这一复杂任务,它就在发掘并揭示出一个重要的科学宝藏,其不仅有益于社会科学,而且有益于法学。
德国刑法学中法益的内涵及其对我国的影响德国刑法学中法益的内涵及其对我国的影响摘要刑法法益是刑法保护的利益和价值。
本文在了解德国刑法学中法益内涵的根底上,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对刑法法益进行分析,探讨德国刑法学中的法益对我国额影响。
关键词法益分类评价作用一、法益的内涵刑法上的法益概念,可以分为实体的刑法法益概念和形式的刑法法益概念。
实体的刑法法益概念,又称内容的、充实的刑法法益概念,基于个人主义的思想,重在刑法法益的内容,例如,诈骗、抢劫犯罪侵犯的刑法法益是财产,但除此之外,还有防止诈骗、抢劫行为的利益。
形式的刑法法益概念,基于全体主义,重在刑法法益的方法,还以诈骗、抢劫犯罪为例,它们侵犯的法益除财产之外,还有抑制不法得利意思的利益。
这种概念完全精神化,没有内容。
我们认为,刑法法益的概念应该是以实体的内容为主,兼顾形式的概念。
那么,关于刑法法益的概念可做如下表述:刑法法益,是受刑法标准保护的利益。
二、对法益根本内涵的评价自由主义是法益的思想根底后世德国的法学家认为,法益的思想根底是自由主义,他们强调自由主义在法益中的重要地位。
自由主义注重个人的自由和个人法益,反对牺牲个人法益实现集体法益、集体利益。
虽然这些法学家也成认集体法益,但是他们强烈反对以损害个人法益来实现集体法益。
他们认为集体法益是在实现个人法益的根底上实现的,而集体法益的价值正在于效劳于个人法益。
法益具有评价作用法益有一个重要的作用是评价作用,法益从其诞生之日起就有评价刑法机能的功能。
法益可以对刑法标准进行评价,促进刑法解释的进步;法益可以对刑法的构成要件进行评价和批判性解释,对刑法的可处分范围进行规制。
现实的法益观还可以对刑法的立法进行评价和解释,法益对刑法立法的评价是具体的,他可以直接对犯罪及其构成和惩罚犯罪进行评价。
这对现代刑法的开展具有着重要意义。
法益可对抗刑法机能功能主义刑法功能主义又称刑法的机能主义,它要求,刑法规那么和刑法立法要以现实的法益和个人自由为根底,不能以个人权利和个人利益为根底,要防止向国家权威主义开展。
论民事法益的概念及其构造鲁晓明广东商学院法律系教授2013-3-27 10:27:55 来源: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52卷,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关键词:权利外法益权利二元构造内容提要:法益概念产生于德国刑法学关于犯罪和刑罚的本质探讨之中,原指一切受到法律保护的利益。
我国民法学援引时产生了巨大的理论变异,演变为专指权利之外为法律所保护的利益。
这一转变既缺乏对即有理论的历史批判、也缺少现实合理性论证,不具有起码的合理性,应予抛弃。
民事法益应是“法”与“益”的结合,所有受到民事法律保护的利益都属于法益。
民事法益由权利和权利外法益两部分组成。
二元的法益构造将法律保护的所有利益视为一个总体,避免了割裂地看待权利和权利外法益,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引言长期以来,我国学者一直在一种混乱无序的状态下使用法益一词。
一方面,绝大多数学者将法益等同于权利之外受法律保护的利益;另一方面,以法律所保护的利益指称法益者也不鲜见。
同一语词内容迥异,形成了所谓狭义的法益观与广义的法益观。
然而,无论哪种法益观,都存在目的定位不明、历史考证缺失,现实合理性论证匮乏等问题,在态度上均难言严谨。
本文通过对法益理论历史流变的考察,了解其理论功用,探索其应然含义,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构成,冀以达到厘清理论误区之目的。
一、法益概念的产生与在民法学上的蜕变法益是一个由刑法学者提出、进而引入民法学等其他学科的概念。
“法益”一词,是由德文“das Rechtsgut”翻译而来。
“das Rechtsgut”一词,则是由表示“法”的“das Recht”与表示“财,有价值的事物”的“das Gut”结合而成。
在这个词被创设之前,是以“das Gut des Recht(e)s”表示的。
[1]故,要了解法益,必先了解刑法法益。
(一)刑法学的法益观刑法学中的法益理论,产生于德国刑法学者探讨犯罪本质的过程中。
德国法学家费尔巴哈受天赋人权思想的影响,提出了作为衡量犯罪之标准的权利侵害说,他认为犯罪的本质是对他人权利的侵害,如果一种行为没有侵害他人权利,则不能构成犯罪。
法益与客体的微妙之处
老一辈的刑事实务者,习惯了四要件理论,分析刑事案件大多数从犯罪客体着手。
而新一辈人基本上从法益论入手了。
实际上,法益与犯罪客体虽然在本质上基本差不多,但还是存在细微差别,当我们理解这些微妙之处,你自然就会使用法益论了。
法益,是指法律所保护的人的利益。
包括个人利益,以及可以还原为个人利益的国家法益和社会法益。
没有法益侵害,就没有犯罪。
这一定律,对于判断诈骗罪特别有价值。
犯罪客体,是指法律所保护的社会关系。
注意,客体对应的是社会关系。
而社会关系又可拆解为权利和义务。
言犯罪是侵害社会客体,意在说明犯罪是犯罪人侵害了社会关系中他人的权利,或者违反了社会关系中自己的义务的行为。
在客体论中,没有突出人的利益。
同时这一点也不太符合刑法自身的规定,如刑法第13条就规定,犯罪是侵犯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
该条表明,犯罪就是侵害法益或威胁法益的行为。
综上,法益论突出了人的利益的保护,而客体论看不出这一点,同时客体论也比较飘渺和抽象,对定罪的规制作用不是很直观和具体,容易使人形成在定罪时本要避免的整体思维。
因此,使用法益论要好于使用客体论。
论民法法益的存在及其价值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各种社会生活关系被民法所调整形成了民事法律关系,进而各种社会生活关系中的利益问题就成为了权利和义务问题。
民法是权利法,民法制度构建的目的就是为了界定和保护各种私权的利益,民法体系的构造是以私权的界定和保护为核心的。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水平越高,私权的界定和保护在民法上就越完善。
在私法发达的社会中,人们如果要保护自己的人身或财产利益,就首先要把自己的利益在私权体系中进行准确定位。
然而社会生活是复杂的,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利益关系也是复杂多样的,法律不可能将所有的生活中的利益关系都予以调整。
德国民法学家梅迪库斯指出:法律关系第二个要素的实质,在于其对一部分现实生活的撷取。
生活关系是一个连续统一体而我们正是从这一连续体中取出一部分来,对其进行法律观察。
”11(51)如果有一部分生活关系没有纳入到民法调整的范畴,就产生这样的问题:没有纳入到权利体系中的各种生活关系是不是就完全不受法律保护?法律对于社会生活利益关系是不是就局限在私权的层次上?这样,民法法益问题就应运而生了。
“因为民法仅就人类社会生活中依凭之部分生活资源加以规范,易言之,法律问题之范围较之事实问题之范围狭小。
”|2|(1)如果民法将其保护范围局限于民事权利,必然不利于社会生活之稳定发展和法的正义目标的实现。
民法应当是一个开放的体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应将更多的利益纳入到其保护之中。
一、民法法益的概念及其存在基础关于民法法益概念的表述很多。
史尚宽先生认为法益乃法律间接保护之个人利益。
洪逊欣先生认为法益是法律之反射作用所保护之利益。
曾世雄先生认为“法益者,法律上主体得经法律消极承认之特定生活资源。
”121( )也有学者认为,“所谓法益,指于法定权利之外,一切合乎价值判断,具有可保护性的民事利益。
浅谈刑法中的法益作者:孟宪政来源:《西部论丛》2018年第09期摘要:在刑法中,法益是非常重要的概念,其地位也是非常重要的,是现代刑法学中不可或缺的理论基石。
法益在不同的阶段,其定位和概念都有所不同,但其在刑法中的地位是稳固不变的。
本文通过对法益概念进行分析,讨论了法益在刑法中的重要性,对深入了解刑法法益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法益概念刑法地位一、法益概念的定义法益是指由刑法保护的社会现实生活中所存在的各种利益。
其实,法益就是由“法律”和“利益”相结合,用法去保护相应的利益。
法律保护的利益在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但并不是所有利益都被称为法益。
在传统的刑法中,法益是最基本的概念,被西方学者视为确定犯罪实质概念的基础。
二、法益概念的产生社会是由众多的人组合而成的,有了人,就会有各种关系,也就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利益。
在这些利益中,有的会被法律所承认,而有的则不被法律所承认,只有受到法律承认的才能称为法益。
法益是被法所保护的个人、社会、国家的利益。
最初并没有法益一词,是在后来西方刑法学者探讨犯罪过程中才被提出。
18世纪后期,出现了“权利侵害说”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当权利受到侵害时,侵害的行为就是犯罪,此时,权利应该受到刑法的保护,同时对犯罪进行惩罚。
这一理论是为保护公民的平等、自由等权利提出的,因此具有一定的历史地位。
后来,一些社会学者对法益的概念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法益具有普遍性,在刑法的范围内应该保证对所有侵害行为即犯罪给出惩罚,让权益得到保护。
20世纪以来,大多数学者认为法益是刑法保护的客体,也是犯罪的实质。
准确理解和认识法益概念,对分析犯罪的危害和把握犯罪的本质有重要作用。
当对法益的了解更深入时,就可以更好地利用法律保护利益。
三、刑法中法益的涵义在刑法中被保护的利益被称为刑法法益,刑法法益只是法益的一部分。
在社会中,人和人、人和事物之间产生了需求关系,并且有利于人和事物的发展,这就形成了利益。
只有需求才能形成利益,而无需求就没有利益。
内容摘要法益,顾名思义,是法律所保护的利益。
法益概念是大陆法系刑法理论的核心概念,刑法的任务是保护法益,犯罪的本质在于侵害了法益,几乎是刑法学界达成的共识。
我国刑法学者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从德日刑法理论中引入法益概念,同时引入了德日刑法中法益理论尚未解决的问题,如法益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性质为何?法益的主体是谁?法益与保护客体有何区别?这些问题成为我国刑法学界研究法益的主要内容,而鲜有人探讨法益的相对性问题。
法益是否具有相对性?若具有,在我国刑法上又有何表现?这些问题同样值得我们关注。
本文共五个部分。
文章引言部分介绍了选题的缘由、写作资料的的出处、类别以及国内学者研究法益相对性的现状,研究法益相对性的理论及现实意义和文章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法益概念的产生、发展演变”,首先以法益产生、发展演变的时间为线索,介绍了费尔巴哈(A.Feuerbach)的“权利侵害说”、毕恩鲍姆(Birnbaum)的“财”(güt)概念、黑格尔学派对法益概念的推动以及维也纳学说的展开、宾丁(Binding)的“状态说”、李斯特(Liszt)的“利益说”、新康德学派影响下精神化的法益概念以及纳粹时期的法益概念,并认为法益概念的产生具有历史意义。
接着,介绍了英美法系中与法益概念近似的“损害原则”(Harm Principle)。
最后,落脚在我国,介绍了我国刑法上的法益概念溯源及其内容。
第二章“法益的相对性探析”,从宏观抽象层面探讨法益是否具有相对性,首先,通过分析法益概念中利益的特征,发现利益的相对性特征;其次,通过考察法益是否具有实定法性质之争议,得出法益之实定法性质,并从“同一法益在不同的国家、地区具有不同的内容”、“同一国家在不同时期,法益具有不同的内容”、“同一国家即使在同一时期,有些法益也‘因人而异’”三个方面分析出法益的实定法性质所蕴含的法益相对性;再次,通过分析大陆法系违法阻却事由背后的理论根据,发现违法阻却事由理论也蕴含了法益的相对性;最后从法益的位阶之别着手,认为法益存在相对性。
工作心得:科学界定法益概念,指引刑法现代化(最新)“法益”,这个来自外国的概念现已为中国刑法界所普遍接受,但是,刑法学术界对于“法益”的准确内涵及其意义仍然存在着许多争论。
在此,试图通过说明法益在刑法理论中的位置与作用,希望在明确法益概念的同时,推动我国刑法理论和刑事司法实践的进步。
法益的概念与实质就概念而言,学术界一般同意法益就是指“法律所保护的利益”。
有争论的主要是,“法律所保护的利益”是什么。
其实,这个问题不是在法律制定出来之后才提出来的,而是在法律制定之前或者制定期间就先产生了。
而今,根据罪刑法定原则,法律所保护的利益是什么的问题只能由立法者回答,并且,在法律制定出来之后就已经回答了。
在刑法中,没有回答甚至回答含糊的法律规定,是不符合宪法规定的法治原则的。
对于什么利益可以受刑法保护和什么利益不受保护的问题,尤其是刑法是否只可以保护有物质损害表现的利益,而不可以保护诸如“义务”“规范”这样的非物质性利益的问题,刑法学历史上曾经发生过“法益保护说”“法益侵害说”与“义务违反说”“规范违反说”之间的争论。
目前,这个争论已经取得了比较令人满意的结论,即“法定义务违反说”:在法益受到侵害的情况下,只有同时违反法定义务的,才能受到刑罚的惩罚;在仅仅违反义务的情况下,只有在法律明确规定时,才能受到刑罚的惩罚。
这个结论之所以比较令人满意,是因为坚持了罪刑法定原则,既明确了利益在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的情况下不受刑法保护,又保证了刑法仅仅对法律有明文规定的那部分非物质性利益提供保护,实现了刑法对现代社会提供充分而不过分、完整而不多余的法治保障。
在现代刑法制度中,这样设定的法益是恰当的,由此建立起来的刑法保障是非常安全的。
在刑事司法中,查明并认定违法行为是否具有侵犯法律所保护的利益的性质,是认定该行为是否构成犯罪的一个关键条件。
在现代有影响力的刑法学理论中,对这个条件都有明确的要求,只不过在使用的概念、在理论体系中所安排的位置,以及该概念的理论功能即所发挥的作用方面,会存在一些不同的安排。
法经济学用经济的方法分析法律活动法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结合了法律学和经济学的知识,并通过经济学中的方法和理论来分析和解决法律问题。
因此,法经济学用经济的方法分析法律活动成为了该领域的核心。
首先,法经济学将法律活动看作一种经济行为。
在经济学中,人们会根据个人利益和效用最大化的原则做出决策。
同样,在法律领域中,人们也会根据自身的利益和效用来制定和遵守法律规则。
通过这种方法,法经济学可以分析被告、原告和法官之间的利益平衡关系,以及法律规则对一般公众和经济利益的影响。
其次,法经济学通过经济学中的理论和方法来解决法律问题。
例如,契约理论被广泛应用于解决契约纠纷。
在契约理论中,当一方无法履行契约时,可以通过经济奖励或处罚来激发另一方遵守契约。
同样,当法律规则无法平衡各方的利益时,可以依靠经济学中的机制设计来解决问题。
机制设计包括拍卖、奖赏和惩罚等机制,以达到更好的效益分配和风险管理。
此外,法经济学还关注法律规则的经济后果。
在经济学中,人们通过成本效益分析来评估某项决策的经济效益。
同样,在法律领域中,人们可以通过成本效益分析来评估法律规则对经济效益的影响。
例如,强制汽车安装安全带的法律规定,可以减少交通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
然而,该规定也可能会增加汽车制造商的成本,从而降低其利润。
通过成本效益分析,法律制定者可以根据全面考虑各方面的利益来制定更为有效和公正的法律。
总的来说,法经济学用经济学的方法分析法律活动已经成为了该领域的重要研究方法。
它可以通过经济学中的理论和方法来解决法律问题,评估法律规则的经济效益,以及平衡各方利益。
因此,法经济学有助于在法律和经济活动中实现更有效和公正的结果。
法经济学概述法经济学又叫"法律的经济分析","法律与经济学". 对法经济这的研究一直以来存在着两种视角,一是人法学视角,认为法经济学就是用经济学研究法律;另一个视角就是经济学视角,认为法经济学拓展了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把法律制度等非市场领域的问题纳入经济研究视野,进行解释.而后者为当今主流观点.法经济学是运用有关经济学的理论、方法研究法学理论和分析各种法律现象的学说。
由于是交叉学科,从法学角度来说,可将其译为“经济分析法学”;从经济学角度来说,可将其译为“法经济学”;从其他学科的角度来说,可将其译为“法和经济学”或“法与经济学”。
法经济学正因其研究方法的独特性而成为一独立的法学流派。
它不仅涉及到有关法律价值等具有法哲学意义上的法学理论问题,而且涉及到具体的法律问题和几乎所有的部门法领域。
法经济学理论的核心在于,所有法律活动,包括一切立法、司法以及整个法律制度事实上是在发挥着分配稀缺资源的作用。
因此所有法律活动都要以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合理利用,即效率最大化为目的,所有的法律活动基于此论断都可以用经济学的方法来分析和指导。
在西方国家,很多人曾经片面地认为法和法学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公平或者正义这样的问题,而经济学所要解决的则是效益问题,即如何有效利用资源、增加社会财富的总量。
经济学本质上是实证科学,注重数据分析。
而法律是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人的行为难以作定量分析,因此人们以往极少运用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去分析法律制度。
但20世纪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法律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人们开始认识到法律与经济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对法律的经济分析在可能的条件下不仅是定性的,而且是定量的,从而使人们可以比较精确地了解各种行为之间经济效益的差异,进而有助于改革法律制度,最终有效地实现最大程度的经济效益。
刑法的概念、性质和体系(一)刑法的概念刑法是国家的基本法律之一,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与刑罚的法律。
法益的名词解释
法益是法律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法律保护的利益或权益。
法益涵盖了个人、团体和社会的各种利益,包括财产权益、人身安全、健康权益、合同权益、知识产权等。
法益可以被视为法律规范所保护的对象,法律旨在确保人们的法益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保护。
通过立法和法律实施,国家和社会承认每个人的合法权益,并设立相应的法律制度和机构来保护和维护这些法益。
法益的保护通常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财产权益:法律保护个人和企业的财产权益,包括所有权、使
用权、转让权等。
2.人身权益:法律保护人们的生命、健康、自由、尊严等基本权
益,例如禁止侵犯人身安全、禁止歧视等。
3.合同权益:法律保护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确保合同的履行
和双方权益的平衡。
4.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知识产权相关的权益,包括专利权、著作
权、商标权等,保护创造者的知识成果。
5.公共利益:法律保护社会的公共利益,包括环境保护、消费者
权益、公共安全等,以维护整个社会的利益。
总而言之,法益是法律保护的一种重要概念,它涵盖了各个方面的权益和利益,旨在确保公平、公正和平等的法律环境,保护每个人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