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轨卫星移动系统的点波束确定算法
- 格式:pdf
- 大小:954.41 KB
- 文档页数:8
一、Kuiper系统概述亚马逊的Kuiper(柯伊伯)系统由分布在590公里、610公里和630公里轨道高度的3236个Ka波段卫星组成,以提供高速、低延迟的卫星宽带服务。
该系统采用先进的通信天线、子系统和半导体技术,提供经济高效的消费者和企业宽带服务、互联网协定传送(IPtransit)、载波级以太网(carriergradeEthernet)、无线回程等业务。
Kuiper系统——通过最大化频谱复用和效率,并能灵活调整容量以满足特定区域客户需求。
此外,Kuiper系统利用亚马逊的地面网络基础设施为客户提供安全、高速、低延迟的宽带服务。
Kuiper系统空间段和地面段将由五个主要部分组成:① 3236颗先进的NGSO卫星,具有创新的卫星设计、轨道架构和发射计划。
② 一系列的客户终端,包括企业、消费者和移动终端。
③ 关口地球站,站点分布在整个Kuiper系统的服务区域。
④ Kuiper软件定义网络(SDN)和运营/业务支持系统。
⑤ Kuiper卫星控制功能,包括卫星操作中心和安全遥测、跟踪和指挥[摘要]随着全球互联网与物联网等业务需求的爆炸式增长,低轨卫星星座网络成为了当今和未来一段时间研究的热点。
随着OneWeb、Starlink等全球低轨星座的快速发展,亚马逊也正在积极部署低轨卫星星座网络——Kuiper系统,旨在通过数千颗低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提供宽带互联网接入。
本文对Kuiper系统进行了介绍,对该系统的空间段包括星座设计、卫星及载荷、频率与极化等进行分析,并介绍了地面段包括用户终端、关口站终端、网络控制器及卫星控制器等内容,并对Kuiper网络覆盖与链路动态特性进行了仿真与分析。
(“TT&C”)网络。
二、Kuiper系统空间段1、星座设计柯伊伯系统空间段由3236颗先进的NGSO卫星组成,分布在三组不同高度和倾角的轨道面上,具体空间段星座构型配置如表1。
Kuiper系统之所以设计为三组轨道面,主要基于以下考虑:●最少的卫星数量,以实现最大和均匀分布的地形重叠覆盖赤道南北56度之间;●快速计划主动离轨时间段(<1表1 Kuiper系统空间段构型表2 星座部署阶段计划年)和最大被动离轨时间段(10年以内);●地面上的小型卫星点波束,提高频谱效率和频率复用;●较低的轨道高度,有效载荷功率要求较低;●减少对卫星的辐射危害,使用高性能商用成品(COTS)硬件。
卫星通信点波束覆盖算法研究
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提高了人们对高速数据传输的需求,同时也为卫星通信打开了新的发展思路。
卫星通信点波束覆盖技术是卫星通信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通过卫星发射在受控区域内的形成的一系列点波束覆盖来向客户终端提供高质量的覆盖通信服务。
卫星通信点波束覆盖算法是卫星通信技术中的关键技术,基本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从卫星平台和地球站的设计到数据传输的优化调节,都是以这种算法为帮助。
卫星通信点波束覆盖算法主要包括点波束设计、点波束安排和优化等三个主要方面。
首先是点波束设计方面,卫星通信点波束设计是由航天器构成的,比如发射机和电偶接线设备等,在这一方面,一般要考虑航天器构型,点波束位置和点波束形状等在其参数设计和定义中的因素。
其次是点波束布局,这是指在一定的参数设计的前提下,根据地理位置的不同,为保证用户在地球表面沿路径上的卫星覆盖,确定不同点波束的方向。
最终是点波束优化,也就是说,在相同的接收器参数的情况下,如何分析调优点波束结构,以便提高可用性和效率。
总之,卫星通信点波束覆盖算法是卫星通信技术中一项重要的技术,主要是通过点波束设计、点波束安排和优化结合来提供客户终端良好的覆盖,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通信服务。
卫星跳波束资源分配综述唐璟宇;李广侠;边东明;胡婧【摘要】卫星跳波束技术可在空间、时间、频率和功率四个维度上进行资源分配,以其优越的灵活性、资源利用效率以及适应地面业务动态变化的能力,在高通量卫星系统中展现出良好的适用性.梳理了卫星跳波束资源分配算法,分析了现有分配算法的特点和不足,并以低轨卫星星座系统的场景和需求为着眼点,提出了跳波束技术应用于低轨卫星星座系统上的有意义的研究点.【期刊名称】《移动通信》【年(卷),期】2019(043)005【总页数】6页(P21-26)【关键词】高通量卫星;低轨卫星星座系统;跳波束;资源分配;共信道干扰【作者】唐璟宇;李广侠;边东明;胡婧【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江苏南京 210001;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江苏南京 210001;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江苏南京 210001;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江苏南京 21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N9271 引言多波束天线技术作为宽带卫星通信系统的必选技术之一,已经在众多的实际卫星通信系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传统多波束卫星将带宽和功率均匀分配给各个点波束,但由于地面业务的分布和需求是非均匀的,导致卫星系统的资源利用率不高,实际通信容量大打折扣。
为了解决卫星资源需求和配置不匹配的问题,在传统多波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了灵活载荷(FP, Flexible Payload)多波束和跳波束(BH, Beam Hopping)。
众多文献资料表明,跳波束卫星系统相较于非跳波束卫星系统在资源分配方面具有更优异的性能。
PieroAngeletti[1]分析了通过引入跳波束技术对多波束透明转发卫星系统性能提升的效果,利用遗传算法设计最佳匹配业务需求的跳波束方案。
Anzalchi[2]在Angeletti研究工作的基础上,以ESA DDSO(Digital Divide Satellite Offer)给出的未来欧洲业务需求分布为标准,评估了Ka频段卫星中使用跳波束技术和不使用跳波束技术两者之间的性能对比。
低轨卫星通信系统波束成形算法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卫星通信已经成为了现代通信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传统的卫星通信系统通常采用全向天线,但是由于全向天线的信号覆盖范围广,因此信号强度较弱,而且易受到干扰。
为了提高卫星通信系统的性能,近年来出现了一种新的技术——波束成形技术。
波束成形技术可以通过调整天线的辐射方向,实现对特定区域的信号增强,从而提高通信质量。
本文主要介绍低轨卫星通信系统波束成形算法的相关内容。
一、低轨卫星通信系统简介低轨卫星通信系统是指卫星在地球低轨道上运行的通信系统。
低轨卫星通信系统具有信号传输延迟小、信号传输速度快等优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卫星遥感等领域。
低轨卫星通信系统通常由卫星、地面站和用户终端组成。
卫星负责信号的发送和接收,地面站负责控制卫星的运行和信号的处理,用户终端负责接收和发送信号。
二、波束成形技术波束成形技术是指通过调整天线的辐射方向,实现对特定区域的信号增强,从而提高通信质量的技术。
波束成形技术可以通过减小干扰信号的影响,提高信号的传输质量。
波束成形技术主要包括数字波束成形技术和模拟波束成形技术两种。
数字波束成形技术是指通过数字信号处理的方法,实现对天线辐射方向的控制。
数字波束成形技术可以通过调整天线的相位和振幅,实现对天线辐射方向的控制。
数字波束成形技术可以通过计算机软件实现,因此具有灵活性高、可调性强等优点。
模拟波束成形技术是指通过模拟电路的方法,实现对天线辐射方向的控制。
模拟波束成形技术可以通过调整天线的振荡器和放大器等电路参数,实现对天线辐射方向的控制。
模拟波束成形技术具有实时性强、功耗低等优点。
三、低轨卫星通信系统波束成形算法低轨卫星通信系统波束成形算法是指通过调整卫星天线辐射方向,实现对特定区域的信号增强,从而提高通信质量的算法。
低轨卫星通信系统波束成形算法主要包括线性阵列波束成形算法、非线性波束成形算法和自适应波束成形算法等。
线性阵列波束成形算法是指通过在卫星天线上布置线性阵列,实现对天线辐射方向的控制。
卫星波束跟踪算法
卫星波束跟踪算法主要涉及到如何准确地对准和跟踪卫星信号,以确保稳定的通信连接。
这些算法通常用于卫星通信、导航和遥感等领域。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卫星波束跟踪算法:
1、步进跟踪法:这是一种简单的跟踪方法,通过逐步调整天线波束的方向来逼近卫星位置。
这种方法通常用于初始对准过程,因为它不需要复杂的计算或精确的传感器数据。
然而,它的跟踪精度相对较低,因为它只能以离散的步长进行调整。
2、圆锥扫描法:这种方法利用馈源喇叭或副反射面的旋转来产生旋转射束,从而实现对卫星的自动跟踪。
当卫星偏离旋转轴时,接收信号会受到调制,跟踪接收机可以根据调制信号来调整天线波束的方向。
这种方法具有较高的跟踪精度,但可能需要更复杂的硬件和控制系统。
3、单脉冲跟踪法:这种方法通过在单个脉冲间隔时间内确定天线光束和卫星偏离的方向来驱动伺服系统,从而实现对卫星的精确跟踪。
它具有较高的跟踪精度和快速响应能力,但需要精确的传感器和复杂的控制系统。
除了上述常见的跟踪算法外,还有一些更高级的技术,如自适应波束形成、多波束切换等,也可以用于卫星波束跟踪。
这些技术通常需要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和需求来选择和使用。
在实际应用中,卫星波束跟踪算法的实现还需要考虑多种因素,
如天线的物理限制、信号传播的环境影响、信号处理的复杂性等。
因此,设计和实现一个有效的卫星波束跟踪算法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并进行充分的测试和验证。
低轨道卫星降低时延的手段
以下是一些低轨道卫星降低时延的手段:
1. 缩短传输距离:低轨道卫星通常位于距离地球表面较近的轨道上,与地面之间的距离较短。
因此,信号在卫星和地面设备之间传输所需的时间也会相应减少,从而降低时延。
2. 采用高速传输技术:低轨道卫星可以采用先进的高速传输技术,如 Ka 波段或更高频率的通信波段,以提高数据传输速率。
较高的数据传输速率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数据的传输,从而降低时延。
3. 减少信号处理时间:低轨道卫星系统可以采用高效的信号处理算法和硬件设备,以减少信号在卫星和地面设备之间的处理时间。
这可以通过优化通信协议、数据压缩算法和信号调制解调技术等来实现。
4. 多点波束覆盖:低轨道卫星可以采用多点波束技术,将信号分成多个波束进行覆盖。
这样可以使卫星与地面设备之间的通信链路更加直接和高效,减少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的反射和衰减,从而降低时延。
5. 星间链路:低轨道卫星之间可以建立星间链路,实现卫星之间的数据传输和交换。
通过星间链路,信号可以在卫星之间快速传输,减少了对地面设施的依赖,进一步降低时延。
6. 优化网络架构:低轨道卫星通信系统的网络架构可以进行优化,采用分布式、多跳的通信方式,减少信号在中间节点的转发次数,从而降低时延。
综上所述,低轨道卫星可以通过缩短传输距离、采用高速传输技术、减少信号处理时间、多点波束覆盖、星间链路以及优化网络架构等手段来降低时延,提供更快速、高效的通信服务。
低轨卫星通信系统波束成形算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通信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在移动通信领域,人们希望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够进行高速、稳定的通信,这对通信技术的要求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低轨卫星通信系统是一种新兴的通信技术,因其较高的可靠性、较低的时延和较强的抗干扰能力,成为了未来通信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
在低轨卫星通信系统中,波束成形算法是一种重要的技术手段,可以有效提升通信系统的性能。
一、低轨卫星通信系统概述低轨卫星通信系统是一种基于卫星的通信系统,主要由地面站、卫星和用户终端三部分组成。
用户终端可以通过地面站与卫星进行通信,实现全球通信覆盖。
卫星作为中转站,将地面站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处理后,再发送给用户终端。
低轨卫星通信系统具有以下优点:1. 时延低:由于卫星距离地球较近,信号传输时延较低,可以满足实时通信的需求。
2. 抗干扰能力强:低轨卫星通信系统的信号传输路径较短,信号强度较大,抗干扰能力强。
3. 可靠性高:低轨卫星通信系统可以实现全球通信覆盖,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二、波束成形算法原理波束成形算法是一种基于信号处理技术的算法,通过对信号进行处理,使其在特定方向上的信号强度最大化,从而提高通信系统的性能。
波束成形算法可以用于信号的接收和发射两个方面,其中接收端的波束成形算法又称为波束赋形算法。
1. 波束赋形算法波束赋形算法是一种基于天线阵列的信号处理技术,通过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处理,使其在特定方向上的信号强度最大化,从而提高通信系统的性能。
波束赋形算法可以分为基于空间域和基于时域两种实现方式。
基于空间域的波束赋形算法主要利用天线阵列的空间滤波效应,通过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加权处理,使其在特定方向上的信号强度最大化。
基于时域的波束赋形算法主要利用信号的时域特性,通过对信号进行时域滤波处理,使其在特定方向上的信号强度最大化。
2. 波束成形算法的实现波束成形算法的实现主要分为两个步骤:波束形成和波束跟踪。
基于不完美CSI的低轨卫星通信系统鲁棒资源分配算法
吴翠先;董燚恒;徐勇军;张海波;薛青
【期刊名称】《电子与信息学报》
【年(卷),期】2024(46)2
【摘要】为了解决低轨卫星通信系统因资源受限导致的能量与速率不平衡的问题,同时考虑信道不确定性对实际卫星通信系统性能衰退的影响,该文提出一种基于最大化最小能效的鲁棒资源分配算法。
首先,考虑每个用户中断速率约束、功率分配系数约束和最大发射功率约束,基于高斯信道不确定性,构建了联合优化卫星波束成形向量与功率分配因子的鲁棒资源分配模型。
所描述的问题是一个含参数摄动的非凸、非确定性多项式难问题,很难直接求解。
为此,基于丁克尔巴赫、伯恩斯坦不等式、半正定松弛和交替优化等方法将其转化为等价的凸优化问题,并提出一种基于迭代的混合鲁棒波束成形与功率分配算法。
仿真结果表明,该文算法具有较好的能效和较强的鲁棒性。
【总页数】9页(P671-679)
【作者】吴翠先;董燚恒;徐勇军;张海波;薛青
【作者单位】重庆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浙江省信息处理与通信网络重点实验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N927.2
【相关文献】
1.高低轨频率共存卫星通信系统鲁棒波束成形算法研究
2.基于不完美CSI的D2D 通信网络鲁棒能效资源分配算法
3.面向Massive MIMO低轨卫星通信系统的鲁棒高效波束成形设计
4.基于星间协作的低轨卫星物联网鲁棒预编码设计
5.基于用户窃听的MU-MISO反向散射通信系统鲁棒资源分配算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