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军中学 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2: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作业
- 格式:doc
- 大小:116.00 KB
- 文档页数:7
Word文档,精心制作,可任意编辑课时01 发达的古代农业课程标准: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学重点:农业生产的发展教学难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情境导入社日作者:王驾(唐)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此诗主要是描绘社日的欢乐场面。
社日是上古时期中国劳动人民对土地的崇拜中产生、发展而来的习俗。
古时祭祀土神的日子,一般在立春、立秋后第五个戊日,人民要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春社祈求土地神保佑农业丰收,秋社则以收获报答感谢神明。
我国古代称国家为“社稷”,“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古时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
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农业是人类发明的第一产业,是人类衣食之源,是最重要的经济部门。
一、起源早:问:神农氏的传说反应了什么情况?材料:“神农之时,天雨粟。
神农遂耕而种之,作陶冶斧斤,为耒耜锄耨,以垦草莽。
然后五谷兴助,百果藏实。
——《周书》中国上古神话中三皇之一的神农氏有三大贡献:一是遍尝百草,找到适合人们食用的谷物、药草;二是发明了农具——耒耜,松土工具;三是教人们种植谷物。
所以,被后人尊为中国农业的始祖。
1、时间:中国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
考古发现我国农业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一万年以前,到了距今七八千年,原始农业已经相当发达了。
2、成就: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西亚,中南美洲,东亚)。
在种植业方面,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南稻北粟”成为我国农业生产的传统布局(西亚以种植小麦、大麦为主,中南美洲以种植马铃薯、倭瓜和玉米为主);畜养业方面,中国最早饲养的家畜是狗、猪、鸡和水牛(西亚:绵羊、山羊;中南美洲:羊驼)。
二、发达的农业材料:中国古代粮食亩产量的变化——吴存浩著《中国农业史》问:从上表的数据,大家能得出什么结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粮食亩产量在不断提高。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一、选择题1.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余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处,另有闽、浙、台数处。
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分布于山东、河北、浙江、新疆等省区。
据此可以推断()①我国农业已由采集进入种植的时代②我国的原始农业南北各具特色③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④我国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A.①③B.①②③C.②④D.①②④2.中国是农业古国,每年立春日,都十分重视“鞭牛迎春”这一传统活动,唱词为“一鞭曰风调雨顺,二鞭曰国泰民安,三鞭曰天子万岁春”。
这一现象与我国古代哪一耕作方式有关()A.石器锄耕B.刀耕火种C.铁犁牛耕D.千耦其耘3.剪纸是我国的民间艺术,观察下列剪纸,它们形象地反映了()陕西民间剪纸河北民间剪纸A.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B.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C.繁荣的对外贸易D.男女地位平等4.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
从本质上反映了() A.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5.中国古代由个人撰写的四大农书中,其中三部出自山东,即西汉末年氾胜之(今山东曹县人)的《氾胜之书》;南北朝时贾思勰(今山东寿光人)的《齐民要术》;元代王祯(今山东东平人)的《农书》;加上明代上海人徐光启撰写的《农政全书》,合称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农书”,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A.山东在我国古代曾是农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B.山东发达的文化影响C.山东地方官员重视农业D.山东在古代始终是中国的经济重心6.“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以上是宋朝诗人范成大的诗句,此诗能反映出()①小农经济的艰难成长②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③宋朝时经济重心的南移④封建制度下农民生活的安逸A.①②③④B.①②C.②③D.①③④7.《礼记》中有“天子为籍千亩”“天子亲耕于南郊,以供斋盛”“后率外内命妇蚕于北郊”的记载。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课后作业1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A.火耕B.耜耕C.铁犁牛耕D.石耕2.商周时期,奴隶主强迫奴隶在田野上集体耕作。
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当时的奴隶制度十分残酷B.奴隶数量多,地位低下C.以木石骨器为主要工具,生产力落后D.牲畜大量耗费于祭祀、迷信活动3.观察下列一组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图片,所能得到的正确认识不包括()A.铁制农具出现并广泛运用B.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C.农用动力出现革命性变化D.使用畜力马排鼓风冶铁4.“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这句话反映了()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B.手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C.古代妇女地位的提高D.商品经济的发达5.《后汉书》载:“(东汉时期)建武年间,(任延)诏征为九真(今越南北部)太守。
……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告籴交趾,每致贫困。
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
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
”这段记载反映了当地()A.曲辕犁使用推动经济发展B.生产方式的改变提高生产力水平C.资源匮乏导致了生活贫困D.土地私有制确立调动百姓积极性6.(2017·江苏模拟)《汜胜之书》成书于西汉,现存3 700多字,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农业科学著作。
书中记载有“区田法”、“穗选法”、“浸种法”等等。
这说明我国古代农业重视()A.划分田地B.精耕细作C.因地制宜D.优选种子7.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出现的最主要条件是()A.各国变法承认土地私有B.牛耕逐步普及C.铁制农具的出现和逐步普及D.家庭观念加强8.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
从本质上反映了()A.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 D.商品经济极端落9.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材料一: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仙配》是中国的一个美丽神话故事,它寄托着下层劳动人民对自由纯真爱情的向往。
其中脍炙人口的歌词唱道:七仙女:树上的鸟儿成双对,董永:绿水青山带笑颜。
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练习一1.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
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
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A.非常重视祭祀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2.旧中国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
从本质上反映了()A.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重要地位B.农民生活富裕安逸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3.祈盼“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个美好愿望,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是A.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家畜养殖的传统B.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C.用牛力耕田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D.采用“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4.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出现的最主要条件是A.各国变法承认土地私有B.牛耕逐步普及C.铁制农具的出现和逐步普及D.家庭观念加强5.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变化,本质上反映了A.耕作方式的发展B.封建生产关系的形成C.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D.生产力的提高6.我国古代的一些著作中多有关于农业的叙述,如《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
《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
《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
《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
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B.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C.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D.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7.“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的这首诗是我国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它所反映的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A.刀耕火种B.耜耕C.石器锄耕D.铁犁牛耕8.“又灌溉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
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
”——《华阳国志》。
这是对哪一水利工程的评价A.都江堰 B.漕渠 C.白渠 D.坎儿井9、下列关于小农经济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小农经济是一种自然经济B、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C、小农经济与市场没有任何关系D、小农经济的特点是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10、黄梅戏《天仙配》七仙女的唱段“你耕田来我织布”反映了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征是①以家庭为生活、生产单位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③生产目的是为满足自家基本需要和交纳赋税④具有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11.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产生的原因有①铁农具的出现和逐步普及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③曲辕犁的出现④自然经济的推动作用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12.下列有关小农经济的说法,正确的是①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惟一模式②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③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④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13、“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句话反映了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B、手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C、古代妇女的地位较高D、商品经济的发达14、“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主要特点。
姓名,年级:时间:(1)发达的古代农业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忆昨深山里,终朝看火耕。
——刘禹锡《历阳书事七十韵》起来望南山,山火烧山田。
——温庭筠《烧歌》材料二材料三1。
根据材料二,分析其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2.据材料一、三分析,在我国古代为解决材料二中所反映的问题,分别采用了哪两种方式?3.联系现实,你更赞同材料一、三所反映的哪种解决社会问题的耕作方式?为什么?4。
结合实际指出,当前,为解决材料二中所反映的社会问题,还有什么更好的措施?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于农.民农非徒为地利也,贵其志也。
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
民农则重,重则少私义,少私义则公法立,力专一。
民农则其产复,其产复划重徙,重徙则死处而无二虑.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
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
民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
—-《吕氏春秋·上农》材料二 18世纪的法国处于封建经济的统治时期,封建农业在法国的国民经济中仍然占主要地位.除了少数地区有了一些资本主义式的经营外,绝大多数的农业处于封建农奴的状态下,受到封建统治者的剥削与压迫。
18世纪前中期的法国由于连年战争和统治者的大肆挥霍,债台高筑,人民生活疾苦。
柯尔贝尔企图靠牺牲农业利益发展工商业……失败,使法国经济进一步恶化,国内矛盾激化,进一步深化了封建统治的危机。
法国资产阶级代表,纷纷提出发展资本主义、改善经济状况的要求,提出恢复和振兴农业的设想,代表资产阶级的重农学派也就应运而生了。
——摘编自王辉《重农学派与中国古代重农思想的比较》材料三陈勇勤先生评价说“……毕竟重农学派是以重商主义的对比面出现的,他们要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就是说,中国先秦新改良的封建主义农业形式与18世纪中叶法国新兴的资本主义农业形式在本质上完全不同,企图以封建主义生产关系根基上的经济思想来充实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根基上的经济思想,这在逻辑上是行不通的。
发达的古代农业课后训练一、选择题1、据传说,神农氏尝百草,找到适合人民食用的谷物和药草;还创制了农具—耒耜。
教人们种植谷物。
神农氏被奉为中国农业的始祖,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神农是早期农业、医药的杰出代表B、神农在医药领域的成就不如农业C、神农时代已经出现了铁制农具D、原始农业技术先进2、中国古代原始农业的与其他地区比较,在种植业方面的鲜明的地域特点是()A、以小麦、大麦为主B、北稻南粟C、南稻北粟D、工具比较原始3、刀耕火种是一种非常原始的农业生产方式,“此处不行则迁彼处”。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主要工具是青铜农具B、易导致生态破坏C、比较稳定D、易形成固定的生活方式4、开沟和播种结合在一起的专用播种机。
一次可播三行,一人一牛,日种一倾,功率提高几十倍,这种工具是()A、耜B、木耒C、耧车D、石器锄耕5、下面是陕西米脂出土的东汉牛耕画像石,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这种耕作方法西汉时推广到珠江流域B、起初是三牛二人的形式C、通过牵引牛鼻穿环来控制耕牛D、有利于农业的发展6、可以控制耕犁的深浅,既简便又灵活,能适应不同土地的耕作要求的生产工具是()A、戽斗B、曲辕犁C、翻车D、耦犁7、关于代田法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是在垄作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B、是一种合理利用地利,保苗抗旱的方式C、容易破坏生态环境D、是对人民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8、当代著名的学者余秋雨说过:“它是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有了它,旱涝无常的成都平原成为了天府之国”。
这体现了()A、这个工程是郑国渠B、该工程为秦国统一积累了大量的物质C、由战国时期李斯父子负责修建的D、使秦国损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9、古代某地由诗云:“七月流火,过我山林。
女儿耕织,男儿当兵。
有功无赏,有田无耕。
悠悠上天,忘我苍生”。
这首民谣主要反映了()A、小农经济非常稳定B、小农经济的受到多层压力,不稳定C、小农经济完全依赖自然D、小农经济遭受火灾的的破坏10、唐代诗人李绅作《古风二首》(又名《悯农二首》)。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一、选择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古代中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下列几幅图中生产工具的演变对于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们反映了古代中国()A.播种方式的变革B.土地私有制的确立C.铁犁牛耕发展D.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解析:图片史实反映了生产工具的变化过程。
A项错误,因为这些工具有的是翻土工具,不全是播种工具;B项错误,图片未涉及土地制度;C项错误,石器和耜不是铁器,更谈不上铁犁;D项正确,反映了古代耕作方式的变化。
答案:D2.中国古代“广种未必多收”已为人熟诵;农谚云“锄头底下三分泽”;贾思勰曾告诫:“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
材料意在强调中国古代农业()A.生产技术的成熟B.粮食产量的稳定C.精耕细作的重要D.生产效率的低下解析:“中国古代‘广种未必多收’已为人熟诵”可见生产技术无法保障农业生产,故A项错误;“广种未必多收”可见粮食产量不稳定,故B项错误;“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可得出要求农业应该把有限的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而不应该粗放发展,故C项正确;“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宁可少好”其目的就是要追求效率的最大化,故D项错误。
答案:C3.下图《牛播图》可以用来说明()A.小农经济自给自足B.传统农业精耕细作C.中国农业独立发展D.生产工具不断创新解析:材料图片是一幅牛拉播种图,仅这种现象不能说明其小农经济状态,故A项错误;通过在有限的土地上不断改进生产工具(牛耕、耧车播种),属于古代农业的精耕细作,故B项正确;材料的牛播图描述的是一种生产状态,不能体现农业是否独立发展,故C项错误;图片显示的播种机早在西汉时已经出现,后一直沿用,无法体现“不断创新”,故D项错误。
答案:B4.下图为汉代画像砖的拓片,它反映了()。
(1)发达的中国古代农业1、下面是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在研究过程中使用的两张图片,从图一到图二的变化中可以得出的最主要的结论是A. 精耕细作技术的进步B. 提高了集体耕作效率C. 形成了封建自然经济D. 耦犁得到推广和普及2、西汉时赵过总结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推行代田法;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
这说明中国古代农业( )A.工具种类繁多B.生产自给自足C.注重精耕细作D.经济发展迅速3、唐代《水部式》规定:渠道上设渠长;闸门上设斗门长;渠长和斗门长负责按计划配水;大型灌区的工作由政府派员督导和随时检查;有关州县选派男丁和工匠轮番看守关键配水设施;发生事故应及时修理,维修工程量大者,县可向州申请支持。
这实质上表明唐代( )A.重视灌溉水利资源的使用B.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C.形成了体系完善的水利网D.为农业发展提供法律保障4、“春初砍山,众木尽噘。
至当种时,伺有雨候,则前一夕灭之,借其灰以粪。
明日雨作,乘热下种,即苗盛倍收。
”上述耕作方式是( )A.刀耕火种B.铁犁牛耕C.耜耕D.耦犁5、春秋战国时期,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其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 )A.自然经济的形成B.商业经济的发展C.井田制的确立D.铁犁牛耕的逐渐推广6、《管子·海王》篇说,大致与吴王夫差开凿邗沟相当的时期,齐国耕者必有“一耒(播种具)、一耜(翻土工具)、一铫(除草工具)”。
该文献印证( )A.耒耜是春秋时期主要铁农具B.春秋时期是农业发展转型期C.齐国农业耕作工具相对齐全D.铁制农具已在齐国推广开来7、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是( )①个体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②生产的目的主要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③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全部自己生产④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8、明朝嘉靖年间,山西武城县县令鉴于该县“集日寡而旷多”,每逢集日,便组织“歌舞剧戏之徒,各呈其技于要街”,结果“众且观且市,远近毕至,喧声沸腾……粟米丝麻布帛,禽而鸡鹜,兽而牛羊,食而鱼肉果菰,与夫南北水陆之产,可以供民生所需者,错然填街溢巷”。
(1)发达的古代农业1、黍和稷为同一类作物,黏性的叫黍,不年的称稷。
商代甲骨文中黍字出现300 多次, 稷字出现40次;周代《诗经》中提到谷物最多的也是黍和稷,分别达到28 次和10次。
由此,可能作出的判断是()A.古代中国是世界上农业产生最早的地区B.甲骨文是研究精耕细作农业的重要资料C.《诗经》记载次数减少反映了井田制衰败D.黍和稷是商周时期非常重要的粮食作物2、中国古代农业在其发展过程中有很多发明创造。
下列几幅图中生产工具的演变对于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它们反映了中国古代()A.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B.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与发展C.铁犁牛耕发展的全部过程D.农业生产播种方式的变革3、《孟子·滕文公上》记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
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
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下列关于井田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井田有公田、私田之分 B.井田制瓦解与封建生产关系产生密切相关C.商鞅变法时秦国废除了井田 D.井田制是我国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度4、我国有如下谚语:“及时刈艾(除去杂草)仓必满溢”“施粪如用药,适度为佳”“麻黄种麦,麦黄种麻”“深耕三尺三,来年必丰年”。
这些谚语最能说明我国古代( )A.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B.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C.五谷丰登,生活舒适D.传统文化底蕴深厚5、西汉后期至东汉,虽然农村受到高利贷盘剥和天灾人祸等影响,农民的处境不断恶化,但是占有一定土地的自耕农,在全国人口中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当时()A.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B.统治者“无为面治”C.铁犁牛耕的逐步推广D.商品经济的靠物发展6、许多经济现象出现在特定的历史时期。
下列经济现象出现在图7所示时期的是( )A.铁犁牛耕在农业领域中逐步推广B.“丝绸之路”沟通了东西方贸易C.已经开始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D.区域间的长途贩运成为经济特点7、下表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朝农业现实生活。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编者选题表一、选择题1.(2018·山东潍坊期中)史书记载:“汤有旱灾……教民粪种,负水浇稼。
”材料最能说明商朝时( )A.掌握了原始灌溉技术B.人们战胜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C.奴隶遭受沉重的压迫D.农业生产已使用粪肥解析:B 从材料中可知,商朝时,人们在种植作物时已知道应对旱灾、进行施肥和灌溉,B项较为全面。
2.河北一战国中晚期的墓葬出土铁范87件,大多为农具范。
河南新郑韩国铸铁作坊遗址出土铁农具200多件,占全部铁器的64%。
这些资料说明( )A.铁器已开始用于农业生产B.铁犁牛耕成为古代主要农耕方式C.铁农具的使用已经很普遍D.铁农具制作技术臻于成熟解析:C 从战国时期铁农具占铁器的大部分,可知当时铁农具已经在农业生产中普遍使用。
A项开始于春秋时期,B、D两项材料不能反映,故选C项。
3.元代王祯《农书》描述曲辕犁:“南方水田泥耕,其田高下阔狭不等,一犁一牛挽之,作止回旋,惟人所便。
”这说明曲辕犁( )A.在元朝开始用于农业B.只适合南方水田C.使传统耕作技术成熟D.变革了耕作方式解析:C 曲辕犁在隋唐时期发明并用于农业生产,故A项错误;曲辕犁虽然出现于长江下游一带,但其能适应各种土壤和不同田块的耕作要求,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一犁一牛挽之,作止回旋,惟人所便”可以看出,曲辕犁简便轻巧,至此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故C项正确;曲辕犁只是使犁的构造发生改变,并不能改变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故D 项错误。
4.(2018·山东青岛期中)观察下列图片,图一到图三的变化反映出的最准确的信息是( )A.铁农具的使用范围日益扩大B.铁农具在农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C.工具改良是古代农业的重要特点D.生产工具的改进经历了三个阶段解析:C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三幅图片体现了中国古代农具的改进过程。
A、B从图片中不能体现出来。
仅从图片中也不能说明生产工具的改进只经历了这三个阶段,D错误。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1.(2017·南充高二检测)1976年甘肃玉门火烧沟遗址出土了大量铜锄、铜刀、铜斧、铜镰、铜锤等工具,其年代鉴定为公元前16世纪前后,这一考古发现表明()A.夏朝对甘肃地区的有效统治B.商朝农业生产普遍使用铜器C.西周手工业生产已分工细密D.先秦时期已经使用铜制农具答案 D解析据材料“出土了大量铜锄、铜刀、铜斧、铜镰、铜锤等工具”可知先秦时期已经使用铜制农具,故D项正确。
2.(2017·杭州期末)下图是关于汉代牛耕技术演进的部分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二牛三人二牛二人二牛一人A.犁耕技术发生革命性变革B.一牛挽犁取代耦犁C.有利于农耕生产效率提高D.耦犁不适合小农经济答案 C解析汉代牛耕技术的演进,从二牛三人到二牛一人,人的数量减少,农业耕作效率提高,故C项正确。
3.(2016·山东学业水平测试)某历史学习小组收集了以下图片,其探究主题应该是中国古代()A.农业的发展B.印刷术的改进C.商业的繁荣D.陶瓷业的进步答案 A解析图示材料体现了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故A项正确;B、C、D三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
4.(2016·内蒙古学业水平测试)西汉时,赵过推行代田法。
把田地开成一条条垄和沟,每年轮换在沟和垄上栽种,这样可以合理利用地力、保苗抗旱。
这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是()A.小农经济B.自给自足C.男耕女织D.精耕细作答案 D解析根据材料“把田地开成一条条垄和沟,每年轮换在沟和垄上栽种,这样可以合理利用地力、保苗抗旱”的信息,这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是精耕细作。
5.(2017·临沂高一检测)汉代《淮南子·说山》一书中写道:“王法禁杀牛,犯禁杀之者诛。
”该规定反映了()A.封建王朝法律的系统性B.奖励耕战政策的必要性C.自给自足经济的脆弱性D.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答案 D解析材料中规定保护耕牛,体现了保护农业生产,故D项正确。
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使乌获、藉蕃(大力士)从后而牵牛尾,尾绝而不从者,逆也。
若指之桑条以贯其鼻,则五尺童子牵而周四海者,顺也。
材料二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
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以上材料摘自《中学历史教学资料参考》(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生产技术?(2)材料二反映的是怎样的生产方式?它有什么特点?(3)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我国古代农业发展需要哪些条件?答案(1)牛耕技术。
(2)生产方式:“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或:自耕农经济)。
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古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条件: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水利的兴修;政府减轻对农民的剥削;优越的自然环境;稳定的社会环境。
解析第(1)问,结合材料分析即可看出为牛耕技术;第(2)问,解题的关键在于理解诗句的含义;第(3)问,农业的发展与生产工具、技术、政策、自然和社会环境等方面有关。
[基础达标]1.(2017·江阴四校联考) 史料记载:“所种之地,惟以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
”与材料反映时期相符合的生产工具应该是()A.铁制工具B.曲辕犁C.风力水车D.石刀石斧答案 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所种之地,惟以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可知D项正确。
2.先秦时期,古代中国的农耕方式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转变。
那么,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A.石器锄耕B.刀耕火种C.铁犁牛耕D.机械化耕种答案 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铁犁牛耕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因此选C项。
3.(2017·嘉兴期末)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对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影响深远。
这一耕作方式形成于()A.西周时期B.春秋战国时期C.秦汉时期D.隋唐时期答案 B解析在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已经采用了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铁犁牛耕耕作方式开始形成,故B项正确。
4.(2017·台州学考)某学者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实现了革命性的突破”。
下列史实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A.县制的出现B.铁农具的使用C.都江堰的修建D.一牛挽犁的出现答案 B解析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农业实现了革命性的突破,故B项正确。
5.(2017·日照高一检测)东汉崔寔的《政论》记载:“武帝以赵过为搜粟都尉,教民耕植,其法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
日种一顷,至今三辅犹赖其利。
”材料中描述的农具是()A BC D答案 A解析从“教民耕植,其法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可知描述的农具是兼具耕作和播种功能的耧车,故A项正确。
6.建国后,在黄淮地区相继出土了一些汉代铁铧和铁犁壁(起松土、碎土、起垅的作用),这些文物可以印证当地在汉代()A.刀耕火种方式已经普及B.耕作农具得到改进C.铁器开始用于农具制造D.使用了先进的曲辕犁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汉代”出现了“铁铧和铁犁壁”的信息分析B项正确。
7.(2016·福建学业水平测试)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它最早出现于()A.秦代B.汉代C.唐代D.宋代答案 C解析隋唐时期,江东出现了曲辕犁,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故C项正确。
8.(2017·四川学业水平测试)战国时期,李冰在成都平原主持修筑的一项著名水利工程是()A.都江堰B.郑国渠C.灵渠D.“井渠”答案 A解析战国时期,李冰在成都平原主持修筑了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
9.(2017·益阳调研)观察下图,它反映了()A.我国古代小农经济十分发达B.我国古代手工业十分发达C.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D.我国古代男女的社会地位答案 C解析从图中可知男耕女织,这是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故C项正确。
10.(2016·新疆学业水平测试)春秋战国时期,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其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A.自然经济的形成B.商业经济的发展C.井田制的确立D.铁犁牛耕的逐渐推广答案 D解析小农经济逐步形成,其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故D项正确。
[能力提升]11.(2017·南宁联考)先秦时期的农作物品种经历了一个由多到少的过程,文献中有“百谷”“九谷”“六谷”“五谷”的演变。
这表明先秦时期()A.农业走向衰退B.外来作物引进C.作物历经选择D.经济重心南移答案 C解析农作物品种经历了一个由多到少的过程,表明长期农业实践中存在培优选优,故C项正确。
12.下图《雨中耕作图》(局部)截取自甘肃敦煌的唐朝壁画,它可以佐证()A.中国古代耕犁技术的萌芽B.江东地区曲辕犁的结构变化C.西北地区已经使用耕犁技术D.传统农业自给自足的特点答案 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是出现在甘肃敦煌地区的壁画,艺术是社会的体现,说明当时西北地区已经使用耕犁技术,故C项正确。
13.(2017·徐州学考)《吕氏春秋·任地》载:“五耕五耨(锄草),必审以尽,其深殖之度,阴土(滋润的土壤)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害虫)。
”这说明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是() A.精耕细作B.男耕女织C.铁犁牛耕D.土地私有答案 A解析根据“五耕五耨”“阴土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可知,农业种植需要深耕、勤除草、除害虫等,是精耕细作的表现,故A项正确。
14.(2017·湖州期末)明代农书《便民图纂》记载:“男子园中去采桑,只因女子喂蚕忙,蚕要喂时桑要采,事须分管两相当。
”这体现了当时该地()A.男女分工的蚕桑生产B.蚕桑种植面积的扩大C.丝绸是民众的主要衣料D.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答案 A解析根据材料“男子园中去采桑,只因女子喂蚕忙”“事须分管两相当”得出男女分工的蚕桑生产,故A项正确。
15.(2017·盐城期末)康熙年间,钱塘人俞森在《荒政丛书》中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
”材料表明当时()A.农本商末观念开始改变B.小农经济并非是完全封闭的C.农村商品经济相当发达D.纺织业是农村家庭支柱产业答案 B解析通过材料来看,农妇的纺织品不仅供家用,还可以拿到市场交换,可见小农经济并非是完全封闭的,故B项正确。
16.中国古代是一个以农立国,以农为本的国家。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武帝末年,悔征伐之事,乃封丞相为富民侯,下诏曰:“方今之务,在于力农。
”以赵过为搜粟都尉。
过能为代田,一亩三圳。
岁代处,故曰代田。
……用耦犁,二牛三人。
一岁之收常过缦田亩一斛以上,善者倍之。
……过试以离宫卒田其宫壖地,课得谷皆多其旁田亩一斛以上。
……至昭帝时,流民稍还,田野益辟,颇有畜积。
——《汉书·食货志上》材料二窃为四民之中,惟农最苦。
农夫寒耕热耘,沾体涂足,戴星而作,戴星而息。
蚕妇育蚕治茧,绩麻纺纬,缕缕而积之,寸寸而成之。
其勤极矣。
又水旱霜雹蝗,间为之灾。
幸而收成……谷未离场,帛未下机,已非己有矣。
农夫蚕妇所食者糠籺而不足,所衣者绨褐而不完。
直以世服田亩,不知舍此之外有何可生之路耳。
——司马光《温国文正公文集》卷48 材料三在传统时代,所谓农业生产结构,其主要生产要素可归纳为四项(1)耕地,(2)作物,(3)农具,(4)劳力。
……农业负担过重,这是一个比起小农经济的生产结构不符合现代要求更为严重,更为致命的病症。
……中国的传统农业,无论从其现实的经济效益,还是潜在的发展可能,它自身不是不能转变,而是使其“自转变”的通道,受到来自帝国政治、经济体制的阻扼,被堵塞以致堵死。
……农业经济效果、历史效应,不只取决于它生产的内环境,还要受制于它的外部环境的有利与否。
对传统中国而言,后者更是致命性的障碍。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进步的农业生产技术?农业技术的进步对农业产生怎样的作用?体现了怎样的特点?(2)据材料二,归纳司马光认为“惟农最苦”的原因是什么?导致农民“不知舍此之外有何可生之路”的政策性因素是什么?(3)材料三中的“内环境”与“外环境”分别指什么?结合材料一、二,你如何认识材料三的观点?答案(1)技术:代田法;耦犁(二牛三人耕作法)。
作用:产量增加;耕地面积扩大。
特点:精耕细作。
(2)原因:生产(生活)艰辛;自然灾害破坏;赋税沉重。
因素:重农抑商政策。
(3)内环境:自然环境(耕地),技术和农具,农作物,劳动力。
外环境:国家政策(体制)。
认识:小农经济在封建社会的早期已经得到较快发展;但受到封建体制(社会环境)的阻碍,无法获得突破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