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着力打造机械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 格式:pptx
- 大小:81.01 KB
- 文档页数:27
link陈坚议(1976-)男,汉,现供职单位全称及职称:泉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业服务中心,中级工程师,研究方向:科技管理。
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Aug.2019·中国科技信息2019年第16期科技工作智能制造、人工智能则属于工业4.0阶段,从实现智能制造、人工智能,意味着要投入大大量的资金去改造生产设备及运营流程,一般的中小型企业更是只能望而却步。
(四)金融支撑困难重重近年来,在国家产业政策调控、市场需求萎缩、成本上升等多重压力叠加下,传统产业特别是纺织、印染、造纸等行业处于市场低迷状态,效益滑坡,风险上升,因此被一些金融机构视为夕阳产业,在信贷导向上将这些行业列为控制类或关注类行业,采取上收授信权限、提高信贷门槛、控制增量压缩存量等“一刀切”的信贷政策,市场中时常传来传统行业企业融资难的呼声,客观上增大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难度和风险。
(五)日趋严格的环保要求难以适应近年来环保要求日益严格,我市石化、纺织鞋服、建材、石雕等传统产业发展也受到一定制约和影响。
(六)高端产业不断出现转移的现象目前,泉州存在资源约束等问题,如用工、用电、用地及原材料紧张等,一些有助于产业转型升级的企业、项目落地较难,一些本土优势企业把高端环节转移到省外经营生产,“腾笼换鸟”现象时有发生。
泉州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力的措施(一)强基固本,力促龙头企业“扩能生根”1.筑稳龙头企业“祖厝”,把根留住。
一是推动实施一批高端项目。
实施技改奖补,支持产业龙头企业实施技术改造、仓储配送、高端制造等增资扩产项目。
二是瞄准柔性生产、智能仓配、工艺研发、电商结算等高端环节。
鼓励龙头调整工艺路线,重设加工流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研发、采购、生产、仓储、物流、管理等各个环节有机集成,以适应小批量、多品种的柔性制造要求。
智能仓配,立足特色产业,发挥产业集群优势,推动“生产基地+互联网+物流”加快创新融合,不断提升物流企业信息化、标准化水平。
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原中央苏区地跨赣闽粤,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建的最大最重要的革命根据地,是人民共和国的摇篮和苏区精神的主要发源地,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1号,以下简称《意见》)精神,进一步细化实化各项政策措施,科学谋划原中央苏区及周边地区振兴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规划以原中央苏区为核心,统筹考虑有紧密联系的周边县(市、区)发展,规划范围不等同于原中央苏区范围。
规划范围包括:江西省赣州市、吉安市、新余市全境及抚州市、上饶市、宜春市、萍乡市、鹰潭市的部分地区,福建省龙岩市、三明市、南平市全境及漳州市、泉州市的部分地区,广东省梅州市全境及河源市、潮州市、韶关市的部分地区*,规划总面积21.8万平方公里,2013年末总人口4748万,地区生产总值14650亿元。
本规划是指导上述区域发展的行动纲领和编制相关专项规划、布局重大项目的重要依据,规划期为2014—2020年。
目录第一章发展基础▪第一节发展优势▪第二节机遇和挑战第二章总体要求▪第一节指导思想▪第二节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第三章空间布局▪第一节打造赣南、闽西核心圈▪第二节发展六大组团第四章现代产业体系▪第一节积极发展特色农林业▪第二节提升发展优势矿产业▪第三节加快制造业升级▪第四节大力发展服务业第五章基础设施建设▪第一节构建现代交通运输网络▪第二节提高能源保障能力▪第三节加快水利设施建设第六章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节加强生态建设▪第二节强化环境综合整治▪第三节提高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7第七章社会事业发展▪第一节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第二节提升卫生计生服务水平▪第三节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第四节加快文化体育事业发展▪第五节加大扶贫开发力度第八章城乡统筹发展▪第一节做大做强区域中心城市▪第二节促进县域加快发展▪第三节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第四节加快城乡一体化第九章开放合作和区域联动发展▪第一节优化区域内分工合作▪第二节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第三节促进与周边地区联动发展第十章保障措施▪第一节创新体制机制▪第二节加大政策支持▪第三节加强组织实施第一章发展基础第一节发展优势[1]区位条件优越。
泉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泉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规划纲要(2013―2015)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泉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3.10.14•【字号】泉政文[2013]249号•【施行日期】2013.10.1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正文泉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泉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规划纲要(2013-2015)的通知(泉政文〔2013〕249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泉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规划纲要(2013-2015)》已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2013年10月14日泉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规划纲要(2013-2015)目录一、总体概况(一)发展现状(二)面临形势二、总体战略(一)指导思想(二)发展定位(三)发展目标三、主要任务(一)优化园区功能布局(二)强力打造好主园区(三)集聚整合创新资源(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五)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六)创建开放合作格局(七)营造园区创新环境四、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二)力促高效管理(三)完善政策体系(四)做好统筹协调(五)实施监督考核附件:国家高新区评价指标体系(修订版)前言《泉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规划纲要(2013-2015)》以《科技部关于发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家高新区“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为指导,全面落实十八大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根据《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带发展规划(2011-2015)》、《泉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泉州市“十二五”科技发展专项规划》等中长期发展规划编制而成,是指导泉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泉州高新区”)践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行动纲领和编制相关规划的基本依据。
南安市霞美镇总体规划(文本)(2008-2020年)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9年12月目录第一章总则 (2)第01条编制目的 (2)第02条规划依据 (2)第03条规划原则 (2)第04条规划期限 (2)第05条规划范围 (2)第06条规划指导思想 (2)第二章城镇性质、职能与发展规模 (3)第07条城镇性质 (3)第08条城镇职能 (3)第09条城镇化发展规模 (3)第三章城镇产业发展 (3)第10条产业规划原则 (3)第11条产业发展思路 (3)第12条产业体系设计 (3)第13条产业空间布局 (4)第四章城镇总体规划 (4)第14条空间管制规划 (4)第15条镇村体系规划 (4)第16条空间结构规划 (5)第17条土地使用规划 (5)第18条对外交通规划 (6)第19条镇域交通规划 (6)第20条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7)第21条绿化水系景观规划 (7)第22条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8)第五章市政公用设施规划 (9)第23条供水规划 (9)第24条排水规划 (10)第25条电力规划 (10)第26条通信及邮政规划 (11)第27条燃气规划 (12)第28条环卫规划 (12)第29条人防规划 (13)第30条抗震规划 (13)第31条消防规划 (14)第32条防护防涝规划 (14)第六章附则 (14)第33条规划成果 (14)第34条规划生效日期 (14)第35条规划图纸 (15)第36条附表 (16)第一章总则第01条编制目的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及海峡西岸城镇群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为了适应霞美镇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需求、优化配置各项资源、协调城乡各项建设、确定城镇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实现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特编制此规划。
第02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1月);(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年8月);(3)《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4月);(4)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1994年9月1日颁发的《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5)海峡西岸城市群协调发展规划(2008年)(6)福建省“十一五”城镇体系建设规划(2006年)(7)泉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年)(8)泉州市域城镇体系规划(2005年)(9)泉州市“十一五”城市建设规划(2007)(10)泉州市十一五规划报告(2006年)(11)南安市城市总体规划(调整)(2007年)(12)南安市城镇体系规划(评审稿)(2005年)(13)南安中部区域协调发展规划(2008年)(14)南安市十一五规划报告(2006年)(15)南安市交通体系规划(2007年)第03条规划原则(1)坚持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高度协调的原则(2)坚持突出特色、兼顾整体协调发展的原则(3)坚持区域协调、错位竞争、互补发展的原则(4)坚持“以人为本”,体现地方特色的原则(5)坚持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充分结合的原则第04条规划期限近期:2008年——2010年远期:2010年——2020年第05条规划范围本次霞美镇总体规划的规划范围为霞美镇镇域范围,总面积57.04平方公里。
Exclusive Planning 独家温州金华义乌市诸暨市丽水台州宁德福州甫田泉州温岭市乐清市瑞安市福清市南安市晋江市爆点2:产业集群驱动英雄谱晋江市、义乌市、诸暨市、清市、福清市、海安市、温岭市、瑞安市、石狮市、兴化市竞技术打好民营经济、品牌经济、“三张牌”,支持民企“做大”上市。
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全产业链打造区域产业集群,形成产业生态。
培育系列区域品牌、中国驰名商标,不断壮大县域经济规模。
燃爆点区域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凸显,高水平产业链已然成形,一批国际化产业集群初具世界影响力。
——产业组织方式呈现出集群网络化特征30 | 创新世界周刊 | 2022.9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361。
家。
总值。
其变成记:一直以来,敢拼、爱拼、善拼的晋江人创造出无数举世瞩目的成就,更是留下了草庵摩尼光佛造像、磁灶窑址、安平桥等众多享誉世界的文化瑰宝。
因为土地贫瘠,晋江市曾是“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贫困农业县,如今这里已成为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行前十的一方热土。
晋江市的蜕变,离不开鞋服和纺织两大产业。
近年来,晋江市遵循发展规律,积极引导和促进产业集群发展,走出了一条以发展产业集群来实现工业化、带动城市化的发展之路。
目前,晋江市聚集起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纺织服装、鞋业制造、建筑陶瓷、食品饮料、伞具、玩具等一批比较典型的产业集群,同时还拥有机械设备、精细化工、家居用品、纸制品、制药以及电子通讯器材等一批具有集群趋势的产业,呈现出从轻型加工为主向轻重并举、重化制造发展的态势。
义乌——光伏新城魅力值:作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1991年,义乌小商品市场以10.25亿元成交额居中国十大市场之首,1994年成交额跃升至102.12亿元,2006年成交额为415亿元,2020年成交额增至1884亿元。
进入21世纪,义乌市重视发展电商、直播等新兴业态,继续将“兴商建市”一张蓝图绘到底。
浙江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目录一、内容概要 (2)1.1 调研背景与意义 (3)1.2 研究目的与方法 (3)二、浙江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分析 (4)2.1 总体概况 (6)2.2 分行业分析 (7)2.2.1 电子信息产业 (8)2.2.2 生物医药产业 (10)2.2.3 新材料产业 (11)2.2.4 现代服务业 (13)三、浙江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优势与挑战 (15)3.1 优势分析 (17)3.1.1 创新能力强 (19)3.1.2 产业链完整 (20)3.1.3 市场机制灵活 (21)3.1.4 政策支持力度大 (22)3.2 挑战分析 (23)3.2.1 核心技术不足 (24)3.2.2 人才短缺问题 (25)3.2.3 环境压力增大 (26)3.2.4 国际竞争加剧 (28)四、浙江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30)4.1 加强创新体系建设 (31)4.2 提升产业链协同创新能力 (32)4.3 引进和培养高端人才 (33)4.4 推动绿色发展 (34)4.5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36)五、结论与展望 (38)5.1 调研结论总结 (39)5.2 发展前景展望 (40)一、内容概要本报告主要围绕浙江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进行深入研究。
报告首先概述了浙江产业集群的总体情况,包括产业规模、产业集群分布、发展特色等。
分析了浙江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与意义,指出其对于提升区域竞争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作用。
现状分析:通过对浙江各产业集群的实地调研,分析了浙江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包括产业集中度、技术创新、品牌影响力、产业链协同等方面的情况。
问题剖析:结合浙江产业集群发展的实际情况,指出了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如资源环境约束、创新能力不足、市场竞争压力等。
案例分析:选取浙江具有代表性的产业集群进行案例分析,深入剖析其成功经验和发展模式。
对策建议:根据现状分析、问题剖析和案例分析,提出了推动浙江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包括优化产业布局、加强科技创新、提升品牌影响力、强化产业链协同等方面。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经贸委关于加快提高福建纺织业国际竞争力工作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6.03.06•【字号】闽政办[2006]47号•【施行日期】2006.03.0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消费品工业正文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经贸委关于加快提高福建纺织业国际竞争力工作意见的通知(闽政办[2006]47号)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省经贸委《关于加快提高福建纺织业国际竞争力的工作意见》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二○○六年三月六日关于加快提高福建纺织业国际竞争力的工作意见(省经贸委)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纺织工业稳步快速发展,2004年福建纺织工业总产值已占我国纺织工业总产值的5.3%、我省工业总产值的13%,位居全国纺织工业第五位、全省工业产业第三位。
纺织工业也是我省出口创汇最重要的产业之一,出口交货值占全省工业出口交货值的13%,位居全国纺织工业第六位、全省工业产业第三位。
纺织工业为我省的经济建设提供了巨额的积累基金,为丰富人民生活和提供就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是我省最具活力和区域特色的传统支柱产业。
当前,纺织业既面临着很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一方面,进入“后配额时期”后,纺织品出口取消了配额限制,中国纺织品在世界的市场份额将迎来较大的扩展,我省纺织业的生产和出口均居全国前列,外向度较高,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一些世贸组织发达成员国对中国纺织品的出口频频“特别限制”,给纺织品出口市场带来了诸多的动荡和不确定因素,人民币汇率调整也对纺织业出口产生了一定影响。
为了应对“后配额时期”纺织业的机遇和挑战,加快促进福建纺织业产业结构和出口方式的调整,提高纺织业的国际竞争力,加速构建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纺织制造业基地,特提出如下意见:一、明确纺织业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2006年-2010年,要围绕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大战略部署,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创新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以中心城市和重点城镇为依托,以大型企业为龙头,以产业链为纽带,以做强做大产业集群,建设国内外有影响的纺织制造业基地为目标,推动我省纺织产业完善产业配套和社会服务网络,形成合理的产业地域分工和生产力布局,更深入地参与国际国内产业分工协作,走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力争我省纺织工业的纤维材料技术、装备水平、工艺与环保技术、信息化水平、骨干企业产品开发创新能力达到同期世界较先进水平,实现从“以量取胜”到“以质取胜”的跨越,全面提升我省纺织产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泉州市产业集群问题研究【摘要】以产业集群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模式,催生了新一轮的区域经济发展浪潮,产业集群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因此,如何促进集群的可持续发展,成功实现保持产业集群升级,对区域经济的长期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分析了泉州产业集群的现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政策建议,对于知道泉州产业集群的健康有序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泉州市;产业集群;政策建议引言所谓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个特定产业中相互关联的、在地理位置上相对集中的若干企业和机构的集合。
[1]产业集群的崛起是产业发展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竞争日益激烈的新趋势,是为创造竞争优势而形成的一种产业空间组织形式,它具有的群体竞争优势和集聚发展的规模效应是其他形式难以相比的。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泉州市民营经济发展的起步(1979年至1992年)、发展(1992年至1997年)、提升(1997年至今)三个主要阶段,泉州市产业集群历经萌芽、发育、壮大阶段,从创业之初“满天星斗”、靠“三来一补”起步的乡镇企业发展到“专业镇”、“专业村”,由粗放到集约,从模仿到创新,在某些地区、某些行业逐渐形成的中小企业区域横向聚集的发展模式,形成了产业内部相互协作、独具竞争优势的全国性乃至国际性的产业营销网络。
一、泉州产业集群发展现状据福建省发改委统计,泉州市产业集群统计有16个,占26.7%-29.6%,数量排福建省第一名,产值100亿元的产业集群个数为4个,产值30-100亿元的产业集群个数为8个,产值30亿元以上产业集群占泉州产业集群(产值10亿元以上)的75%。
目前,泉州市已形成纺织、服装、石化、制伞、电子、造纸及纸制品、玩具、藤铁、树脂工艺品、陶瓷、雕刻工艺、食品饮料、水暖器材、建陶、石材、包袋、运动鞋、皮鞋(休闲)、钢铁、水泥、木制家具、机械制造、汽车配件、陶瓷、灯具、茶叶、水产品、芦柑等一批年产值超10亿元的产业集群,实现产值2030亿元,占全市工业产值的9l%,其中产值上百亿元的有纺织、服装、机械制造、石油化工、食品饮料、石材、制鞋7个产业集群。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泉州市所辖7个县(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4.06.05•【字号】闽政文〔2024〕204号•【施行日期】2024.06.0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规划正文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泉州市所辖7个县(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闽政文〔2024〕204号泉州市人民政府:你市《关于审批7个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请示》(泉政文〔2024〕50号)收悉。
经研究,现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省自然资源厅审查通过的《石狮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晋江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南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惠安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安溪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永春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德化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统称《规划》)。
《规划》是县(市)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请你市指导所辖县(市)认真组织实施。
《规划》实施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发展和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要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任务,紧扣高质量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海峡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等重要使命,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进一步推动石狮市打造现代化纺织鞋服产业集群、现代化商贸城市,推动晋江市打造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样板、现代化纺织鞋服产业集群,推动南安市打造智能制造产业集群、山水田园城市,推动惠安县打造临港绿色石化基地、雕艺文创产业集群,推动安溪县打造茶旅融合发展新业态、茶乡特色城市,推动永春县打造香产业发展高地、山地旅游目的地,推动德化县打造陶瓷产业基地、生态旅游城市。
泉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泉州市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升全社会研发投入水平若干措施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泉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4.02.05•【字号】泉政规〔2024〕1号•【施行日期】2024.02.0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学技术综合规定正文泉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泉州市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升全社会研发投入水平若干措施的通知泉政规〔2024〕1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现将《泉州市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升全社会研发投入水平若干措施》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泉州市人民政府2024年2月5日泉州市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升全社会研发投入水平若干措施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贯彻《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的通知》(闽政〔2023〕7号)、《中共泉州市委泉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进一步落实“抓创新促应用”专项行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提升全社会研发投入水平,制定以下措施:一、目标任务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增强,科技企业成为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力量,促传统产业焕新,促新兴产业培育。
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规模和强度持续提升,高新技术企业增量提质,建设一批机制活、能力强、绩效优的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研发创新管理水平和绩效进一步提升,全社会重视支持研发创新的环境更加优化。
到2026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速保持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总量达到400亿元,占GDP比重达到2.2%以上,规上工业企业有研发经费投入的比例达到45%以上,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4000家,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研发经费突破120亿元,推动晋江迈入研发投入超百亿县(市),培育机械装备、纺织服装等一批研发投入超50亿元的产业,培育研发投入超亿元企业30家以上;高水平科研平台达50家以上,在装备制造、集成电路、化工新材料等领域攻克行业重大关键核心技术、研制重大创新产品50项(个)以上,服务企业超过5000家(次),成果转化应用200项以上。
关于南安产业经济的调查报告南安市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与台湾岛隔海相望,三国东吴置县,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
南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曾一度是闽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全市土地面积2036平方公里,人口148万,海外侨胞300多万人,是举世闻名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和民族英雄郑成功的故乡。
南安东依“活力泉州”,西靠“魅力厦门”。
承接泉州、厦门两个海峡西岸中心城市的产业辐射,具备地理、人文、区位、产业和侨台诸多优势,这个有着千年悠久历史和深厚人文积淀的侨乡新城,在海峡西岸建设的快车道上,正“又好又快”的提速前进。
同时,南安也有着优越的投资环境,交通便捷,四通八达,市区距厦门国际机场97公里,距泉州晋江机场30公里,距省会福州220公里,福厦公路、漳泉铁路以及福厦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公路密度居全省之首。
国家二类口岸石井港已建成5000吨级码头并可直航香港、厦门、上海、广州,形成以铁路、高等级公路、港口海运为一体的大交通格局。
南安始终把工业作为经济的主要支撑,全市已建成100个工业小区,形成石料建材、水暖消防器材、建筑陶瓷、塑料化工、针织服装、五金机械、雨具箱包、食品罐头等八大支柱产业。
同时,市场,产业、基地得到良性互动发展,从外延拓展,到内涵深化,南安的产业集群开始释放巨大能量,南安的工业经济迈上质的提升之路,2005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89.4亿元,比增12.1%;财政收入11.36亿元,比增18.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3.2亿元,比增19.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843元,比增9.1%,农民人均纯收入5036元,比增6.8%。
南安致力于推动区域产业集群向前挺进,西翼以仑仓、英都为核心的水暖阀门产业集群迅速形成;东北翼康美鞋业基地正在热建;中部的南安经济技术开发区项目建设全力推进……。
中国石材城、中国水暖城、中国粮食城……一个个誉满全国乃至世界的“国字号”专业市场,成为引领南安区域经济和产业集群迅速发展的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