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人版-语文-高一-拓展阅读《归隐田园的陶渊明》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1
高一语文教案《归园田居》(其一)高一语文教案《归园田居》(其一)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一语文教案《归园田居》(其一),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一语文教案《归园田居》(其一)1一、作者介绍生平:陶渊明(352或365~427),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
他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
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时官时隐。
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加之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而对现实极度不满,毅然辞官归隐。
长于诗文辞赋,开创了田园诗,为我国古典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境界。
作品:诗歌《归园田居》5首、《饮酒》20首、《杂诗》12首、《读〈山海经〉》13首等。
辞赋、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评价:东晋文学家,田园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被后世称作“田园诗人之祖”“隐逸诗人之宗”。
二、创作背景公元405年(东晋安帝义熙元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才不过八十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
陶渊明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乡居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愉悦的心情。
课文选的是第一首。
三、常识田园诗派是我国古代诗歌流派中重要的一支,陶渊明是其重要代表人物。
他的诗大部分取材于田园生活,有的接近于口语,有的近似歌谣,有的直抒胸臆,抒发诗人热爱躬耕生活之情;语言平淡而自然,朴实而又毫不缺乏色彩,给人一种清新、静谧、悠闲、纯美的感受;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境界,并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此后田园诗不断发展,到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名家辈出,王维、孟浩然是其代表人物。
此类诗歌总体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高中-语文-精心校对-打印版
陶渊明的田园诗
陶谢作为山中田园派开宗立派的诗人,他们都明显地受到了玄学思潮的影响,但由于地位及生活道路不同,玄学在他们诗中又有不同的印迹。
陶诗中的玄旨和理趣,不只表诗中多有饱含人生经验的理悟,更重要的是那种玄旨就渗透在诗中“此中有真意”的田园画面上。
而谢诗主要是通过那些“空翠难强名,渔钩易为曲”“遭物悼迁斥,存期得要妙”之类的玄言理悟来表达,“玄旨”并未完全化入到他的诗中。
陶诗虽然以自然为审美对象,并崇尚自然,但是追求的不是外物自身,而是心灵之趣。
他的诗,是写意,而不是摹象。
陶渊明原本是飞翔于田园的慧鸟,至情至性,自由自在是他的本性。
因性真直率,故做不了污浊世态下的好官,一旦脱离樊笼,复返自然,喜庆之情,不能自已。
《归园田居》(五首),《移居》(二首)活脱脱勾勒出一个超然物外,悠闲、适性的伟大诗人。
透过晨雾暮霭,他葛衣芒鞋,荷锄走来。
简朴的居处,平常的村落,作者却以十分欣赏的口吻一一道来,甘于淡泊、守拙归真。
诗人率真的心性和卓迩的气节,犹如芰荷滚露,月白风清。
他的田园诗,是他人格精神的外化,所以,他写景物重在写意,只追求平和悠闲的心境与冲淡朴素的物境的融合,呈露着浑然天成的大境界。
写诗,对他来说只是那种“旷而且真”的怀抱的自然流露。
苏东坡说“陶渊明意不在诗,诗以寄其意耳”,元好问说:“此翁岂作诗,直写胸中天”。
打印版。
高一语文《归园田居》一、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年 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他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二、创作背景三、诗歌原文及翻译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翻译:年轻时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性格,生来就喜爱大自然的风物。
错误地陷落在人世的罗网中,一去就是十三年(从陶渊明初仕为江州祭酒,到辞去彭泽令归田,实际是十三年)。
关在笼中的鸟儿依恋居住过的树林,养在池中的鱼儿思念生活过的深潭。
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依着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种田园。
住宅四周有十多亩地,茅草房子有八九间。
榆树、柳树遮掩着后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堂前。
远远的住人村落依稀可见,村落上的炊烟随风轻柔地飘扬。
狗在深巷里叫,鸡在桑树顶鸣。
门庭里没有世俗琐杂的事情烦扰,空房中有的是空闲的时间。
长久地困在笼子里面,现在总算又能够返回到大自然了。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翻译:我在南山下种植豆子,地里野草茂盛豆苗稀疏。
清晨早起下地铲除杂草,夜幕降披月光扛锄归去。
狭窄的山径草木丛生,夜露沾湿了我的衣。
衣衫被沾湿并不可惜,只希望不违背我归耕田园的心意。
四、诗歌主题1. 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向往2. 对官场生活的厌恶与批判诗中“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等句,将官场比作“尘网”,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形象地表达了他对官场束缚的厌恶,认为官场生活是一种失去自由的、违背自己本性的生活,批判了官场的黑暗、虚伪和压抑。
桃花源里的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拓展阅读练习统编版高一必修上路过陶渊明,东晋大司马陶侃重孙,其父为安城太守陶逸,在这样一个世家里,先祖的丰功伟绩激励着陶渊明,他后来曾写诗:“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良好的家教熏陶下,陶渊明学习很努力。
八岁的时候,陶渊明的父亲死了,只好与母妹三人一起,投靠外祖父孟嘉。
陶渊明的外祖父孟嘉据说是“好酣酒,至于忘怀得意,旁若无人”的,颇有魏晋名士风范,而这位野逸散仙般的老先生也成为陶渊明学习的榜样,在归隐后的陶渊明身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孟嘉的影子。
陶渊明长大了,就搬出祖父家单过,在陶家园盖了几间房子和老母同住。
这期间,主要是在家读书和出外游学。
祖上留下来的一些积蓄逐渐耗尽,亲友接济也逐渐不支,生活每况愈下。
而且家里也已经没米下锅,学而优当仕,陶渊明决定外出做官。
这个时候正是东晋末年,接二连三地爆发农民起义,军阀割据,民不聊生。
陶渊明的仕逢生涯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了。
公元393年,陶渊明在江州刺史王凝之(王羲之的儿子)手下谋了一个祭酒的差事。
可惜好景不长,王凝之这人脾气不好,喜欢用鼻孔看人,可陶渊明官职虽小,也是有傲骨的,四个鼻孔相对,两个人隔阂日深。
陶渊明心灰意冷,不久就“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了,第一次仕途结束。
公元400年,陶渊明三十五岁,也许是实在过不下去了,他来到荆州,投靠到荆江二州刺使桓玄门下做了个参谋。
但陶渊明很快就发现桓玄有个要命的想法——做皇帝。
陶渊明毕竟是正统文人,忠君思想深入骨髓。
他当然不想趟这造反的浑水,恰恰这年冬天,陶渊明母亲去世,于是以母丧辞官,第二次仕途结束。
公元402年,桓玄举兵攻入东晋首都建康,改国为楚。
公元405年,刘裕在家乡京口起兵攻击桓玄,陶渊明很高兴,马上去投奔刘裕,并写诗明志:“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
千里虽遥,孰敢不至!”(《荣木》)这一年,刘裕击败桓玄,扶保司马德宗登基,紧接着司马德宗将皇位禅让给刘裕,刘宋王朝诞生,南北朝开始。
高一语文《归园田居》课文及翻译高一语文《归园田居》课文及翻译 1《归园田居》是晋宋时期文学家陶渊明的组诗作品,共五首(一般作六首)。
第一首诗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农村生活的舒心愉快,流露了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表达了对自然和自由的热爱。
第二首诗着意写出乡居生活的宁静,以朴实无华的语言不加雕饰地描绘出一个宁静纯美的天地,表现了乡村的幽静和作者心境的恬淡。
第三首诗细腻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对农田劳动生活的体验,风格清淡而又不失典雅,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对归隐的自豪。
第四首写作者亲自参加劳动和对劳动的热爱,表明他不但没有因早出晚归地辛苦劳动而减少对劳动的兴趣,反而加深了他对劳动的感情,坚定了他终生归耕的决心。
第五首诗讲述了作者耕种归来的活动,表达其欣然自得之情,内蕴醇厚,情感真挚。
第六首诗讲述了诗人一天的劳动生活,最后揭示其劳动的体验、田居的用心。
末首诸家以为非陶诗,而苏轼以为陶作,并评曰:“渊明诗初看若散缓,熟看有奇句。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ài)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其二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对酒绝尘想。
时复虚里人,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以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xiàn)至,零落同草莽。
归园田居·其三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hè)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归园田居·其四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陇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高一语文《归园田居》鲁人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归园田居》(其一)(一)导入:我们初中的时候,学习过一篇《桃花园记》,作者是谁?(陶渊明)在作品中,诗人为人们虚构了一个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的“世外桃源”,寄托了自己的政治思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今天,我们又将学习他的田园诗作的代表作品——《归园田居》。
这首诗跟《桃花源记》一样,写于他辞官归隐之后,反映他清闲的田园生活,表现了他超俗不羁的品质和闲适愉悦的心境。
(二)简介作者: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末年的伟大诗人,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
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
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
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
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
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三)分析《归田园居(少无适俗韵)》的思想内容:1、教师范读2、学生朗读,并参看注释,了解大意。
思考:①这首诗可以分为哪几层意思?②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③诗人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对哪些事和景物的具体描写表达出来的?3、提问并订正:师明确:本诗可分为三层:第一层1—6句,写作者的个性和思想,表达对官场的厌恶和对农村生活的喜爱之情;第二层7—18句,绘声绘色地描写了田园生活的喜人情趣;第三层19—20句,回答人们的疑问,收束全文。
4、研习第一层:(1)释“韵”与“误”“韵”指人们的气质性情的素养。
归园田居陶渊明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阅读训练附答案:陶渊明归园田居归园田居(其三)(晋·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阅读训练】一、1.这首诗可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层意思。
2.“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流露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4.“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5.简析本诗的语言特点。
归园田居陶渊明6.陶渊明曾在《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一诗中说:“但愿常如此,躬耕非所叹。
”本诗中“ ,”与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2分)7.下面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2分)A.这首诗描绘出劳动中淳朴真率的生活情态。
语言自然而平易近人,不加雕饰,是诗人乐于归田隐居、弃绝尘世的精神境界之流露。
B.“带月荷锄归”,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C.五六句看似平淡,但这种平淡正好映射了结尾这一句“但使愿无违”。
这里的“愿”更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
D.“种豆南山下”与“采菊东篱下”有着同样的韵律,同样的韵味。
采菊是十分认真的,而种豆则是漫不经心的。
8.诗中“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9.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诗歌的语言风格。
二、1(1)卒章显志的诗句是:(2)写诗人早出晚归、欣慰自足的隐居生活的名句是:(3)陶渊明《归园田居》中表示辛勤劳作,热爱劳动的诗句:(4)陶渊明《归园田居》中最能突现诗人摒弃尘俗,躬耕自食,归返自然志愿的诗句是:(5)“草盛豆苗稀”中的“盛”和“稀”的对比说明什么?(6)“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你是如何看待陶渊明归隐“遁世”的?(7)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8)“带月荷锄归”一句常为后世诗评家称道,请说出这一句的妙处。
1.5《归去来兮辞》背景资料归隐原因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
他的创作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我国古典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境界。
从古至今,有很多人喜欢陶渊明固守寒庐,寄意田园,超凡脱俗的人生哲学,以及他冲淡渺远,恬静自然,无与伦比的艺术风格;同时对陶渊明归隐田园的原因以及他的隐居生活情况表示关注或进行研究分析。
下面结合陶渊明的诗歌试对此作出探讨。
原因一:陶渊明少年时受家统和儒经的影响,怀有兼济天下大济苍生的壮志。
但是,由于门阀制度的存在,庶族寒门出生的人不可能突破门阀士族对高官权位的垄断,在这样的情况下,陶渊明的理想是难以化为现实的,他理想的梦幻注定会破灭。
陶渊明直到二十九岁的“高龄”才出仕为官,但终其一生,他所做的也不过是祭酒、参军、县丞一类的芝麻小官,不仅壮志无法施展,而且不得不在苟合取容中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委蛇。
到他三十九岁时,多年来的经历使他的思想发生了质的变化,他开始转向躬耕自己自足,追求心灵的宁静与澹泊。
此后,他又为彭泽县令,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上任八十余日就解印挂职而归。
从此,他结束了他仕途的努力和曾经的彷徨,义无返顾地走上了归隐田园之路。
自四十一岁归隐田园之后,陶渊明确确实实享受了一段“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田园乐趣。
然而书香门第出来的陶渊明毕竟不是稼穑的好手,“开荒南野际”的辛勤也未必能使他过上衣食无忧的小康生活。
义熙四年在陶渊明四十四岁时,一场灾祸更使得他全家一贫如洗。
这年夏天,诗人笔下洋溢着生活气息的“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被一场无情的大火烧光了,全家只好寄居在船上,靠亲朋好友的接济过活。
永初三年(422年)陶渊明五十八岁时生活已近绝境,其情状反映在《有会而作》一诗中,“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
菽麦实所羡,孰敢慕甘肥!”元嘉四年(427年),诗人贫病交加,在其《挽歌诗》中第二首自挽诗中,诗人对死后可以“鼓腹无所思”的幻想读来让人心酸:“在昔无酒饮,今但湛空觚。
高中语文古代诗歌二首阅读练习鲁教版必修1一、阅读《归园田居》(其一),完成1~2题。
1.对《归国田居》中有关诗句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开头两句中的“俗”指社会风尚,就读书人来说,也就是读书做官的一套。
“韵”指人们的气质性情的素养。
“丘山”代表远离官场仕途的田园山林。
B.“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林”两句中的“羁鸟”“池鱼”喻指诗人自己。
“旧林”“故渊”即篇末的“自然”,指大自然的广阔天地——农村田园。
C.“开荒南野际”,是说诗人回乡之后立即投人垦荒劳动。
“守拙”是和官场中权谋机诈的“取巧”相对而言的,是一种鄙视功名利禄,洁身自好的清高品格。
D.“樊笼”即诗中所说的“尘网”,指当时复杂的社会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解析:D中的“樊笼”,指的应是官场生活。
答案:D2.对《归园田居》中有关诗句的鉴赏不当的一项是()A.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由官场回归农村之后赏心说目的田园生活,字里行间洋溢着诗人置身于大自然怀抱之中的欢快心情和对官场生活的厌恶之感。
B.诗人在诗中绘声绘色地描写了田园生活的喜人情趣,充满了诗情画意,生趣盎然,沁人心脾,悦人耳目。
C.诗人在诗中对自己的人生进行深刻的总结,对城市中的生活有着清醒的认识,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
D.这首诗用的是白描手法,情景交融,语言朴素,比喻贴切。
解析:C中的“城市中的生活”应是“官场生活”;表达的思想感情应是“厌恶官场生活,热爱田园生活”。
答案:C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1~4题。
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诗句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B.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D.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解析:A就为“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B应为“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D应为“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归去來兮辞(鲁教版高一必修)归去來兮辞(鲁教版高一必修) f教学文摘f归去來兮辞(鲁教版高一必修)2—9走近名人:人们说到归隐,总习惯以陶渊明作为代表。
陶渊明作为隐者的代表,一方面由于他的平凡性, 另一方面是由于他的悲壮性。
陶渊明的平凡,即指他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但却能表现出那种平淡自然之情。
陶渊明的悲壮性,即他以舍弃物质享受的沉重代价,以换取精神的自由。
陶渊明的平凡性,使人们感到了亲近;陶渊明的悲壮性,又令人们感到了他的崇高。
亲近而崇高,使陶渊明赢得了后世的无数知音,融会了他亲近而崇高的人格美的田园诗,便一再为人所陶醉鉴赏。
于是,陶渊明作为一位不偕俗流,遣世独立的隐者的形象,而在中华民族的心中万古流芳。
揣摩探究:、站在船头的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他当时的心理活动又是怎样的呢?探究提示:本题着重考查正确分析和理解作品中的艺术美形象,解答此题时,不能脱离诗句的具体内容,对诗句内容进行逐句阐释即可。
参考答案:飘荡前行的一叶扁舟上,站着从彭泽弃官归家的诗人陶渊明。
跆荡的江风,吹得他衣袂飘拂,俨然仙人一般一笼中的鸟儿此吋终于重返自然了。
他的快乐又有谁能体会呢? 人生的美好与难以企及处,便在于心灵的自由与悠然;人生永恒的瞬间,也常常缘起于那片刻的安闲:只不过是轻轻飘过一缕云烟,便有了难言的满足;只不过是闲叙几句家常,便有了一整日的温暖一一“归去处”才是陶渊明心灵的归宿。
在那个并不富足的田园里,他欣然开怀,洒脱自在,一如那朵无心出岫的白云。
其实,田园处处可寻,千载难觅的,是那般快乐而满足的心。
2、温馨的家庭是陶渊明归隐的保证,而…个家庭中少不了女主人的支撑,你能从陶渊明的描写中隐见他妻子的身影么?探究提示:本题着重考查感悟文本的丰富内涵、领悟艺术美的创造智慧,解答此题时应抓住文中有关家庭生活的相关描写加以想象,加以推断。
参考答案“童仆欢迎,稚子候门。
”“携幼人室,有酒盈樽。
”可见,家里为了迎接陶渊明的归来举行了一个小小的欢迎仪式,从这番“隆重”欢迎的安排中,我们便可以隐然看见妻子的形象了。
5 归去来兮辞(并序)本课话题——追求自由朗读——课文中的名段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诗人质性自然,与俗相违,矫厉不得,不容于世。
逆情背性,违心违己,在诗人看来是玷污心性,扭曲灵魂,因而深感惭愧,惆怅悲伤。
一旦醒悟,便决计弃官归田,回归心灵的自由。
积累——生活中的素材“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诗人的妙言警句告诉我们,为了自由,必须大胆地舍弃,甚至是生命和爱情。
只有有所舍弃,才能获得自由。
“让生命化作那朵莲花,功名利禄全抛下。
让百代传颂神的逍遥,吾辈只需独占世间潇洒。
”电视剧《封神榜》的这段歌词很好地唱出了自由与舍弃的关系。
只有舍弃功名利禄,舍弃尘世的俗情杂念,污浊与贪婪,才能体会“神”的逍遥,独占世间潇洒,才能让自己的生命化作那朵自由的莲花,才能让自由的莲花呼吸清新的空气,沐清风,浴霖雨,开得更灿烂,更绚丽。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自由一旦发芽,就是迅速生长的大树。
——华盛顿自由是进步的气息。
——英格索尔自由是斗争得来的,不是恩赐的。
——布拉克一个真正自由人的内心世界是十分丰富的,他如果需要外界什么东西,他一定会选取那些最高尚最美好的……——高尔基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一稔.()轻飏.() 熹.微()壶觞.() 眄.庭柯() 怡.颜()流憩.() 出岫.() 翳.翳()盘桓.() 西畴.() 棹.孤舟()窈窕..()() 遑.遑() 耘耔.()【答案】rěn yáng xīshāng miǎn yíqìxiùyìhuán chóu zhào yǎo tiǎo huáng zǐ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乃瞻衡宇()【答案】“衡”同“横”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将⎩⎪⎨⎪⎧将.信将疑 ( )出郭相扶将. ( )田园将.芜 ( )将.功赎罪 (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 ) (2)之⎩⎨⎧求之.靡途 ( )悦亲戚之.情话 ( )悟已往之.不谏 (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 (3)以⎩⎪⎨⎪⎧家叔以.余贫苦 ( )云无心以.出岫 ( )既自以.心为形役 ( )问征夫以.前路 ( )农人告余以.春及 ( ) (4)而⎩⎨⎧门虽设而.常关 ( )觉今是而.昨非 ( )时矫首而.遐观 ( )鸟倦飞而.知还 ( )【答案】 (1)将:副词,且,又/动词,扶/副词,将要/介词,拿,用/名词,将领 (2)之:代词,指“为长吏”/结构助词,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动词,到,往 (3)以:介词,因为/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介词,让/介词,拿/介词,把 (4)而: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并列/连词,表修饰/连词,表承接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策.扶老以流憩 ( )____________ 2.园日.涉以成趣 ( )____________ 3.或棹.孤舟 ( )____________ 4.携幼.入室 ( )____________5.乐.琴书以消忧 ()____________6.审容膝..之易安 ()____________ 7.悦.亲戚之情话 ()____________8.眄庭柯以怡.颜 ()____________9.善.万物之得时 ()____________10.倚南窗以寄傲. ()____________【答案】 1.名词用作动词,拄 2.名词作状语,天天 3.名词用作动词,用桨划船 4.形容词用作名词,儿童 5.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乐 6.动词用作名词,仅能容下双膝的小屋,极言居室狭小7.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悦8.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愉快9.形容词用作动词,羡慕10.形容词作名词,傲然自得的心情。
高中语文--打印版
归隐田园的陶渊明
你是一道靓丽的风景,跨越百年的沧桑,仍留在人们的心中。
你宁与宅边五柳同住,不与朝中高官同舞。
勾勒了一道超脱世俗、安贫乐道的自然风景。
你面山结庐,抱膝吟歌,采菊观日,菊花与你做伴,飞鸟与你畅谈;悠悠的南山留不住溢入喧嚣红尘的菊香,一杯杜康醉不了你一颗爱民的心,浩瀚的苍穹盛不了你迷茫的眼神,一间陋室,一盏清茶,一种暗香,便有了一道朴素的风景。
你的追求犹如汩汩流淌的溪水,绕开山下的欺诈倾轧,自由地嬉戏在你人生的乡间小路边,一直流淌了几百年。
你是一道朴素的乡间风景,你清贫而充实,温和而坚定。
你不与世俗同流,生活清贫却“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你的刚正不屈,你的气魄犹如巍峨的高山,强硬而正直,将官场中那“妙算者谓迷,直道者云妄”的是非颠倒压在脚下;你的现实超脱,亦在中国精神史上留下了光辉印迹,在众多风景中熠熠夺目。
欣赏你带月荷锄的淡泊宁静,渴望你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
浑浊官场中,你选择离开,物欲横流,你不同流合污。
笑傲风月的形象成为田园诗派中的一道绚丽风景。
你是岸上的野菊花,独自倾吐你的芬芳,流年似水,唯有你,千古不变,永世流芳!你用诗作充实自己,点亮了生命的火把,照亮了世人的眼睛,呈现出世间最灿烂的风景。
你是中国诗坛上的一支秀丽的奇葩,你的丰碑永远树立在田园郊野之上。
你就是自然中释放生命芬芳的陶渊明。
Word打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