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鹅瘟和鹅病毒性肠炎混合感染的诊治
- 格式:pdf
- 大小:818.51 KB
- 文档页数:2
187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的诊断与防治分析方德龙1 朱中华2,3(1.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依兰县达连河畜牧发展服务中心,黑龙江依兰 154852;2.北方格润黑龙江农牧科技有限公司,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5;3.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分院,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5)摘 要: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常见于30日龄内的雏鹅,病因为新型雏鹅腺病毒,该病与小鹅瘟的症状、病理特征有较高相似度,易出现误诊现象。
基于此,文章首先论述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的症状及诊断方法,便于养殖户及时发现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然后总结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的预防与治疗方法,保障雏鹅健康。
关键词: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高免血清0 引言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在雏鹅养殖中发病率较高,属于急性传染病,四季均可发病。
圈舍的器具、病鹅与死鹅的分泌物均会作为传染源,病毒潜伏期通常为3~5d,发病后最快3~5h 内死亡,具有发病快、死亡率高等特征,对鹅养殖场户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1 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的诊断养殖场户可结合雏鹅症状与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的诊断。
病鹅的症状如下:在发病初期,鹅群活跃度显著降低、食欲不振、精神不佳;病鹅的叫声不洪亮、嘶哑,双翅下垂、羽毛凌乱;病鹅粪便呈水样。
在发病后期,病鹅食欲废绝,粪便中含有黄绿色或黄白色黏液,行走摇晃,偶尔倒地抽搐,成长速度放缓,体重为正常雏鹅的一半,最终脱水衰竭而亡[1]。
在实验室检查中,可采用以下两类试验:(1)血清学中和试验,应用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病毒免疫兔子进行高免血清的制备,如血清琼扩效价不低于1:32,即可通过血清中和试验诊断。
如血清中和试验结果显示干鸭胚原代成纤维细胞可中和1000LD50病毒,即可判断雏鹅患有新型病毒性肠炎。
(2)雏鹅血清保护试验,选择20只3日龄以内的易感雏鹅为样本,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使20只雏鹅口服1万倍LD50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病毒,12h 后,对照组皮下注射0.5ml 生理盐水,实验组皮下注射1ml 高免血清,如发现对照组所有雏鹅均死亡,实验组所有雏鹅均存活,可确诊雏鹅患有新型病毒性肠炎。
鹅感染肠炎如何解决鹅病毒性肠炎用啥
鹅坏死性肠炎是一种急性传染病,不管是哪个阶级的鹅,都会有感染的可能,不过青年鹅和成年鹅发病较多。
病鹅显著的特点是排出黑色或红血液的稀粪,若没得到及时的治疗,最终会随着病情的恶化而衰竭死亡。
达龙毒肠清,鹅病毒性肠炎的克星,快速治疗鹅拉血,肠道出血,肠道栓塞。
地面潮湿最适宜病原菌的生存和繁殖。
因此,鹅舍地面必须保持干燥,运动场要排水良好。
不能饲喂发霉变质饲料,及时清除发霉的垫草,防止曲霉菌病。
及时处理粪便(最好将粪便堆沤,杀死病原微生物),其中往往带有大量的虫卵及其他病原微生物,容易污染环境,传播疾病。
鹅舍和运动场要天天打扫,经常更换垫草,保持清洁干燥;经常洗刷食槽,饲料与饮水要注意清洁。
鹅病毒性肠炎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的防治
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是由一种新型腺病毒引起的雏鹅传染病。
可造成雏鹅大批死亡,具有传播快、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目前在全国各地时有发生,给养鹅业造成了巨大损失。
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的临床症状
该病自然感染潜伏期3~5天自然病例通常可分为三种类型。
最急性型病例发生在3~7日龄雏鹅,常常没有前驱症状.一旦出现症状即极度衰弱.昏睡而死或临死前倒地乱划.迅速死亡.病程几小时到1天。
急性型病例多发生在8~15日龄.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减退.随群采食时往往将所啄草丢弃,随着病程的发展,病鹅掉群,行动迟缓,嗜睡不采食,但饮水似不减少:病鹅出现腹泄.排出淡黄绿色或灰白色或蛋清一样的稀粪.常混有气泡,恶臭.病鹅呼吸吃力.鼻孔流出少量浆液性分泌物.喙端及边缘色泽变暗.临死前两腿麻痹不能站立.以喙触地昏睡而死或临死前出现抽搐症状。
病程3~5d。
慢性型病例多发生于15日龄以后的雏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精神萎靡、消瘦.间歇性地腹泄.最后因消瘦营养不良和衰竭而死.部分病例能够幸存.但生长发育不良。
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的剖检
肠道病变最具有特征性4日龄死亡的雏鹅,各小肠段严重出血,粘
1。
小鹅瘟的诊断与防治邓思思(重庆市巴南区鱼洞街道畜牧兽医站 401321) 小鹅瘟是由鹅细小病毒引起雏鹅的急性、败血性传染病。
本病仅发生于鹅与番鸭,其他禽类均不易感染。
该病可经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并可经卵垂直传播,发病速度快、死亡率高,是危害养鹅产业发展的重要疾病。
特别是发生于20日龄以内的雏鹅,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90%,呈现发病日龄越小,死亡率越高的趋势。
1 发病症状本病潜伏期为35d,以消化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扰乱为主要表现。
最急性型多发生于1周龄的雏鹅,不见症状突然死亡,或在出现精神呆滞后数小时即呈现衰弱,倒地划腿,挣扎几下死亡,病势传播迅速,数日内即可传播全群。
急性型多发生于第二周龄雏鹅,小鹅精神委顿,食欲减退,严重的废绝,采食的草不下咽,随采随丢,饮欲增加;羽毛松乱,头颈缩起,嗜睡,离群独处,行走掉队;雏鹅流浆液性鼻液,沾污鼻孔周围,雏鹅常有摇头症状;排灰黄色水样稀粪有气泡或有纤维状碎片,肛门周围绒毛被沾污,少数有条状香肠样、表面有纤维性假膜硬性粪便排出;喙端和蹼色泽变暗;雏鹅临死前出现头颈部扭转,蹼呈划水样运动。
临床上大多为急性,病程一般为23d,随患病雏鹅日龄增大,病程渐而转为亚急性型。
亚急性型通常发生于流行的末期2周龄以上的雏鹅,临床症状为食欲降低,精神委顿,走路摇摆、排稀便。
病程一般47d。
病程过长的,生长发育受到严重阻碍,成为“僵鹅”。
2 病理变化剖检可见肠道的血管怒张,十二指肠的黏液增多,黏膜呈橘黄色,小肠中后段膨大增粗,肠壁变薄,小肠中后段黏膜坏死脱落与纤维素性渗出物凝固形成栓子,形如腊肠状为特征。
直肠黏膜轻微出血,内含黄白色稀粪。
肝脏肿大,呈棕黄色,胆囊明显膨大,充满蓝绿色胆汁。
胰腺颜色变暗,个别鹅的胰腺出现小白点。
心肌颜色变淡。
脾脏充血。
肾脏肿胀。
法氏囊质地坚硬,内部有纤维素性渗出物。
有神经症状的鹅剖检后,可见脑膜下血管充血。
有的病变不典型,仅见黏膜充血或出血,肠内容物混有较多的灰白色纤维素性絮片。
X u m u s h o u y i 一、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的介绍雏鹅新型病毒肠炎是一种雏鹅高发性传染病,由于传染源是一种腺病毒,导致这种疾病的发病率和传染性极高。
特别是!"日以内的雏鹅很容易受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的威胁,发病率为#$%以上,有时甚至能够达到&'"%,这种高发的雏鹅疾病经常会造成雏鹅大量死亡。
而且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在发病时间上没有明确的限制,不论春夏或者秋冬,还是雨季或者雪季,都会出现雏鹅新型病毒肠炎的发生。
在发病的临床现象上来看,和小鹅瘟有很相似的地方,经常被误诊,导致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并没有达到治疗效果而死亡。
而且雏鹅新型病毒肠炎的传播速度很快,在出现一个病例时,很快就会蔓延整个养殖场,给养殖场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正因为这种情况,很多研究人员对雏鹅新型病毒肠炎进行了多项研究,最终对这种疾病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也找到了相应的防治方法,有效的控制了雏鹅新型病毒肠炎的发生,并且也提高了养殖场的经济效益。
二、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的临床症状由于雏鹅新型病毒肠炎主要发生于!"日龄内的雏鹅,这阶段的雏鹅还是在幼鹅期,抵抗力还是比较弱的,得病的几率比较高。
经常表现为小肠出血,坏死性炎肠炎,而且疾病的传染率极高,导致发生这种疾病的养殖场的雏鹅基本都会发病,并且给养殖户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在雏鹅新型病毒肠炎基本是可以分为三个发病类型,这三个发病类型分别是急性型、最急性型和慢性型。
而且每种类型的情况是不同的,下面简单的介绍下这三种类型。
第一种急性型。
这种雏鹅新型病毒肠炎的高发阶段都是在八天到十五天的雏鹅,在雏鹅发病时,主要表现为精神不振,而且食欲明显下降。
在发病时雏鹅会产生腹泻的行为,而且粪便中常常带有青绿色以及灰白色的絮状物,同时也会出现嗜睡的情况,在雏鹅新型病毒肠炎发病(天后,雏鹅出现站不起来的情况,有可能抽搐死亡或者在昏睡中死亡。
第二种最急性型。
雏鹅小鹅瘟与大肠杆菌混合感染的诊治王明芳;陈庆如;陈传莲【期刊名称】《中国畜牧兽医文摘》【年(卷),期】2013(000)004【总页数】2页(P166-166,182)【作者】王明芳;陈庆如;陈传莲【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槐泗畜牧兽医站,江苏扬州 225015;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槐泗畜牧兽医站,江苏扬州 225015;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槐泗畜牧兽医站,江苏扬州 225015【正文语种】中文小鹅瘟是由小鹅瘟病毒所引起的雏鹅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的败血性传染病。
临床以精神委顿,离群独偶,鼻孔流出浆液性鼻液,患鹅频频摇头,拉灰黄色或黄绿色稀粪,神经紊乱,小肠中后段黏膜坏死脱落与纤维素性渗出物凝固形成栓子,形如腊肠状为特征,常呈败血经过。
大肠杆菌病,是由一定血清型的致病性大肠杆菌及其毒素引起的一种肠道传染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各年龄鹅都易感,主要拉灰黄色或黄绿色稀粪,对雏鹅的威胁最大。
两病混合感染,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给养鹅业造成极大的损失。
1 发病情况某养殖户杨某2011年11月8日从扬州1个体孵化场购进雏鹅2 000只,8日龄时有10只雏鹅开始不见有任何前驱症状而突然死亡,或在发生精神呆滞后数小时即呈现衰弱,倒地划腿,挣扎几下就死亡,当天死亡15只。
第2天有20%的雏鹅发病,死亡进一步增加。
养殖户曾按霍乱治疗,但无疗效。
后又请当地兽医注射灭败灵加青霉素、链霉素等药物治疗效果也不佳,病情更趋严重,第11日龄死亡达到高峰。
用百毒唑及抗生素等药物进行治疗,并在发病第3天皮下注射小鹅瘟血清,虽然病情有所缓解,但仍死亡1 500只,死亡率高达75%。
活下来的鹅有10%生长缓慢。
2 临床症状病鹅初期无明显临床症状而突然死亡,多数病鹅表现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羽毛松乱,头颈缩起,闭眼呆立,离群独处,不愿走动,行动缓慢;虽能随群采食,但所采得的草并不吞下,随采随丢;病雏鹅鼻孔流出浆液性鼻液,沾污鼻孔周围,病鹅频频摇头;进而饮水量增加,逐渐出现拉稀,排灰白色或灰黄色的水样稀粪,常为米浆样浑浊且带有气泡或有纤维状碎片,肛门周围绒毛被沾污;喙端和蹼色变暗(发绀);有个别患病雏鹅临死前出现颈部扭转或抽搐、瘫痪等神经症状。
鹅感染肠炎怎么解决鹅病毒性肠炎要怎么处理
鹅病毒性肠炎主要症状为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拉稀和逐渐消瘦等,一旦爆发治疗难度大,该病的防控重在预防。
因此,平时养鹅过程中,应注意加强预防,可减少该病的发生。
鹅病毒性肠炎是发生于30日龄内雏鹅的一种病毒性急性传染病,以发病急、死亡率高及小肠的出血性、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为特征,是雏鹅的重大疫病之一。
达龙毒肠清,鹅病毒性肠炎的克星,快速治疗鹅拉血,肠道出血,肠道栓塞。
卫生管理。
在平时养殖鹅的时候,做好鹅场的清洁卫生及消毒,防止消化道细菌、肠道寄生虫病发生而引发肠道黏膜受损。
粪便堆肥发酵。
对于有发生过坏死性肠炎的鹅场,要做好本场内鹅粪便的堆肥发酵。
鹅病毒性肠炎的诊断与防治
俞向平;孙保权;戴钰钰;魏娟
【期刊名称】《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年(卷),期】2012(000)012
【摘要】正鹅新型病毒性肠炎是由一种新型腺病毒引起的雏鹅传染病。
具有传播快、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
全国各地均有发生,给养鹅业造成了巨大损失。
鹅病毒性肠炎与小鹅瘟在流行病学上的临床症状上和病理解剖症状都很相似,如整群发病,患鹅雏体温升高,精神不振,食欲和饮欲废绝,下痢,呼吸困难,神经症状等。
在病理解剖时都出现小肠部位栓塞这一特异症状,往往被误诊为小鹅瘟。
1流行病学鹅病毒性肠炎是由一种新型腺病毒引起的鹅传染病。
主要危害3~30日龄,死亡率在25%~75%之间,甚至达到100%。
【总页数】2页(P194-194,202)
【作者】俞向平;孙保权;戴钰钰;魏娟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长芦街道畜牧兽医技术推广服务站,南京210047;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畜牧兽医站,南京 210047;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畜牧兽医站,南京 210047;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动物卫生监督所,南京 210047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雏鹅病毒性肠炎的诊断与防治 [J], 张伟;钟卫兵;庞邦龙
2.肉雏鹅病毒性肠炎的鉴别诊治 [J], 关伟伟;李四山
3.小鹅瘟与雏鹅病毒性肠炎鉴别诊断 [J], 韩超
4.雏鹅病毒性肠炎的防治 [J], 林漫亚
5.雏鹅病毒性肠炎的诊断与防治 [J], 宋杰;魏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小鹅瘟和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的防冶方法小鹅瘟和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是雏鹅的多发病,严重影响雏鹅的育成率,降低饲养效益甚至造成全群死亡。
因此,必须重视这两种疾病的防治。
下面畜牧堂详细的介绍一下:一、小鹅瘟病1.主要症状该病潜伏期4~5天,按病程长短和日龄大小可分最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型三种。
①最急性型小鹅瘟病多发于日龄较小的雏鹅,突然死亡无先期症状。
②急型:多发于5~15日龄雏鹅,病程2~3天,雏鹅精神萎缩,不食,饮水不减,鼻孔出现浆液性分泌物,呼吸力、摇头,排出灰色、鹅黄色、绿色混有气泡的稀粪,啄端颜色变暗③亚急性型:多发于15日龄以上雏鹅,病程3~5天,病状较轻,少食、拉稀、精神萎顿,少数能康复,但生长发育不良。
2.防治措施①预防(1)严禁从疫区引进种蛋、雏苗和种鹅;对入孵的种蛋严格消毒,孵化场应定期消毒。
(2)购进种鹅要隔离饲养20天以上,确认无小鹅瘟发生后再混群饲养。
(3)母鹅在开产前1个月全面进行小鹅瘟弱毒苗注射,每只用量为0.5毫升。
(4)对病死鹅要深埋或焚烧,对感染场地要彻底消毒。
②治疗(1)对已发病雏鹅群作紧急预防注射,每只0.5~1.0毫升小鹅瘟抗血清。
(2)发病雏鹅各注射2~3ml鹅瘟血清治疗,保护率为40~50%,重症病例第二次注射。
二、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1.主要症状①最急性型:多发生在3~7日龄雏鹅,无前期症状,常昏睡哀弱倒地死亡,病程1天。
②急性型: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多发生于8~15日龄雏鹅,雏鹅精神不振,离群,昏睡不食,饮水不减,腹泻,排淡黄色、绿色、灰白色样的稀便,常混有气泡,恶臭味。
病鹅呼吸力大,鼻腔排出少量液体分泌物,结束色暗,腿瘫无法站立、抽搐和死亡,3-5天。
③慢性型:多发于15日龄雏鹅,精神萎顿、腹泻,常因营养不良而死亡。
2.防治措施①免疫接种:种鹅产蛋前注射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小鹅瘟二联弱毒苗,作二次免疫,在5~6个月内可使后代雏鹅获得母源抗体保护,不发生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和小鹅瘟,是预防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的最有效方法。
2019年(第40卷)第10期喘处方(石膏30g,杏仁、甘草各15g,麻黄、白果、苏叶、黄苓各10g),春夏养阴润肺、清热解毒处方(石膏、鱼腥草各30g,板蓝根、桑白皮、茯苓各18g,桔梗、赤芍、杏仁、麦冬、百部各15g,橘红、炙麻黄、瓜篓各8g,蛤蛤3g),秋冬敛肺平喘、滋阴润肺、温肾纳气处方(黄苓40g,莱號子22g,杏仁、五味子、蝉衣、苏子、射干、防风、白芍、桑皮各15g,款冬花10g,陈皮、桂枝、白芥子、甘草、旋复花、干姜、苏子各10g,天南星、半夏各5g),共计4种,根据情况选一种水煎后灌服,或者粉碎后拌料饲喂,其中以龙胆泻肝散处方最为常用。
6预防措施6.1坚持自繁自养严格全进全出,杜绝病原引入,必须引种时要严格隔离3个月,经多次检查确认健康才可以混群饲养。
根据不同生长阶段合理调配饲喂营养饲料,增强其抗病能力。
6.2加强场内猪群的接种防疫健康猪群可以采用支原体灭活苗进行免疫,皮下或肌肉注射,3ml/头,免疫期为6个月。
6.3注意场内空气清新度严格控制养殖密度,改善舍内通风条件,确保养殖环境清洁卫生。
6.4猪群发病要立即隔离病猪严重的病猪淘汰,对猪舍、猪栏、饲槽、地面等进行全面彻底消毒,防止继发感染。
6.5发病猪群要加强饲养管理给予全面营养的饲料,清洁的饮水,改善猪舍卫生条件,一年四季保持良好通风。
(收稿日期:2019-08-11)小鹅瘟的珍治关素玲(淅川县农业农村局,河南淅川474450)中图分类号:S858.33文献标识码:B 小鹅瘟是由小鹅瘟病毒引起的一种雏鹅急性或亚急性的败血性传染病。
该病自然流行时,多侵害7-400龄以内的雏鹅,特别是15日龄以内的雏鹅。
主要病变特征是严重的肠炎,小肠黏膜脱落、坏死,并与渗出的纤维素性物混合在膨大的中后段肠管内形成“腊肠”样栓子.堵塞肠腔。
近期笔者诊治了一起25日龄已免疫接种两次的雏鹅仍发生小鹅瘟并引起死亡的病例。
现将诊治情况报道如下。
1发病情况某养鹅户购进1日龄雏鹅1200只,当天按0.5ml/只注射抗小鹅瘟血清,100龄时注射小鹅瘟弱毒疫苗,生长一直正常。
鹅小鹅瘟与浆膜炎混感的诊疗分析作者:史玉颖来源:《家禽科学》2019年第08期中图分类号:S858.33 ; ; 文献标识码:C ; ; 文章编号:1673-1085(2019)08-0037-03小鹅瘟又叫病毒性肠炎,是由鹅细小病毒引起雏鹅发病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败血性传染病。
临床上以精神萎靡、食欲减退或废绝、下痢和有时出现神经症状为特征。
病理上以小肠粘膜表层大片坏死脱落与渗出物凝成假膜状,形成特征性栓子堵塞肠腔为特征。
鹅传染性浆膜炎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引起的以包心、包肝、气囊炎等为特征的急性或慢性败血性传染病。
小鹅瘟与浆膜炎极易混感,且传播快、发病率高,死亡率高,是当前危害养鹅业的主要混感传染病。
近期笔者连续接诊了几例小鹅瘟与浆膜炎混感病例,现将一例诊疗情况分享如下:1 ;发病情况2019年7月5日,章丘某养鹅户饲养的34日龄5000只蛋雏鹅,部分鹅突然精神沉郁、采食减少,个别的摇头摆尾,全身抽搐。
该养户自诉鹅群1日龄注射过小鹅瘟卵黄抗体0.6mL/只,14日龄皮下注射Ⅰ型副粘病毒灭活疫苗0.5mL/只。
11~13日龄曾用沙星类药物防病;20~24日龄鹅群有呼噜、咳嗽等呼吸道症状,遂用林可大观霉素治疗。
几天后又用药预防球虫病,使用小苏打通肾等。
34日龄发病后,鹅群每天死亡8~9只,当地兽医使用一种中药制剂、林可霉素、黄芪多糖等治疗了4d,但效果不佳。
7月8日早上死亡发展到12只。
于7月9日上午来我处就诊。
2 ;临床症状病鹅开始精神沉郁、缩颈、垂翅、走动无力,部分病鹅不采食,或虽采食但不吞咽,而是将食物摆头甩掉。
饮水增多,下痢,排出灰白色或黄绿色带有气泡的稀便,泄殖腔周围有粪便粘连。
有的眼、鼻端有浆液性分泌物。
嗉囊膨大,内有多量气体或液体。
后期呼吸困难,喙的前端色泽发绀,蹼色泽变暗,全身有脱水现象。
部分出现神经症状,间歇性摇头,濒死时头颈弯曲或角弓反张,倒地抽搐,两脚痉挛性反复踢蹬,很快死亡。
病程大多为2~3d。
小鹅瘟的诊断和治疗肖 强(黑龙江省绥滨县畜牧兽医局 156200) 小鹅瘟又名鹅肝炎、小鹅病毒性肠炎,是由鹅细小病毒引起雏鹅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败血性传染病。
临诊以严重下痢和神经症状为主要特征,剖检以小肠黏膜坏死和有香肠状“肠栓子”为主要特征。
该病主要侵害出壳后420天的雏鹅,传染快、病死率高,是危害养鹅业最大的疫病。
1 病原该病的病原鹅细小病毒为DNA病毒。
该病毒对酸碱、温度以及外界环境因素有很强的抵抗力。
该病毒对禽及哺乳动物的红细胞无凝集作用,与其他细小病毒无抗原关系。
世界各国分离的小鹅瘟病毒,均为同一个血清型。
在自然条件下只有雏鹅和番鸭才发病,即白鹅、灰鹅、狮头鹅和雁鹅等的幼雏均可发病,但其他禽类和哺乳动物均不被感染。
雏鸭和雏鸡均未见发病的报道。
成年鹅对病毒具有较强抵抗力,肌内或静脉注射13mL强毒株的鹅胚绒毛尿囊液,才能引起发病,症状为下痢和两脚瘫痪;若只接种0.1mL的强毒,并不表现任何症状,但能产生坚强的免疫力。
病雏鹅和带毒成年鹅是该病的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感染,也可经卵垂直传播。
该病主要发生于出壳后34日龄至20日龄以下的雏鹅,不同品种的雏鹅均可感染,1月龄以上的雏鹅较少发病,随着日龄的增加,其易感性和死亡率逐渐下降。
该病一年四季都可流行,但各地的养鹅习惯和方式不同,发病时间也不相同。
该病流行有一定周期性,其间隙期 防治方法:在饲料中添加抗病毒药物,如双黄连、板蓝根、大青叶、清开灵、黄芪等,同时用抗菌药物防治继发感染,上午可用阿莫西林或口服头孢菌素、下午用左氧氟沙星或恩诺沙星;此治疗方案在动物发病初期有一定的效果,发病中后期效果不佳。
个别病例注射头孢曲松钠510mg/kg,同时肌肉注射清开灵或地塞米松1mL/只(2mg规格),每天1次,连用3天。
饮水中添加葡萄糖维生素C。
用聚维酮碘喷雾或醋熏蒸加强消毒,每天1次,直到病愈。
2 细菌性传染病毛皮动物细菌性疾病以治疗为主,预防为辅,必要时进行病原的药敏试验,筛选高敏药物进行积极的治疗,若反复发生可试用菌苗进行预防。
小鹅瘟的诊断和治疗作者:肖强来源:《现代畜牧科技》 2015年第11期肖强(黑龙江省绥滨县畜牧兽医局 156200)小鹅瘟又名鹅肝炎、小鹅病毒性肠炎,是由鹅细小病毒引起雏鹅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败血性传染病。
临诊以严重下痢和神经症状为主要特征,剖检以小肠黏膜坏死和有香肠状“肠栓子”为主要特征。
该病主要侵害出壳后4~20天的雏鹅,传染快、病死率高,是危害养鹅业最大的疫病。
1 病原该病的病原鹅细小病毒为DNA病毒。
该病毒对酸碱、温度以及外界环境因素有很强的抵抗力。
该病毒对禽及哺乳动物的红细胞无凝集作用,与其他细小病毒无抗原关系。
世界各国分离的小鹅瘟病毒,均为同一个血清型。
在自然条件下只有雏鹅和番鸭才发病,即白鹅、灰鹅、狮头鹅和雁鹅等的幼雏均可发病,但其他禽类和哺乳动物均不被感染。
雏鸭和雏鸡均未见发病的报道。
成年鹅对病毒具有较强抵抗力,肌内或静脉注射1~3mL强毒株的鹅胚绒毛尿囊液,才能引起发病,症状为下痢和两脚瘫痪;若只接种0.1mL的强毒,并不表现任何症状,但能产生坚强的免疫力。
病雏鹅和带毒成年鹅是该病的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感染,也可经卵垂直传播。
该病主要发生于出壳后3~4日龄至20日龄以下的雏鹅,不同品种的雏鹅均可感染,1月龄以上的雏鹅较少发病,随着日龄的增加,其易感性和死亡率逐渐下降。
该病一年四季都可流行,但各地的养鹅习惯和方式不同,发病时间也不相同。
该病流行有一定周期性,其间隙期为1~2年,因雏鹅有母源抗体存在,所以能抵抗小鹅瘟的感染。
2 流行病学该病主要发生于20日龄以内的雏鹅,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90%~100%,且发病日龄越小,死亡率越高。
近年来,1月龄以上鹅发病的病例增多。
病鹅、带病鹅群及隐性感染的成鹅是该病主要的传染源。
小鹅瘟在我国各地均有流行,华东地区流行季节为每年12月至次年7月,东北、西北地区为4~7月,西南地区为每年11月至次年6月。
3 临床症状该病的潜伏期为3~5天,临诊可分为最急性、急性和亚急性三种病型。
12日龄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和小鹅瘟混合感染的诊疗
王秀霞;王殿飞;李德辉
【期刊名称】《黑龙江畜牧兽医》
【年(卷),期】2003(0)7
【总页数】2页(P34-35)
【关键词】龄雏鹅;病毒性肠炎;小鹅瘟;混合感染;治疗;诊断
【作者】王秀霞;王殿飞;李德辉
【作者单位】肇东市昌五镇畜牧综合服务站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858.33
【相关文献】
1.小鹅瘟和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二联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J], 孙健;毛文智;邵洪泽;姚新华;孙强;白翠;苑淑贤
2.一例雏鹅小鹅瘟并发鹅副伤寒的诊疗/仔猪营养性贫血的3种防治措施/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的诊治 [J],
3.小鹅瘟和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二联PCR检测试剂盒组装和初步应用 [J], 任科研;姚新华;苑淑贤;李琳;邵洪泽
4.雏鹅群新型病毒性肠炎、小鹅瘟和沙门氏菌混合感染的诊断 [J], 蒋成玉
5.一例雏鹅小鹅瘟并发鹅副伤寒的诊疗 [J], 刘党生;周志民;彭天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