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神话的生死观念与中华民族的生命精神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8
浅析中国古代神话的民族精神(一)中国古代神话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方面。
这些神话所包含的深层次的民族精神,往往对现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产生着影响。
中国古代神话主要可以分为三类:神话传说、宗教神话、历史神话。
神话传说主要讲述的是自然界的创造与人类的起源。
宗教神话则表达了人们的信仰和崇拜,如《道德经》就是一个重要的宗教神话作品。
历史神话则记录了历史人物的生平和事迹,如《封神演义》。
中国古代神话所具有的民族精神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尊重自然和生命中国古代神话中表现了尊重自然和生命的民族精神,这体现在神话中对自然界和动物的崇拜和保护。
例如,古人崇拜的神祇大多都和自然或生命活动有关,如玉皇大帝主宰自然,土地公管辖土地,瑶姬主持生育等。
二、强调道德与正义中国古代神话所反映的道德观念与正义感,是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孔雀东南飞》中讲述了以孔雀所代表的善良美丽的精神为镜,展示出了中华民族敬畏自然、崇尚美德的精神面貌。
《封神演义》中则揭示了为人处事的道德准则,如要对人有好心。
三、追求和平与协调中国古代神话也反映了中华民族追求和平与协调的民族精神,如《百家姓》中的“和”字,就体现了中华民族既追求和平又重视家庭内部的协调。
而《山海经》则体现了中国人尊重生态环境,追求生态平衡的志向。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神话所体现的民族精神,深层次的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和精神内核,也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当前,我们要传承和发扬中国古代神话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将其融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中,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中国古代神话与民族精神(1)
中国古代神话与民族精神
中国古代神话是指中国古代社会所流传的有关神灵、天地和人类之间相互联系的故事和传说。
它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民族文化等各方面的精髓,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神话的起源与特点
中国古代神话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巫术、宗教和祭祀活动。
神话的特点是虚幻、神秘、寓意深刻、富有想象力、群众传颂性和可口可乐性。
二、神话的重要人物
中国古代神话涉及的人物非常丰富,主要包括伏羲、女娲、神农、黄帝、轩辕、大禹、舜、禹、夏禹等,他们代表了不同时期和阶段的民族英雄和文化代表。
三、神话与中国的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神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反映了中国人民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意义。
例如黄帝内经、周易、孔子思想等精髓,都与中国古代神话分不开。
四、神话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中国古代神话在当代社会中的
影响力不断增强。
它不仅成为文学、艺术和影视作品的来源,还成为人们思考生命意义和价值观的重要资源。
五、神话的传承和发展
中国古代神话一直以来都得到人们的传承和发展。
从远古时期的巫术传统,到汉朝时期的《山海经》和《神仙传》,再到现代文学、艺术和文化创作,中国古代神话始终具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和生命力。
六、结语
中国古代神话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其与中国的历史、文化及社会等密不可分。
它不仅是我们的珍贵文化遗产,更是我们所处时代不断前进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我们应当珍惜和继承它的精髓,传承和发扬其独一无二的民族精神。
姜志刚(云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昆明 !"##$%)摘要:面对自然的生命威胁和生存压力,远古先民在追求生死的奥秘过程中产生了诸多创始神话。
伏羲、女娲神话以生死为主题,体现了我国先民的生存智慧,演绎出了中国丰富灿烂的文化。
本文以神话中的生死观为切入点,探求远古神话对中华文明的影响和意义。
关键词:神话;伏羲;女娲;生死观中图分类号: !"#$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 #++& ) +#(++",(+, 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姜志刚( $)’*( ),男,山东滨州人,云南民族大学研究生。
中国上古神话中透视出的生死观 &##! 年 ! 月第 " 卷第 & 期 )*+, -&##! ./0,"-1/,&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 )/*2+30 /4 53+67+893 :/0;<7=>+9=(?/6@27>7+A9B7 CD9<9/+)对生的热爱和追求,对死的恐惧和厌恶,这是中华民族生命意识的两个侧面。
人们在痛惜生命苦短、人生无常的同时,也以满腔的热情去追求生命和赞美生命。
但死终究要来临,于是先民就通过幻想,来与死亡抗争,试图超越现实,超越时空,于是各种体现先民生命意识的神话也就出现了。
[ % ]( :%"% )人类所有的文化形式,如神话、宗教、哲学、艺术等等,大都是以死亡焦虑为中心而发展起来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类的文明史其实就是一部与死亡抗争的历史,所有的民族都有一整套关于生老病死的文化传统,中华文明也处处渗透着中华民族关于生死的智慧和观念。
社会学家杜尔海姆通过对澳洲原始宗教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不是自然,而是社会才是神话的原型。
神话的所有基本主旨都是人的社会生活的投影。
” [ &](:%%)因此,通过这些神话,我们一样可以深入到中华先民们精神生活中去。
中国古代神话与民族精神姓名:学院:学号:年级:摘要:神话与传说是民族性的反映,中华民族文化灿烂辉煌,古代神话可谓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上古时代的中国先民们在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意愿和幻想虚化成意象集合体,从而孕育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舍己为人、仁爱善良的民族精神,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
关键字:神话与传说体现民族精神中国古代有很多的神话故事,像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夸父追日、嫦娥奔月、鲧禹治水······中国古代神话主要散见于《山海经》、《庄子》、《楚辞》、《淮南子》、《列子》、《穆天子传》等文献古籍中。
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源头,同时也孕育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
神话产生在生产力和人们的认识能力都十分低下的原始时代,那时人类的意识开始发展,但思维能力极为简单,原始人对自然界和自然现象以及人类自身无法进行科学的理解和解释,他们只能凭借自己狭隘的生活体验加以想象和幻想,因而认为自然界也像人一样有意志、有性格、有感情,日、月、风、雨、雷、电,都有神在主宰着。
这样,就在原始人头脑中形成了自然神的观念。
从这些神话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原始人对周围世界及其自身的幼稚的认识和虚妄的想象,当然,也可以理解这正是原始人对其周围世界和他们自身的奥秘的某些探索。
不言而喻,原始人所创造的这些神以及各种神的威力,只不过是还没有被人们认识的各种自然威力在人们头脑中所引起的幼稚的幻想而已,是原始人通过幻想把各种各样的自然力加以形象化、人格化的产物。
中国古代神话与传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源头,孕育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
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论述:一、中国古代神话中体现出的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从中国古代神话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些英雄神们为了达到某种理想,敢于斗争,不屈不挠,与恶劣的环境抗争。
如,我们很熟悉的《女娲补天》,女娲补天时面临的是一场大灾难,人类几乎被逼到了无法生存的灭绝境地。
论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生死观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生死观源于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其内涵十分丰富,展现了中国人对生命与死亡的理解、关注、敬畏和追求。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生死观。
一、生命的尊严生命的尊严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生死观的核心价值。
中国古代文化强调“求生存”的观念,并将之视为各种价值追求的前提和基础。
在封建时代,对生命的尊重表现为“仁爱万物”的思想,体现在儒家思想中,即人与人应该互相帮助、尊重、包容,才能实现和谐共处;在佛教和道教中,则是“众生平等”的观念,强调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具有无限潜能,需要被尊重、发掘和利用;在民间传统文化中则是对祖先和家庭的崇拜,认为家族的延续是通过爱护幼年婴儿和尊重长者来实现的。
二、死亡的意义中国古代文化中,死亡被视为一种过渡,是生命的结束,也是新生命开始的开始。
死亡在哲学上被认为是“无常”的代表,象征着一切的不确定性和无法预知性,在对生命的尊重和珍视中,古代中国人常常将死亡被视为一件深刻而神秘的事物。
在封建时代,死亡被视为“人生大事”,丧葬礼仪也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反映了儒教的道德价值和尊重社会规范的态度。
佛教认为,人生会有轮回,死亡只是一次过渡,只要皈依佛教可以得到永生;道家则认为,人生虽有尽头,但生死是循环的、相互包容的,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
而在民间传统文化中,则是将死亡视为“返本归真”、“归于自然”的观念,扬弃自然信仰和“人在天命”的思想。
三、生死的关系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生与死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人际交往等方面表现出来。
在世界观中,生与死是天地间最基本的阴阳哲学,象征着复合性的、动态的和相互转换的规律。
在人生观中,生与死是人类生存和生命发展道路上始终伴随的两个极端,是人类探索生命含义、拓展生命意义的基础。
在价值观中,生与死是一种相互依存的价值关系,没有生命就没有其他价值的实现,在社会发展中,也需要重视生命保障。
中国上古神话中的生死观摘要:中国上古神话中有不少神话隐含着对生死观念的探究,精卫填海、杜宇啼血、丹朱化鸟无不如此。
在《山海经》中有一段“颛顼死即复苏”的文字,这则神话因“蛇鱼相化”而引人注目。
蛇与鱼的意象在上古神话中频繁出现,二者同属阴,都代表了“生命延续”的含义。
“蛇”以其神秘性、致死性和生殖含义象征了“死亡与再生”,“鱼”则因其强大的繁衍能力被赋予了“重生”的寓意。
这一类变形神话表现出了原始人类对于生命与死亡的最初认识,并将这种情感与认识通过隐喻的手法表达出来,以“灵魂不灭”的方式达到人与万物相融,以“形态多变”的方式宣告生命的永恒,以“死生交替”的方式对抗死亡的降临。
而这种非逻辑的原始混沌的认识正是原始人类最早产生的生死观念。
关键词:神话;生死观;颛顼;死即复苏;灵魂不灭作者简介:王海远,文学博士,苏州科技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佛教。
神话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基石,生活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的族群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正是通过神话渐次展示出来的。
认识一个族群的神话特征可以帮助我们解析该族群的文化特征,帮助我们认识该族群的思想文化之发展起点。
从这一角度而言,对于神话特征的探讨则具备了深刻的文化和历史价值。
“神话乃是一种自然现象,是对自然的斗争,以及社会生活在广大的艺术概括中的反映”1,它承载了先民对于当时的社会形态与自然现象复杂而原始的认知,其中复生神话则通过“物化、变形”这一手段,被赋予了初民们针对未知现象的自我解释、判断以及情感上的美好愿望。
卡西尔在《人论》中提到:“各不同领域间的界限并不是不能逾越的栅栏,而是流动不定的。
在不同的生命领域之间绝没有特别的差异。
没有什么东西具有一种限定不变的静止形态。
由于一种突如其来的变形,一切事物都可以转化为一切事物。
如果神话世界有什么典型特点和突出特性的话,如果它有什么支配它的法则的话,那就是这种变形的法则。
”2在《山海经》中,相当一部分神话遵循了这一法则,例如我们所熟知的“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刑天舞干戚”“伏羲女娲”等等;这些神话在变形的过程中传递出一种“死而复生”的观念,即物态的消亡并不意味着生命的终止,而是生命的再一次重生。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死观作者:陈松友来源:《人民论坛》2024年第08期【关键词】生死观古代流变借鉴【中图分类号】B821 【文献标识码】A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史中,生与死是古人极为关注的问题,也是古人必然要面对的事情。
对于生死问题的探讨可以追溯到早期的神话与原始信仰。
神话作为一个民族文化发展的基石,承载着先民对当时社会和自然现象的认识。
生死观在中国神话中体现为一种生命状态的结束与另一种生命状态的新生。
如盘古开天辟地用自己的躯体化作山川河流;夸父追日时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山海经》中的蛇既代表着灾难与死亡,另一边又因其繁殖力代表着重生……这些上古神话都体现着生命结束时从一种形态向另一种形态转化即生死循环的过程,反映了中国人对宇宙循环和自然规律的最初认识。
此外,早期古人的生死认知还基于对自然力量的崇拜和神灵的信仰。
中国古代生死观的雏形离不开原始宗教信仰和巫术。
殷商时期,巫术文化盛行,人死为鬼的观念在当时占据主要地位。
这时的古人认为生者与死者生活在不同的两个世界中,这两个世界之间不是完全封闭的,而是可以互相联系的。
巫师通过祭祀等方式可以让生者与死者进行沟通;通过神灵救治生命,延长生命;通过巫术仪式和祈祷,帮助亡灵得以安息。
总之,在中国古代社会早期,先民对于生与死的认识还处在蒙昧时期,利用巫师巫术、鬼神信仰认识生死在当时占据主要地位。
春秋战国时期在沿袭前人鬼神信仰的同时,中国古代生死观逐渐呈现出理论化、哲学化的特点,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纵横家等先秦诸子都对生死问题作出初步探索。
道家认为天地万物包括人在内是由“气”构成的,基于此,老子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庄子注重提升个人修养,追求个人精神解脱。
《庄子·知北游》中提出“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
”在庄子看来,人的生命无非是自然界赋予的形体,生与死是不可改变的客观事实,但生死相依,死亡也意味着新生的开始。
中国神话故事体现的民族精神原始社会的文学现在所见的仅有原始诗歌和神话传说。
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面对难以捉摸和控制的自然界,以及人类自身的生老病死等,人们不能做出科学合理的解释,只能以自身的经历和经验把自然物、自然力和社会力加以神话和人格化,幻想出一些超自然的神和神的故事,经过口头流传,便产生了神话。
中国古代有着丰富多彩的神话,它们真实地记录了中华民族在幼年时期的瑰丽幻想、顽强斗争以及蹒跚的足迹。
同时,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它在很大程度上还对民族精神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中国古代神话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1、深重的忧患意识描写先民们艰难险恶的生存环境是古代神话重要内容。
如大家耳熟能详的《淮南子》中神话故事《女娲补天》和《后羿射日》,就使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描绘当时先民们的生存环境。
《女娲补天》中说当时先民们生活的环境是天崩地陷,“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
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
”这时的先民真可谓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除了要躲避熊熊燃烧的大火,还要抵御滔天的洪水;既要提防地上猛兽的利齿,又要注意空中鸷鸟的利爪。
每行一步都要处处小心,时时留意,一不小心就有丧命的危险。
《后羿射日》中也说到,当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
此外,还有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这些怪物和巨兽危害人间。
这一系列的描述都说明,我们的先民对现实的苦难有着深刻的体验。
这些深刻的体验就是留在我们血液里的深重的忧患意识。
2、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面对如此残酷的现实世界,我们的先民并没有退缩,他们敢于直面现实,并通过锲而不舍的辛勤劳作和斗争来战胜这一切的灾难。
因为他们非常明白,只有奋起反抗才能获得生存的机会,由此便产生了一大批具有反抗精神的神话英雄。
《鲧禹治水》中,鲧在洪水滔天,人们的生命财产受到威胁时,“不待帝命”,挺身而出,与洪水进行英勇搏斗。
但由于措施不得法,非但没有治理好洪水,反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即使是死,鲧想到的依然是怎样才能治理好洪水。
神话所蕴涵的民族精神是什么?首先,中国古代神话体现了深重的忧患意识。
中华民族发源于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广阔地域。
而在3000年前,黄河流域除了不断出现洪水和旱灾以外,还分布着很多密林、灌木丛和沼泽地,其中繁衍着各种毒蛇猛兽,从《山海经》中那些能带来灾异甚至能食人的半人半兽或半禽半兽的描述中,我们能看到先民对生存环境的警惧之情。
为了顺利地生存和发展,我们的先民们在满怀希望中必须切实地体验现实的艰难,并作不懈的努力。
比如在女娲、羿和禹的神话中,无不以相当的份量描绘了人类的恶劣处境,神性主人公们都能正视现实的灾难,并通过锲而不舍的辛勤劳作和斗争,战胜自然灾难。
神话特别强调诸神不辞辛劳的现实精神,反映了先民对现实的苦难有着深刻的体验。
这与奥林匹斯诸神的享乐精神形成鲜明的对比。
其次,中国古代神话具有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
对百姓民众生命的爱护和尊重,是中国文化的一贯精神,所谓“天地之大德曰生”(《易·系辞下》),就反映了这种思想,这与以希腊神话为代表的西方神话有显著的不同。
中国古代神话在展示人类恶劣的生存境遇的同时,还为人类塑造了一些保护神,如前所说之女娲、后羿等。
此外,还有一些神话形象如龙、凤等,“见则天下安宁”(《山海经·南山经》),它们的出现给人带来了祥瑞和安慰。
重生意识还包括对个体生命的珍惜和对生命延续的渴望。
《太平御览》卷七九引《管子》曰:“黄帝钻燧生火,以熟荤臊,民食之无肠胃之病。
”再如南方之神炎帝,《淮南子·修务训》记他采药为民治病,“一日而遇七十毒”。
黄帝、炎帝对人类的生命可谓关怀备至,甚至不惜以身试毒。
此外,《山海经》中“不死之国”、“不死民”、“不死之药”的传说,也说明了中国神话对人类生命珍视。
古代神话还表现了自然和人之间的亲和关系,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厚生意识。
如主日月之神羲和,不但要职掌日月的出入,“以为晦明”(郭璞注《山海经·大荒南经》引《归藏·启筮》语),调和阴阳风雨,还要“敬授人时”(《尚书·尧典》),以利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目录总论 (1)一、古代神话概论 (1)二、中国古代神话所体现的文化内涵 (2)1、创世神话 (2)2、始祖神话 (2)3、洪水神话 (3)4、发明神话 (4)5、各民族神话 (4)(1)可歌可泣的牺牲精神 (4)(2)生生不息的探索精神 (4)三、古代神话中民族精神对社会的影响 (5)结语 (5)参考文献 (5)中国古代神话所体现的民族精神【摘要】中华民族文化灿烂辉煌,古代文化可谓是文化的源头,上古时代的中国先民们在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意愿和幻想虚化成意像集合体,从而孕育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舍己为人、仁爱善良的民族精神,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
【关键词】中国古代神话民族精神总论神话从定义上讲是反映原始先民对人类生殖、万物起源、自然现象与社会生活的认识与探索的语言作品。
通俗来说,神话并不是对自然与生活的科学认识,而是当生产力低下导致人们无法用现有所知解释事物的时候,便仅此以思想为基础,纯粹性的借助于想象与幻想,不自觉的把自然现象与自然力量形象化、人格化。
中国古代神话也迎合着这个大定义,先民把最初的希冀与想法无限具体化,通过口口相传,代代传承,进而有了我们今天可以读到、想到以及可以介入思想的文化遗产。
中国古代神话是先民智力发展的起点,也是文明燃烧的渊源,而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与积淀的民族精神正是可以追本溯源到古代神话这个源头。
至今我们朗朗上口的神话故事里,都是在契合着一种爱好和平、团结统一、勤劳勇敢、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为主旋律的民族精神。
一、古代神话概论中国古代神话主要开始记载于春秋到西汉这一时期,主要记录于《山海经》、《尚书》、《诗经》、《楚辞》、《淮南子》等名篇中。
但除了《山海经》是主要记录古代原始居民神话的发展之外,其余文献大多对中国古代神话的记载杂乱无章,零零散散,有些甚至是互相冲突,缺少系统性的描述,而且这些神话大多以部落文化的部落神话为主,使得神话之间的联系具有地域性和部落性差异。
古代神话的生死观念与中华民族的生命精神古代神话的生死观念与中华民族的生命精神摘要:在漫长的神话时代,我们的先民以自己对生与死的理解,产生了独特的生死观念,它主要表现为对生命长存的期盼、对形体物化的想象和灵魂不灭的信仰。
这种生死观念对后天华夏民族的文化心理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启发儒道两家的圣贤们通过对生死的思辩实现了对有限生命的超越,也使长生的追求者们产生迷行与狂想;它导演了一幕幕血淋淋的殉葬惨剧,也引导着华夏儿女对祖先神灵虔诚而不厌的祭拜。
关键词:古代神话;生死观念;生命精神;文化心态一、从神话看中国上古时代的生死观念世界各个民族都有自己不同方式的生死解说。
中华民族的先祖们,在灵智初现的茫茫时代,就有了对死亡的理解。
生活在距今一万八千年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山顶洞人,在死人周围撒上赤铁矿粉末;生活在距今约五千至七千年的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仰韶人,在其遗址上发掘的墓穴中,人骨头部也往往涂有赤铁矿粉末,且或多或少有陪葬物品。
可以证明,远古先民们认为血乃是生命的象征。
他们以赤铁矿粉代表血液,希望人死而复生;以陪葬物供死人在另一个世界里享用。
由于文字记载之缺失,远古风情多无从探究。
所幸的是,神话这一原始祖先生活的艺术档案,为我们含蓄而又明朗地展现了华夏先民们的生死观念和信仰。
1.形体化物的想象当远古生民以其虚弱的力量匐伏在大自然脚下之时,风雨雷电的惊扰、毒蛇猛兽的袭击、大火洪水的伤害、春夏秋冬的变幻,均使他们相信万物本有性灵,人的形态只不过是万种物象的一种,因而会形成万物互化的观念。
由于死亡的对象、原因不同,使我国远古的化物观念分别寄存于开辟神话、祖先崇拜与悲剧神话之中,从而构成了一曲曲激荡人心的命运交响乐。
中国的开辟神话主要是化物神话。
这可以盘古神话为例。
《绎史》卷一引吴人徐整《五运历年纪》云:“首生盘古,垂死化身。
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理,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
2021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生命意识与主体意识范文 前言 在中国漫长的远古时期,人类的祖先以口头的方式传送着自身所接触到的一切事物,在传承过程中又加入了自身的幻想,这就形成了神话,从现今出土的一些文物上可追踪到许多上古神话的遗迹,还有很多文献中也记载了许多内容丰富的古代神话,像是《山海经》,其中表现出来的神话思维相当发达,最重要的是其中彰显出来的人文关怀。
本文作者在进行对中国古代神话的研究探索中,进一步感受先民们关怀人类自身的情怀,并深入中华民族的文化源头进而发掘我国民族精神的基本构成因素,挖掘中华民族意识的形成根源,强化现代人的民族精神,以化解现代国民正普遍面临的人文关怀的缺失问题。
1.解读中国古代神话中体现出来的强烈的生命意识 1.1中国古代神话中体现出来的重生意识 在漫长的史前时代,中国还没有文字的产生,古代神话的出现就好像在沉寂的山谷里听到了脚步声,它真实的记录了中华民族祖先强烈的生命意识以及步履蹒跚的足印。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对生命的创造、使世界成为生命的存在现实是十分重要的内容。
传说盘古开天辟地后,他的身体化作世间的日月山川人类万物,后来天地间又诞生出一位人头蛇身的女神来,她便是人类的创造者,她独立的生活在大地之上,看着山川草木和鸟兽鱼虫,却没有一个可以与自己说话聊天的,直到有一天她遇到了一位混沌天神,自混沌天神走后,女娲就产生了一种孤独感,后来有一天,女娲就根据自己与混沌天神的形象,用黄土捏出了个泥娃娃,她牵引天地的灵气于这泥娃娃中,这泥人就立刻活了起来,并拥有同女娲一样的说话和思考的能力,女娲接连捏了很多的泥人,直到手酸得捏不动了,这时她扯来一根长藤,使用她的神通将长藤伸入泥潭,一抽一甩间无数泥点被甩了出来,落地变成了小人,用这个方法,女娲造出了神州大地上的芸芸众生,后来将富贵的人说做女娲捏出的黄土人,将贫贱的人说成是用长藤甩出的泥点成的人,在这段神话传说中,体现出人类祖先对自身来源的思考,同时赞美生命的诞生,后来女娲又为人类创造了婚姻制度,让人类可以世代繁衍。
神话中的生死观念神话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形式,承载了人类对于生命和死亡的思考与理解。
在各个文化体系中,神话中的生死观念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反映了人们对生死的认知,还体现了一种对于人类存在意义的探索。
本文将从几个主要文化中的神话故事入手,一探神话中的生死观念。
一、古希腊古希腊神话中,人类的生死被看作是众神力量的游戏。
据说,人类的寿命由三位女神妙想、命运和死亡之神掌握。
妙想负责给予人类智慧和创造力,命运决定了每个人的命运轨迹,而死亡之神则是人类不容逃避的终结者。
然而,在古希腊神话中,死并不意味着一切的终结。
有许多英雄和伟人拥有“后世”的存在,在死后被尊为神祇,成为永恒的存在。
例如,半神半人的赫拉克勒斯在死后成为奥林匹斯十二主神之一。
这种生死观念表明了古希腊人对于死后生命延续的信仰。
二、古埃及古埃及神话中,人类的生死与重生是一个相互关联且循环不息的过程。
埃及人相信,人的灵魂在死后会经历各种考验和审判,以避免尘世中的罪过,最终进入永恒的天堂。
为了保证死者在来世的幸福,埃及人会在墓葬中安放丰盛的食物、贵重的宝物和各种供品。
古埃及人对于来世的渴望与对生命的珍视相辅相成。
在古埃及的生死观念中,逝者的姓名和形象的延续至关重要。
通过神话中的神祇和魔法,人们相信逝者的灵魂可以在来世继续存在,并得到永恒的幸福。
三、中国中国神话中,生死一直是人们探索的课题。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被认为是宇宙中的一部分,有一种与自然、宇宙共生共存的观念。
中国神话中的仙人和神灵常常拥有长生不老的能力,代表了一种超越生死的境地。
然而,中国神话中也有关于死亡的故事。
例如,《狐狸精和西施》中西施在死后化作狐狸,并得到了新的生命。
这种对于死后重生的思考与古希腊神话中的观念有相似之处。
总结:从古希腊神话的英雄成为神祇,到古埃及神话中的来世和重生,再到中国神话中的仙人和生死共存的观念,神话中的生死观念反映了不同文化对于生命意义和死亡的理解。
无论是把生死视为神仙游戏的希腊,还是将死后当作重获新生的埃及,亦或是追求与宇宙共生共存的中国神话,神话中的生死观念都是人们思考人生的渊源,也是人类对于生命和死亡的思索与向往。
中国上古神话内容及其蕴涵的民族精神一、内容:(一)创世神话1、代表作:盘古故事2、意义:(1)宇宙卵生神话对阴阳太极观念有重要影响;(2)宇宙生成的人格化、意志化过程反映对人类自身力量的信念;(3)暗喻人和自然对应关系;(4)表明了先民对宇宙等自然现象积极探索的精神。
(二)始祖神话:1、代表作:女娲故事。
2、意义:(1)虚构人类产生;试图阐释社会地位差别的原因;(2)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反映人们对女性延续种族作用的肯定,也对女性社会地位认可;塑造有奇异神通、慈爱、勤劳妇女形象。
(3)各部族有自己始祖神话(商始祖契是简狄吞食燕卵而生,周始祖后稷),在情节或结构上多有相似之处,反映对祖先追念,民族自豪感。
(三)洪水神话:1、国内外区别:(1)国外:大多表现天帝对人类堕*落的失望,洪水是对人类惩罚,而洪水之后人类的再造,反映对人性的反省。
(2)中国:看作自然灾害,揭示与洪水抗争、拯救生民的积极意义,看重人的智慧及斗争精神。
2、代表作:鲧禹父子。
3、意义:不辞辛劳、为民除害又充满智慧英雄形象;反映先民在同大自然斗争中所积累经验和智慧。
(四)战争神话:1、代表作:黄帝炎帝故事,黄帝蚩尤故事。
2、黄帝始祖形象,善于发明创造的文化英雄。
(五)发明创造神话:1、概念:人们把各类重大发明,及对各种自然、社会障碍的克服,都加在神话英雄身上,并把他们看作是本部族的理想的象征。
2、代表作:黄帝、后弈等。
3、意义:自然神从而被人类自己的神所代替;标志人类主体性突出;主人公通常是人的形象,有神异经历或本领,业绩在创造和征服。
(六)其他神话:1、概念:显示人类英雄个性、勇气,对自身不可动摇的信念。
2、代表作:夸父和女娲的神话,讴歌了人类顽强的生命力。
二、体现的精神意识:(一)忧患意识。
强调诸神不辞辛劳的现实精神,对现实苦难深刻体验,与奥林匹斯诸神享乐精神形成对比。
(二)厚生爱民意识。
对民众生命爱护尊重,与自然和谐相处愿望。
(三)反抗精神,对命运抗争。
中国神话及其蕴涵的民族精神中国神话及其蕴涵的民族精神神话的内容丰富而复杂,简要分类如下:一、创世神话中国古代的创世神话,以盘古故事最为著名: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
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
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
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
后乃有三皇。
(《艺文类聚》卷一引徐整《三五历纪》)这是一则典型的卵生神话,认为宇宙是从一个卵中诞生出来的,这种看法在世界各地的原始初民中普遍存在。
卵生是一种普遍的生命现象,先民们由此设想宇宙也是破壳而生的。
宇宙卵生神话对中国的阴阳太极观念有极重要的影响。
同时,宇宙生成的人格化、意志化过程也反映了先民对人类自身力量的坚定信念。
盘古不仅分开了天和地,同时也是天地之间万事万物的缔造者。
另一则神话说他死后,呼吸变为风云,声音变为雷霆,两眼变为日月,肢体变为山岳,血液变为江河,发髭变为星辰,皮毛变为草木……。
这种“垂死化身”的宇宙观,暗喻了人和自然的相互对应关系。
中国古代关于宇宙万物的神话还有多种表达形态,如帝舜的妻子羲和生育了十个太阳,帝俊的妻子常羲生育了十二个月亮等。
《山海经》中所记录的烛龙之神,他的生理行为就直接引发了昼夜、四季等自然现象。
这些都表明了先民对宇宙等自然现象积极探索的精神。
二、始祖神话就像关心宇宙的起源一样,人们对人类自身的起源也有极大的兴趣。
而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则首推女娲的故事。
女娲补天,显示出她作为宇宙大神的重要地位。
《淮南子·览冥训》载: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
天不兼覆,地不周载。
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
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鰲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女娲经过辛勤的劳动和奋力的拼搏,重整宇宙,为人类的生存创造了必要的自然条件。
女娲不仅有开辟之功,她也是人类的创造者。
《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风俗通》云: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絙于泥中,举以为人。
古代神话的生死观念与中华民族的生命精神摘要:在漫长的神话时代,我们的先民以自己对生与死的理解,产生了独特的生死观念,它主要表现为对生命长存的期盼、对形体物化的想象和灵魂不灭的信仰。
这种生死观念对后天华夏民族的文化心理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启发儒道两家的圣贤们通过对生死的思辩实现了对有限生命的超越,也使长生的追求者们产生迷行与狂想;它导演了一幕幕血淋淋的殉葬惨剧,也引导着华夏儿女对祖先神灵虔诚而不厌的祭拜。
关键词:古代神话;生死观念;生命精神;文化心态一、从神话看中国上古时代的生死观念世界各个民族都有自己不同方式的生死解说。
中华民族的先祖们,在灵智初现的茫茫时代,就有了对死亡的理解。
生活在距今一万八千年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山顶洞人,在死人周围撒上赤铁矿粉末;生活在距今约五千至七千年的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仰韶人,在其遗址上发掘的墓穴中,人骨头部也往往涂有赤铁矿粉末,且或多或少有陪葬物品。
可以证明,远古先民们认为血乃是生命的象征。
他们以赤铁矿粉代表血液,希望人死而复生;以陪葬物供死人在另一个世界里享用。
由于文字记载之缺失,远古风情多无从探究。
所幸的是,神话这一原始祖先生活的艺术档案,为我们含蓄而又明朗地展现了华夏先民们的生死观念和信仰。
1.形体化物的想象当远古生民以其虚弱的力量匐伏在大自然脚下之时,风雨雷电的惊扰、毒蛇猛兽的袭击、大火洪水的伤害、春夏秋冬的变幻,均使他们相信万物本有性灵,人的形态只不过是万种物象的一种,因而会形成万物互化的观念。
由于死亡的对象、原因不同,使我国远古的化物观念分别寄存于开辟神话、祖先崇拜与悲剧神话之中,从而构成了一曲曲激荡人心的命运交响乐。
中国的开辟神话主要是化物神话。
这可以盘古神话为例。
《绎史》卷一引吴人徐整《五运历年纪》云:“首生盘古,垂死化身。
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理,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
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氓。
”盘古虽死,但其精灵却充溢于天地宇宙之间。
盘古开天神话气魄之博大、想象之丰富、境界之崇高,虽是晚出,但上升为中国神话篇章之首却毫不勉强。
再如女娲,她曾以一双精巧的手补缀过残破的苍天,使宇宙恢复了原状。
大地因此赢得了和平,然而洪水的浩劫使大地上再无人烟,女娲这一伟大的女性又担负起了化育人类的重任。
《山海经》郭璞注云:“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
”女娲之“变”的内容是什么,郭氏没有明言。
但《淮南子》发明了《山海经》之说:“黄帝生阴阳,上骈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女娲之所以七十化也。
”这里的“阴阳”、“耳目”、“臂手”显指人的五官、肢体而言。
上骈与桑林二神仅化生了人的肢体的一小部分,其它主要部分当由“女娲之所以七十化”而完成的。
从这两条被改头换面的神话中,我们窥见了女娲化人的原始传说。
又《山海经》载:“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
”这则神话虽来得突兀,然而却十分珍贵。
女娲之肠化成十神,但女娲的其它内脏与四肢、毛发、血液又化成了什么?这便又会使我们想到“七十化”之说,由此我们不妨可以断定,在上古时代一定流传过女娲死而化物的神话传说。
盘古与女娲均为我国古代神话中的开辟神,且均以肉体化育天地万物,完成了创造人类万物之功。
盘古和女娲二人以肉体化育万物,显示出中国古神与生俱来的自我牺牲精神,体现出先民们对人类、自然万物、天地、神灵之间和谐关系的理解,因为它们本来是有着血肉联系的,也是远古人类对中国式的“天人合一”的神话认识与理解。
中国古代神话中死而化物观念又体现出原始祖先崇拜意识。
在原始人的心灵中,总是存在着一种“我生自于物”的自觉意识。
一切凶猛的禽兽、温良的动物、可食的植物、奇异的草木都有可能成为他们崇拜的对象,甚至认为这就是他们的先祖,自己与它们有着不解之缘,受着它们的恩泽与庇护。
郭璞《山海经》注引《归藏·启筮》云:“鲧死三岁不腐,剖之以吴刀,化为黄龙。
”从此之后,龙便与鲧之后裔夏民族结下了血缘。
在《山海经》中,鲧之子大禹常御龙而飞,而且在治水时常有神龙相助,所以洪兴祖《天问》注引《山海经图》云:“夏禹治水,有应龙以尾画地,即山泉流通。
”开辟神与祖先的物化,在我国神话中毕竟还是少数,而化物的大多数例证却反映在一般的神身上。
这些神既非人祖,亦非神王,更不是活跃于神坛之上而受后人礼拜的神性英雄;相反,他们大都是以悲剧形象出现的悲剧人物。
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
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常衔西山之木石,以湮于东海。
(宋山),有木生山上,名曰枫木。
枫木,蚩尤所弃其桎梏,是谓枫木。
(望帝让位开明)自逃亡。
后欲复位,不得;死,化为鹃,每春月间昼夜悲鸣。
蜀人闻之曰:“我帝魂也。
”名杜鹃,又名杜宇,又号子规。
如此等等,均为悲剧型的化生神话。
精卫之死反映了远古人们对无情水患所带来的生命威胁的深刻记忆,而化鸟填海的壮举又蕴含着原始人类对死亡的不屈抗争。
化为杜鹃的望帝,在死后以其不屈之精神转化成了另一种动物;而束缚蚩尤的桎梏则化成了寄托其反抗精神的枫树。
他们的死,也许都包含着某种惨烈的争斗和意外的变故。
这种悲剧人物的化物神话,饱含着先民对死亡的深沉悲哀,同时也激荡着高昂雄浑的情调和不屈不挠的生命意志。
2.对生命永存的期盼死而化物的观念,在整个原始时代持续而牢固地保留在人类心智之中。
但化物终究是“物”而不是“人”。
随着人类社会的演进,人对自身地位的认识更加深入,原始医药也发明出来了,于是死而复活、长寿不老的观念就从“化物”观念中派生出来。
在《山海经》中,有不少关于长寿之人和不死之民的记载:不死民在其(交胫国)东,其为人黑色,寿,不死。
有不死之国,阿姓,甘木是食。
有轩辕之国,江山之南栖为吉,不寿者乃八百岁。
然而,由于突发的灾害、生命的自然现象和人类之间的争斗,人们难免会丧失生命。
于是,又产生了死而复生的想象。
《山海经》郭注:“(无继民)穴居,食土,无男女,死即埋之,其心不朽,死百廿岁乃复更生。
”《山海经·海内西经》载:“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夹窫窳之尸,皆操不死之药以距之。
窫窳者,蛇身人面,贰负臣所杀也。
”这些灵药一般为拥有无上权威的大神和大巫们所掌管,它不仅可以使人长寿,还可以让死者复生。
死而复生与长寿观念的产生,是对“化物”这一原生观念的分化与否定,也是人类智慧进步到一个新阶段的结果。
这种观念的产生,大大加快了人类探寻医药奥秘的步伐,也加深了人类对生的渴望和对死的恐惧。
在我国古代神话中,常将生命之神与死亡之神合体,将生、杀、予、夺大权集于一身,体现出善良与凶残、温和与无情、可敬与可畏、可亲与可憎的双重人格。
对这些神人的神话性塑造,反映出原始人类的生死一统观念。
说到生命与死亡之神,大凡熟悉神话的人都会想到西王母这个形象。
在早期的神话中,西王母是以死神面目出现的。
《山海经》有如是记载: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
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
从西王母“司天之厉及五残”即掌管上天的灾厉与五种刑杀来看,显为一个死亡之神。
西王母既是死神也是生命之神,她拥有能让人复生和长寿不死的法宝便是不死之药,这也是她作为生命之神的资格。
所以,后羿因射日而不能返回天庭,为求长生,曾西上昆仑向西王母求取了不死之药。
嫦娥就因吞食了仙药而飞进了月宫之中,成了不死之神。
正因如此,后世神怪小说、传奇、诗词中才会有西王母掌管能令人长生的蟠桃树的传说。
3.灵魂不灭的信仰原始的万物有灵观点,使先民们深深地相信人的灵魂永远不灭。
尽管不死之药得之不易,长生不死亦为虚幻,身边的人们一个一个离自己而去再也不能返回世间。
但是,生命的信念和对死亡现象的奇异感受交织、融汇,激烈震荡着他们幼稚而狂放的心灵。
人们执着地以自己的方式理解着生与死这一对矛盾的人生命题,自信地在生与死之间划下了清晰而有力的等号。
于是,在原始人心目中,死亡便是生命在另一种形式下的延续与拓展,万物蕴含着神秘的生命基因,宇宙间飘荡着神灵的气息,它们构成了原始神话天地的一大奇观。
实际上,“死而有灵”的观念是与死而化物的信仰并蒂开出的两朵绚丽奇葩,死而化物的观念则是对精灵不灭的一种肯定。
唯有精灵不灭,才会使人形转换。
在原始人的睡梦中,会经常出现已经去世的人的形象与声音。
他们开始也许并不能分辨梦与非梦,于是灵魂永存的信念会长久地停留在他们的心智之中。
从这个意义上讲,“死而有灵”观念既是原始人生命观念的起点,又是归宿,它贯串于原始生死观念的始终。
人类原始的死而有灵信仰本不带有任何迷信色彩,他们相信人死而有灵存在,就像我们今天笃信科技可以使人类飞往星空是一样的。
所以,在陕西华县元君庙发现的仰韶文化时代墓中的童尸,盛放于特制陶瓮内,口上盖陶盆钵,其底部钻有小孔,考古学家认为这是供死者灵魂出入之用。
这种风俗在云南某些少数民族中尚有遗留。
由于灵魂不灭的信仰,使那些死去的显赫先祖和英雄们都成了他们子孙后代们的各种神灵。
蚩尤死后变成蚩尤神,少昊成了白帝神,舜之二妃成了湘水之神,禹死为灶神,炎帝之女死后成了巫山神女,稷死为稷神。
这些死后为神的神话显然出现较晚,最早也不过夏商时代。
这种神灵不灭的信仰,使原始神话中的人物在后代阶级社会里担负起了家族、民族、国家的保护神的职责,也永世享受着后世子孙们的袅袅香火和美味祭品。
它对于后世传统文化中的宗族观念、乡土观念、祭祀观念乃至封建集权制的产生,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二、神话生死观念的积淀与中华民族的生命精神中国古代的生死观念,是华夏先祖从人兽乍分的远古洪荒时代到灵光闪耀的上古文明时期这一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的。
它经历了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从非理念到理念、从无畏到畏惧又到实现超越的阶段。
它形成之后,便与传统心理、传统观念融合在一起,汇入滚滚的民族传统文化的长河之中。
几千年来,它在民族文化的河床上流淌着、激荡着、沉淀着,对传统文化心理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对生死观念的理智批判导致了对人生的两种不同态度,它们既使长生的追求者们产生迷信与狂想,又导演了一幕幕血淋淋的殉葬惨剧。
1.对生死的思辩与超越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万物有灵与死而化物观念,到了《庄子》之中,以艺术手法将其阐发得透彻而明白,可谓淋漓尽致。
庄子生活在战国中期。
那时社会动乱、战争叠起,人们无时不处于死亡的惊涛骇浪之中。
在庄子眼里,世界遍地充满陷阱,人间到处是刀光剑影,“有才”与“无才”均会因意外而早亡。
庄子本是一个“贵生”的人,以保存生命为本。
但是,现实的境况却不容世人有保身的自由和能力。
就在这种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以庄子为代表的一批道家宗师们开展了对“生”与“死”辩证关系的探讨,尽情发挥神话时代所形成的化物、有灵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