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主导产业的选择
- 格式:doc
- 大小:123.50 KB
- 文档页数:6
河南省农业农村厅、河南省财政厅关于印发《河南省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指引(试行)》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河南省农业农村厅,河南省财政厅•【公布日期】2019.07.31•【字号】•【施行日期】2019.07.3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管理综合规定正文河南省农业农村厅、河南省财政厅关于印发《河南省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指引(试行)》的通知各省辖市、有关县(市、区)农业农村局(农委)、财政局,省属农场: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有序推进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引导各地科学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 提升建设质量,我们编制了《河南省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指引(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按照本《指引》,组织开展好本地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工作。
2019年7月31日河南省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指引(试行)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主导产业第三章规划布局第五章资金使用第六章建设主体第七章管理机制第八章防止错误倾向第九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编制目的】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有序推进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以下简称产业园)创建,切实提高产业园实施方案编报质量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引导各地科学建设产业园,打造推动产业兴旺、促进农民致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载体和重要平台,根据《河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和《河南省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工作方案(2019—2022年)》,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建设指引。
第二条【基本概念】产业园是围绕当地优势特色农业,以规模化种养为基础,以产业兴旺和农民增收为目标,集聚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主体,进行“生产+加工+科技+营销”全产业链开发,创新体制机制,实现绿色发展和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有明确的地理界线和区域范围,建设水平领先的现代农业发展平台。
第三条【内涵特征】产业园应具备以下特征:——以规模种养业为基础,主导产业明确、优势特色明显,安全、优质、品牌农产品比例较高,农业绿色发展基础较好;——生产、加工、销售等生产经营主体集群式发展,主导产业全产业链开发水平较高,产业发展水平区域领先;——土地、资本、人才、装备、科技等现代要素相对集聚,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劳动生产率较高;——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完善,农民能够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建设运行管理机制健全,符合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主体多样、农民参与的要求;——区域范围合理,与产业特点、发展基础、经济区位、环境容量、资源承载力等相匹配。
河南产业发展趋势河南省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省份之一,也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农业大省。
近年来,河南省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不断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和路径。
在新的发展背景下,河南省产业发展正朝着高质量、高效益、可持续的方向转变。
本文将通过分析河南省的产业结构、政策环境和经济发展趋势,探讨河南省产业发展的趋势及其影响。
一、河南省产业结构现状分析河南省的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以传统制造业和农业为主导。
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推进,河南省正在逐渐转变为以制造业、服务业和现代农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
1. 制造业:河南省的制造业以重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电力设备和电子信息等为主。
例如,河南省拥有众多重型机械生产企业,如郑州煤矿机械集团、洛阳玻璃集团等。
此外,河南省还发展了一批高新技术制造业企业,如鸿合集团、豫能控股等。
制造业是河南省的“优势产业”。
2. 交通运输:河南省地处中国中部,交通便利,交通运输业一直是河南省的优势产业。
河南省是中国的交通枢纽,铁路、公路、航空和物流业发达。
例如,郑州凭借其良好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已成为中国重要的铁路枢纽和国际航空枢纽。
3. 服务业:河南省的服务业发展较快,逐渐成为发展的新引擎。
根据河南省统计局的数据,2019年,河南省的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了52%以上。
尤其是现代物流、电子商务、金融、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等服务业正在崛起。
4. 农业:河南省是中国的粮食生产大省。
虽然农业在河南省的经济中占比逐渐减少,但农业现代化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正在使农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例如,河南省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大科技投入,引进先进农业技术和设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以上是河南省产业结构的现状,但与发达地区相比,河南省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一是制造业结构仍然单一,缺少高端制造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二是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较低,创新支撑不足;三是人才流失较严重,人才引进和培养还存在困难。
河南省产业结构状况及优化升级问题研究河南省是中国经济大省之一,其产业结构一直以农业为主,工业为辅,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全球化的挑战,河南省的产业结构面临着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和优化升级。
一、河南省产业结构的现状1、农业产业河南省以农业产业为主,农业总产值占全省GDP的比重较大,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水稻等,是中国的粮食主产省之一。
但是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相对滞后,农产品加工和流通环节薄弱,农业产业链条较短,农民收入水平不高,农业产业结构亟待优化调整。
2、工业产业河南省的工业产业以重工业和传统产业为主,主要集中在煤炭、有色金属、机械等领域。
但是受到原材料价格波动和环保政策的影响,传统产业发展面临一定的压力,需要进行转型升级,加快新兴产业发展。
3、服务业产业河南省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服务业占GDP比重较小,主要以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为主。
虽然近年来服务业发展较快,但与全国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亟需进行优化升级。
1、农业产业结构单一河南省农业产业主要以粮食作物为主,缺乏多元化和差异化,农产品品种单一,市场竞争力不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1、加快农业现代化对于农业产业来说,应该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推动农业产业链延伸,鼓励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产品加工、物流和销售环节的水平,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产业的竞争力。
2、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对于传统产业来说,应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新兴产业,推动高技术产业发展,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产业竞争力,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加快服务业发展对于服务业来说,应该加快加快服务业发展,推动服务业升级,鼓励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的比重,构建完善的服务业体系,提高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
四、河南省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前景展望通过以上对河南省产业结构状况及优化升级问题研究,可以预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全球化的挑战,河南省的产业结构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必将得到合理解决和优化升级。
河南省主导产业的选择
——基于投入产出模型(09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0910********)
摘要:主导产业是推动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的根本因素和源动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繁荣程度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利用投入产出模型对河南省2007年投入产出表进行分析,为河南省主导产业选择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
关键词:主导产业;投入产出模型;河南省
一、主导产业选择经典理论简介
主导产业,就是在区域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产业,它是指那些产值占有一定比重,采用了先进技术,增长率高,产业关联度强,对其它产业和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产业。
对主导产业选择的相关理论讨论最早可追溯到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分析方法,而后者与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学说则共同构成了选择主导产业的比较优势理论。
但是主导产业概念的明确提出者则是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他从产业关联的视角研究主导产业的选择问题。
其后罗斯托的经济增长理论又为主导产业的选择研究开辟了新的路径。
20世纪中期,日本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提出的“筱原三代平准则”则将主导产业选择的研究向前又推进了一步。
在之后的研究中,理论界和产业界在主导产业选择的研究上新的观点不断涌现,但这些研究绝大多数是对上述研究成果的延展、充实或运用。
二、河南省主导产业的现状分析
河南省的产业结构面临以下问题: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产业层次不高、资源开发型产业比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增长投资拉动和资源驱动特征明显、资源环境约束加剧。
无论从当前扩内需、保增长,还是从长远可持续发展来看,这种对资源对投资依赖程度较高、大部分产品处于产业的价值链低端、一三产业发展滞后的产业体系难以持续,在国际经济危机的压力下矛盾更加突出。
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调整河南省产业结构是扩内需、保增长的需要。
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有效消化、吸收和重新配置生产能力,带动中间需求,从而能够拉动内需,实现河南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同时,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也将为新一轮经济繁荣作准备。
幸运的是,河南省已经及时意识到了这一问题的严峻性,把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2009年9月,河南省召开经济运行会议推出河南省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涉及化工、电子信息、生物、有色金属、汽车、装备制造、纺织、钢铁、轻工、食品等10个产业。
该规划详细分析了目前河南省各类主导产业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确定了各个成立业未来几年的发展目标,为本省下一步的产业发展和经济回暖提速。
三、投入产出分析法简介
投入产出分析,是研究经济系统各个部分间表现为投入与产出的相互依存关系的经济数量方法。
由美国经济学家W.里昂惕夫于1936年最早提出。
在衡量分析产业关联度大小确定地区主导产业时,通常
运用投入产出表中的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
(一)感应度系数
感应度系数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每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某一部门由此而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也就是需要该部门为其他部门生产而提供的产出量。
系数大说明该部门对经济发展的需求感应程度强,反之,则表示对经济发展需求感应程度弱。
其计算公式如下:
(二)影响力系数
影响力系数是指国民经济某一个产品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产品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
影响力系数越大,该部门对其他部门的拉动作用也越大。
其计算公式如下:
各产业的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是不同的。
一般来说,两项系数均大于1的产业是在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较大的产业。
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曾经指出:发展中国家选择主导产业时,应该把发挥作用较大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
他认为这些产业能对其他产业产生带动和推动作用,能有效带动一国或地区经济的发展。
四、河南省主导产业选择的实证分析
以河南省为依据,河南省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将全省的国民经济划分为30个产业部门。
根据上面的计算公式,可以计算出各个产业部门的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表。
表1列出的是2007年河南省30 个产业部门的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
下面将以此表为依据,用投入产出分析法分析河南省主导产业的选择。
表1 2007年河南省30个产业部门的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表
从表1中可以看出,2007年河南省30个产业部门中感应度系数较大的部门有:化学工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农林牧渔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电力和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和炼焦及核燃
料加工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纺织业。
这些大都是能源、原材料和运输等基础工业部门,它们的感应度系数均大于1说明国民经济各部门对这些产业部门的依赖程度比较高,其他部门要求这些部门提供的产品的需求也就越多。
影响力系数较大的产业部门有:金属制品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学工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通信设备和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这些部门的影响力大于社会平均水平,当它们的最终需求增加,将使相关产业产生波及需求,促进国民经济更快发展。
如果一个产业的影响力系数与感应度系数均较大,那就表明该产业在经济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从2007年河南省30个产业部门的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表中,可以看出:影响力系数与感应度系数都大于1且位居前十位的产业部门有:化学工业(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分别为2.9037和1.2139)、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分别为2.1984和1.1750)和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分别为1.7269和1.2483)。
这说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这些产业部门的发展既是以其他产业部门的发展为前提的;另一方面,在生产过程中又要大量消耗其他产业部门的产品,对其他产业部门的发展有较强的拉动作用。
这些产业部门应该成为河南省经济体系中的重点产业,它们的发展将直接决定河南省经济的整体发
展,应该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
五、结论
通过以上对河南省30个产业部门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测算的结果,并结合河南省省情、产业发展现状和河南省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可以得出结论:化学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和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产业,它们的产业链长,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大,均应成为河南省的主导产业,应重点扶持加以发展。
参考文献:
[1]魏刘宝,刘承武.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理论思考.洛阳师专学报,1999
[2]张志英.产业关联分析法与我国主导产业的选择分析.上海统计.2000
[3]李宝顺.关于主导产业系统分析的研究.青岛大学学报.2003
[4]江世银.区域主导产业关联分析.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4
[5]苏东水.产业经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6]薛新国.河南省主导产业的选择及发展战略.沿海企业与科技.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