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址的变迁
- 格式:ppt
- 大小:566.00 KB
- 文档页数:10
古都北京古今变迁1古都北京古今变迁1中国的都城是随着早期国家的建立而诞生的,而在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的都城则产生得更早,如山西临汾是我们华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古称平阳,传为帝尧建都之地,史称“陶唐古都,伊祁旧地”。
山西省最西南端的永济县相传为舜都。
公元前21世纪,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建立,相传其都是于阳城(今河南登封县东),这样我国最早的全国性都城诞生了。
后因各种历史的原因,古都数目不断增多,据《水经注》载,到北魏时止,都城约有180处,加上以后各朝都城,总数应在200处以上。
在所有的王朝都城之中,特别著名的是北京、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和安阳七处。
在历代古都之中,以七大古都所统治的地域最为广大,经历的年代最为悠久,在历史上所产生的影响最为重要。
北京在奴隶社会时期就是燕、蓟重镇,辽的陪都和金、元、明、清的故都,地上地下文物保存非常丰富,为世界闻名的历史文化古城。
这座古城历史悠久,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
现有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堂、故宫、北海、天坛、颐和园、明十三陵、万里长城和中国猿人遗址等重要革命和历史文物。
北京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古都,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的时候,那时的燕国就在这里建起了城墙,从此开创了北京城墙文化的历史。
随着历史的演变和发展,北京城墙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也不断被延展着、变化着、丰富着。
城墙是人类开始走向文明的标志。
说到文明就总是离不了城墙、青铜器、文字、阶级这几个标志,而对于古代中国文明的发掘无不以城墙遗址为要,可见城墙对文明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城墙的建设不仅仅反映了人们挖壕筑墙的水平,而且还反映了古代青铜矿冶和铸造的科技进步水平。
只有相对高级和相对发达的城墙建筑,才能够保证城市生活的稳定和发展,这才是城墙“文化”最贴切的核心内涵。
一、城之形制在我国古代的汉字中的“城”,一方面是指“城墙”,另一方面又指“城市”。
对于中国古代的城市的建设来说,大多是先修筑城墙,后形成市区的。
Vo1.16 No.03 September, 2021第16卷 第3期 2021年9月Evolution of the site of Beijing City before Liao DynastyLIU Y uanzhang 1, LI W enxian 2, KANG Xiaojun 3, W ANG Shufang 1, LIU Jiurong 1(1. Beijing Institute of Hydrogeology and Engineering Geology (Beijing Institute of Geo-Environment Monitoring ),Beijing 100195, China ;2. Beijing Institute of Geological & Prospecting Engineering , Beijing 100083, China ;3. Beijing Ming Dynasty Tombs Reservoir Management Department , Beijing 102200, China )Abstract: Beijing City has a long history. The location of the city after the Liao Dynasty has been basically clear.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many controversies about its sites before the Liao Dynasty. At present, it is generally believed that it originated from Guanganmen area.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location and change time of the city walls of the three periods of Beijing before the Tang Dynasty (Jicheng City of the early stage, Jicheng City of the later stage and Y ouzhou City of the Tang Dynasty). First of all, the historical natural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of this area are analyzed, as the basis for the discussion of the urban development pattern in Beijing. Based on the stratigraphic data of subway construction, a suspected Jiqiu hillock was found. Combined with the analysis of the ancient literature, it is considered that Jicheng, the earliest city in this region, should be located in the Lianhuachi Lake area. Due to the appearance of the Lianhuachi Lake, it is speculated that the city moved to Guanganmen area in about 227-294 A.D.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Jicheng and Youzhou of the Tang Dynasty were not consistent in location as辽代以前北京城址变迁初探刘元章1,李文贤2,康晓军3,王树芳1,刘久荣1(1.北京市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北京市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北京 100195;2. 北京市地质工程勘察院,北京 100083;3. 北京市十三陵水库管理处,北京 102200)摘 要:北京城历史悠久,辽代以后的城址位置变迁已基本考据清晰,而对于辽代以前的情况尚存在较多的模糊之处,当前一般认为是起源于广安门一带。
北京城的前世与今生摘要: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我国政治和文化的中心,还是世界著名的古都和国际化大都市。
各种资源在北京的集中使大量人口涌向北京,这无疑给北京城市的规划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很多问题都是亟待解决的。
本文将介绍北京城的历史,回顾北京的发展历程,并发现北京在城市规划方面显示出来的问题。
关键词:北京;城市规划;文化保护一.北京城的曾经公元前1040年,在今天的宣武区广安门一带北京正式建城,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公元1153年,东北少数民族首邻海陵王定都北京,名为金中都。
公元1215年,崛起的蒙古族在成吉思汗的统领下攻占北京。
他的继承者忽必烈建立“大元”,在北京建元大都,北京第一次成为统一国家的首都。
其城址位于今北京市市区,北至元大都土城遗址,南至长安街,东西至二环路。
元大都道路规划整齐、经纬分明。
考古发掘证实,大都中轴线上的大街宽度为28米,其他主要街道宽度为25米,小街宽度为大街的一半,胡同宽度大致是小街的一半。
元大都城街道的布局,奠定了今日北京城市的基本格局。
公元1399年,北平的燕王朱棣举兵南进,夺取了建文帝朱允的帝位。
朱棣迁都北平,并改北平为北京。
朱棣在元朝皇城基础上改建扩建,如今北京的绝大多数古典建筑如故宫(紫禁城)等,都是明代的遗物。
明北京城从全城看来呈“凸”字形。
是以一条纵贯南北,长达8公里的中轴线为依据进行布置的。
此时的北京城分内城、外城。
内城主要为官宦以及八旗子弟居住,城中道路、胡同都是经过细致规划,陈列整齐方向统一。
外城则是普通百姓居住的地方,布局规划不再严格规整,也出现了一些斜插的胡同。
明北京城有城墙包围,内城分为九门,外城分为七个城门。
内城的位置在现在来看就是东城区与西城区,外城分别为玄武区和崇文区。
明北京城的城墙位置,大概就是如今北京市二环路的位置了。
清朝的统治者沿用了明朝的北京城,没有什么变动,但清朝一代在200余年间为满足统治者的享受,大规模地开发了北京西北郊的园林风景区,营建了规模空前、华丽非凡的离宫建筑群:“三山五园”,即玉泉山静明园、香山静宜园、万寿山清漪园(颐和园)和畅春园、圆明园。
北京城的起源与变迁据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北京城建城已有3040年的沧桑历史,当时它的名称叫做蓟(读音:jì),是周朝所分封的一座都城。
隋朝以蓟城为涿郡治所,唐朝统称幽州。
辽朝以蓟都为陪都,改称南京,又叫燕京,金朝继辽之后正式迁都到这里,名为中都,到了元朝,又在中都郊外创建新城,叫做大都。
明朝改建大都,始称北京。
清朝继续建都北京,直到封建王朝的最后崩溃。
“蓟”的成长“蓟”这个名称,最早见于《礼记》中的《乐记》篇:“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
”讲的是周武王消灭了殷商势力之后,立即着手分封黄帝的后代于蓟的事实。
“蓟”是西周分封在北方的诸侯国名,也是当时的国都所在。
这就是说,至少在西周初年的时候,今天的北京城附近就已经有一座被称为“蓟”的城市了。
“燕”与“蓟”西周初年,周武王分封蓟国的时候,还在北方分封了另一个诸侯国,这就是燕国。
《史记.燕召公世家》记载:“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
”这里所说的北燕就是我们所说的燕国。
这样一来,在西周初年的时候,现在的北京城及临近的地区,实际上有两个西周的诸侯国,一个是蓟国,另一个是在蓟国附近建立的燕国。
那么,周武王分封时的初封地在哪里呢?长期以来史学家们争论不休,一直没有定论。
后来在北京西南的房山区琉璃河附近发现了一座西周时代的古城址和大规模的墓葬区,并从中出土了大量随葬器物之后,历史上关于燕国初封地的这桩悬案,才最终得以圆满解决。
到了东周时,北京周围地区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位于蓟国以南的燕国势力增加,逐渐兼并了北面的蓟国,并且将国都迁移到蓟城,从此以后就有了燕都蓟城的说法。
后来北京又被称做燕京,也是来源于这里。
蓟丘和蓟城对我们来说,最感兴趣的还是蓟城城址的确切位置,它究竟在今天北京城的什么地方?现今的北京城是否还保留了一些古老蓟城的遗迹?北魏(386-534年)时代的大地理学家郦道元在他的名著《水经注》中,对蓟城的由来作了比较可信的注释,并且还对蓟城与蓟丘的关系,作了说明。
北京城市建设的历史变迁与规划构建北京作为中国历史悠久的首都,其城市建设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从古代城市的构建到现代城市的规划,北京一直在不断发展和变迁。
古代时期,北京的城市建设主要是针对战争和保卫国家安全而进行的。
在元朝时期,作为蒙古的都城,北京的城墙被修建得异常坚固厚实,北京城的地势也因此被改变,城池处于高处,四周环绕着护城河,构建出了气势磅礴的皇城。
在明朝时期,明朝皇帝朱棣将北京定为都城,进行了一系列的城市建设。
皇城院内有金水河、太和殿、乾清宫、神武门等建筑群,成为了明代北京“九重之都”的代表。
到了近代,北京市的规划和建设也在不断进行调整和改变。
20世纪初,北京市成为了新民主主义中国的政治中心。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北京市作为首都,成为了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
1953年,北京市成为中国第一座建成的综合规划城市。
这个规划设计、科学合理、完备周密的城市规划成为了中国城市规划的典范和范本,同时也为全球城市建设树立了标杆。
在改革开放以后,北京市建立了城市总体规划的制度化、科技化管理体系,准确地预测和布局未来城市发展方向,逐渐建立起生态、文明、现代化、开放的新首都。
新的城市规划体系包括《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北京市城市绿化条例》、《北京市城市综合管理办法》、《北京市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等。
同时,为了果断处理与城市建设中的矛盾与纠纷,在着力发展城市的同时,北京市还制定了一系列的城市保护规划,以保护红墙黄瓦、绿树成荫的独特历史文化底蕴,以此为基础进行新的城市建设和规划。
如今,北京市的城市建设经历了从古代到现代的漫长历程,从城墙战争的保卫到现代化的科学规划规划,北京已成为全国的城市建设标杆和社会进步的代表。
各种先进的技术和理念的融入,不但为民众创造了一个安全优美舒适的居住空间,而且也为全球城市建设奠定了先河。
未来,北京将会继续不断发展和变迁,成为更加现代化的都市,让人们在其中尽情生活、工作和成长。
话说三千年的北京城北京城市发展的历史有三千多年,其间主要出现了三个都城级别的城址。
一个是在房山区琉璃河乡董家林村的西周燕都,另一个是位于北京城区西南部的蓟城,后来发展成为唐幽州城、辽南京城和金中都城,这两个城应该都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第三个城就是元大都以及明清北京城,我们今天北京城区的核心区域也是从这个城发展过来的,距今有七百多年的历史。
总体来说,由于北京建城历史悠久,特别是近一千年以来,北京成为辽金元明清五朝的都城,城市的营建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最高成就,被称为“地球表面上,人类最伟大的个体工程”。
时至今日,尽管城墙、城门已很不完整,但保留的都城类型性遗迹、个体性遗迹还是比较丰富。
房山区的董家林村,三千多年前的燕都古城遗迹仍在;广安门外的天宁寺塔,见证了一千年前辽南京城的沧桑;丰台区凤凰嘴村的土城遗址和玉林小区的水关遗址,体现了八百多年金中都城的气魄;元大都的城墙遗迹和西城区的妙应寺白塔,彰显了七百多年元大都城的辉煌。
到明清北京城,留下了更丰富的遗迹,宫殿如海的紫禁城,九坛八庙的皇家祭坛,三山五园的皇家园林,还有数不清的胡同四合院。
这些文化遗产不仅显现出北京历史文化的灿烂辉煌,同时也是中华文化典型的代表。
从“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谈起说到北京城的起源和发展,在民间有不少俗语民谚,最有名的一句话就是“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
这个民谚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呢?最早见于明末清初学者孙承泽的一部书,这部书的名字叫作《天府广记》。
其中记载的这句民谚叫作“先有潭柘,后有幽州,此寺之最古者也”。
很显然,这个民谚的落脚点主要是说潭柘寺很古老,而幽州则指的是幽州城,不是现在流传的“北京城”。
潭柘寺是北京地区最早建立的寺庙,始建于西晋永嘉元年(公元307年),到现在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
而幽州城,狭义地讲,指的是唐朝时的北京城,如果要从这个角度来说,显然先有潭柘寺,后有幽州城这个民谚是对的。
但问题是唐朝的幽州城并不是唐朝时才建造的,是在前面城的基础之上逐渐发展而来的,而在唐之前的这个城叫作什么城呢?就是今天我后面要讲到的蓟城。
北京古城城址变迁及其与水源的关系
2014-04-07 11:18:12| 分类:默认分类| 标签:|举报|字号大中小订阅
历史上,辽代的南京城和金代中都城大致位于今天北京广安门外附近。
它们的地表供水,主要来自今北京城西南郊的莲花池(一个天然小湖泊)。
可莲花池水源毕竟有限,虽然供应辽代和金代这样的地方政权都城内部宫廷园林用水有余,但随着北京逐渐成为全国性的政治中心,运河用水的吃紧就成为制约城市进一步发展的桎梏。
金中都与元大都位置比较
从元朝建大都城开始,北京的城址开始向东北方向移动。
在金中都的东北郊,有着比较丰沛的水源,可以统称为高梁河水系,包括大面积的湖泊(积水潭)和清澈的泉流。
这既为城市新址的建设提供了优美的环境,同时也为新城的水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元大都对水源的利用
其实,自元朝之后一直到明清,为解决北京城市水运问题,历代都在寻求着新的途径。
最著名的是元朝郭守敬所开凿的通惠运河。
由于高梁河水系的水源依然不能保证都城漕粮运输,郭守敬勘探地形,将大都城西北沿山地区的泉流水源,都设法引入今天北京颐和园中的昆明湖,然后疏通运渠经大都城再至通州与南北大运河相接,这一段运河称之为“通惠河”。
郭守敬开凿的通惠河
总之,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职能的不断丰富,水源的丰裕程度直接制约着
城市的发展、城址的变迁。
北京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北京,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以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古代文化遗产而闻名世界。
早在公元前十一世纪,西周的诸侯国燕即建都于此,称为蓟。
秦统一全国后,蓟成为广阳郡治所。
两汉、魏、晋时期为幽州治所。
隋时为北方军事重镇涿郡治所。
唐时复称幽州。
辽以蓟城为陪都,建号南京,又称燕京。
金迁都燕京后,改称中都。
元以金离宫为中心,重建新城,改称大都。
明始称北京,改建宫阙,又名京师。
清继续建都北京,直至封建王朝的最后崩溃。
在整个历史时期,北京城的名称不断更易,城址也屡有变迁,其城市范围和面貌曾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一、历史早期的北京古城——蓟1.蓟城的诞生北京位于河北省的北京小平原上,其西部和北部、东北部,分别为太行山脉及燕山山脉所环绕,东南部面向平坦开阔的华北大平原,有如一个半封闭的海湾,因而被称为“北京湾”。
在历史早期,北京小平原东南是一片地势低洼的沼泽地带,成为通向华北大平原的天然障碍。
当时只能通过小平原西南部永定河的古代渡口,沿太行山东麓一线高地与中原地区往来。
在西、北及东北部则利用崇山峻岭中的一些天然峡谷,作为南北往来的通道,如西北出南口与怀来盆地、宣大盆地相连接,可通往广阔的蒙古高原;东北出古北口越过平缓的山丘地带或向东沿燕山南麓至山海关,由滨海地区进入松辽平原,因而永定河古渡口,也就成了南北往来的要津。
只是由于永定河流量不稳定,经常泛滥成灾,于是,在北京小平原上,邻近永定河而又不易受到洪水威胁的一个原始居民点,便以其地当南北交通枢纽的重要地位而迅速发展起来,蓟城由此诞生。
历史记载,三千多年前,周灭商后,封召公奭于燕,封黄帝(一说尧)的后裔于蓟。
公元前七世纪初,北方山戎族灭蓟,占领燕城。
后燕侯借齐桓公之助,北伐山戎,收复蓟、燕,燕侯北还。
时燕城已为战乱所毁,燕侯遂弃燕城而改都于蓟,蓟城便成为早期一个小的奴隶制国家的统治中心①。
郦道元《水经注》记载:“■水又东北迳蓟县故城南。
……昔周武王封尧后于蓟,今城内西北隅,有蓟丘,因丘以名邑也,犹鲁之曲阜,齐之营丘矣”②,说明蓟城因其西北角有蓟丘而得名。
北京城变迁北京是举世闻名的历史文化古城,与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并列为中国六大古都,以有文字可考的信史来说,北京城建城已有3040年的沧桑历史,当时它的名称叫做蓟,是周朝所分封的一座都城。
隋朝以蓟城为涿郡治所,唐朝统称幽州。
辽朝以蓟都为陪都,改称南京,又叫燕京,金朝继辽之后正式迁都到这里,名为中都,到了元朝,又在中都郊外创建新城,叫做大都。
明朝改建大都,始称北京。
清朝继续建都北京,直到封建王朝的最后崩溃。
若以考古证据来谈,约于50万年前,这里便已有了人类活动的痕迹。
北京最远古的居民50万年前的北京地形基本上与今日差不多,但周围山区森林相当浓密,其间湖泊、河流密布,动植物很多。
生活在这段时间、这个环境里的“人”,就是民国18年(1929年)考古学家在北京西南郊周口店一带发现的“北京人”化石,据考证结果,北京人已懂得使用石器和火,系旧石器时代初期的原始人类,也是从古猿进化到智人的中间一环。
后来,周口店又发现了“山顶洞人”化石,他们生活在距今一万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已从游牧生活逐渐转为定居生活,发展出农牧为主的原始聚落。
古燕蓟城根据史书记载,在三千年前的周代,北京一带原有两个诸侯国—燕国、蓟国,燕侯打败蓟侯,迁都于蓟。
蓟城就是今日北京的前身,其位置约在今广安门以北及白云观一带。
北京城的城址,自蓟城迄今,虽历数千年,但位置一直都在永定河穿越西山,流入北京平原的古渡口处。
这种沟通华北平原和蒙古、东北交通的枢纽位置,便是蓟城崛起的主因。
随着燕国的强大,蓟城被建设成富冠天下的名城,称为燕京,与赵国邯郸、齐国临淄、楚国宛城等齐名。
据记载,当时蓟城内有元英宫、历室宫等大型宫殿,以及诸侯家族、官吏的大宅,十分繁荣。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蓟城改为广阳郡的治所。
秦始皇以首都咸阳为中心,大修驿道,向北直通蓟城,使蓟城成为中国北方的贸易中心及北疆军事重镇。
秦朝之后,汉、三国、魏晋南北朝,蓟城之名一直被沿用,而且一直是中国北方的政经中心,以及中原汉族与东北游牧民族间的兵马相争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